⑴ 我國互聯網金融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國內對屍體金融管制太嚴導致國內金融投資渠道太少,民眾手裡的熱錢沒有更多的辦法去理財
⑵ 影響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方面因素會制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
第一,政策的保駕護航可能落後於行業的發展版。因為互聯網金權融是一個新生事物,其發展、創新將會繼續下去,但是一項政策的制定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樣就會出現政策制定延遲的情況,進而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第二,創新乏力也可能制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雖然當下互聯網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但是很多還是照搬國外的一些模式,缺乏國內的自主創新,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可能後繼乏力。
⑶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意義
有如下意義:
第一,提升了人民群眾的金融獲得感和滿意度。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前,由於門檻過高,低收入人群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服務;由於缺乏央行個人徵信報告,大學生、農民工、藍領工人等長尾人群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服務;由於缺少合適的抵押物,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主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融資服務。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後,基本金融服務的門檻大大降低,餘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滿足了低收入人群的財富積累需求,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及用戶體驗。
第二,彌補了金融設施短板。金融系統和徵信體系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兩者分別構成了金融服務的「硬支撐」和「軟支撐」。然而,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前,兩大基礎設施均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的IT部門長期得不到重視,諸多系統開發及維護,都通過外包方式展開。長此以往,傳統金融機構的技術人才匱乏,新興技術的應用能力欠缺,導致金融創新步伐緩慢。另一方面,中國的徵信體系較為落後,央行個人徵信系統覆蓋面窄,很多人成為「信用白戶」。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生物科技、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於金融系統搭建及優化,補齊了長期存在的「硬體」短板。
第三,激發了金融市場活力。十八大以前,中國的金融從業主體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雖然也有不少民間金融機構,但都未能引起「現象級」關注。直到互聯網金融出現後,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力被徹底激發,網貸、眾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業態得到了長足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顛覆論」甚囂塵上。
第四,促進了金融監管完善。十八大以前,中國長期採用機構監管方式。然而,互聯網金融的「跨界」特徵,規避了機構監管要點。在監管缺位環境下,隨著發展深入,互聯網金融出現了一些問題。為形成更有效的約束機制,監管層探索出以下監管思路:一是劃定從業底線,明確各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自身定位。例如,網貸平台定位成信息中介。二是加強功能監管,對不同互聯網金融業態實施穿透式管理。三是加強行為監管,按照同一原則,對相同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實施統一監管。
⑷ 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原因是什麼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金融交易技術,交易結構的改變
⑸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興起原因是什麼
一是互聯網和網購人口眾多。2005年,中國網民數量11100萬人,普及率只有8.5%;2010年,網民45370萬人,普及率上升到34%;2014年,網民達64875萬人,普及率達47.9%。到2015年5月,中國網民已達6.68億人,比整個歐盟的人口還多。電子商務改變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網購規模年年創新高。2015年,僅天貓「雙十一」一天就創下交易額912億元,而2015年美國的「黑五」當天網購的銷售額僅相當於174億元人民幣,為天貓的19%。
二是科技及互聯網技術的階段性成熟。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垂直搜索引擎四大技術是公認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四大技術支柱。
三是日益增長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投融資需求一直得不到很好滿足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市場基礎。我國小微企業約佔全國企業數量的90%,創造80%左右的就業崗位,約佔60%的GDP和約50%的稅收,但截止到2014年底,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的比例公為30%。
四是居民財富收入增長帶來的理財需求。2013年底,中國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額達92萬億元,越過30%的中國消費者將收入的25%左右投入儲蓄,而儲蓄率在其他國家往往不到10%。老百姓手中的錢多了,理財需求市場大了,不同層級的人有不同的理財需求,迫切需要新的金融業態提供更廣泛的產品滿足不同需求,傳統銀行對20%的有錢人提供的產品多些,不太關注80%大眾(儲蓄不多人)群體的需求。
五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受到政府高度重視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政策和大環境基礎。互聯網金融於2014年、2015年兩次寫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總理多次肯定互聯網金融業態,明確提到「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和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從監管上看,允許先做業務後逐步規范發展的監管政策給了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這在國外是很難見到的。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人民銀行等10家單位聯合發文中對互聯網金融的作用或意義作了如此表述: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推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呈現一波接一波的熱潮。但是在這種熱潮中出現了許多亂象,如P2P「跑路」平台增加、借貸金額達數百億元的大型P2P平台涉嫌非法集資、不計成本巨資做廣告、業務員不良營銷等。現在該是對互聯網金融熱潮進行冷靜思考的時候了,只有理性對待互聯網金融熱潮,才能使其步入健康規范發展的軌道,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最近被曝光的「e租寶」案例,顯示了網貸行業從「熱」到「冷」的「悲喜劇」。2015年12月16日晚,北京警方通過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發布消息稱,「e租寶」網路金融平台及其關聯公司涉嫌犯罪問題被依法立案偵查,警方對相關犯罪嫌疑人採取了強制措施,對涉案資產實施了查封、凍結、扣押。「e租寶」成立僅逾一年半時間,其累計投資金額就超過700億元,如果其涉嫌犯罪問題被查清、得到處罰,那麼將給投資人帶來較大的損失。
創新需要冒險。因此互聯網金融既能創造支付寶和余額寶這樣的神話,也會發生各類互聯網金融平台破產甚至「跑路」等嚴重問題。而導致後者的根源就在於對風險的控制跟不上業務的快速發展。鑒此,在推動互聯網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做好風險管理為前提。
⑹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興起,根源在於傳統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以及金融管制帶來版的套利機會。中國的權互聯網金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在全世界范圍內,並沒有一個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其實,互聯網金融的准確概念,應該叫做「中國互聯網金融」。
⑺ 互聯網金融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原因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獲得了快速發展,主要是因為門檻低,方便,也由於線下的金融的種種限制。當然了,收益高也占很大比重。
⑻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興起,根源在於傳統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以版及金融管制帶來的套利權機會。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在全世界范圍內,並沒有一個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其實,互聯網金融的准確概念,應該叫做「中國互聯網金融」。
⑼ 為什麼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會發展如此迅速
互聯網金融短短幾年在中國發展如此之快,有其必然性。從互聯網金融行業上來看專,監管的缺失為其屬帶來一定風險的同時,也為其生存與發展預留了空間;從互聯網本身來看,中國當下互聯網用戶已經高達6億,這樣巨大的客戶群體無疑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用戶基礎。
以上主要是就互聯網金融的必然性而言的。此外,互聯網金融發展如此之快,也與其積極意義密不可分。首先,從大的方面來看,互聯網金融實現了資金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了金融服務質量,彌補了傳統金融服務不足。我們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有競爭才有進步」,金融行業也不例外。自從互聯網金融闖入金融行業,不僅普惠金融得以實現,就連傳統金融行業都迫不及待的進行改革,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其次,從小的方面來看,互聯網金融促使民間金融規范化,金融服務多樣化,社會消費擴大化。互聯網金融在經歷了一段混論期後,終於贏得了高層的認可,將來隨著金融監管的相繼出台,民間金融將越來越規范;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也會隨著客戶需求的變化而呈現多樣化。所以這種有利於社會和人們的新型事物,必將得到國家和人民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