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互聯網金融這本書最好是pdf版的
14年出版的姚文平 著 的可以搞,13年的這個好像沒電子版
最後一篇互聯網金融的文章了。在第一段做了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所以僅限於討論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其他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就不扯了。至於股權融資,目前也未成氣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水平有限,而且這篇相對務虛,邏輯也有點亂,讀起來也晦澀難懂,請諒解!
一、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業內觀點很多,爭來爭去也很難有定論,我自己的感覺要弄明白什麼是互聯網金融,還是要先弄明白什麼是金融?
金融本義是資金融通,廣義上說,跟貨幣發行、保管、兌換、結算相關的都是金融,但是狹義的金融,一般僅指貨幣的融通,所謂貨幣融通,就是資金在各個市場主體之間的融通轉移的過程。這個轉移的過程,一般主要表現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個方式。直接融資,說白了就是缺錢的人直接跟有錢的人借錢,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資方式,你買了股票相當於就是借錢給了企業,然後他每年給你分紅,債券也是,你買了一個企業的債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
間接融資就是有錢的人或者企業不直接借錢給缺錢的人,而是通過中介機構進行,中介機構是誰呢?最典型就是銀行,我們大量的人把錢存到銀行,銀行統一對資金進行調度和安排,發放給缺錢的人或者企業。我們獲得了存款時候銀行給予的利息,而銀行獲得了放貸款時候,企業給予的利息,兩者差額就是銀行的盈利。
這兩類融資方式直接就是構成了狹義上的金融概念,就是信用貨幣的流轉,這個流轉是有兩個特徵的,一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二是這個分離的過程是有報酬的,一般體現為利息或者股息。
至於其他廣義上的金融的概念,還包括了商業銀行存款的吸收和付出,以及有價證券的轉讓買賣,以及資金的結算等等。狹義的金融和廣義的金融的存在,使得互聯網金融其實也存在狹義和廣義之分,理論上任何涉及到了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於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等模式。
但是從狹義的金融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則應該定義在跟貨幣的信用化流通相關層面,也就是資金融通依託互聯網來實現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稱之為互聯網金融。從這個理解來看,其實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資金融通,直接也好,間接也好,只要用了互聯網的技術來實現了這個融通的行為,其實就是互聯網金融了。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互聯網金融。
只是,顯然,大家對互聯網金融的要求可能並不是如此定義的,謝平教授,曾經提出過區別於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即「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對這個模式的理解。
他對這種模式的定義是,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單純從定義來看,其實,這個第三個模式,無論闡述的效率如何,支付多便捷,信息程度多高,以及是否有金融中介存在,回歸到核心點,其實還是擺脫不了企業是直接還是間接融資這個命題,按照純金融理解,其實第三種互聯網金融模式核心是努力嘗試擺脫金融中介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定義其實最終還是被歸類到直接融資方式,他並不改變資金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轉移的這個核心行為,所以這個互聯網金融模式,很難界定是第三個融資模式,而且他也沒有改變金融本身,但是,這個模式的設想里,有個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他試圖改變其實是市場參與的主體。這個模式要摒棄金融中介的存在,所以對互聯網金融的最終定義中,這個成為了核心。
在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暢想之中,很多人認為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最終可以讓金融機構離開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曾經的主導型地位,因為互聯網的分享,公開、透明等等的理念讓資金在各個主體之間的遊走,會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違約率,金融中介的作用會不斷的弱化,從而使得金融機構日益淪落為從屬的服務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資源調配的核心主導定位。
事實上,我對這個提法是贊同和認可的,金融中介機構在過去的幾百年歷史之中,能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主導型的地位,其實有很多的原因,專業化分工也好,制度性保護也好,都使得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是通過這些金融中介進入到實體領域中去的,他們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中樞系統,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的改變著社會的各種經濟活動,也會日益改變金融中介機構在資金融通中的主導性地位,互聯網會讓信息不斷的透明化,讓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對稱所掌握的信息優勢,而且互聯網讓社會的各種參與主體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由於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金融中介機構的專業化優勢,所以是有可能出現金融中介日益被摒棄的可能性的,事實上,目前涌現出來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其實核心都是沖擊著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都是意圖撇開金融中介,實現資金融通雙方的直接對接。
『叄』 談談你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認識
大市場,前景行業,無非是能源、通信、金融行業。 小市場,比較有前景的,是大眾所需,消費忠識度比較高的行業,比如飲食,零售、生產。 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你需要選擇自己興趣,找准自己的優勢,發現你的特長. 1:考慮你的興趣,做你最喜歡做的,只有讓工作成為樂趣。你才能更好的在這個行業發展。 2:分析你擁有經驗,做你最擅長的。內行的身份,會讓你在很多事情上得心應手。 3:這里強調一下關系渠道,這個靠社會生活中的積累。多一個渠道等於多一個機會。往往發財靠關系。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的看法和我的做法是: 1、復利掙錢。也就是本生利,利滾利。相當於把錢放高利,拿到了利就去當本。 2、復式掙錢。一個人有三頭六臂,也掙不多,要做到許多人為你工作,許多條路為你掙錢,許多地方為你生錢。 3、利用別人為你掙錢,解放自己,自己人才有時間去學習如何快速掙錢。 4、會運用資本的力量。 5、會運用人脈的力量。 6、會運用桿杠的力量:比如借用他人的力量,借用資本的力量……合作夥伴,共同創業…… 7、開源節流! 8、寄生法,也就是借用大企業,也可以是合股! 9、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和規范化讓他也很投入很多和風格和風格好的反彈也認同是的高度和風格和風格化工股份還好價格和機會感覺
『肆』 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的書評
互聯網總是催生新事物和新浪潮,比如互聯網金融(ITFIN),在忽然之間,微信紅包來了,眾籌來了,寶寶們來了,P2P來了……就成為了一種浪潮,勢不可擋,讓人還沒來得及看清它,就淹沒了頭頂,至少淹沒了站位較低的大眾的頭頂。不過,人的站位是有高下的,總有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江南憤青就屬於這一類人,獨處山巔,當眾人身處浪潮而隨波逐流的時候,這位身處山巔的金融高手,看到的確實這股潮流的態勢和氣勢,在浪潮將至未至的前夕,便在網路上發表獨立意見,當大家都有些回過味來的時候,才發現這些文字的睿智。在編輯的真誠溝通下,作者選擇把這些觀潮筆記整理出書,而且用互聯網思維,徵得了序言。這本書的出版,與知乎眾籌那本《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麼》一樣,都是互聯網時代的風景。說作者在山巔觀潮,一點都不誇張。因為高度,所以幾乎把互聯網金融的浪潮內容都收入眼底,從余額寶到比特幣到P2P,只有你沒看到的。尤其是P2P,我自認一直關注互聯網投資,但也是關注有利網才有所了解,但從寫作時間看,就在思考P2P的運作特點、風險特徵以及監管難度。隨著有利網、醫貸界等P2P網站的興風作浪,很多人開始嘗試投資P2P,收益率大都承諾在12%左右,但是高收益必然意味高風險,貌似已經有P2P公司開始跑路,正是應驗了作者對於P2P的預言,在作者看來,P2P承諾的高收益是不符合金融邏輯的,簡言之,如果算上5%的壞賬率,P2P要向貸方收納將近20%的傭金,幾近高利貸,是毫無金融道德可言的,也不足以長久支撐。再如比特幣,作者同樣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其動力在於互聯網無政府主義的意識形態,迎合了激情,但是,同樣因為過於依賴這一點,又缺乏信用的保證,一旦用戶心態發生改變,今日價值不菲的比特幣,很可能被投機者拋棄,演變為程序垃圾。年初比特幣的火熱以及現今的低潮,似乎都印證了作者的觀點。再如余額寶,這個在馬雲強大修辭能力的感染下,儼然成為悲情英雄的產品,對牛逼哄哄的中國金融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作者認為余額寶在本質上是貨幣基金,因此在規模上肯定會有天花板(幾萬億),而且余額寶在客觀上肯定會成為投資標桿而增加社會資金的成本,因此,余額寶是一個承載不了太多期待的產品,而事實上余額寶最近的表現,也確實失去了2013年的風光。金融,被認為是經濟學中最難學的事物,原本屬於小眾。但江南憤青這本書,卻能深入淺出,在談結合實際緊密談互聯網金融的同時,也不忘將專業和哲學、人生放在一起談論,有張有弛,激勵之中有平和,狂放之中有睿智。中國的通俗經濟學一直不如美國,原因就在於專業與生活的割裂。江南憤青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這種割裂在縮小,期待更多江南憤青們的出現!
『伍』 求一篇8000字關於「互聯網金融」論文。
互聯網金融的,,
要求是什麼。。
什麼時候要。
『陸』 有哪些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書籍值得閱讀
浪潮之巔(第三版)
互聯網金融手冊
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
風口上的豬
支付戰爭
金融e時代
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創新
股權投資基金基礎知識要點與法律法規匯編
證券投資基金(上、下冊)
『柒』 互聯網金融主要講的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