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2019年第二季度金融機構案例

2019年第二季度金融機構案例

發布時間:2021-08-22 02:03:11

1. 金融機構發生金融案件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中小金融機構的支付風險。近幾年來,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前幾年的農村基金會,一是由於內控機制不健全,管理混亂以及嚴重的違規經營,加上管理人員素質低下,違法犯罪活動經常發生,導致經營陷入困境,出現支付危機;二是由於社會信用體系沒有建立,社會信用保障機制不健全以及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干預,造成中小金融機構經營舉步艱難,而出現支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出現支付風險,一般表現為:備付率低,到期存款支付困難,資金回籠慢,缺口大;經營收入少,往往收不抵支,財務狀況惡化,虧損嚴重;不良資產居高不下,難以盤活;喪失社會信譽,出現存少取多的惡性循環,往往難以吸收新的存款。金融支付風險暴發力強,社會影響極壞,容易導致金融機構倒閉,引發金融風險,危急社會穩定,導致社會動盪。 (二)金融機構潛在的經營風險 1、貸款壘大戶,潛伏巨大的資產風險。市場經濟發展到新階段,許多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銀行都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主要信貸服務對象,貸款投向過於集中,單戶貸款比例、最大十戶貸款比例都嚴重超過規定的標准。由於違背了信貸風險分散原則,企業經營風險的產生直接導致金融風險的產生,企業破產,金融機構就會損失慘重。 2、內控機制缺乏約束力,潛伏著案件風險。一是監督機構不健全,特別是對高管人員權力缺乏有效監督,金融機構稽核審計人員都是在領導班子成員、甚至一把手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未能很好地行使監督權,使行、社領導的管理行為難以得到約束和規范。城鄉農村信用社雖然都設立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但均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再加上裙帶關系的原因,對一些違紀違章行為往往查而不處,甚至視而不見,長此下去,留下嚴重的案件隱患;二是目標任務分配考核不合理。有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中,存款任務都是作為硬指標分配,而且在考核中佔有很大的分值,部分金融機構為了完成任務指標,默許轄內機構進行違規經營,留下後遺症;三是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對重要工作環節,重要工作崗位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和監控,如信息備份,電腦操作人員的密碼更換,臨櫃人員的交接,以及出入庫、查庫等經常出現漏洞,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員工內部作案也輕而易舉,潛伏著隨時發案的危險。 3、從業人員素質低下,潛藏著道德風險。當前,金融系統中個別幹部職工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抬頭,極端個人主義膨脹責任心,全局觀念,法律紀律觀念淡薄,有的以權謀私甚至貪污挪用,受賄行賄,走上犯罪道路,其根本原因在於素質問題,金融業是一個政策性、廉潔性、信用性、紀律性很強的行業,員工沒有職業道德,缺乏自律或法制紀律觀念,沒有高度的責任心,道德風險因而產生。 4、違規經營,潛藏著法律風險。少部分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不是在如何強化經營管理上做文章,而是在經營決策時,過多考慮眼前利益,為完成各項經營指標,不惜以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為代價,進行違法違規經營活動,嚴重影響了金融程序的穩定,其中尤以高息攬存和違規放貸最為突出,它不僅損害了國家利益,引起經營成本增高和不正當競爭,還會因為經營行為得不到法律保障而引起法律風險。 5、經營環境不佳,引起信用風險。金融業經營環境不佳,有信用保障機構不健全的原因,有行政干預或行政不作為的原因,有社會個體素質及觀念的原因,社會信用的嚴重缺乏,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難以收回,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也難有回報,因而出現「懼」貸現象,個體或企業將出現「貸款難」,這是信用風險的具體表現。 (三)金融「三亂」風險。 金融業亂設機構,亂放貸,企業亂集資的「三亂」現象涉及面廣,艱根除,易復發,前幾年非法經營網點及農村基金會亂放貸,個別企業亂集資,曾引起社會經濟程序混亂和影響政局穩定,目前經治理整頓雖有好轉,但由於投資渠道不暢通、居民金融風險意識不強、國家宏觀控制信貸規模過快增長而使資金供應偏緊等原因,「三亂」風險將長期存在並有隨時復發的可能。

2. 2020年FRM二級金融案例的考綱,和去年相比有哪些變化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金融案例
Current Issues in Financial Market
案例每年都會更新,每次考試大概8道題左右,本身的難度是比較大的,但是考試不會考的太深,因此,案例還是比較容易拿分的科目。
2020年一共是10篇金融案例,為近五年來最多。除保留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Al), machine learning and big data等內容外,其他七個案例全為新增,涵蓋主題包括:
Blockchain
Fin-tech Revolution
Climate change and financial risk
Reference rates
案例內容幾乎全都與區塊鏈、FinTech、氣候變化相關。
這些剛好都是目前金融市場上比較前沿的話題,不得不說,GARP協會真的是與時俱進呀,不僅對自己超高要求,對FRM學員也是關愛有加,希望我們總是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知識,給偉大的協會點贊。
謝謝!

3. 求國內外金融風險案例!!!麻煩各位了~~

海南發展銀行的關閉
一、案例分析
1998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公告,關閉剛剛誕生2年10個月的海南發展銀行。這是新中國金融史上第一次由於支付危機而關閉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成立於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傢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總行設在海南省海口市,並在其他省市設有少量分支機構。它是在先後合並原海南省5家信託投資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礎上建立和壯大的。成立時的總股本為16.77億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資3.2億元成為其最大股東。關閉前有員工2800餘人,資產規模達160多億元。
海南發展銀行從開業之日起就步履維艱,不良資產比例大,資本金不足,支付困難,信譽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圖海南發展銀行兼並28家有問題的信用社之後,公眾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出現擠兌行為。隨後幾個月的擠兌行為耗盡了海南發展銀行的准備金,而其貸款又無法收回。為保護海南發展銀行,國家曾緊急調了34億元資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車薪。為控制局面,防止風險漫延,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當機立斷,宣布1998年6月21日關閉海南發展銀行。同時宣布從關閉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國工商銀行託管海南發展銀行的全部資產負債,其中包括接收並行使原海南發展銀行的行政領導權、業務管理權及財務收支審批權;承接原海南發展銀行的全部資產負債,停止海南發展銀行新的經營活動;配合有關部門施實清理清償計劃。對於海南發展銀行的存款,則採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別對待的辦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儲蓄一律由工行兌付,而法人債權進行登記,將海南發展銀行全部資產負債清算完畢以後,按折扣率進行兌付。6月30日,在原海南發展銀行各網點開始了原海南發展銀行存款的兌付業務,由於公眾對中國工商銀行的信用,兌付業務開始後並沒有造成大量擠兌,大部分儲戶只是把存款轉存工商銀行,現金提取量不多,沒有造成過大的社會震動。

二、原因分析
(一)不良資產比例過大。可以說,海南發展銀行建立本身就是一個吸納海南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怪胎。1992年開始海南房地產火爆,1993年5月以後,國家加大金融宏觀調控力度,房地產熱逐步降溫,海南的眾多信託投資公司由於大量資金壓在房地產上而出現了經營困難。在這個背景下,海南省政府決定成立海南發展銀行,將5家已存在嚴重問題的信託投資公司合並為海南發展銀行。據統計,合並時這5家機構的壞賬損失總額已達26億元。有關部門認為,可以靠公司合並後的規模經濟和制度化管理,使它們的經營好轉,信譽度上升,從而擺脫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樣的思路、有關部門又將海南省內28家有問題的信用社並入海南發展銀行,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資產的比例。
(二)違法違規經營,海南發展銀行建立起來以後,並沒有按照規范的商業銀行機制進行運作,而是大量進行違法違規的經營,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向股東發放大量無合法擔保的貸款。海南發展銀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籌建,並於1995年8月18正式開業的。成立時的股本16.77億元。但僅在1995年5月到9月間,就已發放貸款10.60億元,其中股東貸款9.20億元,占貸款總額的86.71%.絕大部分股東貸款都屬於無合法擔保的貸款,許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確,實際上是用於歸還用來入股的臨時拆借資金,許多股東的貸款發生在其資本到賬後的一個月,入股單位實際上是剛拿來,又拿走。股東貸款實際上成為股東抽逃資本金的重要手段。這種違法違規的經營行為顯然無法使海南發展銀行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三、 啟示
(一)不良資產比例過大是目前我國銀行業的主要風險。我國的商業銀行特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大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盡管對4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的匡算結果有不同,有的說20%左右,有的說30%左右,不論那一個比例,反正都是高比例,大大超過了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17%的最高限界,也大大高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的泰國(7.9%)、馬來西來(6.4%)、印尼(17%)、韓國12%、日本12%、台灣11%,而形成高比例不良資產的原因雖有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問題,但更多的是由於體制因素及由此引起的過多行政干預造成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如此高的不良資產比例下只所以還能正常運轉,根本一點在於廣大民眾相信國有銀行不會倒閉,因此不但不擠提,還照樣存款。海南發展銀行一開始了就染上了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病,長官意志使它一起步就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而由於它不是國有商業銀行,沒有國家信用保證,因此,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發生擠兌,引發支付危機而難以為繼。如前所述,目前我國的主要商業銀行是裹著國家信用大旗掩蓋著高額不良資產的病灶,如果不能盡快把不良資產比重降下來,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國有商業銀行企業化改革的深入,就極容易引發類似海南發展銀行這樣的風波。

(二) 合規合法經營是商業穩健運行的基本要求。
海南發展銀行只所以短命,原因是它一開業就違規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四章第35條、第36條、第40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應當對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償還能力、還款方式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商業銀行貸款,借款人應當提供擔保」,「商業銀行不得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向關系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不得優於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而海南發展銀行完全違背這些規定,貸款不問用途,貸款不搞抵押,通過貸款的方式抽逃資本金,前門拿進、後門拿出,拿來多少、帶走多少,如此違法亂紀經營,豈有不垮之理。
(三) 中央銀行的救助是防止商業銀行發生信用危機,化解銀行業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發展銀行出現儲戶擠兌時,中央銀行緊急調動34億資金予以支持,當發現如此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機發生時,中央銀行採取斷然措施,立即關閉海南發展銀行,由中國工商銀行對其實行接管,從而避免了事態的擴大,保護了私人儲戶的利益。同時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對法人債權進行登記,在海南發展銀行全部資產負債清償完畢以後按折扣率進行總付,以體現投資者(這里為存款者)自我承擔風險的原則。這一案例,充分顯示了中央銀行充當最後貸款人和化解銀行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火線的地位。

第二篇 外國金融風險案例
案例2-1
美國儲貸協會的破產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美國發生了繼30年代以後又一次商業銀行儲蓄機構破產的風潮,據美國立法機構統計,有問題的商業銀行從1981年的大約200家增加到1986年的超過1400家,商業銀行倒閉的數量從1950——1981年平均每年5家,1982年——1992年平均每年130家,1988年達到200家以上,儲貸協會幾乎全面破產。至1995年末,花費了納稅人大約1400億美元。據美國總會計署估算,這場危機的保救成本要超過5000億美元。在這場危機中,各種利益集團通過立法機關和政府胡整亂治,丑聞百出,在美國金融發展史寫上了不光彩的一頁。

一、案例介紹
美國儲貸協會建立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成立這個協會的目的是為了鼓勵美國的中產階級進行自顧,所以全稱是「扶助儲貸協會」。為了規范儲貸協會的運作,國會創建了聯邦住宅貸款銀行委員會(FHLBB),而且建立了它的附屬機構聯邦儲貸保險公司(FSLIC),為儲貸協會的存款保險。儲貸協會吸收公眾的短期儲蓄存款、並且用這些所得存款向當地的購房者提供20年和30年的抵押貸款,利率在抵押期內保持不變。
顯然,如果儲貸協會向儲戶支付的利率低於儲貸協會發放的抵押貸款的平均收益率,則儲貸協會就有盈利,可以正常經營,反之,如果儲貸協會向儲戶支付的利率高於儲貨協會發放的抵押貸款的平均收益率,則該機構就會虧損。從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利率很低,而且穩定,長期抵押貸款利率高於短期存款利率,即儲貸協會的收益曲線總是向上傾斜的。在穩定且低通貨膨脹率的時期,儲貸協會的經營是很簡單的。局外人嫉妒地拿儲貸協會經理的「3——6——3」的經營方式(以3%的利率借款,以6%的利率貸款,每天下午3點打高爾夫球)開玩笑。不幸的是,在70年代中期,利率開始上升。最初,這一上升是溫和的遞進的,所以儲貨協會遇到的麻煩不大。但在70年代後期,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對利率施加了向上的壓力,並將利率提高到了儲蓄機構可以向儲戶提供的利率上限水平。為了防止嚴重的非中介化,立法機構授權儲貸協會發行貨幣市場單據,這一新工具面值1萬美元,並允許銀行和儲蓄機構參照6個月國庫券的標准來確定利率。

4. 可以講幾個金融方面有關信用的案例嗎

案例一
[提要]2002年初,擁有2000多員工的中石化廣州分公司,帳目上逾期一年以上的應收賬款,高達2300多萬元。
沉重的清欠負擔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費用開支、資金佔用、壞賬損失等等,大大增大了企業的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和壞賬成本,使企業巨額效益白白流失。是繼續在"不賒銷等死,賒銷等於找死"怪圈中徘徊,還是跳出怪圈理智地分析和另闢蹊境?公司選擇了後者。
在深刻總結以往盲目賒銷的教訓後,公司認識到:現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信用經濟。隨著中國加入W TO,成品油的終端零售、批發市場逐漸開放,賒銷已成為所有成品油供應商擴大市場份額的現實選擇。在這種選擇中,企業必須不斷地擴展信用銷售,即"理性賒銷"。同時,企業防範信用交易風險不能只寄希望於客戶,而更應該引入"信用管理"理念,控制交易環節的信用風險,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賒銷程序,以增強企業防禦風險能力,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減少企業呆壞賬損失,在擴大銷售與控制風險之間求得最佳平衡和實現盈利最大化。
2002年下半年開始營運的一家巴士公司,難以確定信用額度,但考慮到能取得公交營運必具相當資質,公司就以交納押金進行記賬加油、加油量滿2萬元即付款的辦法,經過兩個月交易考察後,始給予對方10萬元、45天的信用額度。
隨著銷量的擴增,至2003年2月末,公司應收賬款總額已達2.02億,比實施信用管理前增長了51.86%,但其中3個月以內的應收賬款占總額的88%,比實施前上升了17個百分點;其中1個月以內的佔了80%,二三個月應收賬款佔了8.15%。實施後,平均每月發生的清欠款只有3萬元,比2002年實施前降低了50%。
在取得信用管理效果的同時,公司的總銷量由實施前的月均9萬多噸逐月上升,到今年一季度月均達13萬噸左右。實施後公司的賒銷量占總銷量比例為73%,比實施前還增加了28%,真正實現了有效銷售的擴張。
事實證明,信用管理使公司正常周轉的應收賬款不斷增加,風險控制明顯好轉。擴大、理性、有效的信用銷售呈現良性循環。

案例二
上海大眾受困"本土化"賒銷挽救20億庫存
迫於1.8萬輛、超過20億元庫存的壓力,上海大眾今年採取了從未使用過的壓庫存手段。據《財經時報》了解,不僅上海大眾與其參股子公司、一級經銷商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銷)之間有賒銷協議,上汽銷與代理商之間也有賒銷協議。
新車就著上海大眾規定的"任務量",已經陸續派往上海大眾在全國的400多家經銷商。按照"任務量"計算,一些經銷商分得新車已超過100輛。對於經銷商來說,雖然銷售壓力大,但豐厚的利潤回報實在難以拒絕。
因為,上海大眾的促銷政策是,如果經銷商到年底達到規定的銷量,可以獲得返利。返利高者可至建設成本的95%。這意味著,在上海,一個建設成本在1000萬至1500萬之間的4S店,只要能完成今年的銷量,就可獲得950萬至1400萬真金白銀。
上汽大眾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內賒銷,外降價,通過這兩種見效最快的手段,上海大眾正努力在年底前把庫存數目壓到最小。業內人士分析說,至少在賬面上,賒銷可以做成應收賬款,使庫存量大大減少。

案例三
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取得了一塊民用建築用地的開發權,建築面積為10萬平方米,每平方米的綜合造價和費用,是三千元,每平方米平均銷售價格是4500元,需要總投資為3億元,總收入為4.5億元,凈收入是1.5億元。但是這個房地產公司開工的時候,手裡只有1500萬元,他們選用了延期付款與預收賬款的融資技術,完成了這個房地產的開發項目,賺了1.5億元。

案例四
四川某企業的廠長王某在1995年與協作廠簽訂合同購買了4000噸鋼材。鋼材入庫後按理他應馬上付款,但在此時市場上冰箱暢銷,如果他推遲付款,就可以將這筆資金用來購買冰箱外殼,組裝後售出可獲取較大利益。於是他與協作廠簽訂商業信用合同,延期付款,同時補償對方7萬元的佔用資金費,這樣把資金運作開,多獲取了100萬元的利潤,除去給協作廠的7萬元,還剩93萬元。

合理利用商業信用可以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可是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給企業帶來不小的損失。

5. 結合你所了解的金融機構風險損失案例談談我國金融機構應該如何加強風險管理

來5309宿舍找答案

6. 談談你對生活中金融機構企業個人加杠桿案例

那你對生活中金融機構企業個人加杠桿案例,我不是狗律師不懂啊。

7. 金融案例題

1美元=122.30/40日元,1英鎊=1.4385/95美元.
1英鎊=(122.30*1.4385)/(122.40*1.4395)=175.93/176.19
A公司如果要以日元向銀行買進英鎊,即銀行英鎊賣出價,匯率是1英鎊=176.19日元(用對銀行即報價方有利的那個價格).

8. 世界前二十大金融機構是哪些

其實你要是學點會計就知道,所謂20大,根據不同的財務指標會有不同的結回果,比答如:凈資產、總資產、股票總市值、年度銷售收入、年度利潤等等;
另外,市場經濟瞬息萬變,你剛把摩根大通排進前幾名,他馬上就爆出虧損幾十億的消息。。。
中國人思維嚴謹度需要大大提升,希望你以後也能提出好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2019年第二季度金融機構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
南寧信託大廈 瀏覽:642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