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保險金融研究所
政府機關人員:
1.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2.陳文輝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3.範文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
4.方星海中財辦經濟一組巡視員
5管濤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6紀志宏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
7.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8.李波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
9.李伏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河南監管局局長
10.劉春航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局長
11.廖岷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局長
12.隆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
13.潘功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14.祁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
15.沈曉暉國務院研究室國際司司長
16.魏加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
17.閻慶民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18.張健華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
19.張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執行董事
20.張育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
研究機構人員:
21.白重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22.丁志傑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
23.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24.李稻葵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25.陸磊廣東金融學院院長
26.瞿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27.魏尚進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
28.巫和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29.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30.殷劍峰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31.鍾偉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業機構人員:
32.高善文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33.哈繼銘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
34.黃海洲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研究部聯席主管
35.黃金老華夏銀行副行長
36.連平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37.馬駿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38.孫明春上海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
39.徐剛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
40.袁力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論壇特邀成員:
1.郭濂國開行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2.黃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3.黃志強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4.何東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
5.胡一帆海通國際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
6.金中夏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所所長
7.李麟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
8.李迅雷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9.林采宜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0.魯政委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11.馬寧高華證券公司副總經理、研究總監
12.彭文生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13.沈建光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14.盛松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
15.孫國峰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16.王志浩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
17.吳高連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8.武劍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9.謝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黨委書記
20.熊志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
21.許憲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22.徐忠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
23.張承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24.張霄嶺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監管三部副主任
25.鄭京平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
26.諸建芳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7.朱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28.周道許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貴州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
29.鄒加怡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論壇特邀研究員:
1.程漫江中銀國際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
2.王信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
3.向松祚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4.張斌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5.張明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6.周誠君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7.祝丹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處長、副研究員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⑵ 「1美元對人民幣6.9920元」人民幣升值是代表「錢毛了」么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為6.9920元人民幣兌1美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創出新高。
以2005年匯改前的人民幣對美元比價8.2765:1計算,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15.5%。也就是說,同樣兌換1美元,如今可以少花1.2845元人民幣。
中國2005年7月21日啟動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給經濟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人民幣匯率改革後,中國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並逐步增強匯率彈性。
總體上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年來持續呈現小幅上揚態勢。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8」。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進一步加快,已經累計升值4.27%。
這是外匯市場高度關注的一刻:10日9點15分,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信息,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升值「破7」,比價為6.992:1。
就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而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破7」具有標志性的意義。「破7」引發的三個問題,分外值得關注。
問號之一: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緣何加快?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呈現加快態勢。」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說,「人民幣匯率變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去年以來,美元大幅貶值,我國國際收支順差高居不下等,均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產生了影響。」
2005年7月21日我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體呈現小幅持續上揚態勢。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步伐近期明顯加快。
在今年3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1:1關口後,「破7」早已在市場預料之中。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屢創新高,累計升值4.47%。而2007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為6.5%。
雖然影響匯率變動因素較多,但市場人士公認「美元持續貶值」是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加快的主要因素。
在人民幣匯率參照的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2007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元持續走軟。包括人民幣在內,歐元、日元等貨幣均面臨升值壓力。
「而美聯儲近期的連續降息也使中美利差進一步『倒掛』,加大了人民幣對美元的上行壓力。」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說。
匯改兩年多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事實上也促進了匯率水平的加速調整。自2007年5月21日起,央行決定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這是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一個重要舉措,也被視為我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所取得的顯著效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8年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波幅今後將進一步加大。
問號之二:持續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多大影響?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會壓制出口企業的利潤。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高之際,人們越發關注由此給國內出口企業帶來的壓力。
「人民幣升值確實給部分企業的利潤造成了影響,尤其是從事農產品、低端紡織業等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產品基本沒有定價權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明顯。」楊子強舉例說,「山東省部分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外資企業『蒸發』逃逸的情況,人民幣升值是影響因素之一。」
據2007年底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對數千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若今後一年內人民幣升值相比過去速度不減,有36.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對產品出口「影響較大」,這要比上年的調查數據增長了6.8個百分點。
不同行業所受到的影響程度也差異明顯。上述調查顯示,紡織、服裝等製造業企業超過六成的經營者認為「影響較大」或「影響很大」,而造紙、化工、醫葯、橡膠、冶金、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行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人民幣升值給某些出口企業帶來壓力固然是客觀事實,但從整體來看,人民幣升值對促進外貿企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著力調整產品結構,也有著顯而易見的好處。
央行今年2月底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經過兩年多的調整,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積極促進產品升級換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大部分外貿企業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調整能力和承受能力明顯高於預期。
前段時間,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大量企業開始轉廠外遷甚至倒閉的趨勢,這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人民幣升值是影響因素之一」,但這輪「外遷、倒閉」風波的背後,本質原因也是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產業升級的必然過程。
據央行調查,在面臨眾多壓力的情況下,我國紡織行業目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淘汰落後產能,進行產業區域轉移,紡織業投資出現由沿海向內陸梯度轉移的趨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次貸風波造成今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從而弱化了相關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不少企業預期未來出口利潤和出口訂單將有所減少,今後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轉換貿易發展模式的任務更艱巨。
問號之三:升值對抑制物價上漲有多大效果?
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抑制通貨膨脹,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近日在京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一季度例會也提出,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是今年金融宏觀調控的中心工作。
目前,國內價格上漲的一個原因是輸入性通脹所導致。由於美元持續貶值,國際市場上價格與美元掛鉤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鋼鐵、銅、礦石、糧食等,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或高位運行。這些價格上漲也傳遞到國內,增大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
在這一背景下,有些業內人士建議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方式,抵消部分上漲進口成本,抑制國際產品價格增長的傳遞效應。「加快升值以抑制通脹。當人民幣升值,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口貨品價格則變得相對便宜。」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解釋說。
對此,一些國內專家表示,雖然從長期看,人民幣加速升值有利於國際收支平衡,有助於抑制輸入性通脹,但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帶來的不確定性,當前更應強調相對穩定的匯率政策。
央行行長周小川不久前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說,人民幣適當升值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抑制通貨膨脹不會成為匯率機制改革或者市場匯率浮動變化的主要原因。控制通脹,更主要還是依靠國內綜合措施。
⑶ 丁志傑的主要學術成果
《美元趨勢性升值的挑戰與應對》,丁志傑、田園,《國際貿易》,2015年第2期
《美元過度特權、經濟暗物質與全球治理變革》,丁志傑、謝峰,《國際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巨額外匯儲備成為負擔的表現與解決之策》,丁志傑、孫小娟,《國際貿易》,2014年第10期
《金融主導的全球化新趨勢與我國應對》,丁志傑、李慶,《國際貿易》,2014年第2期
《中國需擺脫外匯儲備重荷》,丁志傑,《經濟導刊》,2013年第12期
《美聯儲QE3的溢出效應與應對》,丁志傑、謝峰,《國際貿易》,2012年第10期
《中國對外開放模式亟須轉變》,丁志傑,《國際經濟評論》,2011年第2期
《中國應積極推動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籃子貨幣》,丁志傑,《現代國際關系》,2010年第6期
《重啟人民幣匯率改革路徑選擇:去美元化》,丁志傑、郭凱,《國際貿易》,2010年第4期
《非均衡條件下人民幣匯率預期性質研究》,丁志傑、郭凱、 閆瑞明,《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最新10年國際匯率體系變遷》,丁志傑、孫小娟,《國際貿易》,2009年第11期
《2009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丁志傑,《國際貿易》,2009年第1期
《境外匯款是熱錢嗎——基於中國的實證分析》,丁志傑、楊偉、黃昊,《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人民幣匯率升值趨勢及其經濟結構效應》,丁志傑,《國際貿易》,2008年第6期
《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的成因與對策》,丁志傑,《國際貿易》,2006年第9期
《回顧與展望——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路》,丁志傑,《國際貿易》,2006年第4期
《退出釘住美元的時機與路徑選擇》,丁志傑,《當代財經》,2005年第9期
《均衡與穩定的協調——轉向釘住一籃子貨幣難勝其任》,丁志傑,《國際貿易》,2005年第7期
《東亞區域貨幣聯盟實踐、前景與對策》,丁志傑,《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第1期
《1999-2003 年國際匯率體系變遷的統計分析》,丁志傑,《金融研究》,2004 年第5期
《金融體系重組中國有銀行產權改革的國際經驗》,丁志傑、王秀山、白欽先,《國際金融研究》,2002 年第3期
《歐美中小銀行的發展經驗及其借鑒意義》,丁志傑,《金融論壇》,2002 年第 4期
《金融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資本賬戶自由化所面臨的挑戰》,丁志傑,《經濟評論》,2001年第1期
《發展中國家金融開放:效應與政策研究》,丁志傑,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1月
《金融主導的全球化新特徵與我國應對》,丁志傑,《成果要報》,2013年第87期
《以調整存款准備金政策為突破口 理順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丁志傑,《成果要報》,2014年第42期
2010年以來發表內部研究報告20餘篇
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職研究生的師資情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職研究生老師都是行業的領軍人物,學員可以放心的報考,對於師資情況
還有其他細分,學員了解可以到http://uibe.eour.cn/名師介紹了解。
⑸ 丁志傑的教育背景
2002-2003 年
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2001 年
畢業於遼寧大學國際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6 年
畢業於遼寧大學國際經濟學院國際金融專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1 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地震地質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⑹ 丁志傑的獲得榮譽
專著《發展中國家金融開放效應與政策研究》2002年獲第十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著作三等獎、2004年獲中國金融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論文《1999-2003 年國際匯率體系變遷的統計分析》2004年獲第十二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論文三等獎、2006年獲第八屆全國優秀金融論文二等獎
2006年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
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2009年獲教育部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09年首都教育先鋒教學創新先進個人
2010年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
2012年獲北京市教學名師
⑺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成員名單
政府機關人員:
1.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2. 陳文輝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3. 範文仲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
4. 方星海 中財辦經濟一組巡視員
5 管濤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6 紀志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
7. 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8. 李波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
9. 李伏安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河南監管局局長
10. 劉春航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局長
11. 廖岷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局長
12. 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
13. 潘功勝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14. 祁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
15. 沈曉暉 國務院研究室國際司司長
16. 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
17. 閻慶民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18. 張健華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
19. 張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執行董事
20. 張育軍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
研究機構人員:
21.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22. 丁志傑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
23. 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24. 李稻葵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25. 陸磊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
26. 瞿強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27. 魏尚進 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
28. 巫和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29. 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30. 殷劍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31. 鍾偉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業機構人員:
32. 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33. 哈繼銘 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
34. 黃海洲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研究部聯席主管
35. 黃金老 華夏銀行副行長
36. 連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37. 馬駿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38. 孫明春 上海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
39. 徐剛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
40. 袁力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論壇特邀成員:
1. 郭濂 國開行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2. 黃明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3. 黃志強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4. 何東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
5. 胡一帆 海通國際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
6. 金中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所所長
7. 李麟 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
8. 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9. 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0.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11. 馬寧 高華證券公司副總經理、研究總監
12. 彭文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13. 沈建光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14. 盛松成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
15. 孫國峰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16. 王志浩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
17. 吳高連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8. 武劍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9. 謝多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黨委書記
20. 熊志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
21. 許憲春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22. 徐忠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
23. 張承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24. 張霄嶺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監管三部副主任
25. 鄭京平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
26. 諸建芳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7. 朱寧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28. 周道許 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貴州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
29. 鄒加怡 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論壇特邀研究員:
1. 程漫江 中銀國際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
2. 王信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
3. 向松祚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4. 張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5. 張明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6. 周誠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7. 祝丹濤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處長、副研究員
⑻ 丁志傑的研究方向
國際金融、發展金融、金融制度比較
⑼ 丁志傑的行業先驅
(本文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年對丁志傑教授的專訪)
丁志傑教授主要從事於國際金融、發展金融和金融制度比較研究,在《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國際貿易問題》、《國際貿易》、《中國金融》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兩次獲得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優秀論文和著作獎,論文《1999———2003年國際匯率體系變遷的統計分析》於2006年獲得第八屆全國優秀金融論文二等獎,他又入選北京市「百人工程」。 從事應用性研究的丁志傑教授,談到自己的研究旨趣時,懇切地講,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學者,非常希望通過學術研究來推動中國的經濟改革發展,為政府的政策決策起到積極作用。
2002—2004年,丁志傑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流動站工作期間,直接參與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資本項目可兌換、中國國際收支問題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在這一系列的研究中,丁志傑充分發揮自身的研究優勢,同時也使自己的研究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2005年7月匯率改革前夕,丁志傑發表了《穩定與均衡的協調———盯住一籃子貨幣難勝其任》一文,首次提出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思路,對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丁志傑認為,搞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特定領域,當在這個領域里達到一定的深度時,再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空間。學者應該注重將社會中一些現實問題進行提煉和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加強對熱點問題的研究。
談到今後的研究方向,丁志傑說,作為金融學研究人員,要意識到金融學是一門應用學科,應該在社會實踐中發揮作用;一定要將學術研究成果服務於社會。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外的金融關系日益復雜,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也需要做出調整。
丁志傑近幾年對人民幣匯率、中美經濟摩擦、亞洲貨幣金融合作、亞洲金融危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相繼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正在整合過去幾年的研究成果,確定了下一步的研究重點———中國對外金融關系與政策,以便為中國的金融經濟的發展盡己所能。 從教11年,丁志傑一直認為,作為大學教師,教學和研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可偏頗。他說,潛心教學,通過教書育人使教師獲得成就感,科學研究使教師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的,我們的教師一定要教學和科研齊頭並進,只有不斷地認真進行學術研究,才能跟蹤和掌握理論前沿,才不至於被淘汰,才能有更好的教學質量;中國高等教育在今後5到10年裡,師資隊伍質量將有很大的提升,如果不注重學術研究,就有可能被邊緣化;學校和學院領導要充分認識到這點,一定要讓老師加強學術研究。
丁志傑還強調,研究經濟學,一定要具有扎實寬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同時要對經濟現實有系統的了解,不能做門外漢,必須要懂經濟,否則做出的研究只是空中樓閣,或者沒有多大意義和價值。作為學者,一定要踏踏實實地搞科研,要推出有分量有影響的學術成果,使自己的學術道路走得更遠更長。 作為金融學院的副院長,除了教學科研外還,丁志傑還擔負著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務。當記者問到他下一步的研究領域時,丁志傑充滿信心地說,他最想做三件事:第一是盡快撰寫出版一本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學》本科教材,在談到為何要出這本教材時他說,現有教材缺乏創造性,也存在很多不足,要站在育人的角度有責任編一本教材。第二是東亞匯率穩定機制的設計。隨著東亞地區貨幣金融合作的深入,出現了一個的難題是能否找到一個被各方所接受的可行的匯率穩定機制方案。
丁志傑說他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但由於教學和其他科研任務,耽誤了這個課題的研究,這次一定要有一個突破。第三是在中國對外金融關系與政策課題上有所突破,出一本對社會有實際作用的著作。丁志傑強調,作為應用經濟學學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服務於社會,對於中國的改革和實踐起作用,被社會所認識和接受。 當問到金融學院學術團隊建設時,丁志傑感言道:「百花齊放才是春」。丁志傑感覺到,近些年來學校和金融學院的團隊建設在加強,但還不夠完善,還要繼續努力,應該注重年輕教師的使用和培養的協調,為他們成才積極創造條件。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為學校引進了大量人才,促進了學校的發展,但同時也不能忽視人才培養,培養現有的人才和學術骨幹,造就經貿大學自己的名師和大師。
丁志傑教授充滿信心地表示,再經過3到5年的努力,國際金融一定會成為經貿大學金融學專業的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