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股權融資上市這個可以的嘛
上市融資是股權融資的一種。企業並不是只有上市後才有股權,只要是改版製成股份有限公司,都權是有股權的。上市公司肯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但是不是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有能力上市。上市只不過是股權融資的一種方式,是面向所有人發行股票融資的方式。但是企業也可以把股權質押給銀行或者其他機構,這也屬於股權融資的方式。
『貳』 「三道紅線」試點房企:拿地金額受限有房企已超標
深處監管深水區的房地產行業隱現著新信號。
據市場消息,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這一比例限制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並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這不是一個新政策。」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從去年參加過「三道紅線」相關座談會的一位房企人士處獲悉,去年「三道紅線」監管政策推出後,監管層就提出重點監管「買地金額超年度銷售額40%」房企,之後通過動態監管,要求重點房企每月報送相關監測數據。
「現在每月上報的監測表中還要報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額在銷售額中佔比。」該房企人士稱。
「三道紅線」首批試點企業的一位人士表示,「現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這么做的。」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監管思路並不意外,近日高層已不斷釋放出加強房地產融資端監管信號。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產金融這個關鍵,嚴格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
這日,住建部相關領導亦表示,「下一步還將加強房地產金融管控,完善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加強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貸政策協調」。
一系列「負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產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隻地產股下挫。
「重點盯三個維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指出,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增長,設置「三道紅線」。參與此次座談會的12家房企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海地產、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
2020年最後一天,有關部門再次召開關於「三道紅線」座談會,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可能會從12家擴大到30家。恆大、融創、陽光城、碧桂園、萬科5家企業參加了第二次座談會,此外還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
「三道紅線」下,房企紛紛將「零踩線」、降負債列為頭等大事。但同時,不斷有市場人士擔心,融資新規雖能有效控制企業表內財務杠桿,但房企仍有可能通過表外負債方式獲得外部資金;此外,房企採用聯合營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並未公開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場評估開發企業真實信用指標的難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開發商多「馬甲」拿地、利用收購並躲避監管的現象不斷被媒體曝出,部分頭部房企激進拿地的情況也引發監管層注意,監管開始升級。
據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監管部門對於「三道紅線」試點房企重點盯上了三個維度,一是當年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二是過去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能連續為負;三是每月上報商票數據。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監管部門將商票數據納入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現在,拿地數據也被納入房企每月須上報的監測報表中。
40%拿地金額佔比上限,在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大大限制了房企運用財務杠桿和高周轉來做大規模回轉空間,對於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的負面影響也是必然的,但總體而言有利於房企財務運行與現金流回歸到安全穩健區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該政策對熱點城市影響比較大。開發商拿地開始回歸熱點城市,特別是龍頭開發商對「兩個集中」供地模式下熱點地塊爭奪非常激烈。部分開發商還有做大規模動力,有些企業沖千億、沖萬億企業積極性很高,對這部分企業影響也比較大。
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已超40%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根據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強房企中,有12家已經過線。
一類是「零踩線」央企國企隊,它們資金充裕,成為此輪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華潤置地、越秀地產、建發房產。
上半年國企央企中拿地最為激進的是越秀地產。根據克而瑞數據,前6個月越秀地產實現銷售收入487億元,卻豪擲436億元用於拿地,拿地銷售比高達89.5%。
4月26-27日,在廣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產一次拿下8幅地塊,拿地金額為171.97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
2021年越秀地產銷售目標為1122億元,以此計算,其全年拿地金額上限應為448.8億元,這也意味著即使完成全年業績目標,下半年不再拿一塊地,越秀拿地銷售比依然超標。
在幾個月前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越秀地產地產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計劃買地金額將達到520億元以上,繼續保持較大投資力度。
建發房產、招商蛇口以及華潤置地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分別為70.6%、50.9%和50.2%,亦均超標。
上半年,建發房產實現銷售收入934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59.2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70.6%。且建發房產頻繁高溢價拿地、奪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億元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房產在去年也頻繁高溢價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規模的同時,建發房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建發房產沒有單獨上市,但以建發股份數據來看,2020年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凈額97億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0.6%。
一位房企人士稱,此次監管層再度明確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預計這些企業後期會適當降低拿地力度,以達到40%標准。
另一類則是不惜冒著「踩線」風險,也要沖刺規模的房企,這部分佔了多數,如卓越集團(拿地銷售比93.8%)、綠城中國(65%)、中駿集團(57.9%)、中交房地產(52.1%)、新希望地產(52.6%)、融信集團(45.3%)、雅居樂(45%)等。
拿地銷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83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40.6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93.8%。
上半年,卓越集團在北京狂攬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聯合體拿下的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和東小口地塊,未來地塊售價上限為6.3萬元/平方米,但該地塊競拍後樓面價已經高達5.32萬元/平方米,中間只有不到1萬元價差。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團高層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兩三年內希望能做到行業TOP20。除了規模訴求,沖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兇猛拿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綠城中國今年上半年拿地888億元,占當期銷售額比重為65%。2020年,綠城就在土地市場頻頻拿地,對於規模拓展野心可見一斑。有分析稱,綠城中國優勢是第一大股東中交集團央企的信用背書,為其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綠城中國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分別為66%和2,已符合監管要求;但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71%,仍「踩中」一道紅線。拿地銷售比超過40%的雅居樂,同樣「踩中」一道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銷售比達52.1%的中交地產已腳踩「三道紅線」。數據顯示,其2020年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3.4%,超出70%的紅線值;凈負債率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參加過「三道紅線」座談會的標桿房企則從拿地百強榜上「消失」了。債務壓力下,為達到國家對「三道紅線」要求,他們不得不收縮拿地,甚至通過降價促銷、甩賣資產等方式來改善財務狀況。
無論是在某指院還是克而瑞發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強榜中,中國恆大均未能上榜,進入榜單的最低門檻是37億元。這意味著中國恆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場上幾無收獲。
去年剛剛跨過3000億元銷售規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額也不過74.8億元,與其過去幾年高擴儲的態勢畫風變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陽光城、雅居樂和佳兆業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規模也明顯降速。
分析人士預計,(40%拿地銷售比)政策落地後,預計第二批集中供地熱度會降低,整體土地溢價率會走低。
『叄』 中國中房集團與中梁關系
中房地產重組引入民營資本。本次交易中募集的配套資金總額42.5億元中,中交集團8億元,溫州德欣(中梁集團)34.5億元。資金用途主要為房地產項目投資、償還金融機構貸款及融資租賃款。
『肆』 當下房地產銷售低迷,到底該不該救樓市
當下房地產銷售低迷,到底該不該救樓市?大疫之下,20多個城市緊急推出樓市「救市」新政。如河南駐馬店下調首付比,公積金貸款首付比從30%下降到20%,這相當於將購房的杠桿放大到了五倍。這種加杠桿的樓市寬松政策,在去年是萬萬不敢出台的。畢竟,守住高首付比是中國防控樓市風險的關鍵政策。但是,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次突發的現金流「事故」。疫情信息公開後,房地產銷售、建設、投資及土地拍賣全面停止,房地產的韌性備受考驗。疫情中斷了房企高周轉,現金流壓力大增及負債率上升。疫情對樓市的打擊,「顆粒無收」事小,終結高周轉事大。
2019年,中國政府部門杠桿率為51%,居民部門杠桿率為52%,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4.5%。目前,中國的宏觀杠桿率已經超過美國,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中國未富先「債」,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債務。再看土地財政到了什麼程度,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100%的城市,有廣州、武漢、南京、杭州、昆明、南寧、太原、長春。所以,政府救樓市,表面上救開發商,其實是在救銀行、救財政。綜上所述,這次疫情,政府必須對經濟施以援手。政府救市的目的是,修復企業及家庭資產負債表,幫助市場恢復正常的供給系統,幫助企業主重構市場預期及信心。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考慮,樓市應該救,也必須救。
『伍』 中國房地產500強名單
2019年中國房地產房地產行業中上榜企業包括:恆大集團有限公司、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1、恆大集團有限公司
恆大集團是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目前,恆大總資產2.1萬億,年銷售規模超6000億,累計納稅超2400億、慈善捐款超148億,員工14萬人,每年解決就業260多萬人,世界500強排名第138位。
5、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於2007年12月12日成立。2019中國民營企業服務業100強發布,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排名第15。2019年9月1日,2019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在濟南發布,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排名第62位。
『陸』 華彩咨詢集團的當前狀況
今天,集團企業毋庸置疑成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集團公司的發展和壯大事關中國經濟崛起的大計,事關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大計!中國的真正崛起必須要以世界級的集團企業作為支撐,集團企業的發展必須依賴於其強大的戰略能力、管控能力及以此為基礎的精細化運作能力。目前,原有粗放型發展模式無疑已經走到盡頭,在中國經濟必須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轉型的背景下,集團企業肯定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其發展也必須面臨更激烈的競爭、面臨更多未知的挑戰,他們必須要成為中國發展和轉型的脊樑。 因此,華彩致力於把優勢資源聚焦於為集團企業服務,所有的業務整合成以集團戰略、集團管控為核心的咨詢服務,及以投融資管理、獵頭、管理推模、變革管理、管理審計、管理信息化、全面託管為核心的一體化深度綜合服務。致力於為提升集團公司作為中國脊樑的實力服務。
作為中國咨詢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華彩咨詢視打破外資公司壟斷和窠臼,研發和設計適合中國集團企業特點的戰略和管理思想、理念和操作體系為己任。獨家提出:基於資本運作和產業組合的集團戰略,基於內控體系和風險管理的集團管控的咨詢服務思想和操作體系等十餘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思想、方法和操作體系;迄今華彩已經服務了四百餘家咨詢客戶,其客戶的主流都是多元化集團型、投資控股型企業,而且大多數即紮根於傳統產業,同時又橫跨服務及金融兩頭。這樣的一個客戶結構決定了華彩的集團戰略和管控咨詢的堅實基礎和操作性。
華彩為諸多央企和大型國企提供了基於資本運作、產業組合、橫向戰略和總部能力建設的集團戰略、集團管控咨詢,包括中石油集團、中航工業集團、中移動集團、中糧集團、五礦集團、南航集團、招商局集團、寶鋼集團、中國郵政等。同時也為中國眾多的民營企業提供了基於集團戰略、管控模式、管理界面和操作平台的管控咨詢,包括廣廈集團、沙鋼集團、三星奧克斯、揚子江葯業、華立集團等。
華彩還為國務院國資委、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河北、重慶、山西、海南等20餘省市主管機構、國資委、開發區管委會等提供了以戰略規劃、管控模式的調研、設計、推廣、輔導、追蹤為核心的整合服務。華彩還與中央黨校、國家會計學院、清華、北大、人大、上海交大、復旦、中大、浙大、南大、中歐、長江商學院等機構合作進行集團高管培訓合作。
『柒』 「三道紅線」試點房企再遭監管:拿地金額受限有房企已超標
深處監管深水區的房地產行業隱現著新信號。
據市場消息,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這一比例限制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並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這不是一個新政策。」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從去年參加過「三道紅線」相關座談會的一位房企人士處獲悉,去年「三道紅線」監管政策推出後,監管層就提出重點監管「買地金額超年度銷售額40%」房企,之後通過動態監管,要求重點房企每月報送相關監測數據。
「現在每月上報的監測表中還要報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額在銷售額中佔比。」該房企人士稱。
「三道紅線」首批試點企業的一位人士表示,「現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這么做的。」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監管思路並不意外,近日高層已不斷釋放出加強房地產融資端監管信號。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產金融這個關鍵,嚴格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
這日,住建部相關領導亦表示,「下一步還將加強房地產金融管控,完善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加強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貸政策協調」。
一系列「負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產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隻地產股下挫。
「重點盯三個維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指出,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增長,設置「三道紅線」。參與此次座談會的12家房企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海地產、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
2020年最後一天,有關部門再次召開關於「三道紅線」座談會,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可能會從12家擴大到30家。恆大、融創、陽光城、碧桂園、萬科5家企業參加了第二次座談會,此外還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
「三道紅線」下,房企紛紛將「零踩線」、降負債列為頭等大事。但同時,不斷有市場人士擔心,融資新規雖能有效控制企業表內財務杠桿,但房企仍有可能通過表外負債方式獲得外部資金;此外,房企採用聯合營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並未公開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場評估開發企業真實信用指標的難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開發商多「馬甲」拿地、利用收購並躲避監管的現象不斷被媒體曝出,部分頭部房企激進拿地的情況也引發監管層注意,監管開始升級。
據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監管部門對於「三道紅線」試點房企重點盯上了三個維度,一是當年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二是過去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能連續為負;三是每月上報商票數據。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監管部門將商票數據納入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現在,拿地數據也被納入房企每月須上報的監測報表中。
40%拿地金額佔比上限,在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大大限制了房企運用財務杠桿和高周轉來做大規模回轉空間,對於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的負面影響也是必然的,但總體而言有利於房企財務運行與現金流回歸到安全穩健區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該政策對熱點城市影響比較大。開發商拿地開始回歸熱點城市,特別是龍頭開發商對「兩個集中」供地模式下熱點地塊爭奪非常激烈。部分開發商還有做大規模動力,有些企業沖千億、沖萬億企業積極性很高,對這部分企業影響也比較大。
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已超40%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根據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強房企中,有12家已經過線。
一類是「零踩線」央企國企隊,它們資金充裕,成為此輪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華潤置地、越秀地產、建發房產。
上半年國企央企中拿地最為激進的是越秀地產。根據克而瑞數據,前6個月越秀地產實現銷售收入487億元,卻豪擲436億元用於拿地,拿地銷售比高達89.5%。
4月26-27日,在廣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產一次拿下8幅地塊,拿地金額為171.97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
2021年越秀地產銷售目標為1122億元,以此計算,其全年拿地金額上限應為448.8億元,這也意味著即使完成全年業績目標,下半年不再拿一塊地,越秀拿地銷售比依然超標。
在幾個月前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越秀地產地產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計劃買地金額將達到520億元以上,繼續保持較大投資力度。
建發房產、招商蛇口以及華潤置地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分別為70.6%、50.9%和50.2%,亦均超標。
上半年,建發房產實現銷售收入934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59.2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70.6%。且建發房產頻繁高溢價拿地、奪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億元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房產在去年也頻繁高溢價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規模的同時,建發房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建發房產沒有單獨上市,但以建發股份數據來看,2020年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凈額97億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0.6%。
一位房企人士稱,此次監管層再度明確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預計這些企業後期會適當降低拿地力度,以達到40%標准。
另一類則是不惜冒著「踩線」風險,也要沖刺規模的房企,這部分佔了多數,如卓越集團(拿地銷售比93.8%)、綠城中國(65%)、中駿集團(57.9%)、中交房地產(52.1%)、新希望地產(52.6%)、融信集團(45.3%)、雅居樂(45%)等。
拿地銷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83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40.6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93.8%。
上半年,卓越集團在北京狂攬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聯合體拿下的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和東小口地塊,未來地塊售價上限為6.3萬元/平方米,但該地塊競拍後樓面價已經高達5.32萬元/平方米,中間只有不到1萬元價差。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團高層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兩三年內希望能做到行業TOP20。除了規模訴求,沖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兇猛拿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綠城中國今年上半年拿地888億元,占當期銷售額比重為65%。2020年,綠城就在土地市場頻頻拿地,對於規模拓展野心可見一斑。有分析稱,綠城中國優勢是第一大股東中交集團央企的信用背書,為其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綠城中國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分別為66%和2,已符合監管要求;但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71%,仍「踩中」一道紅線。拿地銷售比超過40%的雅居樂,同樣「踩中」一道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銷售比達52.1%的中交地產已腳踩「三道紅線」。數據顯示,其2020年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3.4%,超出70%的紅線值;凈負債率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參加過「三道紅線」座談會的標桿房企則從拿地百強榜上「消失」了。債務壓力下,為達到國家對「三道紅線」要求,他們不得不收縮拿地,甚至通過降價促銷、甩賣資產等方式來改善財務狀況。
無論是在某指院還是克而瑞發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強榜中,中國恆大均未能上榜,進入榜單的最低門檻是37億元。這意味著中國恆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場上幾無收獲。
去年剛剛跨過3000億元銷售規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額也不過74.8億元,與其過去幾年高擴儲的態勢畫風變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陽光城、雅居樂和佳兆業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規模也明顯降速。
分析人士預計,(40%拿地銷售比)政策落地後,預計第二批集中供地熱度會降低,整體土地溢價率會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