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議農村信用社如何提高櫃面服務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能在更短的工作時間里為企業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能縮短工作時間,從而給予員工更多的業務時間,能克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浪費時間的現象。而對於農村信用社來說,提高工作效率中最重要的一點即是提高櫃面服務效率。作為與廣大客戶直接交流的第一線,優質高效的櫃面服務能充分展現農村信用社的活力,減少客戶的等待時間,從而提升農村信用社在客戶心中的形象,提高在金融業的競爭力。要提高櫃面服務效率,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名剛剛加入農信隊伍不久的新員工,筆者結合自身實際工作談談粗淺看法。 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金融常識 服務當然離不開服務對象,若我們的服務對象得到一定優化,那麼我們的服務效率勢必會得到提高。 以隆昌縣為例,在隆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爭取到城鄉養老保險的代理權後,在其轄內的鄉區網點城鄉養老卡的使用率極高,而由於城鄉養老卡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用戶,加上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缺乏基本的銀行卡常識,使城鄉養老卡相關業務辦理起來效率較低。 如果此類客戶知道用銀行卡辦理業務時需憑密碼且懂得如何使用密碼器;知道開戶、掛失等常規業務需哪些證件、辦理者應具備什麼樣的資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可直接減少客戶辦理業務時間,減少客戶因證件手續不齊全等原因往返奔波,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客戶具備了基本的銀行產品使用常識,在辦理業務時就能與櫃面工作人員有效溝通、迅速達成共識,自然提高了業務的辦理速度。 如何才能使絕大多數客戶知曉上述知識呢?加大宣傳力度是我們普及金融知識和產品功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常規宣傳方式的基礎上,可多使用聲像圖的宣傳方式,讓更多的農村老年人學會輕松使用銀行卡。 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加強團結協作能力 員工是櫃面服務的直接執行者,櫃面服務效率的高低與員工有直接關系。 櫃面工作人員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熟練掌握業務操作技能和銀行產品相關的最新資訊。這樣才能准確解答客戶的疑問,為客戶優質高效金融服務。 工作是一個集體項目,愉快的合作才能獲得高效的成果。要得到高效的櫃面服務,需櫃面人員樹立團隊協作意識,增強團隊力量。以內勤編制為3 個人的復核制機構為例,在櫃面較忙的高峰時段,未臨櫃的員工可協助幫忙解答疑問,維持營業廳秩序,引導客戶為即將辦理的業務准備證件手續等,讓臨櫃人員能專心辦理業務,提高辦理業務的速度。 改善營業環境,提高服務效率 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好的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農村信用社在軟、硬體設施上配套跟進,以文明優質的服務態度和溫馨舒適的營業環境給客戶賓至如歸的感受。 繁雜的業務程序也是制約櫃面服務效率的因素之一,優質高效的服務離不開高效能管理制度的支持。在櫃面經常聽到客戶抱怨「你們怎麼這么多手續真麻煩」,說明我們辦理業務的速度應該改觀了。因此應該在如何提高服務效率上下工夫,研究制定相關工作機制,在嚴格執行規定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服務時間,比如大力推行櫃員制等措施,用相同數量的人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更多數量的工作,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 推廣現代銀行產品,創新優質服務理念 積極推廣網上銀行、手機銀行、EPOS、ATM等現代銀行支付結算方式,引導客戶自助辦理業務,減少櫃面業務量,緩解櫃面壓力,從而優化櫃面服務效率。 貼心、真誠的服務能給客戶賓至如歸的感受,能讓客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對櫃面服 務質量給予肯定,達到提高櫃面服務效率的目的。
2. 中國農業目前種植現狀
一)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播種面積和單產不斷增長
「十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產出現較大波動。「九五」時期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51000萬噸。隨後受糧食政策和市場價格影響,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調減,糧食產量連續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萬噸,降到了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2000年至2003年糧食生產連續4年產不應求。2004年以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贏得了億萬農民的擁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高漲。2004年糧食總產量增加3875萬噸,是建國以來增產最多的一年,單產也創下歷史新高;2005、2006年糧食總產分別增產1455萬噸和1344萬噸,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超過50000萬噸,實現了連續四年增產。
(二)種植業技術不斷提高
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我國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006年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的產出的貢獻率已達到48%。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花葯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於國際先進地位。兩系法品種間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育種以及精耕細作的多熟種植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優質品種選育成效顯著, 優質化率明顯提高。目前,中國糧食作物單產已由1950年的每公傾1.16噸增加到4.40噸,提高了2.8倍。
(三)種植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各地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引導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基地建設和加工項目向優勢區域轉移,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帶(區),延伸了種植業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帶建設水平和質量。
二、我國種植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種植業在生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以下主要問題:
(一)人多地少,資源短缺,耕地面積相對減少
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實施計劃生育多年,但我國的人口還在繼續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在減少,加上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肥沃的農田也在逐年減少,人地矛盾、環境惡化、糧食供需矛盾、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與增加短期經濟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銳。
(二)生產成本加大,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200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支持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政策力度,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四項補貼資金達514 億元, 比2006年增長66%。但是,同時,近年來種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種子、農葯、化肥不但價格越來越高,而且質量難以保證,進一步加大了生產成本。從而導致種糧經濟效益越來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
(三)優質化、專用化糧食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小麥在總量上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優質小麥生產不足,普通小麥生產有餘;專用玉米品種少,專用性不強,產品成本高,加工業落後,生產與消費市場脫節。
(四)生產區域布局不合理
區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基本上成為糧食調入區;西部地區需要調入糧食的地區增加;長江中下游仍是主產區之一,但調出量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東北已成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糧源主要供應地。
糧食區域供求格局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形成主產區與主銷區的錯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糧地區增多、缺口拉大。產銷平衡區自給能力明顯減弱,一些糧食主產省也由過去的糧食調出省變為調入省。
三、對策建議
(一)調整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布局,推進糧食產業帶的建設
要保護和提高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優勢糧食產業帶建設,要加強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的建設,穩定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實行節水種稻。江浙一帶水稻面積已降到底線,不能再減少。對西部主要產糧區,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發展旱作農業,發展特色糧食作物。對主銷區重點產糧區,要發揮機械化和規模經營優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在主產省(區)建設500 個糧食萬畝示範片,涵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創新高產模式,示範帶動糧食生產區域平衡增產。
(二)切實加強種植業投入品監管
要完善種植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源頭治理,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避免農民種糧成本加大趨勢,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同時,建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基金,對糧食主產區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給予適當的補貼。還要規范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督。
(三)積極推進農田節水工作
加快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切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已成為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東北地區,圍繞玉米、大豆生產,重點推廣坐水種、農用保水劑、深松及保護性耕作、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三旱」整地、淺濕灌溉技術。西北地區,圍繞玉米及小雜糧生產,重點推廣集雨水窖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深松蓄水保墒技術。華北地區,圍繞冬小麥、玉米生產,重點推廣農田綜合節水技術、免耕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控制性節水灌溉技術;西南地區,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生物覆蓋、淺濕灌溉、水旱輪作技術;圍繞玉米、生產,重點推廣糧肥壟作立體種植技術。東南地區,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拋秧等技術。
(四)提供金融貸款支持
應該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各金融機構要高度重視三大作物的生產及其產業發展,積極支持糧食部門運用「訂單農業」和產業化運作推動糧食生產與流通的對接,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糧、專用糧,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千家萬戶農民的小額種植業信貸投入取消抵押擔保,全程予以支持。對涉及種植業投入造成的不良貸款和呆壞帳,應放寬核銷條件,積極予以核銷。還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場風險基金,深化農業保險體制改革,推行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和農民抵禦風險能力;政府應給予政策性保險,以及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