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7年小布希時期通過的保護美國法案具體叫啥名稱
解答,
應該是
美國
保護法案。
B. 國際金融界出現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後果的集中反映。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進行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把大量實體製造業轉移到拉美和東南亞,而把美國本土打造成貿易、航運和金融等服務業中心;同時,在里根及其後續繼任者的極力推動下,以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為目標的「華盛頓共識」在拉美和西方國家迅速推行。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廢除1933年頒布的金融管製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徹底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局面,開辟了世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虛擬資本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上世紀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一度迅速轉化為Nasdaq網路泡沫的推動力量,網路概念股均被爆炒至上百甚至數百美元的離奇價格。2002年Nasdaq網路泡沫破滅,正式宣告美國虛擬經濟進入了危機動盪期。美國原本可以藉助信息技術實現生產力的飛躍,但由於美國本土缺少實體製造經濟,所以信息科學技術並沒有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而成了虛擬資本投機的工具。
網路泡沫破滅以後,總計將近10萬億美元的資本從Nasdaq股票市場奪路而逃,同時「9·11」後美聯儲大幅降息至二戰以後最低水平1%,並維持這一利率長達1年之久,造成了超級低廉的信貸成本。逃離的網路資本利用廉價信貸,在金融杠桿作用下不斷投機,隨即製造了房地產泡沫。由於金融管制的放鬆,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泛濫,根據美國財政部對美國次貸擔保債務憑證(CDO)市場的統計:2005年CDO市場總值為1510億美元,2006年為3100億美元,2007年僅第一季度就達2000億美元。在此基礎上,華爾街的精英們甚至發明出了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產品。金融衍生產品的極度膨脹導致美國金融服務業產值佔到其GDP的近40%。以致面對次級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連小布希總統都自嘲華爾街喝醉了,老是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資工具。
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實際上宣告了上世紀80年代末由「華盛頓共識」所確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破產。美國金融危機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國內投行的證券業務、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和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相互交織、風險交叉傳遞,一旦第一塊骨牌倒下,就會不斷出現逐級放大的連鎖危機;第二,由於各國金融的不斷開放,美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出售給了其他國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機上對全球的資本市場造成了強烈沖擊。這些事實再次證明了放任市場自由發展最終將導致市場危機,金融自由化必須慎之又慎。因此對內我們要嚴格控制金融混業經營帶來的連鎖風險,對外更要控制金融開放的業務范圍和節奏,設置適當的「防火牆」,防止國外金融危機對本國金融體系的傳染。
其次,發展虛擬經濟必須和實體經濟緊密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Nasdaq網路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當前我國沿海地區和其他一些重點城市正在全力以赴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即把大批製造業轉移出本地,將騰出的空間作業態轉換,重點發展金融、通信和設計研發等現代服務業。此刻,如何避免美國經濟所走的彎路,避免經濟過度虛擬化後形成泡沫經濟,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課題。我們眼下正在探索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應當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生產性服務業也稱「2.5產業」,介於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之間,包括設計產業、創意產業、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務等;它既是服務業,又和實體生產性經濟緊密結合。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既可實現產業升級,又可有效防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變質為泡沫經濟。
再次,必須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本來可以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效率,但當風險足夠大時,分散風險的鏈條也可能變成傳遞風險的渠道,美國的次貸風暴即很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當前我國正在鼓勵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美國的教訓警示我們,在開發金融衍生產品的同時必須加強相應監管,避免金融衍生產品過度開發,從而控制風險的規模。
C. 小布希就職演說
小布希就職演說全文
[img]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24/xin_.jpg[/img]
[color=Red]Thank you!
Chief Justice Rehnquist, President Carter, President Bush, President Clinton, distinguished guests and my fellow citizens, the peaceful transfer of authority is rare in history, yet common in our country. With a simple oath, we affirm old traditions and make new beginnings.
As I begin, I thank President Clinton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nd I thank Vice President Gore for a contest concted with spirit and ended with grace.
I am honored and humbled to stand here, where so many of America's leaders have come before me, and so many will follow.
We have a place, all of us, in a long story -- a story we continue, but whose end we will not see. It is the story of a new world that became a friend and liberator of the old, a story of a slave-holding society that became a servant of freedom, the story of a power that went into the world to protect but not possess, to defend but not to conquer.
It is the American story -- a story of flawed and fallible people, united across the generations by grand and enring ideals.
The grandest of these ideals is an unfolding American promise that everyone belongs, that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hat no insignificant person was ever born.
Americans are called to enact this promise in our lives and in our laws. And though our nation has sometimes halted, and sometimes delayed, we must follow no other course.
Through much of the last century, America's faith in freedom and democracy was a rock in a raging sea. Now it is a seed upon the wind, taking root in many nations.
Our democratic faith is more than the creed of our country, it is the inborn hope of our humanity, an ideal we carry but do not own, a trust we bear and pass along. And even after nearly 225 years, we have a long way yet to travel.
While many of our citizens prosper, others doubt the promise, even the justice, of our own country. The ambitions of some Americans are limited by failing schools and hidden prejudi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birth. And sometimes our differences run so deep, it seems we share a continent, but not a country.
We do not accept this, and we will not allow it. Our unity, our union, is the serious work of leaders and citizens in every generation. And this is my solemn pledge: I will work to build a single nation of justice and opportunity.
I know this is in our reach because we are guided by a power larger than ourselves who creates us equal in His image.
And we are confident in principles that unite and lead us onward.
To Be Continued...[/color]
[size=3][color=Blue]謝謝你們!
今天,按照憲法規定我們舉行這個儀式.我們在此歡慶我國憲法常青的智慧,追尋我們團結全國的深切責任感. 我感佩這個時刻帶來的榮耀,意識到我們時代的期盼並期待著完成我的誓言,請你們做證.
這是我們第二次聚會,我們的責任並非由我的講演來確定,它源於我們當前歷史時期的要求.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在遙遠的邊界上捍衛著我們的自由.共產主義破產後我們有相對平靜、懶散的歲月,而後是火光四射的那一天.
我們已明了自身的弱點,我們也深知其根源.只要世界某些區域醞釀著不滿、滋生著暴君,就會產生宣揚仇恨和為屠殺尋找借口的意識形態,就會聚集暴力和 毀滅的能量,它們會越過嚴密把守的邊界帶來毀滅的威脅.這個世界只存在一種力量可以沖決仇恨、揭露暴君的虛偽、扶植容忍、培育尊嚴,那就是人類的自由.
我們受常識的指引和歷史的教誨,得出如下結論:自由是否能在我們的土地上存在,正日益依賴於自由在別國的勝利.對和平的熱切期望只能源於自由在世界上的擴展.
關繫到美國生死存亡的利益和我們基本的信念合而為一.自立國始,我們就宣示:生於世間的每個男女都擁有他們的權力、尊嚴和無可比擬的價值,因為他們 擁有創造天地之神的形象.每一世代,我們重申著民有政權的重要性,沒有什麼人應該是主人而另一些人應該做奴隸.實現這一理念的使命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我們 的先父榮耀地完成了這一使命.進一步擴展這一理念是國家安全的要求, 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有鑒於此,美國的政策是尋求並支持世界各國和各種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民主運動,尋求並支持民主的制度化.最終的目標是終結世間的任何極權制度.
這個目標最終不應由暴力達成,盡管在必要時,我們將以武力自衛,並保衛我們的朋友.自由的性質要求公民去自覺地選擇它,捍衛它,並通過立法加以維 護,同時保障劣勢者.當一個國家的魂魄最終選擇自由時,它的制度將反映著不同於我們的文化和傳統.美國將不會強迫任何國家接受我們的國家體制.我們的目 的,是幫助其他國家找到自己的聲音,獲得自身的自由,發現自己的自由之路.
終結專制統治的巨大使命是幾代人努力的目標.其難度不是無所作為的借口.美國的影響有限,但值得慶幸的是,美國的影響也是有力的,我們將充滿信心地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幫助你們.
我最庄嚴的責任是保護我的國家和它的人民不再受到任何襲擊和威脅.有些人不明智地選擇了試探美國的決心,他們發現了我們堅定的意志.
我們堅定地給每一個統治者每一個國家提出這樣的選擇:請在壓迫---這終究是錯的,與自由---這永遠是正確的,之間做道義的選擇.美國不會裝模作 樣地默認被關押的異議者自我選擇了枷鎖,也不會默認婦女成為可恥的代名詞,看著她們變成奴僕,同樣不會默認任何人類的一員仰人鼻息地生活.
我們將鼓勵其它政府的改革,我們將明確表示與美國良好的關系要求他們善對自己的公民.美國對人的尊嚴的信念將指導我們的政策,但是人民權力並不是源 於**者違心的讓步,它們應該源於人民反對的自由和被統治者的平等參與.從長遠看,沒有自由,就沒有正義,沒有人民的自由就不存在人權.
我知道,有些人質疑全球自由,盡管經過四十年自由迅猛的發展,這個懷疑似乎不合時宜.美國全體人民不應被我們理念的力量所驚嚇.最終,自由呼喚將發自每一個心靈.我們拒絕接受永恆的專制,因為我們拒絕接受永久的奴役.自由將來到熱愛她的人們中間.
今天,美國再次向世界人民說話:
那些生活在專制下絕望的人民應該知道,美利堅合眾國不會漠視你們被壓迫,不會原諒你們的壓迫者.當你們保衛自己的自由時,美國將站在你們一邊.
那些面對著壓制、監獄和流放的民主變革的參與者應該知道,美國知道你們的潛力:你們自由國家未來的領袖.
那些無法無天的統治者應該知道,我們仍然抱有林肯總統的信念:」那些剝奪他人自由的人不配享有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面前,他們也不會長久.」
那些習慣於控制人民的統治者應該知道,為了服務你的人民你應該給予他們信任.開始踏上進步和正義之路,那樣,美國將站在你這一邊.
美國的所有盟友們應該知道:我們珍視我們的友誼,我們尊重你們的建議,我們依賴於你們的幫助.分裂自由國家的團結是自由敵人的目的.自由國家相互配合地推進民主是我們的敵人失敗的開始.
今天,我也要對我的同胞、公民們說:
我要求得到你們所有人的耐心,保衛國家安全是艱巨的任務,這樣的耐心你們已經給予我很多了.我們的國家承擔著一個困難重重的義務,中途放棄是可恥 的.正是因為我們繼續著我們國家解放者的傳統,成千上萬的人們獲得了自由.希望催生新的希望,更多的人將獲得自由.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點燃了火種,那火 種在人們心中.它溫暖著感受它力量的人們,它燒毀那些試圖阻撓進步的人.終有一天,這無可熄滅的自由之火將照亮我們這個世界最陰暗的角落.
一些美國人已經接受這個事業中最困難的工作---那些默默無聞的情報和外交工作......這種理想主義激勵他們幫助自由政府的工作......那 些打擊我們的敵人危險而必要的工作.他們中的一些人獻出了生命,他們的國家永遠以他們為榮---我們也會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貢獻.
所有的美國人都見證了這種理想主義,有些人是第一次看到.我要求我們的青年相信自己的觀察.你們看到了我們士兵們充滿責任和忠誠的堅毅面孔.你們也 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魔鬼的真實,你們更看到了戰勝的勇氣.請選擇參加這一進程,它比起個人需要重要得多,比個人偉大得多.一旦輪到你們,你們不但增加了我 們國家的財富,也將為她增添光彩.
美國需要理想主義和勇氣,因為我們要完成國內的任務.美國自由的未競之業,在一個走向自由的世界裡,我們要展示自由的真義和自由的承諾.
在美國自由的信念里,公民享有尊嚴和經濟上的獨立,不是生活在潦倒的邊緣.這是更廣義自由的定義,它促生了《房屋法案》,《社會安全法案》和《人權 法案》.現在,我們將改革形成偉大的制度來服務於我們的時代,並擴展這一定義.每個美國人將分享國家的承諾和未來.我們將用最高的標准來要求我們的學校, 建立一個有產者的社會.我們要讓更多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和事業,擁有自己的退休基金和醫療保險.(注:不要錯誤理解為美國沒有這種保險,他在推銷他的改革 計劃,所謂自己的是相對政府的而言.)讓我們的人民對自由社會未來的挑戰做好准備.讓每個公民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將把美國人民從匱乏和擔憂中解脫, 並把我們的社會建成更為富強平等的社會.
在美國的自由信念中,公共利益依賴於個人品質,這包括完善人格和寬容他人,以及有理性的生活.自我管理依賴於管理良好的自我.個人的全部特徵建立於 家庭內,得到鄰里的支持和約束,並在國家生活里貫徹始終,它依賴於西奈的真知、寶山臨訓、可蘭經的教誨,與各種各樣的信仰,在每一代美國人民的推動下前進 著,他們堅信源於歷史的有益和真實---公正的理念和適宜的行為---都將被保有,從昨天、今天,直到永遠的未來.
在美國自由的信念中,個人權力的運用是由服務,寬容和對弱者的同情構成的.為全體的自由並不意味著人們的互相背離.我們國家依賴於那些互相守望的鄰 里和用愛圍繞失落者的人們.美國人最良好的表現在於珍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而且永遠記得那些所謂無用之輩也有他們的價值.我們的國家一定要丟棄一切種族 主義的偏見,因為要知道我們不可能肩負自由的使命而又同時攜帶偏見的包袱.
從每一天看,就以今天為例,我們國家面臨著諸多問題.從一個世紀看,我們面對的問題是集中而突出的.我們這一代有沒有拓展自由的疆界?我們的所作所為有沒有為這事業增添光彩?
這些問題是我們的裁判,也團結了我們.因為無論是何黨派、自我選擇或是否出生於此,美國人在自由的道路上是不可分離的.我們知道分裂必須彌合我們才 能向偉大的目標前進.我將做出最大的努力去彌合分裂.但是這種裂痕不能左右美國.當自由受到威脅時,我們深感相互的團結和關聯,我們的反擊也如出自同手一 心.當美國仗義而行,當災民們得到救助,當正義得到伸張,當人民獲得自由,我們也同樣自豪地感到我們是統一體.
我們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踏著自由勝利之路前進.這並非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進程.而是因為人類的選擇構成進步.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國家就是上帝的 選民.上帝自有他的意志和選擇.我們堅信這是因為自由是人類永恆的希望,是黑暗中的渴望,是靈魂的渴望.當我們的立國先賢宣布新時代的准則時,當一批批士 兵為了保衛基於自由的聯邦而犧牲時,當公民手舉」立即自由」的橫幅和平抗議時---他們在實踐著那古老的希望,這希望一定會成為現實.雖然公正在歷史上潮 起潮落,但是歷史也有一條清晰的脈絡,那是由自由和自由的實踐者確定的.
當獨立宣言第一次對公眾宣讀,自由的鍾聲敲響.一個親眼目睹的人這樣說道:」它在鳴響著,似乎意味深長.」在我們的時代,這鍾聲依然意味深長.美國 在這年輕的世紀向世界、向所有它的居民傳播著自由.我們充滿活力,我們經歷過艱難的斗爭,但並沒有疲倦---我們已做好准備去完成自由史上最偉大的功績.
上帝保佑你們,願他眷顧美國[/color]. [/size]
D. 挑戰!有關於小布希的問題```` 高手進!!!
有人就說布希是個好總統哦!!~
樓主可以看看一篇文章http://user.qzone.qq.com/865957358/blog/1232364742
鏈接在這里哦。
記著給我分哦,裡面全是誇布希總統的!!~
E. 對小布希的客觀評價
時代雜志將布希列為2000年和2004年的年度風雲人物,認為他是那兩年中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當布希就任總統時,他的民調認可度大約將近50%。在發生舉國震驚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布希的認可度躍升到高過85%,並且在攻擊後四個月里維持80-90%的比例。自從那時之後布希在處理國內和國外政策上的民調認可度就持續下跌,到2006年已經跌至大約40%了,使他創下歷史上美國總統認可度的最低紀錄之一。在2006年11月5日進行的民調中,布希的執政認可度則停留在32%。
在第一屆任期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布希在總統選戰中並沒有獲得普選勝利,加上一些圍繞著選舉弊端產生的爭議,一些人將布希視為是缺乏正當性的總統。政治行動分子以及導演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在2004年拍攝的電影華氏911(Fahrenheit 9/11)中指控布希操弄了911事件後的美國公眾情緒,並且在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動機上隱瞞大眾。
布希在國際上也遭遇許多批評:他被全球的反戰和反全球化人士做為主要的批評對象,他的外交政策尤其飽受許多批評。在德國2001年和加拿大2006年的選舉中布希的政策都成為激烈爭論的議題之一。布希遭受世界各地中間派和左派政治人物的公開批評,包括了格哈特·施羅德、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羅馬諾·普羅迪、讓·克雷蒂安、保羅·馬丁、和雨果·查維茲,布希在各地的外交行程也常遭遇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不過,布希獲得美國保守派選民的堅定支持,同時也獲得軍人和主戰派的支持。在2004年的選舉中,95-99%的共和黨選民都認可了布希。不過,由於布希在控制聯邦開銷和移民議題上的疏失,共和黨人對布希的支持也有所下跌。許多共和黨人開始批評布希在伊拉克戰爭上的政策,以及伊朗和巴勒斯坦領土的議題。同時布希也與許多外國的領導人如托尼·布萊爾、約翰·霍華德、小泉純一郎、安格拉·默克爾、史蒂芬·哈珀、艾胡德·奧爾默特、弗拉基米爾·普京保持親密的合作關系和感情。
從就任總統開始,布希的智力程度一直是許多媒體和謠言聚焦的話題,有些人甚至還質疑布希的智商過低,盡管到目前為止布希根本沒有公開正式的智商測驗指數。貶低布希的人還經常引出布希在各種公開演講中犯下的一些文法錯誤和語無倫次,布希在發音上的一些錯誤也常被反布希媒體和人士做為嘲笑目標。即使是早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布希的發音錯誤和語無倫次、自造詞彙也成為電視脫口秀節目「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嘲笑話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布希並不是第一個遭受了類似批評的美國總統。
在一次針對世界上21個國家的民意調查中,有18個國家中的較多數人都對布希抱持反感,認為布希的外交政策對世界安全造成「負面」的影響。一次在2006年9月於美國進行的民調中,有48%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使美國比以前更不安全,不過也有41%的人認為戰爭減少了美國遭遇恐怖分子襲擊的危險。另一次民調則認為大多數美國人—達到61比35的比率,認為美國在整體上並沒有因為布希的政策而變的更好。還有一次測驗則將布希名列為「對世界安全造成威脅」的第二號人物,僅次於本·拉登,超過了北韓的獨裁者金正日。
還有一些人,例如曾經擔任紐倫堡審判主審官的美國律師Benjamin B. Ferencz,則指控布希發起了一場「侵略性」的戰爭,應該被和海珊一起送上戰爭法庭審判。一些人認為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定是非法的,例如國際法的學者Francis Boyle批評道:「布希並沒有從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獲得授權…也因此這是一場破壞和平的犯罪」,他認為美軍的攻勢作戰都應該獲得這樣的授權。然而,歷史上每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會員國都曾經發動至少一次沒有經過安理會允許的戰爭,而之前美國在越南、海地、科索沃、巴拿馬、或格瑞那達等地發起的軍事攻勢或干預也都沒有經過這樣的授權,連之前吉米·卡特在伊朗人質危機中發起救援美國人質的行動也是一樣。
自從布希當選連任後,布希遭受越來越多的批評,包括了美國愛國者法案、伊拉克戰爭、關塔那摩灣事件、虐囚門事件、以及卡特里娜颶風、以及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非法監聽民間通信的爭議。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共和黨在2006年期中選舉里,如同布希所承認的,遭受了一次挫敗的重擊。
F. 小布希zf在2001年正式簽署了什麼教育法案
2001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關於教育改革的【《一個都不能少法案2001》】,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小布希的教育改革方案。
G. 求小布希醫改法案的全文。
這個 你要去問五角大樓的。。。
H. 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理論根源
美國金融危機的理論根源探討
凱恩斯主義認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
從改善窮苦大眾生活水平的立意看,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是很有意義的。事實也證明了在當時的環境中十分有效,羅斯福的新政就是最好的實踐。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凱恩斯主義認為生產的驅動力是總需求--消費的慾望,這可以通過可支配收入的金額來衡量。凱恩斯認為,政府只要謹慎地提高每個人的收入,便可以刺激總需求,進而提高生產,增加支出,增加GDP。總需求決定生產水平的觀點是不完全對的。就個人而言,無法通過增加消費來增加財富。事實上,假如其他條件都不變,如果魯濱遜在荒島上增加需求,並增加消費量,他將踏上自我毀滅的道路。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整體,而不管其規模和復雜程度如何。
美國人在二戰及以後相當長時間內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在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貿易赤字逐年增加,他們的產能在逐漸下降,而消費卻逐年增加,這就是凱恩斯的總需求驅動生產力的理論還在被積極的實踐著。這就為今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理論上的隱患。
911事件改變了人們對美國的看法,大量的直接投資沒有了,外國的錢不再像以前往美國流了,而美國人的消費觀念還沒有變,自己產能不足,又沒有熱錢流入,可見美國的資產被嚴重高估。隨著時間積累,危及一觸即發。
另外美國政府金融部門掌門人一些錯誤的貨幣政策也是推波助瀾的,更不用說對華爾街的金融家們缺少監管了。反過來,如果沒有華爾街,危及只是會來得更晚,但會更大。
另外,更加本質的根源是美國人口周期導致的經濟規模由擴張型轉化為收縮型,加之以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在逐漸消退,這些人口周期和技術革命周期是經濟危機的真正本源。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I. 誰能介紹一下小布希
喬治·沃克·布希,生於1946年7月6日,美國歷史上的第43任總統。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目前正在競選連任。
就任總統以前,布希是一名商人。1995年至2000年,出任德克薩斯州州長。其父喬治-哈伯特-布希曾任美國總統,他的弟弟傑布-布希任佛羅里達州州長。
個人生活、從軍生涯及教育
喬治-布希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在德克薩斯州的米德蘭及休斯敦長大。布希有四個兄弟姐妹,傑布、內爾、馬維恩及多羅茜,布希是長子。他還有一個妹妹羅賓1953年死於白血病,當時只有3歲。
憑借父親的關系,布希得以進入著名的菲利浦斯中學(1961年9月-1964年6月)及耶魯大學(1964年9月—1968年5月)學習。耶魯大學期間,布希加入了德爾塔-卡帕-愛普希龍兄弟會(DKE),從1965年10月直到畢業一直任會長,後又加入「骷髏會」。大學一年級,布希熱愛打棒球,到高年級則又熱衷於玩橄欖球。1968年,他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布希於1968年5月27日加入德克薩斯州空軍國民警衛隊,一直服役到1974年5月26日。1972年之前,他一直是一名F-102戰斗機飛行員;曾兩次得到升遷,先前任少尉,1970年11月,升至中尉軍銜。1973年9月,軍隊同意布希結束6年零6個月的役期,1973年10月1日,布希退役,進入哈佛大學學習。
但是,當布希步入政壇以後,他的競爭對手及記者開始大肆攻擊他的服役記錄。他們指責布希未經甄選就進入當時最好的國民警衛隊服役,沒
有認真執行任務,因為沒有通過體檢被推遲駕機上天。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德克薩斯州及其他布希的批評者抓住這些問題不放。1973年,
布希進入哈佛商學院學習,1975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是美國歷史第一位獲得此學位的總統。
1976年9月4日,布希在緬因州肯尼邦克港市被警方逮捕,罪名是酒後駕車。後被罰款150美元,並被禁駕一段時間。2000年總統大選投票前5天,肯尼邦克港市警察局公開了他曾被逮捕的這段歷史。
1977年,布希與勞拉-韋爾奇結婚。1981年,他們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詹尼-布希及芭芭拉-布希。布希本來是天主教派教會信徒,但1986年在他40歲的時候,又成為他妻子勞拉所在的衛理公會派信徒。
布希後來說,在改變宗教信仰以前,他一直過得「游牧性的」、「不負責任的」生活。布希承認他曾飲酒「過度」,40歲生日後不久,他就戒酒了。關於他戒酒的原因,有多種解釋,2000年大選期間,布希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記者比爾-格林漢姆采訪時稱,「我1986年戒酒,從此以後滴酒不沾」。
布希曾在多種場合對服用可卡因問題進行辯解。2000年總統大選中,他最初拒絕回答有關提問,後來,布希對媒體說,作為一名聯邦雇員,他早就說過,此前七年裡,他沒有服用過任何毒品。但布希拒絕回答他七年之前是否服用過毒品。
布希有時被人戲稱為「雙U」(Dubya,Double U,即兩個字母U),主要是根據他名字中的「W」演化而來的。他還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綽號,叫「開拓者」(Trailblazer)。
經商及從政經歷
1978年,布希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競選眾議院議員,但首戰失利,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聖-肯特-亨斯。
1977年,布希用自己剩餘的教育基金及其他投資人的錢創辦了一家油氣開發公司,1979年,建立阿布斯托能源公司,正式進軍石油產業(多年後,有人指出公司啟動資金來自拉登家族)。1979年爆發能源危機,他的公司也受到影響。此後,公司更名為布希勘探公司。1984年,布希將公司賣給德克薩斯另一家油氣開發公司--七色石油公司(Spectrum 7)。公司轉讓以後,布希出任七色石油公司總裁。1985—1986年再次爆發石油危機,七色石油公司倒閉。1986年,該公司被哈肯能源公司收購,布希擔任總管。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布希承諾允許宗教慈善機構公平參與美國的聯邦投資項目、降低稅收、支持私人教育擔保、支持在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開採石油、重建武裝部隊。在外交政策方面,布希反對派駐軍隊參與他國「重建」。
經過激烈角逐,布希以5張選舉人票的微弱優勢打敗民主黨候選人戈爾,於2001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總統。戈爾比布希多出540,000張選票,但布希卻贏得更多的選舉人票,這是美國自1888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全國普選票雖少卻贏得多數選舉人票的案例。佛羅里達州的幾百張選票的差距,改變了整個大選結果。許多人一直對該選舉結果持有異議。
外交及安全政策
2001年6月,布希第一次以總統身份訪問歐洲,歐洲領導人嚴厲批評布希拒絕簽署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2004年,俄羅斯可能批准該議定書,這使得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將在政治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
布希制定關稅政策限制鋼鐵及從加拿大木材的進口,與他所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相互抵觸,招致保守派及部分國家的批評。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強大壓力下,布希最後不得不廢除其鋼鐵關稅政策。在總統任內,布希推行的外交政策包括:與拉美國家,特別是墨西哥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及政治夥伴關系;減少對別國「重建」等軍事沖突。9-11恐怖襲擊後,布希政府外交政策開始更多的關注中東地區。
恐怖襲擊發生後不久,布希就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軍事打擊,指責他們庇護本-拉登。這一軍事行動取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塔利班政權迅速垮台。但後來,卡爾扎伊在聯合國領導下進行的阿富汗重建卻面臨重重困難,本-拉登也遲遲沒有被抓住。直到2004年,美國軍隊還經常在阿富汗受襲。
2001年12月14日,布希宣布廢除1972年同蘇聯簽署的《反導條約》,冷戰時期,該條約曾是美蘇兩國取得核平衡的基礎。與此同時,布希開始集中人力物力研發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這一做法遭到科學界廣泛批評。隨之進行的實彈演練成敗參半。根據規劃,美國將於2005年正式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既不能攔截巡航導彈,也不能攔截陸基或潛射彈道導彈。許多批評人士稱,美國不太可能受到此類導彈襲擊,卻要建立一個防禦系統,布希犯下了一個費用高昂的錯誤。布希還大幅增加軍事研發及武器系統更新換代的預算,目前,布希政府已經開始研發「掩體粉碎機」核導彈。
布希從2002年開始施壓,敦促聯合國採取行動解除伊拉克武裝。後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441號決議,派遣漢斯-布利斯及穆罕默德-巴拉迪赴伊拉克進行核查。2003年春天,布希加大施壓力度,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被迫離開伊拉克,尚未能核實伊拉克是否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布希政府試圖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再通過一個決議入侵伊拉克,但因多數國家反對而未付諸表決。美國組織了一支由40個國家參加的聯合部隊,即所謂的「自願同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發動第二次伊拉克戰爭。該同盟除英國、日本及西班牙外,大多是一些小國。
2003年3月,美國以伊拉克拒不合作為借口發動戰爭。戰爭的最初目的是阻止伊拉克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推翻獨裁者薩達姆-候賽因。在對伊戰爭問題上,美國和盟國出現諸多分歧,法國及德國都持堅決反對的態度。許多國家的民眾也組織反戰遊行,其規模是越戰後少見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不同場合指責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是非法的。
幾天之內,伊拉克武裝部隊就被打敗,伊拉克問題也開始逐漸升級。美軍佔領伊拉克及在伊推行民主進行的十分艱難。美軍並沒有找到原先預計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這正是美國發動對伊戰爭的基礎。布希政府遭到國內及國外各界的指責與批評。但是,布希仍然堅信他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稱美國推翻了「暴君的統治」,伊拉克再也無法對世界構成威脅了。
布希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國新保守主義思想庫--「新美國世紀計劃」(PNAC)的影響,該思想庫的很多成員都在布希政府中出任要職。還有人說,布希政府更偏愛於傳統基金會,其次是卡托研究所,盡管兩大思想庫在布希內閣中缺乏代表性。
國內政策
布希總統批准憲法修正案,規定婚姻只能存在於男女之間,嚴禁同性結婚。
布希總統任內,曾推動降低「婚姻稅」(Marriage Penalty)、「死亡稅」及企業投資「邊際稅率」。這三項減稅措施在國會得到共和黨及民主黨多數議員的同意,但後來有人指責稅率又有所反彈。布希鼓勵實行社會保障部分私有化,個人退休帳戶免徵社保稅。
2003年,布希簽署「醫療保險法案」,將幾種處方葯納入醫療保險范疇,同時對出售這類葯品的公司給予補助,並嚴禁聯邦政府就此與葯品公司討價還價。
在2005財政年度,美國從2-4萬億美元的聯邦政府預算中劃出4010億美元用於國防開支,幾乎可以與冷戰時期的國防預算相當。
2003年1月,布希簽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旨在加強早期教育、檢測學生成績、確保向學校投入更多資源。批評者(包括參議員克里及全國教育委員會)稱,盡管聯邦教育預算增加了50%,但學校所需的資源仍然不足。部分州則拒絕執行該法案,認為其投資極不合理。
科學家指責布希政府縮減對科學研究資金的投入,限制了幹細胞研究,還指責布希忽視全球溫室效應,其簽證及移民限制政策也阻礙了美國與其它國家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2004年2月,「關心科學家聯合會」的5000名科學家(包括4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一項聲明,「反對布希政府對待科學界建議的態度」,認為「布希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忽略了科學界建議,而這關繫到美國人民的福祉」。
2004年1月14日,布希宣布一項新的太空計劃,擬讓美國2020年再次登月,2010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工作,最後再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但該計劃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環保人士也對布希的環保政策予以批評,認為布希的政策旨在發展工業,卻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2002年,布希簽署「五大湖遺產法案」,授權聯邦政府對五大湖的污染及沉積進行清理。2002年,布希還簽署「布朗菲爾德法案」,加快對廢棄工業區的清理,保護公眾健康,創造就業機會。2003年12月,布希推行「健康森林計劃」。與他以往的國內政策一樣,他所說的與他所做的完全相反,說要讓天空清新干凈,事實上卻是製造更多的污染。
內閣
在內什的內閣成員中,有很多少數民族裔閣員,其中就有兩名亞裔政府部長,這在歷屆美國政府中是最多的。據《金氏世紀紀錄》記載,布希內閣還是美國歷屆政府中最為富有的內閣。
布希內閣成員中,只有一位不是共和黨人,他就是第一位亞裔內閣部長—運輸部長羅曼-峰田,以前曾在柯林頓政府出任商務部長,屬於民主黨。
布希重新啟用過去共和黨內閣的一些傑出人物,如科林-鮑威爾,以前曾在里根政府出任國家安全顧問,並在老布希政府出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現任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以前也曾在福特內閣出任過國防部長。
職務姓名任期
總統喬治-沃克-布希2001–副總統迪克-切尼2001–
國務卿科林-鮑威爾2001–
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2001–
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2001–2003約翰-斯諾2003–
司法部長約翰-阿什克羅夫特2001–
內務部長蓋爾-諾頓2001–
商務部長唐納德-埃文斯2001–
勞工部長趙小蘭2001–
農業部長安-維尼曼2001–
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湯米-湯普森2001–
教育部長羅德-佩奇2001–
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梅爾-馬丁內斯2001–2003阿方索-傑克遜2004–
運輸部長羅曼-峰田2001–
能源部長斯潘塞-亞伯拉罕2001–
退伍軍人事務部長安東尼-普林西比2001–
國土安全部長托馬斯-里奇2003–
其它顧問及官員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尼特(2001-2004),約翰-麥克勞林(臨時部長, 2004),波特-高斯(2004- )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米勒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扎-賴斯環保局局長–克里斯汀-托德-威特曼(2001-2003),米歇爾-O-里維特(2003- )美駐聯合國大使-約翰?內格羅蓬特(2001-2004),約翰-丹福斯(2004- )美國通信委員會主席–米歇爾-鮑威爾國家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米奇-丹尼爾斯(2001-2003),約書亞-波爾頓(2003- )白宮辦公廳主任–安德魯-卡德高級顧問-卡爾-羅佛白宮辯護律師-阿伯特-戈扎爾顧問–卡恩-胡格斯(2001-2002)白宮新聞發言人-阿里-弗萊舍(2001-2003),斯科特-麥克萊倫(2003- )
有部分任命的官員遭到一些批評,分別是約翰-勒格朋特、伊尼特-阿伯漢斯、奧特-瑞奇以及約翰-朋德斯特,還有一部分官員被認為是在搞裙帶關系,分別是:美國通信委員會主席米歇爾-鮑威爾(國務卿科林-鮑威爾的兒子)、28歲的南卡羅萊納州法官小斯多姆-特蒙德(參議員斯多姆-特蒙德的兒子)、勞工部法律顧問尤金-斯格里亞(最高法院法官安托林-斯格里亞的兒子)、主管近東事務的副國務卿伊莉莎白-切尼(副總統迪克-切尼的女兒)。
立法
布希政府通過的部分法案清單:
2001年6月7日:《2001年經濟增長與減稅法》
2001年9月18日:《武力使用授權法》
2001年9月28日:《美國---約旦自由貿易區施行法》
2001年10月26日:《美國愛國法》
2001年11月28日:《互聯網免稅法》
2002年1月8日:《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
2002年3月9日:《創造就業與勞工援助法》
2002年3月27日:《2002年兩黨競選改革法》
2002年5月13日:《2002年農場安全與農業投資法》
2002年7月30日:《薩班斯-奧克斯利法》
2002年10月16日:《美國軍隊打擊伊拉克聯合授權法》
2002年11月25日:《2002年國土安全法》
2003年3月11日:《「勿來電」執行法》
2003年4月30日:《2003年美國保護法》
2003年5月27日:《2003年美國領導抗擊艾滋病病毒/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法》
2003年5月28日:《2003年就業及增長減稅調節法》
2003年9月3日:《美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施行法》
2003年9月3日:《美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施行法》
2003年11月5日:《2003年禁止懷孕晚期墮胎法》
2003年12月8日:《2003年醫療保險處方葯改進及現代化法案》
2003年12月16日:《反垃圾郵件法》
2004年4月1日:《未出生暴力受害者法案》
公眾印象及評價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到恐怖襲擊,國家面臨危機,布希的民意支持率上升到85%(1938年來的最高支持率)並保持數月之久,之後慢慢滑落。
2002年國會選舉中,布希取得了自艾森豪威爾以來最高的中期選舉民意支持,共和黨後來重新控制參議院,並就得眾議院多數席位。這一結果非常尋常,因為在中期選中,總統所在政黨一般總是丟失國會議席的。此次選舉後,共和黨掌握著總統寶座,又取得參眾兩院多數席位,美國內戰以來僅僅兩次出現這種情況(1902年及1934年的中期選舉)。這其中一個原因是布希的戰時威望讓競選的共和黨議員沾了光。其次,民眾根據歷史對政府所產生的種種期望,也因為布希戈爾選戰的混亂而變得復雜。
2003年,布希的支持率繼續下降。13家民意機構調查顯示,大約每月降低1-7個百分點。2003年晚期,他的支持率降至50%,但這一數字在他出任總統的第三年一直保持穩定。許多民調顯示,布希支持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民眾對伊拉克戰爭及美國經濟緩慢衰退感到擔憂。總統大選前,各種民意調查顯示,布希的支持率要稍低於民主黨候選人。2004年5月份的民調顯示,布希只有53%的民意支持率。
喬治-布希既贏得了很高的贊譽,又飽受指責,被有些人稱為「又愛又恨」的總統。愛他,主要是因為他在國土安全,特別是9-11事件後領導美國進行反恐戰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恨他,則是因為他在經濟、2000年總統大選及佔領伊拉克方面表現平平。
其他國家對布希的評價
在美國以外,布希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高。有些國家對他甚至非常厭惡,尤其是2003年,布希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入侵伊拉克。最近民調顯示,布希在歐洲的支持率開始下降,在德國從36%下降至去年的16%。據美聯社對一些工業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法國、義大利、德國、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以及英國的大多數民眾都不是很喜歡布希及其外交政策。在穆斯林國家,布希的反對率非常高,達90%。在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中,只有以色列民眾最喜歡布希,布希在該國的支持率高達62%。
2004年7月至8月份,馬里蘭州大學與「全球搜索公司」聯合對35個國家的34,330位民眾進行調查,大約有30國家的民眾更希望民主黨的約翰-克里當選2004年美國總統。美國的歐洲傳統盟友尤其喜愛克里,如挪威(克里支持率74%,布希7%)、德國(克里支持率74%,布希10%)、法國(克里支持率64%,布希5%)、荷蘭(克里支持率63%,布希6%)、義大利(克里支持率58%,布希14%)、西班牙(克里支持率45%,布希7%)、英國(克里支持率47,布希16%)。其他盟國,如日本(克里支持率43%,布希23%)、墨西哥(克里支持率38%,布希18%)、土耳其(克里支持率40%,布希25%)、南非(克里支持率43%,布希支持率29%)。在受訪國家中,只有菲律賓、奈及利亞及波蘭三國的多數民眾更喜歡布希,印度及泰國則支持各半。幾家著名國際性媒體進行民意調查顯示,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法國、日本、西班牙及南非的大部分受調查者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蔑視布希政府,並日漸對美國產生敵意。但是,這些國家民眾反對的只是布希政府的政策,對美國人民卻沒有任何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