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陝西商幫是怎樣崛起的有哪些著名的陝商
歷史。
『貳』 現代中國五大商幫
中國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與發展,我國目前已形成三大經濟發展活躍區域。在這些區域形成了一批新的商幫,它們創造了目前中國和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如珠三角的電子產品,世界工廠、出口外貿。浙江的紡織、皮鞋和五金、閩南的運動鞋在中國乃至全球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廣東商幫,浙江商幫、山東商幫、蘇南商幫、閩南商幫、被並稱為中國新五大商幫。五大商幫龍虎榜:
1:廣東商幫地域分布: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等地。
2.浙江商幫地域分布:溫州、寧波、台州、杭州等地。
3.蘇南商幫地域分布:蘇州、無錫,常州等地。
4.山東商幫地域分布:青島、威海、煙台、濟南等地。
5.閩南商幫地域分布:泉州、漳州、廈門等地。
『叄』 著名的陝商
陝西省對外經濟貿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的西周時期就開始了商業活動。明清時期,陝西商幫作為當時十大商幫之一,曾壟斷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http://www.qinsn.com/News/1/24.html
秦商的率先崛起
陝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陝西曾經長期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資治通鑒》上講「關中沃野富饒、乃帝王之居」。據了解,包括漢唐盛世在內的十三個王朝曾先後在此建都。
事實上,陝西的輝煌不僅在此,而且還反映在商業上,據專家介紹,在我國明清時期長達500餘年的漫長歲月里,陝西先進的政治文明和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曾經造就一代又一代聲聞天下的巨商大賈,而且還最終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的商業幫派陝西商幫,這一商幫也被成為秦商。
明清時期,當時的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陝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而這些為陝西商人的群體的崛起創造了機遇,當時的陝西商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於隴青、販鹽於川黔、鬻布於蘇湖、銷煙於江浙的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並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秦商人」,稱雄中國500年,而且還一度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的前列,和晉商、徽商齊名,就連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也不得不感慨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可見陝西商幫在當時的影響。
在明清,南方各地的商幫主要把本地手工業品販往外地換取原材料,以賺取加工利潤的供銷差價,而陝幫商人則不同,由於他們地處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結構的接合部與農牧產品交換中心,長期以來就形成了販運貿易的歷史傳統,這便使他們在明清之際能夠順時趨勢,揚其所長,多以經營起家。當時的不少著名秦商,家裡都有經商傳統。而且在明清『走西口』從事邊境貿易的陝西商人中有許多是『棄儒經商』的士人君子,大量士人學士參與商貿活動,把儒家傳統文化知識應用於經營過程,以智謀取勝。對此明代著名學者顧炎武曾經總結說『關中多豪傑之士,其起家商賈為權利者,大抵崇孝義,尚節概,有古君子之風』。可以說明清之際,一個廣泛會集士、農、工、商各階層人群的陝西商幫,在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領域的崛起,完全是陝西幾千年商業經濟及其商業文化歷史積淀的必然產物。
據悉,明清時期,陝西巨商蜂起,而最富盛名的商戶則多來自那些經過世代積累,經過了漫長時間考驗的商賈家族,他們分布在西安周邊的渭南、大荔、韓城等區縣。渭南在明清之間,是備受矚目的明星地區。渭南的趙家、嚴家、柳家、詹家是當時的「關中巨富」、「蓋省財東」,圍繞著他們的眾多商業家族,則是巨龍身上的參差鱗甲。
當時的渭南有諺語雲,孝義的銀子、赤水的蚊子。說的是商賈雲集、富甲天下孝義鎮的鼎盛。「荒歲歌」在清末的陝西廣為流傳,「孝義鎮它本是渭南所管,趙老五也算是關中富漢」,飢寒交迫的人們在絕望之中,把求生的希望寄託在渭南最大的富戶趙家身上———因為趙家的銀錢和糧食,普通人無法想像。「富不過三代」,似乎是一條鐵律,而一個家族的富裕能夠跨於明清兩朝,必有其綿延相繼、世代立足、抵抗衰變的動力。渭南趙家由富而貴,或者竟有一個子孫在科考中一舉奪魁,高居榜首,從而演變為一個「政治家族」。據說,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的開首即從趙家後代中了狀元寫起,或者有虛構的成分。但作者把趙家當作歷代巨富而貴的「典型」,可見一斑。
據介紹,鼎盛時期的陝西商幫所興建的陝西會館遍布全國,總數多達二百多所,至今全國各地還遺留下不少「陝西會館」、「關中會館」、「西秦會館」建築遺跡。陝西商人最早在異地建築的會館是北京的「關中會館」和河南上蔡的「山陝會館」。到了明朝後期,徽商急劇勃興奪取了秦商不少地盤,但秦商仍然位居其次。進入清代後,雖然晉商憑借與清廷的特殊關系和票號的雄厚財力而跳躍發展,但秦商仍是與之分庭抗禮的重要商幫。
事實上,在陝西商幫的經營模式中,也遇到了與今天十分相似的歷史環境。古老的陝西商人「坐在家裡,把千里之外的錢掙了回來」,他們主要採取了財東出資,掌櫃經營的合夥經營模式,然後利潤分成,這種合夥制經營體制,與我們現在的國企改革有些相似。
秦商的歷史貢獻
明清時期,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攜手壟斷了中國中西部貿易通商達五百年之久,製造了中國西部商品經濟的神話,令今天的陝西人抱愧不已。
當時,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秦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長足發展,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陝西商幫作為主要從事邊境貿易的西部商業資本集團,對我國西部經濟在明清時代的初步開發發揮過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在明代200年多年裡,蘭州、西寧等邊茶、邊布、邊鹽以及葯材、皮貨貿易基本上被秦商壟斷。明代輸茶入藏的四川南路邊茶貿易也操縱在秦商之手,由於他們的活動使康定由一個小山村變為「番夷總匯」的商業重地,陝西商人聚居的「陝西街」是當時康定最熱鬧的商業街。清朝以後,秦商向四川腹地進軍,在清初百餘年間幾乎掌握了四川的金融命脈,並進而壟斷了四川井鹽生產資本總量的八成以上,以後又隨著經營川鹽入黔把勢利擴張到雲貴各處。在北部漢蒙邊地上陝西商人通過「布馬交易」把貿易觸角深入到伊克昭蒙各旗,並逐漸成為「旗地經濟的實際掌握者」,依靠這一優勢地位,他們又一手培植了以皮貨貿易為特色的明清陝北經濟。
在清代,陝西商幫無論是經營范圍,還是經濟實力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他們在鹽、茶、布、煙、木、葯、皮、雜、金融等諸多行業較之明代有了蓬勃發展,經營地域北到烏魯木齊、伊犁,南到佛山、上海等地,並且擺脫了明代從屬政府需求的被動局面,真正把自身發展安放在了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基本達到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
而隨著陝西商人的不斷成功,大量貨幣資本流回陝西,直接推動了陝西本土商品經濟的發展。清代陝西布業的急劇勃興,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並且由於陝西商人在秦巴山區的生產性投資,使那裡的礦冶、採伐、造紙等行業迅速發展,使得秦巴山區成為我國較早產生內生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之一。正是這些原因使得陝西成為明清500年間的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如今,能夠見證當年陝西商幫興盛的歷史遺跡除了遺存在全國各地的「陝西會館」或者「山陝會館」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散存於渭北澄城、白水、韓城一帶的拴馬樁了,據說,這些被史學家稱之為「地上兵馬俑」的拴馬樁正是當時秦商鼎盛時期的財富象徵。
秦商的榮辱觀與創業精神
從陝商的「老規程」(店規)、「老話」里可以看出,老陝商的榮辱觀既符合陝西人的性情,也適合工商業活動的需要。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到自己爬」。這句話在陝西農村普遍流傳,經久適用。「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老陝商將艱苦創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提高到興衰成敗的高度,這種精神和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陝西人的突出特點之一。
「椎埋去就,與時俯仰,變化有概」。以智求財,深謀遠慮是陝西人求財的老傳統。正如兵家所提倡的「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老陝商具有「關隴軍人」宏大氣魄,比較善於研究市場變化的規律,從大處著眼,謀大局,首先取得戰略優勢。
「貨真價實好為商,假冒偽劣難久長」。陝西商人不欺不詐,隨行就市,按質論價,正因為如此,陝西商人被譽為「人硬、貨硬、脾氣硬」的「三硬商人」。在布匹行,陝西商人提供的貨物質量優良,貨真價實,信譽卓著,購銷兩旺,貨敞其流,素有「關中賈來價更高」之稱。
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是陝商可貴的歷史品格。春秋戰國時期,陝西商人抓住諸侯對貿易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機遇,以商求富,迅速迎來發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時期,陝西商人抓住政府實行開明政治,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形成了大發展的第二次浪潮;明清時期,陝商在陝西地處邊陲的不利條件下,卻能抓住明清政府對陝西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隨軍貿易」的政策機遇,乘勢而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團,以「秦晉大賈」「山陝商人」的雄渾氣勢,壟斷中國東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不畏艱險,闖盪天涯的開拓精神是陝商數百年馳騁四方的秘笈。西部高山巨川,黃塵漫天,生活艱苦。南方商人長期視為畏途。艱苦的自然環境,卻不能阻擋陝西商人經商致富的腳步。他們上入甘,下進川,販賤鬻貴,為家鄉掙得財高北斗。道光年間,趙熙出使新疆,走到千里戈壁「一道泉」的地方,唯見有一瓦屋招待行旅,進店問老闆,乃知為一陝西三原人,年輕時隨軍貿易流落於此,在茫茫戈壁上獨自生存了30多年,並娶有妻室,成為瀚海戈壁唯一的一戶人家,所以叫「一道泉」。寸草不生、飛沙走石的千里戈壁尚且有陝西商人的裊裊炊煙,試問還有什麼樣的艱難險阻能夠阻擋陝西人求富的腳步呢?
不辭勞苦,奮志經營的創業精神和恪守本職,堅忍不拔的敬業精神是陝商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人生最苦為行商,異地求財,客地經商,困難和艱辛自不在話下。清代乾隆年間,成都的陝商欲修築「陝西會館」,卻遭到當地士人的阻撓,言說會館可蓋,但不許動用當地一抔黃土,以免風水外泄。陝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鄉西安、同州府,經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著一口袋一口袋家鄉的黃土,在四川蓋了華麗的陝西會館。明末清初陝西大商人孫豹人,在揚州做鹽商,三年之間三致千金,後來一邊業賈,一邊讀書,成為陝西有名詩人。康熙二十八年召試博學鴻儒科,授官內閣中書銜,豹人固辭,曰「吾僑居廣陵(揚州)數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師,不令舉家餓死乎?」辭官歸商,寧吏也賈,很是表現了陝商的敬業精神。
誠實經營,恪守賈道的求實誠信精神體現了陝商長線遠鶴,功在持久的穩健經營作風。陝西富平漢代以來就有一個叫「直鎮」的市鎮,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價,故曰「直鎮」。三原商人梁選橡業賈淮揚時,守支鹽場歷來有制,「按資次支給」,有險狡之徒規利往外別創一法名曰「超掣」,即通過賄賂上下而超越原定順序率先支鹽,因其獲利尋常以倍,「一時鄉人爭先為超掣,咸來邀公,公不可,曰『善賈者不獲近利,善保者不身嘗法,以若所為利即厚孰於資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圖未必然。且鹽與它賈異名,雖兩交而實關三尺,吾謹守之,視若曹之敗也』。未幾,首事險狡以亂制服法,公乃始大策」。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肆』 中國十大商幫,分別是哪些具體區別在哪裡
中國十大商幫具體是廣東粵商(分潮商、廣商)、山西晉商、徽州(古徽州府商人,今安徽黃山等地區)徽商、陝西(秦商、關陝商人)、福建閩商(分閩南商幫和閩東商幫)、江右(江西)贛商、洞庭、(今蘇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東山和西山)蘇商、寧波、龍游(浙江中部)浙商、山東魯商等。
徽商賈而好儒
徽商與晉商齊名,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無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
徽州人都是經商能手,他們善於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在買賤賣貴的不等價交換中牟取厚利,大規模的長途商品販運是徽商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另外,囤積居奇、特權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貸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與其他商幫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鄉,被譽為儒風獨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現賈而好儒的特點,他們的商業道德觀帶有濃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誠、信、義的道德說教作為其商業道德的根本,使他們在商界贏得了信譽,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發展,是他們經商成功的奧秘所在。
廣商內涵豐富
道光十年,英國議會對曾在中國作過商業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一次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絕大多數在廣州進行貿易的人都一致聲稱,在廣州做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太陽無時不普照粵人社會。
粵商的輝煌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在近代,由於外國經濟勢力的侵入以及中國緩慢地邁開近現代步伐,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粵商卻伴隨著近代廣東商品流通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廣東商人發跡於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二次大戰期間,廣東商人雖然曾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後若干年的苦鬥,又終於在上一世紀70年代後崛起於中國南部、香港及東南亞。
點評:近代粵商發揚了古代廣東商人的冒險開拓、獨立進取的商業精神,而在參與國際商業貿易的過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種開放的心態。在近代廣東商人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與近代商業文化的某種有效的結合與融合。而正是這種文化的發展與融合,也許才是粵商繼晉商、徽商衰落之後仍能發展,並進一步成長的原因。
福商亦盜亦商
福建商幫的興起,一開始就與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貢貿易和禁海政策針鋒相對。他們走私進行商業貿易,不能貿易時就進行搶劫,他們具有海盜和商人的雙重性格。
內外勾結的貿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見的經商方式,他們廣泛聯絡沿海居民,建立了許多據點,利用據點收購出海貨物,囤積國外走私商品,以利銷售,他們不僅在海營商,還有許多也是陸地商,水陸兩棲,海上貿易也做,陸地貿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國內與國外的貿易緊密地結合起來,努力經營,進行多種形式貿易,從而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商幫。
點評: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福建商幫卻在海外南洋、台灣等地開辟出新的商業場地。福建商幫中的許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無畏地開拓海外市場,終於在福建幫這棵枯樹上開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幫的商業精神在海外華人和台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續。
陝商行道多多
在明代的商業界里,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陝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四川獨立發展,在康定一帶做「茶馬鹽」生意,民間稱為「蹚古道」,其規模越來越大,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陝西商幫生財的行道較多,在這一點上他們與江西商幫相似。陝西商幫是一個綜合性的商幫,他們對財富的追求與一般商幫相同:盡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陝西商幫以鹽商最為著名,經營布業、茶業和皮貨業也是陝西商幫盈利的重要途徑。
最初在明清時期「走西口」從事跨區貿易的多數是「棄儒經商」的讀書人,他們成為影響明清陝西商幫商業智慧和商業文化的主流群體。「關中多豪傑之士,其起家商賈為權利者,大抵崇孝義,尚節概,有古君子之風」,明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在他的著作中如此表揚過秦商。很顯然,這些來自體制內或者接近體制的文化人,對於陝西商幫最終形成一定的經濟組織,是發揮了主要作用的。從遍布全國的200多處關中或者「山陝會館」,就可以大致領略他們在歷史上達到的高度組織性。
歷史上和今天的主流陝西商人,其出身大致接近,其性格也前赴後繼。秦人強悍,「尚氣概,先勇力」而「忘死輕生」,這是古今一致的對陝西人的評價。
贛商講究賈德
江西商人絕大多數是因家境所迫而負販經商的,因此,小本經營,借貸起家成為他們的特點。他們的經商活動一般是以販賣本地土特產品為起點,而正是江西商人這些獨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幫具有資本分散,小商小賈眾多的特點。除少數行業如瓷業比較出眾外,其他行業與徽商、晉商等商幫相比經營規模就要顯得相形見絀,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極為有限。當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經就這樣描述江西布商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另外,江西商人濃厚的傳統觀念、小農意識也影響到他們的資本投向,只求廣度,不求深度。所以,盡管江西商人人數眾多,涉及的行業甚廣、經營靈活,但往往在競爭中容易喪失市場。
點評:江西商人講究賈德,注重誠信是江西人質朴、做事認真的性格的一個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頭腦中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江西商人還善於揣摩消費者心理,迎合不同主顧的要求。總之,以銷售盡手中的商品和捕捉商機為原則,這是江西商人發財致富的經驗總結。
晉商學而優則賈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歷史上,山西商人稱為晉幫。晉商是明清時國內最大的商幫,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以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
晉商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晉唐時期;但真正崛起於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已發展到鼎盛。
到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咸同(1851-1874)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佔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並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庄(錢庄)兩大晉商勁旅。
晉商規模如此之大,延綿時間如此之長,經商領域如此之廣,靠的是什麼?晉幫有自己的經商秘訣: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緣關系為紐帶,凝聚本幫商人的向心力;用傳統道德規范經商的行為;尋求政治上的靠山,庇護本幫的經商活動。另外一個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晉商家族的重要傳統之一學而優則賈。據說晉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讀書子弟去經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參加科舉考試,甚至出現過獲得功名後不做官而從商的進士。
點評:晉商學而優則賈理念沒有多少文字記載,而是深深隱藏在晉商的心中,溶化在他們的血液中。正因為如此,使得晉商的文化程度相對於其他商幫是比較高,他們的經營模式也是最先進的,股份制、資本運作等現代經營方式,已經在他們身上萌芽。我們從晉商的成敗,品出了晉商的文化哲理,一個經商世家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這些晉商不僅是商人,也是有學識之人,言傳身教,治商有方,並在家族內形成重教之風。
山東商幫全民經商
山東商幫是山東人,自然具有山東人的特點:直朴單純,豪爽誠實。正因為如此,與別的商幫相比,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顯得單純,直截了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概括起來,就是長途販賣和坐地經商的商業經營方式,講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規范的商業行為。同時,山東商幫裡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這也決定了山東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業資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雖然山東商幫的致富之道,相對其他商幫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高明的地方,但他們的這些經驗和經營方式非常實在,生意做起來踏實。
點評:山東人經商,是好的地區的人要經商,不好的地區的人也要經商。一個省份的人,經商的動機和條件相差甚多,彷彿是中國十大商幫的綜合縮影。這在中國是僅見的。
寧波商幫後來居上
寧波商幫是中國商幫中的後起之秀。從它形成之時起,便顯露出它的見識不凡和卓爾不群。
寧波商幫,是指寧波府的商人,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連接而成的商業集團。是一個盛行於國內和海外的商幫。寧波商人外出經商歷史悠久,但大規模經商,並且結成商幫則為時較晚。鴉片戰爭後,尤其是民國時期,寧波商幫中新一代商業資本家脫穎而出,把商業與金融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寧波商幫以新興的近代商人群體的姿態躋身於全國著名商幫之列。他們所經營的銀樓業、葯材業、成衣業、海味業以及保險業,也是名聞遐邇。
點評:寧波商幫形成的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勢頭卻非常之快。他們的活動區域不斷拓展,最終形成四齣營生,商旅遍於天下的局面。寧波商幫不僅善於開拓活動地域,還善於因時制宜地開拓經營項目。他們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點,也非常實用:以傳統行業經營安身立命,以支柱行業經營為依託,新興行業經營為方向,而往往一家經營數業,互為補充,使自己的商業經營在全國商界中居於優勢地位。
龍游商幫海納百川
當徽商、晉商在商場爭雄之時,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個頗有影響的龍游商幫。歷史上所稱的龍游商幫,實際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團,其中以龍游縣商人人數最多,經商手段最為高明,故冠以龍游商幫。
龍游商幫雖地處偏僻,卻有著開放的心態,在觀念上也比較新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上,即投資上的敢為天下先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明清時期,許多商人將經營商業所賺得的資金用來購買土地或者經營典當、借貸業,以求有穩定的收入。而龍游商敏銳地意識到,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必須轉向手工業生產和工礦產業上。他們果斷地投入於紙業、礦業的商品生產,或者直接參與商品生產,使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給當時封建社會注入了帶有僱傭關系的新生產關系。龍游商人還不排斥外地商幫對本鄉的滲透,並且相處友善,吸收外地商人於己幫,推進了龍游商幫的發展。
點評:龍游商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是他們良好的經商心態的反映。他們雖然是出自一個偏僻之地,既無官府支持,又無強大的宗族勢力作堅強後盾,但他們卻能在強手如林的各大商幫中崛起,自立於商幫之林。
洞庭商幫善於審時度勢
幾乎就在龍游商幫興起的同時,另一個商幫在中國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覺地興起了---洞庭商幫。
當年范彝財色盡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艷羨。他經商成功,一定給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洞庭商幫是在明萬曆年間才初步形成。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這是聰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這樣聰明的商幫。洞庭商人沒有與徽商、晉商在鹽業和典當經營上爭奪市場,而是揚長避短,穩中求勝,利用洞庭湖得天獨厚的經商條件販運起米糧和絲綢布匹。他們還不斷更新觀念,開拓經營新局面,向外部世界發展著。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在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鑽天之術,開辟了買辦業、銀行業、錢庄業等金融實體和絲綢、棉紗等實業。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從事著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活動,由此,洞庭商幫產生了一批民族資本家,走上了由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發展的道路。
點評:洞庭商人十分講究具體的經營手段,而這些手段看起來則非常符合現代經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場信息,時常預測行情,在經商過程中,洞庭商人會根據市場行情與商品交換的情況變化而變化自己的經營策略,不拘於成見,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還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比如商人資金和民風特點,因地制宜的採取獨特的經營方式。
『伍』 中國十大商幫
中國歷史十大商幫:
具體是山西晉商、徽州(今安徽黃山地區)徽商、陝西、福建閩商、廣東粵商(分廣商和潮商)、江右(江西)贛商、洞庭、(今蘇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東山和西山)蘇商、寧波、龍游(浙江中部)浙商、山東魯商等。
也可稱:山西商幫、廣東商幫、陝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徽州商幫、洞庭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
其中晉商、徽商、潮商勢力最大,影響最遠的三大商幫。
中國新十大商幫: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興起了新十大商幫,它們是:在歷史上已負盛名的粵商晉商和徽商,日漸崛起的浙商、蘇商、滬商、京商、和閩商,正悄然發展的魯商、豫商。
由於地區和歷史的原因,各個商幫特點不同。北方善義,南方善商;北方厚重,南方靈活;北方重古典,南方更現代。
『陸』 陝西商幫怎麼樣
商幫十講,從不同的側面講述陝西商人,此書為論整體,基本為以目錄為論點,每個章節分別論證各自論點,結構雖嚴謹,但通篇卻顯現的累贅。 不過,還是有不少收獲的。 從古至今,某個地域性的商幫要想成氣候,必須依靠與政策的扶持; 陝西商人抓住了「食鹽中開」和「茶馬交易」機遇,迅速強大。話說這兩個真是利國利民的大好政策,睿智的祖先給了我們無比強大榜樣。 明政府時期的西北屬於國防重地,駐軍龐大,政府聰明的發動全民為邊防輸送軍糧,允許商人向邊關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許可證--鹽引。而中茶換馬,在滿足了少數民族對茶葉的需求同時也穩定邊疆,更滿足了軍隊對戰馬的需求, 商幫大多起家於鹽,在掙取第一桶金之後擴張到其他領域,如茶,布匹,典當,煙,醫葯等; 隨著商業的發達,伴隨著一些共同的文化現象: 戲曲如秦腔的發揚光大; 背井離鄉,學徒經商,家裡留守的偉大的母親和妻子們,孝老教幼,獨守空房,貞烈故事,數不勝數; 各地建立會館,陝商一般會與晉商合蓋會館,所以目前河南和四川有很多山陝或者陝山會館; 在家建造大房子,光宗耀祖成了最後的歸屬; 但是在辦學和菜系發展兩方面,陝西商幫卻落後很多,也許和其粗曠的性格相關; 陝西商幫發跡於西北,混跡於江南,輝煌與川蜀和河南; 陝西商幫最終拜與陝甘回民起義,商人成為起義軍和官府鎮壓軍隊的首要打劫對象。 # 書中的那些話;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一畝豆子換豆腐,一畝芝麻夠吃油。" 「南方出相,北方出將,陝西楞娃排兩行。」 陝西人性格:生,楞,蹭,倔;
『柒』 有哪些著名的陝商
陝西省對外經濟貿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的西周時期就開始了商業活動。明清時期,陝西商幫作為當時十大商幫之一,曾壟斷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http://www.qinsn.com/News/1/24.html
秦商的率先崛起
陝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陝西曾經長期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資治通鑒》上講「關中沃野富饒、乃帝王之居」。據了解,包括漢唐盛世在內的十三個王朝曾先後在此建都。
事實上,陝西的輝煌不僅在此,而且還反映在商業上,據專家介紹,在我國明清時期長達500餘年的漫長歲月里,陝西先進的政治文明和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曾經造就一代又一代聲聞天下的巨商大賈,而且還最終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的商業幫派陝西商幫,這一商幫也被成為秦商。
明清時期,當時的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陝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而這些為陝西商人的群體的崛起創造了機遇,當時的陝西商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於隴青、販鹽於川黔、鬻布於蘇湖、銷煙於江浙的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並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秦商人」,稱雄中國500年,而且還一度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的前列,和晉商、徽商齊名,就連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也不得不感慨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可見陝西商幫在當時的影響。
在明清,南方各地的商幫主要把本地手工業品販往外地換取原材料,以賺取加工利潤的供銷差價,而陝幫商人則不同,由於他們地處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結構的接合部與農牧產品交換中心,長期以來就形成了販運貿易的歷史傳統,這便使他們在明清之際能夠順時趨勢,揚其所長,多以經營起家。當時的不少著名秦商,家裡都有經商傳統。而且在明清『走西口』從事邊境貿易的陝西商人中有許多是『棄儒經商』的士人君子,大量士人學士參與商貿活動,把儒家傳統文化知識應用於經營過程,以智謀取勝。對此明代著名學者顧炎武曾經總結說『關中多豪傑之士,其起家商賈為權利者,大抵崇孝義,尚節概,有古君子之風』。可以說明清之際,一個廣泛會集士、農、工、商各階層人群的陝西商幫,在中國西部貿易通商領域的崛起,完全是陝西幾千年商業經濟及其商業文化歷史積淀的必然產物。
據悉,明清時期,陝西巨商蜂起,而最富盛名的商戶則多來自那些經過世代積累,經過了漫長時間考驗的商賈家族,他們分布在西安周邊的渭南、大荔、韓城等區縣。渭南在明清之間,是備受矚目的明星地區。渭南的趙家、嚴家、柳家、詹家是當時的「關中巨富」、「蓋省財東」,圍繞著他們的眾多商業家族,則是巨龍身上的參差鱗甲。
當時的渭南有諺語雲,孝義的銀子、赤水的蚊子。說的是商賈雲集、富甲天下孝義鎮的鼎盛。「荒歲歌」在清末的陝西廣為流傳,「孝義鎮它本是渭南所管,趙老五也算是關中富漢」,飢寒交迫的人們在絕望之中,把求生的希望寄託在渭南最大的富戶趙家身上———因為趙家的銀錢和糧食,普通人無法想像。「富不過三代」,似乎是一條鐵律,而一個家族的富裕能夠跨於明清兩朝,必有其綿延相繼、世代立足、抵抗衰變的動力。渭南趙家由富而貴,或者竟有一個子孫在科考中一舉奪魁,高居榜首,從而演變為一個「政治家族」。據說,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的開首即從趙家後代中了狀元寫起,或者有虛構的成分。但作者把趙家當作歷代巨富而貴的「典型」,可見一斑。
據介紹,鼎盛時期的陝西商幫所興建的陝西會館遍布全國,總數多達二百多所,至今全國各地還遺留下不少「陝西會館」、「關中會館」、「西秦會館」建築遺跡。陝西商人最早在異地建築的會館是北京的「關中會館」和河南上蔡的「山陝會館」。到了明朝後期,徽商急劇勃興奪取了秦商不少地盤,但秦商仍然位居其次。進入清代後,雖然晉商憑借與清廷的特殊關系和票號的雄厚財力而跳躍發展,但秦商仍是與之分庭抗禮的重要商幫。
事實上,在陝西商幫的經營模式中,也遇到了與今天十分相似的歷史環境。古老的陝西商人「坐在家裡,把千里之外的錢掙了回來」,他們主要採取了財東出資,掌櫃經營的合夥經營模式,然後利潤分成,這種合夥制經營體制,與我們現在的國企改革有些相似。
秦商的歷史貢獻
明清時期,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攜手壟斷了中國中西部貿易通商達五百年之久,製造了中國西部商品經濟的神話,令今天的陝西人抱愧不已。
當時,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或是「山秦商幫」。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勢力很大,他們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陝西鹽商與山西鹽商分道揚鑣,最終陝西鹽商到了長足發展,這也為陝西商幫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陝西商幫作為主要從事邊境貿易的西部商業資本集團,對我國西部經濟在明清時代的初步開發發揮過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在明代200年多年裡,蘭州、西寧等邊茶、邊布、邊鹽以及葯材、皮貨貿易基本上被秦商壟斷。明代輸茶入藏的四川南路邊茶貿易也操縱在秦商之手,由於他們的活動使康定由一個小山村變為「番夷總匯」的商業重地,陝西商人聚居的「陝西街」是當時康定最熱鬧的商業街。清朝以後,秦商向四川腹地進軍,在清初百餘年間幾乎掌握了四川的金融命脈,並進而壟斷了四川井鹽生產資本總量的八成以上,以後又隨著經營川鹽入黔把勢利擴張到雲貴各處。在北部漢蒙邊地上陝西商人通過「布馬交易」把貿易觸角深入到伊克昭蒙各旗,並逐漸成為「旗地經濟的實際掌握者」,依靠這一優勢地位,他們又一手培植了以皮貨貿易為特色的明清陝北經濟。
在清代,陝西商幫無論是經營范圍,還是經濟實力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他們在鹽、茶、布、煙、木、葯、皮、雜、金融等諸多行業較之明代有了蓬勃發展,經營地域北到烏魯木齊、伊犁,南到佛山、上海等地,並且擺脫了明代從屬政府需求的被動局面,真正把自身發展安放在了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基本達到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
而隨著陝西商人的不斷成功,大量貨幣資本流回陝西,直接推動了陝西本土商品經濟的發展。清代陝西布業的急劇勃興,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並且由於陝西商人在秦巴山區的生產性投資,使那裡的礦冶、採伐、造紙等行業迅速發展,使得秦巴山區成為我國較早產生內生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之一。正是這些原因使得陝西成為明清500年間的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如今,能夠見證當年陝西商幫興盛的歷史遺跡除了遺存在全國各地的「陝西會館」或者「山陝會館」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散存於渭北澄城、白水、韓城一帶的拴馬樁了,據說,這些被史學家稱之為「地上兵馬俑」的拴馬樁正是當時秦商鼎盛時期的財富象徵。
秦商的榮辱觀與創業精神
從陝商的「老規程」(店規)、「老話」里可以看出,老陝商的榮辱觀既符合陝西人的性情,也適合工商業活動的需要。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到自己爬」。這句話在陝西農村普遍流傳,經久適用。「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老陝商將艱苦創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提高到興衰成敗的高度,這種精神和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陝西人的突出特點之一。
「椎埋去就,與時俯仰,變化有概」。以智求財,深謀遠慮是陝西人求財的老傳統。正如兵家所提倡的「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老陝商具有「關隴軍人」宏大氣魄,比較善於研究市場變化的規律,從大處著眼,謀大局,首先取得戰略優勢。
「貨真價實好為商,假冒偽劣難久長」。陝西商人不欺不詐,隨行就市,按質論價,正因為如此,陝西商人被譽為「人硬、貨硬、脾氣硬」的「三硬商人」。在布匹行,陝西商人提供的貨物質量優良,貨真價實,信譽卓著,購銷兩旺,貨敞其流,素有「關中賈來價更高」之稱。
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是陝商可貴的歷史品格。春秋戰國時期,陝西商人抓住諸侯對貿易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機遇,以商求富,迅速迎來發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時期,陝西商人抓住政府實行開明政治,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形成了大發展的第二次浪潮;明清時期,陝商在陝西地處邊陲的不利條件下,卻能抓住明清政府對陝西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隨軍貿易」的政策機遇,乘勢而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團,以「秦晉大賈」「山陝商人」的雄渾氣勢,壟斷中國東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不畏艱險,闖盪天涯的開拓精神是陝商數百年馳騁四方的秘笈。西部高山巨川,黃塵漫天,生活艱苦。南方商人長期視為畏途。艱苦的自然環境,卻不能阻擋陝西商人經商致富的腳步。他們上入甘,下進川,販賤鬻貴,為家鄉掙得財高北斗。道光年間,趙熙出使新疆,走到千里戈壁「一道泉」的地方,唯見有一瓦屋招待行旅,進店問老闆,乃知為一陝西三原人,年輕時隨軍貿易流落於此,在茫茫戈壁上獨自生存了30多年,並娶有妻室,成為瀚海戈壁唯一的一戶人家,所以叫「一道泉」。寸草不生、飛沙走石的千里戈壁尚且有陝西商人的裊裊炊煙,試問還有什麼樣的艱難險阻能夠阻擋陝西人求富的腳步呢?
不辭勞苦,奮志經營的創業精神和恪守本職,堅忍不拔的敬業精神是陝商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人生最苦為行商,異地求財,客地經商,困難和艱辛自不在話下。清代乾隆年間,成都的陝商欲修築「陝西會館」,卻遭到當地士人的阻撓,言說會館可蓋,但不許動用當地一抔黃土,以免風水外泄。陝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鄉西安、同州府,經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著一口袋一口袋家鄉的黃土,在四川蓋了華麗的陝西會館。明末清初陝西大商人孫豹人,在揚州做鹽商,三年之間三致千金,後來一邊業賈,一邊讀書,成為陝西有名詩人。康熙二十八年召試博學鴻儒科,授官內閣中書銜,豹人固辭,曰「吾僑居廣陵(揚州)數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師,不令舉家餓死乎?」辭官歸商,寧吏也賈,很是表現了陝商的敬業精神。
誠實經營,恪守賈道的求實誠信精神體現了陝商長線遠鶴,功在持久的穩健經營作風。陝西富平漢代以來就有一個叫「直鎮」的市鎮,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價,故曰「直鎮」。三原商人梁選橡業賈淮揚時,守支鹽場歷來有制,「按資次支給」,有險狡之徒規利往外別創一法名曰「超掣」,即通過賄賂上下而超越原定順序率先支鹽,因其獲利尋常以倍,「一時鄉人爭先為超掣,咸來邀公,公不可,曰『善賈者不獲近利,善保者不身嘗法,以若所為利即厚孰於資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圖未必然。且鹽與它賈異名,雖兩交而實關三尺,吾謹守之,視若曹之敗也』。未幾,首事險狡以亂制服法,公乃始大策」。
『捌』 中國十大商幫總結,幫幫小弟,給每個商幫做個總結
中國古代有徽、晉、陝、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其中以徽商和晉商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縱橫商界500年,最後卻在清末民國時期,被寧波幫後來居上、取而代之.
晉商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它綿延繁榮達500年之久;商路蹤跡遍布全國和近鄰俄羅斯、日本、蒙古等國;從晉商中產生的金融機構票號,執晚清中國金融牛耳百餘年,號稱「匯通天下」 ┄┄但此次參觀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晉商大院所傳遞的文化氣息大大超出我的想像。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擁有這些大院的晉商大族大部分起家於貧寒:渠家起家於小販;王家起家於賣豆腐;常家則起家於背著褡褳小買小賣的「行商」。據資料記載,其他的晉商大族也基本如此。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陝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為了供應北部邊防糧食供應而實施納糧中鹽的開中法,山陝商人憑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各大鹽場及四川地區。隨著清代國家的統一,版圖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動范圍更加擴大,成為東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動范圍甚至遠至西藏,山西商人還壟斷了對俄國恰克圖的貿易,並從事東南、兩湖至西北的長途販運貿易。山西商人除經營鹽業外,還經營茶、糧、棉、布、絲綢及高利貸等,晉商的典當業及高利貸很有名,被稱為「西債」。明清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據說明代徽商的資產達到百萬兩,山西商人之富超過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資產達到千萬兩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間山西商人創造出經營匯兌業的票號,匯通天下,顯赫一時。但票號在晚清的晉商行業中幾乎是一枝獨秀。由於晚清金融倒帳風波不斷、票號頑固守舊,加之辛亥革命中戰亂的影響,票號在辛亥革命後不久徹底衰敗。
徽州商幫:
中國商幫,首屈一指的應該是霸氣十足的徽州商幫。代表人物胡雪岩。
明中期至清中葉,徽州商幫稱雄華夏商界三百餘載,處於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是時,黃山白岳間十室九商,巨商顯宦迭出,自然美景、人文情態、商業經濟交相輝映,盛極一時。接下來,清末社會動盪、朝廷政策變更、資本主義興起,然而徽商們由於自身原因未能及時實施經營轉型,沒有搭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航船,無可挽回地從巔峰摔到谷底,徽州隨之頓陷窘境。
龍游商幫:
龍游商幫是指以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為中心的衢商集團,它萌發於南宋,興盛於明代中葉,以經營珠寶業、販書業、紙張業著名。明萬曆年間(1573—1602),它於徽商、晉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場中角逐,稱雄一時,故有「遍地龍游」之諺。它以一府一縣之地為基礎,聚集了大量資金,而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至清代逐漸為寧紹商幫所替代。
我知道的就只這些.
回答者:yyfreeliang - 魔界至尊 十八級 5-24 16:47
中國明清時期的十大商幫為山西、徽州、陝西、福建、廣東、江右、洞庭、龍游、寧波、 山東商幫。
參考資料:原創
回答者:jinmanlou - 經理 五級 5-24 16:52
中國古代有徽、晉、陝、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其中以徽商和晉商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縱橫商界500年,最後卻在清末民國時期,被寧波幫後來居上、取而代之.
晉商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它綿延繁榮達500年之久;商路蹤跡遍布全國和近鄰俄羅斯、日本、蒙古等國;從晉商中產生的金融機構票號,執晚清中國金融牛耳百餘年,號稱「匯通天下」 ┄┄但此次參觀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晉商大院所傳遞的文化氣息大大超出我的想像。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擁有這些大院的晉商大族大部分起家於貧寒:渠家起家於小販;王家起家於賣豆腐;常家則起家於背著褡褳小買小賣的「行商」。據資料記載,其他的晉商大族也基本如此。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陝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為了供應北部邊防糧食供應而實施納糧中鹽的開中法,山陝商人憑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各大鹽場及四川地區。隨著清代國家的統一,版圖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動范圍更加擴大,成為東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動范圍甚至遠至西藏,山西商人還壟斷了對俄國恰克圖的貿易,並從事東南、兩湖至西北的長途販運貿易。山西商人除經營鹽業外,還經營茶、糧、棉、布、絲綢及高利貸等,晉商的典當業及高利貸很有名,被稱為「西債」。明清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據說明代徽商的資產達到百萬兩,山西商人之富超過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資產達到千萬兩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間山西商人創造出經營匯兌業的票號,匯通天下,顯赫一時。但票號在晚清的晉商行業中幾乎是一枝獨秀。由於晚清金融倒帳風波不斷、票號頑固守舊,加之辛亥革命中戰亂的影響,票號在辛亥革命後不久徹底衰敗。
徽州商幫:
中國商幫,首屈一指的應該是霸氣十足的徽州商幫。代表人物胡雪岩。
明中期至清中葉,徽州商幫稱雄華夏商界三百餘載,處於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是時,黃山白岳間十室九商,巨商顯宦迭出,自然美景、人文情態、商業經濟交相輝映,盛極一時。接下來,清末社會動盪、朝廷政策變更、資本主義興起,然而徽商們由於自身原因未能及時實施經營轉型,沒有搭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航船,無可挽回地從巔峰摔到谷底,徽州隨之頓陷窘境。
龍游商幫:
龍游商幫是指以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為中心的衢商集團,它萌發於南宋,興盛於明代中葉,以經營珠寶業、販書業、紙張業著名。明萬曆年間(1573—1602),它於徽商、晉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場中角逐,稱雄一時,故有「遍地龍游」之諺。它以一府一縣之地為基礎,聚集了大量資金,而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至清代逐漸為寧紹商幫所替代。
中國明清時期的十大商幫為山西、徽州、陝西、福建、廣東、江右、洞庭、龍游、寧波、 山東商幫。
『玖』 陝西商幫是怎樣崛起的
就那樣崛起的~~~~~~~~
『拾』 商幫金融平台理財收益率高嗎
這是寧夏新上線的平台,我投過,收益率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