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雙順差分析

國際金融雙順差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26 04:35:24

① 「國際收支雙順差」什麼意思

國際收支概念
1、狹義國際收支:是指該國的對外外匯資金收支。

2、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由各種經濟往來而發生的收入和支付,既包括涉及外匯收支的國際經濟往來,也包括不涉及外匯收支的國際經濟往來;既包括國際間的交換行為,也包括那些單方面轉移及其他諸如黃金貨幣化、特別提款權分配與取消、債權債務再分類等行為,它們被統稱為對外交易。目前各國通用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就是按照廣義國際收支概念編制的,反映一國對外經濟狀況的平衡表。

國際收支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否則為不平衡。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或稱國際收支盈餘;支出總額大於收入總額稱為國際收支逆差,或稱國際收支赤字。逆差表示對外負債,一般要用外匯或黃金償付。

全球統一的國際收支制度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後著手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48年首次頒布了《國際收支手冊》第一版,以後又先後於1950年、1961年、1977年和1993年修改了手冊,不斷地補充了新的內容。目前,基金組織各成員國大都採用基金組織1977年第四版的國際收支概念和分類,並著手按新制定的第5版的分類和要求修改和充實本國的國際收支統計體系。編制和提供國際收支平衡表已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一項義務,並成為參與其他國際經濟組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個國家對一定時期(如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內,該國與他國居民之間所進行的一些經濟活動進行系統記錄的一種統計表,按復式簿記原理編制。一些收入項目或負債增加、資產減少的項目都列為貸方,一些支出項目或資產增加、負債減少的項目都列為借方。每筆經濟交易同時分記有關的借貸兩方,金額相等。因此,原則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全部項目的借方總額與貸方總額相等,其凈差額為零。但是在現實中,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某一具體項目的借方與貸方都經常是不平衡的,收支相抵後,總會出現差額。具體項目上出現的差額稱為局部差額。收入大於支出,稱為順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逆差。各項局部差額的總和便是國際收支總差額,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亦稱國際收支盈餘或赤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方法和內容,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錯誤和遺漏三大項。

② 試分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成因,分析其對我國經濟會產生什麼影響

1、我國勞動力價格便宜,商品成本低,價格便宜,出口商品具有價格優勢
2、我國對於出口產業有出口退稅、免稅的鼓勵政策。促進了出口的增加
3、我國每年吸引的外商投資據世界前列,每年有近幾百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流入
影響:
1、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加。我國外匯儲備2008年底近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使得我國面對風險的能力增加,對增強我國的國際清償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使得我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大量資金流入使得我國的貨幣供應增加,長期大量的順差可能造成通貨膨脹。
3、大量的外匯盈餘如果找不到適當地投資機會,會產生大量的機會成本。
4、大量資源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使得我國實質性的資源對外流失。勞動價格的低下,犧牲了人們的福利水平。
長期下去,國內的收入水平增加緩慢,內需無法擴大,貧富差距加大。

③ 國際收支雙順差多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消極 積極 及措施三方面來回答

樓下那個屬於官方答案。本人努努力,爭取提供更真實的答案。

雙順差說明:1人民幣匯率低估,2熱錢都知道人民幣匯率低估、且再平衡調整必然發生,因此積極湧入。

雙順差形成的主要目的:1保持GDP的高增速,2經濟高增速的同時保持發展的「可控」,本質上是執政黨地位可控,防止市民社會的形成。

雙順差形成的主要手段:1通過計劃經濟式的、行政化的手段扭曲國內資源價格體系,2扭曲財富分配結果。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1要分清「積極」、「消極」是對誰而言的,2再仿照上面的分析繼續展開,就不難回答了!

④ 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加。試分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

進口多
出口不足
必須要有外匯儲備

⑤ 如何看待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

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在理論上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是互補的,所以不可能同時出現順差,但在我國卻出現了雙順差的現象
1、經常項目順差,指進出口貿易、出口大於進口。
2、資本項目順差,指入出境投資、外資流入大於本國資本輸出。

雙順差的影響:
當國際收支順差來自於大量實際資源的輸出時,會制約一個國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國外投資的凈流入,則增加了對遠期利潤、利息流出的資金需求,同時可能會對國內資金的利用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如果流入的資金中包含大量游資,很可能會對一個國家的金融穩定、經濟安全帶來威脅。另外,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還可能招致夥伴國的經濟對抗和制裁。

我國國際收支中貨物貿易長期順差的原因分析

內容提要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從主觀因素來看: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三是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四是國家為了保護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從客觀因素來看: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二是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三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2005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保持較大規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3億美元,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7110億美元。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同比增長801%。經常項目順差增加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按國際收支口徑,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63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3425億美元,進口2882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4%;貨物貿易順差542億美元,增長823%。

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

從主觀因素來看:

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28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平均達9.6%,有專家估計到2020年,還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之所以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跑者,主要是由於改革開放大大激發了經濟活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猶如兩條自動向前滑動的巨輪,帶動中國生產力大幅提高的同時,推動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另一方面,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並未引起我國消費需求的同步增長。由於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會平均消費傾向。從理論上說,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低,低收入者則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二十年來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會保障體制,是消費長期穩定增長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縮小各階層收入差距,可使全社會平均消費傾向提高,從而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

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

跨國公司將生產或服務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賦稅更低,企業負擔的其他成本也更低。這種跨國外包產生的影響之一,就是各國的比較優勢格局發生重組,而且重組還出現了時間差,即勞動成本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率先外包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國、印度等國。發達國家感受到壓力,轉而創造更高檔次的產品或服務,以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這一過程往往滯後一段時間,從而形成了時間差,在這一階段,貿易不平衡會擴大。而國內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且供應鏈不斷延長,附加值不斷提高。而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國的進口,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減弱了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中國市場上外國品牌、外國設計的產品非常多,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轉為由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生產。

三是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

當前巨大的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順差也和中國現有的外資、外貿政策有關。中國現有的外貿、外資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於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初中國是一個既缺資金又缺外匯的典型「雙缺口」發展中經濟。為了多賺外匯,克服外匯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限制,1985年開始中國政府採取了出口退稅等政策以鼓勵出口。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非常快,1978-2005年間年均增長高達17%,為世界同期貿易增長率8%的2倍多,27年間對外貿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扶持國內的公司提升產業結構,進而導致大量的進口替代。進口替代型產業是我國政府產業政策的扶持方向,雖然我國製造業科技基礎一直很薄弱,且產業升級的過程充滿艱巨性和長期性,但通過進口替代不斷實現局部升級將是一個長期現象,積極產業政策對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較長時期內帶來「產業政策紅利效應」。最近,隨著在華的外國公司,尤其是電子產業領域,越來越多地向國內供應商采購部件,產生了大量的進口替代。

四是國家為了保護某些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對其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

國家為了保護某些相對較弱的行業,諸如保險、汽車等行業,能夠在入世後有一個更為有力國內外的競爭條件,從而對其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這使得國外的同類型產業,在國內失去了競爭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國的進口需求。但2005年後許多行業和產業的保護政策將逐步取消,一些弱勢產業的競爭力在近幾年並沒有得到根本加強,如農業,一些相對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家電、紡織等,則面臨如何開拓國際市場、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問題。

從客觀因素來看:

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4.3%,仍維持較高水平;國際市場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受需求和投機雙重因素的作用,仍將繼續高位運行;美聯儲為抑制石油價格上漲和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繼續採取趨緊的貨幣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經濟有進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從國內看,下半年國內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國家將進一步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加快發展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盡管面臨一定通貨膨脹壓力,但總體上處於可控范圍,本外幣負利差可能擴大。綜合上述因素的影響,內外部需求都將有進一步強勁的增長,不僅拉動了出口的增長,而且可能減少部分進口需求。

二是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國投資的特點是:第一產業投資增速加快,二、三產業投資增速放緩;重點行業投資增速繼續趨緩;各種注冊類型投資增速繼續回落;東、西部地區投資小幅回落,中部地區投資略有上升;國內貸款的資金來源小幅回落,自籌資金增速略有上升;新開工項目繼續增長,但當月新開工項目較上月有所減少;房地產投資增速略有上升。盡管國際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國政府卻限制了主要石油產品零售價格的上漲。這樣,油價只是對中國的石油公司造成了沖擊。石油公司為了應對油價上漲,就減少了向國內市場的石油供給,轉而選擇出口更多的精練石油產品。同時,中國政府又鼓勵這些石油公司減少石油進口。於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僅增加6%,而精練石油產品的出口量卻飆升了46%。

三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

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後,某些國家對華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鬆,反而加強,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早先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為了遏制中國軍力發展,限制主要針對的是軍事技術和產品,富有冷戰色彩。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發達國家對華出口限制出現了軍事與高科技並重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更多地從國家競爭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對華出口,通過種種管制手段來確保其國家實力的領先。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有關出口管制部門,在對華高技術出口和項目合作方面實行的嚴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國貨物貿易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1994年以後我國貿易收支出現連年順差,與1994年匯率並軌,人民幣貶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關系,但以後幾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基本沒有發生變化,而實際有效匯率還有升值的趨勢,卻仍然保持了貿易順差。雖然關於人民幣升值與貨物貿易順差之間有無實際聯系一直眾說紛紜,但低匯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國在貨物貿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國際金融中雙逆差的概念

所謂「雙順差」,就是指在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都呈現順差。簡單地說,就是指出口超過進口,境外來華投資超過中國對外投資。
那麼「雙逆差",就是指在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都呈現逆差。簡單地說,就是指進口超過出口,中國對外投資超過境外來華投資。
我國正處在「雙順差」到「雙逆差」的轉折點,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中國「雙順差」逐步逆轉為「雙逆差」?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人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其實這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第二,人民幣對外升值,降低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第三,貨幣供應量偏大,推高了中國製造的內在成本;第四,企業轉型升級進展緩慢。
在我看來「雙逆差「的中國對外投資超過境外來華投資這點對我國經濟很重要,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正是為了實現對外投資的戰略,也是為了實現我國高耗能產業的轉移。

⑦ 如何理解我國國際收支的雙順差狀況

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在理論上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是互補的,所以不可能同時出現順差,但在我國卻出現了雙順差的現象
1、經常項目順差,指進出口貿易、出口大於進口。
2、資本項目順差,指入出境投資、外資流入大於本國資本輸出。
雙順差的影響:
當國際收支順差來自於大量實際資源的輸出時,會制約一個國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國外投資的凈流入,則增加了對遠期利潤、利息流出的資金需求,同時可能會對國內資金的利用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如果流入的資金中包含大量游資,很可能會對一個國家的金融穩定、經濟安全帶來威脅。另外,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還可能招致夥伴國的經濟對抗和制裁。
我國國際收支中貨物貿易長期順差的原因分析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從主觀因素來看: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三是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四是國家為了保護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從客觀因素來看: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二是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三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⑧ 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分析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從主觀因素來看: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三是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四是國家為了保護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從客觀因素來看: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二是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三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2005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保持較大規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3億美元,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7110億美元。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同比增長801%。
經常項目順差增加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按國際收支口徑,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63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3425億美元,進口2882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4%;貨物貿易順差542億美元,增長823%。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雙順差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