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有哪些風險
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的風險:
1.信用風險
表外業務信用風險主要是指表外業務的服務對象未能履行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從而給債權人帶來損失的風險。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古老、最常見的風險,各種表外業務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信用風險。例如,擔保類的表外業務,當客戶出現違約或資金斷鏈等情況,無法履行合同時,銀行則不得不用自有資金進行墊款,代為賠償,從而造成損失,發生信用風險。
2.操作風險
表外業務的操作風險是指由於欠缺的或失敗的內部流程、人員和系統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表外業務自由度大,形式多樣,受限制較少,銀行從事表外業務不像傳統業務那樣受到金融法規的嚴格限制,不受銀行信貸規模和資金的制約,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加大了銀行違規違約操作的風險。同時一些高質量的表外業務,如金融衍生工具類業務,對人員和系統的要求比傳統業務更高,在系統和人員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上陣,更增加了出現操作風險的可能性。操作風險的范圍很廣,運營、法律、流程、結算、人員、系統、執行、管理、內控等風險均屬於操作風險的范疇。
3.市場風險
表外業務市場風險是指由於市場價格(包括金融資產價格和商品價格)的波動而導致金融機構表內和表外遭受損失的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商品價格風險等。例如在遠期、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中,當利率、匯率等因素發生不利於銀行的變動,就會使銀行面臨市場風險。在金融自由化、國家化、證券化的趨勢下,利率、匯率變動帶來的市場風險越來越大。
4.流動性風險
表外業務流動性風險主要是指銀行的表外金融工具不能以市場價格或接近市場的價格迅速轉讓變現,而使銀行面臨資金短缺或低價轉讓資產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很多工具是為客戶量身定做的,在市場上難以定價或出售,流動性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場發生危機時,人們都想轉嫁風險,同時拋售金融工具,從而增加流動性風險。
5.聲譽風險
聲譽風險是指負面的公眾觀點對銀行收益和資本所產生的現期和長遠的影響。一些商業銀行認為表外業務,特別是金融中介服務業務不動用銀行的資金,只是收取中介費用,不承擔任何資金的風險,因此對銀行來說,不存在任何風險。然而如果銀行在提供金融中介服務的過程中,出現操作失誤、服務態度不好或者櫃台人員業務不熟練,特別是對一些理財或金融衍生工具類業務不了解,不能正確解答客戶的問題,那麼必然會大大影響銀行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銀行聲譽受損甚至導致客戶的流失。
2. 逾期貸款的定義
逾期貸款的定義,就是你申請貸款之後,沒有按照貸款合同按時還款,在還款之日以後才還款,這就是逾期貸款。
貸款逾期。
貸款逾期,有短期,也有長期,因逾期的時長不同,後果也不一樣。可大多數人對貸款逾期卻又存在諸多認知誤區,直到釀下嚴重後果才發現悔之晚矣!
貸款短期逾期及後果
不同資金機構對短期逾期的時間界定有所不同。針對短期逾期,各機構一般不會採取強制手段,會進行還款提醒及催收,其後果是:
1、高額罰金和違約金
貸款逾期後,還款時除了要歸還利息和本金外,還需要繳納高額罰息和違約金。
2、留下個人徵信污點
徵信報告上會留下逾期記錄,即便還款後,逾期記錄也會保留5年。逾期記錄將會影響逾期者後續幾乎所有金融活動。
3、收到簡訊電話催收
放款機構會不間斷地發簡訊、打電話對逾期資金進行催收,告知借款人逾期的嚴重後果,責令借款人限期歸還逾期本息。
貸款長期逾期及後果
一般來說,逾期超過90天會被放款機構視為惡意逾期。銀行針對超過90天以上的惡意逾期,無論數額大小,都可以起訴追收。法院判決後,向社會公布失信被執行人(老賴)信息,限制其高消費、限制乘飛機高鐵等。
由於現在監管局越來越嚴格,網貸平台也越來越規范加嚴格,不少網貸現在都是上徵信的,所以徵信記錄是各位借款人都很關心的問題,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網貸徵信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網貸徵信記錄處理非常「人性化」;
網貸徵信相比傳統銀行要人性化很多,也就是會給因一時疏忽的非故意逾期,一定的寬限時間,但如果你長時間拖欠,就會很容易存在借款人的污點記錄,這在徵信體系中也是有重點提醒,對個人影響十分嚴重!
二.銀行貸款違約不良徵信記錄保存期限5年
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不良記錄在還清本息、違約金之後,超過5年,其它銀行將查詢不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信用污點仍會一直保存,直至貸款結清。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記錄。
三.信用卡逾期不良信用記錄保存期限2年
信用卡還款信息會被央行徵信系統滾動記錄24個月,如果銷卡,記錄會長時間保存下來。因此,建議信用卡用戶還清欠款後繼續用卡兩年,期間保持信用良好,就能靠滾動記錄把不良記錄從徵信系統里去掉。
以上三種都是建立在短期違約的情況下,如果逾期太久,逾期信息已被上傳到人行,那就還清債務,等待5年之後系統自動消除吧。
3. 表內和表外欠息具體代表什麼
表外欠息是指欠息天數在90天以上的;表內是指在90天以內的正常欠息。
正常貸款形成的欠息就形成表內應收息。表內利息是正常貸款科目中的應收利息。非正常貸款形成的欠息就是表外應收息。表外利息是無法收回成明顯壞賬轉入表外科目中的應收未收利息。
超過三個月的表內應收息要轉成表外應收息,即逾期90天的貸款將其表內收息轉為表外收息。當貸款逾期,特別是定義為不良貸款的時候,再計提利息就會使得銀行「虛增」銷售收入,因此,將利息轉為表外利息,僅僅紀錄用。
萬一將來貸款從不良再轉為正常,利息也會轉為表內,是連續的。在結息時,借款人未支付的利息,銀行還是有先列入收入,同時,將該利息計入表內應收未收利息。當貸款逾期90天以後,或欠息90天後,該部分利息就將計入表外利息,並充回原計入的收入。
(3)金融機構表外罰息擴展閱讀
罰息:
罰息就是不能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計收罰息。
所謂免息期,是指從銀行記賬日起至到期還款日中間的期限。如持卡人每月的賬單日為25日,持卡人在3月26日刷卡消費,該筆記錄結算在4月25日的賬單上,5月15日是到期還款日,如果持卡人全額還款,則能享受最長50天的免息期。
不過,免息期僅僅針對在到期日全額還款的持卡人,如果在到期還款日未能全額還清欠款,則不能享受免息期。另一種是按未清償部分計息。目前國內多數銀行都是按照全額計息。
4. 什麼是表外利息什麼是表內利息
1、表內息:這是銀行會計核算中對於貸款資產在貸款尚未到期前進行的表內計息,其計息的基數是其資產負債表內項目「貸款」戶的金額--一般自動計算,屬於銀行「帳面價值」的含義,它們是被列示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報表之中的應收利息余額。所以稱為「表內息」。2、表外息:銀行對到期未能收回的貸款資產進行單獨管理,將這些貸款先轉入到「逾期貸款」賬戶反映,然後再按照基本計息率和含有違約成份的罰息計算的利息率計算。對於這類性質的貸款銀行在會計核算中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附列事項中,即表外反映。這類貸款有時很可能連本金都無法全部收回,更不談利息了,但作為維護資產的完整性考慮,是需要列示其價值的,以讓報表閱讀者知曉這類或有損失。
5. 什麼是「表內利息」和「表外利息」
所以稱為「表內息」。2、表外息:銀行對到期未能收回的貸款資產進行單獨管理,將這些貸款先轉入到「逾期貸款」賬戶反映,然後再按照基本計息率和含有違約成份的罰息計算的利息率計算。對於這類性質的貸款銀行在會計核算中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附列事項中,即表外反映。這類貸款有時很可能連本金都無法全部收回,更不談利息了,但作為維護資產的完整性考慮,是需要列示其價值的,以讓報表閱讀者知曉這類或有損失。
6. 銀行貸款逾期後出現的表內欠息和表外欠息是什麼意思
表內欠息是指本金部分產生的正常利息部分,表外息是指本金、利息之外的利息,俗稱罰息。請採納。
7. 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有那些
所謂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准則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增加銀行收益的業務。表外業務是有風險的經營活動,形成銀行的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其中一部分還有可能轉變為銀行的實有資產和實有負債,故通常要求在會計報表的附註中予以揭示。
表外業務一般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擔保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對第三方承擔責任的業務,包括擔保(保函)、備用信用證、跟單信用證、承兌等。
2.承諾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向客戶提供約定的信用業務,包括貸款承諾等。
3.金融衍生交易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保值或自身頭寸管理等需要而進行的貨幣(包括外匯)和利率的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交易業務。
主要內容
貿易融通業務
金融保證業務 包括 保函 備用信用證 貸款承諾 貸款出售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極易混淆。
其聯系是:二者都不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反映,二者有的業務也不都佔用銀行的資金、銀行在當中發揮代理人、被客戶委託的身份;收入來源主要是服務費、手續費、管理費等。其區別是:中間業務更多的表現為傳統的業務,而且風險較小;表外業務則更多的表現為創新的業務,風險較大,這些業務與表內的業務一般有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轉化表內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