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出現的擠兌現象指的是
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14日宣布,向在波及全球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陷入融資困難的北岩銀行提供金融援助。北岩銀行當天宣布,銀行今年盈利將比預計低20%左右。這一消息引得銀行大批儲戶排起長隊,取出存在北岩銀行的存款。
求救
房貸佼佼者遭遇"滑鐵盧"
英國政府、英格蘭銀行與英金融管理局14日發表聯合聲明說,政府授權央行向北岩銀行提供金融援助。這是英格蘭銀行自1997年開始獨立調整利率以來首次出資"拯救"陷入困境的銀行。
北岩銀行13日向央行提出金融援助申請。英格蘭銀行、英國財政部與金融管理局當晚召開緊急會議,同意了北岩銀行的申請,但沒有公開向其提供資金的具體數額。
北岩銀行總部設在英格蘭西北部城市紐卡斯爾,是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其今年上半年新增抵押貸款額排名英國第一,擁有大約150萬儲戶,向80萬購房者提供房貸。但北岩銀行在房貸市場的"佳績"卻因美國次貸危機而遭遇"滑鐵盧",不得不向央行求救。
告急
英政府接連出招
英國最權威的金融類報紙《金融時報》當天報道此事的標題是《北岩銀行信心崩盤》。
為穩定人心,英國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對英國廣播公司說:"金融系統有足夠的錢,各銀行都有錢……它們只不過現在不願意短期拆借,讓北岩銀行等機構遇到融資困難。"英格蘭銀行與英財政部和金融管理局的聯合聲明也說:"金融管理局確定北岩銀行有償付能力,資本超過規定要求,貸款質量良好。"儲戶在北岩銀行存有大約240億英鎊存款。
瘋狂
儲戶信心崩盤排隊提款
按照英國的金融補償條例,如果銀行倒閉,存款數額少於2000英鎊的儲戶可獲全額補償。但如果存款超過2000英鎊,補償的上限則到3.5萬英鎊為止,超出2000英鎊的部分只能獲得90%補償。也就是說,存款3.5萬和35萬英鎊的儲戶最後都可能只獲得3.17萬英鎊補償。
央行出資"拯救"北岩銀行讓在這家銀行擁有存款的英國儲戶無比緊張。從倫敦到紐卡斯爾,北岩銀行各分行門口排起長隊,儲戶爭相取款,在紐卡斯爾甚至出現了儲戶為爭奪隊伍位置而扭打的混亂場面。
㈡ 銀行擠兌的主要案例
央廣網射陽3月26日消息(記者楊守華 黃傳艷 實習記者董郢)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3月24號晚,網上一條有關「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遭遇近千群眾擠兌現金」的新聞成為關注熱點。報道稱,當天,射陽農村商業銀行設在鹽城環保產業園的一個網點,遭遇近千群眾擠兌現金,取款隊伍一直排到營業廳外。
而引發「擠兌事件」的起因是一條關於「射陽農村商業銀行要倒閉」的謠言,最終導致射陽農村商業銀行不得不緊急調取大批現金,保障兌付供應,到目前為止,銀行網點正在恢復秩序。
24號下午,鹽城環保產業園慶豐村的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慶豐分理處門前人頭攢動,許多人正在向營業大廳內擠。銀行門口的電子屏上滾動播放不要相信謠言的字幕。在營業大廳內,多名警察在維持秩序,銀行工作人員也不停的用喇叭向群眾喊話,勸大家不要相信謠言。
㈢ 銀行擠兌是屬於信用風險還是流動性風險
屬於流動性風險,前提是銀行「有能力清償」「當前無法及時完全清償」。信用風險一般是指借款人違約,無法按期足額償還銀行貸款這種情況。特定條件下,可能出現因信用風險帶來的流動性風險,比如某小銀行的大客戶違約了,儲戶對小銀行不太有信心,就趕緊去取款,這樣引起擠兌,但歸根到底儲戶們擔心的不是「借款企業違約」,而是「這筆賬爛了,銀行的錢不夠了,晚去取錢可能就取不到了」,即對銀行「及時足額清償」的質疑。
參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銀監發[2009]87號)
第三條本指引所稱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雖然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流動性風險如不能有效控制,將有可能損害商業銀行的清償能力。流動性風險可以分為融資流動性風險和市場流動性風險。融資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不影響日常經營或財務狀況的情況下,無法及時有效滿足資金需求的風險。市場流動性風險是指由於市場深度不足或市場動盪,商業銀行無法以合理的市場價格出售資產以獲得資金的風險。
㈣ 金新信託擠兌風波是什麼
你說的是來應該是金信信自托吧?金信當年以7個人、5000萬元資本金起家,到2005年末,已經成為擁有10.18億元注冊資本金、經營82.50億元資產、控制200多億元證券資金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後因涉嫌違規操作而陷入擠兌和破產的境地。金信其實是另一個德隆,都因盲目擴張而導致資金鏈斷裂。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㈤ 中國的銀行會不會發生擠兌
引起擠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銀行券持有人或存款人對發行銀行的信用產生動搖,紛紛撤回存款;二是由於銀行券貶值,銀行券持有人不得不趕快把銀行券拋出,以防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
擠兌往往是伴隨著普遍提取存款的現象發生的,並進一步形成金融風潮。在出現擠兌時,市場銀根異常緊縮,借貸資本短缺,利息率不斷上漲,迫使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倒閉或停業,從而更進一步加劇了貨幣信用危機,引起金融界的混亂。
對銀行擠兌危機問題的研究可以採用現代經濟學的一些主流方法,例如博弈論。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博弈論採用的是非價格制度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更接近現實,因此成為近年來許多經濟學科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中普遍運用的工具。從博弈論角度,對中國三類商業銀行的擠兌危機的博弈模型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防範及化解銀行擠兌危機的建議。
銀行擠兌,又稱擠提,擠提也稱為擠兌,提指的是提款,兌則是兌現。是銀行因信用度下降、傳聞破產等原因,大量的銀行客戶因為金融危機的恐慌或者相關影響同時到銀行提取現金,這會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進而破產倒閉,而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不足以支付,所出現的情況就叫銀行擠兌。
銀行擠兌在信用危機的影響下,是一種突發性、集中性、危害性的危機。這種現象是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信用危機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既是銀行危機的一種表現更是銀行危機的一種誘因,因此防範和平息銀行擠兌從最根本上講是怎樣避免銀行危機。
㈥ 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的擠兌事件
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設在鹽城環保產業園的一個網點,遭遇近千群眾擠兌現金,經了解:這是由一則「射陽農商銀行將要倒閉」的謠言被民眾一傳十,十傳百,因而引發擠兌風潮。
《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被傳倒閉引擠兌》在短短4天時間里引發了相關新聞報道達1370多條,相關微博達到近7000條,國內外財經媒體、主流媒體、都市媒體都給予了全面報道,深入分析。不少金融從業者和研究者表示:擠兌背後暴露的、快速城鎮化地區金融生態穩定性不足的問題,需要加以重視。
在中國,銀行被認為是有政府信用的隱性擔保,而此次射陽農商行擠兌事件顯現出中國農村金融機構風險防控待加強,也使外界普遍擔憂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
26日的「中國新聞網」指出:「倒閉」謠言引發千人擠兌事件,倒逼村鎮銀行反思風險管理。由於村鎮銀行具有規模小、抵禦風險能力弱等先天不足,因而自創立之初,就有必要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認清經營風險所在,不斷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始終堅持把防範風險放在第一位。畢竟,只有確保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生事物才能夠生存下去,才能為農村經濟提供健康穩定的金融服務。
《廣州日報》則認為:其實謠言引發的擠兌並不可怕,信用「擠兌」才是銀行的最大危機。可是,如今某些銀行有濫用這種信用謀取一己之私的趨勢,比如銀行近年來「嫌貧愛富」,對中小儲戶的服務不到位。許多銀行為了牟利,近年來推出的各種所謂的理財產品,卻片面向客戶鼓吹其高收益而忽略其高風險。
㈦ 金融機構擠兌風波輿情處置方案
當前,金融業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但金融機構社會聲譽、公眾評價上卻時常陷入負面境地。這一方面是由於金融機構直接面向民眾,其經營水平與金融消費者期待之間存在落差;另一方面與媒體在市場壓力之下的傾向性監督有關。市場化經營壓力促使媒體積極開展輿論監督,為百姓代言,但輿論監督時常面臨的種種風險(行政干預、法律訴訟、暴力阻撓等)也使媒體傾向選擇"安全"的監督對象。金融機構社會關注度高,又普遍重視聲譽成本,於是新聞媒體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批評和監督就愈發密集。
金融輿情的擴大——網民的情緒傾向。《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60%人為30歲以下,他們表達意見往往帶有情緒性和隨意性。金融輿情多涉及公眾利益,容易引發貧富差距等聯想,造成話題被不斷炒熱,如不久前因銀行年報披露而引發的銀行"暴利"問題。
金融輿情的傳播規律——快速出現,迅速消退,常有反復。網路輿情來得快,可能因為一個帖子、一篇報道而突然形成焦點,但也退得快,網路熱點層出不窮。不過有的金融輿情在平息後,會在某一時刻再次因為新的由頭而爆發,如近年來銀行收費問題,就幾度出現、幾度平息而又幾度風波再起。
面對這樣的輿情現狀和特點,金融機構如何及時回應,成為關鍵。
解決方案
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之金融輿情綜合解決方案通過融合最新的海量網路信息搜集、處理、存貯、全文檢索、中文處理和文本挖掘技術,可以7×24小時實時監控成千上萬的新聞、論壇、博客、微博的最新輿情信息,幫助用戶及時、全面、准確地掌握網路動態,了解自身的網路形象、提高自身的公關應變能力和重大事件處置能力。主要功能包括:
及時全面:高並發、分布式的爬蟲技術,確保金融行業信息採集全面與及時。
專業服務:專業的數據分析與技術支持團隊,適應金融行業事件信息的隨機性、突發性、高並發的特點,隨時解決用戶所需。
省時省力:內置數萬個較高影響力的重點網站,提供優先採集機制。
更加精準:獨有的關鍵詞與去重技術,使採集到的數據更為精準。
超強分析能力:強大圖表分析,動態提供各種業務數據,使金融行業用戶使用更直觀、更便捷。
應用領域:金融行業。
㈧ 銀行發生擠兌原因有哪些
資金流量緊張 或出現大面積人取款 要求兌付理財產品時 銀行付不出 付不全 因為錢貸出去了
㈨ 擠兌的銀行的定義
「擠兌」英文名「run on banks」。在銀行業中為固有名詞,是指在銀行券流通的條件下,銀行券持有者爭相到發行銀行券的銀行要求兌現貴金屬貨幣的現象。當一家銀行的信用發生動搖,准備金不足,銀行券兌現發生困難,就會發生擠兌。擠兌可能使一家銀行倒閉,甚至波及整個銀行業。現在一般是指存款戶集中地大量地到銀行提取現鈔。
2014年3月江蘇射陽一銀行遭遇近千群眾擠兌現金。據悉,這是由一則該行要「倒閉」的謠言引發的擠兌事件。 銀行對擠兌具有較差的免疫力以及由銀行提供的儲蓄契約的本質。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看,銀行擠兌的成本是相當高的,如果一個銀行倒閉,它只好收回所有存款,這會帶來兩方面的負面影響,終止生產性投資破壞了存款者之間的最優風險分擔,另外一方面如果銀行擠兌發生,貨幣系統的瓦解以及其他經濟問題都會出現。
存款保險可以有效地防止擠兌平衡,原因在於銀行合同實現了最優化,使得晚期消費存款人不參加擠兌。總的來說,政府存款保險的作用機理主要是在不改變原有均衡的情況下,去除了其中的一個「壞均衡」-擠兌均衡,從而保證了銀行的正常經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