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的邏輯思維陳志武電子書下載
B. 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我學的是經濟學流通系統的專業,對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等都學過一些皮毛,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因此,讀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這本書,並不是覺得困難。
這本書也是2010年銷售榜上100位以內的暢銷書,看過之後,推薦大家看看,是本能改變世界觀的好書。
讀完這本書是在2010年年中左右,近日又把這本書借給了別人——好書要大家分享,呵呵。
簡單的總結一下陳志武《金融的邏輯》的讀後感:
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空間的價值交換。在古代社會,因為交通、生產的不發達,金融的發展沒有社會土壤,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的不存在。
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把家作為基本單位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發展。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基礎是契約架構與個人權力的保障,因為價值的跨空間、時間交換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因此需要相應的制度去確保交換的公平性。
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典型例子就是「養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金融學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釋。
如上所說,以血緣關系為依託的家隱性來說是為了規避未來風險,是經濟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養孩子的目的是防老無所養,因此,小時候孩子必須對父母服從,要不長大還了得。
這種情況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種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個性受到嚴重壓制,整個社會缺失創新氣氛。儒家的長幼有序,三綱五常從道德上給與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麼不僅家庭內部,社會方面也會給與不孝子女以巨大壓力。
這樣,家文化帶有很重的責任與義務感,極大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壓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種方式去規避家庭風險,那就是現代金融。
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
如果老年人也能經濟獨立,那麼他們將不會對孩子的行為過分干預,退休基金、養老保險等為規避未來風險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老人參與這些金融活動就會在年老時享受金融投資帶來的回報。上面的描述只是從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麼對於社會而言其存在性以及發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銀行以及保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是其發展的搖籃。
這些國家為了拓展其海外貿易,維護海上霸權地位,大力發展銀行以及保險業務,後來為了維持戰爭需要,又大量發行國家債券,從而為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英國是最早發行股票的國家,但由於缺乏相關監督契約制度,發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國決定限制股票發展,從而逐漸在競爭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國取代,讀後感《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證券,保險,基金,債券,說到底,就是為了優化資金的配置,將未來收入流現金化,也即資本化。
人們一般在青壯年時期消費需求最大,但此時的錢也最緊張,而到老年時最不需要花錢卻最不缺錢,為此利用金融,他們可以通過借貸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來滿足消費的需求。
這樣做的好處:
1、優化資金的配置,使資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現沒錢時消費需求最大而有錢時消費需求弱的現象;
2、減輕一次購買時的壓力,提前享受生活;
3、促進社會消費,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因此美國式的消費模式是一種合理理財與投資的模式,是先進的。
那麼,為什麼美國還會成為經濟危機的源頭呢?這是否說明美國式消費的終結?
答案是:不是。
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確來源於這種借貸消費,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帶來的。
舉美國住房按揭貸款為例:A想買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額資金,於是他向銀行借貸,以未來的收入作為抵押買下這套房。假設還款期限為30年,那麼銀行就只能在30年後才能連本帶息收回所有錢,這就存在流動性風險,如果銀行中間需要錢或者30年後收不回來這筆錢怎麼辦?這勢必影響銀行的借貸,影響金融的發展。
伴隨這個問題的產生就有了聯邦住房按揭貸款協會(FM),他的作用是專門買那些銀行想轉手的按揭貸款(現金支付),於是死錢又變活錢了。銀行承擔的風險小了,貸款量也多了。
接下來的挑戰是FM的錢也不是無限的,於是70年成立了GM,專門將從美國買來的各種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後將貸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證券的形式向資本市場投資者出售,即按揭貸款證券。這樣就將風險分擔到社會中,同時使活錢的來源無限變大,但同時借貸者與資金提供者的距離越來越長,交易鏈長了,風險就大了,中間夾雜著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機構,他們很多隻負責收取中介費而不管其他的,一環壞了,那麼全環就可能出問題。從而引發次貸危機,又因為房貸已經同眾多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關所以導致金融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每次發生金融危機,世界各國都會暫時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
通過政府自掏腰包替這些公司承擔損失,金融危機過後又會以某種緩和方式進行私有化。每次危機都促使保障金融的體系制度發生一些變化,使之更適應金融的發展,所以美國式的消費模式不會改變。
而中國的金融洋務運動之所以步履維艱就在於相應契約執行機制,權利保障機制的缺失與不健全。
其中以證券市場的發展最為艱難。
初期上證的建立就是為了給國有企業融資,現今雖說民營企業上市的數量也在增加,但在規模上遠不如國有企業。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讓當地國企上市就虛報利潤,欺騙大眾,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相應也缺失責任感,反正損失的也是國家的,他們所承擔的責任有限,因此虛假信息充斥著股票市場,炒股有時還不如賭博。
與證券相關的法律的發展也是步履維艱,很多上市公司是國有的,如果讓違法上市公司賠償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股民來自全國各個地方,如果收到虛假信息的損害那麼可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提起訴訟,各個法院不好判決,若判決不一樣有失法律的威嚴,因此中國對證券訴訟是有嚴格規定的,且不受理集體訴訟。
但證券訴訟又具有兩大特徵:
1、股民的損失計算快捷清晰,
2、受害人利益相關性強,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法律發展;
因此證券民事訴訟在中國的發展還是較快的,至少比與消費品相關的法律發展快。
另外作者還主張放開並鼓勵民間借貸的發展,他認為金融越發達,利息就越低。
再列舉一些陳志武的經典語句:
1、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有財富但沒有資本的社會;
2、
千萬不要因為美國的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就認為我們不放開金融創新的做法是對的。中國必須學會游泳,即使要交學費,也應該去學;
3、 只要股市還不對民營企業真正開放,培養中國的創新文化要麼是一句空話,要麼就只能繼續依賴香港和美國的資本市場;
4、
金融證券品種的發展不發展,最終不僅影響到GDP的增長快不快,而且會影響到我們到底娶什麼樣的媳婦,嫁什麼樣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權和尊嚴;
5、 證券金融技術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麼就不要,要麼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購物那樣只挑自己喜歡的;
6、
當一種經濟交易夾雜著其他因素---友誼、情感和親情---那麼,只會污染人類關系的靈魂。從人類的經驗看,經濟交易交給市場,感情交流留給家庭,這是最好的一種安排,也是市場化分工發展的總趨勢。
〔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C. 你如何評價陳志武的《金融的邏輯》
《金融邏輯》這篇文章具有通俗的語言,還是有著獨到的觀點。總得看起來就像是一篇網路的文章,不像是一本經濟類的書籍。這本書總得來說並沒有什麼嚴謹的邏輯和知識體系。看完這本書,可能會有一種洗腦的感覺,有可能會刷新自己的三觀,改變自己對金融經濟的認識。
作者用朴實的語言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本書立足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並且涉及到了許多國外的經濟發展歷史。
對於我個人,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金融業界是上層人玩的游戲,對股票證券這類金融產品有著一種神秘感和三分敬畏。從這種層面上多少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無知,更准確的來說是,我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是多麼的無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這個論斷還需商榷。
D. 陳志武老師寫的都哪些書 除了《金融邏輯》
陳志武: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奮(中信出版社);金融的邏輯;24堂財富課;陳志武說中國經濟
你可以上買書的網站上看看,輸入作者,就能看到他都寫了那些書
E. 求陳志武《金融通識課》資源
有
F. 求完整版 金融的邏輯 作者:陳志武
金融的邏輯 陳志武的
G. 想從事金融行業,需要看哪些金融方面的書集呢喜馬拉雅有一門耶魯陳志武的金融課怎麼樣呀
陳志武的課程非常好,這次在喜馬拉雅的課程也是非常受歡迎
課程涉及平常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俗易懂,很常見的案例
每一節課都有問答,還留有問題,很有針對性。
但是平台上差不多兩百塊,不過有一個「學富吧」的平台也有這門課,價格低的不敢想像,我都是聽那裡的,你網路一下看能不能找到。
H. FC在金融領域里是什麼意思
它有多種意思:
Financial Consultant 金融顧問
Finance Company 金融公司
Financial Cooperation 融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