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家住宅金融機構進展

國家住宅金融機構進展

發布時間:2021-07-25 02:43:29

① 1998年的獎項

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年末全國從業人員6995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7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06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1萬人;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323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3萬人。再就業工程有了重大進展,通過多種途徑使609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與上年末持平。
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145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1億美元。年末1美元兌8.2789元人民幣,比上年末略升9個基本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多年重復建設,大多數行業生產能力偏大,產品供過於求,經濟結構矛盾突出;部分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不好;部分群眾生活仍然比較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就業壓力較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銷售不旺;多年積累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糧食生產在大災之年獲得好收成。1998年雖然我國部分地區遭受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但全年糧食生產形勢仍好於上年。由於低溫多雨和洪澇災害影響,我國夏糧減產1460萬噸,早稻減產530萬噸。進入秋季,光、熱、水等綜合氣候條件大大好於上年,同時高產作物玉米種植面積擴大,秋糧增產較多。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9億噸以上。
經濟作物產量有增有減。棉花因調減播種面積和長江流域棉花主產區洪澇災害的影響,產量為440萬噸,比上年減產20萬噸。油料、糖料、茶葉和水果等作物產品產量有所增長。全年油料產量2292萬噸,比上年增加135萬噸,增長6.3%;糖料產量9765萬噸,比上年增加379萬噸,增長4.0%。茶葉和水果產量分別達到66.5萬噸和5490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8.5%和7.9%。烤煙產量為210萬噸,比上年減少180萬噸,減幅達46.0%。
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豬牛羊肉產量達到4355萬噸,比上年增長6.5%;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854萬噸,增長7.0%。
林業生產繼續發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開始啟動,林業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7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8.5%。全國重點林業工程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100 萬公頃以上,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
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全年修復水毀工程45萬處,加高加固堤防3萬公里,疏浚河道4.7萬公里。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萬平方公里。全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0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0萬公頃。 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政企分開邁出重大步伐。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對一些重要行業進行了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兼並破產了一批企業,同時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上海寶鋼集團等一批特大型企業集團。紡織行業全年壓縮淘汰落後棉紡錠512萬錠,分流下崗職工66.5萬人。94戶國有重點煤礦全部下放地方管理,並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關掉一批非法生產、污染嚴重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礦。
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3541億元,比上年增長8.9%。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2004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1365億元,比上年增長4.9%;集體企業4990億元,增長8.7%;股份制企業1338億元,增長1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3835億元,增長12.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753億元,增長19.6%。全年輕工業增加值8984億元,比上年增長9.1%;重工業增加值 11062億元,增長8.5%。
產品結構繼續得到改善。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的電子、信息通信產品等生產增長較快,微型電子計算機、程式控制交換機、載波通信設備、光通信設備、移動通信設備等生產比上年增長16.9%-53.7%;水泥、平板玻璃、鋼、鋼材等投資類產品增長4.7%-7.7%。市場供大於求的一些紡織產品、一般耐用消費品、部分機電產品生產增長有所減慢。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6.49%,與上年持平。工業新產品生產比上年增長4.9%。主要工業產品質量等級品率89.98%,比上年提高5.18 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滑。全年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3331億元,比上年增長4.1%;實現利潤1473億元,下降17.0%;虧損企業虧損額1556億元,比上年多虧22.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1023億元,多虧21.9%;年末產成品庫存達609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20億元,增長5.5%。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1.0,比上年下降4.23。 建築業快速發展。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6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全國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 113億元,增長2.9%;稅金總額308億元,增長13.4%。施工工程個數649676個,其中投標承包工程228236個,佔全部施工工程個數的35.1%;施工面積13108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58705萬平方米,減少3539萬平方米。
地質勘查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9萬平方公里。新發現礦產232處,比上年增加12處。有45種礦產新增探明預測儲量,其中石油7.6億噸,天然氣2602億立方米,原煤64億噸。地質勘查完成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536萬米。 投資總量快速增長。年初開始,國家把增加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下半年,進一步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1000億元長期國債,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4.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投資15662 億元,增長19.6%;集體經濟投資3717億元,下降3.5%;城鄉居民個人投資3638億元,增長6.1%,其他經濟投資5440億元,增長19.1%。按投資管理渠道劃分,基本建設投資11904億元,增長20.0%;更新改造投資4467億元,增長13.9%;房地產開發投資3580億元,增長12.6%。
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長期國債及配套信貸資金撥付及時,到位率高,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全年農林牧漁水利投資684億元,比上年增長47.8%(其中水利投資419億元,增長58.1%),所佔比重由上年的2.6%上升為3.2%;交通通信業投資4990億元,增長53.4%,所佔比重由18.4%上升到23.6%。房地產投資結構有所調整,經濟適用房建設進展較快。全年經濟適用房投資791億元,竣工面積5506萬平方米。投資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傾斜。全年西部地區投資比上年增長31.2%,分別比東部和中部地區高出14.9個和16.8個百分點。
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年118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647億元,一批項目建成投產。
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原煤開采351萬噸/年,大中型發電機組容量1690萬千瓦,變電設備4726萬千伏安,其中城鄉電網改造779萬千伏安,原油開采1378萬噸/年,天然氣開采24億立方米/年,新建鐵路主線正線交付運營里程900公里,增建鐵路第二線交付運營里程596公里,電氣化鐵路主線正線交付運營里程995公里,新建高速公路1487公里,新(擴)建萬噸級港口碼頭年吞吐量1400萬噸,長途光纜3萬皮長公里,新建數字微波線路1萬公里。 交通運輸發展平穩,郵電通信業繼續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增加值為5029億元,比上年增長8%。
交通運輸業,受生產結構調整和煤炭、糧食等大宗貨物地區流量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貨運量有所下降。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37706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1.3%。其中,鐵路12292億噸公里,下降6.2%;公路5438億噸公里,增長3.1%;水運19363億噸公里,增長0.7%;民航33.5億噸公里,增長14.9%。旅客周轉量完成10612億人公里,增長5.9%。其中,鐵路3724億人公里,增長4.9%;公路5950億人公里,增長7.4%;水運138 億人公里,下降11.4%;民航800億人公里,增長3.5%。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9.1億噸,增長0.5%,受我國外貿出口增長放慢的影響,全年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3.4億噸,下降7.4%。 國內市場商品銷售平穩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3億元,比上年增長6.8%,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7825億元,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1328億元,分別增長7.1%和6.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消費品零售額7023億元,比上年下降2.3%,集體經濟4830億元,私營及個體經濟12195億元,其他經濟51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14.9%和8.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6.0%,餐飲業增長15.7%。生產資料市場偏淡,全國大中型批發零售貿易業生產資料銷售總額11798億元,比上年下降12.7%。集貿市場發展平穩,全年商品成交額198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8%。
大型商業企業經濟效益依然不好。全國500家重點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銷售收入凈額2487億元,比上年下降1.1%;毛利率為10.3%,下降0.7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利潤總額50億元,比上年下降16.9%。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增長明顯放慢;受國內需求等因素的制約,進口下降。全年進出口總額324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4%。出口總額1838億美元,增長0.5%。其中一般貿易出口下降4.8%,加工貿易出口增長4.9%;進口總額1402億美元,下降1.5%。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436億美元。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增長14.9%,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27.3%;進口增長7.6%,占進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40.5%。面對出口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全年對亞洲出口雖然下降9.9%,但對歐洲及北美洲出口增長15.7%,對非洲及拉丁美洲出口增長20.1%,對大洋洲出口增長11.0%。
外商直接投資平穩發展,對外借款下降。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額589億美元,下降7.9%。其中,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456億美元,增長0.7%;對外借款110億美元,下降8.5%。
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業務保持增長勢頭。全年簽約1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完成營業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01億美元,增長20.9%;年末在外勞務人數32.5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
國際旅遊業有所發展。全年海外遊客入境人數63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2%,其中港、澳、台胞5625萬人次,增長12.4%,外國遊客711萬人次,下降4.3%。國際旅遊收入達126億美元,增長4.4%。 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年末廣義貨幣(M2)為10449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3%;狹義貨幣(M1)為38954億元,增長11.9%;市場現金流通量(M0)為11204億元,增長10.1%。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569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3402億元,增長16.1%。其中,企業存款余額為32487億元,增長13.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53407億元,增長17.1%。各項貸款余額為86524億元,增長15.5%。
證券市場在逐步規范和加強監管中穩步發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A股109 只,籌資440 億元。年末境內上市公司數量由上年末的745家增加到851家,市價總值達到19506億元。通過發行B股、H股共吸收外資7.7億美元。全年共發行國債3891億元(不含財政部向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到期國債兌付圓滿結束。 科技隊伍穩定發展。1998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918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0%。 全國共有縣級以上國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辦科研機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研機構19918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86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67萬人。
科技經費投入增加。全年全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為11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526億元,增長9.2%。
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國家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全年國家基礎研究投入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組織了一批技術創新項目和新產品試產,完成了15項重大技術裝備的研製及鑒定驗收。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萬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500項,應用技術成果2.4萬項,軟科學成果150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4700項,獲國家獎勵的成果543項。全年6次成功發射衛星。全年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121989件,授權專利6788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6.8%和33.1%。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國共簽訂技術合同28萬份。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30億元,比上年增長22.8%。
質量、標准化、計量工作和天氣預報等項服務進一步加強。全年全國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45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28個。國家監督抽查6265家企業200類7804種產品和商品。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3875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2212萬台件。全國共有城鄉天氣預報服務網發射站點1213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235個。全國共有地震台站1267個,遙測台網28個。全國共有1403個海洋觀測、監測站點,共獲得2082萬組海洋數據。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070種。 環境保護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國環境保護系統共有11萬人,各級環境監測站2144個,環境監測人員5.7萬人。自然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單位總數已達111個;全國自然保護區達到92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136個。環境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到年末,已制定各類環境保護標准395項。年內設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88.0%,當年投產的建設項目同時建設防治污染設施的佔90%。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9575個,總投資10.1億元。全國513個城市建成了2606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402個城市中建成了1994個環境雜訊達標區,面積達8684平方公里。
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開。對太湖流域日排水100噸以上的1035家排污企業進行了限期治理,全流域共投入治理資金14.5億元,878家企業完成達標治理任務,14家企業停產治理,關停取締了143家污染嚴重又治理無望的企業。年末太湖流域已基本實現全流域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目標,太湖水質趨於好轉。
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與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的實施工作有序進行。至1998年8月止,已竣工項目323個,完成投資額189.9億元。
全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大中城市污染加劇,垃圾、農葯、化肥等污染仍然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態問題比較突出。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慮價格下降因素,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60元,實際增長4.3%。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4億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8.1億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年末99%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全國有8505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2735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離退休費社會統籌;1590萬職工參加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152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醫療費用統籌。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國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達106萬張,收養80萬人。城鎮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6萬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6629個。全國600個城市、1242個縣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332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救濟的達7208萬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53萬人,妥善安置了退伍軍人的生活和就業。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51.4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5.4億元,接收社會捐贈122億元。 1998年夏天,我國長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沿江各地特別是長江中游一帶險情不斷,人民群眾的財產乃至生命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日夜兼程,和幾百萬人民群眾一起,戰洪水、斗惡浪,打響了氣壯山河的大江保衛戰。一個「戰」字,可見災情的嚴重性和斗爭的緊迫性。它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人民利益的莫大關心,表現了人民子弟兵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奮不顧身的可貴精神。

② 今年以來經濟穩中向好具體有哪些表現

對此,報告以詳實的數據舉例稱,目前,我國主要宏觀指標總體穩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在6.7%~6.9%。前7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2%。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880萬人,同比多增25萬人;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3%,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國際收支基本平衡,7月底外匯儲備保持在3.1萬億美元左右。

與此同時,財政金融運行總體穩健,前7個月財政收入增長10%,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增長8.5%,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長10.3%。房地產市場調控持續加強,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總體得到較好控制。

③ 建國以來至今房屋變化研究報告

一、我國住房保障制度演變路徑
建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在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實行的是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由國家和國營單位負責住房的投資、建設、分配和管理。從理論上講,屬於全民保障,但從實際效果看,由於國家財力有限和保障機制缺乏效率,造成大量居民居住條件惡劣,尤其是最應受到保障的弱勢群體。1978年,全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僅7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7.5%的城鎮居民家庭缺房或無房。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住房制度和住房保障也相應地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嘗試改革(1978 ~ 1990年)
1978年,鄧小平第一次提出房改問題。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全國基本建設工作會議匯報提綱》,正式宣布中國將實行住宅商品化的政策。這期間,開始嘗試公房出售,典型政策是1982年有關部門提出了國家、單位、個人三者合理負擔的售房原則,即個人支付1/3房價款,其餘2/3由政府及職工所在單位分擔補貼。1986年成立了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這一時期房改的特點是改革低租金、提租補貼、租售結合、以租促售和其他配套改革。1988年,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下發了《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進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標志著住房制度改革進人了整體方案設計和全面試點階段;其基本思路是「提高工資,增加工資,變暗貼為明補,變住房實物分配為貨幣分配,通過提高租金促進售房。」但是實施中遇到了困難,1988年正值通貨膨脹,提租補貼難於實行,結果在全國掀起了低價售房之風,原先使用權分
配不公轉化為財產佔有不公,進一步加劇了住房分配上的不公平,卻不能解決住房的絕對短缺。這一階段只是進行了改革的摸索和嘗試,成效甚微。
第二階段:全面推進改革(1991 ~ 1997年)
1991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了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重申了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提出了部分產權理論,要求實行新房新制度。同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全面進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見》,這是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制定了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總目標和分段目標。總目標是要從改革公房低租金著手,將公房的實物福利分配製度逐步轉變為貨幣工資分配製度。但同樣面臨著提租難與超低價售房的問題。199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積極推進租金改革,穩步出售公有住房,大力發展房地產交易和社會化的房屋維修、管理市場,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1994年出台《城鎮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管理辦法》,1996年出台國務院房改領導小組制定《關於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的意見》,公積金制度和經濟適用房制度成為住房保障的兩個新制度。總體而言,這一階段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實質性進展,進入了全面推進和綜合配套改革的新階段,但推進的力度不大、速度偏慢。
第三階段:深入推進改革(1998 ~ 2005年)
1998年7月,在前一階段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明確地提出了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和完善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發展住房金融,培養和規范住房交易市場。這標志著新的住房政策體系開始實施,開始向住房社會化、商品化的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目標邁進。單位退出了對住房分配的直接控制,職工根據個人經濟狀況進入住房市場消費,「合理負擔,量力而行」,國家、單位不需要再為職工提供房源,因而負擔大大降低。在這一過程中,公積金和經濟適用房政策繼續推進,1999年頒布《城鎮廉租住房管理辦法》,對廉租房制度作了具體的規定,從而基本形成了以這三個政策為主,還包括尚未房改的低租金公房政策的住房保障體系。這一階段,住房制度改革獲得了實質性的、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是,一方面由於住宅商品化、市場化速度過快,導致房價持
續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住房保障被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忽視和漠視,從而引發群眾買房難等諸多社會矛盾。
二、 住房保障的主要產品分析及改進建議
(一) 廉租房制度
廉租房制度是國外發達國家最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由於以前我國實行低租金的公房制度,沒必要另外設計廉租房制度。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鋪開後,我國開始推出這一政策。2000年《上海市城鎮廉租住房試行辦法》的出台,標志著上海成為全國首個實施廉租房制度的城市。應該說,這一政策是非常合理也非常重要的住房保障措施,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各地制度建設情況非常不理想,即使是推進力度較大的上海,至今也沒能覆蓋城鎮人口的1%。
(二) 經濟適用房制度
經濟適用房制度也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稱為「社會住宅」,新加坡叫做「政府組屋」,香港謂之「公屋」。我國的經濟適用房政策,當初也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之一;1998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中,明確要建立經濟適用住房為主導(占供應總量的80%)的住房供應體系;2004年《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中,則不再提及經濟適用房佔主流地位;2007年新修定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中,進一步把適用對象縮小到低收入家庭。
(三) 公積金制度
住房公積金制度是我國借鑒新加坡經驗,解決職工住房問題並在全國統一實施的一項重大政策,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住房體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上海早在1991年就開始試行,國務院於1999年以國務院第262號令正式發布了《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02年又專門進行了修訂,並以國務院第350號令重新發布了新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進一步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法律依據。
住房公積金是各單位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用於職工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住房公積金的管理實行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決策、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運作、銀行專戶存儲、財政監督的原則。住房公積金的存、貸利率由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經徵求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後,報國務
院批准,其存貸利率皆低於商業銀行利率。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設區的市設立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作為住房公積金管理的決策機構,並設立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據建設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06年底,全國累計歸集住房公積金總額
12687.37億元,公積金使用率平均為72.05%。全國凈沉澱住房公積金1945.83億元,佔全國繳存余額的24.72%。公積金個人貸款余額為3804.71億元,佔全國繳存余額的48.34%。作為一項住宅產業的金
融創新制度,公積金制度對於促進我國住房體制由福利分房到貨幣化分房的轉軌,確實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僅有效激勵了部分職工購房,而且一度曾經是新增住房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
三、符合我國國情的住房保障模式
從保障范圍上講,理想模式應該覆蓋中低收入以下群體,根據我國目前城鎮居民家庭的分類(按國家統計局口徑),具體包括三類群體:一是佔全國城鎮家庭10% 最低收入家庭; 二是佔比10%的低收入家庭,三是佔比20%的中低收入家庭。歷史上,發達國家都經歷了住房保障范圍由大變小的過程,目前除了北歐高福利國家外,多數國家都是鎖定中低收入以下群體,香港目前保障面超過50%。從發展過程分析,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保障范圍宜先小,後大,再小。也即先重點解決最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問題,再逐步擴大到中等低下收入家庭,然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再適度縮小保障范圍,以更多地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從保障方式上講,理想模式應該兼顧實物分配體系和貨幣補貼體系。發達國家都經歷了一個從大規模興建公共住房到補充型公共住宅供應的轉換過程,目前市場化水平最高的美國偏重貨幣補貼,而瑞典、荷蘭、新加坡、我國香港地區的實物補貼比重較大,其它多數國家都兼顧這兩種保障方式。以香港為例,住在公屋(即廉租房)占總人口三分之一左右,擁有居屋(即經濟適用房)人口約佔六分之一,這種以實物分配為主導的方式並不適合內地。目前我國廉租房的貨幣補貼為絕對主導性的分配方式,未來應適當提高實物分配比重,經濟適用房的規模保持香港的比重就比較合適,不宜超過15%。除此,還應建立購房貸款貼息、抵免個人所得稅等新型補貼方式。
從保障機制上講,理想模式應該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住房保障工作並非全部要用計劃經濟的一套模式,也絕非完全依靠財政支出,在以政府行政手段的前提下,還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比如,政府可以鼓勵私人開發商參與廉租房和經濟適用的建設和運行,還可以吸引商業金融機構在個人抵押貸款、房地產證券化方面有所作為,從而搞活房地產金融。另外,還可以發動民間、協會及其它組織進行合作建房。只有不斷進行機制創新,動員各方的積極性,才能真正使住房保障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
綜而言之,改革開放30年來,在我國住房制度不繼改革、發生巨變的情況下,住房保障制度也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既取得了一些成績,也走過了一段彎路。值得慶幸的是,從2007年以來,我國住房保障制度經過重新調整之後,正在形成比較符合我國國情的、相對健全的住房保障體系。

④ 央行重磅!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涉及房地產等

5月11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報告中值得關注的有以下要點:

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2021 年第一季度,人民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中期借貸便利(MLF)、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及時熨平春節前後現金投放、財政稅收、季末等多種短期波動因素,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春節前不緊,春節後不松,維護市場預期穩定和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公眾溝通,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引導貨幣市場短期利率圍繞公開市場 7 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在合理區間波動,政策利率的中樞作用進一步增強。3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率為1.5%,比上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

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隨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深入推進,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顯著提升,信貸投放保持較快增長,有力支持了經濟恢復、穩中加固、穩中向好。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186.4萬億元,同比增長12.3%,比年初增加8.0萬億元,同多增 6734 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80.4萬億元,同比增長12.6%,比年初增加7.7萬億元,同比多增5741億元。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節奏把握適度,保持了支持實體經濟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增強了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後勁。

推動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序落地

2020 年末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後,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指導省級分支機構合理確定地方法人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督促集中度超出上限的商業銀行制定過渡期調整方案。目前,信貸結構優化有序推進,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進入常態化政策執行和實施階段。

房地產行業數據

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房價總體穩定。受上年低基數影響,商品房銷售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出現明顯增長。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分別上漲4.4%和3.3%,漲幅較上年末分別高0.7個和1.2個百分點。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63.8%,兩年平均增長9.9%;銷售額同比增長88.5%,兩年平均增長19.1%。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5.6%,兩年平均增長7.6%;其中,住宅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8.8%,兩年平均增長9.3%,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74.8%。

房地產貸款增速總體保持平穩。3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 50.0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較上年末低 0.6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 35.7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較上年末低0.1個百分點;住房開發貸款余額 9.5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較上年末低2.4個百分點。

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

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起草《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徵求意見稿)》,於4月2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附加監管規定》從附加監管指標體系、恢復與處置計劃、審慎監管措施等方面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是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的一般性框架。

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

2021 年以來,人民銀行積極做好金融控股公司行政許可相關工作,於3月31日發布《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備案管理暫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令〔2021〕第2號),明確由人民銀行對金融控股公司董監高實行備案管理,規定人員任職條件和備案程序,並加強任職管理,防控關鍵崗位人員風險,規范兼職、代為履職、公示人員信息等行為。

深入推進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

召開全國主要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座談會,加強政策指導,推動銀行持續改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促進小微企業融資「增量、降價、提質、擴面」。加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切實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金融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繼續發揮再貸款的精準滴灌和正向激勵作用,降低「三農」融資成本。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繼續落實好創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等政策。做好易地搬遷後續金融服務,研究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金融資源傾斜。

著力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源投入

做好春耕備耕、糧食安全、種業發展、高標准農田建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農機具、大棚設施、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鼓勵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拓寬低成本資金來源。

有序推進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改革重組

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處置取得關鍵進展和重要階段性成果。恆豐銀行改革重組方案順利實施,錦州銀行風險處置和改革重組工作基本完成,確保了關鍵敏感時期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加強外匯市場管理

加強非現場監督能力建設,繼續嚴厲打擊地下錢庄、跨境賭博等非法金融活動,重點查處虛假欺騙性交易,有力維護外匯市場良性秩序。第一季度,共查處外匯違規案件661起,罰沒款2.16億元。

主要經濟體超寬松宏觀政策的後續影響和貨幣政策轉向的風險需密切關注

2021年一季度末,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分別較 2019年末擴張85%、60%、25%,主要是購買政府債券,2020年美國新增國債中超過一半由美聯儲購買。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密結合,規模巨大,推動全球資產價格上漲,與實體經濟相脫離,金融風險隱患不斷增加,未來是否會通過主權債務風險、高通脹、匯率利率波動、股市債市估值調整等造成風險轉移,需要密切關注。一季度美國長端利率上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加劇,一些基本面脆弱的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壓力上升。加拿大央行已在4月削減資產購買規模,未來若主要發達經濟體釋放明確的貨幣政策轉向信號,可能產生外溢效應,進一步放大全球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

全球通脹水平可能繼續升溫

全球經濟回暖拉動大宗商品和原材料需求走高,加上流動性環境極度寬裕,國際大宗商品如鐵礦石、銅、原油、大豆等產品價格上漲較快。疊加去年低基數效應,未來一段時間全球通脹指標的同比讀數可能會普遍趨於抬升,進一步推升通脹預期。

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穩定恢復態勢,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經濟運行開局良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我國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增多。

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我國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

物價走勢總體穩定,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

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二是落實和發揮好再貸款、再貼現和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

三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五是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市場風險。

六是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優化金融供給。

七是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⑤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5)國家住宅金融機構進展擴展閱讀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參考資料鳳凰財經網 金融市場發展

⑥ 這次金融危機怎麼這么厲害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6�1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⑦ 東莞12部門聯合發文升級樓市調控 商品住房獲證三年後可交易

2020年7月25日凌晨,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東莞市公安局、東莞市自然資源局、東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東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東莞市金融工作局、東莞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東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國家稅務總局東莞市稅務局、中國人民銀行東莞市中心支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東莞監管分局等十二部門聯合發文,頒布《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進一步升級調控政策。
查閱文件看到,其寫明「為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進一步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城市主體責任,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就相關事項通知。」
其具體內容有九條,分別是:
一、加大住宅用地和住房供應力度
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力度,適當提高新增國有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供應比例,優先滿足住宅用地需要,緩解住房供需矛盾。積極創新體制機制,著力突破城市更新項目周期長、進展慢的瓶頸,增加住宅用地有效供應。加強住房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促進區域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對接,引導人口和住房需求合理分布。協同推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優化住宅用地差別化限地價出讓方式。加大安居房配建力度。原則上要求新供應住宅用地項目、政府主導城市更新住宅項目配建不少於住宅計容建築面積 10%的安居房,用於人才住房等用途。試點建設「三限房」,在房價較高的熱點區域選取符合兩規、條件成熟、配套完善的地塊,建設「 限地價、限房價、限購買人群」的住房項目。
二、調整商品住房限購政策
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購買第一套商品住房的(新建商品住房或二手商品住房,下同),須提供購房之日前2年內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1年以上社會保險證明;購買第二套商品住房的,須提供購房之日起前3年內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2年以上社會保險證明。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擁有2套及以上商品住房的,暫停向其銷售商品住房。
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不再作為購房資格審核材料。為做好與原有政策的銜接,在本通知施行之日前已連續繳納個稅滿一年或兩年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仍可按原政策規定購買首套或第二套商品住房。
三、調整商品住房限轉讓年限
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購買的商品住房(以網簽時間為准,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3年後方可交易轉讓。
四、調整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
對於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在我市購房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職工本人或其配偶須為本市戶籍。
五、加強商品住房價格監管
密切監測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對於新建商品住房申報銷售價格明顯超出周邊市場價格水平的,從土地成本、建安成本、 銷售管理費用、稅費、企業利潤等方面進行全面核查,對定價超出行業公允水平又不能作出合理說明的,暫停核發預售許可證或暫不辦理現售備案。
六、規范房地產金融秩序
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持續做好房地產金融風險防控各項工作,切實防範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強化房地產融資業務管理,將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過高和增速過快的銀行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加強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督促銀行嚴格審核購房資金來源,嚴查嚴防挪用消費貸款及其他貸款用於購房。禁止非銀行金融機構向個人提供購房貸款。嚴厲打擊「高評高貸」行為,對參與「高評高貸」的評估機構、金融機構,依法依規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責任。
七、規范房地產市場交易秩序
加大聯合查處力度,持續開展房地產市場秩序整頓工作,重點打擊房地產領域捂盤惜售、價外加價、虛假宣傳、惡意炒作、收「茶水費」等違法違規行為。對二手房市場操盤控價、抱團漲價、通過「陰陽合同」騙取貸款、將不具備交易轉讓條件的房源掛牌出售等惡意哄抬房價、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從嚴查處。對相關參與機構、個人,依法依規採取約談、暫停網簽、停業整頓、取消從業資格、限制交易、列入個人徵信不良記錄等處理措施,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八、加大房地產信息公開力度
進一步加強商品住房用地、房源、住房交易價格等信息公開,促進供需信息對接對稱。定期發布全市已成交住宅用地的可售樓面單價平均數。適時公布存量房源和未來計劃上市房源情況。定期公布全市各鎮街(園區)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網簽交易數據,適時公布各鎮街(園區)有代表性的、成交活躍的二手房樓盤的網簽交易信息,提高房價透明度,引導市場理性交易。
九、加強宣傳輿論引導
加強房地產政策宣傳解讀工作,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加強房地產信息發布規范管理,對虛假誇大、捏造散布不實言論、誤導公眾、違規發布房地產信息的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事實上,這是自7月以來,東莞市政府已經出台的第三則有關房地產方面政策,也是最為嚴厲的一次政策調整。
7月2日,東莞官方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住房預(銷)售管理的通知》,以加快在建商品住房入市銷售、加強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指導、加強商品住房項目銷售監管。
7月15日,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統計局、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商品住宅網簽銷售信息公開的通知》,為加強商品住宅網簽銷售信息公開,進一步提高房價透明度,合理引導市場預期,落實做好「一城一策」相關工作,東莞將定期發布網簽房價,提高房價透明度。
根據東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官網和東莞市統計局官網發布的數據,2020年1-6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網簽20978套,與2019年1-6月的21058套基本持平;網簽面積約244.24萬平方米,同比微增3.3%。
此前報道顯示,今年上半年東莞一手住宅網簽面積創近四年同期最高。
據悉,上半年東莞樓市與去年同期相比仍能實現穩中有增,6月是最大功臣,該月網簽面積高達83.11萬平方米,同比大幅增加了近5成。
加上隨著深圳樓市新政出台,讓部分深圳消費者將購房需求轉移到東莞、惠州等城市,使得東莞未來房價上漲預期更加激烈,也讓不少業內人士早已預言東莞將出台新的樓市調控政策。

⑧ 88年至98 年有什麼發展、變化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

年份 GDP(億美圓) 人均GDP(美圓)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8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1988年,我國國民經濟在深化改革、加快對外開放中發展,經濟實力進一步增
強,對外經濟交流擴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初步計算,
全年國民生產總值①138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國民收入11533億元,比上
年增長11.4%。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社會需求過旺,供求總量矛盾和結
構性矛盾加劇,物價上漲過猛,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進入第四季度,各地區、
各部門在貫徹執行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

農業:
1988年農業總產值5618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種植業產值下降0.5%
,林業產值增長3.8%,牧業產值增長10.5%,副業產值增長10.4%,漁業產值增
長11.8%。

主要農產品產量中,糧、棉、油有不同程度減產,但糧食、棉花生產比原來預
料的要好;糖料有較大幅度增產,扭轉了連續兩年減產的局面;部分地區烤煙面積
增加過猛。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工業:
1988年工業總產值18100億元,比上年增長20.7%;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業為
15181億元,增長17.7%。在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增長12.7%,集體所
有制工業增長28.8%(其中鄉村工業增長35%),個體工業增長46%,中外合資、中
外合作和外商獨資經營的工業增長97%。

1988年輕工業發展加快,總產值為89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6%。主要是以非
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增長快,各種高檔耐用消費品增長更快。重工業也以較高的
速度發展,總產值達到9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的加工工業增長更快
,大大超過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增長,致使工業生產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

199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1998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增加投入、擴大內需為主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努力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和特大洪澇災害造成的重重困難,深化各項改革,促進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一、綜合

國民經濟總體運行良好,改革和發展的各項目標基本實現。

國民經濟扭轉了上半年增幅回落的狀況,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全年國內生產總值79553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99億元,增長3. 5%;第二產業增加值39150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26104億元,增長7. 6%。全年社會勞動生產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市場價格總水平下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升10.1%;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6%。

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年末全國從業人員6995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7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06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1萬人;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3232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3萬人。再就業工程有了重大進展,通過多種途徑使609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與上年末持平。

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 145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1億美元。年末1美元兌8·2789元人民幣,比上年末略升9個基本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多年重復建設,大多數行業生產能力偏大,產品供過於求,經濟結構矛盾突出;部分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不好;部分群眾生活仍然比較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就業壓力較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銷售不旺;多年積累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二、農業

糧食生產在大災之年獲得好收成。1998年雖然我國部分地區遭受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但全年糧食生產形勢仍好於上年。由於低溫多雨和洪澇災害影響,我國夏糧減產1460萬噸,早稻減產530萬噸。進入秋季,光、熱、 水等綜合氣候條件大大好於上年,同時高產作物玉米種植面積擴大,秋糧增產較多。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 4·9億噸以上。

經濟作物產量有增有減。棉花因調減播種面積和長江流域棉花主產區洪澇災害的影響,產量為440萬噸,比上年減產20萬噸。油料、糖料、 茶葉和水果等作物產品產量有所增長。全年油料產量2292萬噸,比上年增加135萬噸,增長6.3%; 糖料產量9765萬噸,比上年增加379萬噸,增長4.0%。茶葉和水果產量分別達到66. 5萬噸和5490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8.5%和7.9%。烤煙產量為210萬噸,比上年減少180萬噸,減幅達46.0%。

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豬牛羊肉產量達到4355萬噸,比上年增長6. 5%;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854萬噸,增長7.0%。

林業生產繼續發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開始啟動,林業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7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8.5%。 全國重點林業工程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100萬公頃以上,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

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全年修復水毀工程45萬處,加高加固堤防3 萬公里,疏浚河道4·7萬公里。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萬平方公里。 全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0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0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政企分開邁出重大步伐。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對一些重要行業進行了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兼並破產了一批企業,同時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上海寶鋼集團等一批特大型企業集團。紡織行業全年壓縮淘汰落後棉紡錠512萬錠,分流下崗職工66萬人。94 戶國有重點煤礦全部下放地方管理,並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關掉一批非法生產、污染嚴重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礦。

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3541億元,比上年增長8.9%。 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2004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1365億元,比上年增長4.9%; 集體企業4990億元,增長8.7%;股份制企業1338億元,增長11.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3835億元,增長12.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753億元,增長19.6%。

全年輕工業增加值8984億元,比上年增長9.1%;重工業增加值11062 億元,增長8.5%。

產品結構繼續得到改善。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的電子、信息通信產品等生產增長較快,微型電子計算機、程式控制交換機、載波通信設備、光通信設備、移動通信設備等生產比上年增長16.9%至53.7%;水泥、平板玻璃、鋼、鋼材等投資類產品增長4.7%至7.7%。市場供大於求的一些紡織產品、一般耐用消費品、部分機電產品生產增長有所減慢。

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6.49%,與上年持平。工業新產品生產比上年增長4.9 %。主要工業產品質量等級品率89.98%,比上年提高5.18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滑。全年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3331億元,比上年增長4. 1%;實現利潤1473億元,下降17.0%,虧損企業虧損額1556億元,比上年多虧22. 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1023億元,多虧21.9%;年末產成品庫存達 609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20億元,增長5.5%。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1.0,比上年下降4.2。

建築業快速發展。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6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0 %。全國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3億元,增長2.9%;稅金總額308 億元,增長13.4%。施工工程個數649676個,其中投標承包工程228236個, 佔全部施工工程個數的35.1%;施工面積13108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58705萬平方米,減少3539萬平方米。

地質勘查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9萬平方公里。 新發現礦產232處,比上年增加12處。有45種礦產新增探明預測儲量,其中石油7.6 億噸,天然氣2602億立方米,原煤64億噸。地質勘查完成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536萬米

國內貿易

國內市場商品銷售平穩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3億元, 比上年增長6.8%,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 17825 億元,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1328億元,分別增長7.1%和6.4%。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消費品零售額7023億元,比上年下降2.3%,集體經濟 4830億元,私營及個體經濟12195億元,其他經濟51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 1.3 %、14.9%和8.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6.0%,餐飲業增長15.7 %。生產資料市場偏淡,全國大中型批發零售貿易業生產資料銷售總額11798億元,比上年下降12.7%。集貿市場發展平穩,全年商品成交額19836億元,比上年增長 13.8%。

大型商業企業經濟效益依然不好。全國500 家重點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銷售收入凈額2487億元,比上年下降1.1%;毛利率為10.3%,下降0·7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利潤總額50億元,比上年下降16.9%。

七、對外經濟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增長明顯放慢;受國內需求等因素的制約,進口下降。全年進出口總額324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4%。出口總額1838億美元,增長0.5%。其中一般貿易出口下降4.8%,加工貿易出口增長4. 9%;進口總額1402億美元,下降1.5%。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436億美元。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增長14.9%, 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27.3%;進口增長7.6%,占進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40.5%。面對出口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全年對亞洲出口雖然下降9.9%,但對歐洲及北美洲出口增長15.7%,對非洲及拉丁美洲出口增長20.1%,對大洋洲出口增長11.0%。

外商直接投資平穩發展,對外借款下降。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額589億美元, 下降7.9%。其中,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456億美元,增長0.7%;對外借款110億美元,下降8.5%。

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業務保持增長勢頭。全年簽約1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完成營業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01億美元,增長20.9%;年末在外勞務人數32.5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

國際旅遊業有所發展。全年海外遊客入境人數63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 10.2 %,其中港、澳、台胞5625萬人次,增長12.4%,外國遊客711萬人次,下降4.3 %。國際旅遊收入達126億美元,增長4.4%。

八、金融和保險業

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年末廣義貨幣(M2)為10449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 3%;狹義貨幣(M1)為38954億元,增長11.9%;市場現金流通量(M0)為11204 億元,增長10.1%。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569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13402 億元,增長16.1%。其中,企業存款余額為32487億元,增長13.4%;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53407億元,增長17.1%。各項貸款余額為86524億元,增長15.5 %。

證券市場在逐步規范和加強監管中穩步發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A股109隻,籌資440億元。年末境內上市公司數量由上年末的745家增加到851家,市價總值達到19506億元。通過發行B股、H股共吸收外資7.7億美元。 全年共發行國債3891億元(不含財政部向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到期國債兌付圓滿結束。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247億元(含外資機構),增長14.0 %。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00億元,壽險保費收入683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65億元。支付各類賠款556億元,其中財產險和短期人身險共支付賠款318億元,壽險給付238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隊伍穩定發展。1998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918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0%。全國共有縣級以上國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辦科研機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研機構19918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86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67萬人。

科技經費投入增加。全年全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為1177億元,比上年增長 10.7%。其中,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526億元,增長9.2%。

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國家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全年國家基礎研究投入37 億元,比上年增長26%。組織了一批技術創新項目和新產品試產,完成了15項重大技術裝備的研製及鑒定驗收。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 萬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500項,應用技術成果2.4萬項,軟科學成果150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4700項,獲國家獎勵的成果543項。全年6次成功發射衛星。全年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121989件,授權專利6788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 6.8 %和33.1%。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國共簽訂技術合同28萬份。 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30億元,比上年增長22.8%。

質量、標准化、計量工作和天氣預報等項服務進一步加強。全年全國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45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28個。國家監督抽查6265家企業 200 類 7804種產品和商品。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3875 個, 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 2212萬台件。全國共有城鄉天氣預報服務網發射站點1213 個, 衛星雲圖接收站點 235個。全國共有地震台站1267個,遙測台網28個。全國共有1403個海洋觀測、 監測站點,共獲得2082萬組海洋數據。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070種。

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入,中小學學校布局進一步調整。年末全國普通高校1022所,招生108萬人,在校生341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736個,招生7.3萬人,在學研究生19.9萬人;成人高校962所,招生100 萬人,在校生282萬人。普通高中13948所,在校生938萬人。 各類高級中等職業學校17106所,在校生1126萬人(含技工學校學生173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55%。全國初中在校生5450萬人,初中入學率達87.3%;小學在校生13954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9%。普通初中和小學學生輟學率分別為3.23%和0 . 93%。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251萬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培訓學員8682 萬人次。全年共掃除文盲321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635個,文化館2915個,公共圖書館2721個,博物館1289個。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743座, 廣播人口覆蓋率88.2%,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28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89.0 %。全國各類電影放映單位6.9萬個。全年生產電影故事片82部,向國內銷售影片(含復映片)221部,向國外銷售143部。有10部影片在各類國際電影節上獲12項獎。全年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195億份,各類雜志25億冊,圖書73億冊(張)。 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3706個,已開放各類檔案3305萬卷(件)。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31萬個,床位31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91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42萬人,其中醫院、衛生院醫生141 萬人,護師、護士107萬人。全國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5907個,衛生技術人員 22 萬人。婦幼衛生機構2724個,衛生技術人員7.3萬人。達到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的縣數占總縣數的75%。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5萬個,床位74萬張, 衛生技術人員100萬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占總村數89.5%,鄉村醫生和衛生員 133 萬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在國內外的各項比賽中,我國運動健兒獲得了83個世界冠軍;30人3隊68次創31項世界紀錄。在第十三屆曼谷亞運會上獲得金牌129枚,獎牌274枚,從而3次蟬聯金牌與獎牌數亞洲第一。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開展。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國環境保護系統共有11萬人,各級環境監測站 2144個,環境監測人員5.7萬人。自然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單位總數已達111個;全國自然保護區達到92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 136個。環境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到年末, 已制定各類環境保護標准395項。年內設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88.0%,當年投產的建設項目同時建設防治污染設施的佔90%。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 9575個,總投資10.1億元。全國513個城市建成了2606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1.5 萬平方公里;402個城市中建成了1994個環境雜訊達標區,面積達8684平方公里。

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開。對太湖流域日排水100噸以上的 1035 家排污企業進行了限期治理,全流域共投入治理資金14.5億元,878家企業完成達標治理任務,14家企業停產治理,關停取締了143 家污染嚴重又治理無望的企業。年末太湖流域已基本實現全流域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目標,太湖水質趨於好轉。

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與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的實施工作有序進行。至 1998年8 月止,已竣工項目323個,完成投資額189.9億元。

全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大中城市污染加劇,垃圾、農葯、化肥等污染仍然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態問題比較突出。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全年出生人口1991萬人,出生率為千分之十六點零三;死亡人口807萬人,死亡率為千分之六點五零;全年凈增人口1184萬人, 自然增長率千分之九點五三,比上年下降0.53個千分點。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24810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942萬人,佔30.4%;鄉村人口86868萬人,佔69. 6%。0 —14歲人口比重為25.7%,15—64歲人口比重為67.6%,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6.7%,老年人口達到8375萬人。家庭戶平均戶規模為3.63人。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慮價格下降因素,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60元,實際增長4.3%。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4億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8.1 億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年末99%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全國有8505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2735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離退休費社會統籌;1590萬職工參加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152 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醫療費用統籌。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國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達106萬張,收養80 萬人。城鎮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6萬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6629個。全國600 個城市、1242個縣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332 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救濟的達7208萬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53萬人,妥善安置了退伍軍人的生活和就業。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51.4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5.4億元,接收社會捐贈122億元。

⑨ 東莞調控樓市新政:商品住房獲證三年後可交易

2020年7月25日凌晨,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東莞市公安局、東莞市自然資源局、東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東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東莞市金融工作局、東莞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東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國家稅務總局東莞市稅務局、中國人民銀行東莞市中心支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東莞監管分局等十二部門聯合發文,頒布《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進一步升級調控政策。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文件看到,其寫明「為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進一步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城市主體責任,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就相關事項通知。」
其具體內容有九條,分別是:
一、加大住宅用地和住房供應力度
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力度,適當提高新增國有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供應比例,優先滿足住宅用地需要,緩解住房供需矛盾。積極創新體制機制,著力突破城市更新項目周期長、進展慢的瓶頸,增加住宅用地有效供應。加強住房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促進區域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對接,引導人口和住房需求合理分布。協同推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優化住宅用地差別化限地價出讓方式。加大安居房配建力度。原則上要求新供應住宅用地項目、政府主導城市更新住宅項目配建不少於住宅計容建築面積 10%的安居房,用於人才住房等用途。試點建設「三限房」,在房價較高的熱點區域選取符合兩規、條件成熟、配套完善的地塊,建設「 限地價、限房價、限購買人群」的住房項目。
二、調整商品住房限購政策
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購買第一套商品住房的(新建商品住房或二手商品住房,下同),須提供購房之日前2年內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1年以上社會保險證明;購買第二套商品住房的,須提供購房之日起前3年內在本市逐月連續繳納2年以上社會保險證明。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擁有2套及以上商品住房的,暫停向其銷售商品住房。
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不再作為購房資格審核材料。為做好與原有政策的銜接,在本通知施行之日前已連續繳納個稅滿一年或兩年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仍可按原政策規定購買首套或第二套商品住房。
三、調整商品住房限轉讓年限
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購買的商品住房(以網簽時間為准,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3年後方可交易轉讓。
四、調整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
對於異地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在我市購房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職工本人或其配偶須為本市戶籍。
五、加強商品住房價格監管
密切監測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對於新建商品住房申報銷售價格明顯超出周邊市場價格水平的,從土地成本、建安成本、 銷售管理費用、稅費、企業利潤等方面進行全面核查,對定價超出行業公允水平又不能作出合理說明的,暫停核發預售許可證或暫不辦理現售備案。
六、規范房地產金融秩序
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持續做好房地產金融風險防控各項工作,切實防範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強化房地產融資業務管理,將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過高和增速過快的銀行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加強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督促銀行嚴格審核購房資金來源,嚴查嚴防挪用消費貸款及其他貸款用於購房。禁止非銀行金融機構向個人提供購房貸款。嚴厲打擊「高評高貸」行為,對參與「高評高貸」的評估機構、金融機構,依法依規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責任。
七、規范房地產市場交易秩序
加大聯合查處力度,持續開展房地產市場秩序整頓工作,重點打擊房地產領域捂盤惜售、價外加價、虛假宣傳、惡意炒作、收「茶水費」等違法違規行為。對二手房市場操盤控價、抱團漲價、通過「陰陽合同」騙取貸款、將不具備交易轉讓條件的房源掛牌出售等惡意哄抬房價、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從嚴查處。對相關參與機構、個人,依法依規採取約談、暫停網簽、停業整頓、取消從業資格、限制交易、列入個人徵信不良記錄等處理措施,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八、加大房地產信息公開力度
進一步加強商品住房用地、房源、住房交易價格等信息公開,促進供需信息對接對稱。定期發布全市已成交住宅用地的可售樓面單價平均數。適時公布存量房源和未來計劃上市房源情況。定期公布全市各鎮街(園區)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網簽交易數據,適時公布各鎮街(園區)有代表性的、成交活躍的二手房樓盤的網簽交易信息,提高房價透明度,引導市場理性交易。
九、加強宣傳輿論引導
加強房地產政策宣傳解讀工作,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加強房地產信息發布規范管理,對虛假誇大、捏造散布不實言論、誤導公眾、違規發布房地產信息的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事實上,這是自7月以來,東莞政府已經出台的第三則有關房地產方面政策,也是最為嚴厲的一次政策調整。
7月2日,東莞官方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住房預(銷)售管理的通知》,以加快在建商品住房入市銷售、加強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指導、加強商品住房項目銷售監管。
7月15日,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統計局、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商品住宅網簽銷售信息公開的通知》,為加強商品住宅網簽銷售信息公開,進一步提高房價透明度,合理引導市場預期,落實做好「一城一策」相關工作,東莞將定期發布網簽房價,提高房價透明度。
根據東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官網和東莞市統計局官網發布的數據,2020年1-6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網簽20978套,與2019年1-6月的21058套基本持平;網簽面積約244.24萬平方米,同比微增3.3%。
此前報道顯示,今年上半年東莞一手住宅網簽面積創近四年同期最高。
據悉,上半年東莞樓市與去年同期相比仍能實現穩中有增,6月是最大功臣,該月網簽面積高達83.11萬平方米,同比大幅增加了近5成。
加上隨著深圳樓市新政出台,讓部分深圳消費者將購房需求轉移到東莞、惠州等城市,使得東莞未來房價上漲預期更加激烈,也讓不少業內人士早已預言東莞將出台新的樓市調控政策。

閱讀全文

與國家住宅金融機構進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郵穩定收益A基金 瀏覽:851
企業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388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