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金融業以及製造業(很多行業都下滑)都特別難過,為何中國的GDP卻還是保持高速增長
你說的「難過」與復GDP是兩個制概念。首先,製造業只要開門營業生產,就會製造出商品,而製造出商品就創造了GDP。而「難過」的實質或核心是企業利潤少。若沒有利潤,企業雖然創造出了GDP,但日子就難過,不過只要不大量虧損,從經濟學的意義上,維持下去是完全可以的,只不過老闆口袋裡的利潤沒有增加。
2. 大家請說說國內的金融科技現狀如何極融這個如何
現在很多國家都在提倡科技賦能金融理念,國內也是,尤其近幾年許多利好政策支持,極融也算是「乘風破浪」而起了。
3. 我國經濟現狀以及經濟所需解決的矛盾
建議央行繼續加大降准和基礎貨幣投放的力度,力爭將銀行間債券質押式回購的月加權平均利率盡快壓低並穩定在1.5%附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國名義總需求快速下滑,供給端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范建軍
從剛公布的2018年經濟運行數據反映出我國當前宏觀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和總供給過剩的矛盾。
首先,2018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9%,如果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因2017年「結構性去產能」而導致的投資品價格畸形上漲),實際增速不足1%,不僅低於2017年1.3%的實際增速,更低於2016年8.8%的實際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低位運行與我國的高儲蓄率形成鮮明對比,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當前的國內實際產出(GDP)可能明顯低於最大潛在產出。
其次,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0%,較上年回落1.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我國消費實際增速已連續6年下滑,2018年的降幅更是創出新高。
第三,雖然2018年我國貨物出口額同比增長9.9%,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順差(凈出口額)卻低於上年。因此,從三大需求指標看,我國總需求增速總體是呈快速下降趨勢。
第四,盡管2018年我國M2增速保持相對平穩,年初和年底的增速水平均為8.1%,但更能真實反映我國名義總需求變動的「現金+活期存款」增速,卻從2018年初的10.4%逐月下滑,至11月已回落至3.1%的年度最低點,12月才出現小幅反彈至3.4%。反映企業部門名義總需求變動的M1增速,則從年初的11.8%,逐月下滑至年底的1.5%,創出歷史最低值。同樣,2018年雖然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13.5%,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但是社會融資規模卻同比下降14%,為近幾年的最低水平。
從供給端看,2017年四季度我國主要工業企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水平為78.0%,但至2018年四季度,該數據已降至76.0%,離82%左右的正常值水平越來越遠。如果考察所有工業企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可能比上述數據反映的情況更為嚴峻,工業部門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可能僅在70%左右的水平,供給端產能過剩情況十分嚴重。
然而,在需求端和供給端數據一路下滑的情況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卻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姿態:盡管央行已實施了連續降准操作,但反映貨幣政策松緊的銀行間債券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始終圍繞2.6%的利率中樞上下震盪。這說明,當前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還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貨幣政策偏緊的局面。當前中小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為11.5%,大型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為13.5%,且截至2018年底,央行投放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余額為4.93萬億元,補充抵押貸款(PSL)余額為3.38萬億元,兩者合計8.31萬億元,因此,央行仍有很大的可用於對沖MLF和PSL的降准空間。建議央行繼續加大降准和基礎貨幣投放的力度,力爭將銀行間債券質押式回購的月加權平均利率盡快壓低並穩定在1.5%附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國名義總需求快速下滑,供給端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
4. 我想查找2016年到2018年我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在人民銀行網站找了半天也沒找到,請問怎麼才能找到
這個你是在銀行官網查不到的 你可以上銀監會官網上查看 銀行官網不顯示這些東西的
5. 金融行業現在好做嗎就目前的權情報情況來說,行嗎
這個可以參考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艾媒報告丨2019年3月科技金融行業洞察月度報告》,裡面提到:
2019年3月,有6條政策信息推動科技金融發展;有10411隻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環比增幅18.79%。銀行方面,多家銀行集中公布2018年業績公告或業績快報,工農中建四大行核心資本穩居中國銀行業之首。電子商務方面,京東和拼多多發布2018年財報;小紅書陷造假風波,稱將推短視頻新產品;唯品會布局線下門店,並關停章魚掌櫃項目;各大銀行拓展電商業務。
2019年3月中國科技金融行業包括政府、銀監會、銀行業協會等多個監管主體在內的動向,共有6條政策信息與科技金融相關,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環比增長18.79%。具體而言,銀行方面,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跌至4.3%;各大行公布的2018業績報告顯示其凈利潤都有所增長,其中,招商銀行凈利潤增長率最高,達14.8%。電子商務方面,淘寶的月活躍用戶數達36843.9萬,遠高於其它購物平台,拼多多和京東相繼發布2018年財務報告。電子支付方面,跨境支付服務商Airwallex獲得一億美元投資,易思匯獲信中利資本一億人民幣投資。
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
以上內容節選自《艾媒報告丨2019年3月科技金融行業洞察月度報告》
6. 金融行業前景分析
金融業在我國的發展
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外資銀行的進入,國內金融機制的改革,民營的金融機構、保險機構也會在增加,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我國金融業的就業現狀
隨著金融業行業迅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逐漸成為最為熱門的行業。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對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迫切。
金融行業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例如高校教師和大公司市場研究分析、基金經理、投資經理、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
從整體上看,雖然職業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據實際就業情況看,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據大數據的觀察統計發現,知名院校的金融學碩士,如果導師影響力較大,在校期間注重實踐,同時研究功底比較深厚,剛出校門拿到10萬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數。
四、我國金融業的薪資情況
金融平均月薪超2萬,領跑全行業。在2019年上半年全國各大行業平均月薪排名中,金融行業從業者薪資最高,為20172元,是唯一月薪過2萬的行業。
五、我國金融業的就業方向
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總體上的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特許財富管理師(CWM)、基金經理、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
六、我國金融業的就業領域
1、商業銀行 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證券公司 含基金管理公司
3、信託投資公司、投資咨詢公司
4、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保險公司
6、中央(人行)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監管管理機構。
7、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為保險方向)
9、公務員序列。政府行政機構 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
七、金融業的資格證書和考試
1、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此為入門證書,是進入證券行業的必要證書。共考兩科:金融市場基礎知識、證券市場基本法律法規兩個科目
2、期貨從業資格證書:同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一樣,也是入門所需證書。高中學歷以上報考即可,共考兩科,基礎和法規。金融期貨即將推出,俱期貨人才應該會變的搶手。
3、保險中介人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可分為(1)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考試 ;(2)保險經紀和保險公估從業人員資格考試
4、個人金融理財人員,也被稱為金融理財師、金融策劃師、金融顧問等。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客戶的短期和長期的金融需要和金融狀況,為客戶提供購買適合客戶需要的金融產品的建議。
7. 中國銀行業現狀
銀行業在中國金融業中處於主體地位。按照銀行的性質和職能劃分,中國現階段的銀行可以分為三類: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整個銀行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2005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35.9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3%。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9.15萬億元,增長17.5%;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5.49萬億元,增長24.4%;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88萬億元,增長19.9%;其他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9.44萬億元,增長20.0%。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34.4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7%。其中,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37萬億元,增長17.4%;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5.29萬億元,增長24.2%;城市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1萬億元,增長19.6%;其他類金融機構負債總額8.99萬億元,增長18.3%。
截至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43.95萬億元,實現稅前利潤3379.2億元。較銀監會成立的2003年,增長了近10倍。
2006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快速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2409億元,比2005年增加559億元,增長30.2%,4家國有股改商業銀行總資產凈回報率和股本凈回報率平均達到0.9%和14.9%,主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17.5%,收入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1974.9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緊隨其後,為434.2億元。其次是政策性銀行為311億元,隨後為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186.2億元和180.9億元。
研究證明,銀行業務,包括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都是高效益的行業,其主要成本為管理成本。以3%的利差計算,僅貸款這一項,每年自動為國內銀行增加近8000-9000億元的利潤,正常情況下,銀行業肯定是最最賺錢的行業。國內銀行的資產擴張倍數約在20-40區間,總資產利潤率只有0.1-0.9%(平均在0.5%左右),資產利用率約為2-4%,國內銀行自身素質與經營管理效率提高潛力很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開始交叉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競爭局面,商業化的驅動和對利潤的追逐使這種競爭尤其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變的越來越激烈。同國際標准和國外成功的商業銀行相比,中國的四大商業銀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銀行間的競爭也始終未走出各自為戰的低層次競爭格局。
在金融危機開始的背景下,財富管理機構將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尤其是老牌機構面臨三大威脅。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資產負債表的金融損失及其客戶組合的不良發展使老牌機構變得不再可信。這使得其保留員工和客戶更具挑戰性。二是客戶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戶認為機構的推薦不是為其帶來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費用最大化,那麼重新建立客戶的信任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三是收入減少。事實上,現在正是中資銀行採取果斷行動的最佳時機:利用全球競爭對手聲譽受損、積極僱用人才並獲取客戶、考慮進行戰略性海外收購以及特別要將建立能力的目標銘記於心。
中國投資咨詢網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銀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概況,接著分析了中國貨幣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銀行業的發展。然後分別介紹了國內銀行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票據業務、網上銀行業務、銀行卡業務及國際業務等。隨後,報告對銀行業做了競爭與挑戰分析、不良資產分析、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分析、國有商業銀行運營狀況分析、股份制銀行運營狀況分析和其他銀行發展現狀分析,最後分析了國內銀行業的投資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您若想對銀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8. 分析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狀況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金融科技發展歷程
金融領域的科技應用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金融電子化、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第三階段金融科技強調利用前沿技術變革業務流程,推動業務創新,突出在大規模場景下的自動化和精細化運行。
9. 如何認識我國徵信的發展狀況
1932年,中國第一家徵信機構「中國徵信所」的建立,成為中國徵信行業發展的開端。二十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牽頭引導社會徵信體系建設。2018年2月23日,央行發布信息,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的個人徵信業務獲得央行許可。這也是央行頒發的首張個人徵信牌照,標志著國內個人徵信行業打破了由政府主導的局面,向更加市場化、商業化的競爭模式轉變。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徵信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