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國際形勢總體上趨向緩和,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維持較長時期的世界和平與穩定是完全可能的。這是因為:(1)世界大戰特別是核戰爭的主要根源即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現在已不存在。(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雖然存在嚴重的矛盾與競爭,但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聯系依賴日益加深,它們之間存在著協調與合作。(3)冷戰後大國關系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借重、相互制約、保持相對穩定的局面。(4)由於局部武裝沖突中高科技的含量明顯增強,大國發動局部戰爭的規模能夠控制在一定范圍內。(5)熱點地區的和平努力一直沒有停止。
但是,當前國際形勢的動盪和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引發的局部沖突此起彼伏,西方大國以某種借口乾涉他國內政的事例層出不窮,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又有新的發展。總之,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的同時,世界局勢並不太平,和平問題仍然是當今世界的戰略性問題。
4.大國關系深入調整。
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為推動大國關系中首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因素。大國關系調整中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軍事為後盾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主要內容,各大國力求建立一種面向2l世紀的新型夥伴關系。這種關系的基本特徵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異,發展合作;不相互敵對,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這種關系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對冷戰時期大國間相互對抗的不正常國家間關系的否定。大國關系的調整,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目前大國之間建立起了各個層次的對話機制、協調機制和溝通機制。這些機制的建立和運行,反過來又明顯強化了大國間的相互關系,增強了大國間的互動和制衡,促進世界格局走向多極。
但是大國關系的這種調整還是初步的,大國之間還存在諸多分歧和矛盾,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阻礙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發展和國際新秩序的形成。處在世界格局轉換歷史時期的大國關系調整,明顯帶有新舊兩個歷史階段過渡時期的兩重性特徵。一方面,適應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潮流,適應各國人民共同利益日益增長的現實,和平、合作、協商、對話成為大國關系改善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舊的冷戰思維模式,以損害他國利益來獲取本國利益,強化軍事同盟、謀求絕對安全、繼續維護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的霸權強權主義色彩也在發展。美日重新確立安保體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斷實行東擴並推出北約「戰略新概念」,以及美國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等,就是最為典型的表現。
5.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冷戰時期,在國際關系中軍事因素佔有突出地位,而現在,經濟技術因素佔有突出地位,在國際關系中起著顯著的作用。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也使人們意識到僅憑軍事力量並不足以壓倒對方,軍事力量強大,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技術力量作基礎。否則,軍事負擔超過經濟可能承受的限度,就會造成國力的削弱,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與國家的解體。
經濟因素不僅對各國國內政治,而且對國際政治產生重要影響。冷戰結束後,各國都把發展科技、經濟放在首位,把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和科技合作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在國際關系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經濟的矛盾與爭奪、控制與反控制、制裁與反制裁,成為國際斗爭的重要形式。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日益加大的原因在於:(1)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國際力量的對比狀況。(2)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經濟成為外交的主要內容。各國不僅認識到要利用外交關系發展和擴大對外經濟關系,開展對外經濟活動,而且也認識到利用經濟實力和經濟手段開展外交,以及加深經濟關系對改善各國關系和對世界穩定發展的重大意義。(3)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系更為密切,這種聯系制約著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對抗。
國際關系中經濟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並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軍事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時期里政治、軍事、文化因素還會成為國際社會中的突出問題,世界政治發展更趨復雜。6.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
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是指國與國之間的軍事威脅及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按照威脅程度和大小,可以劃分為軍事競賽、軍事威脅和戰爭三類。非傳統安全威脅,指除軍事、政治和外交沖突以外的其他對主權國家及人類整體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的因素。非傳統安全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信息安全、資源安全、恐怖主義、武器擴散、疾病蔓延、跨國犯罪等。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上發生了一系列突發事件,標志著國際局勢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後最為深刻的變化。來自經濟安全、恐怖主義、環境惡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更趨突出。特別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受到各國人民的共同譴責。這一事件的發生再次表明,恐怖主義嚴重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國際社會的一大公害。國際社會應堅定不移地譴責和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7.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有時表現得還非常突出。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把本國的利益凌駕於其他一切國家的利益之上,憑借經濟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動盪不安,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霸權主義的具體表現是:(1)強迫別國接受和照搬自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2)利用「民主」、「人權」甚至「價值觀」等各種借口,任意干涉別國內政。(3)憑借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到處侵略。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明顯向美、日、歐等西方發達國家傾斜。原來在世界經濟中處於壟斷地位的西方國家,現在在國際政治中獲得一時的優勢。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炮製了包括「新干涉主義」在內的種種「理論」,先後發動了一系列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的重大事件,置聯合國安理會於不顧,公然踐踏國際關系的普遍原則,其目的是要用武力手段建立一個符合它們自己利益的國際新秩序,確立其主宰世界的地位。當今世界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對立的社會制度以及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一個國家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信奉什麼樣的價值觀念,崇尚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更不能把本國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國與國之間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友好相處。大國強國在貿易談判中加入政治條款,或把經貿當做推銷本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干涉別國內政的籌碼,實際上仍然是一種冷戰思維。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維護按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必須反對國際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Ⅱ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與工業革命後的國際貿易相比有哪些主要變化原因何在
1、從形式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以直接出口貨物為主,而二戰後直接在外國投資成主流;
2、從內容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具有偶爾、單純、片面的勞務輸出或商品輸出,貿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業成品和初級原料。二戰後,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商品層次豐富,涵蓋三大產業;
3、從組織上,工業革命時期缺乏國際貿易組織,出口大都業余偶然,很少有專門從事貿易轉換的公司,分工不細。二戰後,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於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後,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於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佔殖民地;二戰後,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呵呵,這估計是高中生提的問題,我已經大二啦,也不是學人文類的,難免疏忽,幫你分析一下吧,以後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產力的進步,分工細化,導致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在滿足本國之後有剩餘出口;
2、科技不斷進步,包括交通運輸、冷凍技術、重型貨輪等,為長途貿易提供必要條件;
3、兩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原有的殖民體系,成立了聯合國和WTO,為各國自由競爭創造了條件;
4、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
......
呵呵,我暫時只能想這么多啦,你也參考一下別人的意見吧。
Ⅲ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急求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並投入世界市場。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佔比重則明顯上升。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下降。
Ⅳ 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前發達國家奉行凱恩斯主義 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 使當時出現滯漲的現 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達國家各國開始奉行新自由主義 以柯林頓和薩奇爾夫人為代表反對國家對於國內經濟的干預。提出自由應該是制度框架內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宣揚資本主義和市場自由的普遍性,反對社會主義,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義的實質和核心。認為自由選擇是經濟和政治活動最基本的原則。應當自由地擁有私人財產,自由地交易、消費和自由地就業。新自由主義極力鼓吹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和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經濟全球化並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於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新自由主義並不是一般地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著力強調要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
Ⅳ 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有什麼變化
樓層: 1[思路分析]
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名符其實的霸主,歐洲國家處於從屬地位。六七十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解題過程]
第一階段: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霸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大發橫財,戰後,它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控制國際金融,通過關稅與貿易協定拓展世界市場。而歐洲和日本在大戰中遭受重創,經濟普遍衰落,依賴美國的援助和扶植。
第二階段,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歐共體國家和日本經濟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第三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增強。原因: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和經濟方面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和經
二戰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
在二戰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時間里,世界經濟格局卻發生了三次重大演變,每一次演變都給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第一次: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戰後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戰使西歐各國遭到嚴重削弱,美國遠離戰場,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戰爭中通過貸款、出賣武器、後勤物資等,獲取了大量財富。
戰後,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學技術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促進了經濟的穩定發展。美國資產階級還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擴大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
表現:
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國生產的。黃金儲備也最豐富。在戰後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美國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此外,美國還倡導和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影響:
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勢力,不斷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日本等進行滲透,企圖控制這些國家。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使西歐、日本等國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還憑借其經濟勢力,大肆推行強權主義政策,使整個世界動盪不安,難以穩定。
二.第二次: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演變(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後期)
原因:
經過短暫的恢復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加強國際經濟聯系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各國政府還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的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憑借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大力發展本國經濟。1973年,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危機結束以後,又進入「滯漲」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表現:
日本和歐洲共同體同美國在世界市場上展開激烈的競爭。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西歐國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國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為最大的債務國。
影響:
西歐國家和日本的崛起,嚴重動搖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國即使在美蘇爭霸中也一度處於守勢。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現,沖擊了美蘇兩極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同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其利益沖突,甚至對抗不斷發生。
三、世界經濟呈現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90年代至今)
原因:
1、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世界經濟得到極大發展。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又加快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的情況下,為維護自身利益,增強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力,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出現。
表現:
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聯系日益緊密,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經濟領域的重要特徵。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使許多國家遭受巨大損失,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出現,都是世界經濟新變化的有力證據。
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開始了新一輪擴展。它一方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另一方面也使發展中國家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其經營風險也越來越大。同時,還給一些國家的社會穩定、地區和平帶來了威脅。
區域經濟集團化則促進了參加國經濟發展,將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也有利於世界政治、經濟多極化的形成。但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也使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同時也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發展。
經濟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加快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http://learning.sohu.com/20051024/n240575692.shtml
Ⅶ 二戰後國際格局有何新變化,新趨勢
20世紀國際關系格局的三次變動(雅爾塔,凡爾塞華盛頓體系,多極化格局)
背景(條件):是二戰後世界力量對比發生很大變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英法等國衰弱,德日意為戰敗國;蘇聯壯大了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
概念:是二戰後,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
實質:美蘇的兩分天下,打上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內容:具體內容主要是在雅爾塔會議上確立,也包括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波茨坦會議確立的內容。內容主要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後歐亞的政治版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
演化:二戰到50年代中期:表現為兩大陣營的對抗(北約與華約的形成是這種對抗的表現形式之一);50年代後期起開始:表現為美蘇爭霸,直到90 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結束。這段時期世界兩極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徵。沖擊這種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歐、第三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特點:(1)以冷戰為主的對抗形式。
(2)對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
(3)美蘇作為雙方的盟主在斗爭中起了主導作用。
(4)這一格局的較量,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一極取得絕對優勢而告終。
評價:雅爾塔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共同反對法西斯國家勝利的產物,積極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則,表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只要互相尊重,願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2使世界順利地實現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從而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
(3促進了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和勝利。
(4為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創造了條件。
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戰時軍事均勢的基礎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國經過長期的相互妥協的產物。消極作用:
(1體現大國強權政治。
(2重劃國界、分裂國家,造成人口大遷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國際關系和經濟秩序,給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4造成軍事上的兩極和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成為戰後國際緊張局勢和大戰危險的根源。
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時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開始與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電氣化時代。電氣化時代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舞台發生了動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贏得戰爭卻輸掉優勢,而美日日益崛起,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開始向歐洲的兩側即美國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亞洲轉移。國際關系格局由英國獨霸世界、歐陸勢力均衡讓位於英法主宰世界、美日爭奪霸權的格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簽定的凡爾賽和約、對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約統稱為巴黎和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1921年美應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系。然而體系雖然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西方世界的統治,但是體系並不完整,它給世界留下了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德國的賠款問題和歐洲的安全問題。一戰後德國借口無力償還債務,要求延期支付賠款,於是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區魯爾。但是德國不但沒有得到應得的賠款,相反卻支付了大量大軍事佔領費,釀成魯爾危機。於是賠款問題的主動權由法國手中轉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國手中。美國出台了德國賠款計劃即道威斯計劃。(學生演示)道威斯計劃實施後,美元充斥歐洲市場:德國從美國取得貸款,經濟復甦;然後償還英法的賠款,英法將德國大賠款償還戰爭時所欠的美國的債務。於是,美國的金元不僅恢復了歐洲的經濟,而且操縱了歐洲的經濟市場。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普法戰爭時被各國割去的阿爾撒斯和洛林由法國收回,德國的撒爾礦區由法國佔領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萊茵河東岸五十公里以內德國不準設防,於是萊茵河兩岸成為非武裝區。但是法國並未因此而高枕無憂,它在歐洲組織小協約國以形成對德包圍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伽諾召開會議解決歐洲安全問題,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計劃和洛伽諾公約改寫了凡爾賽體系關於在政治、經濟上限制德國的規定,從遏制德國到扶持德國。歐洲國際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
可是為什麼法國一戰元帥福熙卻說「凡爾賽和約只是二十年的休戰」?體系中隱含著復雜的矛盾。戰勝國信奉「強權即公理」,通過不平等條約,使戰敗國處於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從而加深了兩者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因此列寧說「靠凡爾賽體系所維系的國際關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體系隨時隨地會崩潰、瓦解。
是什麼事件打開了凡爾賽體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爭、同協約國簽定了《洛桑和約》,粉碎了構成凡爾賽體系的《色佛爾條約》打開了體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國大力擴展陸軍,撕毀了凡爾賽和約,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河非武裝區,進一步破壞凡爾賽和約,法西斯德國的擴軍備戰使凡爾賽體系名存實亡;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突破了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華盛頓體系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終於使體系徹底瓦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系了一戰到二戰其間的國際關系。在這其間,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矛盾由英美爭奪世界領導權演變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擴張之間的矛盾。美國憑借其世界經濟領導地位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事務的解決、並起到決定支配作用,從而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由「英國時代」走進「美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轉變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
多極化是中國外交戰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大體包括三部分內容:1、政治多極化是國際政治發展的大趨勢,與經濟全球化一起構成了中國對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的國際形勢的總的判斷,是中國分析和認識國際形勢及制訂中國自己的對外政策和戰略的基本依據;2、多極化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穩定,表明了中國對多極化的一種價值判斷,即中國肯定這種發展趨勢,認為它不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3、中國要積極推動多極化趨勢,這構成了中國外交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他戰略有著重大的基礎性意義。
Ⅷ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與工業革命後的國際貿易相比有哪些主要變化原因何在
1、從形式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以直接出口貨物為主,而二戰後直接在外國投資成主流;
2、從內容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具有偶爾、單純、片面的勞務輸出或商品輸出,貿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業成品和初級原料。二戰後,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商品層次豐富,涵蓋三大產業;
3、從組織上,工業革命時期缺乏國際貿易組織,出口大都業余偶然,很少有專門從事貿易轉換的公司,分工不細。二戰後,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於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後,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於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佔殖民地;二戰後,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呵呵,這估計是高中生提的問題,我已經大二啦,也不是學人文類的,難免疏忽,幫你分析一下吧,以後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產力的進步,分工細化,導致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在滿足本國之後有剩餘出口;
2、科技不斷進步,包括交通運輸、冷凍技術、重型貨輪等,為長途貿易提供必要條件;
3、兩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原有的殖民體系,成立了聯合國和WTO,為各國自由競爭創造了條件;
4、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
......
呵呵,我暫時只能想這么多啦,你也參考一下別人的意見吧。
Ⅸ 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及原因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及今後的發展趨勢,是我們了解現實世界的一個依據,從美國稱霸世界經濟的單極世界走向多極,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質的改變。
戰後初期美國之所以能夠稱霸世界經濟領域,並在資本主義世界占據了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與美國當時擁有的雄厚經濟實力和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優勢地位分不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世界主要經濟力量的對比態勢是:德、意、日三國戰敗,英、法等戰勝國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經濟十分虛弱。只有美國利用戰爭擴展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在工業生產、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美國正是憑借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突出的優勢地位,確立了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同樣,正是由於戰後世界上出現了另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即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成為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國未能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其獨霸世界經濟領域的夢想。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經濟領域力量對比的這種態勢,決定了當時世界經濟格局中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並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特點。
同樣,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轉向多極與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和多種經濟力量的迅速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一方面是西歐、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地位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國的經濟地位相對削弱。隨著西歐、日本的經濟增長,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逐步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之勢。當時世界經濟格局中多種力量的發展還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成長壯大,正是由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決定的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促使世界經濟格局從單個國家擁有經濟霸權的時代轉向多極,西歐、日本、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三大經濟中心,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以石油為武器反對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斗爭,打亂了舊的國際貿易價格體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因此受到沖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劇烈反抗使那些實力迅速增長但國內資源貧乏、嚴重依賴進口的西方發達國家從自身經濟安全利益出發,挑戰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美日歐之間在貿易、金融、投資領域的矛盾和斗爭日益尖銳,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70年代的經濟動盪和調整過程中,世界經濟格局開始走向多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