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理論與實務題論述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現狀
重點章節: 第十二章 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 第十四章 貨幣政策 重點知識點: 國家貨幣制度的歷史演變 信用在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單利和復利的計算 利率的種類 匯率及標價方法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金融工具的特徵 金融市場的功能 國庫券發行
『貳』 簡述銀行金融機構體系與結構
(1)現代銀行的產生和特徵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貨幣經營業,而後演變產生現代銀行。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要環節。現代資本主義銀行形成的途徑:①由早期高利貸性質銀 行轉化而成;②由資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銀行。現代銀行具有不同於貨幣經營業的特徵。
早期的現代銀行都是商業銀行,而後從其中分離出另一類型銀行--中央銀行。
(2)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一國金融機構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的整體。
各國金融體系各有特點,一般都包括以下三類環節: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途徑:在各解放區銀行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沒收官僚資本銀行,改造民族資本銀行,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的"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
(4)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改革
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機構體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機構體系。③中央銀行制度下的金融機構體系。
2、政策性金融機構
(1) 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那些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活動,支持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全面進步,配合宏觀經濟調控的金融機構。其特徵有:經營目標是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資金主要來自國家預算撥款,在國內發行金融債券和發行國外債券等。資金運用以中長期貸款為主;貸款重點是政府產業政策、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中重點扶植的項目。
(2)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種類:開發性;農業政策性;進出口政策性等。
(3) 我國現有的政策性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叄』 在當今金融危機下,金融機構體系存在哪些問題有何解決辦法
國際金融機構,說白了是各個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風險控制上出了問題專,導致一味追逐利潤屬,忽視風險的逐步積累,最終崩盤。
解決辦法有倒是有,可太難實施。一是提高准備金率,二是嚴格貸款制度,三是創新產品的監管,四是接受外部監督。像美國的儲蓄率那麼低,可能提高到20%的准備金率嗎?
『肆』 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1)現代銀行的產生和特徵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貨幣回經營業,而後演變產生現代答銀行。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要環節。現代資本主義銀行形成的途徑:①由早期高利貸性質銀 行轉化而成;②由資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銀行。現代銀行具有不同於貨幣經營業的特徵。 早期的現代銀行都是商業銀行,而後從其中分離出另一類型銀行--中央銀行。 (2)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一國金融機構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的整體。 各國金融體系各有特點,一般都包括以下三類環節: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途徑:在各解放區銀行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沒收官僚資本銀行,改造民族資本銀行,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的"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 (4)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改革 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機構體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機構體系。③中央銀行制度下的金融機構體系。
『伍』 我國金融機構的現狀存在哪些問題
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問題: (1)金融機構體系的結構性比例失衡,專抑制了金融機構機構之屬間的平等競爭。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佔主導地位,制約了金融機構間的平等競爭,新型商業銀行難與國有商業銀行開展平等競爭。 (2)金融機構體系的結構性缺陷仍比較突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差距過大,證券業保險業整體規模偏小。長期以來,中國金融體系一直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直接融資發展緩慢,導致證券也發展規模明顯偏小。與國際大型投資銀行相比,初總股本外總資產及管理總規模仍然過小。 (3)證券業的市場集中度不足,市場份額過於分散。這種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難與國際化全能化投行相競爭。
『陸』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
一、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革命,是傳統的貨幣經營業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主要動力。到16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工商業與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與存款。貸款的要求,出現了最早的商人銀行,這些商人銀行既辦理存款與貸款,也從事轉帳結算業務。但他們的貸款往往帶有高利貸性質,使一般工場手工業主和商人很難獲得貸款,即使獲得也會因高額利息而無利可圖。這顯然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資本主義的銀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在17世紀末至明世紀中逐步發展起來了。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並取代傳統的貨幣經營業、高利貸商,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是舊式的高利貸銀行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調整放款原則而逐漸轉變為現代的銀行,主要特徵是較大規模地吸收社會資金,同時以較低的利率發放貸款;二是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其一開始就具有現代商業銀行的性質,並從事大規模的融資與貸款活動,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因其資本雄厚、融資能力強,貸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為現代信用領域的主導形式,銀行成為整個社會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個現代銀行——英格蘭銀行,其建立標志著高利貸在信用領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從此以後,現代銀行在歐洲就廣泛地發展起來了。
二、銀行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如何理解?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可見,現代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並具有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特殊作用。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金融機構體系中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異同及相互關系
一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由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構成,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占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共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是以某種方式吸收資金,又以某種方式運用資金的金融企業,都具備金融企業的基本特點,表現在:都以盈利為經營目的;主要從事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各項業務活動;在經濟運行中都發揮著融通資金的作用。
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吸收資金的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以其他方式吸收資金;③業務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方式是存款和貸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式則呈現出多樣化,如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保險業務,信託公司從事信託業務,租賃公司主要從事租賃業務,證券公司則主要從事投資業務等;③在業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銀行在其業務中,一方面是作為債務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為債權人的集中,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比較復雜,如保險公司主要是作為保險人,信託公司則主要充當受託人,證券公司則多作為代理人和經紀人;④在金融領域中發揮的具體職能不同。銀行性金融機構主要發揮信用中介職能,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根據其業務不同而發揮不同職能,如保險公司主要發揮社會保障職能,信託公司則主要發揮財產事務管理職能等等。
銀行性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都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為社會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務。銀行性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導地位,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存在則豐富了金融業務,充分滿足現代經濟對金融的多樣化需要,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五、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的趨勢
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銀行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等領域的創新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同時,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結合促進銀行發展為;全能性商業銀行。其次,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各國銀行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成立跨國銀行,並從事國際銀行業務及開拓境外金融業務。第三,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的這套國際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為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所遵守。第四,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西方銀行業內部更是不斷重組,以期適應形勢的變化與要求。第五,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經營的趨勢。
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還應分析這一趨勢的歷史背景與內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中,經濟自由主義在與國家干預主義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為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經濟的作用,開始放鬆金融管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促使了許多新事物的產生: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並提供全方位服務吸引客戶;銀行業通過兼並帶來優勢互補,拓展業務領域,爭取廣泛客戶;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綜合性經營過渡。第二,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電子通訊、信息處理、計算機廣泛應用於金融業,為金融創新以及跨國銀行的跨地區經營提供了支持。第三,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趨密切,各國銀行業運作規則的接軌、銀行業經營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範問題也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因此,產生了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際間協調與管理。
可見,上述發展趨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它促進了世界金融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了國際間資金的流動,利於銀行提高經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國際銀行業的有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借鑒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銀行業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我國的金融體系經歷了哪些調整與改革?從其演變過程中,如何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柒』 中國金融體系現狀
(一)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
我國間接融資比重高,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等問題仍未解決。金融體系仍然由銀行主導,銀行業資產佔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全社會的融資風險仍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資本市場仍具有新興加轉軌的基本階段性特徵,證券業業務結構雷同且業務種類單一,資本擴張和市場融資能力有限;業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保險密度和深度較低,保險產品不豐富保障功能發揮不夠。
(二) 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服務需要加強與完善
從組織體系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銀行業對民營資本的市場開放仍有空間。從服務領域看農村金融服務需要強化,截至2009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還有2792個。農村金融產品單一,服務不到位。同時,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金融體系對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仍不足。2012年5月26日,中國銀監會制定《中國銀監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2013年7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這些舉措表明意在完善我國的金融組織體系。
(三)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些金融改革偏重於機構的增減和人員變動,對金融制度和組織結構創新不夠重視。銀行業戰略規劃比較薄弱、競爭同質化考核機制和經營模式不科學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觀。農村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證券公司業務模式比較傳統,創新能力較弱。一些保險公司內控和基礎管理較為薄弱,治理結構還不完善,市場競爭行為仍不規范。
(四) 金融機構潛在風險和金融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
銀行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仍然突出,市場風險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需要進一步加強。銀行巨量信貸增長存在風險隱患,貸款集中度風險日趨突出,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有所加劇。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金補充壓力,證券保險類機構的經營機制和風險管控能力需要加強。普遍存在的順周期行為和監管、會計等制度因素不利於防止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在分業監管體制下對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業務的監管存在縫隙,此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融資主體和部分金融產品存在風險隱患。
『捌』 重慶市概況知道的請介紹一下
概況
重慶市簡稱「渝」,位於我國西部中緯度地帶, 介於東經105°11′--110°11′, 北緯28°10′--32°13′之間; 東鄰湖北省、湖南省, 南連貴州省, 西接四川省, 北與陝西省接壤,是我國中西部地帶經濟發展東聯西引的結合部。
重慶位於長江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三峽庫區重慶段包括巫山、奉節等18個區縣(市), 面積達4.6萬平方公里, 佔全市總面積的55.82%。三峽水庫建成後, 形成蓄水393億立方米的世界上最大河谷水庫, 萬噸級船隊可直航重慶, 實行江海聯運, 提高其運輸能力和擴大物資交流, 有利於重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面積〕 全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 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總面積的2.39倍, 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
〔人口〕 1999年全市總人口為307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44%。
〔民族〕 有漢、回、苗、土家等十幾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5.7%。
〔行政區劃〕 1997年3月14日重慶市被正式批准設立直轄市,現轄渝中、渝北、沙平壩、北碚、南岸、萬盛、萬州、涪陵等13個市轄區,江津、合川、永川、南川4個縣級市,18個縣,5個自治縣。
自然條件
〔地形〕 重慶地區地形地貌結構較為復雜。地貌類型按其形態劃分, 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壩)五大類。中山分布於重慶市的北部和東南部, 構成四川盆地邊緣山地, 面積42590平方公里, 佔全市總面積的51.2%,天池山主峰蘭英寨, 海拔2793.8米, 是重慶市最高峰;低山面積為19876平方公里, 佔全市面積的24.1%; 丘陵面積為14954平方公里, 佔全市面積的18.2%, 主要分布於長江左岸的西部地區;台地面積2943.36平方公里, 佔全市面積的3.6%,;平壩面積1970.775平方公里, 佔全市面積的2.4%。
〔水文〕 重慶境內河流密布。總計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74條。除北部的任河匯入漢水, 東南部的酉水注入沅江、瀨溪河和大清河注入沱江外, 其餘均匯入境內長江。左岸河流多而長, 呈格子狀系; 右岸一般短而少, 呈樹狀水系。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和烏江。
〔氣候〕 重慶氣候屬中亞熱濕潤季風氣候類型, 其特徵是:(1)夏熱冬暖, 無霜期長。重慶地區多年平均氣溫在長江谷地為18.4℃(沙坪壩)、雲陽18.8℃;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34.4℃, 極端最高氣溫達44.1℃(豐都), 為長江三大「火爐」之一。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大於4℃, 無霜期340--350天, 大於0℃活動積溫6010--6900℃, 是同緯度無霜期最長地區。(2)降水量充沛, 時空分配不均。重慶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 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 冬季只佔4%--5%; 多暴雨, 又受青藏高壓和副熱高壓的影響, 7、8月份常出現30--50天的乾旱。降水的年際變化大, 一般多雨年為少雨年降水量的2.5--3倍; 降水量由東向西北逐漸減少, 黔江年降水為1445.3毫米, 而西部的潼南僅987.5毫米。(3) 秋多陰雨, 冬多雲霧, 日照時數少。重慶秋季陰雨平均機率1.1--2.3次, 常年≥0.1毫米雨日平均13.7--15.8天, 降水量268--424毫米, 占年降水量的24%--31%; 重慶年平均霧日67.8天(沙坪壩)。最多年份達148天, 故有「霧都」之稱。(4)氣候垂直分異明顯。重慶地區相對高差達2720.7米, 形成明顯立體氣候帶譜。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 其遞減率一般為0.57℃/100米, 年活動積溫遞減率為207℃。但因受地形影響, 重慶地區一般存在著500--600米、800米左右二個逆溫層。降水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 多雨帶各地不一, 酉陽八面山出現在1200米處, 年降水量多達1852.1毫米, 南川金佛山則在1600米處, 年降水量為1654.4毫米。(頁首)
資源狀況
〔氣候資源〕 光能資源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源泉和形成產量的必要條件, 以日照時數和太陽輻射量數為指標。重慶因多雲霧, 是全國光能最低值地區之一。日照時數多年均為1112.8--1655.8小時, 年百分率僅25%--30%。比同緯度的上海、漢口、拉薩少得多。日照時數年內分配不均, 夏季最多, 佔全年的42%--46%, 冬季僅佔11%左右; 日照時數又隨海拔升高而減少, 丘陵地區(海拔<500米)年日照時數為1112.6--1655.8小時, 海拔500至1000米的低山地區1112.6--1214小時, 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區為970--1135小時。重慶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70.52千卡/平方厘米至92.75千卡/平方百米,太陽輻射總量年內比, 夏季佔42%, 冬季佔11%左右。
熱量資源以氣溫值表示。重慶年平均氣溫14.9--18.9℃, 最熱月平均氣溫25.5--29.4℃, 極端最高氣溫豐都高達44.1℃, ≥35℃的平均日數36.4--41.2天; 最冷月平均氣溫2.8--7.2℃, 極端最低溫奉節達-9.2℃, 比南京高4.8℃, 比漢口高8.1℃, 是我國中緯度地帶熱量資源最豐富地區之一。
〔水資源〕 重慶地區水資源非常豐富, 各類水資源合計4648億立方米, 由當地地表水、過境水和地下水組成。
地表水。重慶當地地表徑流總量為511.4億立方米, 其地域分配與當地降水量成正相關。東南邊緣山區, 北部大巴山地多年平均徑流深分別為741.6毫米(黔江)、753毫米(開縣), 而地區西部丘陵地區的永川僅360毫米, 相差達1倍多。當地地表徑流年際變化也很大, 最多年為最少年的1.5--4.2倍。重慶地區入境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等36條, 通過長江於巫山縣碚口出口。據推算, 入境地表徑流總量為4005億立方米, 出口為4292億立方米。
地下水。重慶地區地下水年儲量為131.7 億立方米, 可開采量為44.9億立方米。全市碳酸鹽岩類出露面積2903平方公里, 佔全市總面積35.3%, 喀斯特水佔地下水總量的78%, 主要分布於大巴山、武陵山地; 基岩裂隙水僅佔6%, 分布於西部紅層丘陵區。
地下熱水。據不完全統計, 重慶境內溫泉26處(不含原涪陵及黔江地區), 水溫屬低溫熱水(20--40℃)有19處; 中溫熱水(40--60℃)有南泉等6處; 高溫熱水(大於60℃) 1處。水質類型70%屬硫酸鹽型熱, 並含有氧、溴、碘、鍶等多種微量元素。同時經勘探鑽孔證明, 重慶地區地下熱水儲量極為豐富。地下熱水不僅具有旅遊、療養等功能, 而且是有待開發的寶貴能源資源。
〔土地資源〕 重慶土地總面積82339.36平方公里, 其中農用地為61634平方公里, 占土地總面積的74.85%,耕地面積25564平方公里, 占土地總面積的31.05%; 林地30078平方公里, 佔36.53%; 園地1626平方公里, 1.98%; 牧草地佔2059平方公里, 佔2.5%; 水面2307平方公里, 佔2.79%。1996年人均土地僅為0.273公頃, 為全國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084公頃, 比全國人均少0.02公頃; 人均林地0.1公頃, 比全國人均少0.087公頃, 人均草地0.007公頃, 僅有全國人均草地的1/33。
〔生物資源〕 重慶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植物資源。重慶自然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其主要由栲樹屬、青罔屬、櫟屬、木蘭屬等樹種構成。重慶地區自第四紀以來, 未受冰川「入侵」, 成為植物的「避難所」, 有維管束植被為1154種。孑遺植物和珍稀植物極為豐富, 屬國家1--3級保護植物多達50多種, 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杉、水杉、珙桐、禿杉、桫欏等。水杉(萬州鹽井溪)、銀杉(南川金佛山)均為我國最早發現地區, 曾轟動了世界。二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光葉珙桐、香果樹、鵝掌楸、紅豆杉等; 三級保護植物有黃杉、穗花杉、白桂木等。
動物資源。重慶動物種類繁多,有獸類69種、鳥類191種、爬行類27種、兩棲類28種、魚類146種, 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珍稀動物有4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有金絲猴、黑葉猴、雲豹、白鶴、中華鱘、長江鱘等;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獺、大鯢等; 國家三級保護動物有青羊、小靈貓、白腹錦雞等。上述珍稀生物種類, 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更重要的是它們與生息繁衍的自然環境構成「生物基因庫」, 是研究生態環境變遷和生物演化的寶貴場所。
[礦產資源] 重慶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類型多, 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截至1996年底, 全市已發現礦產75種, 已探明儲量39種, 是全國特大城市中礦產資源最豐富地區。(1) 能源礦產有煤、天然氣、地下熱水等, 其中煤的保有儲量20多億噸, 是我國南方煤炭生產重要基地; 天然氣儲量達3200億立方米, 名列全國前列。(2) 金屬礦產: 鍶礦儲量185萬噸, 居全國第一, 錳礦探明儲量為我國第二, 釩、鉬、鋇探明儲量為全國第三, 此外還有鋁土礦、汞礦、鋅鉛礦等。(3)非金屬礦產: 岩鹽為我國最大礦區之一, 儲量達3000億噸, 重晶石、螢石等也較為豐富; 冶煉輔助材料有耐火粘土、溶劑石灰石、硅石、鑄型砂等; 建築材料有石膏、大理石、水泥石灰石等。
〔旅遊資源〕 重慶地區自然環境復雜, 在長期演變過程中, 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重慶自然旅遊資源特徵有: (1)多樣性。山地型有巫山12峰、縉雲山9峰、四面山丹霞地貌等; 喀斯特型溶洞有夏冰洞、芙蓉洞、雙溪洞等; 萬盛石林; 小寨天坑地縫等。峽谷型有長江三峽、嘉陵江小巫峽、大寧河小三峽、烏江峽谷等。水體類有南、北溫泉、統景溫泉等; 湖泊有長壽湖、小南海等。生物類有金佛山、四面山、縉雲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仙女山、紅池壩山地草地等, 集「山、洞、峽、泉、林、草」於一身, 具有觀光、避暑、消夏、療養保健、探險科考等功能。(2) 獨特性。據不完全統計, 重慶境內自然旅遊資源共有1331處(含人文景觀), 其中有世界上最大奉節小寨天坑(漏斗)地縫(盲谷), 以及巫溪夏冰洞、長江三峽、大寧河峽谷和烏江峽谷群, 實屬國內罕見。(3)集中性。以長江幹流為橫軸, 烏江、大寧河為縱軸, 依託重慶主城區、涪陵、萬州為中心, 構成「三點三線」地域組合格局。三峽工程完工後, 不但形成長達600公里「高峽出平湖」的天下奇觀, 還將新增景點70多處, 使整個三峽庫區成為全國最大的國家級公園和世界級風光景區。重慶市還有眾多的人文旅遊景觀,以三國為背景的歷史遺跡白帝城、張飛廟;以民俗為背景的豐都鬼城、大足石刻; 以及革命歷史遺跡紅岩村革命紀念館歌樂山烈士陵園等。(頁首)
基礎設施
〔電信〕 進入90年代, 重慶市郵電通信產生了質的飛躍。建成了多條光纜線, 長途樞紐站, 開通了衛星地面通信站,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本地市話網,初步形成了通信手段多樣化、立體化、有線無線相結合的全方位通信網路。至1998年底, 全市的長途交換機容量達4萬路端, 市話266.2萬門, 住宅電話93萬戶,行動電話37萬戶。郵政線路達966條, 郵件可郵往145個國家和地區。
〔交通〕 目前,重慶市已初步形成由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組成的有一定規模的「水、陸、空」立體運輸體系。經過不斷建設, 重慶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建成了成渝電氣化鐵路、成渝高速公路、210國道、機場高速公路、江北機場等重要交通項目及一批客運站、港口碼頭設施。到1998年, 全市境內擁有公路里程27210公里, 高等級公路137公里, 鐵路595.5公里, 港口41個, 開通了70餘條國內航線和至香港、澳門、高雄、名古屋、曼谷、吉隆坡等國際航線。
〔能源〕 自「七五」開始, 重慶加大了對能源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建成了重慶發電廠擴建工程、珞璜電廠一期工程、合川渭沱電站, 銅梁安居電站、天府、松澡煤礦擴建工程, 以及一批中小型火電站、水電站和送配電設施, 完成了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 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重慶電力緊缺的狀況。目前, 正在進行總投資達20億元的城市電網和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建設。(頁首)
經濟建設
到1998年, 重慶市國內生產總值為1434年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 比1978年增長5倍, 平均每年增長9.9%, 高於全國同期年均增長速度, 提前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格局已經形成。
[工業] 改革開放的20年間,重慶工業連續保持高速度增長,年均增長速度達12.24%。到1998年, 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288.6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80億元。全市基本建成了汽車摩托車生產基地, 鋼材生產和有色金屬加工基地,以天然氣化工為基礎, 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化學醫葯為主體的綜合化工基地、醫葯生產基地, 同時建材工業、日用化工、日用陶瓷、食品工業、大中型輸變電設備、機床、製冷機械、造船等行業也很發達, 在國內佔有相當地位。1998年,汽車產量15.74萬輛, 摩托車產量126.90萬輛, 成為全國五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
[農業] 1998年,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30.69億元, 糧食總產量1155.36萬噸, 油料總產量達到25.1萬噸, 肉類總產量達144.1萬噸,糧食、豬肉、蠶繭等農副產品產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於首位。主要農產品供給結束了長期短缺的歷史、肉類、蔬菜、禽蛋、水產、水果等農產品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油桐、生漆、長毛兔、榨菜、黃連產量名列全國前茅, 柑桔、茶葉、蠶繭產量居全國的第5--8位。
〔第三產業〕 改革開放以後,重慶市的第三產業空前發展,經過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4%上升至1998年的37.8%,全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為542億元。1998年,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53.7億元, 近十年, 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年均遞增率10%以上。貿易及餐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998年10%。全市銷售規模上億元的大型商場超過了10戶。商貿流通領域從業人員達到93萬人。金融保險業發展很快,到1998年止, 全市各類各級金融機構總計5741個, 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1306億元, 貸款余額為1358.6億元, 保險業保費收入為22.7億元, 承保金額達2595.41億元。建國50年來, 全市共投入210.5億元進行住宅建設, 累計竣工住宅面積5792萬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積由3.1平方米提高到8.3平方米。 重慶山環水繞, 歷史源遠流長, 旅遊資源豐富, 全市有1300多個景點。旅遊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正在發展壯大。房地產、旅遊業成為重慶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頁首)
社會文化
〔教育〕 50年來,重慶市的教育事業全面發展。1997年, 全市普通小學校16261所, 在校生285.43萬人, 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已達到99.96%。全市普通初中學校1327所, 在校生86.9萬人, 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的比例平均達90%。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6.5年。全市幼兒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適齡幼兒入園率平均為55.5%, 城市和近郊農村已基本普及幼兒學前教育。
全市現有普通中等技術學校81所, 普通高中279所, 職業高中200所, 技工學校110餘所, 職工中專學校52所。58%的初中畢業生可以升入高中階段學習。
全市現有普通高校22所(其中本科院校16所), 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25所,有12所普通高校(含機構), 擁有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農業大學等4所國家重點大學。
〔科技〕 新中國成立後,一大批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興建和遷入重慶,形成了較完善的科研體系。在過去的50年中,重慶市在生物工程、冶金、航天、船舶、醫療衛生、核工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同時建立起一支實力雄厚的科技人員隊伍。1998年, 全市有部、省、市科研機構399個, 民營科技機構2600多個, 有一批在全國具有相當優勢的研究所, 其中在聲、光、電、計算機、儀表、材料、模具、塗料、醫學等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和實力處於國內前列。全市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5萬人, 其中高級職稱近10萬人, 各類技術拔尖人才近1000人, 兩院院士7人。
〔文化〕 重慶市積極推進文化事業建設,文藝創作和文化設施的建設呈現可喜的局面。全市文化事業繁榮興旺,對外文化交流頻繁;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共有重慶電視台、重慶電視二台、重慶有線電視台、重慶人民廣播電台、經濟台、商業台、交通台等7個市級廣播電視台。全市廣播電視覆蓋率均在85%以上;文博事業再現活力。重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 文物藏量豐富, 現有文物點12212處, 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 省級152處。其中一級文物1000餘件。同時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文化設施日趨完善。20年來,投資新建、擴建了文化館25座,建設了1222個鄉鎮文化站,圖書館由8個上升到42個,總面積達到90721平方米。規劃保護了重要的歷史遺跡,新建了萬州三峽博物館、涪陵博物館等19個文博機構。
〔體育〕 經過50年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的快速發展,重慶的體育事業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到1998年,參加經常性體育運動的人口達到45%; 90%以上的青少年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全市已經具備承辦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的接待能力, 群眾性體育活動與競技體育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90%以上的區、縣(自治縣、市)擁有體育場、綜合體育館、游泳池。
〔衛生〕 經過50年的發展,重慶市衛生事業已形成了醫學教學、科研、預防、保健、醫療、衛生監督執法等較為完整的醫療衛生體系和城鄉醫療衛生保健網。到1998年, 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達2438個, 縣及縣以上醫院278個, 城市街道和農村衛生院2130個, 防疫和保健機構115個。全市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8769人, 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由建國初的1.26人上升為2.9人。全市衛生床位數已達65934張, 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由解放初的0.3張上升到2.2張。(頁首)
人民生活
〔收入〕 1998年,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467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1720元, 收入的增長帶動了居民儲蓄水平的提高。1998年, 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2368元。
〔消費〕 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發生變化。1998年, 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水平達到2056元。城市居民消費中用於教育、旅遊、住房的支出比重加大,電腦、行動電話、旅遊和住房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在農村,居民消費城市化特徵明顯增強,消費層次明顯提高。 〔社會保障〕 1998年, 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和失業保險職工均達180萬人以上, 占企業職工人數的81%。9個區縣, 833戶企業, 8萬職工參加了大病醫療社會統籌試點。21個區縣, 2377戶企業, 33萬職工實行工傷社會保險統籌試點。在12個區縣, 1351戶企業, 17萬女職工中建立了生育社會保險統籌制度。職工工資收入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受到法律保障。(頁首)
對外開放
1997年3月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 在直轄效應下, 重慶成為外商投資熱點, 1997年一年, 外商直接投資金額達5.74億美元。截至1998年底, 全市累計批准外資項目超過3000多項, 簽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2677個; 累計協議外資金額56.3億美元, 其中直接投資金額38.39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46.95億美元。
已進入重慶投資落戶的世界知名大跨國公司近40家, 其中排名世界500強企業有16家, 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達到30多個。重慶已有外資企業近1000家, 據1997年統計, 這批企業共吸納12萬人, 年產值153億元, 年進出口額2.7億美元。
『玖』 金融機構體系
1、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1)現代銀行的產生和特徵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貨幣經營業,而後演變產生現代銀行。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要環節。現代資本主義銀行形成的途徑:①由早期高利貸性質銀 行轉化而成;②由資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銀行。現代銀行具有不同於貨幣經營業的特徵。
早期的現代銀行都是商業銀行,而後從其中分離出另一類型銀行--中央銀行。
(2)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一國金融機構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的整體。
各國金融體系各有特點,一般都包括以下三類環節: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途徑:在各解放區銀行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沒收官僚資本銀行,改造民族資本銀行,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的"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
(4)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改革
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機構體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機構體系。③中央銀行制度下的金融機構體系。
2、政策性金融機構
(1) 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那些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活動,支持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全面進步,配合宏觀經濟調控的金融機構。其特徵有:經營目標是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資金主要來自國家預算撥款,在國內發行金融債券和發行國外債券等。資金運用以中長期貸款為主;貸款重點是政府產業政策、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中重點扶植的項目。
(2)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種類:開發性;農業政策性;進出口政策性等。
(3) 我國現有的政策性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下面這個網址點擊後 點保存 你會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