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要 八年級下冊 暑假作業答案 是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陪套從書 一共48 頁 第一題是 下列各式是...
建議直接去新華書店找,這能直接給你回答上這么精確問題的估計也都在上學,哪有時間給你完成這個,就算是有答案也不定準,去書店買吧,學習的東西父母不會吝嗇的嗎,我還是建議你自己去完成,不要什麼都看答案,養成不思考的壞習慣,以後會坑了你的~
② 高一必修二歷史知識點
③ 我是遼寧人,2005年進入高中,用的是舊課標人教版教材,急需舊課標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錄
必修上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1 人類認識的宇宙
1.2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1.3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1.5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自學園地 閱讀篇 人類天地觀的演變
自學園地 技能篇 製作地理資料卡片
自學園地 練習篇
第二單元 大氣
2.1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2.2 大氣的熱力狀況
2.3 大氣的運動
2.4 全球性大氣環流
2.5 常見的天氣系統
2.6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2.7 大氣環境保護
自學園地 閱讀篇 天下第一氣象站
自學園地 練習篇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3.1 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3.2 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3.3 海水溫度和鹽度
3.4 海水運動
3.5 陸地水與水循環
3.6 生物
3.7 土壤
3.8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學園地 閱讀篇 地球的演化發展
自學園地 技能篇 怎樣進行野外觀察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
4.1 氣候資源
4.2 海洋資源(一)
4.3 海洋資源(二)
4.4 陸地資源
4.5 氣象災害
4.6 地質災害
自學園地 閱讀篇 增強海洋意識,發展海洋事業
自學園地 技能篇 地理數據的表示和應用
自學園地 練習篇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必修下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5.1 農業生產活動
5.2 農業的區位選擇
5.3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
5.4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二)
5.5 工業生產活動
5.6 工業的區位選擇
5.7 工業地域的形成
5.8 傳統工業區
5.9 新興工業區
自學園地 閱讀篇 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持續農業
自學園地 技能篇 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
自學園地 練習篇
第六單元 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
6.1 聚落的形成
6.2 城市的區位因素(一)
6.3 城市的區位因素(二)
6.4 城市化
6.5 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自學園地 閱讀篇 生態城市——21世紀城市發展的模式
自學園地 技能篇 怎樣了解一條街的變化
自學園地 練習篇
第七單元 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7.1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7.2 交通運輸網中的線
7.3 交通運輸網中的點
7.4 城市交通運輸
7.5 電子通信
7.6 商業中心和商業網點
7.7 國際貿易和金融
自學園地 閱讀篇
自學園地 技能篇
自學園地 練習篇
第八單元 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8.1 環境問題的表現和分布
8.2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8.3 可持續發展
8.4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閱讀篇 可持續發展意識
技能篇 怎樣辦一張地理牆報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選修上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
1.1 人口再生產
1.2 人口數量與環境
1.3 環境人口容量
1.4 人口素質與環境
1.5 人口遷移與環境
1.6 中國人口遷移
綜合練習
第二單元 城市的地域結構
2.1 城市的作用與形態
2.2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2.3 城市功能分區的結構和成因
2.4 城市的合理規劃
綜合練習
第三單元 文化景觀
3.1 文化景觀的構成
3.2 文化景觀主要特徵
3.3 文化景觀與環境
3.4 文化源地與文化區
3.5 文化的空間擴散
綜合練習
第四單元 旅遊活動
4.1 旅遊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4.2 旅遊資源
4.3 旅遊景觀的欣賞(一)
4.4 旅遊景觀的欣賞(二)
4.5 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綜合練習
第五單元 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5.2 世界經濟全球化
5.3 區域經濟一體化
5.4 綜合國力競爭
綜合練習
選修下
第一單元 中國的區域差異
1.1 我國的三大自然區
1.2 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
1.4 三個經濟地帶的特徵、差異與發展
第二單元 中國的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
2.1 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
2.2 現代化技術在國土整治中的應用2
第三單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
3.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3.2 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四單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區為例
4.1 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4.2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第五單元 河流的綜合治理——以長江三峽工程為例
5.1 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5.2 百萬移民及其安置
5.3 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和名勝古跡的影響及對策
第六單元 農業低產區的治理——以黃淮海平原為例
6.1 中、低產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6.2 中、低產田的綜合治理
第七單元 山區農業資源的開發——以南方低山丘陵區為例
7.1 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地理背景
7.2 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生態建設
第八單元 商品農業區域的開發——以東北地區農林基地建設為例
8.1 東北地區農林基地建設的地理背景
8.2 土地資源開發與商品糧基地的建設
8.3 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第九單元 交通運輸的建設——以西南地區為例
9.1 西南地區交通運輸建設的地理背景
9.2 西南地區交通運輸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
第十單元 海島和海域的開發——以海南島為例
10.1 海南島開發的地理背景
10.2 海南島的開發和保護
第十一單元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西氣東輸為例
11.1 我國天然氣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地理背景
11.2 實現雙贏的能源戰略——西氣東輸工程
第十二單元 城市新區的發展——以上海浦東為例
12.1 建設上海浦東新區的地理背景
12.2 浦東新區的規劃與開發
第十三單元 地理區域研究(選學)
13.1 地理區域研究的意義和內容
13.2 地理區域研究的基本方法
13.3 鄉土地理調查研究
④ 請問一下,金融學自學考試有哪些科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使用教材查詢
您現在查詢的是:2008 年考試用書
專業代碼:01B0205 專業名稱:金融(獨立本科段)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 教材名稱 出版社 版本 作者
00015 英語(二) 大學英語自學教程(上、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高 遠
00016 日語(二) 日語入門(上) (下)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5\6年版 李翠霞(上)張一娟 張融融(下)
00017 俄語(二) 新大學俄語綜合教程(1-3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何紅梅 馬步寧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汪星明 周山芙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杜奇華
00054 管理學原理 管理學原理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年版 李曉光
00058 市場營銷學 市場營銷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郭國慶 李先國
00066 貨幣銀行學 貨幣銀行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王克華 陳雨露
00067 財務管理學 財務管理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6年版 王慶成 李相國
00072 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 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 庄毓敏
00076 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版 史燕平
00077 金融市場學 金融市場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年版 周升業 王廣謙
00078 銀行會計學 銀行會計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許 明
00079 保險學原理 保險學原理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年版 張拴林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出版社 2008年版 王順生 李 捷
0370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出版社 2008年版 衛興華 趙家祥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 柳金甫 王義東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線性代數(經管類)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 劉吉佑 徐誠浩
⑤ 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一二單元小結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2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
課標要求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落實課標
古代農業耕作方式從宏觀上講包括耕地工具、播種方式、灌溉方式和生產組織方式四大部分。
一、精耕細作
1、耕地工具:①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佔主導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鐵器在春秋出現,鐵器牛耕在戰國推廣;③在漢代普及並發明犁壁;④唐代在長江下游出現曲轅犁,標志傳統步犁成熟定型;
2、播種工具:漢代趙過發明耬車;
3、水利與灌溉:①春秋戰國時期建有楚國在安徽的芍陂、秦國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國在陝西關中平原的鄭國渠;西漢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兒井;東漢王景治理黃河。②灌溉工具:在春秋戰國是桔槔和轆轤;東漢畢嵐發明翻車;三國馬鈞加以改進;唐宋發明筒車和畜力高轉筒車;
4、生產組織方式:商周時期是在井田制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簡單協作;從春秋開始出現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個體經營,並逐漸推廣普及。
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是土地公有制;
2、商周時期是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3、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和變法運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形成了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國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土地兼並現象貫穿始終。
4、關於土地兼並: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制度;②方式:土地買賣在漢代以後成為主要途徑;③危害: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和徭役的征發;大批自耕農喪失土地後成為流民,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影響社會安定;④緩解:政府採取均田制等抑制兼並的措施;爆發農民起義打擊地主階級。
三、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經濟格局是起源於多個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徵;
2、經濟結構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
3、農業生產模式是精耕細作;
4、主要經營方式是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①小農經濟的特點有三: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分工簡單,農業與手工業結合;自給自足。②小農經濟的優點有三:生活比較穩定,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③小農經濟局限:小農經濟比較勞苦和脆弱;分散性、封閉性、落後性的特點,不利於商品經濟和社會分工;導致社會發展緩慢和封建社會長期延續,阻礙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
4、實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
5、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
(註:第3課課程標准未做要求,此略)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課標要求
列舉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落實課標
一、金屬冶煉業
1、青銅時代:
①時間是從夏朝到春秋末期的15個世紀;②特點是數量多、規模大、種類齊、技藝精,展示出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
2、鐵器時代:
①鐵器在春秋戰國大量開始,西漢普及;② 煉鋼:春秋出現塊煉鋼,南北朝發明灌鋼法,鋼產量和冶煉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6世紀(人教版)。
3、冶煉燃料:
①煤始於西漢,普及於北宋;②焦炭始於南宋,普及於明朝。
二、紡織業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絲織開始於原始社會;
2、漢代發明提花機,絲織品遠銷歐洲,中國被成為「絲國」;
3、唐代發明緙絲技術,絲織業重心轉移到南方;
4、宋末元初棉紡織業進一步發展,元朝黃道婆全面改進生產技術,江蘇的松江元明時期成為全國棉織中心;棉布在明朝普及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業
1、陶器:
①新石器時代手工業最大的成就是彩陶生產,工藝水平聞名於世,發明了彩陶、黑陶和白陶;②商朝中期至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人民版)。
2、瓷器:
①東漢晚期發明青瓷;②魏晉南北朝發明白瓷;③唐朝制瓷業發展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出現「南青北白」兩大制瓷體系,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④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⑤元代進入彩瓷生產時期,出現青花和釉里紅;⑥明代出現鬥彩和五彩瓷;⑦清代出現粉彩和琺琅彩。
四、生產組織形式
1、官營手工業:
①地位:從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②優勢: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密、管理嚴格、技藝高超,工匠從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計成本、缺乏競爭、強制勞動。
2、私營手工業:
①春秋戰國興起;②唐以前主要是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形式;③唐宋時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葉占據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五、技術的發明與普及知識點小結
技術發明 出現的時間 普及的時間
牛耕 春秋時期 漢朝中期
鋼 春秋時期 南北朝
煤 漢朝 北宋
焦碳 南宋末期 明朝
緙絲技術 唐朝 宋朝
棉布 宋末元初 明朝
瓷器 商朝中期 唐朝
金銀貨幣 春秋戰國 明朝
紙幣 北宋 元朝
六、古代手工業的基本特徵
1、整體地位:手工業始終是農耕經濟的補充,但是生產高度發達,長期領先世界,產品遠銷歐亞非,廣受歡迎和贊譽;
2、發展趨勢:部門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進步,分工不斷細密,發展重心隨國家經濟重心由北而南轉移;
3、經營方式: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等長期並存。家庭手工業與農業緊密結合;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私營手工業明清時期占據主導地位,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4、歷史局限:明清時期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制約了手工業的轉型與發展。
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落實課標
一、商業的發展
1、原始社會出現物物交換的原始商業;
2、商朝出現專職商人和貨幣;
3、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對商業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4、春秋戰國出現高潮:
①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崛起;②貨幣豐富;③城市繁榮;
5、西漢:①抑制私營商業;②開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起步,沿商路興起一系列城鎮。(魏晉南北朝政局動盪,商業蕭條)
6、隋唐時期蓬勃發展:①運河開通,外貿繁榮,都會與港口眾多;②城鎮商業實行坊市分離制,政府對商業嚴格統一管理;③中唐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7、宋朝出現新的高峰:①官府放鬆了商業監管:城鎮經濟繁榮,商業在空間上打破市坊界限,鄉村允許設市貿易;商業經營時間取消限制,出現曉市和夜市;②邊境與少數民族的榷場貿易頻繁;③海外貿易活躍,泉州等港口城市興盛;④四川出現紙幣交子。
8、明清時期出現新特點:
①眾多以經濟職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和港口城市興起;②貨幣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白銀成為主要貨幣;③農產品的商業化程度提高;④大批區域性商人群體崛起。
二、古代商業特點
1、我國古代商業起源較早,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繁榮;從發展趨勢上看,城市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逐漸減弱;
2、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發展;
3、政府對城鎮商業活動的行政限制逐漸減少;
4、政府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始終是自然經濟的補充,沒有占據主導地位。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課標要求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落實課標
一、資本主義萌芽
1、條件:①根本原因: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世界領先;②農業: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加,生產和管理技術提高,玉米、甘薯、雙季稻等高產作物與棉花等經濟作物逐步推廣;③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規模擴大,技術進步;④商業:白銀普遍使用,世界白銀大量流入,商業資本異常活躍;一系列工商業市鎮和大城市崛起,建立起密集完善的市場網路;形成大批區域性商幫。
2、標志:明朝中葉以後,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為購買勞動力增殖利潤而進行的商品生產和以僱傭剝削勞動為特徵的私營手工工場,例如蘇州的絲織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手工工場。
3、評價:①這是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出的一種迥異於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②僅在局部地區和生產部門出現,而且長期發展緩慢,未能形成強大的掃盪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
二、重農抑商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是為了保護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和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的流動性,與重視農耕經濟穩定稅源兵源、加強中央集權相沖突。
2、表現:①政府重農:強調農本商末思想;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限制土地兼並;②戰國商鞅變法抑商:貶低身份,限制范圍,徵收重稅;③漢代抑商:漢高祖和漢武帝採取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生活限制等措施沉重打擊私商; ④明清時期強化抑商政策:限制經營,強行攤派,徵收重稅,限制外貿等。
3、評價:①初期有利於保護封建小農經濟發展,鞏固新興地主政權;②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中國長期停滯於自然經濟狀態,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
三、海禁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經濟上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頑固性;②直接原因是清初統治者思想上盲目自大,並在軍事上防範外來侵略者和人民的反清斗爭。
2、評價:
第一,有一定的民族自衛的作用,暫時延緩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第二,消極影響:①沉重打擊了中國的航海業和對外貿易;②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推進工業化的契機;③阻礙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國脫離世界發展潮流,最終落後於西方;
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和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和頑固性;;
2、農民長期遭受沉重剝削,極端貧困,無力購買商品,國內市場狹小;
3、明清統治者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不僅導致地主和商人將商業利潤大量置房買地影響擴大再生產,而且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4、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海外貿易,阻礙了海外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
5、中國思想文化專制影響了近代科技的產生等。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7課 新航路的開辟
落實課標
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落實課標
一、新航路開辟的社會背景
1、必要性:
①根本: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社會對黃金白銀的需要增加;②直接: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歐洲人渴望另闢新的商路。
2、可能性:
①政治: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強化王權,積極擴張;②經濟:《馬可波羅游記》刺激歐洲人到東方尋找黃金和香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積極支持海外探險活動;③文化:文藝復興促進思想解放;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和地圓學說的創立;歐洲教會熱衷對外於傳播天主教;
二、過程:
1、葡萄牙:1487年迪亞士抵達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年達.伽馬繞非洲到達印度——開辟出東線;
2、西班牙: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1519年麥哲倫船隊歷時三年環球航行——開辟出西線。
四、歷史影響:
1、對世界:人類開始從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和經濟體系開始形成。
2、對歐洲:促進了歐洲封建主義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獲得資本積累,引發商業革命,歐洲商貿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東岸;西歐工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等新的商業組織、證券支票等新的財金信用方式產生;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進步。
4、對亞非美洲:西歐殖民者長期的殖民統治與掠奪,給非洲和美洲的傳統社會帶來深重災難,亞洲遭受侵略的同時大量白銀流入,客觀上刺激了經濟發展。
第8課 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課標要求
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落實課標
一、早期殖民活動
新航路開辟之處,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始在東西兩個半球的殖民掠奪。
二、荷蘭殖民史實
1、殖民范圍:遍及美洲、非洲和亞洲
2、殖民特點:①海外轉運貿易發達:17世紀上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被稱海上馬車夫;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②與貿易相關的行業發達:造船航運業發達;出現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的大型商業股份公司;銀行信貸業發達;③參與殖民戰爭、販賣黑奴等活動;④缺乏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基礎,霸權曇花一現。
三、英國殖民史實
1、殖民特點:①政府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盜行為,被稱為「海盜國家」;②海軍力量強大,在殖民戰爭不斷勝利;③黑奴貿易罪惡累累;④在殖民地建立壟斷性貿易公司和奴隸制種植園進行殖民掠奪。
2、殖民地位:18世紀下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三、殖民活動的影響
1、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掠奪提供了原始的資本積累,開拓了市場。
2、由於該時期西歐國家生產力水平低,血腥殘暴的殖民手段給亞非拉殖民地造成極大的破壞和災難;
3、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客觀促進了世界的聯系,成為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標要求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落實課標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和條件:
⑴政治前提: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穩定的社會環境。⑵市場:到18世紀中期英國通過一系列殖民戰爭最終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海外市場空前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必要性;⑶資本: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擴展掠奪、海外貿易、國內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本;⑷技術:手工工場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⑸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大批無地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2、技術發明:
⑴棉紡業:以珍妮紡紗機、水利織布機等為標志的一系列技術革新;⑵動力:1784年瓦特發明聯動式蒸汽機——萬能蒸汽機,1785年在工廠投入使用;⑶交通運輸: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汽船,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火車;⑷其他:蒸汽動力迅速應用到紡織、采礦、冶金等部門。
3、新能源和新興工業部門:煤開始廣泛使用;紡織和鐵路業成為領先部門。
4、擴展:
1825年英國取消機器出口禁令後,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和美州廣泛開展起來。
5、影響:
⑴經濟: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工場,英國等先後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經濟組織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經營權與所有權一體;
⑵政治: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對立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陣營形成;
⑶文化: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潮興起;促進了教育和科技發展;
⑷社會:工廠和人口地理分布的變化促進了近代工業化城市興起,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⑸世界:西方列強掀起殖民高潮,東方從屬於西方,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⑹局限:環境污染、殖民擴張、人情冷漠、住房緊張等。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發明創造:
⑴電的發明和廣泛使用:電成為新能源——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870年義大利的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電燈;電訊業興起——1876年美國的貝爾發明電話,1895年義大利的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電的廣泛使用促進了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⑵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883年德國的戴姆勒發明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1897年德國的狄塞爾發明了以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內燃機功效遠遠超出蒸汽機,迅速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1893年德國的本茨開始生產四輪汽車;1894年福特製造出美國第一輛汽車;
⑥ 誰有《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哈
在http://copies.sinoshu.com/393507/買
⑦ 求2012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新課標卷(文字版)一份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1至8頁,第II卷9至12頁。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清楚,並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准條形碼上的准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第I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圖1示意2008年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四個國家的煤炭生產量和消費量。讀圖1並根據所學知識,完成1-2題。
1.圖示四個國家中,人均煤炭消費量最高的是
A.中國 B.美國
C.印度 D.日本
2.藉助圖示資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應國家的
A.單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進出口量 D.煤炭自給率
某大河的一條支流與幹流之間存在「吞吐」關系,圖2示意該支流出口處1970~2000年間年凈徑流量(輸出徑流量與輸入徑流之差) 和年凈輸沙量(輸出泥沙量和輸入了、泥沙量之差)。根據圖文資料和所學知識,完成3~5題
3. 下列個時間段中,年凈徑流量與年凈輸沙量變化趨勢最接近的是
A 1970年~1976年 B 1977年~1984年
C 1980年~1989年 D 1989年 ~ 2000ian
4、該支流流入
A 黃河 B 長江 C 遼河 D 黑龍江
5 、 1983年以來 ,年凈輸沙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最可能的原因是該支流流域
A 建設用沙量增加 B 興建水庫的森林覆蓋率提高
C 礦產資源開發力度加大 D 連續乾旱
6月上旬某地約5時 (地方時)日出 , 據此完成6~7 題
6 、 該地可能位於
A 亞馬孫河河口附近 B 地中海沿岸
C 北冰洋沿岸 D 澳大利亞
7 、6月份該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別為
A 正東 ,正西 B 東南 ,西南
C 東北 ,西北 D 東南 , 西北
8.該地區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緯度 河流
降水 地形
A. B.
C. D.
9.甲。乙兩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與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區位優勢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陸路交通方便 D.水陸交通樞紐
10.24小時後甲地主要吹
A .東北風 B .東南風
C .西北風 D .西南風
11.30-48小時之間,甲地可能經歷
A.持續晴朗高溫天氣 B.連綿陰雨天氣
C.強對流降雨天氣 D.沙塵暴天氣
12.秦漢而後,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於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內容
C.工作職責 D.工作性質
13.唐太宗說:「工商雜色之流……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強調的是
A.防止官商勾結 B.維持社會等級
C.重義輕利 D.重農抑商
14.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稱:「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獨元人之曲,為時既近,托體稍卑,故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於錄;後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這反映了
A.元代文學不為後世所重視 B.厚古薄今的觀念影響深刻
C.士大夫對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文學形式
15.清帝雍正硃批諭旨說:「山右(今山西)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朕所悉知,習俗殊可笑。」這反映出當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經躍居首位 B.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已被拋棄
C.重農抑商政策並沒有得到實施 D.傳統觀念因追求財富而改變
16.張謇評論某人時說:「以四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張謇評論的是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張之洞 D.袁世凱
17.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海關進口稅則》確定進口貨物稅率為7.5-27.5%,這廢止了近代某一條約的相關規定。這一條約是
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18.1931年初,紅一方面軍開始偵察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通訊。1932年,紅軍破譯了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通訊密碼,這一成功
A.確保了紅軍對敵處於軍事優勢地位
B.為紅軍取得戰場主動權創造了條件
C.加強了革命根據地間的協調作戰能力
D.有利於紅軍實現戰略方針的轉變
19.1980年12月,我國頒發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這表明
A. 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開始改變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C. 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開始實行 D.單一所有制經濟結構已被突破
20.一份歷史文獻「告人民書」指出,帝國、君主政體和議會制至今所強加給人民的,「是專制的、不合理的、專橫的和令人難以忍受的集權」。這份歷史文獻出現於
A.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B.美國內戰時期
C. 俄國二月革命期間 D.巴黎公社期間
21.1917年4月,列寧根據當時俄國政局的特點,不贊成立即推翻臨時政府,主張首先爭取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然後再把小資產階級正當排除出蘇維埃,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提出這一主張的重要依據是
A. 存在著兩個政權並存局面 B.世界大戰尚未結束
C. 紅軍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 D.尼古拉二世已經宣布退位
22.1941年6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得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後說,「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也會在下院為惡魔說幾句好話」。這反映出丘吉爾
A. 願意承擔綏靖政策失敗的責任 B. 希望盡快開辟第二戰場
C. 認為支持蘇聯符合英國利益 D. 尼古拉二世已經宣布退位
23.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陣營不斷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6年後,華沙條約組織於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華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第一次柏林危機 B. 兩個德國分立
C. 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D. 共產黨情報局成立
24.2010年生產一件A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8小時,價值80元,全社會A商品的產量為10萬件。如果2011年生產一件A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為4小時,那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11年A商品的全社會總產量、單位葯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價值總量分別是
A. 10萬件、80元、800萬元 B. 10萬件、40元、400萬元
C. 20萬件、80元、1600萬元 D. 20萬件、40元、800萬元
25. 2011年末,我國開始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進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改革試點。之所以進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是因為增值稅
不受企業盈虧影響 可以避免重復征稅
稅源廣且便於徵收 能防止進貨商品的偷漏稅行為
A. B.
C. D.
26.銀行發放貸款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和利息。收取手續費是因為銀行提供了一定的服務(如記賬、賬戶管理等)。收取貸款利息的理由是
A.銀行居於壟斷地位 B.銀行信用高於商業信用
C.銀行提供的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 D.銀行是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樞紐
27.小明在某專賣店購買了一台計算機,正常使用一個月後計算機出現黑屏等故障。在於專賣店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小明決定採用其他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可以選擇的維權手段有
A.消費者協會調解、行政部門處理、仲裁機關仲裁、法律訴訟
B.行政部門處理、仲裁機關仲裁、媒體曝光、法律訴訟
C. 消費者協會調解、行政部門處理、仲裁機關仲裁、媒體曝光
D. 行政部門處理、媒體曝光、仲裁機關仲裁、法律訴訟
28.物聯網通過細心感測設備將各種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定位、跟蹤、控制和信息的互換、共享。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發展迅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經濟和社會生活。這進一步佐證了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創造事物之間的聯系
人們能夠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人為事物的聯系因具有「人化」的特點而具有主觀性
聯系具有普遍性,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系多種多樣
A. B.
C. D.
29.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後,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於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由此可見
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實踐具有目的性,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理性認識
實踐具有歷史性,認識必然打上歷史和時代的烙印
實踐是有意識的活動,認識是促進實踐發展的動力
A. B.
C. D.
30.某飯店老闆請來許多一流的建築師和工程師,探討如何擴建狹小老舊的電梯。他們一致認為:飯店必須停業半年才能擴建好電梯。飯店一位清潔工說:「要是我,就會直接在屋外裝上電梯。」根據清潔工的建議,新電梯很快就安裝好了。這是建築史上第一次把電梯安裝在室外。這一案例表明
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
豐富的實踐經驗必然促進思維創新
正確發現和提出文藝是創新的首要環節
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和實踐的突破
A. B.
C. D.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實施,經濟社會保持繁榮穩定。2011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關於特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程序作出解釋。201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審議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出的有關報告基礎上,作出了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2013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和2014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有關問題的決定。回答31-32題。
31.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上述法律解釋和相關決定
創新了國家結構形式
保證了澳門特區的高度自治權
限制了澳門特區的立法權
維護了基本法規定的中央的權力
A. B.
C. D.
32.鄧小平根據香港、台灣的歷史和實際情況提出的「一國兩制」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這一偉大構想
承認矛盾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重要動力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
承認矛盾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A. B.
C. D.
33.在2012年2月召開的Z市八屆人大常委會一次會議上,Z市市長提請關於市口岸局局長的任命並未通過。市長提請任命的任選被人大常委會否決,這說明
地方人大是本行政區的國家權力機關
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工作行使了決定權
人大常委會擁有對政府組成人員的任免權
行政權力受到人大常委會的有效制衡
A. B.
C. D.
34.目前,新疆有清真寺、教堂、佛道教寺廟等宗教活動場所約2.48萬座、宗教教職人員2.9萬多人。西藏有佛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僧俗信教群眾每年組織和參加各種宗教活動,每年到拉薩朝佛敬香的各族信教群眾達百萬人次以上,由此可見
宗教信仰的本質已經發生變化 各民族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具有相同的階級基礎 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國家保護
A. B. C. D.
35.2010年12月23日,商務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的規定,對原產於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進口相紙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和有關規定,中國政府作出決定,自2012年3月23日起,對原產於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進口相紙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競爭、合作和沖突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
中國與西方國家既有合作,又存在競爭和沖突
維護國家利益是我國發展對外關系的出發點
貿易沖突的實質是我國與西方國家的綜合國力較量
A. B. C. D.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清楚,並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准條形碼上的准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第卷共4頁,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6.(36分)閱讀圖文資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圖5中我國境內某些區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引種優質長絨棉,目前,這些區域的棉區是我國最大的上品棉生產基地,種植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近年來,每至棉花收獲季節,數十萬外地民工前來這里採摘棉花。
(1)推斷並說明這些國營農場的分布規律,分析這些地區種植優質長絨棉的有利條件。(12分)
(2)距消費市場較遠卻並未影響該區域上品棉銷售,請解釋原因。(6分)
(3)說明該區域上品棉生產的現實性印度。(6分)
(4)分析該區域過度擴大棉花種植面積對區域環境的影響。(12分)
37.(32分)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材料一
1851年英國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有10個國家接受邀請,此為世界博覽會的開始,後來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盛會,為了顯示國力,英國政府耗用4000多噸鐵和400噸玻璃,建造了一座長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宮」。此次博覽會令人矚目的展品當屬引擎、印刷機和紡織機械等產品。在19世紀,原材料、機械、工業製品及雕塑作品成為世博會的主要展品,蒸汽機、混凝土、鋁製品、橡膠、縫紉機、印刷機、大車、電動馬達等相繼成為展會上的新寵。
摘編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宮極其經驗》
材料二
第一屆倫敦世博會上,中國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風、象牙雕刻、琺琅彩銅器、大理石群像等,「榮記湖絲」獲得「製造業和手工業」獎牌。1876年費城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絲、茶、瓷器、綢緞、銅器、雕花器和景泰藍等。1889年巴黎世博會中國館正中可見「大清國」三字,門口對聯有「中國有聖人」、「此鄉多寶玉」字樣。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中不幹活材內的中國戲院,帶有明顯西方風格。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的中國館是滿族王公住宅的復製品,擺有中華聖母像。「中華聖母」著慈禧太後服飾,保留聖母瑪利亞的面貌,聖母左手抱身著中國服飾的耶穌。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西湖48景相冊等獲金獎,另有中國繪畫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吳道子、宋朝馬遠、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編自馬敏等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等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萬國工業博覽會」舉辦的背景及其意義。(8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世博會上中西展品的特點,並分析中國展品特點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和20世紀世博會所體現的社會發展理念的變化,並分析這種變化的原因。(12分)
38.(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注意: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到城市務工,目前,全國農民
工總數超過2億,其中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達1.2億左右,農民工隊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材料一
據調查,2004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一些企業出現了「招工難」問題,2009年以來,大范圍的「民工荒」再次在這些地區出現,不僅缺工人群有技術工人擴展的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時間分布由「季節性」、「階段系」向「常態化」、「全年性」轉變,從農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業招工難的「民工慌」,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經歷了一次大的轉變。
材料二
在農村外出務工群體中,「80後」、「90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約佔60%,他們希望通過進城務工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但可觀存在的城鄉差距讓他們遇到許多實際生活問題,一些不平等現象也讓他們產生了較大的心裡落差。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黨和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將解決「三農問題」視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研究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問題」。
39.(6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20世紀80年代以來 ,考古工作者在廣州等地陸續發現了南越王墓等重要歷史遺跡,這些發現對研究嶺南歷史有重要價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 ,開鑿靈渠 ,攻打百越 ,設置南海 ,桂林,象郡三郡,秦漢之際,中原戰亂,秦南海郡龍川縣令趙佗舉兵兼並三郡,自稱南嶽武王 ,定居番禹 (今廣州市)。於通向內地的各個關口屯兵 ,「絕道聚兵自守」
劉邦稱帝後 ,民生凋敝,無力南征,遂封趙佗為南越王 ,「與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開通關市 ,南嶽國乘機發展,廣泛使用鐵器,海內外貿易也相當活躍 ,呂後執政,漢朝「禁南越國關市鐵器」,趙佗又以財務收買附屬於漢朝的閩越等郡部族,勢力所及 ,「東西萬余里」「以兵威邊」趙佗以皇帝自居,「與中國侔(對等)」漢文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前十對趙佗「自立為帝」的行為予以譴責 , 趙佗迫於壓力,表示 去帝制 繼續 為藩臣 ,奉貢職 但在內部 , 「竊如故號居」
漢武帝決心徹底解決南越國問題,要求南越國趙興入朝,「用漢法,比內諸侯」。南越國相呂嘉等殺漢朝使者及主張「內屬」的南越王,王太後,「發兵守要害處」,公元前111年,漢軍十萬分數路越嶺,平定南越並將其分社九郡,實行與內地統一的制度法令。
據《史記》等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漢朝對嶺南地區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平定南越的歷史意義。(8分)
材料二
圖6示意靈渠位置。
(3)從軍事角度指出秦開鑿靈渠的主要目的,說明原因。(12分)
(4)說明靈渠的開鑿對當時區域間聯系的意義。(8分 )
(5)西漢王朝建立之後,立足現實,採取措施,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運用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對此加以分析。(10分 )
材料三
白駒過隙越千年,往事如煙話滄桑,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成為擁有超過6000萬人口的中國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業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世界工廠」。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區利用國家賦予的優惠政策,毗鄰香港的獨特區位優勢,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內地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來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大力發展出口導向型的「三來一補」貿易,逐步在家電、電子信息、玩具、服裝等產業領域形成巨大的生產規模,占據叾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創立了快速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近年來,對珠三角上述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爭論逐步增多,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一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
(6)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知識,聯系當前實際對該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簡要分析。(10分)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查看全站熱評排行>>
登錄/注冊發表給力評論!看新聞,說兩句。我來說兩句用戶等級上線啦,發跟帖贏勛章,權利地位非你莫屬,快來體驗吧! 表情 辯論ctrl+enter快捷提交分享評論到:添加辯論話題辯論主題:正方內容:反方內容:查看最新|查看最熱上一頁 1 下一頁 臨危不畏146401|TA的微博[搜狐河北省石家莊市網友]差不多
今日 08:28 頂一下+1(0) | 回復(0)寂寞的影675548|TA的微博[搜狐貴州省網友]平平淡淡
06月08日 20:42 頂一下+1(0) | 回復(0)上一頁 1 下一頁
⑧ 高一歷史下冊歷史知識點詳細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