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額存單多數期限利率上升,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張嗎
從全行業理財市場規模分析,理財產品總規模高達22萬億,遠遠超過貨幣基金規模,但迄今為止理財產品規模幾乎原地踏步,而大額存單卻以兩位數的高速擴張,其中大額存單保本保息,剛性兌付屬性就是投資者避險心理的重要反映,畢竟理財產品徹底打破剛性兌付,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其實,大額存單的另一對手還有儲蓄國債,為什麼又沒有帶來強大壓力呢?在性質和特徵上,儲蓄國債和大額存單高度同質化,固定期限和利率,保本保息,在國家信用保證下,儲蓄國債的全額償付是無上限的,安全性甚至高於大額存單,且3年期利率4%,5年期利率4.27%,與大額存單相比,不分上下。
但是,眾所周知,儲蓄國債的發行量太小了,從3-11月,每期僅300-400億,總量不及大額存單1/10,且只有10天發行期,就算是忠粉也得用「搶」啊,可謂「一票難求」。相反,大額存單規模龐大,幾乎月月有,天天有,24小時供應,從不斷貨。在多重利好疊加下,大額存單終於迎來了新的機遇,曾經的丑小鴨也變成了今天白天鵝,相信只要在我國住戶存款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大額存單規模必將持續擴張。
Ⅱ 53度茅台一瓶難求,而43度等低度茅台卻無人問津,是什麼讓它們有這么大的差距
與五十三度的飛天茅台相比,43度飛天茅台價格會稍微低上一些,畢竟度數在那裡,而現在白酒普遍都是由原漿勾兌而成的,度數低則意味著酒精濃度低,而原漿中的其他物質的濃度自然也不會高,會導致人們品嘗酒的時候感覺酒味比較稀薄,喝得也不是那麼過癮。
(2)消費金融分水嶺擴展閱讀
茅台酒具有色清透明、醬香突出、醇香馥郁、幽雅細膩、入口柔綿、清冽甘爽、酒體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特點。是中國大麴醬香型酒的鼻祖,被尊稱為「國酒」。
由醬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現已知香氣組成成分多達300餘種。茅台酒香氣成分眾多,有人贊譽「風味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里芳」。茅台酒香而不艷,在釀制過程中從不加半點香料,香氣成分全是在反復發酵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Ⅲ 看著馬雲兒子馬元坤,再看女兒馬雪,網友評論:基因真強大,為何如此說
自古以來演藝圈和商業圈就是一個分水嶺,但打破這個分水嶺的前有成龍後有馬雲。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這位改動十三億人日子方法的首付馬雲。他的商業思維能力遠遠超過了一般人,更有網友調侃馬雲是「外星人轉世」,這都是對他商業方位的吹捧和高點評。
馬雲兒子是一個校園里的學霸,而且承繼了馬雲的經濟腦筋,而且兩個孩子都非常的低沉,並沒有頻繁地出現在公眾面前,而馬雲的女兒馬雪則一向被維護得非常好,外界罕見對馬雪的報道,只要一張馬雪19歲的相片,馬雪與馬雲眉眼非常相近,不得不感嘆「一表人才」的馬雲基因太強壯。娟秀美麗的馬雪一時之間也讓不少網友紛亂預訂女婿方位。
Ⅳ 余額寶不行了,錢該往哪放
理財選擇余額寶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如果余額寶的年收益已經不能滿足樓主的理財需要了,可以選擇一些高收益產品。如銀行也有一些理財產品,年利率可達6%以上,當然這類理財樓主所要承擔的風險自然要比余額寶和銀行一些保本保息的產品風險要高。如果有更高的抗風險能力,可以選擇基金,黃金,股票型理財。收益高當然風險也高,俗話說得好「高收益伴隨高風險」嗎,可以選擇p2p排名靠前,信譽度高的平台。年收益多能達到12%以上,如果選擇好了可以達到20%都是有可能的。當然不能冒進,如果能控制自己的賭徒心裡,採取分期定投的方式,可以大大的降低風險。
理財至理名言就是「不要把雞蛋在一個籃子里」所以可以把錢分成幾份,分投不同類的產品,即保障了利益,又有豐厚的收益。建議五萬元以下可投余額寶,雖利潤不特別高,但安全,而且隨用隨取。可以做為家庭必備資金的保障。其它的錢可以分投其它收益高的理財產品,以保證能有高的收益。
如果題主是說余額寶放錢方便,現在許多商場都採用支付寶支付的方式,平時出門不需要帶太多現金,身上沒錢的時候,用余額寶將錢轉到銀行卡到就近網點取出即可。但如果真的沒有餘額寶了,坤鵬論分析微信錢包就會壟斷全國的貨幣基金行業,因為過年紅包,微信轉帳等服務,一些零用錢方面微信錢包做得更出色,唯一不足的是沒有利息和安全性較差,如果余額寶不行了,微信紅包就會在技術上繼續加強,迅速佔領市場,頂替余額寶業務。
Ⅳ 已經30多歲的人了,還在四處求職找工作,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已經三十多歲的人了,還在四處求職找工作,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從業人員,我覺得這個現象,已經開始日益普遍了。
這個崗位我們後面前後面試了十多位候選人。年齡在29歲到35歲之間。
面試的過程中,我見了不少三十多還在四處求職的候選人。
有的候選人跟我說,企業,經營不善而倒閉,已經失業在家四五個月了。還有的候選人跟我說,企業資金鏈斷裂,已經兩個月沒發工資了。
最終我們錄取了一位89年的候選人,今年正好三十歲。
我為這些三十多還在奔波求職的候選人而感到一些難受。
然而,客觀的問題已經產生了。我們能做的只是思考如何應對,在如今的就業環境之下,不會因為年齡成為自己求職的負擔。盡量的在就業市場上,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 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了,除了變化本身。
我想很多三十多歲還在四處求職找工作的人中,可能有一部分就是在原來的行業過的太安逸了,以為會跟我們的父輩一樣,有一份一輩子穩定安穩的工作。殊不知,許多行業的隕落是斷崖式的。直到企業所在的行業每況愈下,企業難以為繼才不得不離開尋找工作。
在行業環境下,個體是非常渺小而被動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時刻做好准備,擁抱不斷出現的變化。
Ⅵ 【請教】為什麼20世紀90年代消費的時候還有「一分錢」來使用,而現在2019年消費卻至少用「一角錢」來使用
很好理解啊。因為通貨膨脹啊。只要有商品流通,通貨膨脹就隨時在我們身邊。只是速度的快慢而已。
不要說20世紀90年代的」分「,在40、50年代還有」厘「的單位。10厘=1分。
那為什麼」分「使用那麼久而到現在的短時間沒有了呢?那麼就應該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分水嶺來討論了。
在改革開放之前,計劃經濟為主,生產效率低下,商品流通緩慢。那麼在此背後就是社會財富增加的速度緩慢。總體財富沒有明顯增加,那麼就沒有增加更多的貨幣,那麼也貨幣總量長時間保持一個非常低速的增長,相對於的物價也在長時間內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所以當時」角「、」分「甚至」厘「都較長時間存在。
改革開放之後,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生產效率與商品流通大大提升。社會財富明顯的大量增加,那麼與此相對應的貨幣需求也增加。那麼物價也增長。從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間的通貨膨脹率,假設每年是以3%的速度增加。那麼40年就是((1+3%)的40次方)-1=226%。
所以說,社會財富的增加,帶來了通貨膨脹,也帶來了物價的增長。這也就是為什麼」分「、」角「在慢慢退出計價單位的原因之一。
當然,本人不是學經濟學,也不是金融學的。只是一點膚淺的認識。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教。謝謝。
Ⅶ 以往金融危機的過程與解決辦法
最早的金融危機是在18世紀的荷蘭,由於鬱金香市場的泡沫嚴重導致整個鬱金香花市和相關產業和金融產品(比如股票)價格崩潰,那個時候也沒現在這么豐富和成熟的經濟理論支持,就等價格崩潰到一定程度後市場自然形成新的均衡點。(現在有了理論其實也是這么搞,等市場築底)
19世紀中從美國開始爆發了第一次世界范圍(主要是美歐)的經濟危機,主要也是由於工業革命後產量爆炸性增長和一段時期內經濟特別繁榮導致的通貨膨脹和市場泡沫,這次危機的最嚴重影響是發生了歐洲各地的工人運動,包括社會主義在歐洲的流行,但各國通過嚴厲打擊給鎮壓下去,然後紛紛調整勞資關系等緩解了矛盾,另外新市場的開發,尤其是打開了中國市場,給這些國家找到了經濟增長的新g點,此外由於改善了工人條件,國內消費市場開始興旺也帶動了資本主義在19世紀後半期的奔騰年代。
最著名的「大蕭條」(the depression)就是奔騰年代後發生的,准確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爆發的,起點是美國華爾街。爆發原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美國有嚴重的經濟泡沫,歐洲在戰後為了尋求經濟恢復紛紛採取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對外國商品徵收重額關稅,導致國際市場大蕭條,最終反過來損害了各國經濟實體(所以貿易保護主義絕對是弊大於利的)。這次危機最終的解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美國式的羅斯福新政,國家開始加強干預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大力推進基建措施,成立美聯儲控制金融界,打擊投機倒把,恢復工業保證就業等等。另一種就是德國式道路,開始整軍備戰。於是二戰就爆發了。
再之後是70年代由於海灣戰爭導致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受此影響美歐經濟陷入二戰後黃金發展後第一次衰退,而新興亞洲國家和地區如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則抓住機會以低成本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崛起。這次危機的另一影響是經濟學界又放棄了原來羅斯福新政那套凱恩斯主義,開始採取新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次衰退以柯林頓上台後的大增長結束。
之後是亞洲金融危機,原因是亞洲在70年代發展後累積的泡沫,由頭是索羅斯投機做空泰銖,解決是嚴酷的等待市場到達均衡點。
然後是2001年網路泡沫,原因是網路概念股在美國暴漲引發泡沫,911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採取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令美國經濟沒有太大衰退,但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就是給今天的次貸危機打下伏筆。
Ⅷ 雲錢包:致中國製造的一封公開信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我們創造了佔世界50%的生產能力。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充沛的生產能力並未轉化為財富和幸福,反而變成了巨債(僅國企債務總額就已經突破108萬億),讓中國製造利潤岌岌可危,舉步維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新時代給中國製造提出的全新考題。
一、債務,美聯儲調控全球的密碼
1、城市化拐點是現代經濟的分水嶺
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表明:城市化拐點是現代經濟的分水嶺。二戰後,70年代伊始,率先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美國開始步入10年滯漲周期。80年代初,拉美步入城市化下半場,拉美債務危機隨即發生。80年代末,東歐、蘇聯開始產生城市化拐點陣痛期,東歐開始解體,90年代初,前蘇聯同樣陷入解體的命運,盧布如水銀瀉地般一路狂貶。曾經貴為世界第二的俄羅斯的GDP已經淪落至不及中國廣東。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日本開始駛入無盡的沉淪深淵,滑向「下流社會」。1998年,城市化拐點之上的四小龍和四小虎,爆發舉世矚目的經濟危機,從此經濟開始走上下坡路。2008年,全球城市化率和中國城市化率同步達到50%,改變全球金融歷史的次債危機開始爆發,美元跌落神壇,由美金開始變為美元,人們開始懷疑金融體系本身的安全性。自2008年之後,全球債務開始屢創新高!
2、WHY?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一次性需求,訂單呈現拋物線走勢。
城市化上升周期,工業化和城市化訂單向上,企業和政府舉債,投資建設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訂單只給本地居民帶來工資收入,而不需要本地居民承擔成本。表現在:居民存款高速增長,社會消費不斷擴張,經濟勃然向上。
城市化拐點後,工業化和城市化訂單開始掉頭向下,工業化和城市化形成的資產開始賺錢和收費,用於償還銀行貸款的本息。市場開始進入還債周期,所有債務指向消費者。在不考慮利息的前提下,企業和政府要清償銀行貸款,需要把所有居民的存款賺光。顯然,實際情況是政府和企業要支付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這就導致所有居民存款被企業和政府賺走,也無法清償銀行貸款。指數增長的債務開始包圍每個人、企業和政府,利潤開始快速消失,美聯儲會在這個時候吹響加息的號角,資金開始撤退。泡沫開始破裂,實體企業大面積破產,資產暴跌,本地居民、企業、機構卻沒有資金購買。彼時,撤退的資本才會掉過頭來,以極低價格與成本收購與控股該地區的經濟。
3、債務危機,預設軌道
——貸款修路模型
上半場:假設政府貸款1億修建一條高速,公眾建成該條高速賺1億收入。
下半場:政府從公眾身上收取2億過路費,用於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
公眾只賺了1億,卻要還2億,因此結構性還不上,債務開始發酵。
修1條路是這個邏輯,修100條、1000條路都是這個邏輯。
修路是這邏輯,建基礎設施、機場、碼頭、建工廠也都是這個邏輯。
傳統金融規則的核心:公眾建的越多,欠的越多,經濟越發達,債務問題越嚴重。
這是美國比中國負債率更高的根源。而美國不懼怕巨債的根源在於:人類必須有一個避風港,美元必須安全,所以,這套演算法會專門收拾「世界第二」。曾經的前蘇聯和日本都是死於這個底層機制。目前,這套演算法正在劍指中國製造和中國。
4、鈔票是政府印的,但所有權屬於銀行
傳統金融印鈔原理:政府以未來稅收為抵押,發行國債,以國債為抵押,印製鈔票(基礎貨幣)。模擬一下,上半場,政府印鈔1億,投資,公眾賺1億。下半場,政府征稅2億,還1億國債的本金和利息。這個事情和銀行印1億鈔票,貸給政府毫無差別。所以,真實的印鈔權在銀行,而不在政府,這才是資本主義核心要義。中國金融體系復制了西方全套邏輯,這就註定中國製造不能寄希望政府拯救自己。
二、以貨投資,以貨支付,中國製造的春天
1、市場中有兩條造錢的跑道。
第一條叫金融跑道,銀行弄些數,就是錢。
第二條叫零售跑道,企業弄些數,以貨支付,也是錢。
第一條跑道由美聯儲調控,是現在的主跑道,居於絕對統治地位。美聯儲皺皺眉頭,全球資本都要顫三顫。第二條跑道由鬆散的企業開創,受限於網路、技術和投資,依然處於「小打小鬧」階段。如,中石油的加油卡支付系統,家樂福的購物卡支付系統,國美的購物卡支付系統等等。第二條跑道的核心優點:企業自主,沒有債務。
2、中國製造開啟第2條跑道的天賜良機
天時:全球債務總額已經突破247萬億美元,人均負債3萬多美元。美聯儲對此已經束手無策,美元信任基礎開始已經土崩瓦解。特朗普政府倒行逆施,給羸弱的美國信譽之上狠狠插上幾把鋼刀,全球急需全新的解決方案。一言蔽之,美聯儲的解決方案會在全球城市化拐點後失效,哪個民族開辟新跑道,哪個民族將接棒美聯儲和美國的領導地位。
地利:中國是世界工廠,大部分領域的產能接近或超過世界的50%以上。中國是世界上所有產業門類最齊備的國家和地區。文明總在文明的邊緣,從工業文明發源地英國出發。向東大陸方向,第1站法國(拿破崙);第2戰德國(希特勒);第3站俄羅斯(斯大林);第4站中國。向西海洋方向,第1站美國,第2站日本,第3站中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國處於大陸和海洋文明交匯處、融合處。
人和:中華民族處於5000年來最強勁的上升周期,而西方文明經歷400年的領先已經是強弩之末。我們只用了30多年就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創造了亘古未有的經濟奇跡。奇跡的創造者和見證者內心充滿澎湃的正能量,唯一缺少的只是釋放的出口。
技術: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中國製造可以擺脫傳統金融體系大量的投入,用APP記賬,中國製造向這個APP存入多少提貨權,就可以獲得多少提貨權分紅+這個新金融系統的所有權。這將永續使中國製造和中國創新的融資成本清零。這顯然也是全球製造業和全人類的需求所在。
三、市場可以很簡單
中國500強企業年度總營收高達70多萬億,至少佔中國製造營收總和的35%以上。因此,一旦我們發現「貨投資,貨支付」跑道,我們只需簽署500份合約,就可以直接搞定整個市場的35%。500強企業上下游關聯的企業之和,又可以覆蓋整個市場的半數以上。因此,透過紛雜的表現,直擊本質,中國市場自我整合實際很簡單。同理,在華跨國公司一旦完成對新平台的提貨權投資,新平台就會與世界500強完成利益一體化。新跑道會很自然的被全球500強延伸至全球市場的每個角落。
在貨支付體系,企業可以直接用提貨權支付工資和獎金,可以直接支付供貨款,可以直接投資各個創新方向,讓無人駕駛、無線充電、無人工廠、無人倉儲、人工智慧、智能醫療等面向未來的領域獲得充沛資金,使創新勃然發生。
四、登記合約,新跑道的挖掘機
舊規則每天諄諄教導我們:投資有風險。
讓市場中每個自己像防賊一樣提防著他人。
登記投資,還有風險?
答案很明顯,登記無風險。
人人都可以大膽登記自己未來必然要發生的消費。
2000萬中國人每人登記5萬塊(未來必然發生的消費),是1萬億投資款。
就可以吸引整個社會關注和媒體報道,就可以吸引中國製造登記跟投提貨權。
中國製造一旦登記跟投提貨權,中國製造就會發現,自己的提貨權就是真金白銀。
自己可以用登記的投資的提貨權支付工資和獎金,使提貨權支付的閉環形成。
SO,未來可以很簡單!
來雲錢包登記合約,登記領投新零售跑道,佔領未來的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