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案例讀後感

國際金融案例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0 13:11:10

國際金融學的案例分析題急急急!

如題:1,政策的放量寬松,發達經濟體過剩。
2,香港市場大幅走高。貨幣兌的匯率上限的連續沖擊。
3.當境外有大量資金連續進入一個地區,會連續刺激當地的經濟體系,引發當地商品供不應求,市場的活躍帶動周邊國家以及商業投資者的大批入駐,產生強有力的資金鏈接。進而帶動市場的積極活躍性。
4,實時關注境外資金來歷以及時間周期,以防止,短時間內市場經濟貨幣沖擊造成本地貨幣的貶值以及貨物產品流失。再者,針對外來經濟體系的入駐,制定一定的相關條例,以防止。市場的惡性發展。最後,根據入駐的經濟體系,制定出相應的回復措施,以帶動經濟體系入駐的同時,也同時帶動本地經濟發展,並且防止投機分子以混亂市場為目的的現象產生。

㈡ 《國際金融》案例五:套利交易

存在套利可能,買入英鎊對美元,三個月後獲得的利息為(本金:版USD除以匯率:1.5828再乘以12%),權然後三個月掉期利率貼水為100點,就是1.6128,你拿英鎊3個月獲得的利息去減去美元同期利息再和1.6128以上的匯率損失相比就得出答案了。

㈢ 急急急!!!有哪位大哥讀過(金融危機後的中國經濟)啊我要寫2500字的讀後感啊請教請教各位啦

這個很好辦啊,
你去網上收下《金融危機後的中國經濟》這本書的
內容提要和大綱,以及書中精華部分的摘要以及書評
參照這些寫個讀後感就行了嘛

㈣ 金融超限戰讀後感

[金融超限戰讀後感]
陳志武也不太喜歡郎咸平,這種不喜歡,不是個人好惡層面的,而是學術切磋層面的,金融超限戰讀後感。陳志武也很較真,可對政府較真的比較平和,對經濟學同事較真的比較嚴謹,因為陳是潛心學術的,學術必須嚴謹的較真。《金融超限戰》雖然把問題說的很嚴重,但關鍵是說出了問題。看完之後,再來回顧2006年-2007年這一波牛市,或許真不能簡單的以為是經濟向好在資本市場里的回應表現。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初已經破產的冰島,股市也就跌了90%而已,中國從6124-1664,跌去了多少?將近70%%,在亞洲僅次於越南。這是一個金融體系還沒有受到沖擊的發展中大國的股市表現嗎?郎咸平把06-07年的股市暴漲歸結為危機前的迴光返照,什麼危機?製造業危機。簡單梳理,就是從05年匯改以後,人民幣升值近20%,勞動合同法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倉猝推出,導致人力成本增加,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也導致資源要素成本增加,製造業在此輪金融危機蔓延之前其實已經捉襟見肘,度日勉強,只是當時外需還算可以維系,但已經有大量實業資本被迫撤離,尋找更高利潤渠道,哪裡利潤更高?股市,樓市。如果以此觀測,股市作為虛擬經濟,上輪股市暴漲和實體經濟到底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股市暴漲需要大量資金流動性助推,這種流動性如果是民營經濟投資經營環境惡化而流出的閑散資金,股市虛高是實體經濟繁榮還是危機前兆?再一個是國際金融炒家問題。郎教授認為,和日本1989年以後股市長期蕭條比較,我們的股市和樓市已經就差半步就將墮入深淵。樓市繼續暴漲,結果很容易明白。拿股市說,日本在股指最高點之前,也推出了股指期貨,然後更關鍵的是,允許國際金融資本進入成為日經會員,我們現在也剛剛推出股指期貨,現在差什麼,就差允許國際金融資本進入這一個門檻。一旦這個門檻放行,中國之前股市的所有經驗都將作廢。將有一大批技術派股神們被消滅。一個股指期貨已經足夠改變之前的單邊市經驗,更何況國際金融資本興風作浪的詭異威力。國際金融炒家,陳志武說不能太過放大這種陰謀論,而應該看到金融開放的很多正面因素。但這一點我對陳志武持保留的贊同意見。金融市場肯定需要逐漸開放,但我們不能低估國際投機勢力的威力。以國際油價為例,全球股市狂瀉之初,為什麼國際油價卻能飆升到147美元,然後急轉直下,沉淪到35美元以下,這一波大震盪難道是供求關系的影響?供求關系決定價格,這一經濟學永恆論調,到現在是不是需要矯正,加入新的變數?國際油價飆升那段,我們的國有企業算是損失慘重了!現在中石油中石化到處海外抄底,一時風光無二,當初虧損時候的焦頭爛額又有誰去問責呢?中石油,中石化,南航,深航,中信泰富,中鋁,單單國際油價這一波沖擊,套期保值合同,就讓很多國企虧損巨大。(暫別提次級抵押債券)怎麼賠的?或者中國企業怎麼進套的??郎咸平描述的是很淺顯和形象的。油價漲到80美元了,高盛摩根這些國際金融炒家馬前卒,就來慫恿我們了,你看現在油價80美元,你可以跟我簽個套期保值合約,半個月後,油價會漲到90,你就會賺很多,讀後感《金融超限戰讀後感》。國企高管們會想,油價這么高,他忽悠我,不能上當。結果半個月後,真漲到90了,高盛又來游說了,你看現在90,你跟我簽個套期保值合約,半個月後,就漲到100。國企高管們又想,80我都沒有買,真是虧了啊,可現在90更高了,怎麼敢買。結果半個月後,油價真漲到100了,高盛又來了,你趕快跟我簽吧,再不簽,油價半個月以後就漲到110了,我們已經有些膽兒顫了,買還是不買,這是個問題,結果還是沒有買。結果半個月後,油價就真漲到110了,看著油價從80美元漲到110美元,應該是一件十分折磨人的事情吧。高盛這時候又來了,還沒開口,國企高管就說:您不用說了,我買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趕快簽掉了。很多國企在油價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附近簽了套期保值合同。油價果然沖到了147美元,最初確實感覺賺翻了。結果呢,奧巴馬突然風雷一轉,集結高盛摩根這些投行高管們,開會批判,油價漲到147美元,你們這些國際金融炒家是反了天了吧?還讓不讓老百姓開車?還讓不讓我這一屆政府混了??其實這是十分雙簧的事情,因為奧巴馬的民主黨背後的支持財團正是華爾街金融資本。結果從那天開始,油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了。當油價跌到100美元時,我們多少或許還有觸底反彈的幻想,當油價跌到70美元的時候,就只有減少巨虧的希冀了,可油價仍然一泄千里的來到了35美元下方。郎咸平覺得,國際金融炒家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他們能幫助日本1990年之後失去10年,幫助泰國韓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瀕於破產,幫助冰島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初走入冰窟,幫助迪拜09年成為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幫助希臘現在直接用債務危機拖垮歐元,他們也就有能力幫助中國進入水深火熱之中。就股市看,6124到1664的一輪,有數以萬計的中產家庭,已經感受到了什麼是水深火熱,那麼是否中國的民間財富在過去30年中積累的足夠富裕,還能不能抗住下一輪?而在股指期貨推出以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如尚福林所說的,更加穩健的資本市場。我們看到的是兄弟鬩牆,一個個殺紅眼的期貨空頭們,貪婪垂涎散戶們手裡僅剩的閑余資金,借著外圍市場混亂和國內樓市調控,將股指砸向了更低點。而這些所謂的期貨空頭們,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國際金融大鱷們正在無時無刻睜著更血紅的眼睛,密切盯著包括基金經理在內的萬千勤勞中國人的口袋。在美元已經開始絞殺歐元的時候,中國也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所謂自助者天助。如果從此痛下決心,真正站在民生角度,嚴控國進民退,放開民營經濟,提高百姓收入,堅決打壓樓市投機,狠心整抓黨風黨紀,真正推進法制和市場的實際意義上的完善,讓普通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中國內需才會提速,財富積累才會繼續不斷擴大,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才會不斷增強,這樣,跟國際金融資本大決戰的時間,或許將會推後,我們也還會有足夠的時間來完善和發展自身的金融體系。如果仍然滿足於4萬億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的高投資下11.9%的虛幻數據,繼續惡化民間資本的生存空間。或許,我們在能夠遇見的未來里,根本看不到下一個6124的出現。《金融超限戰》是郎咸平的書。我不知道是他自己編的,還是書販子編的。基本上是他的演講稿。章節里重復的內容不少,讓人感到羅嗦。好多內容我以前在網上看過,即使在這個博客里也有收藏。除了講金融,還有一大章講食品行業,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抓住行業本質。還有一本書《郎咸平說》我也在看。因為買的都是盜版書,也不知道是不是書販子亂編的,有些內容和《金融超限戰》是重疊的。我覺得郎咸平是個資產階級的學者,對資本主義的運行還是有心得的,所以他的一些預言尤其是對中國經濟的一些預言還是准確的。最欣賞的是他的微觀經濟學,外科手術刀式的解剖企業,讓人嘆服。以國際化為旗幟,用金融做後盾對別國進行顛覆和掠奪,是當代國際資本大鱷程式化的手段了。美國,現在這個世界上最貪婪、最虛偽、最無恥的國家就是金融戰的策源地,華爾街的大鱷就是幕後的黑手。

㈤ 求一篇關於金融類書籍的讀書筆記。2000字左右。例如《金融學》《國際金融學》《貨幣銀行學》之類的。

你去讀《操作手回憶錄》吧

㈥ 國際金融案例分析題

外匯管制可以追溯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當時馬國政府為了防止國外貨內幣炒家阻擊馬幣容而進一步限制馬幣在馬國以外的流通性。
1997亞洲金融風暴時開始管制外匯。2005年開始放鬆管制。

一、外匯管制主要有三種方式:
1、數量性外匯管制2、成本性外匯管制3、混合性外匯管制
二、定義:
外匯管制是指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
三、利弊:
實施外匯管制的有利方面在於,政府能通過一定的管制措施來實現該國國際收支平衡、匯率穩定、獎出限入和穩定國內物價等政策目標。其弊端在於,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由於人為地規定匯率或設置其他障礙,不僅造成國內價格扭曲和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妨礙國際經濟的正常往來。一般情況是,發展中國家為振興民族經濟,多主張採取外匯管制,而發達國家則更趨向於完全取消外匯管制。
網上摘抄的,你看著寫

㈦ 國際金融案例的編輯推薦

本書所涉案例研究提供了一個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金融決策的獨特視版角,為了解國際金融市場權——包括匯率市場及國際資產配置——奠定了基石,並思考了金融及投資決策如何適應國際環境。案例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重要的企業金融決策——從外匯套利戰略。跨國企業分支機構的融資、跨國界評估到如何度量及管理新興市場的運營風險。

㈧ 跪求一篇華爾街紀錄片觀後感

《華爾街》系列紀錄片觀後感(2010-10-08 08:10:57)轉載標簽: 財經美國華爾街資本市場創業板雜談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案例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