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服務業在印度經濟中如此突出
【答案】D【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服務外包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國際化水平高的特點。印度人口多,軟體製造業發達,適宜發展服務外包產業。考點:該題考查印度工業的分布。
Ⅱ 印度服務業為什麼佔GDP比重那麼高
樓主是想從那個角度來了解這個問題呢?
我所擅長的是國情與行業預期分析,我就從這個入手吧!
印度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其實跟它本身的國情是分不開的。
印度曾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社會歷史財產。他們的宗教文化、建築文化和古典主義藝術也十分引人注目,因而印度的旅遊業十分發達。雖然他們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但每年依然少不了定期的旅季繁榮。
印度是世界軟體辦公室,擁有超級強大的IT信息資源和IT人才培養網路:(據說他們那裡有所大學,是專門培養軟體人才的,能跟美國的麻省理工較勁...0.0)他們那裡的教育經費每年超過50%的比重都集中投放在一所或幾所核心大學之中,造成巨大的現代信息工程教育發展優勢。在眾多IT人才的翻湧下,印度信息工程與現代計算機軟體行業迅速發展。(屬於服務業,比如開發的軟體都是給你們用的...)
印度有超過三個世界上著名(小著名,至少是圈內人不會不知道的)金融中心。他們的金融產業是依託基礎實業發展起來的。印度政府非常注重基礎實業的發展(比如他們當地的一些棉產業、黃麻產業等),為了支持他們,金融業從眾多企業輸血機中迅速崛起。
印度還有許多其他的服務行業,不如一些針對社會上層的服務行業(印度社會貧富分化是目前中國的20倍!!你想像一下...0.0)。還有外貿行業、餐飲業(印度教促進了宗教餐廳的發展)等等,他們都是印度經濟的支柱,印度本土工業在國際分工中因為核心競爭力羸弱而無法取得比較優勢,因而暫時不受重視。
綜上原因,印度服務業佔有GDP高比重也很正常。
希望能幫到樓主。
Ⅲ 小米為什麼在印度要退出消費貸款服務
小米認為,憑借自己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地位,可以輕松地進入印度利潤豐厚但競爭激烈的金融服務業。然而,隨著公眾對數據隱私的關注日益增強,谷歌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也被迫改變了它們的業務方式。也就是說,當前的局勢對小米來說不容樂觀,這將是一條非常艱辛的道路。
小米計劃未來幾周將在印度推出小米信貸(Mi Credit)服務,為用戶提供高達10萬盧比(約合1451美元)的貸款,最低利率為1.8%。小米發言人告訴路透社,小米信貸目前處於「測試階段」,拒絕透露更多細節信息。
Ⅳ 印度第三產業比重大,為什麼還那麼窮。
印度服務和IT外包業務對印度經濟的左右被嚴重誇張了,最多隻佔GDP的5%,跟中國商品出口額相比,可以忽略。
物質財富畢竟要靠第二產業來生產。沒有強大的第二產業,也不想美國可以依靠中國的第二產業,永遠都只能是窮國。
第二產業依託於第一產業的概念是——你只有吃飽了飯,才會考慮購買工業品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產業依託於第二產業的概念是——你只有有了足夠的物質財富,才會想到保險、金融、醫療這些更高層次的財富消費。
沒有足夠的物質財富,服務業是無根之樹。
什麼是IT?舉例說明:
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體編寫 如INTEL、MS等
IT技術產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眾等
IT產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IT產品系統化 解決方案、信息系統 如華為、HP
IT產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IT產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IT產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IT產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IT產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但是印度的IT業主要是外包型的,極少有自己的獨立品牌,屬於給別的國家打工。
Ⅳ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Ⅵ 印度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1、【服務業】
佔印度GDP55.1%。主要部門有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2007/2008財年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396億美元,其中出口314億美。
2、【旅遊業】
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為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
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訪印外國遊客人數約為443萬,比上年增長14.2%,創匯約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3、【交通運輸】
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是印主要運輸手段。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世界第17位。
(6)印度金融服務業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原則:
1、突出重點原則
「大而全」、「小而全」,觀望、攀比,這是我國區域經濟中常見的一種小生產習氣,是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生產效率低下、重復發展、惡性競爭的根源。
市場競爭最根本的是資源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競爭,一個地區不可能所有產業都同樣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中必須堅持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的原則。
選擇一、二個具有確定優勢的產業作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圍繞「支柱」培養一批重點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群,支撐整個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技術開發原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支柱產業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發展潛力,因為科學技術水平是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實現升級換代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的推廣運用還有利於節約能源,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並且有助於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延長支柱產業的生命周期。
只有源源不斷地將新的科學技術注入支柱產業,才能使其適應市場變化,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達到投資成本利潤最大化。
3、扶持培育原則
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的「原動力」是市場作用,但並不等於作為市場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無為而治」。政府必須採取相應的調節、引導措施以補救市場本身的缺陷,促進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化結構。
尤其在我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和滯後性,市場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軍事和各種非經濟因素影響客觀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過產業政策的規范作用和行政干預來引導支柱產業發展;實施有利於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來擴大和改善投資、融資機制。
加強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礎產業建設,改善基礎設施,保證生產正常運行;擴大外貿經營自主權,鼓勵企業向境外發展,盡快形成跨國大集團和公司。
Ⅶ 印度金融體系由哪些金融機構組成電大形考
印度金融業的構成
印度的金融體系主要由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構成。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合作銀行、地區農村銀行(RRBs)、金融機構(FIs)和非銀行金融機構(NBFCs)等。銀行部門是印度金融體系的基石,受中央銀行監管。印度的金融市場由貨幣市場、政府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構成。
印度的銀行體系
印度的銀行體系由聯邦儲備銀行、商業銀行、合作銀行和地區農村銀行(RRBs)組成。印度儲備銀行(RBI)是國家的中央銀行。它是國家銀行體系的管理者,同時負責制定國家的貨幣政策,負責實施國家對外匯市場的必要干預,也是印度國際貨幣儲備的保管人。
印度商業銀行是銀行體系的主要部分,包括公營銀行、區域農村銀行、私人銀行和外資銀行,總數接近300家。從所有制看,可劃分為國有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和外資銀行三類。
另外還可以分為表列商業銀行和非表列商業銀行。表列商業銀行是指實際資本在50萬盧比以上(包括50萬盧比),在央行保持其定期或活期負債的最低百分比數,並向央行抄送周報的銀行。因為它們被列入央行的銀行表,所以稱為表列商業銀行。列表銀行享有自由匯款、票據貼現、向央行買賣英鎊和盧比以及有價證券的便利。表列商業銀行在印度金融體系中佔主導地位,其資產佔到整個金融體系資產的75%。
合作銀行分為城市合作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它們是印度銀行體系的重要補充。農村合作銀行又分為長期信貸合作機構和短期信貸合作機構。印度國家銀行(SBI)是印度最大的商業銀行。該行在印度有9120家分行,還有65個辦事處分布在全球32個國家。它的主要職能是為農村銀行、中小型企業項目籌措資金,在為零售和批發業提供金融服務中有著領導性地位。該行是印度唯一一家進入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銀行。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CICI),是印度第二大銀行,也是最大的私營銀行。該銀行在印度擁有955個分支機構,並在17個國家有辦事處。
印度進出口銀行成立於1982年,屬印度政府所有。該銀行成立的宗旨是為印度的對外貿易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便利、促進印度對外貿易的發展。
印度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印度的金融機構中有13個是國家級的、46個是邦一級的。國家級的金融機構包括長期貸款機構、特殊機構和投資機構,其中包括保險機構。邦一級的金融機構包括邦金融機構和邦工業發展公司,後者主要為企業提供項目融資、設備租賃、公司貸款、短期貸款和票據貼現等。
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為零售企業提供貸款和分期付款融資,由央行監管。政府債券市場的主要交易商(PDs)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的國有保險機構主要有印度人壽保險公司和綜合保險公司。前者主要負責人壽保險業務,後者負責非人壽保險業務。從2000年開始,印度允許私營的(國內以及國外的)保險公司進入其國內市場。盡管對國外保險公司持股比例的限制仍然很嚴格,只有26%,但是已有19家合資保險公司陸續獲准成立。
印度證券機構
印度資本市場比較發達,其歷史超過百年,監管制度比較嚴格。經過多年運作,所有交易市場已經聯網,實現終端交易,私營企業可以比較方便地實現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印度的證券機構主要由證券交易所、證券投資商(基金公司、從事混業經營的商業銀行、股票經紀公司等)組成。印度共有證券交易所23家,其中孟買證券交易所是全亞洲最早的交易所,也是印度最大的股票交易場所。印度目前共有9644家上市公司,其中在這個交易所上市的就有5247家。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是印度第一大債券市場,也是印度最早開啟網上交易的交易所……(全文請閱讀《中國金融》印刷版2011年第5期)
Ⅷ 印度的經濟特點
印度從經濟上來說是世界第七大經濟的名義GDP和第三大的購買力平價(PPP)。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排名第139 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經過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印度每年實現6-7%的平均GDP的增長。自2014年以來,除2017年外,印度經濟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服務業之一,自2001年以來年增長率超過9%,佔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為IT服務,業務流程外包服務和軟體服務的主要出口國,2017財年的收入為1540億美元。這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 IT行業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營部門僱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創業中心,2018 - 19年間有超過3,100家技術初創企業。印度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之一,2013 - 14年度年產量為2148萬輛(主要是兩輪和三輪)。 2015年,印度擁有價值6000億美元的零售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
Ⅸ 談談印度在服務業吸引外資方面為什麼會採取這些措施
印度涉外稅收優惠措施與許多國家一樣,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有許多稅收激勵政策,主要的形式是給與一定的免稅期。這些優惠政策可以彌補在印度經商的一些劣勢,如相對較高的進口關稅、較嚴格的勞工法案以及較差的公共基礎設施。印度的涉外稅收措施與中國相比同樣也非常復雜,對於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有著非常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下面列舉的是印度現行的一些區域性及產業性稅收優惠政策:1)減免100%利潤和收益稅十年:包括2006年3月31日前成立的發電企業,或發電並輸、配電企業,或配電企業等。2)減免100%利潤和收益稅七年:包括生產或提煉礦物油的公司等。3)前五年減免100%所得稅,隨後五年減免30%所得稅:如2003年3月31日前開始提供電信服務的公司等。4)到2009-10財政年度的十年裡100%免除出口利潤稅:針對位於電子硬體技術園和電子軟體技術園的新工業企業。5)計算機軟體等的出口,可從出口總收入中減免50%出口所得稅。6)免除以參股或長期融資形式投資於基礎設施開發、維修及運營的基礎設施資本公司的紅利、利息所得稅及長期資本收益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