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見的理財詐騙手段有哪些
常見的理財詐騙手段有:
1、實行會員准入制。虛假理財網站常用「注冊即送現版金」等獎勵方式誘惑投資者權。一般注冊會員時需要輸入身份證號等信息進行實名注冊,還要提供用於項目結算的網銀賬號等,才能成為他們的准入會員。
2、項目繁多,無實質實業投資說明。投資理財騙局多提供周期不同、種類繁多的多種投資項目,一般投入金額越多,分紅周期越長,不法分子宣稱的份額金額越高。
3、天天分紅,高額返利。此類投資詐騙最大的特點就是放長線釣大魚,以投資公司為載體,以定期分紅為誘餌,等網民投入小量資金後,前期定時給網民「分紅」(返利),待網民不斷追加資金或介紹親友大量投資後,騙子就會關閉網站、銷聲匿跡。
4、傳銷拉人頭式獎勵機制。多數騙局具有明顯的傳銷性質,利用受害人的人際關系網,吸納更多人上當受騙。如前段時間瘋傳網路的MMM金融互助社區,本質上就是金融傳銷,金融詐騙。
Ⅱ 十大互聯網金融陷阱風險有哪些呢
一、龐氏來騙局:披著亮麗外衣的「自拆東牆補西牆」老牌金融陷阱
二、虛擬貨幣:比特幣引發各種緊跟風口的新潮騙局
三、消費返利:偽裝公益消費的網路傳銷陷阱
四、違法P2P平台:高利率誘惑的虛假標的
五、消費金融套現:網購平台的信用額度已成非法吸錢產業鏈集中地
六、借款傭金:「借款傭金」成最常見的網貸詐騙形式
七、「套路貸」:受害人債務成幾何式增長
八、網貸手續費:專盯急需貸款人群騙取手續費、傭金
九、釣魚網站:仿冒真實網站地址或頁面
十、網路外匯理財:高大上包裝之下的投資平台易設陷阱
Ⅲ 26歲「白富美」非法集資3億,美容消費200多萬,如何避免投資陷阱
【秀兒說事】
26歲的小盧,年輕貌美,事業有成,在周圍人的眼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白富美”!然而,她的錢財,卻是來自於非法集資,共“借了”周圍人3億元,期間大肆揮霍,花掉了1900萬,其中,僅用於美容消費的就有200多萬!
小盧是一個房屋中介銷售,每年靠中介能有20萬的收入,但她不滿足,自己開了一個中介,然後開始了非法集資之路,借款20萬,許以半月10萬的利息,從此走上了拆東牆補西牆的不歸路,前後非法集資3億,造成大家損失1900多萬!
【4】她是詐騙罪不假,但是那些借錢給她,明知這么高利息不靠譜,算不算放高利貸,也有罪?因為只要是正常人,利率太高,一看就知道這有問題,還借博取利益,明顯有放高利貸之嫌疑,她坐牢了,後面的虧了,也不能讓前面那些人這么容易混過去才是!
【結束語】
借款20萬半個月利息十萬,轉手一賣就賺30萬,有這么誇張?月息10%都出借的人,值得同情嗎?
Ⅳ 現在有不少金融證券機構鑽法律空子,誘騙消費者投資做期權股票,害得他們血本無歸。受害者該怎麼辦
首先,總結經驗,確保以後再也不會在這上頭被騙。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掉到坑裡了,我們能做的,就是下次不要再掉到這個坑裡。
一般來說,我們之所以會上當受騙,都是因為貪欲太強,但是相關的經驗和能力卻不夠,結果就掉到了別人設好的陷阱里。
其次,先採取緩和一點的方式,試試能不能多少要回一些錢。如果這個機構確實不合法,存在操控股票期權的行為,他們本身是心虛的,也許會多少還你一些錢,避免你更多的糾纏。比如找相關負責人、老闆,先心平氣和說,不行就一直跟著試試。
最後,如果老闆人都不見了,已經捲款跑路,那就只能報警或者向相關部門舉報了。這種方式是下下策,為什麼呢?因為只要老闆被抓了,基本你的錢要回來的幾率也非常小了。老闆雖然會有一些資產被徵收,但是相關部門把錢給了你的可能性極小。畢竟,那麼多人等著要錢呢。
Ⅳ 馬上金融。。。。。這就是個騙局,希望大家不要在去上當受騙,我真心的實話實說。
馬上金融消費貸,太坑,就是個騙局,大家要小心了!
Ⅵ 金融管理部門約談13家網路平台企業,你都遇到過哪些金融亂象
我沒有遇到過金融亂象,不過常常在網上看到一些人中了金融亂象的套路。金融陷阱近些年花樣翻新,迷惑性,隱蔽性越來越強,讓人防不勝防。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重點區域:
1.投資類陷阱。包括期貨,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交易,現貨原油,外匯交易類,郵幣卡交易,農產品交易,茶品交易等。如各種注冊地在香港、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地的帶杠桿交易的外匯交易平台,伺服器建在大陸之外,打著當地監管局監管,構建虛擬交易平台,行情數據造假,大多數初入投資者可以嘗到盈利甜頭。利用交易滑點,撰改數據,騙取暴利。國內的郵幣卡交易平台以高額收益為誘餌,吸引投資人下載平台入市追加投資後,操縱價格,收割客戶或跑路。
5.虛擬貨幣陷阱。以區塊鏈技術為口號,數字貨幣為幌子進行傳銷,注冊免費礦機,吸引新客戶,慫恿客戶買礦機加大挖礦量,以獲取更大收益。最終,投資者逐漸入局,越投越多,為莊家接盤。
Ⅶ 央視曝光理財騙局引發網友熱議,你見過哪些理財套路
我見過的理財套路有境外詐騙網站,騙子會在國內各大網路平台投放極具誘惑力的廣告。P2P平台頻現虛假投資標。在互聯網金融借貸平台,還流行著一種借款詐騙。
Ⅷ 如何理性消費,防範金融欺騙陷阱,注重自已徵信建設
利潤過高 極具誘惑力的投資 多為金融欺騙陷阱 克制投機取巧跟佔小便宜的心裡
Ⅸ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