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十七屆三中全會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展現狀

十七屆三中全會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7-19 14:08:36

①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

實現農村改革發展要做到四個突破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尤其是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涉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是我們黨對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的進一步細化,為億萬農民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奮斗目標。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必將因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載入史冊。

30年前率先在農村起步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不僅使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歷史性巨變,也為整個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作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新形勢下,農村改革仍考,試大網站收集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村農業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那麼,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開辟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天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不竭源泉。」

第一,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有新的突破

發展現代農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關鍵所在。一方面,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吃飯是頭等大事。但由於我國人多地少,土地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土地產出水平較低,目前糧食還不能完全自給。因此,我們要確保95%的糧食自給率,守穩中國糧食安全線,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廣大農民要致富奔小康,從根本上說取決於農業經營的水平和效益。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首先,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產出的較大幅度增長,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走內涵式與集約經營相結合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其次,必須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實現農業產業的升級換代,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速現代農業的市場體系建設,實現農業市場由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轉變,增強農業國際競爭能力。

其三,必須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企業化和農業產業化。一是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興辦農民自己的企業,發展一批農業市場競爭主體,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在農村培養農業企業家,促使一部分有能力、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創業、致富。二是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農民的引導、帶動作用。在發展現代農業中,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應體現在農戶與企業之間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上。一方面,按照規模化、基地化、企業化和標准化的要求,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龍頭企業帶動型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龍頭企業通過公司的企業行為,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和增進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用足用活扶持特色龍頭企業的稅收、用電等各項優惠政策,培植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增強農民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其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眾所周知,傳統農業增加的投入主要是指勞動力、化肥和農葯等。我國一些地方因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已出現了土地退化、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等現象,使得土質下降,而再加之生產資料等價格提高,使得單位投資的成本大幅上升,挫傷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經濟學理論為依據,以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為原則的一種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有利於增加農產品種類和產量,節約農業投入成本,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優質性,充分節約、利用資源。比如,用有機肥代替化肥,減少農葯的使用量而代之以依靠生物天敵來解決病蟲害,有利於節約農業投資,保障食品安全;推廣「豬——沼——果」、「桑基魚塘」等循環經濟模式,有利於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等等。

第二,推進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有新的突破

農村改革30年來,始終貫穿一條紅線,就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今天,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然必須貫穿這條紅線。正如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的,「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

推進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土地承包法》賦予了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農村土地使用權,《物權法》明確賦予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強化了對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但是,在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之後,怎樣管好土地、用好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農民收入,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胡錦濤總書記考察小崗村時明確告訴鄉親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考試,大網站收集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胡錦濤總書記這一席話指明了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十七屆三中全會突出強調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這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各項制度。當前的重點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真正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願有償流轉機制,推進農村土地以租賃、轉包、轉讓、入股等方式合理流轉,鼓勵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改革土地徵用制和補償機制,合理確定征地標准,確保征地補償款足額、及時發放給農民;在政策上超前防範農民失地的風險,優先為失地農民提供養老、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同時鼓勵流出土地的農戶繼續在原來的土地上通過勞動投入獲得收益,使其「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離鄉」。總之,要通過深化改革,讓農民成為投資主體、發展主體和收益主體,讓更多農民獲得土地財產性收入。

變革農業的組織結構,實現農業產業組織化。30年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了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但如今「千家萬戶小生產」的分散狀態,難以普及先進科學技術,無法適應「大市場」的變化,阻礙了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推進。怎麼把一家一戶農民組織起來進行社會化大生產?當前,要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合作有效發揮外部規模優勢,彌補小農經營的規模缺陷。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長遠目標來看,當前應注重發展以糧油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和營銷專業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其成為確保糧食安全、調整農業結構、擴展農業產業鏈、實現一體化經營的重要的組織載體,使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推進農村金融體制創新,建立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必須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目標,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格局。商業銀行需正確處理好服務「三農」和商業化運作的關系,大力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農業發展銀行要擴大支農業務范圍,支持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進出口;充分發揮農信社在農村金融體系中主力軍的作用,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提高資產質量;進一步擴大郵政儲蓄銀行的涉農業務范圍,通過開展存單質押貸款和小額貸款業務,開辟資金迴流農村的新渠道。規范引導民間金融及借貸行為,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准入門檻,培養村鎮銀行、農民互助金融合作組織等民間金融機構。

第三,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有新的突破

城鄉二元體制是「三農」問題的症結所在。因此,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從根本上改革城鄉二元體制,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實現以城帶鄉、城鄉協調發展。

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目前,我國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所承載的權益是不一致的,這種城鄉不統一的戶籍制度不符合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因此,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人口管理制度。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分治」體制性問題的有效措施。

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和保障體制。當前應通過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重解決農民生存保障、健康保障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應從統一城鄉文化教育、醫療保險、就業保障、社會保障等制度入手,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農村公考,試大網站收集共財政投入力度,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針對農民工群體推出了與城鎮居民無差別的「農民工綜合社會保險」,針對被征地「農轉非」勞動人口推出了「失地農民社會保險」,針對尚有耕地的農民推出了「新型農民養老保險」,等等。

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農村和城市應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應統籌城鄉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乾線公路和鄉村道路建設,形成干支相連、區域成網、城鄉通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加強農村供水供電網路、垃圾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廣播電視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第四,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上有新的突破

「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根據我國國情,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綠箱」和「藍箱」政策,加快立法步伐,使我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進一步完善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堅持農業投入與國民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原則,調整國民收入在城鄉之間的分配比例,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長效的內在增長機制;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使支農資金更多地向種植(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大戶、生態農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傾斜;改進政府農業投資管理體制,不斷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加大對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力度。

繼續加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加大對農業科技、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基礎性、公益性農業科研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農業科技儲備;完善和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提高國家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的使用效率;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明確和強化各級政府在中小型農村公益設施建設方面的責任,重點解決農村水、電、路等問題。轉貼於:公務員考試_考試大

② 急:十七屆三中全會

為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獻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新華網快訊:中共中央政治局28日召開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點擊詳細>>>>>

相關鏈接:
胡錦濤主持政治局會議 決定召開十七屆三中全會
[三農話題]農村改革,如何搞好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網友原創:十七屆三中全會必將成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里程碑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1978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原則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強調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把發揮農民積極性、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確定一切農村政策的出發點,鼓舞和指引了廣大農民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適合中國農村特點的經營管理方式,由此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嶄新篇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迅速推向全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共中央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主要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我感到,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黨中央召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必將成為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里程碑

③ 十七屆三中全會內容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2人,候補中央委員166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黨的十七大代表中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部分基層同志和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部分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回良玉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七屆一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應對來自國際國內形勢復雜變化和自然界的嚴峻挑戰,奮勇奪取抗擊南方部分地區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社會安定團結大局得到鞏固和發展。

全會全面分析了形勢和任務特別是經濟形勢,強調我國總體形勢是好的,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金融業穩健運行,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積極應對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國自己的事情辦好。要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動科學發展,堅定信心、冷靜觀察,多管齊下、有效應對,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全會研究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乾重大問題,認為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對於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全會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功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道路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並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領導人民譜寫了改革發展的壯麗史詩。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全會指出,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不竭源泉。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完善農村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農民安居樂業,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全會認為,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好形勢。

全會認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應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努力開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廣闊道路,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

全會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全會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全會強調,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

全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部署,強調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全會提出,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抓緊在農村體制改革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強化農村發展制度保障。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

全會提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要加強農業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全程監控,切實落實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

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農村社會管理。

全會強調,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要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農村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幹部配備上切實體現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加強對農村改革發展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調查研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領導班子建設為重點、健全黨組織為保證、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著力拓寬農村基層幹部來源,提高他們的素質,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要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改進黨員教育管理,增強黨員意識,建設高素質農村黨員隊伍。要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推進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弘揚求真務實、公道正派、艱苦奮斗的作風,以維護農民權益為重點,圍繞黨的農村政策落實情況加強監督檢查,切實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涉農違紀違法案件。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集中群眾智慧,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努力創造實實在在的業績。

④ 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將會是什麼呢

主要是農村的改革發展問題。一個重要文件:《中共中央關於農村改革發展的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會提請通過.

⑤ 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是什麼

回顧過去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十七大以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應對來自國際國內形勢復雜變化和自然界的嚴峻挑戰,奮勇奪取抗擊南方部分地區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社會安定團結大局得到鞏固和發展。

分析形勢 我國態勢沒有改變

強調我國總體形勢是好的,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金融業穩健運行,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積極應對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國自己的事情辦好。

研究問題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好形勢。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提出目標 描繪農村未來美好圖景

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目標保障五大原則必須始終堅持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①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②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③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④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⑤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

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部署,強調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

科學判斷把握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方位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一個「發展階段」、一個「關鍵時刻」、一個「重要時期」,全會閉幕時發表的公報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概括了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制度創新夯實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保障

①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意味著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將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間。②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國情,突出強調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各項制度。③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我國將從農業投入、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對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和戰略產業的支持和保護。④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著眼於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旨在從根本上破除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基礎。⑤「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於加強村民自治機制建設,不斷發展農村基層民主…

六大目標 全面描繪農村未來圖景

①「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②「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③「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⑤「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明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措施,再到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專家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涉及農村建設各個方面,是黨對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的進一步細化,為8億農民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奮斗目標。

三大部署 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路徑圖」

①「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②「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③「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這3個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又有力應對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為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勾勒了一幅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徑圖」。

四項制度 夯實農村改革穩步推進

一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專家表示,全會提出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意味著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將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二是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全會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國情,突出強調要 「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三是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意味著我國將從農業投入、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對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和戰略產業的支持和保護。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著眼於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旨在從根本上破除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基礎……

現代農業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置首位

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從七個方面進行了部署,引人關注的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被放在七項部署之首。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對糧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體體現。此外,還就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等作出了具體部署。針對我國農業生產中的薄弱環節作出系統部署,目的就在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真正建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八大舉措 徹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基於對「三農」問題的准確把握,全會深刻提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措施:「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長久以來,許多地方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城鄉發展二元化結構的長期存在,不僅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較慢,最終必然制約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十七屆三中全會把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標。這是我們黨對8億農民作出的庄嚴承諾,表明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更加重視解決廣大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就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全會從8個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隨著一項項極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陸續出台,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步伐將不斷加快,城鄉一體化的嶄新格局將不再遙遠。

三個要求 為農村改革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緊緊抓住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主線,著眼於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和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對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作出系統部署: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組織建設,始終是做好黨管農村工作的基礎。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 「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推進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專家表示,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是整個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將以維護農民權益為重點,加強監督檢查黨的農村政策落實情況,切實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涉農違紀違法案件

⑥ 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的重要決定是什麼

十七屆三中全會的重要議題,是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這次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是黨的十七大代表中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部分基層同志和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部分專家學者也應邀列席了會議。有關專家認為,此舉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加廣泛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以使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契合8億農民的意願,表明了黨中央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堅定決心。 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是率先在農村起步並取得突破的。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必將因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載入史冊。 科學判斷:准確把握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方位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會突出強調,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新形勢下,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總要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貫穿了這一總要求。全會強調,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一個「發展階段」、一個「關鍵時刻」、一個「重要時期」,全會閉幕時發表的公報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概括了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對歷史方位的准確把握,是作出戰略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專家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鍵環節和突出矛盾,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認識和把握,意味著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意義更加重大、時機更加緊迫、任務更加繁重。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村農業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 目標任務:全面描繪農村未來美好圖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之時,我國農村的面貌將會怎樣?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6方面的基本目標任務,讓廣大農民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 「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明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措施,再到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專家梳理這一脈絡後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涉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是我們黨對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的進一步細化,為8億農民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奮斗目標。 全會還確立了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並在總結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必須遵循的5項重大原則。專家表示,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和5項重大原則的提出,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確保了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向前推進。 3大部署: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路徑圖」 「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 30年前起步的農村改革,使我國廣大農村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但我國農村的改革發展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和問題: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仍然突出,無法適應構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緊迫要求;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農業穩定發展的難度加大;國際糧食供求形勢緊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力增大;農民持續增收的機制仍未完全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許多農村的面貌仍然較落後,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道遠…… 「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這3個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又有力應對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為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勾勒了一幅切實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徑圖」。 制度創新:夯實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已進入依靠制度創新的新階段。全會緊緊圍繞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圍繞農村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對農村制度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專家表示,全會提出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意味著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將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間。 ——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全會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國情,突出強調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各項制度。 ——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意味著我國將從農業投入、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對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和戰略產業的支持和保護。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著眼於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旨在從根本上破除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基礎;「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於加強村民自治機制建設,不斷發展農村基層民主…… 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並作出全面安排,必將從根本上優化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環境,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⑦ 十七屆三中全會的要點,急!

1 土地改革。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制度。
2 實行對外開放,以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
3 平反冤假錯案。
4 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

⑧ 為什麼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要研究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認為穩定了農村,就穩定了社會。
農村發展,就成了首要任務了。不過,收效如何,得時間來給答案。

⑨ 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簡介

十七屆三中全會於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2人,候補中央委員166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黨的十七大代表中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部分基層同志和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部分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主要議程:
1、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
2、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討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討論全國農村信用社改革,審議《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等文件,規劃未來十五年農村改革藍圖。
3、探討應對世界金融海嘯對中國的影響
4、其他事項

⑩ 關於十七屆三中全會

(1)題答案:
「三個沒有」: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
「三個進入」: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三個作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
「毫不動搖」: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十分清醒,決不能有任何含糊。
「兩個轉變」:一個是家庭經營要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另一個是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
「兩個市場」: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和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兩個權益」:即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和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
「兩個最嚴格」:第一個是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第二個是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
「三個不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這「三個不得」是農村土地流轉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
「三個最」:「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
目標任務:全面描繪農村未來美好圖景。
公議公報說,全會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題答案:
最大亮點:「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擴大農民在縣鄉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同農民的聯系。」

亮點一:《決定》堅持了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土地流轉要注意形式和條件。
亮點二:集體建設用地的基本原則體現了改革試驗試點的有效經驗。
亮點三:《決定》允許農民合作社辦金融,有利於農村金融活化。

「三農」新政亮點
1、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
2、健全農業補貼制度,擴大范圍,提高標准,完善辦法,特別要支持增糧增收,逐年較大幅度增加農民種糧補貼。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充實主要農產品儲備,優化農產品進出口和吞吐調節機制,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
3、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著眼於建設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集成,重點支持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農業節水、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領域科技創新,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盡快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優良品種。
4、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理順比價關系,也有利於種植業上游包括化肥、農葯、種子、農業機械等農資生產企業經營市場環境的改善,從而有利於這些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5、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為農民工建立基本權益保障,加上農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新的消費市場需求將會得到較大的釋放,也有利於我國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不穩定之時透過自身內需市場的增長來獲得經濟的穩定發展。
6、新政重點支持生物技術、良種培育等領域科技創新,將使得種子行業龍頭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三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政策亮點:
一、科學判斷:准確把握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方位。
二、目標任務:全面描繪農村未來美好圖景。
三、3大部署:勾勒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路徑圖」。
四.制度創新:夯實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保障。
五、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
六、8大舉措:徹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七、3個要求: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中國網10月24日訊 著名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經濟學家嚴瑞珍教授24日在做客中國網時表示,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問題,這次三中全會的決定在幾個方面有很大的亮點。
第一個亮點,非常明確的指明了中國農村改革所處的歷史條件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我們正處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第二個,我們正在加快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三個,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要建立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的架構。這個是多少年來人們盼望的,特別是農民盼望的一個要求。
第二個亮點,提出了一個到2020年的藍圖,有一個六年目標。把在這十來年當中要實現的目標具體化。有幾點特別的振奮人心:比如說一體化建設,農村一體化要基本建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我們的城鄉長期是二元結構。
另外,還有人均純收入要翻一番,要不斷的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農民提高的幅度一定要大於工人,才能夠縮小這兩者之間的差距,達到理想的標准狀態。
另外,農民的自主權利要達到切實的保障,還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現在我們城鄉基本服務的差距太大了。我們的財政的支出在醫療、教育等方面,大部分是在城市,農村很少。所以實現均等化是一個很重要的亮點。
第三個亮點,要加強農村制度的建設。現在農村改革已經進入到制度改造,機制創新的一個歷史時期。過去談到政策,從制度這個角度講還沒有談到。這就說明農村改革已經深入到制度創新的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一個新的亮點。
第四個,就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的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要靠很多方面,但是從根本來講,它的依靠還是農業的現代化,依靠生產力的發展。應該說,現在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比較低。根據調查結果,現代農戶數量很少才佔17%左右,傳統農戶有38%,其他處於中間狀態。現代農戶是農村發展的希望所在。我們必須通過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來實現這么一個目標。
最後一個亮點,就是要徹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這是長期影響農村發展的一個事情。這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提法。

(3)題答案: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形成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機制。這是一個新提法。

閱讀全文

與十七屆三中全會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
n派思股票 瀏覽:483
冠軍1號系統指標公式 瀏覽:924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
京能集團境內項目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227
國內貴金屬整頓 瀏覽:212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