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的Fintech與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有何不同
在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只有Fintech這個詞。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和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美國Fintech公司的發展現狀,近距離觀察和比較了中美互聯網金融與Fintech的發展環境與內部機理,與銀行同業交流了面對金融科技脫媒壓力而主動創新轉型的做法和經驗。本文是一個框架性的描述。
1.中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環境比較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在近三年發展得如火如荼。究其機理,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帶來的普惠金融供給不足,還有就是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包容監管的環境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監管套利。而在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只有Fintech(金融科技)這個詞,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和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從美國的金融競爭環境看,金融供給還是比較充分的。unbanked(沒有被銀行服務覆蓋到的客戶或市場)的縫隙,被Fintech所彌合。而且美國的金融監管框架是矩陣式的,既有OCC(貨幣監理署)、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SEC(證券交易委員會)這些傳統的功能監管機構,還有在金融危機後新成立的FSPB(金融服務專業委員會)等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既有聯邦一層的傘形監管,又有地方州政府一層的區域監管和協調監管。所以,美國並沒有給Fintech太多的套利空間,而是靠一系列有效、嚴密,呈矩陣式的監管條例,來規制金融科技公司不能無序競爭和侵害消費者權益。
2.美國大銀行網點轉型和全渠道協同的借鑒
美國大型銀行在金融危機後,基於成本壓力,確實在收縮零售網點。但是從趨勢看,網點並沒有因為千禧一代的崛起,數字技術、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脫媒壓力而呈消亡趨勢。比如,花旗銀行在美國的零售網點收縮到六個重點城市,並且出售了中美洲和歐洲的部分零售資產。但是,花旗對現有的網點進行了有效的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
走進CITIGold(「花旗金」,是花旗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客戶服務中心),裡面的客戶經理都是持手持pad和客戶友好攀談,提供咨詢和營銷。廳堂內的自主服務設備(如ATM或者網銀終端),不是非常花哨,布放得十分標准化,且簡單易用。二樓的高端客戶服務區,更像一個咖啡館或者書吧,有賓至如歸的溫暖。
照花旗的理念來說,冷冰冰的高科技設備不會拉近反而會拉開與客戶的距離,所以更重要的,是以營造溫馨社交氛圍的理念讓客戶在銀行網點覺得舒適,在愉悅的環境中滿足金融需求。網銀、手機銀行和平板終端,與網點之間的配合非常無縫,不刻意區分線上與線下,而是保證服務流程的銜接平滑。讓客戶在最合適的場景,選擇最合適的服務渠道,對客戶需求的響應恰到好處,感覺隨時、隨地、隨心。花旗的渠道戰略是eco-system(生態圈)建設,讓客戶在旗艦店、全功能網點、簡易型網點、ATM和電子銀行之間自由穿梭,無縫銜接服務流程。
3.跨國銀行跨境供應鏈和支付清算業務的經驗
大銀行的戰略十分清晰,根據公司的傳統優勢和市場洞察,確定主攻方向和特色業務領域,而不是全面開花。比如德意志銀行,確定了不再單純堅持全球規模領先,而是在個別地理區域的完勝;不再追求做全能銀行,而是聚焦在投入產出比較高的產品線。
花旗銀行的貿易金融取得市場領先者地位,所以就加大投入,把貿易金融和全球現金管理、跨境清算業務優勢發揮到極致。花旗的CITIDirect企業門戶,集成集團上述全球公司金融業務的產品和服務資源,能夠為客戶提供全球范圍快速響應、移動tablet支持、最優資金匯劃路線和最佳收費模式的服務。花旗甚至把SWIFT交易數據進行挖掘,發現國際匯款收款方的結匯習慣,而採取由本行售匯,而不是白白將這部分手續費收益讓渡給收款行的傳統做法。
花旗貿易金融的六大支柱,不是以銀行產品為中心,而是根據客戶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階段提供靈活組合的貿易融資產品、工具和資產配置服務方案。在跨境業務中,花旗把合規作為第一前提,在全球各國家、地區的業務拓展,必須諳熟當地的合規規制,遵循而非去嘗試觸碰監管紅線,因為一旦違規被懲罰的成本是極高的,且將帶來一定的聲譽風險。
4.美國銀行如何應對新興互聯網技術公司的挑戰
面對Paypal、Lending Club、On Deck、MCX等互聯網科技公司或者互聯網普惠金融服務新進入者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傳統銀行一般採取三種策略應對。
一是在銀行內部開展互聯網新技術創新,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比如花旗銀行開始把電子銀行的安全認證工具,從物理的etoken更新為內置在手機上的一個APP,大大降低了機具的投入費用開支;又如銀行根據客戶的信用卡消費記錄,挖掘客戶的生命周期,並主動推動消費分期的消費金融服務;再如在網銀的頁面上開展類似PowerBall(彩票)讓客戶參與博手氣的營銷活動,以增加銀行服務的趣味性。這些內部創新,達到了提升客戶體驗,提高客戶忠誠度的目的。
二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達到提升服務黏性或者拓展全新客群的目標。比如,大通銀行與MCX(二維碼掃碼支付公司)合作,將8900萬個人客戶開放給MCX,作為使用掃碼支付pilot的天使客戶,意在為自己的零售客戶提供全新的支付體驗,提升黏性;再如大通銀行與On Deck合作,使用該公司網路貸款平台的大數據挖掘和信用評價技術,拓展自己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而對市場則以銀行服務面目出現,內部使用On Deck的技術平台並付license費用。
三是直接投資Fintech公司,為未來的經營周期轉折做准備,比如富國銀行對Lending Club的股權投資。
5.美國P2P行業的業態發展和監管框架
首先,美國的P2P商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平台型,利用網路技術撮合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方,即借貸雙方。另一種則是自營模式,憑借自己上市融資或者從其他金融機構拆入資金自行放貸,但一般利率比銀行要高。
其次,美國的P2P投資和融資雙方都有監管要求,一是融資方要按規定進行必要且充分的信息披露,並遵循保護金融消費者權利的各項義務;二是投資方也要進行准入,要到SEC進行登記並准入資格,成為合資格投資者。因為監管部門認為P2P交易的是收益權憑證,有證券的屬性。
銀行與P2P平台的接入合作,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結算與託管服務;第二種是以投資或協議合作形式,介入平台;第三種是直接收購,比如前述提到的富國銀行通過收購Lending Club的股份成為股東。
❷ 在中國電信備案的外國互聯網金融公司
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多數指P2P公司,如果是國外引入中國目前還很少。美國上市企業Lending Club 也沒有進入中國。。---速貸通
❸ 中國與美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差異有哪些
隨著P2P平台LendingClub的上市,美國互聯網金融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近兩年,版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迎權來高速發展期,但中美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監管制度方面:美國監管制度及監管部門早已確立並對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給予全面的指導。據悉,美國監管金融組織是從保護個人財產和隱私上入手,有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體制。體系內各種法律法規之間相互配合協調較好,能大體涵蓋接納互聯網金融新形式,使之能在美國平穩有序發展;中國剛剛發布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指導意見,具體實施及執行效果需進一步落實。
經濟結構方面:在監管政策和監管部門的共同作用下,美國科技、金融等行業在大的市場環境下發展、競爭較為有序、均衡,市場資源調配的自由化程度較高。雖然近幾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但互聯網金融與其他行業地位不平衡,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需進一步加強。
金融市場方面:在美國,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已實現融合,二者共同為金融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互聯網金融與金融尚處於調整時期,二者競爭較為激烈。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空間與需求較大,傳統金融行業改革也步入正軌,未來二者融合也將是大勢所趨。
❹ 國內純搞互聯網金融的公司能不能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中國的法律有無干預有沒有先例
您好,
可以的,中國這不是有好幾個都在外國上市了。
❺ 突然想問一句中美圍繞P2P或者是互聯網金融之間的監管側重點的差別在哪裡
監管的模式可以有很多,但是監管的初心和目的在全球范圍來講都是相類同的,就是內保護投資容者以及投資適當性的問題。通過有效有序的監管,令金融能夠更加普惠,目的是一樣的,但是它的方式方法可以是相同或者是不同的,至於中國的模式和美國的模式哪一個更好,我覺得不能這樣直接比較。再說了國內的網貸你玩兒明白了?各平台都熟門熟路了?國內的搜易貸、宜人貸……不香嗎 ?為什麼要和國外比較,我們會有自己的監管方式幹嘛一定要向別人靠攏
❻ 美國互聯網金融為什麼沒有產生
1.從經濟結構上來看,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各有千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調節資源,四大產業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體上都相對固定,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我們國內的情況恰恰相反,產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這和國家體制有著直接的關系。但科技行業特別是互聯網多數都是民營資本運營,雖起步晚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但發展速度非常快,而隨著智能手機全球滲透率的提升,國內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甚至有超過美國之勢。國內互聯網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巨頭企業,其高速發展帶動國內互聯網行業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斷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低效的傳統行業的侵佔和顛覆也成為其必然的選擇。
2.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場經過百年發展,產品和服務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金融機構或發展綜合實力,或在具有鮮明特色的領域深耕,因而競爭格局相對穩定。激烈的競爭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作為全世界最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美國為各類投資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產品,從貸款、理財、到風險投資等等。不僅投資品種豐富,而且服務到位,並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用戶體驗。這一點和國內形成巨大反差,國內金融業高度壟斷,投資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場化,收費和服務極不對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通過其特有的渠道優勢,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財產品也激發了廣大用戶的理財需求,爆發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規模。3.從監管體系來看,美國有著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如SEC認定包括Prosper在內的所有P2P平台運營模式已涉及到證券銷售,要求其在SEC登記注冊,將其定性為在允許范圍內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的機構。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監管框架,而是適用於一般性監管框架。以產品的運營模式來界定監管的歸屬,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安全。
對產品的定性、風險揭示均有比較完善、透明的體系,加之美國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資本市場,比個人投資者有著更強的專業能力和相對穩定的投資理念。而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著明顯的時滯性,給互聯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很好的時機,新產品層出不窮,規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❼ 美國的Fintech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有何異同
Fintech一詞其實是Financial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縮寫合成詞,根據維基網路的解釋它是回指一群企業通過運用科答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因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產業。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和上述所說的Fintech可不太一樣,根據網路的解釋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從定義以及所例舉的平台業務模式來看,我們發現美國的Fintech公司更多地是強調金融經濟的產業化以及科技化,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則更多地是強調互聯網化以及平台的服務,重點在於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就業務覆蓋范圍而言,美國的Fintech更為廣泛。
從發展環境這一層面來說,美國的Fintech更像是新老金融企業的科技創新革命,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更像是傳統金融的普遍化以及互聯網化的缺口補充。
❽ 哪裡可以找到中國各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英文名字國外都是怎麼報道這些公司的,比如怎麼稱呼他們
公司名稱算是公開信息,因此,去個公司的官網上應該可以看到,如果想知道較為專業的稱呼,建議可金融類的報刊,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❾ 中國在美國談的互聯網及金融進展怎麼樣
中國暫時沒有消息,還需要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