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存款准備金率問什麼要分為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型金融機構
首先要清楚大型金融機構及中小金融機構的區別,大型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專四大行及部分大型屬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小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地方性商業銀行。
他們的重點服務對象不一樣,大型金融機構主營是為一些大型工商企業服務,而中小金融機構主要是為一些地方性小企業及個人、三農等進行服務,所以會央行會區別對待。
❷ 通貨比率下降會使存款總額增加嗎
准備金—存款比率和通貨—存款比率的下降都會提高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但不一定是增加存款。
❸ 貨幣調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們是如何調節投資的
貨幣調節的傳導機制是什麼?
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後,在這一政策的正式貫徹和達成調節目標之間有一個內在機制在起作用,這個機制有兩部分:一是內部傳導機制;二是外部傳導機制。
(1)內部傳導機制
內部傳導機制是指從貨幣工具選定、操作到金融體系貨幣供給收縮或擴張的內部作用過程。其實質是貨幣擴張決定因子的特性問題。
貨幣供給的擴張是由貨幣擴張乘數決定的,而擴張乘數向何方向變動,則取決於影響擴張乘數各因素的特性,這些因素主要是:
①通貨比率
通貨比率是大眾保有的現金對活期存款的比率,通貨比率發生變動,將影響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數量。1)作為一種交易手段和支付手段,通貨是所有金融資產形式中流動性最高、最便利的一種。因此,人們都有保有現金的偏好,通貨比率在很大程度也取決於這種偏好,偏好程度如提高,現金即通貨比率也要提高。 2)貨幣作為一種貯藏手段,它與其他金融資產有很強的替代關系,其他金融資產收益率的變動,將影響保存現金的機會成本。若銀行存款的利率提高,通貨比率由於人們保有現金成本的提高就會降低。3)通貨比率既然是現金與活期存款的相對比例關系,顯然,活期存款如發生變化,也會影響現金比率。4)物價的預期變動率也對現金比率有影響;當人們預期物價上漲時,一般都要採取購物保值的辦法。人們手持現金增多,通貨比率在短期內也會提高。 5)政局不穩或戰爭等偶發因素也會提高通貨比率。
②定期存款比率
所謂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大眾保有的定期存款余額對活期存款余額的比率。影響定期存款比率的因素主要有:1)定期存款利率。該項利率提高,將促使銀行客戶調整其金融資產結構,使定期存款額相對增加,反之將下降。2)其他金融資產收益的變化。其他金融資產收益率相對提高,人們保有定期存款的誘因就會減弱,銀行客戶將減少定期存款數額,定期存款比率就要下降。3)公眾收入水平的變動。一般收入提高,定期存款比率也提高。反之即低。
③法定存款准備比率
法定存款准備比率是全體金融機構依中央銀行的法令規定繳存的准備金對其存款負債總額的比率,這一比率為活期存款與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備率以存款余額為權數的加權准各率,即:
R=(Rd十Rt)/(1十t)
式中:Rd為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Rt為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t為定期存款比率。一般情況下,當定期存款利率提高或其他金融資產收益率相對降低時,法定存款准備比率將隨之降低。在全部金融機構吸收准備率各異的存款,而且對業務不同的銀行實施差別准備率的金融制度下,存款種類的不同、各類存款余額比率的變化以及各類金融機構吸收存款余額的變化,都將導致法定存款准備比率的變動。
④超額准備比率
所謂超額准備比率指銀行保有的超額准備金占其負債總額的比率。超額准備就是各銀行實際保有的現金資金(或為庫存現金,或為存放中央銀行的存款)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影響超額准備的主要因素有:1)市場利率。超額准備是銀行的不生利資產,市場利率即是超額准備金的機會成本。所以,超額准備比率與市場利率是負相關關系。2)再貼現率。在銀行貸款和投資收益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通資金的成本降低,其生利資產的收益相對提高,將促使銀行去擴張信用降低超額准備水平;反之則會保留較多的超額准備,超額准備率就有相對提高的傾向。3)社會大眾對現金和定期存款的偏好程度。如果大眾偏好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比重上升,由於定期存款法定準備率相對活期存款要低些,定期存款的大量提存風險也遠遠小於活期存款,銀行保有的超額准備自然會減少,超額准備率將隨之降低。4)此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商業銀行的經營態度等因素均能通過影響銀行的超額准備而使超額准備率降低和升高。
(2)外部傳導機制
外部傳導機制是指貨幣政策由中間指標發揮外部影響,對總支出起作用的過程。無論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還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最終都要達到通過貨幣供給量的減少和增加影響社會總支出即總需求的變動。因此,在貨幣供給量與社會總支出之間的必然性因果聯系中存在著一定的、使貨幣政策得以實現其預期目的傳遞機制。
對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貨幣供給影響最終支出的傳遞機制問題,到目前為止,西方經濟學家們大體有三種看法:
①貨幣供給量——財富——最終支出的傳遞機制
所謂財富一般是指實物財產、人力財產和金融資產。假定貨幣供給與財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貨幣數量增加社會的凈財富亦隨之增加。但財富增加能否最終影響總支出水平,則必須考察財富與總支出之間的關系,由此才能看出財富效果能否實際發揮影響總支出的作用。據分析,財富存量的變動通過下列途徑影響實物經濟部門的行為:
1)貨幣市場:當貨幣供給量增加時,如果大眾把增加的貨幣用於窖藏,新增貨幣就會成為閑置資金而對總支出水平不發生影響,這時,盡管貨幣政策能增加凈財富,但其操作效果為零。
2)資產市場:貨幣供給增加使各家庭的財富增加,各家把增加的貨幣用於金融資產投資,資產市場上的金融資產需求會隨之增加。企業在貨幣供給增加後,由於自有貨幣資產比以前充裕了,就會相應減少以債券或股票形式籌措資金的數額。金融機構因為准備金情況改善,會增加其生利資產,這也會提高對金融資產的需求水平,由貨幣供給量增加產生財富效果,將透過資產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兩方面,改變經濟主體保有金融性資產的數額,各項金融資產保有結構、價格、市場利率的相對變化,將決定資產市場影響最終支出的效果。通過金融資產數量發生的操作效果,稱為信用供應可能性效果;通過資產價格產生的效果,稱之為價值效果;通過資產收益率或市場利率產生的效果分別稱之為資本成本效果和收入效果或替代效果。
3)商品市場:家庭部門保有的貨幣增加了,其消費支出會隨之增加,此種行為影響商品市場而產生的誘發性財富效果,被稱之為實質余額效果。
②貨幣供給量——資產結構調整——最終支出的傳遞機制
詹姆斯·托賓描述分析的這種傳遞過程如下:假定中央銀行採取擴充性貨幣政策,減少各銀行在該行的特別存款金額,使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減少而形成超額准備。如果銀行用這些超額准備擴充其生利資產,以增加收益,那麼,運用超額准備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方式是用作商業放款。如果原來銀行的放款市場處於均衡狀況,現在需求水平不變,銀行增加放款,該市場就會出現超額供給。銀行如果根據實際情況調低貸款利率用以刺激需求水平,銀行放款市場就會在較低的利率水準下再度恢復均衡,銀行的存款將隨著銀行貸款的增加而增加。另一種方式是向社會大眾買進政府債券,如果政府債券供給水平一定,因為銀行的購買而產生超額需求,將導致債券價格上升與債券收益率下降以消除超額需求。債券價格提高可能使需求減少,也可能造成債券供給增加。於是政府債券市場再度恢復均衡,銀行買入政府債券將使大眾保有的銀行存款增加。總之,商業銀行無論採用哪種超額准備運用方式,都將破壞原來貨幣市場的均衡,產生超額貨幣供給。由於超額貨幣供給存在,資產結構失衡的調整過程便會繼續進行。債券保有者將以價格較低的股權資產代替政府債券,於是股權需求將增加,『造成股權市場的失衡,股票價格會上漲,收益水平會降低,廠商以股份資本形式籌集資金的成本亦會隨之下降,這將誘使廠商發行股票,購進生產要素。這樣,股票市場恢復了平衡,但是,資本物品市場由於超額需求出現供求失衡,這促使邊際投資改善,使其產生正的收益,結果,資本物品的產量,生產資料部門的就業量和收入水平乃至於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都因此得到提高。整個社會收入水平提高,交易性貨幣需求將隨之增加,原來的貨幣市場中的超額供給也將被吸收,這樣,整個社會的資產結構再度恢復平衡。
可見,貨幣供給通過資產結構失衡和不斷調整、選擇機制實現了社會總支出的擴張。 ③貨幣供給量——信用供應量——最終支出的傳遞機制
假定中央銀行用公開市場業務的手段向居民部門買進政府債券,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會隨之增加。那麼,貨幣供給量增加對銀行信用供應將有以下影響:1)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將使商業銀行的實際存款准備增加而產生超額准備,銀行可以以之作為擴張信用放款來源。2)公開市場操作將影響政府債券的價格,政府債券價格提高即收益率降低,『一般情況下,這使得政府債券的利率與銀行放款利率之間的差距縮小,銀行放款利息收益相對提高誘使其以銀行放款替代政府債券的保有。但是,即使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可能導致銀行信用活動的擴張,全社會的信用總量能否隨之增加,這中間並沒有肯定的因果關系存在。因為銀行信用只是全社會信用總量的一個構成部分,只有全社會信用總量增加了,社會總支出水平才能提高。因此,銀行信用對總支出水平的影響,關鍵看銀行信用與全社會信用總量之間的因果聯系是否密切。
在上述三種傳遞機制中,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供給通過資產結構失衡影響總支出水平的效果比較顯著,能夠經得起實證檢驗。
❹ 影響通貨存款比率的因素有:A個人行為B企業行為C中央銀行D商業銀行E政府。答案選AB 不是很理解。
因為通貨存款比率是指公眾手持現金和活期存款的比率。是貨幣乘數大小的決定因素之一。體現是公眾可能有個人與企業行為會影響。
❺ 現金比率是不是就是通貨-存款比率
現金比率=(貨幣資金+有價證券)÷流動負債 現金比率通過計算公司現金以及現金等價資產總量與當前流動負債的比率,來衡量公司資產的流動性。
❻ 通貨存款比率越高 貨幣乘數越少
1.通貨-存款比率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即rc.
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業等部門的持幣行為.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表明居民和企業等部門持有的現金越多,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能力就越弱.
貨幣乘數=(rc+1)/(rb+re+rc),rc越大,貨幣乘數越小.
2.和第一題的貨幣乘數k一樣,rb是法定準備金率.re是超額准備金率,rc是現金存款率,這三個比率都是由銀行存款決定的,因此k就確定了.
ps.偶辛苦一個一個打出來的呢.
❼ 何謂通貨比率它主要決定於哪些因素它對貨幣供給有何影響
通貨比率,又稱現金比率,是指現金占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決定通貨比率的因素有很多,而通貨比率的高低對貨幣供給量有很大影響。
決定通貨比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一是國民收入。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充當交易媒介的現金數量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現金比率同國民收入水平成正比;二是貨幣流通速度。當其他條件不變時,貨幣流通速度與現金比率呈反方向變動;三是持有現金的成本,指持有現金損失的利息收入。持有現金的成本越高,現金比率就越低,兩者反方向變動;四是城市化和貨幣化程度。隨著城市化程度提高,現金比率下降,而貨幣化程度往往使現金比率有上升趨勢;五是金融機構的發達程度。金融機構越發達,現金比率越低;六是通貨膨脹期間的現金比率一般會提高。
通貨比率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通貨比率可以直接影響貨幣乘數,從而對貨幣供應量產生影響。貨幣乘數與通貨比率成反比,通貨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
❽ 存款准備金對於GDP比率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一般地,存款准備金率上升,會使得利率被迫上升,這是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的信號。存款准備金率是針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對最終客戶的影響是間接的;利率是針對最終客戶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響是直接的。
原因:
1、因為流動性過剩造成的通貨膨脹,上調准備金率可以有效降低流動性。
2、因為美國的信貸危機,上調准備金率可以保證金融系統的支付能力,增加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防止金融風險的產生。
變化:
2007年7月19日,中國經濟半年報發布。200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11.5%,消費物價指數(CPI)則創下了33個月來的新高。一些銀行當天即預測,緊縮政策已近在眼前。
我國貨幣供應量多、貸款增長快、超額存款准備金率較高、市場利率走低。這一「多」、一「快」、一「高」、一「低」,表明流動性過剩問題確實比較突出。問題始自2003年下半年的這一輪宏觀調控,一直試圖用「點剎」的辦法讓經濟減速,而今看來,這列快車的「剎車」效率似乎有問題。11.9%的增速,偏離8%的預期目標近4個百分點。中國經濟不僅沒有軟著陸,反而有一發難收之勢。……供參考。
❾ 金融學計算題
根據貨幣乘數公式:
總存款數 = 基礎貨幣 /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 超額准備金率 +現金漏損率
= 200 / 0.01+0.06+0.03 = 2000 (萬元)
派生存款數 = 總存款數 - 銀行存款 = 1800 (萬元)
❿ 通貨存款比例與現金漏損率一樣嗎
通貨存款比例指的是:通貨現金比例是指現金占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又稱現金漏損率或提現率。通貨存款比例和貨幣乘數有關系,兩者成反比。計算貨幣乘數時,若已知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為7%,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為7%,通貨存款比例為6%,
則貨幣乘數=(6%+1)/(6%+7%+7%)=5.3
「貨幣乘數」是指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
現金漏損率指的是: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的比例,出現現金漏損會減小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現金漏損率與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有關系。計算存款派生乘數時,若已知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為8%,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為5%,現金漏損率為7%,
則存款派生乘數=1/(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