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有哪些平台加入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有哪些平台加入
據悉,共家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成為候選理事單位。其中,網貸平台共有20家,分別為陸金所、 宜信、 拍拍貸、 人人貸 、開鑫貸、合拍在線、挖財、掌眾金融、網信金融、玖富、德眾金融、點融網、東方匯、搜易貸、恆大金服、邦幫堂、首金網、東吳在線、城滿財富、中融寶。
共有437家企業成為第一批會員,這是從2000多個企業和個人申請人中遴選的。其中大多數是傳統金融機構,銀行84家,保險17家,證券、基金、期貨共44家,傳統機構幾乎占據名單的90%。
業內最為關注的網貸平台,有90多家成為會員企業。相對於業內存在的4000多家網貸企業來說,這90多家被視為抱上了「大腿」,至少也意味著和「國」字頭的協會沾上了邊。
在企業會員之上,就是理事單位,共142家理事單位,P2P網貸企業佔19席;其後,大會還進行了等額選舉,選舉了48家常務理事單位,這裡面的P2P網貸企業就少之又少了,或者說,互金協會已經排除了純粹的P2P網貸企業。以P2P業務為主流並為業界所知的企業,僅有陸金所、宜信、網信集團和點融網上榜,他們和中國銀行[-0.60% 資金 研報]、工商銀行[0.23% 資金 研報]、浦發銀行[-1.58%資金 研報]等大機構共同成為48家常務理事單位。
㈡ 中國互聯網金融舉報有用嗎
那要看你舉報關於什麼方面的內容了?是業務埠還是虛假託管,不符合國家政策規定。
㈢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入會有多嚴格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對整個金融生態產生了全方位影響,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提高了資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資成本,使經濟社會活動效率和質量得以提高。作為構成普惠金融的基礎之一,發展互聯網金融有助於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可得、便利的金融服務,具有深遠的社會經濟意義。互聯網是推動金融普惠的重要力量。互聯網金融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金融功能的融通,具有滿足小微投融資者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競爭、提高市場透明度的功能,發揮著分散金融風險、回歸金融本質的作用。
自2013年至今,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走過了高速發展的兩年,隨著2015年監管政策的不斷出台以及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的持續進入,行業的競爭已經日趨白熱化,產品的同質化也日益嚴重。所以,互聯網金融行業迫切的需要一位能夠引導其正確定位發展的引路人。而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作為規模最大,最具權威的市場化金融智庫,則是最佳的選擇。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目前在線注冊會員已高達1200家,涉及互聯網金融全產業鏈的各個行業。包括支付、互聯網金融門戶、互聯網信息技術、P2P、眾籌、政府產業園區、國企、央企等實體企業。比如中國中鐵電氣化集團、供銷集團財務公司、山東省資產管理中心等。地方政府的產業園區有蒙古源流文化旅遊產業園、黑龍江省富錦市產業園等,協會為其通過產業基金來搭建投融資平台,建立金融安全風險防範體系,以及提供資本運作服務等方式助推企業發展。
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加入到互聯網金融的領域中來,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同時也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包容性和新奇性,有助於形成多元、多維、充分競爭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可另一方面卻是,誰都能摻一腳的現象也說明了互聯網金融幾乎沒有準入門檻,同時監管嚴重缺位。如今互聯網金融魚龍混雜,既有奇形怪狀的產品和服務,又充斥著大量賺噱頭、喊口號的偽互聯網金融現象,良莠不齊的平台和企業,惡性事件的頻發都嚴重損害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肩負重大責任,把關每一家會員單位的發展狀況,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從專業的角度幫助各會員單位完成戰略升級。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實行「高入會門檻、高質量服務」的發展新模式,實行終身免費會員制、特別是實行國內協會高標準的入會門檻,企業入會必須經過協會「4+1」(四門專業課程+《中國互聯網金融與產業升級領袖人才培養計劃》的一門選修課)的培訓及特設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綜合評估測試(筆試)」的嚴格測試,測試類型為:閉卷。每批會員單位的筆試成績都將於協會網站公布,筆試成績合格者即會頒發協會會員牌匾,代表正式加入協會,同時企業名稱會放在協會官網的「協會會員」處展示。
成為協會終身會員即可享受協會各項免費服務。例如,每月會舉行《中國互聯網金融與產業升級領袖人才培養計劃》的18門課程輪訓、投融資對接、講座沙龍、研報發布會、各類研討會等各種特色及形式的活動來提高會員單位的專業綜合素質,開拓會員單位的金融創新動力。協會內部每年也會免費表彰優秀的會員單位,使會員單位終身免費受益。
㈣ 中國互聯網金融年報2017哪些地方可以購買
主要強調了個體網路借貸。預計互聯網金融風險在整體下降,風險案件高發勢頭在逐步得到遏制。
投資方面,提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普惠金融的方向將更加明確。可以參考這種趨勢選擇投資。
㈤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
市場規模實現較快增長
近年來,國內汽車消費需求的日益旺盛,汽車行業供應鏈上各方的金融需求不斷提升,互聯網汽車金融市場規模逐年增大。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互聯網汽車金融的市場規模為3566.3億元,2019年,中國互聯網+汽車金融市場規模約4438.4億元左右。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汽車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㈥ 中國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是一個怎樣旳單位
2016年3月16日,抄中國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襲消費金融研究中心已批復成立,任命周濱為研究中心主任委員,任命劉學軍、龐中、賀磊為研究中心副主任,並由周濱全面負責研究中心相關工作。 中國互聯網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是以提升銀行等傳統金融企業競爭力為重點,以支持國家經濟增速為目標,開展對行業的研究、咨詢、整合、培訓、發展規劃及相關活動的監測咨詢機構。
㈦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可以清除貸款數據風控嗎
呵呵,那就是瞎逼忽悠的玩意
㈧ 請問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投訴平台,怎麼我的身份證圖片上傳不了,電腦手機操作都沒辦法上傳身份證照片。
我的開始也是,後來發現是瀏覽器屏蔽了,瀏覽器那設置允許訪問就可以你,你看看你的瀏覽器左上角或右上角有沒有什麼提示
㈨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可以清除大數據風控么
眾所周知,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在於風控,權威的大數據徵信體系,可以更好地解決目前互聯網版金融行業面臨的風權控問題,降低互聯網金融平台壞賬的幾率,進而有效促進普惠金融行業健康蓬勃發展。在大數據風控系統漸成互聯網金融企業標配的當下,充分利用大數據力量,形成若干綱領性行業文件或指導意見,有效促進風控產業走向規范化和組織化,包括紛爭不已的網貸評級等行業標准化,以及亟待優化行業自律等熱門議題,都可能會有不小的想像空間。
㈩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影響比美國大
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是因為傳統的金融行業、零售行業遭遇太多的政策壁壘、互聯網金融可以填平空缺的結果。
人大特聘教授戴險峰發表《互聯網金融真偽》的文章,指出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並不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美國金融業並不是沒有互聯網,而是互聯網已經嵌入到金融業後台,實現了無縫對接。
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密切相關,中國消費領域雖有長足進展,但長期以來市場分割、物流不暢、成本高昂、稅收不力,使得電商甫一出世就攻城掠地,呈指數級增長。電商獲得市場份額,進行網路支付,通過交易數據發放低成本小微貸,順理成章。
今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聯網經濟佔GDP的比重。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只佔GDP的比例為3.3%,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到了2013年,中國的iGDP指數升至4.4%,已經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
互聯網金融藉助支付與小貸而崛起,填補了以往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缺。大多數銀行雖有許多數據,有效分析不夠,各個銀行的數據如同一個個孤島,無法切入當地人情生態的信用鏈條中,導致小微貸款風險大成本高,銀行小貸成本是阿里小貸的1000倍,如果中國電商進一步發展,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中國小微企業的高息短期貸款得到了根本解決。
由此衍伸開來,在資金緊張時,余額寶、貨幣基金等草根理財模式,成為民間小額投資者的最愛。雖然余額寶等背後的貨幣基金遭到致命打擊,但票據寶等產品應運而生,只要草根小額投資需要,只要銀行不能提供相應的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總體上好於發達國家,原因與中國大致相似,發展中國家原始商業系統、金融系統中的縫隙太大,監管無章法,使互聯網在短期內得以水銀泄地,四處滲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先生表示,「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和IT技術進步更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是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互聯網金融普遍都走得很快;比如手機銀行與金融在肯亞、孟加拉等非洲及南亞地區都發展迅猛。」
美國互聯網金融已與傳統金融交融。以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洲際交易所,推動了美國交易市場的巨大變化,甚至吞並了最能代表傳統金融的紐交所。但是,並沒有任何人將洲際交易所視為互聯網公司,合並後的交易所也沒被稱為「互聯網交易所」。
美國版余額寶paypal的貨幣基金,因為市場周期下行與監管規則改革,不得不宣布關閉。美國互聯網金融有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需要提供注冊資金,還需要去州政府注冊和審批。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挑戰還沒到,首先是監管,監管規則一變、銀行拆借利率下降,余額寶用武之地不大,未來最大的風險是電商平台稅收規則改變;其次,是信用體系不彰,P2P行業發端以來至7月份,可查的P2P機構有1200家,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每個月有六七家跑路,幾粒老鼠屎害了一鍋粥;第三,互聯網企業出現壟斷趨勢,一些平台拋棄草根,開始收取高溢價。
中國互聯網金融超過歐美是暫時的,挑戰與金融業的轉變遠未到來,任何行業最終能否發展要看規則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