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磚國際金融合作

金磚國際金融合作

發布時間:2020-12-23 19:21:39

⑴ 金磚銀行應採取什麼措施來打破歐美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壟斷

金磚銀行如何挑戰全球金融秩序?
在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概念剛剛誕生時,外界便有評論稱,這一新成立的組織將挑戰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協調全球金融秩序的地位。
此番金磚銀行成立落實,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二戰結束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大變化,標志著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將成為未來世界金融秩序治理的重要力量。
分析指出,設立金磚開發銀行是動搖美元國際貿易結算地位的第一步。隨後可能出現成員國之間更多的貿易、投資協議,例如能源和原材料領域以金磚國家的貨幣來結算,逐步減少金磚國家成員國對美元波動的依賴性。
實際上,籌備中的金磚銀行和外匯儲備基金,就是金磚國家想要打造「金磚版」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打破歐美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壟斷,讓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多話語權。金磚銀行負責包括金磚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擴大金磚國家的海外利益;而外匯儲備基金則負責在成員國出現資本外流、債務危機等金融緊急情況時提供援助資金
建立在金磚國家基礎上的新的開發銀行,盡管規模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它國際金融機構相比還較小,並不會短時間內對世行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但依然會成為另一種獨特的替代組織

⑵ 金磚國家應採取什麼措施來打破歐美國家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壟斷

當自己還遠遠落後於他人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挑戰自己的落後,使自己跟進進步,到了水平相近的時候再談挑戰;不要老想著1958年砸鍋賣鐵大躍進那勁頭。

⑶ 結合自身談談,當前大學生應如何正確看待和應對世情國情的新變化

准確分析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緊密聯系這些變化,有針對性地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新時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客觀要求。

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我國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多發和突發,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因此,科學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對於我們了解和把握形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意義十分深遠。

一、放眼世情,准確把握當今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國際形勢發生了自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加速進入經濟大動盪、體系大變革、格局大調整的新階段。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進程明顯加快,新興大國「大發展」,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取得重要進展,多邊機制「大變革」提升全球化治理程度,大國戰略「大調整」加劇新一輪綜合國力競爭,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仍占優勢,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躍上新台階。但世界多重矛盾復雜交織,國際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增多,中國的和平發展仍將面臨新的考驗。

1.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全球化曲折前行

國際金融危機雖然危害嚴重且影響深遠,但全球化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

(1)全球生產力快速擴張,貿易量迅速擴大。世界GDP總量由2000年的31.4萬億美元升至2008年的76.5萬億美元。根據世行評估,2009年全球GDP總量仍處於增長中。世界商品貿易額由2000年的6.2萬億美元升至2008年的15.8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額由1.4萬億美元升至3.7萬億美元。

(2)區域、次區域和跨區域經濟合作大發展。歐洲一體化取得重大進展,東盟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籌劃發行統一貨幣並穩步推進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彰顯活力,美洲玻利瓦爾聯盟2010年將使用統一貨幣並推進成員國間經濟互助。

(3)科技大發展推動經濟與社會大發展。除信息技術革命繼續引領全球技術創新外,「低碳經濟」與「節能環保」產業革命正在成為下一輪科技創新的關鍵點,並將開拓出巨大的生產力空間。

(4)各國間的人文交往日益頻繁。不同文明與宗教間對話與交流互鑒成為時代潮流。新的社會思潮不斷涌現,大國、強國在軟實力延伸方面投入更多資源,取得顯著成效。

2.新興大國群體崛起,多極化前景更加明朗發端於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同時也深深地改變了整個世界。

(1)世界經濟版圖發生重大變化。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經濟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連續四個季度負增長,2008年美國家庭財富縮水達11.2萬億美元。奧巴馬政府先後出台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和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美聯儲也向金融市場注資1.75萬億美元。經過多方「搶救」,美國經濟在2009年第三季度實現了正增長,但仍面臨嚴峻挑戰,10月份失業率升至10.2%,創26年來的最高水平。2009財政年度美國財政赤字高達1.42萬億美元,沉重的債務使美國的行動能力受限。與此同時,面對阿富汗、伊拉克、伊核、朝核等難題,美國應對乏力,不得不調整戰略,放下身段,提出「建立多夥伴世界」,謀求與發展中大國及各類盟友共同應對全球問題。美國還試圖運用「巧實力」,以重振其國際權力、秩序和規制的主導地位和塑造力。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歐盟經濟2009年萎縮4%,失業率一路攀升至10.9%。日本經濟2008年第四季度與2009年第一季度分別大幅衰退12.1%和14.2%,2009年11月失業率高達5.2%,貧困率達15.7%,申請社會救濟的家庭數量激增,高居發達國家榜首。隨著金融危機影響不斷深化,美歐、美日戰略分歧隨之浮現。美歐在應對金融危機方式方法、處置阿富汗戰爭等問題上意見不一,日本民主黨新政府在駐日美軍基地調整與費用分擔、日美關系重新定位、東亞區域合作等問題上出現一系列摩擦。

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近10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過去5年中,「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其中中國佔25%。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9年至2011年的投資展望,「金磚四國」位列「最受歡迎投資地」的前五名中,而中國則名列第一。更重要的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雖然也受到明顯沖擊,但經濟總體處於企穩復甦態勢,表現好於發達國家,中國經濟更是率先復甦,2009年成功實現GDP增長「保八」目標。

新興大國之間的戰略協調也在逐步加大。「金磚四國」於2009年6月16日舉行首次峰會,發表《聯合聲明》「強調並支持建立一個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極世界」,認為「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有利於建設和諧世界」。

新興大國群體崛起使世界戰略力量對比更趨均衡,美國的霸權地位與西方大國的主導地位均被削弱,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相對均衡、有利於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2)世界政治經濟多「板塊」化趨勢加快,國際關系重心東移。金融危機促使世界各地區國家紛紛「抱團取暖」, 區域、次區域和跨區域經濟合作大發展,區域一體化與「板塊化」加速。

亞太區域、次區域多邊合作勃發,多層次機制競放異彩。2009年10月,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中日韓合作10周年聯合聲明》;同月,東盟第十五屆首腦會議批准成立政府間人權委員會,東盟與中日韓第十二次領導人對話會(「10+3」)批准在2009年年底前實施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任命了秘書處首任固定任期執行主任、並將「亞太自由貿易區」作為其遠景發展目標。

在世界各大地緣政治經濟「板塊」之中,由於中國、印度同時崛起並引領亞洲經濟率先復甦,致使世界地緣重心加快東移,「亞洲板塊」的分量不斷增加。

3.世界經濟趨於企穩回升,但基礎仍較脆弱,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

一是目前全球金融體系雖然大體穩定,但仍很脆弱。銀行、金融機構內部的資產負債尚未解決,這些金融資產一旦全部暴露出來,市場上再有一些風吹草動,可能會急劇惡化;二是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運用已至極限,財政赤字都創造了二戰以來的最高紀錄;三是發達經濟體不斷攀升的失業率,短期內看不到解決前景;四是近期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和消費有多大的可持續性,尚無法確定;五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全球經濟復甦產生不利影響;六是新能源的前景還不明朗,對於綠色能源、清潔能源能否引領下一輪的經濟復甦,還存在疑問;七是美元波動劇烈而且頻繁,引發人們對貨幣安全的擔憂。

4.國際安全形勢更加錯綜復雜

(1)主要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呈現「高位運行」態勢。2008年全球各國軍費總額再創新高,達1.46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6070億美元。美國2010財政年度又將國防預算提高到6363億美元。

美國發布《2009年國家情報戰略》,加快軍事戰略轉型,推進「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等先進武器研發部署,改造軍事同盟,強化軍事霸權。俄羅斯制定《2020年前國家安全戰略》,推進本國的軍備升級與軍事改革。歐盟加快防務一體化步伐。印度和日本加大先進武器的研發、采購力度,以提升自身的戰略投送與遠程打擊能力。太空、海洋、網路成為三大「競爭平台」。太空競賽持續升溫,多個國家對此加大戰略投入。各方圍繞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劃分、海洋資源、海上戰略通道、海上戰略打

擊力量建設等展開激烈較量,海洋角逐進一步激化。網路空間的爭奪愈演愈烈,多個國家都制定了網路安全戰略,以爭奪網路戰的制高點和話語權。

美國拋出「無核武器世界」議題,發起安理會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峰會,以搶佔道義制高點;美、俄兩國通過反復的討價還價,有望達成較大幅度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新條約,繼續維持核武器的「兩極格局」。

防擴散任務艱巨,形勢更趨嚴峻。朝鮮進行第二次核試驗,伊朗核問題僵持不下,印度不斷提升本國的核威懾力,巴基斯坦核武器的安全狀況令人擔憂,國際地下核走私網路與核恐怖主義威脅增大,和平利用核能與防擴散之間的矛盾因能源危機而加劇。

(2)非傳統安全威脅異常嚴峻。受金融危機影響,失業問題「正迅速轉變為一場社會危機」,致使多個國家局勢出現動盪。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2009年「年度威脅評估」判斷,金融危機將給全球四分之一的國家帶來動盪。

此外,恐怖主義與伊斯蘭極端主義在中東、南亞、中亞及東南亞地區泛濫合流。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拉克不斷發生重大恐怖襲擊,「基地」組織、阿富汗「塔利班」與巴基斯坦「塔利班」活動猖獗;索馬裏海盜長期盤踞在亞丁灣和印度洋海域,嚴重威脅國際海上通道的安全;甲型H1N1流感疫情四處蔓延,全球病患與致死人數不斷攀升;極端氣候等引發的重大自然災害頻發;氣候變暖導致世界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

5.世界發展模式競爭呈現新態勢,國際社會深

⑷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對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世界形勢和中國的應對呈現出如下新的特點與趨勢:世界經濟大轉折: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格局大變革:多極化深入發展;國際秩序大調整:20國集團等作用上升;中國外交大發展:和合外交上新台階。

正確的把握這些,對於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世界經濟進入後危機時代

1、這次經濟危機的危害與原因

危害:

這次經濟危機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發展到全球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發展到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按照格林斯潘的說法,這次危機嚴重程度超過了1929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嚴重衰退,主權債務危機使冰島、希臘、阿聯酋(迪拜)等國家經濟面臨崩潰邊沿,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中國經濟也遭受嚴重負面沖擊,全球經濟失衡加劇。

原因:

有各種各樣說法,我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人佔有)發展是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監管機制的弊端與放縱金融市場的所謂「創新」等是體制原因;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弊端的長期高揚、危機到來後錯誤地採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

2、進入後危機時代的特點與影響

特點:

「時代」是個大課題。這里所說的「時代」,可以認為是「時期」較為恰當。所謂「後危機時代」,可以理解為兩個時間概念,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後期;另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後期加上這次經濟危機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它內涵兩個層面的特點:

特點之一是經濟情況好轉。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出現一些復甦跡象。2010年初以來,隨著各國穩定金融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經濟企穩回升,IMF預計2010年增長3.9%。出現了經濟復甦的「亮點」,「金磚四國」情況看好。促使其好轉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各國自身的高度重視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體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體。

特點之二是世界經濟從整體看,並沒有強勁復甦。不確定因素仍很多,主權債務危機令世界蒙上陰影。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會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其主要原因有:經濟危機自身的惰性影響;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衍生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阻礙;國際環境內其它負面因素的作用。

影響:

雙重性。後經濟危機時代,從本質上看,仍然是處於危機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機仍在禍害全世界。經濟仍屬低迷,失業比重仍大,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根本好轉;各種矛盾叢生,世界和平、穩定受到嚴重沖擊;南北失衡的現象仍然在加劇,歷史進步的步伐仍慢。對人類智慧的嚴峻挑戰和考驗空前。這是挑戰。

歷史辯證法告訴我們,壞事發生的同時,產生的影響並非完全負面。進入後危機時代,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逐步顯現出來,加快了國際體系變革的進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戰略調整步伐,大國關系進入新一輪調整互動期;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有新發展,牽動國際關系的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的重新分化組合;亞太地區格局加速演變,在國際戰略全局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作用和影響備受各方關注。

二、世界格局多極化深入發展

1、世界格局及其轉換

概念:

世界格局,是指活躍於世界舞台並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作用形成的一種框架、結構、態勢。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決於主要國家、國家集團、突出力量綜合實力的對比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的最終原因來自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打破舊力量對比,推動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

在世界格局中,充當主角的必備條件是:具有強大的實力;奉行獨立的外交路線,對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或別稱為「極」。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有規律性: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直接動因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集團利益的考慮,以及外交政策的調整。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與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

轉換:

自從17世紀40年代出現威斯特伐利亞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終結,三百五十多年的時間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發生了五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亞格局的產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形成的「維也納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形成的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的「兩極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後舊格局的打破,多極化發展,新格局待立態勢。

2、戰後世界多極化的三次大發展

前兩次:

世界多極化經歷量變到質變過程,戰後有三次明顯大發展:

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兩極格局中,出現了日本、歐共體、第三世界、中國等新生力量。標志著世界多極化的萌生。

第二次是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兩極舊格局終結。多極化發展。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歐共體成為歐洲聯盟,全方位擴展其影響;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內政、外交生氣勃勃。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雛形顯現。

第三次:

第三次就是以21世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國際安全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等均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多強一超」模式基本形成。國際力量繼續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

一超,即超級大國美國。是「當今世界超強的一極。」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是美國單極獨霸的。冷戰後美國企圖一手遮天,並付諸了行動,取得某些進展,但事與願違居多。美國在走昔日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老路。當前新的美國單極獨霸全球的認識和定位難以服眾。經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折騰,當然包括近20年美國霸權主義惡性膨脹,硬實力大損耗,特別是軟實力中的「形象」聲名狼藉,整體在走下坡路,對世界的掌控能力下降。奧巴馬政府不得不藉助別國力量緩解金融危機就是明證。不過其超級影響力仍不可忽視。

對世界多強,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下述「角色」水平值得關註:

俄羅斯,雖然已沒有昔日蘇聯「超級大國」的「威風」,但也並非是「瘦死的駱駝。」世界「一強」的地位,應該說有充足分量。國土面積171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地大物博世界公認;軍事實力遜於美國,但世界第二的位置,否認的聲音不多;科技水平、宇宙開發、外交影響等等,不及原蘇聯,但在當今這些領域的世界一流行列中,俄羅斯名次靠前。

歐洲聯盟,作為集體「一強」,也有突出的理由。一體化水平的首屈一指(經濟一體化、科技一體化、政治一體化、外交力求用「一個聲音說話」、已有共同的安全計劃等),使之成為了「准國家實體」。國民生產總值在歐共體12國時,就已超過了美國,是當今世界資本主義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外交影響力也在增升(況且英國、法國一直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日本,作為單個國家,經濟、科技總體水平高,在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是客觀事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日本依此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政治努力已引人注目。

對第三世界,有人故意漠視這一力量的存在,是不合適的。從他們崛起之日起,其擔當國際事務生力軍的作用就在不斷發揮。「以廣大發展中國家崛起為重要特徵的多極化趨勢,猶如滾滾洪流,勢不可擋。」巴西、印度的影響力在上升。

中國是當今世界獨特的力量。「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多極化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與西方大國迥然不同。」 「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種事實表明,世界的現在不是、未來也很難是單極獨霸,世界已是多極政治格局的理由充分,只是多強的「角色」是「哪些」?學術界有爭論。

三、國際秩序機制與態勢拓新

1、國際秩序內涵與弊端

內涵:

當今國際秩序,指舊冷戰結束以來,由世界上的主權國家、國家集團等行為主體,按照某類規范、准則、原則、目標行事,所建立或維系的某種國際經濟政治機制和整體態勢。這個定義,出於下面的慎重思考:

從時間概念上看,國際秩序的出現,與世界近代史的開始同步。這里指的是1991年12月以來的國際政治秩序。從行為主體上看,建立或維系國際秩序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主權國家、國家集團(包括各類國際組織、各種會議、論壇等)、宗教勢力、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等。從奉行的准則上看,國際秩序通常奉行的是國際行為規范。從追求的目標看,自從人類進入有階級社會以來,人類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孜孜以求和諧穩定的國際秩序從來沒有停止過。但由於時代背景、國家利益、階級地位、個人經歷等原因,目標的設定差別很大。取得的效果與國際秩序始終未能盡如人意。從國際保障機制和秩序的整體態勢看,有合理成分,但弊端嚴重。

弊端:

當今的國際秩序,從機制種類看,大致可分為「舊」與「新」兩種,並且互相交織。「舊」中有「新」;名「新」實「舊」;「新」、「舊」並存的現象。如果從水平上看,和諧的態勢在上升,欠和諧的問題嚴重。後者對前者的負面影響不容樂觀。

面對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和國際秩序的突出特點,各國或國家群體出於自身追求最佳利益的考慮,先後提出和實施了各自的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方案。內容和效果有明顯的差別。國際秩序優化艱難。根本原因是北強南弱,西強東弱。

2、國際秩序的機制、態勢拓新

表現:

國際秩序的機制、態勢拓新,主要體現在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以及首腦峰會的機制化,以及「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機制化上。

20國集團首腦峰會機制化:

20國集團的建立,最初由美國等7個工業化國家的財政部長於1999年6月在德國 科隆 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 亞洲金融風暴 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於國際 金融 和貨幣體系的穩定。20國集團會議當時只是由各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參加,自2008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金融體系成為全球的焦點,開始舉行20國集團首腦會議,擴大各個國家的發言權,以應對這次國際金融狂飆。

20國集團成員:是有8國集團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加上中國、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歐洲聯盟等組成。

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先於20集團首腦峰會機制化。主要體現在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上。12年間已召開了15次。

2008年11月15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首次峰會。2009年4月2至4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英國倫頓舉行第二次峰會。2009年9月24至25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美國東部的老工業城市匹茲堡召開了第三次峰會。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20國集團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從華盛頓到倫敦,再到美國匹茲堡,又到"楓葉之國"的第一大城市多倫多,不到20個月的時間,20國集團領導人4度聚首, 共商大計,標志著制度化。20國集團峰會,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第5次20國集團峰會即將在韓國首爾舉行。

每一次峰會,中國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從2008年冬天危機爆發之初的華盛頓,到2009年春天樹立信心的倫敦和2009年秋天達成具體共識的匹茲堡,再到2010年夏天承前啟後的多倫多,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次亮相20國集團的舞台。在這4次峰會上,胡錦濤先後發表了4份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同心協力、共創未來》的主旨講話。闡明中國政府為應對這場空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主張。每一次峰會,胡錦濤主席的講話都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在這個全新的平台上,中國一次又一次展示著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智慧和力量。

「金磚四國」首腦峰會機制化:

「金磚四國」,是指 巴西 、 俄羅斯 、 印度 及 中國 四個有希望在幾十年內取代 七國集團 成為世界最大 經濟體 的 國家 。這個簡稱來自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 China)的諧音(意指「 磚頭 」)。這四個國家中,巴西被稱為「世界原料基地」和「咖啡王國」;俄羅斯被稱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中國被稱為「 世界工廠 」。

「金磚四國」(BRICs)一詞最早由高盛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11月20日發表的一份題為《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該公司在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BRICs將於2050年統領世界經濟風騷。高盛的這份經濟報告,使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四國作為 新興經濟體 的代表和 發展中國家 的領頭羊受到世界更多的關注,由此BRICs(譯稱「金磚四國」)的稱謂便風靡世界。

「金磚四國」首腦巴西總統盧拉、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度總理辛格,首次正式會晤於2009年6月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四國領導人重點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國集團峰會進程、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金磚四國」對話、未來合作等重大問題交換了看法,並達成了多項共識。

「金磚四國」首腦巴西總統盧拉、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度總理辛格第二次正式會晤,於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舉行。會晤在巴西外交部舉行。在這次會晤中, 「金磚四國」領導人重點就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氣候變化、「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前景等交換了看法並達成了廣泛共識。

中國邀請「金磚四國」首腦第三次峰會未來在中國召開。

評價:

20國集團峰會和「金磚四國」峰會機制化,國際社會均給予了積極評價。

關於20國集團峰會機制化的意義:

《愛爾蘭時報》認為,多倫多20國集團峰會還未開幕就已經成功,因為它代表著全球經濟的85%,取代了僅由發達國家參加的G8。這可以被視為二戰結束後最重要的國際政治變革之一。

美國外交理事會的斯圖亞特•帕特立克撰文指出:對美國而言,20國集團峰會至少在4個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首先它能緩解國家間的危機,同時它是一個平台,能鼓勵新興經濟體承擔新的責任;第三,它的存在對聯合國而言是健康的競爭。最後,提供了一個更靈活的協商環境,有更多協調的空間。

關於「金磚四國」峰會機制化的意義:

巴西總統盧拉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話說,「金磚四國」坐在一起開會就是歷史性時刻。

新加坡 《聯合早報》認為,金磚四國峰會未必只是向美國發出強烈信號的臨時性工具,「金磚四國不僅關注克服金融危機的戰略,而且謀劃『後危機時代』的世界新秩序。」

巴西峰會的聲明強調,「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不僅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這種世界多極化與國際秩序優化的態勢值得肯定,但不能評價過高、企望值過度。美國為首的西方對新興國家參與國際秩序變革的「度」畢竟是有限的,加之新興國家之間存在眾多差異與矛盾、20國集團首腦峰會與「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機制化僅屬於初始階段、論壇水平。未來G8、G20、「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共存競爭合作有可能,而G20與「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短期內完全代替G8不現實,為此忽視聯合國的存在不可取。

四、中國特色外交邁上新台階

1、中國外交的特色應對

繼承:

中國始終不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總方針、總政策。長期把和平與發展作為宗旨、方向、目標、道路;把獨立自主作為根本准則;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一切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把加強與推進與發展中國家團結與合作作為外交基本立足點;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

創新:

近些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努力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

中國外交工作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主線,以多邊峰會外交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為重要動力,以統籌協調為根本工作方法,強抓機遇,化解挑戰,開拓進取,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鞏固我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多邊峰會外交成果豐碩,在國家總體外交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作為貫徹中國外交的主線,努力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和有利外部條件;加大運籌大國關系力度,同各大國的關系處在穩中有升的發展時期;進一步做實做深構築周邊地緣戰略依託工作,維護了良好周邊環境;採取切實步驟,鞏固了發展中國家在我外交全局中的基礎地位;大力加強公共外交,增強了我國軟實力;堅持以人為本,把領事保護放到外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召開了第11次駐外使節會議,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為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對開拓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現實和長遠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外交人員法》於2010年1月1日生效,這為外交事業大發展特別是外交隊伍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保障。

2、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承諾

國際地位: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仍處在初級階段;中國是當今世界獨特一極,但仍是發展中國家。

庄嚴承諾:

胡錦濤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的巴西利亞「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時的講話《合作、開放、互利、共贏》中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現在有很多人關心,中國今後會是什麼樣的國家?會說什麼話、會做什麼事?對老朋友會怎麼樣、對新朋友會怎麼樣?他回答:中國的發展任重道遠;中國的發展只能也必然是和平發展;中國的發展是開放共贏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是負責人的發展。

總之,如果從另外角度審視當今世界態勢,宏觀看,是和諧之中欠和諧;具體講,世界經濟是危機之中有亮點,世界政治是和平之中欠和平,外交關系是和合之中欠和合。和平、發展、合作仍是主要潮流,不能因為現在世界經濟處在危機之中,就否認、或看不到主流;但和平、發展、合作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⑸ 金磚項目rdsc是真的國家項目嗎

金磚銀行如何挑戰全球金融秩序? 在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概念剛剛誕生時,外界便有評論稱,這一新成立的組織將挑戰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協調全球金融秩序的地位。此番金磚銀行成立落實,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二戰結束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大變化,標志著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將成為未來世界金融秩序治理的重要力量。 有分析指出,設立金磚開發銀行是動搖美元國際貿易結算地位的第一步。隨後可能出現成員國之間更多的貿易、投資協議,例如能源和原材料領域以金磚國家的貨幣來結算,逐步減少金磚國家成員國對美元波動的依賴性。 實際上,籌備中的金磚銀行和外匯儲備基金,就是金磚國家想要打造「金磚版」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打破歐美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壟斷,讓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多話語權。金磚銀行負責包括金磚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擴大金磚國家的海外利益;而外匯儲備基金則負責在成員國出現資本外流、債務危機等金融緊急情況時提供援助資金。 建立在金磚國家基礎上的新的開發銀行,盡管規模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它國際金融機構相比還較小,並不會短時間內對世行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但依然會成為另一種獨特的替代組織

閱讀全文

與金磚國際金融合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