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決定珠江三角洲外資來源的主要因素是
決定珠江三角洲外資來源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
㈡ 國際服務貿易的推薦書目
書 名: 國際服務貿易
作者:劉東升
出版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01月
ISBN: 9787563817870
開本: 16開
定價: 25.00 元
內容簡介
《國際服務貿易》內容簡介: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我國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逐漸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目前我國服務業的開放已涵蓋了《服務貿易總協定》12個服務大類的10個,涉及共計160個小類中的100個。包括銀行、保險、證券、電信服務、分銷等在內的100個服務貿易部門已經陸續開放,外資進入的規模和比重也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業已成為利用外資規模最大的領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已超過120億美元。具有全球競爭實力的外資銀行、保險、商業、運輸和電信巨頭持續擴大在華投資和經營范圍,使缺乏足夠競爭力的國內服務業面臨較大的結構調整壓力。所以,熟悉國際游戲規則,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就成為我國服務業的首要任務。
服務貿易是服務業進步的標志。擴大服務貿易出口,不僅有利於改善服務貿易國際收支,優化我國外貿出口的整體結構,而且對於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等,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為此,我們編寫了《國際服務貿易》一書,希望在完善國際服務貿易知識結構、熟悉國際服務貿易規則方面為讀者提供幫助。該書可以作為高職生、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從事國際服務貿易工作和研究者的參考讀物。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國際服務貿易概述.
第二章 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價值和價格
第三章 國際服務貿易政策
第四章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內容
第五章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與跨國經營
第六章 國際服務貿易外包
第七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國別格局
第八章 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 書 名: 國際服務貿易
作者:韓玉軍
出版社: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ISBN: 9787811228076
開本: 16開
定價: 2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介紹了服務、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的基本概念,並通過提出創立服務勞動價值論以及對服務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的闡述,糾正了人們對「服務」一詞的一些片面認識。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國際服務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發展的特徵與趨向,服務貿易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關系,國際服務貿易對傳統理論的修正與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理論模型,科技、知識及人力資本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國際服務貿易政策,《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與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等理論與政策問題,最後結合中國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及中國人世後服務市場對外開放的情況,闡釋了中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秩序。
本書內容理論性較強,為了使分析更直觀,注重用圖表數據進行闡述,但由於使用了較多的數學推導與模型,故較適於作為大學本科高年級或研究生教材。
本教材獲得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中國經濟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
韓玉軍,1958年2月生於山東省沂南縣,1987年獲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國際貿易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實務,國際服務貿易,WTO與國際經濟法。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5部,擔任主編、副主編的教材6部,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3項。
圖書目錄
第1章國際服務貿易概述
第2章服務勞動與服務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第3章服務貿易與國際貿易理論
第4章國際服務貿易理論與模型
第5章科技、知識及人力資本與國際服務貿易
第6章國際服務貿易政策
第7章《服務貿易總協定》與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
第8章 中國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第9章中國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
第10章 中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秩序
參考文獻 作者:汪素芹主編
出 版 社:
出版時間:2011-8-1
版次:1頁數:373
字數:482000
印刷時間:2011-8-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 S B N:9787566300935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20世紀60年代,世界產業結構開始調整,服務業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心。目前,在全球的經濟總量中,服務業已佔60%以上,全球FDI總額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務業,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69%。與服務業快速發展相適應,國際服務貿易也以超過貨物貿易的速度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與當今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特徵。
目錄
第一篇理論政策
第一章服務、服務業及服務貿易概述
第一節服務及服務產品
第二節服務業及其分類
第三節國際服務貿易及其發展歷程
第四節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與統計
第二章國際服務貿易基本理論
第一節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
第二節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及其在服務貿易中的運用
第三節全球價值鏈理論與服務貿易
第三章國際服務貿易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
第二節服務貿易的經濟效應
第三節服務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
第四章國際服務貿易政策
第一節國際服務貿易政策概述
第二節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政策
第三節國際服務貿易保護政策
第五章服務貿易總協定與區域性協議
第一節服務貿易總協定
第二節服務貿易後續談判
第三節服務貿易區域性協議
第二篇行業貿易
第六章運輸和旅遊服務貿易
第一節運輸服務貿易
第二節旅遊服務貿易
第七章金融服務貿易
第一節保險服務貿易
第二節銀行服務貿易
第八章通訊、信息及技術服務貿易
第一節通訊服務貿易
第二節信息服務貿易
第三節技術服務貿易
第九章專業、咨詢服務貿易
第一節專業服務貿易概述
第二節咨詢服務貿易
第三節其他服務貿易
第十章國際服務外包
第一節服務外包概述
第二節服務外包理論依據
第三節國際服務外包對發包國與承接國作用
第四節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
第三篇貿易格局
第十一章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格局
第一節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格局
第二節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格局
第三節國際服務貿易格局發展趨勢
第十二章主要經濟體的服務貿易
第一節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
第二節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服務貿易
第三節主要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
第十三章中國服務貿易
第一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概況
第二節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
第三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1月1日)
叢書名:21世紀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列
平裝: 34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9057619
條形碼: 9787309057614
商品尺寸: 24.5 x 18.6 x 1.7 cm
商品重量: 599 g
品牌: 復旦大學出版社
定價:35.00元
內容簡介
《國際服務貿易學》以獨特的分析視角、系統的邏輯思路和全新的內容結構,深入探討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理論與政策。全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全面描述服務業與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徵事實與基本背景,並介紹學科及理論發展簡史以及《國際服務貿易學》的內容結構安排。第二章討論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所有基本范疇及其相互關系,作為《國際服務貿易學》內容展開的概念基礎。第三章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服務業進行分析。《國際服務貿易學》第四章到第六章按照國際貿易理論的演進順序,將國際服務貿易納入到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框架,即第四章討論傳統貿易理論(主要包括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對國際服務貿易的適用性;第五章在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的分析框架內討論國際服務貿易問題;第六章運用「新—新貿易理論」(new-new trade theory)的基本思想與分析框架來分析服務外包、服務業FDI與跨國公司等問題。最後兩章分別討論國際服務貿易政策以及國際服務貿易的多邊制度。
《國際服務貿易學》的適用對象為經濟管理類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同時也可作為相關研究領域理論研究者的參考用書。
編輯推薦
本書以獨特的分析視角、系統的邏輯思路和全新的內容結構,深入探討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理論與政策。全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全面描述服務業與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徵事實與基本背景,並介紹學科及理論發展簡史以及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第二章討論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所有基本范疇及其相互關系,作為本書內容展開的概念基礎。第三章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服務業進行分析。本書第四章到第六章按照國際貿易理論的演進順序,將國際服務貿易納入到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框架,即第四章討論傳統貿易理論(主要包括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對國際服務貿易的適用性;第五章在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的分析框架內討論國際服務貿易問題;第六章運用「新—新貿易理論」(new-new trade theory)的基本思想與分析框架來分析服務外包、服務業FDI與跨國公司等問題。最後兩章分別討論國際服務貿易政策以及國際服務貿易的多邊制度。
本書的適用對象為經濟管理類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同時也可作為相關研究領域理論研究者的參考用書。
㈢ 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各包括哪些
生產性服務業據香港貿易發展局認為生產者服務包括專業服務、信息和中介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以及與貿易相關的服務。
主要包括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批發經紀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這幾類服務行業。
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一五綱要》)中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
生活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主要包括餐飲業、住宿業、家政服務業、洗染業、美發美容業、沐浴業、人像攝影業、維修服務業和再生資源回收業等服務業態。
(3)金融服務貿易人力資本擴展閱讀: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它是與製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製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本身並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獨立的服務效用。
它依附於製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於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製造業,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
生活性服務業是服務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產業,它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消費產品及服務,其產品、服務用於解決消費者生活中(非生產中)的各種需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產性服務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活性服務業
㈣ 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1、服務貿易總量分析
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17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佔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6%。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從服務貿易增長率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增長趨勢,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國服務出口年增長率達24%,遠高於美國的10%,英國的11%,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所佔GDP的比重相當低。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國2006年僅為39%。
2、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門。旅遊服務出口比重一直居於首位。其他商業服務出口從1997-2005年一直占服務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運輸服務2006年比重達23%,躍居第二位。此外,咨詢業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佔比達8.6%。其他服務部門出口比重較低。
服務貿易進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運輸、旅遊、其他商業服務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三大主要部門,其中運輸服務進口表現為先降後升的趨勢,2003年躍居第一位,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一大部門,2006年佔比達34.3%。旅遊服務表現為先升後降的趨勢,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為第二大服務進口部門。其他商業服務所佔比重在10.7%-21.3%之間波動。值得注意的是保險、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它們所佔比重分別達8.8%、8.4%、6.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無論出口還是進口,中國服務貿易都以傳統的旅遊、運輸等行業作為支撐,其主要屬於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資本密集型服務如航空、通訊、建築以及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部門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貢獻微弱,中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的落後方式增長。第二,中國傳統服務部門如運輸部門的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逆差額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隨著貨物貿易的迅猛發展,運輸服務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運輸部門尤其是航空運輸在質量和價格方面與歐美一些大運輸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第三,現代服務產品的需求迅速擴大,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應對國際服務業對中國服務業沖擊的需要,也是滿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中國服務業落後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於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後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於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後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三、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2、國際生產關系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國際分工格局中佔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後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徵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後進國家則集中於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發展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後是正常的。
四、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五、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範、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後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3、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准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於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徵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
六、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後的國家裡,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於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沖突和矛盾,致力於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發達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優化。
七、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於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於振興我國服務業並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 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 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 規則的法律法規。
八、強化政府職能,優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並強化競爭機制。
㈤ 國際服務貿易的分類
服務貿易的分類
(一)民間分類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分類標准。許多經濟學家和國際經濟組組織為了分析方便和研究的需要,從各自選擇的角度對國際服務貿易進行劃分,下面對有代表性和影響的分類加以扼要評述。
1.以「移動」為標准
R· M·期特恩在1987年所著的《國際貿易》一書中,將國際服務貿易接服務是否在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移動分為4類:
(l)分離式服務。它是指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國與國之間不需要移動而實現的服務。運輸服務是分離式服務的典型例子。如民用航空運輸服務,一家航空公司可以為另一國家的居民提供服務,但並不需要將這家航空公司搬到國外去,也不必要求顧客到這家航空公司所在國去接受服務。
(2)需要者所在地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提供者轉移後產生的服務,一般要求服務的提供者需要與服務使用者在地理上毗鄰、接近。銀行、金融、保險服務是這類服務的典型代表。例如,一英國銀行要想佔有日本的小額銀行業務市場份額,它必須在日本開設分支機構,這就要求在國與國之間存在著資本和勞動力的移動,也是一種投資形式。
(3)提供者所在地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國內為外籍居民和法人提供的服務,一般要求服務消費者跨國界接受服務。國際旅遊、教育、醫療屬於這一類服務貿易。例如,外國遊客到中國的長城、桂林等游覽接受中國旅行服務。此時,服務提供者並不跨越國界向服務消費者出口服務,對服務提供者而言,也不存在生產要素的移動。
(4)流動的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相互移動所接受和提供的服務,服務的提供者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並利用分支機構向第三國的居民或企業提供服務。如上述的設在義大利的一家美國旅遊公司在義大利為德國遊客提供服務。流動式服務要求服務的消費者和提供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移動。
這種分類方法以「移動」作為劃分國際服務貿易類型的核心,其本質涉及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不同國家間的移動問題。由於這種生產要素的跨國界移動往往涉及到各國國內立法或地區性法律的限制,並涉及到在需求者所在國的開業權問題,因此,研究這類問題用這種分類方法比較合適。不過這種服務分類存在著難以准確、徹底地將服務貿易進行劃分的缺陷,如上述在各國間相互開業提供的旅遊服務就很難加以劃分。
2.以行業為標准。
鑒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特點,一些經濟學家以服務行業各部門的活動為中心,將服務貿易分為7大類:
(1)銀行和金融服務。銀行和金融服務是服務貿易中較重要的部門,其范圍包括:a.零星銀行業服務,例如儲蓄、貸款、銀行咨詢服務等。b.企業金融服務,如金融管理、財務、會計、審計、追加資本與投資管理等。c.與保險有關的金融服務。d.銀行間服務,如貨幣市場交易、清算和結算業務等。e.國際金融服務,如外匯貿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服務的國際化,在金融服務貿易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證券市場進一步發展,銀行系統外部增加金融中介,國際金融市場的管制逐漸放鬆,金融機構擴大業務范圍,權力越來越大,在金融活動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外匯管制也逐步放寬,所有這一切都大大推動了金融業的服務貿易。
(2)保險服務。保險服務其職能是為保險單持有者提供特定時期內對特定風險的防範及其相關的服務。如風險分析、損害預測咨詢和投資程序。保險服務貿易既包括非確定的保險者,也包括常設保險公司的國際交換。目前,保險服務貿易主要體現在常設保險公司的業務。
(3)國際旅遊和旅行服務。旅遊服務貿易為國內外的旅行者提供旅遊服務,國際旅遊服務貿易主要指為國外旅行者提供旅遊服務。旅遊貿易包括個人的旅遊活動,也包括旅遊企業的活動。其范圍涉及旅行社和各種旅遊設施及客運、餐飲供應、食品等,它與建築工程承包、保險和數據處理等服務有直接聯系,它與國際空運的聯系極其密切。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重較大。
(4)空運和港口運輸服務。空運與港口運輸服務是一種古老的服務貿易項目,一般的貨物由班輪、集裝箱貨輪、定程或定期租輪運輸,特殊的商品通過航空、郵購、陸上運輸。港口服務與空運服務密不可分,它包括港口貨物裝卸及搬運服務。
(5)建築和工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基礎研究、工程項目建設、維修和運營過程的服務。其中還涉及包括農業工程和礦業工程的基礎設施和儀器儀表的生產和服務、專業咨詢服務和與勞動力移動有關的服務。這類服務貿易一般要受到各國國內開業權的限制,並與經濟波動、政策和各國產業政策、投資規劃等引起的波動有密切關系。政府部門是這類服務的主要僱主,這類服務一般涉及政府的基礎設施與公共部門投資項目。
(6)專業(職業)服務。這類服務主要包括律師、醫生、會計師、藝術家等自由職業的從業人員提供的服務,以及在工程、咨詢和廣告業中的專業技術服務,國際專業(職業)服務貿易的層次性較強,在不同層次交易水平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層次:a.由個人承擔的專業服務;b.由國際專業服務企業承擔的專業服務;C.作為國際多邊集團經營的一部分專業服務;d.發達國家僱用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承包工程項目的專業服務。
專業服務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的交換進行,也可通過間接的銷售渠道,如電信渠道進行交換,或通過某些機構、聯盟或在海外的常駐代表把這種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專業服務的發展較迅速。
(7)信息、計算機與通信服務。這類服務涉及3個主要方式:
a.計算機信息服務。如數據搜集服務、建立資料庫和數據介面服務,並通過數據介面在電信網路中進行數據信息的傳輸等。b.計算機服務。如數據處理服務,服務提供者使用自己的計算機設備滿足用戶的數據處理要求,並向服務消費者提供通用軟體包和專用軟體等。c.電信服務。包括基礎電信服務,如電報、電話、電傳等,以及綜合業務數據網提供的智能化的電信服務等。電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受電信基礎設施的影響。發達國家這類服務佔有絕對優勢。
上述分類方法以「行業」為核心,其本質涉及輸出業務的范圍和供求雙方業務的深度和廣度。各國生產要素在海外活動的收益和范圍體現在各國出口的各種服務之中,所以,提供的服務范圍越廣泛,服務分工越細,供應方的收益也越大。從這種角度分析,採用這類分類方法是比較合適的。這與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小組的劃分有類似之處。
3.以生產過程為標准
(l)生產前服務。這種分類方法根據服務與生產過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將服務貿易分為生產前服務、生產服務和生產後服務。
生產前服務主要涉及市場調研和可行性研究等。這類服務在生產過程開始前完成,對生產規模及製造過程均有重要影響。
(2)生產服務。生產服務主要指在產品生產或製造過程中為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提供的服務,如企業內部質量管理、軟體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過程之間的各種服務等。
(3)生產後服務。這種服務是聯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服務,如廣告、營銷服務、包裝與運輸服務等。通過這種服務,企業與市場進行接觸,便於研究產品是否適銷、設計是否需要改進、包裝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等。
這種以「生產」為核心劃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其本質涉及到應用高新技術提高生產力的問題,並為產品的生產者進行生產前和生產後的服務協調提供重要依據。這使生產者能夠對國際市場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以便改進生產工藝,進行新的設計或引人新的服務,最終生產出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因此,從提高生產力為中心進行的這種分類是有一定意義的。
4.以要素密集度為標准
沿襲商品貿易中所密集使用某種生產要素的特點,有的經濟學家按照服務貿易中對資本、技術、勞動力投人要求的密集程度,將服務貿易分為:
(l)資本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空運、通信、工程建設服務等。
(2)技術與知識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銀行、金融,法律、會計、審計、信息服務等。
(3)勞動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旅遊、建築、維修、消費服務等。
這種分類以生產要素密集程度為核心,涉及產品或服務競爭中生產要素,尤其是當代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問題。發達國家資本雄厚,科技水平高,研究與開發能力強,它們主要從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如金融、銀行、保險、信息、工程建設、技術咨詢等。這類服務附加值高,產出大。相反,發展中國家資本短缺,技術開發能力差,技術水平低,一般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如旅遊、種植業、建築業及勞務輸出等。這類服務附加值低、產出小。因此,這種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從生產要素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各國以生產要素為中心的競爭力分析,是有一定價值的。不過,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資本要素的結合更加密切,在商品和服務中對要素的密集程度的分類並不是十分嚴格,也很難加以准確無誤地區別,更不可能制訂一個劃分標准。
5.以商品為標准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期間,1988年6月談判小組曾經提出依據服務在商品中的屬性進行服務貿易分類,據此服務貿易分為:
(1)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服務。這類服務以商品或實物形式體現,例如:電影、電視、音響、書籍、計算機及專用數據處理與傳輸裝置等。
(2)對商品實物具有補充作用的服務。這類服務對商品價值的實現具有補充、輔助功能,例如:商品儲運、財務管理、廣告宣傳等。
(3)對商品實物形態具有替代功能的服務。這類服務伴隨有形商品的移動,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貿易,不像商品貿易實現了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只是向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例如技術貿易中的特許經營、設備和金融租賃及設備的維修等。
(4)具有商品屬性卻與其它商品無關聯的服務。這類服務具有商品屬性,其銷售並不需要其他商品補充才能實現,例如通訊、數據處理、旅遊、旅館和飯店服務等。
這種分類將服務與商品聯系起來加以分析,事實上,從理論上承認「服務」與「商品」一樣,既存在使用價值,也存在價值。與商品同樣能為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作出貢獻。服務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有不同於商品的「無形性」,但是,這種「無形性」也可以在一定形式下以商品形式體現。
6.按是否伴隨有形商品貿易為標准
(l)國際追加服務。國際追加服務指服務是伴隨商品實體出口而進行的貿易。對消費者而言,商品實體本身是其購買和消費的核心效用,服務則是提供或滿足了某種追加的效用。在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和滲透的情況下,這種追加服務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影響,特別是所需核心效用的選擇是具有深遠影響的。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市場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商品價格之間的競爭為主要競爭手段,市場競爭主要是以產品的質量、優質的技術服務、良好的售後服務和多種營銷策略取勝。而消費者的消費滿足也不僅限於商品實物形態的消費所可能給他帶來的效用。消費者更加重視產品的功能、技術服務、商品消費過程或消費後的榮譽感、成就感、精神需求的滿足。
與此同時,科技對生產的影響也使「生產要素」的內涵不僅局限於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在生產要素的范圍不斷擴大後,各種名目繁多的追加服務,如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研究與開發型服務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也被廣泛應用於有形商品生產的各個階段。例如,在有形商品開始生產之前,要求有先行的追加服務投人,包括可行性研究、風險資本籌集、市場調研、產品設計等。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要求有與產品生產過程融為一體的追加服務投人。如質量控制和檢驗、設備租賃、後期原材料供給、設備維修等。並要求有與生產過程同時並行的追加服務投入,如財務會計、人事管理與培訓、信息和圖書資料等軟體的收集整理與應用、不動產管理、法律、保險、通信、衛生、安全保障及職工後勤服務、公共服務等。在產品生產後與消費者見面的環節中,亦需要相應的追加服務投人,如廣告、運輸、商品使用指南、售後服務等。
追加服務有的很難從某一特定生產階段相脫離,只能與一定比例的生產要素相接合,完全附屬於有形商品價值實體之中,不能形成獨立的交換對象。也有的追加服務雖與有形商品貿易有關,但可以獨立於某種有形商品而成為獨立的交易對象。不過,各類追加服務一般都是相互依存而結合為一個一體化的服務網路。隨著經濟服務化的發展,生產廠商提供的追加服務越來越成為其非價格競爭的重要因素。
在追加服務中,相對較為重要的是國際交通、運輸和國際郵電通信。它們對於各國社會分工、改善工業布局與產業結構調整、克服靜態比較劣勢、促進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不斷採用現今的科學技術,促使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縮短了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消除了許多障礙,為全球經濟的增長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內容。
(2)國際核心服務。國際核心服務指與有形商品的生產和貿易無關,它是作為消費者單獨所購買的、能為消費者提供核心效用的一種服務。
國際核心服務根據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距離遠近可分為:
a.面對面型國際核心服務。指服務供給者與消費者雙方實際接觸才能實現的服務。實際接觸方式可以是供給者流向消費者,可以是消費者流向供給者,或是供給者與消費者雙方的雙向流動。面對面型國際核心服務伴隨著生產要素中的人員和資本的跨國界移動。例如,金融業的輸出存在資本跨國界移動。許多發達國家的國際金融聯合企業,如美國花旗銀行,通過供給者移動與服務消費者的接觸,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並憑借電子化和信息化的技術將業務范圍延伸向國際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國際旅遊服務則是主要伴隨人力資本跨國界移動而形成的一種面對面核心服務。近10年來,國際旅遊服務的出口總額增長較快。這主要依賴於在科技基礎上建立的國際旅遊服務網路。
b.遠距離國際核心服務。它不需要服務供給者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一般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方可實現跨國界服務。例如,通過通信衛星作為載體傳遞進行的國際視聽服務,其中包括國際新聞報導、國際問題活動和傳真業務等。
遠距離國際核心服務中國際金融服務在國際資本移動加快的推動下,加之西方發達國家廣泛將計算機、遙控電信技術等應用於銀行業。一個由電腦數據處理、電子信息傳遞和電子資金轉帳系統為標志的金融服務體系已經形成。自動出納機的普及、利用計算機轉帳或信用卡代替往年的支票等都加速了國際資本移動的速度。因而為遠距離國際金融服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國際金融服務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所佔比重也逐漸增大。
(二)世貿組織的分類
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小組在烏拉圭回合中期審評會議後,加快了服務貿易談判進程,並在對以商品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的基礎上,結合服務貿易統計和服務貿易部門開放的要求。在徵求各談判方的提案和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部門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將服務貿易分為12大類。分別如下:
1.商業性服務
指在商業活動中涉及的服務交換活動,服務貿易談判小組列出的6類這種服務,其中既包括個人消費的服務,也包括企業和政府消費的服務。
(l)專業性(包括咨詢)服務。專業性服務涉及的范圍包括法律服務;工程設計服務;旅遊機構提供服務;城市規劃與環保服務;公共關系服務等;專業性服務中包括涉及上述服務項目的有關咨詢服務活動;安裝及裝配工程服務(不包括建築工程服務),如設備的安裝、裝配服務;設備的維修服務,指除固定建築物以外的一切設備的維修服務,例如成套設備的定期維修、機車的檢修、汽車等運輸設備的維修等。
(2)計算機及相關服務。這類服務包括計算機硬體安裝的咨詢服務、軟體開發與執行服務、數據處理服務、資料庫服務及其他。
(3)研究與開發服務。這類服務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類學中的研究與開發服務、在紀律結束下的研究與開發服務。
(4)不動產服務。指不動產范圍內的服務交換,但是不包含土地的租賃服務。
(5)設備租賃服務。主要包括交通運輸設備,如汽車、卡車、飛機、船舶等,和非交通運輸設備,如計算機、娛樂設備等的租賃服務。但是,不包括其中有可能涉及的操作人員的僱用或所需人員的培訓服務。
(6)其他服務。指生物工藝學服務;翻譯服務;展覽管理服務;廣告服務;市場研究及公眾觀點調查服務;管理咨詢服務;與人類相關的咨詢服務;技術檢測及分析服務;與農、林、牧、採掘業、製造業相關的服務;與能源分銷相關的服務;人員的安置與提供服務;調查與保安服務;與科技相關的服務;建築物清潔服務;攝影服務;包裝服務;印刷、出版服務;會議服務;其他服務等等。
2.通訊服務
通訊服務主要指所有有關信息產品、操作、儲存設備和軟體功能等服務。通信服務由公共通信部門、信息服務部門、關系密切的企業集團和私人企業間進行信息轉接和服務提供。主要包括:郵電服務;信使服務;電信服務,其中包 含電話、電報、數據傳輸、電傳、傳真。視聽服務,包括收音機及電視廣播服務。其他電信服務。
3.建築服務
建築服務主要指工程建築從設計、選址到施工的整個服務過程。具體包括:選址服務,涉及建築物的選址;國內工程建築項目,如橋梁,港口、公路等的地址選擇等;建築物的安裝及裝配工程;工程項目施工建築;固定建築物的維修服務;其他服務。
4.銷售服務
指產品銷售過程中的服務交換。主要包括:商業銷售,主要指批發業務;零售服務;與銷售有關的代理費用及傭金等;特許經營服務;其他銷售服務。
5.教育服務
指各國間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務交往。如互派留學生、訪問學者等。
6.環境服務
指污水處理服務;廢物處理服務;衛生及相似服務等。
7.金融服務
主要指銀行和保險業及相關的金融服務活動。包括:①銀行及相關的服務;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運行管理有關的服務;貸款服務;其他貸款服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主要涉及經紀業、股票發行和注冊管理、有價證券管理等;附屬於金融中介的其他服務,包括貸款經紀、金融咨詢、外匯兌換服務等。②保險服務;貨物運輸保險,其中含海運、航空運輸及陸路運輸中的貨物運輸保險等;非貨物運輸保險。具體包括人壽保險、養老金或年金保險、傷殘及醫療費用保險、財產保險服務、債務保險服務;附屬於保險的服務。例如保險經紀業、保險類別咨詢、保險統計和數據服務;再保險服務。
8.健康及社會服務
主要指醫療服務、其他與人類健康相關服務;社會服務等。
9.旅遊及相關服務
指旅館、飯店提供的住宿、餐飲服務、膳食服務及相關的服務;旅行社及導游服務。
10.文化、娛樂及體育服務
指不包括廣播、電影、電視在內的一切文化、娛樂、新聞、圖書館、體育服務,如文化交流、文藝演出等。
11.交通運輸服務
主要包括:貨物運輸服務,如航空運輸、海洋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內河和沿海運輸、公路運輸服務,也包括航天發射以及運輸服務,如衛星發射等;客運服務;船舶服務(包括船員僱用);附屬於交通運輸的服務。主要指報關行、貨物裝卸、倉儲、港口服務、起航前查驗服務等。
12.其他服務
(三)IMF的分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將服務貿易分為:
1.民間服務(或稱商業性服務)
系指197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的《國際收支手冊》中的貨運;其他運輸、客運、港口服務等;旅遊;其他民間服務和收益;進二步分類如下:①貨運:運費、貨物保險費及其他費用;②客運:旅客運費及有關費用;③港口服務;船公司及其雇員在港口的商品和服務的花費及租用費;④旅遊:在境外停留不到一年的旅遊者對商品和服務的花費(不包括運費);⑤勞務收人:本國居民的工資和薪水;⑤所有權收益:版權和許可證收益;①其他民間服務:通信、廣告非貨物保險、經紀人、管理、租賃、出版、維修、商業、職業和技術服務。
一般我們把勞務收人、所有權收益、其他民間服務統稱其它民間服務和收益。
2.投資收益
指國與國之間因資本的借貸或投資等所產生的利息、股息、利潤的匯出或匯回所產生的收人與支出。
3.其他政府服務和收益
指不列人上述各項的涉及政府的服務和收益
4.不償還的轉移
指因屬單方面的(或片面的)、無對等的收支,即意味著資金在國際間移動後,並不產生歸還或償還的問題。因而,又稱單方面轉移。一般指單方面的匯款、年金、贈與等。根據單方面轉移的不同接受對象,又分為私人轉移與政府轉移兩大類。政府轉移主要指政府間的無償經濟技術或軍事援助、戰爭賠款、外債的自願減免、政府對國際機構繳納的行政費用以及贈與等收人與支出。
私人轉移主要指以下幾類:
匯款:包括僑民匯款、慈善性質匯款、財產繼承款等。主要指僑民匯款,如一個國家長期在外國居住的僑民匯回本國的款項;居住在本國的外國僑民,從本國匯出的款項等。
年金:指從外國取得或對外國支付的養老金、獎金等。
贈與:指教會、教育基金、慈善團體對國外的贈與,以及政府無償援助等。
綜上所述,無論國際服務貿易的定義與分類從何種角度出發,國際服務貿易都存在著人員、資本、信息以不同形式的跨國界移動,或在一定形式下存在於商品跨國界移動中。
㈥ 金融市場發展的利弊分析
金融海嘯與救市成本美國眾議院終於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但這個方案已不是7000億美元了,而是加碼成了8500億美元。上星期眾議院第一次投票否決了7000億美元方案後,白宮將此方案作了修改,加碼1500億美元再送到參議院表決,獲得大比例通過後再送到眾議院表決,所增加的1500億美元是向老百姓派糖,果然獲得了參眾兩院的支持,因為7000億美元只是用來購買華爾街的不良資產,老百姓分不到甜頭,自然有部分議員不高興。現在爭取到的1500億美元派糖給選民,議員們就改變了初衷,投票贊成了。布希為什麼不早點想到「派糖」的方案,導致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被眾議院否決,致使道指狂跌777點。 上周五85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通過前,道指回升了300多點,通過後,反而急轉直下,收市時下跌了157點,振幅近500點。大家期待的救市方案獲得通過,美國股市反而大跌,這可理解為趁利好消息出貨,也可以解釋為市場擔心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救不了市。受美股下跌的影響,昨天亞太股市全面下跌且跌幅都很大,恆指跌了879點,跌幅約為5%。眾多下跌股市中也包括黃金周之後的內地股市,昨天上證指數跌了5%以上,跌幅超過港股,或許這是繼上周周邊股市大跌後的補跌。昨天內地股市在政府救市之後第一次大調整,政府是在上證指數最低跌至1802點時出手的,大盤很快反彈了近500點,昨天的下跌可看作是正常的調整。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但作用也不小,而且也可以說是對症下葯。目前全球金融海嘯,歸根尋源,是最原始的按揭抵押證券出了事,投資銀行將這些按揭抵押證券層層包裝,通過杠桿不斷放大,終於演變成金融海嘯。現在,7000億美元主要是用來購買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期望能使市場對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所衍生的產品重樹信心。此外,新方案將銀行存款的保險額由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可以避免銀行出現擠兌現象。25萬美元不是小數目,可以保障絕大多數存戶的利益,令這些存戶不致一有風吹草動就到銀行排隊提款。救市方案通過後,美國財長還得進一步制訂收購這些不良資產的方法和價格,這才是關鍵所在。價格太低,銀行只能得到一些殘渣;價格太高,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用。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考驗著全球經濟,也考驗著中國PE的發展。業內人士在日前舉行的「PE北京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PE市場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在國際市場不好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國PE快速發展的時機,要抓住金融動盪中的機會。發展方興未艾北京PE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中國市場的高成長吸引了大批外國股權投資基金來中國投資,中國已成為全球股權投資基金增速最快的國家。同時,隨著中國民間資本的成長和政策法規環境的不斷完善,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也蓬勃發展起來。推薦閱讀巴菲特自述:我怎麼選股,我憑什麼選股 三中全會:保市場穩定獨家:中金18大客戶華爾街秘密 機構上周做空:凈流出68.4億 本周股評家最看好:中國平安 深發展三季度業績預增80% 地產龍頭前三季齊發病危通知書 4季度是自救的最後機會 北京PE協會副會長、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中國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很多資金以私募股權的方式進入到中國來。PE在中國發展的勢頭方興未艾,但基礎還很差,中國對私募股權投資有大量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對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國也有很多人對PE行業很有興趣,但對整個行業還沒有經驗,PE行業的發展有很大潛力。在危機中抓住機會熊焰指出,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到歐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產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國金融行業雖未受到像美國那樣直接的沖擊,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深入的今天,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能夠順利度過這場金融危機,成為擺在每個PE機構面前無法迴避的嚴肅話題,如何在危機當前經受住考驗並抓住機會取得發展,是中國PE行業必須深思與面對的課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創投市場的間接影響已經顯現出來,創業投資專門研究機構EZCapital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中國市場已披露3家投資公司募集設立新人民幣基金,涉及金額39億元,相比8月份資本募集情況,9月份募集基金數量和資本金額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並且,本月沒有外資背景的基金成立。北京PE協會副會長、中國寬頻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指出,在未來尤其是經濟遇到挑戰時,行業整合會越來越多,PE要承擔起整合行業價值鏈的作用。雖然國際經濟形勢很不明朗,但中國未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別人的危險恰好是我們的機會,要抓住機會。PE應與企業一起走向海外參與股權收購,把西方核心技術和知識體系引入進來,使產業升級進一步加快。趙令歡指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但由於中國仍處於國際化的早期階段,受到的沖擊相對小一些,中國條件比其他國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機會,主動出擊。雖然現在PE在國內融資、退出都變得更加困難,但可能正是投資的好機會,「越是經濟下行時,企業定價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機會反而會出現;而在市場過熱時,由於價格較高反而不容易進入。」很多PE可能會受益於此次市場的修正,冷靜看待市場的發展。促進PE發展田溯寧建議,要抓住機會推進改革,促進PE的發展,「盡快從政策法規上促進PE的發展,外部困難時正是改革的好時機。」推動保險、社保、企業年金成為合格的有限合夥人。熊焰指出,為了建立股權投資基金內行業自律監管機制,加強業內人士與監管機構的溝通,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維護行業人士合法權益,加強境內外PE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2008年6月,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正式成立。而針對業內普遍關心的雙重征稅問題,北京將出台政策避免對PE雙重征稅,鼓勵和支持PE發展。北京市金融辦任雪丹處長表示,北京市發改委、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政策,該政策已准備上報市政府,應該不會有大的改變。為促進中國PE行業的發展,為境內外的PE機構搭建起一個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對話平台,北京市金融辦、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籌)、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等主辦的「PE北京論壇」將於11月9日至11日舉辦。
㈦ 求高手,文獻綜述翻譯,中譯英。(請勿用翻譯軟體,謝謝!)
Along with the world globalization, service trad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hare of constantly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banking in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nancial in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in services will occupy more share of trade. So a country banking service trad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ls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Research on service trade banking is number not much, much to the overall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as an object of study for theoretical discuss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 eighties began to formally study on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but the reference is very little, so far on what kind of trade theory applies to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 still exist many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which there are:
(1) the end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model
This view tha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or artificially created acquired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reasonable system decision.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cholar Moshiria.F (1994) using cross-section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some basic factor endowm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supp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se factors are the bank's international asset scale,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R&D number).
(2) the economies of scale model
Ter Wengel Jan of the Vrije University Amsterdam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1995) analysis of 141 countries bilateral trade mod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focusing on 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rad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the bank's financial in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es of scale can best explain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to the representative office, branch, subsidiary three commercial presence provides international service agent. This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ince the nineteen ninties banking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oom is caused by bankers to seek economies of scale.
(3) mixed pattern of trade
Australia'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Moshiria.F (1998) analysis of 1980-1995 financial services trade data show that Japan, in the period of financial service trade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instry and intra-instry trade mix. This fe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procts difference in bilateral trade.
(4) the trade protection theory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nter Tom Glaessner and Stijn Claessens (1998) proposed in the "Asian finan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a direct result of the opening of financial service market is the freedom of capital import. Op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of the great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out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some inefficient, however wea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ailures could harm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whole economic system through the Domino effect of the safety, economic cos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control the speed and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cholar Moshirian (1993) think, liberalization can not prove that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stable, while the entry of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asily lead to capital outflows.
㈧ 與貨物貿易相比較,服務貿易的特徵急啊!
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特徵
2004-11-22 08:10
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 國際服務產品市場日益完善 , 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徵 , 對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分工格局、以及貿易參加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等產生重要影響。
一、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
20世紀60年代以來 , 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心開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 , 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 也是增加國民收入和提高就業率的重要手段。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國際服務貿易的增長。服務貿易總額在1970年為700多億美元 , 1980年為3800億美元 ,1990年為8660億美元 ,2002年則上升到154000億美元 , 年平均增長速度達6.4%, 超過了同期貨物貿易 5.9% 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日漸成為世界各國獲取外匯收入 , 改善本國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手段 ,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狀況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從表中可以看出 , 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 , 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決定優勢。發達國家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如下特徵:
首先 , 國際服務貿易呈現以歐美為主的格局 , 美國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最大比重。2002 年 , 全球十大服務貿易出口國(地區)依次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一盧森堡和中國香港;十大服務貿易進口國 ( 地區 ) 依次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一盧森堡、中國、加拿大。另外 , 區域性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 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組織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紛紛成立 , 並獲得快速發展。區域內市場的擴大使貿易趨勢增強 , 貿易規模擴大 , 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其次 , 國際服務貿易對象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以高新技術為核心 , 以技術進步為動力 ,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 , 國際服務貿易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呈整體上升趨勢 , 盡管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成員發展狀況不平衡 , 但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貿易結構使服務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 發達國家在新興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最後 , 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壁壘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近年來 ,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 , 國際服務貿易壁壘有所降低。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許多項目中都具有絕對或相對優勢 , 為了掃清存在於服務貿易的壁壘 , 便利其打開世界服務市場 , 它們率先削減了本國服務貿易壁壘 , 如在電信領域 , 美國已允許外國世界各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比重企業持有100%的股權 , 歐盟也開放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 , 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
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發展。發展中國家雖然在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較發達國家明顯滯後 , 但在資源、勞動密集型服務領域中 , 發展中國家則具有一定的優勢 , 因此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 服務出口佔世界服務出口總值的比重增加。到2002年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約為9%, 而且各國發展不平衡。2002 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前30名的國家和地區中 ,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大陸、印度、泰國、土耳其、馬來西亞、墨西哥、波蘭 , 分別占國際服務貿易出口額的 2.4%、13%、1%、0.9%、0.9%、0.8%、0.6%;在進口貿易中 , 中國大陸、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巴西 , 分別占國際服務貿易進口額的2.9%、1.1%、1.1%、1%、1%、1%、0.9%。
在服務貿易商品結構方面 , 發展中國家在普通勞動力輸出、建築工程承包、部分旅遊服務業等領域佔有較大的優勢 , 如馬來西亞、泰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航空公司在世界優秀航空企業排名表上常常名列前茅;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 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一些技術、經濟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發展技術層次較高的服務貿易 , 如印度、印度 尼西亞、菲律賓、墨西哥等國正著力推進通訊業、信息業的建設 , 泰國正努力將曼谷變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等。然而 , 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 , 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規模仍較小 ,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服務業不發達 , 尤其是現代服務項目不具有競爭優勢。
二、國際分工基於各國的競爭優勢
通過對國際服務貿易國別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不同國家在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上處於不同地位 , 同時也使不同國家在服務貿易利益分割中佔有不同的比例。這是各國發揮競爭優勢的必然結果。
國際服務貿易的分工基於各國的絕對優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 , 國際服務貿易是從屬於貨物貿易的 , 在貨物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 , 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 即生產性服務貿易得到發展 , 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服務貿易資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動性等特徵 , 構成一國服務貿易的基礎。
但絕對優勢並不是決定一國服務貿易的唯一因素 , 從服務貿易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 , 服務貿易的主要項目是勞工的輸出、運輸服務等 , 戰後隨著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 , 電訊、金融、運輸、旅遊以及各種信息產業、知識技術等的迅速發展 , 服務業加快向這些領域的擴展 , 新興服務貿易的比重不斷提高。
90年代以來國際運輸服務貿易比重明顯下降 , 從1990年的33.8%下降到2002年的30.6%, 同期國際旅遊服務比重下降幅度較小 , 自28.5%下降為22.3%, 其他服務貿易所佔比重則迅速上升 , 由 37.6% 上升到47%。這種明顯的上升主要是由於金融、保險、信息等產業的迅速崛起及其快速進入服務貿易領域造成的 ,是新興服務貿易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生活越來越國際化 , 國際服務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種變化說明傳統的服務貿易優勢 , 即絕對優勢在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如以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為基礎的傳統服務行業 , 在當前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的優勢相對降低。
可以說 ,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取決於各國的比較優勢。服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 , 它同一般商品一樣 ,是在一定的生產要素結合下提供和生產出來的。可以把服務的基本要素分為三部分:資本、勞動力和知識技術 (即人力資本)。
不同的服務產品依賴於不同的生產要素。實物資本與運輸服務的優勢有直接的聯系 , 人力資本與保險、金融服務等優勢有密切的聯系 , 旅遊方面的優勢則在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自然資源。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結合不同 , 又由於服務部門的多樣性 , 它的范圍從高技術行業如信息、數據處理到簡單的勞動力輸入與輸出 , 這就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務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由於資本豐富 , 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 , 勞動力資源豐富 , 工資較低 , 在勞務輸出、建築工程承包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其中各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同 , 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階段 , 服務業在國內生產者值中占絕大部分比重 ,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處於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服務經濟社會過渡的階段 ,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則在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 , 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生產規模不同 , 決定了服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差異 , 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 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 ,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另外 ,一國的基礎設施完備與否 ,如交通信息網是否通暢 ,也會對其服務行業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外 , 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等。競爭能力形成於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 , 即如何形成產品價值增值的能力 , 並實現服務產品的價值。如在「自然人流動」貿易方式方面 , 有些發展中國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特點 , 在「自然人流動」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盡管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運輸等行業的勞務輸出 , 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低 , 使得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 , 就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 , 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國政府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資本的競爭 , 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的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都很大 , 所以在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來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經常是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 , 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產品 , 所以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比貨物貿易更依賴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
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的特殊性 , 政府的經濟政策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之服務貿易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 所以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 以國內立法、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與此同時 , 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 , 還表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20世紀以來 , 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首先表現為多邊性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如 1978 年漢堡《聯合國1978年海上貨物運輸公約》以及倫敦《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准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年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 ,1979 年日內瓦《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領域的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戰以來 , 世界經濟貿易中區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的趨勢加強 , 一些區域集團協議相繼達成 , 如 1957 年《羅馬條約》、1973年《關於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 年《關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1983年《關於建立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以及 1992 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 , 這使得各區域在服務一體化方面產生突破性進展。1995年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 , 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做出的承諾 , 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 , 服務貿易壁壘逐步降低 , 各貿易參加國為順應這一趨勢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一方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 率先削減本國服務貿易壁壘。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 , 美國已允許100%的外國股權 , 歐盟也開放廠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 , 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某些服務行業也取得了相當優勢 , 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 , 它們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務部門的壁壘 , 以引進一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者 , 為其新興服務業提供發展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但另一方面 , 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也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 , 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的形式 , 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 , 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作者:劉東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商務部 研究院 《國際經濟合作》 第7期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s/200411/20041100308071.html
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結合不同,又由於服務部門的多樣性,它的范圍從高技術行業如信息、數據處理到簡單的勞動力輸入與輸出,這就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務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由於資本豐富,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較低,在勞務輸出、建築工程承包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其中各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同,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服務業在國內生產者值中占絕大部分比重,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處於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服務經濟社會過渡的階段,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則在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生產規模不同,決定了服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另外,一國的基礎設施完備與否,如交通信息網是否通暢,也會對其服務行業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外,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等。競爭能力形成於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即如何形成產品價值增值的能力,並實現服務產品的價值。如在"自然人流動"貿易方式方面,有些發展中國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特點,在"自然人流動"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盡管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運輸等行業的勞務輸出,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使得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就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國政府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資本的競爭,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的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都很大,所以在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來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經常是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產品,所以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比貨物貿易更依賴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
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的特殊性,政府的經濟政策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之服務貿易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所以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國內立法、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與此同時,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還表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20世紀以來,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首先表現為多邊性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如1978年漢堡《聯合國1978年海上貨物運輸公約》以及倫敦《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准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年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1979年日內瓦《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領域的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戰以來,世界經濟貿易中區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的趨勢加強,一些區域集團協議相繼達成,如1957年《羅馬條約》、1973年《關於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年《關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1983年《關於建立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以及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這使得各區域在服務一體化方面產生突破性進展。1995年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做出的承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服務貿易壁壘逐步降低,各貿易參加國為順應這一趨勢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一方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率先削減本國服務貿易壁壘。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美國已允許100%的外國股權,歐盟也開放廠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某些服務行業也取得了相當優勢,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它們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務部門的壁壘,以引進一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為其新興服務業提供發展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但另一方面,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也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劉東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㈨ 金融服務是什麼意思
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與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按照世界貿易組織附件的內容,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包括下列類型機構:保險及其相關服務,還包括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廣義上的金融服務,是指整個金融業發揮其多種功能以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具體來說,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通過開展業務活動為客戶提供包括融資投資、儲蓄、信貸、結算、證券買賣、商業保險和金融信息咨詢等多方面的服務。
增強金融服務意識,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對於加快推進我國的現代金融制度建設,改進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增強金融業競爭力,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金融服務貿易人力資本擴展閱讀:
金融服務的主要特徵
1、投入少
金融服務的實物資本投入較少,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物理單位來度量金融服務的數量,這也就無法准確定義其價格,從而也無法編制准確的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因此金融服務業的產出也就難以確定和計量。
2、融資中介
傳統金融服務的功能是資金融通的中介,而現代金融服務則具有越來越多的與信息生產、傳遞和使用相關的功能,特別是由於經濟活動日益「金融化」,所以,金融信息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資源之一。
3、勞動密集型
金融服務傳統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隨著金融活動的日趨復雜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務逐漸變成了知識密集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
4、自由化
在當今這樣一個國內和國際競爭加劇的時代,金融服務正處於大變革的過程之中,信息技術、放鬆管制和自由化的影響已經永遠改變並在不斷重新塑造著金融服務業領域,而且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