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債危機會帶來怎樣的嚴重後果
歐豬債務國和歐盟債權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將拖垮歐元
近來,希臘三大政黨組閣均告失敗,希臘深陷政治經濟僵局,另外,西班牙等主權債務國家也接二連三的爆發反對政府財政緊縮的大遊行,這使得化解歐債危機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於是,歐洲股市、債市和歐元都受到嚴重拖累。面對日趨緊張的歐債危機形勢,歐洲央行官員近日也已毫不避諱地公開談論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這使得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國債收益率迅速上升,再次導致他們借債的成本不斷增加。為何引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一些小國(人稱PIGS,即蠢豬五國)會改變整個歐元區的命運、乃至世界經濟復甦的步伐?實際上這和歐元這種超主權貨幣機制中存在的天然缺陷是密切不可分的。我們把這種天然缺陷稱為新三元悖論。
事實上,歐元之父蒙代爾和研究危機問題的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很早就提出過導致一個主權國家貨幣制度崩潰的三元悖論假說。他們認為,當一個國家不斷超發本國的貨幣去彌補財政赤字的資金缺口,而同時又要刻意維護匯率制度的穩定(出於抗通脹、降低匯率風險等目的),那麼,一旦這個國家讓資本賬戶對外開放的時候,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倖免貨幣危機造成的悲劇!今天歐豬五國的問題性質,雖然不同於昔日經濟大師們所揭示的那樣,但卻出現了性質類同的新三元悖論特徵:
首先,匯率機制的缺陷。歐元區至今為止還處於一個整體貨幣齊步走的狀態(即使用一個歐元),那麼,不管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經濟基本面出現了怎樣的惡化,歐元都無法按照這些個別的成員國的基本面惡化來進行充分的調整:於是,從這些持有歐元的債務重災國的基本面情況看,歐元今天應該大幅貶值以提高這些重災區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遺憾的是,歐元調整並不充分,而且即使未來調整得體,希臘等國經濟復甦能力還是十分有限,因為在他們的經濟結構中,依賴出口的比重十分有限,而起著頂樑柱作用的旅遊業,又受到歐美經濟的疲軟影響而被嚴重拖累,事實上,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元曾屢屢下挫,就反映了市場這種憂患的情緒!但是,從歐元區整體經濟基本面看,歐元不應該貶值的那麼厲害。因為歐元區的火車頭德國依靠自己出口的競爭力依然保持著穩健的增長,其各項經濟指標曾一度在發達國家陣營中表現得非常良好。這也是我們常常看到,歐元的貶值是間歇式的,貶值以後常常會因為德國經濟指標的強勁而迅速得以反彈。所以,大量對沖基金就是利用歐元機制這個變化不確定的矛盾體(問題的性質相當於傳統危機理論中所描述的一個不可持續的固定匯率制度),並藉助自己國家信用評級機構的話語權,選好 投機時機(往往是希臘等債務國家出現負面材料的時候),通過啟動做空戰略,成功地在歐洲市場獲得了大量的不義之財,而把歐元和由此支撐的歐洲經濟推向了深淵。
其次,宏觀調控機制的缺陷。歐洲央行執行的統一的、獨立的貨幣政策,即盯住通脹率的貨幣政策;而財政政策又缺乏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機制(救市機制)。於是,在經濟平穩期,單一貨幣政策原則對提升歐元的信譽和國際地位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而當年歐豬五國的財政擴張來維持高福利的格局不僅沒有受到任何的挑戰,反而在歐洲市場充裕的流動性的狀態下進一步加大了這些國家的財政赤字的規模。但是,當債務危機爆發後,歐洲央行沒有能夠像美聯儲那樣,及時採取向希臘的債務國家注入必要的流動性,以降低他們日益惡化的債務負擔,而繼續保持常態下的維護歐元穩定的貨幣政策,這就使得希臘等國在失去了財政政策手段自救的情況下,又失去了貨幣政策自救的手段。另外,歐洲缺乏財政自律和財政協調的內在機制,即債權國家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難以形成共識將本國納稅人的資金及時投入到救援其他國家的債務減免活動中,而債務國家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又難以接受改變自己生存方式的財政縮減政策,從而導致了市場恐慌情緒變得越來越濃烈,而隨之而來的資產組合調整又往往呈現出過度反應的特徵。這相當於傳統危機理論中所指出的抗衡市場投機力量所需要的外匯儲備不足的性質一樣,歐元資產大甩賣的羊群效應也會同樣讓歐洲政府的救助能力相形見拙。
最後,有效管理機制的缺陷。龐大的國際金融市場形成的不受限制的做空歐元的強大力量,會加劇歐元危機的程度,甚至會引起歐洲金融業對流動性需求的恐慌情緒,這又會進一步惡化需要通過市場正常融資來解決債務負擔的希臘融資環境,從而迅速形成希臘問題拖累歐元的惡性循環的結果。但是,如果歐美政府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夠形成強大的監管力量,有效地去阻礙市場做空的力量,那麼,歐元危機所造成的惡性循化狀況就會收斂。此時配合行之有效的援助計劃,希臘問題和歐元危機就會逐步減輕。這也是最近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薩克齊極力主張對跨境交易的資產受益實行嚴格的資產交易稅的最大理由之一!
總之,貨幣齊步走的缺陷(各國貨幣綁在一起)、盯住通脹的單一貨幣原則(僵硬的貨幣政策)和缺乏自律的各國財政支出,以及自由放任的金融市場交易等,這三個元素,如果同時合在一起產生作用,那麼,歐洲股市大跌、歐元下挫的格局,今後還會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負面材料的浮出(希臘問題以後,可能爆發西班牙問題、義大利問題等)而屢屢發生!換句話說,只要歐元區不能努力去克服其中一個缺陷,那麼,歐元必定陷入上述的新三元悖論的陷阱希臘等國的債務問題和歐元危機乃至歐洲經濟的疲軟格局就會繼續捆綁在一起,惡性循環地發展下去。越拖到後面的改革,成本就越大,拖到最後,總有一天,任何再大的援助計劃都對這一缺陷的修復無能為力!
事實上,歐元區今天沒有退出機制,是造成債務國家至今為止還在上演道德風險鬧劇的最大原因。盡管希臘等債務重災國的退出,不僅會對出口依賴的德國經濟而言今後會造成國際競爭力下滑的風險,而且,短期內也可能會產生市場恐慌所帶來的擠兌行為。但是,如果沒有一種長效的貨幣懲罰機制(比如,讓希臘退出歐元,然後建立希臘新幣對歐元貶值後的固定匯率制度;或者實施特別的財政自律制度,當然這樣做很有可能會受到本國社會的強大反對),是很難讓這群在保護傘下生活的問題兒產生很強大的內在自製力,去盡力化解日益嚴重的債務危機的風險。
不管怎樣,我們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中國宏觀經濟未來也會因為歐洲形勢的迅速惡化而面臨如下的嚴峻挑戰:1. 匯率波動的挑戰。美元大漲、歐元震盪所帶來的換匯成本和匯率風險上升的格局。2. 游資沖擊的挑戰。國際資本在構建他們新的資產組合過程中,會增加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中高收益投資比例。這對中國外匯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甚至大宗商品所構成的要素市場價格穩定都會帶來很大的沖擊。3. 財富縮水的挑戰。歐美經濟的不明朗,全球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也會嚴重影響到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和其價值的穩定維護。
Ⅱ 歐債危機對歐元匯率的影響
全面說:歐元的匯率變化,應該是:隨歐債危機的起起落落,匯率就會起起落落。就專像2007年歐債沒事,1歐兌屬1.60美(1歐兌11.6人民幣),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1歐兌1.25美(1歐兌8.6人民幣),2009年歐債沒事,1歐兌1.51美(1歐兌10.6人民幣),2010年歐債危機大起,1歐兌1.18美(1歐兌8.1人民幣),2011年歐債危機緩和,1歐兌1.49美(1歐兌9.6人民幣),2012年歐債或添義大利與西班牙,1歐兌1.20美(1歐兌7.6人民幣)。一年一個樣呀,一年升值一年貶值,2013年歐債危機料緩和,但會沒完沒了的,連歐洲實權人物都承認,歐債危機是一個長期醞釀緩慢發酵的過程,2、3年根本沒完,歐元會上上下下幾年都動盪。
Ⅲ 歐元區債務危機對中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希臘危抄機、次貸危機以及襲現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問題,都顯示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要靠國民收入的增長和福利的提高,要建立在辛勤的勞動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不能靠大規模的使用金融杠桿、大搞財政赤字和對外舉債能解決問題的。歐元區的危機會使中國的出口受到嚴重打擊,現在存在著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通脹風險、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所以說今年世界經濟很可能隨著歐元的崩潰二次探低,中國經濟發展肯定會波折起伏,不平坦。
http://finance.icxo.com/htmlnews/2010/05/27/1412857_0.htm
這里還有更多相關的 有興趣自己看吧~哈
Ⅳ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歐元危機被稱為自《羅馬條約》生效53年以來,歐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隨之而來的,不僅有對歐元和歐元區的唱衰,而且有對歐盟政治的唱衰。從這個意義上講,歐元危機也是一場政治危機。歐盟要實現《里斯本條約》所規劃的發揮全球角色和影響力的宏偉目標,仍然路途漫漫。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實質是歐元危機。希臘不是冰島,它不僅是歐盟成員國,而且是歐元區國家,盡管其經濟規模在歐元區所佔比重並不大,但一旦破產,必然會波及歐元區其他財政狀況不佳國家,形成連鎖反應,對歐元區內部業已存在的經濟混亂狀態造成更為嚴重的沖擊,甚至會使號稱歐洲一體化象徵的歐元乃至歐元區有崩潰之虞。因此,歐盟破天荒推出最大規模救援行動,是要向外部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歐盟救助舉措並非只是針對希臘一國,更是針對歐元和歐元區其他國家。換句話說,這是一場歐盟根本輸不起的歐元保衛戰。相對於歐元危機對歐元區結構性矛盾以及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恢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危機背後所潛藏的政治意涵及其對歐盟未來的政治影響則更加耐人尋味。首先,歐元危機再次凸顯並加深了歐盟主權國家聯盟的屬性。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歐盟的「國別化」與成員國的「歐洲化」同樣重要,成員國始終是歐盟政治的關鍵角色,這不僅體現在歐盟決策機制、對外政策和安全領域方面,也體現在其經濟領域中,國內因素制約和影響著成員國的歐盟政策。近年來,歐盟一體化雖在不斷深化,但也常常因內部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和所謂的「經濟愛國主義」為人詬病。作為經濟和貨幣聯盟象徵的歐元區,雖有統一的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也缺乏各國間財政政策的協調能力和對成員國財政政策干預的權力,致使一些國家可以輕易突破《穩定與增長公約》限制,實施財政擴張政策以刺激經濟發展,最終釀成主權債務危機。而在歐洲主權危機爆發後,各國又因受困於國內因素的干擾,遲遲不願出手相助,以致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並危及歐元和歐元區。其次,歐盟領導力量缺失現象更加突出。二戰以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在於歐洲領導國家的不懈努力和推動,德國和法國則起到了「引擎」的作用。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歐盟的不斷擴大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相互競爭的日趨激烈,特別是那些曾經視歐洲聯合為必要甚至是一種道德義務的老一代歐洲領導人被新一代領導人所取代,歐盟領導力量開始弱化了。歐洲聯合已經不再被看作是一項事業,而只是一個必要的談判平台,甚至是困難時期的替罪羊。法國曾經率先對「歐盟憲法」說「不」;而在此次歐洲對希臘主權債務救助行動中,德國也飽受批評。分析認為,盡管德國議會21日批准了歐盟的巨額救助機制,但已經錯過了危機處理的最佳窗口期。再次,歐盟未來發展將會具有更加強烈的不確定性。在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打擊下,歐盟成員國之間、民眾之間和社會之間的失落感和不信任感在加劇,作為歐洲公民,歐洲人在享有歐盟成員國利益並對歐盟持歡迎立場的同時,懷疑論者也開始增加,特別是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後更為明顯。歐洲援助國家希望對那些受援國家加強金融監管,實行嚴苛的財政政策,但那些接受經濟援助的國家卻不願意其經濟政策永遠受制於他國的干涉之下,其國民也不願意承受縮減收入和公共服務代價以換取經濟具有更大競爭力。希臘政府為獲得救助剛剛宣布新的財政預算計劃,便引發了全國性罷工活動,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必然會對歐盟向心力和凝聚力造成嚴重傷害,給歐元區和歐盟發展帶來更多變數。最後,歐盟未來國際影響力遭到嚴重質疑。歐洲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要推進歐洲政治一體化,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如果說歐盟20世紀的主要目標在於內部經濟市場的整合,那麼其21世紀的目標則聚焦於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真正的全球角色。《里斯本條約》真正的含義就是要實現歐盟的這一遠大抱負:在世界上促進民主、法治、人權和自由的普世性和不可分割性;勾勒並追求共同的對外政策和行動,為在國際關系領域中達到高度合作而盡力;在對外行動的不同領域和政策之間追求一致原則。但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卻給歐盟的遠大抱負澆了一盆涼水。人們懷疑歐盟在其內部事務上尚且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又如何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領導角色?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會長理查德·哈斯就以題為《歐洲不再是世界主要力量》的文章對歐洲的未來下了註解。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歐元危機是歐洲自1990年以來,也許是自《羅馬條約》生效53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伴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而來的,不僅有對歐元和歐元區的唱衰,而且有對歐盟政治的唱衰。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歐元危機不僅是經濟危機,更是一場政治危機,歐盟面臨的不僅是一場歐元保衛戰,更是一場歐盟保衛戰。歐盟要實現《里斯本條約》所規劃的發揮全球角色和影響力的宏偉目標,仍然路途漫漫。
Ⅳ 歐元危機的主要影響
由於歐抄元持續走軟導致亞非拉襲地區的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此舉更進一步導致全球股市的走低。
歐元危機進一步證明了,國家信用不是無限額的,這對於全球經濟體系是一個重要的警醒,對未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意義。
Ⅵ 歐元區是什麼,加入歐元區有什麼條件,有什麼好處現在金融危機,歐元區的國家需要干什麼
1.歐元區是指歐洲聯盟成員中使用歐盟的統一貨幣——歐元的國家區域。
2.要加入歐元區,歐盟成員國必須達到
下列標准:首先,每一個成員國年度政府財政赤字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下;第二,國債必須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下或正在快速接近這一水平;第三,在價格穩定方面,成員國通貨膨脹率≤三個最佳成員國上年的通貨膨脹率+1.5%;第四,長期名義年利率 (以長期政府債券利率衡量)不超過上述通脹表現最好的3個國家平均長期利率 2個百分點;第五,該國貨幣至少在兩年內必須維持在歐洲貨幣體系的正常波動幅度以內。歐盟對成員國加入歐元區的時間並沒有固定的要求,每一個成員國將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加入。
3好處?簡單點說就是利益最大化,提升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4.金融危機他們需要干什麼?網路里一搜就全知道了,比我在這兒說強多了。
Ⅶ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歐元的影響是造成歐元貶值還是升值為什麼
歐元貶值。
在歐洲主權信用危機集中爆發前,特別是2009年4月至2009年11月期間,隨著全球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復甦,全球機構投資者的去杠桿化階段大致結束,美國國債的安全港效應不再具有顯著的吸引力,此時美元脆弱的基本面就凸顯出來,帶動美元對歐元匯率持續走弱。美國政府採取的史無前例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放大了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而持續的財政赤字必然加劇經常賬戶的惡化,從基本面方面削弱美元。此外,美國政府也存在通過美元貶值來刺激出口以及降低真實債務水平的激勵。甚至有人預言,美元已經進入了中長期內的貶值通道,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霸權也步入衰退之途。然而,希臘主權信用危機的爆發與激化扭轉了美元對歐元的基本面弱勢。市場突然發現,歐洲貨幣聯盟並非一個完美的最優貨幣區。在德國、法國等核心國家以及外圍國家之間,依然存在著經濟結構與經濟周期的顯著差異。但是,在歐元區的制度構架下,外圍國家喪失了根據本國經濟狀況實施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權力。一方面,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已經上交至歐洲央行(實質上由德、法決定),另一方面,《增長與穩定公約》又綁定了財政政策的手腳。當外圍國家迫切需要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或歐元貶值來提振經濟增長之時,德國中央銀行家們卻屢屢用防範通脹風險的理由來反對。正如金融大鱷索羅斯所言,歐元區僅僅有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財政部,從而不能通過劫富濟貧的轉移支付政策來幫助外圍國家渡過危機。在最終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歐元似乎沒有前途。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09年年底以來,美元對歐元匯率開始走強。
Ⅷ 歐元危機的主要意義
這股債務危機挑戰了歐元區整體的穩定性,使其在全球貨幣體系當中的角色受到挑戰, 歐元區由於其聯盟國家的債務負擔過重導致國家破產,影響了歐元區貨幣體系的整體穩定性,從而導致歐元持續走軟的現象。
5月10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和貨幣事務的委員奧利·雷恩出席歐盟財長會議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經過10多個小時的漫長談判,歐盟成員國財政部長當天凌晨達成一項總額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以幫助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防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這是希臘債務危機自2010年初爆發以來,歐元區接二連三再次作出的重要實質性舉措。5月10日凌晨,歐盟推出史上最龐大的救助機制——投放總額高達7500億歐元的急救資金,以期拯救債務纏身的歐元區國家,防止希臘債務危機再度蔓延。前不久才剛剛馳援希臘1100億歐元救助款的歐洲,何以再下「猛葯」7500億能否「葯到病除」?
關於歐元前景的爭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有些專家曾經預言歐元生存期不會超過十年。這顯然過於悲觀,低估了歐洲政治家的決心和能力。但歐元十周年後不久,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暴露出歐元的潛在風險。
現在預言歐元區會不會解體可能為時過早,但歐元區將如何化解統一貨幣所帶來的內在矛盾,卻值得密切關注。
Ⅸ 希臘經濟危機對世界金融走勢的影響
希臘債務危機的原因與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2009年年10月初,希臘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12.7%和113%,遠超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接著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宣布調降希臘主權信用評級以來,希臘債務危機浮現檯面已經六個月了!到現在為止,雖然歐元區16國財長一致同意啟動希臘救助機制,在未來三年內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道為希臘提供1100億歐元貸款,以滿足希臘的資金需求,但昨天的歐美股市還是擔心危機不能有效解決,都跌了2%以上,歐元對美元匯率也由危機前的1.45跌到1.30,跌幅超過10%。展望未來,已經有些評論家提出歐元在幾年內會解體的預言。根據歐洲共同體部分國家於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歐洲經濟貨幣同盟成員國必須符合兩個關鍵標准,即預算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國債發行總額需低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希臘是從2001年1月1日開始加入歐元區的,加入前為了達到標准,高盛為希臘設計出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如依當時匯率希臘發行100億美元可獲75億歐元。然而高盛則用了一個更為優惠的匯率,使希臘獲得85億歐元。高盛實際上借貸給希臘10億歐元。但這筆錢卻不會出現在希臘當時的公共負債率的統計數據里,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因為它要10年以後才歸還。這筆85億歐元國債2010年5月19日就要到期。在過去的10年內,希臘政府以一個小國家花大錢承辦2004年奧運會,應對金融危機的財政支出,行政效率不彰與逃稅嚴重等原因,希臘的預算赤字不但沒有改善反而節節升高,信用評級被降到垃圾級,國債發行利率高達9%以上還沒有人認購,因此沒有歐元區其他國家與IMF的幫忙,希臘已經無法用發新債還舊債的方法來渡過難關。歐元區其他國家與IMF救助希臘的前提,是要在2014年底時把預算赤字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這無疑是對希臘政府很大的挑戰,因此提出降低政府雇員獎金,調降養老金給付金額與延後退休年限,凍結政府開銷與提高增值稅燃油稅等方,但卻遭到希臘大多數國民反對,過去一個月就發生了好幾次大罷工。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援助方案仍要會獲得各國國會批准,還有變數存在,因此未來兩周,在確定5月19日希臘政府對將到期的國債不會違約之前,都還有不確定因素引起的金融市場波動。1100萬人口的希臘發生債務危機,為何會對國際金融市場有那麽大的殺傷力呢?有如下幾個原因:
1)希臘債務危機並非單一事件,在歐元區內,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和西班牙,這4個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不如希臘嚴重,但西班牙與義大利算是歐洲大國,如果其預算赤字在未來不能有效改善,也可能會有債務危機發生,到時候的波及面更廣,歐元甚至可能解體。
2) 對沖基金的推波助瀾,炒作希臘出現支付能力問題,從而使市場出現大幅動盪。其結果是歐元下跌,希臘的主權債務信用保險(CDS)價格大幅上漲。而當初幫希臘設計貨幣掉期(SWAP)的高盛就是希臘CDS的最大持有者之一,可以說是兩面獲利。高盛最近在美國因誠信問題被起訴,預計在歐洲也難避免在誠信上被究責。加上很多歐洲銀行都是希臘的債主,歐美金融股在未來一段時間難有好的表現。
3)如果全球經濟就此復甦,希臘債務危機的影響會逐漸減弱。但是如果未來還出現二次衰退,因為包括目前仍為AAA評等的英美德等國家,預算赤字與債務余額也都超過歐元區標准,很難再以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到時候又恢復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造成衰退與通脹在一段時間並存局面。中國股市與國際股市的聯動性這幾年明顯提高,希臘債務危機看起來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但是人民幣對歐元升值會影響對歐出口,而且中國有些地方債務可見到類似希臘危機的影子,如果這個陰影不散,中國股市的上行空間仍會受到限制。
Ⅹ 歐元危機是什麼是怎樣形成的
歐元危機如何形成困局不是因為政治家的肆意揮霍,而是源自掌權集團的自負
—政策制定者在尚未准備好的時候,就倉促採用了歐元。近期的財經新聞被來自希臘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報道主導,的確理應如此。
不過,我還是為這些報道所困擾,因為它們幾乎完全集中在歐洲的債務和赤字上,給公眾傳達了這樣的概念:政府的揮霍是罪魁禍首。這也讓我們(指美國)的赤字派支持者有話可說,他們面對這樣的大規模失業,仍然鼓吹削減開支,還把希臘當做現成的教學案例,說如果我們不減少開支,就會重蹈希臘的覆轍。
事實上,缺乏財政控制並不是歐元危機的全部原因,甚至連主要原因都不算。希臘的政府確實是不負責任的(而且用偽造賬目掩蓋他們的失職),即便是希臘,缺乏財政控制也不是主要原因。
沒錯,歐元危機的背後不是政治家的肆意揮霍,而是掌權集團的自負—具體來說,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在歐洲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倉促採用了統一貨幣。
想想西班牙的情形吧,在危機前夜,西班牙看起來幾乎是財政公民的典範。2007年,國家債務很少,僅佔GDP的43%,相比之下,德國的是66%。它的預算產生著盈餘,它有傑出的銀行監管。
然而,擁有著溫暖的天氣和海灘,西班牙就像是歐洲的佛羅里達州——而且和佛羅里達州一樣,它經歷了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繁榮。房地產發展的融資渠道主要來自國外:巨大的資本從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德國)流入西班牙。
最終的結果產生了伴隨著顯著通貨膨脹的快速發展:2000年至2008年間,西班牙生產的商品及服務的價格上漲了35%,而德國只有10%的上升。由於成本上升,西班牙出口的商品越來越喪失競爭力,但由於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國內的就業增長仍然維持強勁。
之後泡沫破了。西班牙失業率驟升,財政預算深陷赤字之中。這「紅水」一是由於暴跌的收入導致,二是由於為限制此暴跌的人力成本而產生的緊急支出導致。但是,它是西班牙困境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對於改善現狀,西班牙政府能做的不多。國家經濟困難的核心是,其成本和價格已經與歐洲其他國家脫節。希臘,當然是陷在更糟糕的麻煩里,因為希臘人與西班牙人不同,實際上他們在財政上是不負責任的。然而,希臘是一個小的經濟體,問題的關鍵主要在於它的困境蔓延到了更大的經濟體里,如西班牙。因此,歐洲財政危機的核心不是赤字開支,而是歐元的僵化。
實際上,這些不應該讓我們大吃一驚。早在歐元誕生前,經濟學家就警告說,歐洲還沒有為統一的貨幣做好准備。但這些警告被忽視了,金融危機接踵而至。
現在怎麼辦?終結歐元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伯克利大學的巴里·艾欽格林說的那樣,再引入國家性的貨幣將打開「所有金融危機的潘多拉寶盒」。因此,唯一的出路是往前走:讓歐元成功,歐洲需要向政治聯盟大幅度邁進,使得歐盟可以更像美國各州那樣運作。
但是,這件事不會很快發生。我們在未來數年內可能看到的是一個痛苦而艱難的過程:伴隨著要求厲行節約的緊急紓困,與高失業率的背景碰撞,和我先前提到過的無休止的通貨緊縮一起持續再持續。
這是一幅不堪入目的畫面。但是了解歐洲致命缺陷的本質非常重要。誠然,一些國家的政府是不負責任的,但根本的問題是狂妄自大,盲目驕橫地認為歐洲可以採用統一貨幣,盡管有充足的理由表明,歐洲還沒有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