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機構英文

國際金融機構英文

發布時間:2020-12-19 16:31:20

『壹』 國際金融投資體制的英文簡稱是什麼

關於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後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目前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所以,在了解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

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但國內外對經濟一體化尚無統一定義。"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一次也沒有被使用過。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較大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於自由流動。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這一范圍往往大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並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並非總是同一區域。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系,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經濟一體化具有許多經濟方面的優點,重要的有:
1.根據比較優勢的原理通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2.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水平;
3.國際談判實力增強有利於得到更好的貿易條件;
4.增強的競爭帶來增強的經濟效率;
5.技術的提高帶來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6.生產要素跨越國境;
7. 貨幣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業、高經濟增長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為共同的目標。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各國經濟的一體化。國際商品和勞務貿易增長速度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了,跨國流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對外直接投資迅速擴大,跨國公司的活動日益頻繁。各國政府政策上的變化,特別是放開以前對外國公司封閉的產業,更強更廣泛的區域貿易集團化運動,資金流動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關稅壁壘的長期影響,認同並強化了一體化的潮流。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與這四個階段相對應,經濟一體化組織可以根據市場融合的程度,分為以下六類:
1.優惠貿易安排。即在成員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給予特別的關稅優惠,這是經濟一體化中最低級和最鬆散的一種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國與一些大英帝國以前的殖民地國家之間實行的英聯邦特惠制。
2.自由貿易區。即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一個貿易區,在區內各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區內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國仍保留對非成員國的原有壁壘。
3.關稅同盟。即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同時協調其相互之間的貿易政策,建立對外的統一關稅。這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又更進了一步,開始帶有超國家的性質,典型的有歐洲經濟共同體。
4.共同市場。即成員國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對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使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貿易自由化,而且實現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典型的如歐洲統一市場。
5.經濟同盟。即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成員國之間不但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起對外的共同關稅,而且制定和執行某些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典型的如目前的歐洲聯盟。
6.完全經濟一體化。這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成員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上完全統一,在國家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區域內商品、資本、人員等完全自由流動,使用共同貨幣。
經濟一體化是關於成員間貿易壁壘的撤除和各種合作互助關系的建立。貿易壁壘的撤除被稱為一體化中"消極"的一面,合作關系的建立則被稱為"積極的"一面,因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參加者改變現有的制度或機構,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機構以使一體化地區的市場能適當而有效率地運轉。在一體化的各種形式中,較初級的形式,如自由貿易區等主要是消極的一面,而較高級的形式,如經濟同盟等則更充分地體現了積極的一面。消極的形式比較易於達到,因為消除關稅和數量限制易於做到,特別是在經過長期的多邊貿易談判後許多國家的關稅水平本來就已經很低。積極的形式不易做到,因為它要求採取某種形式的共同行動,而且要求在關稅以外的領域合作,而金融、貨幣和僱傭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國家主權的協調等更深一層次的問題。但對一體化的形式的劃分只能是大體上的,實際上每個組織都不可能是標準的某種形式。
除以上分類外,近年還有學者根據成員國構成的不同,把經濟一體化組織分為三類:
(1)發達國家型,即由發達國家組建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典型的如歐洲聯盟;
(2)發展中國家型,即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
(3)南北型,即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建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三類組織雖然形式上有相似之處,但目標、運行機制、發展歷程等都有明顯不同。

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
世界三大地區經濟圈的經濟組織

歐洲經濟圈

歐洲主宰這個世界長達兩千年之久,但如今困難重重。70年代後,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政治上動盪不定。以歐洲聯盟為核心的歐洲經濟圈的逐漸建立給這一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希望。除歐洲聯盟以外,歐洲主要有以下一些區域性經濟組織:
一、經合組織
1948年4月16日,戰後歐洲十幾個國家為接受美國的歐洲經濟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61年9月30日,在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基礎上經過改組而正式成立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為經合組織)總部設在巴黎。根據《經合組織公約》第1條,經合組織的宗旨是:實現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經濟盡可能的高速合理增長,擴大就業,提高生活水平,維持金融穩定,實現世界經濟增長,在多邊和非歧視的基礎上擴大世界貿易。開始時經合組織的成員國和以前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是一樣的,但以後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陸續加入,使經合組織的成員國增加到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加拿大、比利時等以歐洲國家為主,包括其他地區的發達國家的24國,此外,歐洲經濟共同體委員會和前南斯拉夫也以特殊地位參加組織的工作。經合組織的主要機構是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等,活動主要是協調各國經濟政策,提供必要的咨詢。
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這是1960年作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抗衡力量而成立的。最初有7個國家,即英國、奧地利、瑞士、瑞典、丹麥、挪威、葡萄牙。這些國家由於各種原因不希望加入歐共體。如對小國來說,主要是政治考慮,不希望引起前蘇聯對其中立國地位的懷疑甚至作出更加不利的舉動。根據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有關協定,任何國家都可以加入聯盟,冰島等國隨後也加入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有關協定還規定,成員國給出通知1年後可退出。在聯盟剛開始運作1年後,它的最大的成員國英國即決定申請加入歐共體。丹麥和挪威接著作出了相同的決定。雖然加入或退出國際組織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聯盟仍然成功地促使英國1961年6月發表了《倫敦宣言》,表明在作出滿足聯盟所有成員國的一定合法利益的安排前它不會加入歐共體。由於丹麥和英國1972年12月31日退出了聯盟,葡萄牙、奧地利、瑞典也相繼退出,聯盟現在只有4個成員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機構有理事會、委員會和秘書處。每個國家在理事會有一個投票權。理事會監督聯盟協定的執行,考慮是否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實施協定的目標,建立和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密切聯系等問題。理事會的決議和建議需要全體一致通過。特殊情況下簡單多數也可以。理事會在部長級上每年開一次會,一般是商業部或外交部部長。常駐代表每兩周開一次會。主席每6個月輪換一次。理事會下設有一系列委員會:1960年設立的貿易專家委員會處理協定與貿易有關的規定的執行,1960年設立的預算委員會對理事會就財政問題提出建議並幫助它建立年預算和確定成員國的應繳份額,1963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處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政策問題,1964年設立的經濟委員會對每個成員國的經濟狀況進行定期評估,1973年設立的農業和漁業委員會幫助理事會解決農業和漁業問題,1974年建立的產地和海關專家委員會、1977年建立的聯盟國家議會成員委員會等都各施其責。另外還有很多因事設立的委員會或工作組。秘書處設在日內瓦。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主要目標是貿易自由化和在成員國間建立貿易的公平競爭。它是因為歐共體的不利影響而建立的,但由於它的規模遠小於歐共體,其單個成員國的經濟實力也遠小於歐共體的單個成員國的經濟實力,因此實際上它建立之初就致力於與歐共體達成一個令人滿意的相互理解。經過多年的努力,這種關系正在形成。
三、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
這是歐洲曾經存在的另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組織。二戰後,前蘇聯拒絕參加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而決心成立一個共產黨國家自己的組織。1949年1月,經濟互助委員會在莫斯科成立。成立之初,經互會並無一個完備的憲章,而只有一個公報發表,在近十年間,這個公報是闡明經互會目標的唯一文件。直到1959年,經互會憲章才通過,該憲章1960年4月13日生效。1962年和1974年對憲章進行了兩次修改。經互會成立的公報指出該組織的目的是建立蘇聯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之間廣泛的經濟合作,但實際上建立之初該組織主要是一個政治組織。該組織的宗旨是促進成員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逐漸平均富裕程度,加速經濟和技術的進步,穩步提高勞動生產力,促進工業化,加強經濟合作,提高社會主義經濟的聯合。l971年,經互會制定了《經濟一體化綱要》,1979年又制定了《長期合作綱要》,通過"經濟一體化"、"生產專業化"等計劃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成員國最初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蘇聯。1949年阿爾巴尼亞、1950年民主德國、1972年古巴、1978年越南、蒙古等也陸續加入了經互會。中國曾被接納為觀察員。由於東歐和蘇聯局勢的巨變,1991年6月28日,經互會在布達佩斯舉行了最後一次成員國大會,會議宣布經互會正式解散。
歐共體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關系從來都是十分密切的。"歐洲經濟圈"形成了以歐洲聯盟為中心,吸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並把東歐作為外援的基本態勢。東歐諸國已成為歐洲聯盟的聯系國。歐洲聯盟還在設法同北非和中東國家,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國家保持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系,意圖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自由貿易區。歐洲一體化無論是在地區范圍還是程度方面都是在世界前列。

亞太經濟圈

亞太地區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以日本的崛起為開端,最近二十多年來,亞太地區成為世界經濟迅速、持續增長的地區。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經過短暫的恢復後重新崛起,在不到25年的時間里,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197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計算,已與美國不相上下。除日本外,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進入經濟繁榮時期。在小農經濟或以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基礎上,它們大約花了10-15年的時間,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現代化,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亞洲的東盟國家也是經濟迅速發展的地區。l97O-1980年,東盟五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4%,不僅高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的3.8%,也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的5.3%。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亞洲太平洋地區雖然在兩次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滯脹"的沖擊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始終維持了比其他任何地區都高的增長率。進入9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經濟貿易持續蓬勃發展,特別是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保持了強勁增長的勢頭,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實際經濟增長率1990年為6.4%,1991年為6.7%,1992年為7.4%,1993年為7.5%。這一增長率不僅遠超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也大大高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美國前總統里根曾把21世紀稱作"太平洋世紀"。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蒙上了陰影,但並未阻止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目前,亞太地區已出現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除亞太經合組織以外,主要有:
一、澳新自由貿易協定
澳新自由貿易協定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於1965年達成1983年改為澳新緊密聯盟。澳、新兩國是南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兩個國家,其合作對這一地區影響很大。
二、東南亞國家聯盟
1961年8月1日,為加強東南亞國家間的合作,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在曼谷宣布成立了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簽訂協議,宣布建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取代以前的東南亞聯盟,成為一個更廣泛的區域性政治經濟組織,簡稱"東盟"(ASEAN)。在成立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宣言》中確定的宗旨是:"通過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促進東南亞和平與安定"。東盟建立之初經濟合作局限於在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中提出一些交流合作措施,生產、貿易、金融等方面的合作非常有限。進入70年代後,合作步驟加快,區域內建立了特惠貿易制度和財政、金融合作機制。1984年1月1日汶萊成為東盟的第6個成員國。1975年11月東盟國家決定逐漸降低相互間的貿易限制,努力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1991年1月,東盟六國達成協議,決定在2008年以前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1994年9月,在第二十六屆東盟經濟部長年會上,與會國又一致同意把實現自由貿易區的計劃提前至2003年,並提出在本世紀末建立"東盟10國"的設想。東盟樹立了一個南南合作的成功範例。
三、南亞的經濟合作組織
南亞的區域合作也有新的發展。1985年,南亞的7個國家建立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1993年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第七次會議簽署了南亞優惠貿易安排等協議,突破了長期未將貿易、工業、互補、進入等關鍵領域納入合作的狀況。1996年底,南亞七國外長又集會尼泊爾首都,共同商討關稅減讓問題,希望在2005年建立南亞自由貿易區。
四、南太平洋論壇
南太平洋地區擁有千萬個島嶼和2600萬平方公里水域,有二十來個形形色色的對立國家和自治領地,它們的人口和國土面積相差懸殊,居住的有歐洲人、美拉米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各國的政治體制各不相同,有共和國和君主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這一地區是最後淪為殖民地和最後被承認獨立的地區。由於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長達幾個世紀的統治,形成了這一地區的殖民地型經濟,經濟畸形發展,產品種類單一,多數國家以農業為主,工業不發達。最近一二十年,許多太平洋島國走上獨立道路,政治經濟模式發生變化,南太平洋正在走向國際化。1971年8月,斐濟、湯加、西薩摩亞、庫克群島、諾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7國在紐西蘭首都惠靈頓舉行會議,正式成立了"南太平洋論壇",其常設機構是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其目標是為會員國之間在地區貿易、經濟發展以及能源、通訊、運輸、旅遊等領域提供合作與咨詢。現成員已增加到15個。
五、其他形式的區域合作
除了建立以上區域經濟組織外,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還採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形式,主要有半官方的經濟合作圈和成長三角。
經濟合作圈是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對這一地區經濟合作形式的一種構想,如日本政府1988年提出的東亞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日本海經濟圈,1988年初由韓國提出的包括中國、韓國、日本在內的黃海經濟圈、華南經濟圈,以及部分中國學者提出的大中國經濟圈等。
(一)東北亞經濟合作圈。東北亞指亞洲東部和北部地區,包括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中國東三省以及山東半島。東北亞地區經濟具有互補性,經濟發展較快,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由來已久。1987年日本西川教授即提出過建立"東北亞經濟協作會議"的設想,由中國、日本、韓鮮、韓國、蘇聯代表組成協作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協商本地區經濟合作的重大事項。
(二)東亞經濟圈。它是日本為推進"環太平洋合作構想"而提出的新步驟。"環太平洋合作構想"是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在70年代末提出的。這個構想的原則是:面向世界的開放性地區主義;對內堅持以實現自由的開放性相互依賴關系為目標;同這一地區已經存在的雙邊或多邊合作關系不矛盾。為實現這一構想,日本國民經濟研究協會、外務省、通產省和經濟企劃廳等參與設計了以日本為首的,包括亞洲"四小龍"和東盟各國的"東亞經濟圈"的設想,試圖通過貿易、投資和金融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以日本為首的新國際分工體系。東亞經濟圈呈"雁行"體系,日本是"雁頭",亞洲"四小龍"和"東南亞聯盟"是雁的兩翼,這只"大雁"飛起來後,把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大陸帶動起來並在後面緊跟,以建立新的"亞洲市場"。
(三)大中國經濟圈。這是海外華人學者首先提出,由我國內地、台灣和香港三方組成的一種經濟合作構想。台灣和香港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歷史文化上有同一性,在產業結構、生產要素等方面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如果建立經濟圈,不僅有利於三方各自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繁榮和穩定。目前,"大中國經濟圈"還只停留在理論構想階段。
(四)"成長三角"是亞太地區另一種新的合作形式,目前已進入實質運轉,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有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圖們江成長三角,東盟內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印尼的廖內群島的"南三角",以及擬議中的環黃渤海成長三角、環日本海成長三角、湄公河成長三角等。這些"成長三角"基本上是憑借地理上的優勢自然發展起來的,中央政府再因勢利導提供政策上的優惠和較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獨特方式,目前已有近十個,成效較大的有:
1."南三角"。1989年12月,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第一次提出了"經濟成長三角區"合作模式,即在新加坡、印尼廖內群島最北端的巴坦島和馬來西亞的柔佛州組成"成長三角"經濟合作開發區,利用各方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新加坡位於巴坦島和柔佛之間,後二者的土地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對新加坡解決因地價和工資不斷上漲引起的經濟發展勢頭減緩的局面有所幫助,而新加坡的資金、科技和先進的通訊網路是後二者開發和發展所必需的。目前增長三角已經取得明顯進展,成為東盟國家間眾多區域性合作計劃中較為成功的一個。
2.印、馬、泰北部成長三角(英文縮寫為IMT-GT)。這是由馬來西亞的檳城、吉打、玻璃市、霹靂四州和泰國南部的宋卡、拉敦、也拉、那拉提瓦和北大年五省以及印尼的蘇門達臘組成的一個成長三角。關於這個成長三角的構想是在1992年新加坡舉行的東盟首腦會議上提出來的,1993年7月,印、馬、泰三國召開了首次部長會議,決定成立兩個委員會負責制定開發計劃,並於1994年向亞洲開發銀行提出報告。1994年7月,三國負責經濟事務的高級官員和專家在馬尼拉聚會,審議北部成長三角發展計劃,會議就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包括交通、電訊、貿易、投資、勞動力流動、農業、漁業、工業、能源、旅遊等方面內容的北部成長三角發展計劃達成共識。北部成長三角的三個地區在地理上接近,文化方面聯系密切,經濟往來歷史悠久,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為三個地區的經濟合作提供了可能性,而經濟合作又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成長三角這一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式的出現,豐富和改善了原有的經濟合作,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這種新的模式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而且僅是國與國之間的局部合作,不影響國家的總體經濟政策,"三角區"與"三角區"之間相互掛鉤,可能自然逐步形成全面的經濟合作。

『貳』 地址翻譯,譯成英文,幫個大忙,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珠江西路5號國際金融中心3210室,謝謝

Room 3210,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 No.5, West Zhujiang Rd., New Zhujiang Area,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China

『叄』 國際金融組織方面的英文翻譯

2007年監測決策的依據是第四個條約和「外部穩定」概念中的固定監測——一專個國家級的「有秩序屬的匯率安排和穩定的匯率制度」 的代理,即第四條約的核心。「外部穩定」概念的目的是促進(一)更加註重監測( ii )一個對國家政策對「穩定的匯率制度「引起的風險作出的更小心和坦率的風險評估。

『肆』 國際金融證書都是英文的

國際金融證書一般都不是中文的,因為是國際考試,要適應全球標准,所以基本是英語考試,比如含金量極高的CFA、FRM,都是英文考試

『伍』 國際金融計算題 (英文)

If borrows 1CAD in Canada and saves in US, the company will gain 1CAD*(spot rate)*(1+interest rate in US)/(1 year forward rate) after 1 year, which is 1*0,9*(1+3%)/0.8=1.15875CAD. Th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to be repayed will be 1CAD*(1+interest rate in Canada), which is 1*(1+4%)=1.04CAD. After repaying the 1.04CAD, the company will still have a positive profit of 1.15875-1.04=0.11875CAD. Thus we can make an arbitrage profit.

『陸』 求一篇5000字的英文翻譯,關於國際金融與貿易的

, WTO accession on China's financial instry the great challenges

China's huge, high-speed growth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lack of financial deepening, long-term policy to protect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to foreign financial consortium constitute the immense attraction of trying to a good opportunity fo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o enter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ir efforts direction. The United States Commerce Secretary William Daley said the Sino-US WTO negotiations fell the most crucial questions, such as banking and insurance area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pril 9, 1999,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 unilaterally announced the so-called Chinese date for accession to WTO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ached an open market protocol. Thes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at it would begin to implement. In fact, these so-called Protoco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fact just the asking price, of which only the agricultural part of complete agreement, other not yet fully reached.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 unilaterally announced the so-calle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fter the financial markets, the openness of the list,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sking for specific financial services instry may be subject to the impact of the extent of:

(1) Banking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ontinue negotiations on this project. However, China has agreed to join WTO, US-owned banks to foreign customers can immediately provide all the foreign exchange business. One year after WTO accession,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Chinese bank can provide customers with foreign exchange business, Sino-US joint-venture banks will be allowed to operate wholly foreign-owned banks will be allowed to operate at 5 years, foreign banks in two years will be allowed to conct RMB business at 5 During the year the finance retail business.

(2) the securities instry
At present, the securities, the Chinese will still insist open B-share market, but the A shares should not open. The U.S. side insists that the opening of the stock market. For this requirement, China still insists that financial sector liberalization must be graal and orderly progress, if we do not do so, it will be further subjected to the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o follow.

(3) the insurance instry
U.S. demands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in the foreign shareholding ratio can be up to 50%, add a year later, increased to 51%. Non-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reinsurance companies will be allowed at a joint venture insurance companies hold 51 percent stake, and at two years to set up wholly-owned branch offices.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will become the truth, China is striving to provide open financial markets to prepare:

(1) Chinese department director has been fixed for the opening of RMB business timetable. Open RMB business faster than most people probably would exceed expectations,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s very likely at all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open RMB business.

(2) add at WTO, China will be the first to open RMB business in life insurance and 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 market. As capital markets belong to the securities instry, opening up the speed will be relatively slow. March 20, the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Ma Yongwei, chairman, said the opening up of China's insurance market is a foregone conclusion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 will be a number of foreign insurance companies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3) foreign banks will be one year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 allowed to provide foreign exchange business customers, and two years later for the enterprise business to provide renminbi business activity, and after five years for Chinese indivials to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People's Bank of China will be lifted this year, foreign banks operating branches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from the current Shanghai, Beijing, Tianjin, Shenzhen and other 23 city extended to all central cities,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formally approved the Shenzhen branch of Citibank, Bank of Tokyo JAPAN Shenzhen sub - Bank to conct RMB business.

(4)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foreign capital eager to enter, but the domestic securities market is not mature enough, and the RMB is not freely convertible,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opening up is unlikely,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once the proposal to examine the formation of Sino-foreign joint investment fund the possibility of us to consider the form of foreign investment funds to enter and take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fund the possibility of greatly.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we can already feel that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s financial instry by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of the great challenges:

(1) China's financial instry in the long-term barriers to retaining a high degree of policy evaluation, the WT O to add a high degree of market competition after the situation has required a process of adaptation. Chinese bankers are much, for opening up banking reacted strongly consider in the next five years to completely open up the banking instry, time is very urgen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has long been known as one pairs of Chinese banking instry experts Radi said that the need for around ten years, China's banking sector in order to prepare, in the face of foreign competition in the instry, and not in danger. First of all, the Chinese banking system has yet to be market-oriented reforms to further deepen, at present, four major Chines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all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national bank asset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 of Shenzhen Development Bank are so far the only listed bank. Secondly, non-performing loans of domestic banks within five years, it is difficult to remove. National plans to discount the portion of the debt or sell securities, but this process may be will need to spend a few years or even long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fragile Chinese banking system i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allow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gain full access to their markets, while domestic financial crisis will not lead to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2)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in our country's instry has been opening sequence in a relatively backward part of the opening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has a process of adaptation. China's financial instry must be limited to opening up the market to prevent the Asian financial turmoil the price of a repeat in China.

(3)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especiall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past the process of non-market operator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non-performing loans, which makes U.S. financial sector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relatively heavy historical burden.

Second, actively respond to

(1) Expand the financial inspection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find o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further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risks, as well as opening up financial market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faced, had started a period of 5 months of a general inspection of national financial work out a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sets and the debt situation. Work focused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heck the financial position and its non-performing assets in order to regulator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ationwide to find out the true state of debt. This will not only help regulators assess the financial risks effectively, and to take appropriate response measures, the graal elimin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arge non-performing assets.

(2) in an open domestic market before the director of China's financial department to deal with banks to restructure or to inject more funds into the bank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set up appropriate regulatory framework. Too fast, opening up the financial instry risk is probably much higher than the strength of foreign investment China's domestic financial system, we should fully absorb the lessons of the Asian crisis: liberalization in the financial instry before, we must strictly regulate the domestic financial system, commercial banks are required to have proper access to capital inje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3) change their concepts, to face up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of great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is one of the world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are opening up the financial instry overall strategy is unchanged, just add WTO so that the subject had placed earlier in front of us. At the previous monopoly of the soil protection grew up China's financial instry should face up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of the enormous challenges, we must seriously examine their own point whether there is really strong enough to contend with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ore of our competitiveness where揚長up short, a positive response.
一、加入WTO對中國金融業的巨大挑戰

中國龐大的、高速增長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深化不足、長期為政策 保護的中國金融業,對外國金融財團構成了巨大的吸引力,試圖通過 中國加入WTO的良機進入中國金融市場一直是它們重點努力的方向。 美國商務部長戴利稱,中美入世談判最關鍵的問題落在銀行和保險等 金融服務領域中。
1999年4月9日,美國貿易代表處單方面公布了所謂中國迄今為加 入WTO與美國達成的市場開放協議。這些措施據美國稱將在中國加入 WTO時開始實施。其實這些所謂的協議實際上只是美國的要價,其中 只有農業部分完全達成協議,其他仍未完全達成。美國貿易代表處單 方面公布了所謂中國加入WTO後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一覽表,我們從中 可以看到美國具體的要價和中國金融業可能會受到的沖擊程度:

(1)銀行業
兩國仍繼續此項目的談判。但中國已經同意,加入WTO後,美資 銀行可立即向外國客戶提供所有外匯業務。加入WTO一年後,美國的 銀行可向中國客戶提供外匯業務,中美合資的銀行將立即獲准經營, 外國獨資銀行將在5年內獲准經營,外資銀行在二年內將獲准經營人 民幣業務,在5年內經營金融零售業務。

(2)證券業
目前就證券而言,中國堅持仍然會開放B股市場,但是A股不能開 放。美方則堅持提出開放整個證券市場。對於這個要求,中國仍然堅 持金融部門的開放必須循序漸進,如果不這樣作,就將步遭受危機的 東南亞國家後塵。

(3)保險業
美方要求中國加入WTO後,人壽保險公司中外資持股比例可高達 50%,加入一年後,提高至51%。非人壽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將獲 准在合資保險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並可在二年內成立全資的分支 機構。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成事實,中國也正為開放金融市場做好 准備:

(1)中國主管部門已訂出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時間表。人民幣業務 開放速度之快可能會超出多數人的預期,在「可見的未來」極有可能 在所有大中城市開放人民幣業務。

(2)在加入WTO後,中國將首先開放人民幣業務壽險及產險市場。 至於屬於資本市場的證券業,開放的速度則會相對較慢。3月20日,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馬永偉表示,中國保險市場的開放大局 已定,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多家外國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3)外資銀行將在中國加入WTO一年後,獲准為中國客戶提供外匯 業務,兩年後可為企業商務活動提供人民幣業務,而五年後可為中國 個人提供金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今年將取消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 構地域限制,從現在的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23個城市擴大到所 有中心城市,同時正式批准美國花旗銀行深圳分行、日本東京銀行深 圳分行經營人民幣業務。

(4)證券市場方面,外資渴望進入,但國內證券市場並不成熟, 而且人民幣尚不能自由兌換,直接開放外資進入的可能性不大,近年 來中國證監會曾經提出研究組建中外合作投資基金的可能性,我們認 為以基金的形式吸收外資進入,採取組建中外合作基金形式的可能性 極大。

我們從上述分析中已經可以感受到中國加入WTO後,中國金融業 所面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的巨大挑戰:

(1)中國金融業長期處於高度的政策壁壘護估之下,對於加入WT O後高度的市場競爭形勢需要有個適應過程。 中國許多銀行業人士,對於對外開放銀行業務反應強烈,認為在 五年內徹底開放銀行業,時間是十分急迫的。據世界銀行一位對中國 銀行業素有研究的專家拉迪指出,大約需要十年,中國銀行業才能作 好准備,面對國外同業的競爭,而不致於陷入險境。首先,中國銀行 業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仍有待進一步深化,目前,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 行屬財政部所有,佔全國銀行資產的90%以上,深圳發展銀行是至今 唯一上市的銀行。其次,國內銀行不良貸款在五年內難以清除。國家 計劃將這部分債務以折價或證券化的方式出售,但此過程也許將需花 上數年甚至更長。重建中國脆弱的銀行系統,是中國政府允許外國金 融機構完全進入本國市場,而不致引發國內金融危機的重要先決條件 。

(2)金融業在我國的行業對外開放序列中一直處於較後的部分, 對開放後的國際金融競爭環境也有個適應過程。中國金融業必須有限 制地向外開放市場,以防止亞洲金融風暴的代價在中國重演。

(3)中國金融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在過去的非市場經營過程中 累積了不少不良貸款,這使我們的金融業在市場競爭中歷史包袱比較 重。

二、積極應對

(1)展開金融大檢查,摸清金融機構資產負債 中國政府為進一步防範金融風險,以及迎接金融市場開放所面臨 的挑戰,已開始展開為期5個月的全國金融大檢查工作,全面摸清金 融機構的資產和債務狀況。工作重點在於檢查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及 其不良資產,以便監管機構能摸清全國金融機構債務的真實狀況。此 舉不僅有助於監管部門能有效評估金融風險,並可採取適當的應對措 施,逐步消除金融機構龐大的不良資產。

(2)在開放國內市場以前,中國金融主管部門應對銀行進行重組 或增加註資,改進銀行經營管理方針,並建立適當的法治和規范框架 。過快開放金融業的風險在於外資實力可能大大超過中國國內金融體 系,我們應該充分吸取亞洲危機的教訓:在金融業自由化前,必須對 國內金融系統嚴格規范,商業銀行必須妥善獲得資本金注入及經營管 理。

(3)轉變觀念,正視國際金融一體化的巨大挑戰。國際金融一體 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的總方略是不 變的,加入WTO只是使這一課題提早擺到了我們的面前。以往在壟斷 保護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中國金融業應該正視國際金融一體化的巨大 挑戰,要認真審視自己究竟有哪一點足以與真正強大的跨國公司抗衡,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何處,揚長補短,積極應對。

『柒』 怎樣用英文介紹一個國際金融市場

國際金融市場概述
在國際領域中,國際金融市場顯得十分重要,商品與勞務的國際性轉移,資本的國際性轉移、黃金輸出入、外匯的買賣以至於國際貨幣體系運轉等各方面的國際經濟交 往都離不開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市場上新的融資手段、投資機會和投資方式層出不窮,金融活動也凌駕於傳統的實質經濟之上,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因 素。
國際金融市場的含義
(1)狹義概念:國際間長短期資金借貸的場所。
(2)廣義概念:指從事各種國際金融業務活動的場所。此種活動包括居民與非居民之間或非居民與非居民之間,一般指的概念是指廣義概念。
An over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s very important, goods and serv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transfer, export of gold, foreign exchange trading to the extent that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can not be separate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a new means of financing,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investment in many way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activities on the real economy, becoming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meaning
(1) the narrow concept: a long international venue for short-term capital loans.
(2) a broad concep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eans to engage in a variety of business activities. Such activities include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or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concept refers to the broad concept.

『捌』 請問各位「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英文怎麼翻譯的

a relatively stable international finacial environment

『玖』 國際金融,(英文版)的翻譯或對照!急 課程需要

去下載個eREAD吧...裡面應該有的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機構英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
南寧信託大廈 瀏覽:642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
什麼是互聯網基金產品 瀏覽: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瀏覽:211
外匯Ham 瀏覽:178
錢吧理財 瀏覽:684
中郵穩定收益A基金 瀏覽:851
企業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388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