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學老師說中國四大銀行被外國金融大佬控制
我國的銀行業目前還是國有資產為主。不是外資
『貳』 國際金融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復來看,金制融學專業畢業通常有這樣幾種將趨向:
一、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二、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五、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
六、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七、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為保險方向。
九、國家公務員序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
----摘自《金融英才網》
『叄』 從國際上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四大風險」是什麼
從國際上看, 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歐美投機者已經取得的龐大內利潤將逐個流回美國容。從一個亞洲國家到另一個,通過大量資金迴流美國,歐美國將成功讓這些亞洲國家一個個產生金融危機,亞洲將再次失去所有工業化賺的血汗錢。IMF將再次作白騎士,印錢借亞洲國家,亞洲將再次深陷債務圈套,而亞洲國家愚蠢的政府將繼續擠壓他們辛苦工作的人民,出口資源和做污染環境的行業。
為了保護自己的市場 - 貨幣,股票及物業,亞洲國家(不包括歐美,日本和印度 - 歐美走狗) 應該有自己的金融會議,金融系統,立即反擊這個即將到來的亞洲金融危機。否則命運將和日本一樣,為歐美免費工作10年。
『肆』 中國四大中心城市是什麼
1、中國四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重慶。
2、北京
北京是北方版的經濟和權金融中心,全國的科教、交通、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應該合並天津、廊坊,構建大北京特區,政治上向東部地區遷移,北京老城區作為商貿、科教、文化中心;隨著國家機關向東部遷移,北京城區將減少「跑步前進跑部錢進」的現象,大大改善交通和生活質量;而廊坊可以承接北京的工業和部分國家機關;天津也將承接北京的工業和金融機構,強化自身工業中心的地位。
3、上海
上海是東部地區的中心,毫無爭議,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4、廣州
廣州是南方的經濟中心和交通中心,深圳可以作為副中心和創新基地;香港比較特殊,本身是國際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但是地位比較特殊,在未來仍將保持自身優勢。
5、重慶
重慶是西部地區的中心,雖然目前實力與北京、上海、廣州還有差距,但是由於直轄市,區位優勢也十分明顯,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伍』 國際四大金融市場是什麼
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中國香港,日本東京。
『陸』 經濟和金融中的「四大」是什麼
「金融四大支柱」,即:銀行、證券、保險、信託。
『柒』 大家對「四大事務所壟斷中國審計 」有何看法呢審計老師讓討論,意見不一。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吧,謝了~
威脅金融信息安全
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已控制了中國的會計審計業,中國企業發生的一些問題很難說與此無涉。
我們的許多大企業和銀行已沒什麼商業秘密可言。
中國現在的金融風險,除了普遍關注的金融市場風險外,另類金融風險——不當開放帶來的金融信息風險則被普遍忽略。信息是信息時代的關鍵要素,金融信息是金融市場的稀缺資源。一個有效的金融信息,足可令金融市場潮起潮落,相關財富轉瞬間即實現重新分配。因此,有效金融信息不僅是金融監管當局、金融機構以及投資者孜孜以求的一般要素資源,更是企業與企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的戰略資源。國際金融機構、金融大國都通過各種途徑盡其所能地獲取有效金融信息。
中國金融信息安全正面臨日趨嚴重的威脅,集中表現在: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已經控制並試圖壟斷中國的會計審計業,三大評級機構在中國的積極展業如入無人之境,國際投行對中資企業境外上市的咨詢承銷已形成壟斷,國際戰略投資者的引進使中資金融機構的投資經營活動近乎無密可保。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集中論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中國信息安全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相關主管部門與企業自信心嚴重不足,對「四大」崇拜有加,都想藉助其所謂「卓越聲譽」在國內外市場中樹立起信譽。但審計實踐卻表明,「四大」並沒有能夠提供更高質量審計服務的證據。
早在2001年財政部公布的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中,畢馬威就因為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會計報表數據失真等受到通報批評,2001年更因為錦州港事件而創造了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在華成為被告等三項第一。安永因為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風險手冊而廣為詬病。2006年安永全球發布《不良貸款報告》,在遭到中方嚴正駁斥後宣布收回報告,承認其中關於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的數額估計「沒有根據,是個錯誤」。2005年財政部公布例行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普華永道因上市公司「黃山旅遊」的問題而被責令整改。緊隨其後,普華永道因失察而被G外高橋提起仲裁,要求追究審計責任並賠償巨額損失。德勤則深陷「科龍門」事件,因在存貨、應收賬款、銷售收入等審計過程中執行的審計程序不充分而遭受普遍指責,並因科龍資不抵債而成為訴訟重點。此外,德勤在中芯國際、古井貢、創維等多個審計事項中不斷為自己的清白辯護。
國內很多媚外人士很善於自我解剖,認為「四大」在中國遭遇的誠信問題根源在於我國司法制度不健全,社會風氣不好,誠信普遍不足,使得外資事務所難免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境況。雖然自我解剖精神可嘉,但妄自菲薄實在不可取。作為壟斷資本,「四大」逐利而且是暴利之本性絲毫沒有因國而異。其實,「四大」在美國本土與西方世界「獨立、客觀、公正」的神話早已被戳穿。
美國在安然事件後成立的「上市公司會計監督理事會」2003年6月~12月間對「四大」的審計業務進行了抽查,發現了大量的審計錯誤。根據其提供的報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2003年審查賬戶中錯誤地使一些客戶低估其債務和歪曲其財務狀況」,「錯誤地解釋一項已經九年的規范」。美國證監會的首席會計師稱,「四大」個個都需要改善其審計質量。
當安達信陷入危機時,其執行總裁貝拉迪諾在給雇員的信中寫過這么一句話:「我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陷入這種困境的大機構。」
「四大」進入中國後,通過各類公關活動,與中國相關政府部門保持良好關系。特別是通過與政府合作方式,把自己和監管部門緊密聯系在一起。德勤從1993年開始,就作為項目顧問參與財政部制定中國會計准則,此後長期協助財政部推進此發展方案。此外,德勤還與國家稅務總局、國資委等政府部門有著密切的合作。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還聘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起草《風險導向審計程序》,以此「構建更完善的政策制度」。自1995年起,畢馬威上海首席合夥人蕭偉強就擔任中國會計審計准則外國專家顧問,安永的中國區合夥人邱家賜擔任證監會發審委委員。由於和政府部門關系密切,「四大」在華受到的監管很少,因此可以便利地謀取更多更廣泛的利益。
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制定相關措施限制外資會計師事務所於境內展業,如台灣對外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較為嚴格的限制,外資事務所的會計師必須考取當地的資格後才能執業。印度除此以外還要求外資事務所做上市公司業務後須經本土事務所復核。日本、韓國等國家也對本地的會計師事務所採取保護措施。而像中國這樣多個政府部門與一個始終對中國不很友善國家的機構保持如此密切關系、並使其享受多種「特許經營」,在國際上是罕見的。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罕見的關系,使中國監管部門寧願犧牲本國機構的利益,來討好滿足這一特殊群體的需要。正是在中國相關監管部門的幫助下,「四大」幾乎壟斷了中國大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跨國企業的審計業務。「四大」也因為這種「特許經營」而獲取高額壟斷收益。研究顯示,同一個審計項目,「四大」的收費高出國內所2~5倍很正常。以收費標准最高的北京為例,國內所的主任、副主任會計師每小時收費300元,而安永為2750元。隨著審計事務所並購加速,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四大」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獲取的壟斷利潤也會越來越大。
跨國壟斷資本的本性是獲取暴利與實施控制。控制是為了更好、更穩定地獲取暴利,而暴利則更便利、更有條件實施控制。在華壟斷地位不斷強化的「四大」不只是獲取豐厚的市場利潤,而且是獲取更具有戰略性的資源——信息。「四大」審計的大型企業特別是金融類企業,關系著中國經濟命脈。這些企業完全由「四大」來審計,無疑將中國經濟的重要數據暴露給了外資。據中國銀行一經理人員透露,在中行上市審計期間,中行高層專門指示各部門必須為普華永道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資料,而很多資料本來對自己的研究人員都實行保密。不僅如此,還由「四大」來設計企業改革、融資模式,如普華永道為中國工商銀行規劃了未來八年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全面風險管理改革路線圖,這意味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弱點毫無保留地展現給了外資。近年來,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屢屢遭遇不順,巨額經濟損失時有發生,相關專業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缺乏經驗;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方面,就是我們的企業已經無商業秘密可保。外資審計、評級、咨詢、承銷,還有戰略投資、管理顧問等,已經使中國企業乃至部分政府部門在近乎透明的狀態下運作。
去年以來,中國股市如脫韁野馬,狂奔不止,急速膨脹的風險日益令人不安。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相當一部分歸於「會計革新」,即上市公司可以合法交叉持股,拉抬股價。
還可以結合最近那個在四大死的研究生說下。
還有外企的「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生用」說下
『捌』 金融四大支柱的關系
中國所謂「金融四大支柱」,即:銀行、證券、保險、信託。
銀行即商業銀行,是間接融資渠道。由於銀行業前期的「半官半商」色彩和長期經營優勢,獲得了其他三類金融機構難以匹敵的品牌、資產和渠道優勢。目前銀行業開放速度加快,國有銀行改制行路大半,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始分別尋找自己的細分定位。與此同時,有實力的銀行發起了保險業投資的新攻勢,其公司金融部們也開始向投行功能過度,而帶有信託性質的理財業務也逐步開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大型銀行將成為兼具所有金融業務職能的「全能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占據無可匹敵的優勢地位。
證券業實際上是從商業銀行的證券部門分離出來的,也就是歐美所謂「投資銀行」。由於市場規則混亂,資本市場低迷,對外開放遲緩。目前的證券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低迷時刻。此時監管層有意放寬證券業開放,國際投行紛紛「逢低吸入」,可以想見,外資將在中國證券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隨著高層推動直接融資發展,如果股市復甦,流失到海外的融資大單返回A股上市,證券業或有一線生機。
保險業是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中國保險業正經歷過一波投資高潮,目前正處在盤整期。整體來看,雖然中國人口眾多,社保體系不完整,正是壽險業的天堂。但中國貧富差距嚴重,真正消費保險的群體遠未崛起。而在此前的「壽險業大爆炸」中,代理人的誠信廣受質疑。所以保險業必然經歷一個長期的慘淡經營的過程。
信託業是中國「特產」。在國際上,信託僅是一種金融協議模式,並不構成一個行業,中國的「信託公司」在國外大致相當於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身為「最有想像力的金融工具」,信託業在中國「興風作浪」,典型的「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目前監管層把銀行作為重點,對信託業以「嚴加管教」為主,已經連續進行了5次大規模整頓,中國信託業還在摸索自己的道路,短期之內都不可能進入金融業的主力地位。
『玖』 當前世界的四大金融家族分別是誰其擁有的財富有多恐怖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每個國家都出現了富可敵國的人物。而在世界當中有三位金融家族,他們的經濟財力足可富可敵國。他們分別是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和杜邦家族,以及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最後移民到美國的摩根家族。他們的成功都在金融方面,而且擁有的財富相當於比世界首富還好多。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非常聰明和擅長經營,所以羅斯柴爾德很小的時候就耳濡目染了很多商業技巧,並且把它運用到社會生活當中,所以在他中年的時候就積累了一筆很可觀的財富。而且羅斯查爾德還教育自己的兒子,要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整個歐洲版圖。而摩根家族最早起源於小咖啡店,後來有了一定資本積累之後,就開始經營旅館和股票鐵路輪船等。
『拾』 求07年至今中國金融大事件和對中國影響巨大的國際金融大事件
這些大事件有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亞投行發起及成立、人民幣進入SDR等。
這些內年的容金融大事件很多,無法意義追溯,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事件。
1、國內金融大事件
2007年,股市大漲,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中國投資公司成立,中行、工行上市創下多個中國及世界之最。
2008年,央行頻繁降息,多家金融機構海外投資出現巨大風險
2009年,國務院批准人民幣跨境交易試點,創業板誕生
2010年,四大國有銀行上市收官,銀行參股保險開始
2011年,第三方支付正式進入監管時代,銀行業新監管標准形成
2012年,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提速,銀行業國際化加快,國家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
2013年,同業業務泛濫、流動性緊張、影子銀行爆發式增長,監管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2014年,滬港通——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里程碑,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開業,首家互聯網銀行
2015年,存款保險制度實施,人民幣加入SDR
2、對中國影響巨大的國際金融大事件
2007年初見端倪,2008年美國正式承認的美國次貸危機。
從2009年12月起至今的歐債危機。
2009年至今國際金價先暴漲後暴跌
2015年,亞投行由中國發起成立,多個國家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