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加強微觀金融機構的監管

加強微觀金融機構的監管

發布時間:2020-12-16 01:47:52

① 微觀環境是如何決定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發展的

那個環境適合如何解決金融機構的生存發展,這個有很多種方法。

② 中央銀行的職能有哪些

中央銀行的職能有:

1、發行的銀行職能:指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是一國或某一貨幣聯盟唯一授權的貨幣發行機構。中央銀行應根據貨幣流通需要,適時印刷、銷毀貨幣,調撥庫款,調劑地區間貨幣分布、貨幣面額比例。

2、銀行的銀行職能:指中央銀行充當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最後貸款人。銀行的銀行這一職能體現了中央銀行是特殊金融機構的性質,是中央銀行作為金融體系核心的基本條件。中央銀行通過這一職能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活動施加影響,以達到調控宏觀經濟的目的。

3、政府的銀行職能:指中央銀行為政府提供服務,是政府管理國家金融的專門機構。國家財政收支一般不另設機構經辦具體業務,而是交由中央銀行代理,主要包括按國家預算要求代收國庫庫款、撥付財政支出、向財政部門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等。

4、監管職能:制定有關的金融政策、法規,作為金融活動的准則和中央銀行進行監管的依據和手段。依法對各類金融機構的設置統籌規劃,審查批准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設立、業務范圍和其他重要事項。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進行監督。

5、調控職能:中央銀行以國家貨幣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身份,通過金融手段,對全國的貨幣、信用活動進行有目的、有目標的調節和控制,進而影響國家宏觀經濟,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實現其預期的貨幣政策目標。

(2)加強微觀金融機構的監管擴展閱讀:

中央銀行行使監管職能的對象是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除此之外中央銀行還需要對金融市場的設置、業務活動和運行機制進行監督管理。隨著中央銀行國有化進程的加快,中央銀行對國家負責,許多國家的銀行法規明確規定了中央銀行作為政府代理的身份,從而實現了中央銀行向政府銀行的轉化。

進入20世紀中葉,中央銀行不與普通商業銀行爭利益,行使管理一般銀行的職能並成為金融體系的中心機構,這標志著它向銀行的銀行轉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離不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目標,在具體運用中大大加強並注重其綜合功能的發揮,即由過去的一般性運用向綜合配套運用轉化。

③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 是入門書籍嗎

金融管理專業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專金融管理、屬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入門書籍: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瓦里安
囊括了微觀經濟學的大部分內容,初級用書
《微觀經濟學—理論和運用》尼克爾森
連接中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微觀經濟學的書,沒有數學推導但是大多數論題都直接聯系高微內容
《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瓦里安
那些對金融經濟學有興趣的同學,主要推薦閱讀不確定性和資本市場,時間,一般均衡等幾章。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全球視角》薩克斯
包羅萬有,把宏觀經濟學的各派觀點都詳細羅列一遍,要有宏觀經濟學基礎的同學閱讀起來會感到有趣。
《宏觀經濟學》布蘭查德
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書里,對總供給總需求講的最清楚最詳細的了。
《高級宏觀經濟學》戴維羅默
高宏教材,經濟增長部分寫的一般,但波動理論部分和投資消費部分非常出彩。
《高級宏觀經濟學》布蘭查德,斯坦利費雪
對蘭姆賽模型有非常詳細的闡述,

④ 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從微觀和宏觀分析美國金融危機

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金融危機

----------------克服當前經濟困難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

真正的真理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是被實踐反復證明,顛覆不破的事物運行本質規律的真實描述。世界上能真正稱得起偉人的人寥若晨星,而馬克思稱得上是其中最為耀眼的 「恆星」之一。

近來網上有消息說,身處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投資者,開始捧起馬克思的著作,以求從中找到時下金融海嘯的答案,揭開心中的疑惑。

誠然,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不可能有時下金融危機的直接答案,但是,他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思考時下問題思路和方法,這是本源性的。

馬克思主義分三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貫穿其中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下面,我就其中的幾條基本原理來談談時下的金融危機,由此誘發的經濟危機,以及我們應當採取的措施。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有關於事務發展規律的論述: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這一過程來分析當前的金融危機。思路是:經濟發展速度下降---政府下調利率刺激經濟增長----市場利率下降---信貸擴張-----銀行為謀求高額利潤-----貸款給信用差的客戶-----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積累------經濟發展高漲發生通貨膨脹----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提高利率-----次級貸款者還不起貸款------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當今的世界金融、經濟運行情況,及其發生的問題,是一個典型的由量的積累到質變的過程。

下面引用一篇來源於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的文章對其進行詳細分析:

可以把次貸危機的演進邏輯概括為三個環環相扣的風險鏈條,即房地產市場繁榮導致抵押貸款標准放鬆和抵押貸款產品創新、證券化導致信用風險由房地產金融機構向資本市場傳遞,以及基準利率提高和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成為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在美國已實施證券化的次級抵押貸款中,大約75%屬於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ARM)(Credit Suisse,2007)。這種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在生效2至3年後,會經歷一個利率重新設定(interest rate Reset)的過程,合同利率將從較低的初始利率,調整為市場基準利率加上一定的風險溢價。而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5.25%。因此,基準利率上調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不斷上升。

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如果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不能還款,那麼他們可以申請房屋重新貸款(Refinance),用新申請貸款來償還舊債。如果房地產價格上漲顯著,則借款人在利用新債償還舊債之後還可以獲得部分現金以作他用(Cash Out)。然而,如果房地產價格持續下降,即使借款人申請房屋重新貸款,也不能完全避免舊債的違約。如果房地產價值下跌到低於未償還抵押貸款合同金額的水平,很多借款人就乾脆直接違約,讓貸款機構收回抵押房產。

危機如何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

在未實施證券化之前,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信用風險完全由貸款供應商(商業銀行或專業貸款公司)承擔。一旦實施了抵押貸款證券化,則與該部分抵押貸款債權相關的信用風險及其收益,就從貸款供應商的資產負債表中,轉移到持有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或CDO)的機構投資者的資產負債表中。因此,一旦次級抵押貸款的整體違約率上升,就會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違約風險相應上升,這些證券的信用評級將被獨立評級機構顯著調低,市場價格大幅縮水。

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和金融機構以市定價的會計記賬方法,僅僅是信貸危機演變為資產價格危機的原因之一。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實行以在險價值(VAR)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則加劇了資本市場的價格下跌,相應發生的去杠桿化(Deleveraging)在資本市場的危機深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均採用了杠桿經營模式,即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遠高於自有資本規模。金融機構的各項資產具有不同程度的風險,而在險價值管理的核心理念,就在於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應該能夠彌補該機構承擔的總風險,整體風險成反比。

金融機構主動降低杠桿比率的去杠桿化過程,原則上有兩條途徑。途徑一是金融機構通過出售風險資產來償還債務,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從分子方面降低杠桿比率;途徑二是金融機構通過吸引新的股權投資來擴充自有資本規模,從分母方面降低杠桿比率。相比之下,第一條途徑更加痛苦。眾多金融機構在同一時間內大規模出售風險資產,自然會壓低風險資產價格,從而一方面引發市場動盪,另一方面造成金融機構尚未出售的風險資產的市場價值(賬面價值)進一步下降。換言之,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本身就會加劇資產價格的下跌,這甚至可能演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即資產價格的下跌觸發了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而去杠桿化過程導致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如此循環不休。

因此,發生虧損的金融機構更加青睞第二條途徑,即通過引資來擴充自有資本規模。這正是為什麼自2007年夏季次貸危機爆發以後,發達國家政府對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的根本原因。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政府對主權財富基金收購本國金融企業股權的態度是。

危機如何從資本市場傳導至信貸市場

次貸危機的爆發造成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市場價值下跌,給實施以市定價會計記賬方法的商業銀行造成了巨額的資產減記與賬面虧損。實施以在險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的商業銀行被迫啟動了去杠桿化過程,因此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包括貸款)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此外,與其他金融機構不同的是,商業銀行還必須遵守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提出的自有資本充足率規定。由於次貸危機造成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發生虧損,在不引入新增股權投資的前提下,為滿足自有資本充足率規定,商業銀行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即降低資本充足率的分母),這也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

危機如何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

我們將從危機本身對房地產投資的影響、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對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的影響、信貸緊縮對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影響三方面來論證危機是如何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的。次貸危機的爆發直接打擊了美國的房地產行業。迄今為止,美國整體房價已經下跌了17%,然而根據中金公司實證模型的測算,美國整體房價還將下跌15%(中金公司,2008)。房價下跌使得新房潛在購買者選擇持幣觀望,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造成二手房供給增加,目前新房和二手房庫存均處於歷史最高水平。2008年3月份的新屋開工數跌破100萬套,跌至17年來的最低值,較2006年初的高峰期已累計下降了60%。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領先指標,新屋開工數跌勢難止一方面預示著房價調整還遠未結束,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房地產投資的大幅縮水。當前住房投資佔GDP的比重已經從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達到1991年經濟衰退以來的最低點。

次貸危機造成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股市價格也經歷了深度調整,而這將通過財富效應影響居民消費,通過托賓Q效應和金融加速器機制影響企業投資。首先,從1990年代末期美國互聯網泡沫開始,美國居民消費模式已經由「收入驅動」轉變為「財富驅動」。由於資產價格上漲造成家庭財富價值上升,導致很多美國家庭越來越青睞當期消費超過當期收入的舉債消費,這也是近年來美國經常項目逆差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而次貸危機爆發後,資產價格下跌將通過負向財富效應影響美國居民消費。美國居民舉債消費的意願(風險偏好)和能力(財產價值)將顯著下降,可能重新回歸到「收入驅動」的模式;其次,次貸危

機造成美國公司股票價值大幅下降,托賓Q值6 顯著降低,這削弱了企業新增投資的動力;再次,次貸危機造成美國企業的現金流降低、資產凈值下降,這一方面削弱了內部融資的來源,另一方面造成企業抵押品價值下降,能夠獲得的銀行貸款規模下降,從而通過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效應7 削弱了企業新增投資的能力。次貸危機造成美國信貸市場上出現持續緊縮的局面,商業銀行為了向瀕臨倒閉的SIV提供信貸支持,以及為了符合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向其他金融機構、居民和企業提供新增貸款的能力和意願顯著下降。這一方面導致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汽車貸款、助學貸款等零售貸款規模萎縮,限制了居民的舉債消費;另一方面造成向企業提供批發貸款的規模下降(也受到企業抵押品價值下降影響),導致企業不得不推遲甚至取消投資計劃。綜上所述,次貸危機將通過多種渠道沖擊美國的居民消費和私人部門投資,最終拖累宏觀經濟增長。

最後,在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貸危機也將從美國金融市場傳導至全球金融市場,從美國實體經濟傳導至全球實體經濟。主要渠道包括:第一,美國經濟減速將導致美國進口需求下降,美聯儲降息導致美元相對於主要貨幣大幅貶值,從而將對貿易夥伴國的出口行業構成沖擊。對中國等出口導向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美國經濟下滑一方面將直接減少美國本國的進口,另一方面將通過影響全球其他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而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進口。對於出口導向經濟體而言,這將顯著拖累其宏觀經濟增長;第二,次貸危機將造成全球短期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加劇。在2008年上半年,新興市場國家股市與美國股市同步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降低風險資產比重的調整行為所致。美國政府應對危機的寬松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格局,這將會導致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熱錢從2008年下半年起急劇增長,從而吹大這些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而最終熱錢的突然撤出則可能刺破資產價格泡沫,導致下一輪金融危機的爆發;第三,美聯儲持續降息造成美元大幅貶值,推動了全球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為其他國家注入了通貨膨脹壓力。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前提下,這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滯脹困局;第四,美元大幅貶值造成其他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的國際購買力顯著縮水,這減輕了美國的對外債務負擔,但卻造成了其他國家的國民財富損失。

結論

基準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價格下降是次貸危機的觸發因素。

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金融機構以市定價的會計記賬方法、金融機構以在險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式,導致危機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以及SIV在傳統融資來源枯竭時被迫拋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價格不斷下跌。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地購買了大量次級抵押貸款貸款支持證券,導致危機從資本市場再度傳導至信貸市場。由於在流動性短缺背景下,商業銀行實際控制的SIV通過發行ABCP進行融資的傳統渠道萎縮,商業銀行不得不被迫向SIV提供信貸支持。為符合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受損的商業銀行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以上兩方面因素均導致商業銀行出現「惜貸」現象,這是當前信貸市場持續緊縮的根源。次貸危機直接造成房地產投資下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通過負向財富效應抑制了居民消費,通過托賓Q效應和金融加速器效應抑制了企業投資;信貸緊縮也抑制了居民的舉債消費和企業投資。盡管凈出口有所反彈,次貸危機仍通過消費和投資渠道拖累了美國經濟增長,風險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機將通過貿易和投資渠道從美國傳導至全球。美國經濟減速將會影響其他國家的出口,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增強可能放大並最終刺破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美元貶值加劇了全球通脹壓力,美元貶值造成全球外匯儲備資產的國際購買力流失。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是美國的問題,但次貸危機則是全球的危機。

2008年10月16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港資上市企業合俊集團在樟木頭兩工廠的倒閉了。在兩工廠宣布倒閉的當天,合俊股票也宣布停牌,停牌前每股只值0.08港元。 2007年9月,在玩具行業出現信譽危機時,合俊集團曾邀請粵港兩地媒體參觀了其在樟木頭的兩家工廠,向記者開放整個生產流程,期望藉此恢復消費者的信心。然而僅僅過去一年,伴隨著金融海嘯愈刮愈烈,合俊也成為這場暴風雨中倒下的一員。

有專家分析指出,「從影響和知名度來看,這可以說是美國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實體經濟企業關閉的第一案。」有學者稱,合俊集團「撐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了」,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與人工成本繼續攀升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等眾多因素影響,許多企業來年將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挑戰。

金融危機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的傳遞,由美國向全世界的擴散,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一科學論斷:萬事萬物是處在一個直接或間接的系統之內,他們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或制約的。

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雷曼等投行破產----導致華爾街金融危機----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擔憂-----影響了全球投資者信心----投資者拋售投資的金融產品------世界上其他國家金融危機。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想抓住主要矛盾,我們就要辨明內因外因的關系。

那麼,當前的經濟我們要想克服當前的經濟問題,就要從內部著手。時下,分析人士提出的路有三條:

1. 擴大內需,促進國內消費。

2. 鼓勵投資。

3. 促進出口。

那麼,怎樣提高消費呢?我認為,中國當前中國要想擺脫經濟下行的風險,要從增加農民收入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怎樣增加農民收入呢?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

中國有13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7.37億,佔全國56%,如果他們的收入提高了,就會使得其消費支出提高,進而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其成功的條件是:農民的邊際消費需求遠遠大於城市。

第二是,具有廣闊的市場。

第三,當前國內外的農產品價差,客觀上要求提高農產品價格。

第四,提高農民收入,有利於調節貧富分化局面,保證社會和諧安定。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克服當前經濟困難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提高農產品價格

閱讀全文

與加強微觀金融機構的監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