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市場會有什麼影響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影響(節選自搜狐網:國際在線)
中美貿易戰一旦出現,短期內難免會給中國經濟增長和勞動市場穩定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
金融業:A 股承壓 避險利好。直接投資方面,過去十年美國對華的直接投資比重巨大中美貿易戰爆發估計難以找到美國市場的替代市場。美國在化工 ( 含塑料橡膠 ) 、機械、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製品、電氣設備、家電、鋼鐵及紡織服裝 ( 含鞋類與皮革製品 ) 等領域開打貿易戰,除了會給相關板塊帶來利空外,還會對中國的整個股票市場產生顯著影響。
農業:從中國反制行動中受益。中國擬對美進口產品加征關稅清單中,暫定包含 7 類、128 個稅項產品。其中豬肉產品關稅大幅提高,不僅讓股市的豬肉概念板塊大漲,對於經營生豬養殖的企業來說,也是實在的利好消息。此外,部分水果種植戶,也將從關稅提高中受益。
傢具行業:產出規模或下降 15%。如果美國徵收 45% 關稅,對美國的出口或將大多甚至全部停止。其中傢具行業受影響最嚴重,產出規模下降 15%,另外三個行業產出降幅也將超過 5%。
高新產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中國對美國在技術進口以及融資上也有一定依賴。知識產權之爭,技術密集型行業受影響最為嚴重。中國進口的許多高科技產品,關鍵技術只有美國持有,一旦美國停止此類核心技術的對華出口,可能會對中國的產業供應鏈產生沖擊。近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進一步發展,在高壓輸電、高鐵、可替代能源汽車和超級計算等領域都處於優勢地位。但就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而言,在現階段還需要廣闊的海外市場,如果此次中美貿易戰進一步發酵,我國的高新技術行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其他企業:隨之而來的貿易戰又再次讓鋼鐵行業陷入復雜的局面。化工企業受損程度稍次,且對政策的敏感度在出口行業中也不及電子產業。相對紡織類和農產品的出口,紙製品的出口相對不利,但由於行業敏感度較低,所用負面影響有限。各大紙製品企業或需調整政策或需轉型來應對難關。服裝企業的出口前景較為嚴峻但對長遠發展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貿易戰對軍工企業的利好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貿易博弈或外交關系的悲觀預測上,但不可否認貿易上的沖突升級會為軍工企業帶來商機。新能源被看好的情況像是對貿易戰壓力下激發出的 " 智造升級 " 的樂觀預測,且涉及范圍較廣
㈡ 中美貿易戰啥情況
中美貿易交鋒仍在持續。
在3月24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場關乎中美兩國和全世界的貿易戰如何收場,備受關注。
2018年以來,中美經貿關系大有「黑雲壓城」之勢。從對進口光伏產品和大型洗衣機設限,到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征稅,再到公布301調查結果,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約600億美元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美國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變本加厲。
那麼,這次呢?是戰是和?
「我不知道答案」,WTO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說,美國眼下出台的一系列關稅措施是會讓大家重新談判,還是毀掉整個貿易體系,「兩種解讀目前為止都有道理。」
他指出,美國、印度等經濟體對現行貿易體系的確有「不同意見」,但「如果因為這些不滿,使整個貿易體系受到摧毀,或者不再穩定,這將是非常大的風險。」多邊貿易體系有必要進行改進,包括進一步開放市場、更好實施投資、補貼等方面的紀律等,「但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談判來實現」。
當然,以談判磋商收場是皆大歡喜的結果。畢竟,世界前兩大經濟體開打貿易戰,不僅沖擊中美兩國經濟,對全球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用薩默斯的話說,美國將中國作為敵對方是不正確的,美國經濟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因素,不可能做到一枝獨秀。「貿易戰和核戰一樣,沒有贏家。」
值得注意的是,3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財辦主任、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國財長姆努欽通電話,表示中方已經做好准備,有實力捍衛國家利益,希望雙方保持理性,共同努力,維護中美經貿關系總體穩定的大局。雙方同意繼續就此保持溝通。
㈢ 中美貿易戰對金融市場有什麼影響
其一,從外匯市場上看,中美貿易戰可能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下降和外匯供應減版少,導致人民幣匯率的權下跌。雖然通過拋售外匯可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但又將引起本國貨幣供應的減少,對我國當前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帶來影響;
其二,現階段中美貿易戰最直接的會導致外貿出口減少,對我國外向型企業會帶來較大的打擊,盈利能力下降會導致貸款償還能力下降,銀行會產生更多的壞賬風險,這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不利;
其三,從股票市場來看,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資本市場不構成直接影響,但對美股形成打壓,短期可能會下跌,對於美股,A股向來有跟跌不跟漲的傳統,其中對出口美國佔比較大的A股上市公司影響較大。尤其是加征關稅的化工、機械、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製品、電氣設備、家電、鋼鐵及紡織服裝等板塊將存在繼續下跌風險,但同時與中國抑制美國農副產品相關的日常生活消費品股票可能走強。
答案由
關數e
海關數據科技服務團隊
整理
㈣ 中美貿易戰對我國發展有何啟示從國內國際兩方面回答
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我們要堅持對外開外的基本國策,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支持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使中國對外貿易范圍更廣、體量更大、合作更深,即使出現一些國際貿易爭端,也有很大的迴旋和調整空間,真正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要堅持高質量的對外開放,更加註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創新、融通合作、權益保障,努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端製造業,加強對外開放高風險國家、區域、行業評估預警,增強防控風險、趨利避害的能力,使對外開放繼續成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要著力打造講信譽、負責任的對外開放大國形象,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爭取世界各國的信任和支持。近年來,世界多數國家對美國的戰略信任度走低,與中國又大都有良好的貿易關系,為了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它們決不會聽從美國號令參與對華貿易戰。相反,不少國家會借中美貿易爭端,進一步加大對華貿易合作力度,從中尋求新的商機。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也損害了昔日盟友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在美國決定對進口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後,歐盟、德國、法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均批評這一行徑,並考慮採取反制行動,出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局面。
㈤ 綜合二戰後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試析當今的中美貿易戰
粗粗算來,從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到中國應戰,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盤旋在國人心頭已有半年多。對中國來說,接下來無疑也將有一場比較艱苦的斗爭。
但必須明確的是,這輪中美經貿摩擦並非首次。從歷史上看,近代以來中國的對外經貿爭端中,美國從未缺席。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場貿易戰、甚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場貿易戰,還是小平同志主政時期打的。
今天推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的一篇文章,循著整條時間線出發,我們或許得以窺見美國挑起貿易糾紛的邏輯。
歷史脈絡
在近代以來的中國對外經貿爭端中,美國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美國挑起對華貿易爭端浪潮,通常都與當時其經濟、外交戰略變動緊密相關。
這其中創傷最為深者,莫過於美國政府1934年制訂實施的《購銀法案》。彼時,中國還是世界上僅存的銀本位大國,然而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持續高價收購白銀,最終引發了中國白銀流失狂潮和全面通貨緊縮,結束了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的所謂「黃金十年」。
不僅如此,它還終結了自明代以來沿用近四百年的銀本位制度,摧毀了當時中國的財政金融體系,為1940年代中國市場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掃清了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中方不願單方面讓步,美談判破裂後,美國單方面宣布對中國紡織品實施新配額,中國則宣布減少或終止購買美國棉花、化纖和大豆。
盡管雙方最終於1983年9月達成了第二個紡織品貿易協定,但中美貿易摩擦的帷幕也就此全面拉開。
在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上,小平同志曾在開幕詞中鏗鏘有力地說出:「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聯系當時的經貿環境,鄧小平所說的「損害我國利益」,無疑也包括美國主動尋釁挑起貿易戰。
二戰之後初期,順差是美國貨物貿易收支的常態。1968年之前,僅1959年一年出現過6.01億美元逆差,其餘歷年均為順差。1968、1969年,美國貨物貿易分別逆差12.87億美元、9.80億美元,1970年順差7.97億美元,1971年逆差47.93億美元,1972年貨物貿易逆差翻番至96.63億美元,逆差從此成為美國貨物貿易收支的常態。
無需否認,盡管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前科」,但二戰後初期美國確實充當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領頭羊」,在此前60年裡主導制定了75%以上的現行國際貿易規則。
然而,隨著貨物貿易逆差從1970年代初開始成為常態,美國貿易政策發生了實質性轉折。
㈥ 中美貿易戰影響哪些行業
信息技術產業,這塊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美國主要多徵收的關稅就是高新行業。回
還有機械行業,答美國此次加征關稅的最主要的還有機械產品,這樣的打擊是非常大的,這可能致使很多機械廠直接無法出口,從而直接導致倒閉。
還有鋼鐵行業,鋼鐵行業算是機械行業的源頭了,基本上機械產品都是鋼鐵進行製造的,近幾年,鋼鐵行業本身就不景氣,這樣一搞,可以說讓鋼鐵行業更加難以發展。
化工行業,此處美國對我國出口的化工產品也進行了打壓,不過力度相對來說,比鋼鐵行業要小一些,但這樣的打擊也會致使很多化工企業直接無法出口。
紙製品行業,紙製品是日用品,此次也得到了美國的特別關照,也進行多徵收關稅,雖然力度不是很強,但也會致使很多紙製品企業不得不選擇暫時向美國出口減少一定的數量。
服裝行業,我國每年都會向美國出口很多服裝,此次中美貿易戰爭中,服裝行業受到的打擊還是比較大的。
如果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㈦ 從全國治理的角度,談中美貿易戰的看法。
中美之間為非敵非友的利益關系。兩國將朝著積極,合作,全面的方向發展。
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 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 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經濟, 科技實力的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就中美當前的關系來說,問題與沖突同樣存在。就中美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在意識形態,政治影響,經貿摩擦等方面存在問題。在現代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經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物質條件,是最核心,最現實也是最切實的國家利益,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地位與影響力。所以經貿是國家間關系的晴雨表。中美兩國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具有很強的互利性和互補性。同時,在互相競爭中,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中美在經貿中存在的摩擦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貿易差額,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 不斷擴大的中美貿易逆差是中美關系動盪的一個決定因素。中美之間存在很大的貿易差額,一方面與中美雙方採取的統計方法有關,另一方面又與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有關。
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是農產品,附加值低,滿足了美國一般消費者的需要。而美國向中國的出口產品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 但美國把經貿政治化,以安全為由拒絕向中國 出口高新技術。 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技術產品在美國對外出口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對技術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美國的這種經貿限 制,嚴重影響了貿易的互補性,導致貿易差額進一步擴大。由中美貿易逆差這問題來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種理解,信任。正是這種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貿易摩擦。中美雙方只有靜下心來,加強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對抗。 中美雙方只有在實事求是的精神指導下,加強對話,加強監督與合作,才能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保證充分的自由競爭,最終解決知識產權紛爭。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裡,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裡,摩擦是正常的,也是無法避免的,這並不可怕。中美經常性的經貿摩擦,反映兩國經濟關系的密切。中美經濟對雙方的重要性與俱增。 貿易中產生的問題,雙方只有理性面對,在經常性的協調和合作機制中,通過平等協商的辦 法加以妥善處理。從中美貿易摩擦來看,都是因為中美雙方的意識形態不同,國情不同,相 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雙方都應該擺正心態,採取合作,尊重的態度,才能 更切實地找到兩國利益的平衡點,才能達到雙羸。 為了改善中美貿易關系,消除貿易摩擦,我們中國可以在以下方面採取措施:繼續深化 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使中國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在處理中 美貿易逆差與具體的貿易摩擦中, 中國有必要採取國際上常用的自動出口限制等貿易政策措 施。這樣既起到了安撫的作用,又減少了貿易摩擦的代價。積極籌劃、組織、實施對美國的 直接投資。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大大減少貿易摩擦,而且通過投資設廠可以更有效 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中國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能力。中國還應該在政治、經 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對美國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必須 學會站在美國人的角度認識與思考中美之間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美貿易政策和運作技 巧。通過這種了解的增進,以使對美貿易政策與對策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貿易戰並不是出路,中美雙方誰也打不起貿易戰。只有雙方妥善處理好貿易關系,才 能更好地鞏固雙方的關系,才能更好使意識形態,政治問題得到解決。處理好一個地區發展 大國與一個世界強國的關系,不但對兩國有益,達到雙羸;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發展,持續發 展也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中美關系錯綜復雜,並不是一兩天能全部解決的。但只要本著接觸、了解、信任、尊 重、合作的原則,就能把這些問題逐步理清,並逐步解決。
㈧ 中美貿易戰的開始與到現在為止的情況,最好有往期新聞
美國歷史上曾5次對中國發起「301調查」,基本都是同樣的結果。但此次中美貿易戰,美國總統特朗普採取了不同於往屆美國政府的策略。
更多資訊,請下載Wind金融終端APP
來源:Wind金融終端APP
2010年美國曾對中國發起「301調查」,而此輪調查則始於2017年,恰逢「七年之癢」。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來自中國的600億美元(約合3800億元人民幣)產品徵收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
3月23日,商務部表態稱擬對自美國進口的3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
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特朗普在白宮簽字前對媒體說,涉及征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
對此,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回應稱,中方不希望打貿易戰,但絕不懼怕貿易戰,有信心、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如果美方執意要打,我們將奉陪到底,並採取所有必要措施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301調查決定發表談話表示,中方不希望打貿易戰,但絕不害怕貿易戰;任何情況下,中方都不會坐視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已做好充分准備,堅決捍衛自身合法利益;有信心、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希望美方懸崖勒馬,慎重決策,不要把雙邊經貿關系拖入險境。
商務部條法司司長陳福利則表示,下一步將密切關注301調查有關進展,一旦美國有關措施實施,中國會堅決出手。
此外,中國商務部3月23日早間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並徵求公眾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其中計劃對價值30億美元的美國產水果、豬肉、葡萄酒、無縫鋼管和另外100多種商品徵收關稅。
該清單暫定包含7類、128個稅項產品,按2017年統計,涉及美對華約30億美元出口。第一部分共計120個稅項,涉及美對華9.77億美元出口,包括鮮水果、乾果及堅果製品、葡萄酒、改性乙醇、花旗參、無縫鋼管等產品,擬加征15%的關稅。第二部分共計8個稅項,涉及美對華19.92億美元出口,包括豬肉及製品、回收鋁等產品,擬加征25%的關稅。
一方面,美國本身也會遭到重大的經濟打擊,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即使發生短暫的貿易戰,美國私營領域也將失去130萬個工作崗位,占私營領域總工作人數的1%。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的最大許可權只能在150天的期限內,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不超過15%的關稅,國會對於15%以上的關稅提議具有否決權,而國會和商界的關系不可忽視。作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可以憑借對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機電、航空器等行業的貿易反制,擁有與美國談判的地位,這些貿易反制可能使得關稅提議遭到來自美國商界的反對。
中美如果發生貿易戰,其實都不是以單純的貿易保護為目的,特朗普希望如果提高關稅逼迫人民幣升值或高端製造業迴流,中國貿易反制也是希望擁有談判的籌碼換取中國深化改革的時間。正是因為各自的意圖都不在貿易本身,發生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不高,未來可能更常見的是中美之間局部、逐步發生的貿易摩擦。
對中國影響幾何?
考慮到此次爭端可能最終走向「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市場普遍謹慎樂觀。
海通證券表示,無需太過恐慌,市場中期趨勢取決於基本面。備忘錄的焦點在知識產權和高科技領域,近期累積了一定漲幅的科技類股壓力偏大,借機去偽存真,2月以來回調盤整的價值類股,估值盈利匹配度較好。
中金公司同樣認為,積極應對短期可能的沖擊,中長期不必過於悲觀。其報告分析稱,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從凈出口層面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判斷,尤其在近期對增長分歧較大的時點,對短期市場情緒和風險偏好可能帶來一定影響。中長期的具體影響程度還要視後續貿易戰的廣度和深度來判斷,但考慮當前中國內需的韌性以及較為充裕的政策緩沖餘地,我們認為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及資本市場表現不必過於悲觀,短期市場如若出現連續且幅度較大的過度調整反而為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進入時機。
此外,國際權威評級機構也認為這場貿易戰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有限。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發表最新觀點認為,美國對中國500-600億美元商品加關稅的行動,不太可能對中國或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能夠解決與美國的關稅問題,但貿易風險將增加。
惠譽表示,6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對美商品出口總額的2.5%左右,或中國GDP的0.5%,但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會小得多。由於缺乏替代品,這些貨物最終還是會去美國,而其他商品可能會轉移到不同的市場。美國對中國目前500-6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的措施,對中國GDP增速的拖累不會超過0.1%。
惠譽表示,零星的保護主義措施在近幾個月已經升級為「更具破壞性的貿易戰爭」。目前更大的風險在於美國最終對中國全面徵收關稅。美國佔中國出口總額的近五分之一,相當於中國GDP的3.6%,所以廣泛的關稅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也會因供應鏈的關系在亞洲其他地區造成連鎖反應。此外中美貿易戰也會破壞全球投資者信心。
穆迪則表示,中國企業的評級不會受貿易爭端影響。根據初步評估,美國政府迄今為止宣布的措施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但如果有大范圍的保護主義措施出台,對其評估就可能有變。
穆迪聲明稱,與1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下降;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也比10年前低很多--2015-2016年平均為0.1個百分點,2005-2007年平均為3.4個百分點。
目前已宣布的行業性關稅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實質性傷害,因為這些行業對美國市場出口有限,包括對光伏面板、洗衣機、鋼鐵和鋁徵收的關稅。如果美國大幅擴大關稅范圍並採取廣泛的保護主義措施,負面影響將會更大。
穆迪稱,提高對雙邊而非多邊貿易安排的重視,將對亞洲經濟體構成信用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