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泰國金融公司招聘

泰國金融公司招聘

發布時間:2020-12-15 08:02:38

Ⅰ 我去面試了一家金融公司說要去泰國培訓兩個月為什麼是騙子嗎

去泰國培訓金融?笑死人了。咋不說去東京呢,至少有點像,泰國有啥金融可學啊。接下來該是交錢了,培訓費、路費等等,主要就是騙你錢。如果不要你交錢,你當心它是傳銷。

Ⅱ 泰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泰國金融危機

1997 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掀起拋售泰銖風潮,引起泰銖匯率大幅度波動.於1997 年2 月開始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 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 而後於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 使泰銖匯率波動的壓力加大, 引起泰國金融市場動盪, 泰國央行為捍衛泰銖地位, 僅在1997 年2 月份就動用了20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國中央銀行要求流動資金出現問題的9 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增加資本金82. 5 億銖(合3. 17 億美元) ,並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壞賬准備金的比率從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舉令金融系統的備付金增加500 億銖(合19. 4 億美元) .泰國央行此舉旨在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並增強人們對金融市場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應有的穩定作用, 反而使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下降,從而發生擠提,僅5 日,6 日兩天,投資者就從10 家出現問題的財務公司提走近150 億泰銖(約兌5. 77 億美元) .與此同時,投資者大量拋售銀行與財務公司的股票, 結果造成泰國股市連續下跌,匯市也出現下跌壓力.在泰國央行的大力干預下,泰國股市和匯市暫時穩定下來.進入5 月份,國際投資機構對泰銖的炒賣活動更趨猛烈.5 月7 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的頭寸.從5月8 日起,以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國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形式,在市場突然發難,沽空泰國銖,造成泰國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多次突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匯率浮動限制,引起市場恐慌.本地銀行和企業及外國銀行紛紛入市,即期拋售泰銖搶購美元或敘作泰銖對美元的遠期保值交易,導致泰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 泰銖一度兌美元貶至26. 94 :1 的水平.面對這次沖擊,泰國中央銀行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力度,動用約50 億美元的外匯進行干預,並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時,泰國中央銀行又將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機泰銖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國銀行向外借出泰銖.在一系列措施干預下,泰銖匯率回穩,泰國中央銀行又暫時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國前財長辭職,又引發金融界對泰銖可能貶值的揣測,引起泰銖匯率猛跌至1 美元兌28 泰銖左右.泰國股市也從年初的1200 點跌至461. 32 點,為8 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市場一片混亂.7 月2 日,泰國中央銀行突然宣布放棄已堅持14 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央行還宣布將利率從10. 5 %提高到12. 5 %.泰銖當日聞聲下跌17 % ,創下新低.泰國金融危機就此爆發.泰銖貶值引發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泰國經濟發展,造成泰國物價不斷上漲,利率居高不下,企業 外債增加,流動資金緊張,經營困難,股市大跌,經濟衰退.

購買力平價理論與泰銖的崩潰

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它在外國具有商品的購買力,因此,兩種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這兩國貨幣各自在本國的購買力之比,即購買力平價決定的。假定一組商品,在英國購買時需要1英鎊,在美國需要2美元,兩國的貨幣購買力之比為2:l,那麼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就應該是1英鎊 = 2美元。

在滿足以上條件時,如果外匯交易的匯率明顯偏離購買力平價,則經匯率換算以後,一國 的相對價格水平就會與另一國 出現極大偏差,這就為商品套購提供了機會。例如,假定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是1英鎊 = 1美元,偏離了上述的購買力平價,人們就會用英鎊從英國購買大量的商品,並出口到美國,並把獲取的美元在外匯市場上拋出,兌換成英鎊。結果,英鎊的匯率隨之上升,而美元的匯率相應下降,直到與購買力平價相一致。

讓我們回顧一下1997年早些時候發生在泰國外匯市場上的事:一個交易商可能從一家銀行借到6個月的100泰銖,然後該交易商將這100泰銖兌換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銖的匯率)。如果後來匯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銖,6個月後交易商只需花費2美元就可以買回100泰銖,並把這些泰銖還回,留給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潤。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6個月的時間,100%的收益,按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只能是泰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而如果我們把貨幣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的話,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計算公式,相對購買力=基期的匯率*(B國的物價指數/A國的物價指數)。從公式可以看出,由於基期的匯率不變,決定相對購買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兩國物價指數之比。相對購買力越低,兩國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貨膨脹指數相對高的國家相對於通貨膨脹指數低的國家貨幣貶值。

當然,購買力平價論受到的最致命的抨擊是其完全忽略了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作用正在日益增強。從發展趨勢來看,購買力平價理論作為一種傳統的匯率理論,其有效性將會不斷減弱。從泰國的實例來看,資本項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銖的崩潰,政府不得不大量拋售美元來穩定本國貨幣。

(一)泰國金融危機內部原因分析
1,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經常項目赤字嚴重.泰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出口推動.據統計, 1991 ~ 1995 年, 泰國的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18.17 %.然而, 由於泰國出口產品結構單一, 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電子產品和服裝, 隨著經濟的增長,工資成本顯著上升,1995 年泰國最低工資增長了23 % ,促使勞動力成本比鄰國高出2~3 倍,但勞動力的素質卻提高較慢,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工資成本上升,使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再加上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和其他國家與地區同類產品的競爭(例如其重工業產品受到來自韓國和前蘇聯國家的挑戰),便導致出口萎縮.1996 年,出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為0.1 % , 進口卻有所擴大,導致貿易赤字劇增,經常項目赤字累計達到162 億美元,佔GDP的8.3% .

2, 舉借外債飢不擇食, 短期外債居高不下.進入90 年代,發展中國家爭奪外資的競爭愈演愈烈.泰國經常項目的巨額逆差及財政收支的巨額赤字, 使得泰國除了進一步放開外商投資范圍外,過分依賴於舉借外債來彌補資本缺口, 幾乎達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這使其外債總額扶搖直上, 外債結構嚴重失衡.據統計,泰國外債由1992 年底的396億美元增加到1996 年底的930 億美元, 相當於GDP 的50% , 平均每一個泰國人負擔外債1560 美元.其中短期外債約占外債總額的45 %左右.為償付這種巨額債務, 泰國必須保持年15% 以上的出口增長率和不斷的外資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長率明顯下降,就將出現債務危機,引發金融危機.

3, 資本項目過早開放.泰國政府於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對資本流動的管制,實現了本幣的全球可自由兌換,.1993 年3 月, 泰國政府批准在曼谷開設了期權金融中心, 並隨之放寬了外國銀行在泰國設立支行的限制, 允許外國資本在曼谷期權金融中心進行交易.1995 年, 泰國政府宣布泰國將在2000 年前完全實現資本自由輸出入.實際上, 泰國實行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遠未成熟, 為時尚早.一是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尚不是市場匯率,不能真實反映實際匯率水平, 起不到匯率調節經濟金融作用.二是泰銖存貸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平均達15 % , 超過國際資本市場利率平均水平2倍, 使泰國股市,匯市極易遭受國際短期投機性資本套匯套利性沖擊.三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能力薄弱, 長期存在財政預算赤字, 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嚴重逆差,國家外匯儲備水平偏低,無法有效調節社會總供需平衡, 保持良好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總之,泰國在不具備條件情況下,過早實行資本項目開放, 勢必導致對外匯輸出入無法控制, 引發國內金融動盪.1997 年1 - 6 月間,面對外國短期資本紛紛撤離的局面, 泰國政府除了令央行拋售外匯平抑外, 別無良策, 無法阻止短期資本外流.可以說, 泰國過早開放資本項目的政策是一大戰略性失誤.是促使泰國產生金融危機的催化劑.

4, 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不合理, 呆帳,壞帳迅猛滋生.90年代以來, 由於泰國經濟高速增長, 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 同時帶動了股票市場進入繁榮時期, 房地產業和股市成為人們賺取高額利潤的主要投資場所.對此種不良現象, 泰國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卻未能及時進行管理和引導, 金融機構大規模向房地產和股市放貸, 其中包括借用大量外國資本向這兩個行業放貸.據統計, 到爆發金融危機以前,泰國各類金融機構對房地產市場的放貸占其放貸總額的50 %左右, 金融類股票已佔到泰國股票市場的1/ 3.大量資金投資於房地產, 勢必造成房地產業,虛假繁榮,房地產供給嚴重過剩,.結果,房地產泡沫破滅,房地產商無力償還貸款, 金融機構壞帳,呆帳激增.受房地產業不景氣影響, 股市也由繁榮走入蕭條.至1996 年底, 泰國近30%的國外貸款和80%的外國直接投資投放到房地產和證券市場上,空置住宅達85 萬套, 空置率20%,銀行呆帳為155 億美元, 1997 年6月增至300 多億美元.泰國股市set 指數則由1996 年初的1300 多點跌至1997年6月的500點, 跌幅達60 %以上.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的破滅, 房地產泡沫破裂,各類金融機構壞帳,呆帳猛增的現實, 摧毀了人們對泰國金融體系穩定性與可靠性的信心, 致使擠兌風潮頻發,金融體系劇烈動盪.

5,政府部門監管不力,風險防範意識淡薄.泰國政府在經濟高增長過程中風險防範意識淡薄,金融監管缺位.首先,泰國政府對大量流入的外資缺乏有效監管,使外資比例失調.一是流入的短期資金過多;二是大量外資特別是短期外資投向了房地產業和證券業,據統計,截至1996年底,泰國私人部門的700億美元外債(含短期外債400 億美元) 中的大部分投向房地產和股市,大大助長了了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這種監管不力不僅造成泰國通貨膨脹加劇,而且使泰國經濟金融體系易遭受到投機資本的嚴重沖擊.其次,政府部門對企業的監管不力,尤其對房地產業和銀行業的金融監管不力,導致金融機構對房地產的過度信貸,各行各業為牟取暴利而紛紛加入房地產的開發浪潮.直到危機發生以後政府才匆忙開始著手改革銀行規章,增加財務透明度,改革企業破產法,關閉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並限制企業投資房地產,但此時危機已然發生.再次,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的風險未予以足夠重視. 1996年,泰國經常項目赤字已佔GDP 的8. 1 % ,比墨西哥1994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前的7. 2 %還高,但泰國政府並未吸取國際經驗教訓,甚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對泰國的經常項目赤字發出過警告,但政府並未做出必要反應.總之,泰國政府面對投機資本的大量湧入,房地產業的泡沫持續膨脹和持續了8 年的經常項目赤字,似乎無動於衷,充分反映其風險意識淡薄,風險防範缺位,必將吞下苦果.

6,外匯儲備水平偏低.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泰國長期實維持偏低的外匯儲備水平, 儲備存量大約被控制在300 ~ 350 億美元左右, 只相當於泰國3 ~ 4 個月的進口用匯量.顯然, 這種外匯儲備水平只能滿足泰國一般性對外支付需要, 而無法應付特殊情況.由於國家外匯儲備水平偏低, 泰國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能力受到嚴重削弱.1997 年1 ~ 7 月, 在索羅斯等"國際金融大鱷"們的投機攻擊下,為了避免泰銖貶值,平抑泰國股市,匯市動盪,,擊退"大鱷" , 泰國央行對金融市場不斷進行干預, 累計向金融市場投放外匯約達200 億美元(僅5 月份就投放40 多億美元) , 但由於外匯儲備水平偏低,央行干預外匯市場能力有限,最終干預失敗, 泰銖大幅貶值,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

7, 匯率制度缺乏彈性.自1984年以來,泰國長期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 其匯率浮動被限制在0. 15 %~0. 16 %的區間內, 匯率制度缺乏彈性..這種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是由歷史貢獻的,因為它給泰國經濟帶來了較長時間的繁榮.一是極大降低了匯率的不確定性,泰銖價值的相對穩定促進了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大幅增長;二是固定匯率使低成本的國際資本長時間大量流入泰國,為泰國的工業化過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三是外匯儲備得以不斷上升,截至1996 年底,泰國外匯儲備達371.2億美元,成為世界外匯儲備12 強之一.固定匯率制雖然給泰國經濟繁榮帶來了好處,但泰國政府忽視了其局限性,放鬆了金融監管,並且不能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而對匯率予以調整,結果招致了國際金融投機商在1997年的6 - 7 月份對泰銖的猛烈攻擊,泰國銖一夜間貶值近20%,金融危機爆發.

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有其先天的缺陷,如貨幣政策難以獨立,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國際傳導等,而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一些缺陷可能給國民經濟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

第一,盯住美元的 固定匯率制度使泰國中央銀行難以用匯率工具調整經濟.1993 年,當外國資本湧入,泰銖面臨升值壓力,泰國中央銀行採取中和干預政策,導致國內利率不斷提高,進一步刺激外資流入,從而使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這又進一步刺激國內需求和對非重要部門的投資增加,中央銀行難以實施有效的貨幣政策,損害國內經濟.1997 年5 月,當國際金融投機商大肆拋售泰銖時,泰國中央銀行只能被動地採取動用外匯的方法進行干預,當外匯儲備趨於枯竭之日,便是危機爆發之時.

第二, 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刺激貨幣投機.自由進出的資本市場與相對穩定和高估的匯率水平交匯,便會極大刺激外匯投機商大肆從事套匯套利活動,沖擊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第三,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使泰國經常項目赤字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而加劇.9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美元相對於日元持續升值,導致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而泰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結果,出口進一步受阻,貿易赤字乃至經常項目赤字大幅上升,給外匯投機商製造了機會.

第四,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造成了泰國經濟,金融體系的嚴重泡沫.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泰國經常項目出現高額逆差時,為了避免泰銖的貶值壓力,泰國政府須保持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因此不得不提高利率,泰國多年維持13%以上的市場利率.成為亞太地區市場中利率最高的國家,.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 而流入的資本中有相當部分為追逐高額回報又投向了房地產業,形成了嚴重的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的破滅使得投機資本又大量外流, 對泰國經濟,金融體系形成強烈沖擊.

第五,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泰銖明顯出現高估後便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獵取的目標.90年代中期,連續幾年的國際收支逆差已經迫使泰國政府拋出了大量外匯,泰銖明顯出現高估,"金融大鱷"們預測到泰銖將會貶值,便將其當成了獵物.著名的國際貨幣投機商索羅什(Soro s) 在精心策劃下, 於5月初開始向泰銖發動攻擊, 終於在7月份迫使泰株大幅度貶值, 引發了泰國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

(二)泰國金融危機外部原因分析
1. 冷戰後全球戰略格局的調整.泰國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是依靠外向型經濟走向繁榮的,而外向型經濟需要有穩定的市場支撐, 這個市場在冷戰時期就是美國和歐洲, 主要是美國.然而, 冷戰結束以後, 美國在泰國及整個東亞的戰略利益發生了變化, 不需要以較大的經濟利益為代價換取其它安全利益, 不需要以本國市場支持該地區經濟增長.因此, 新格局下,東亞地區必須減少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但與此同時, 東亞地區許多經濟體規模相對較小, 市場需求有限,因此其經濟結構仍呈保持外向型特徵.這就要求該地區必需協調各經濟體之間的關系, 在保持單一經濟體外向發展的同時, 降低各經濟體之間在結構上的雷同程度, 擴大地區分工領域, 從而降低區域經濟的一致性和依賴性.遺憾的是,在東亞地區,這一問題並未解決好.再者,90年代初中期以來,泰國及東南亞地區一些國家漸次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升級時期,這一時期對資本的需求呈跳躍性增長,大量的資本需求超出泰國等國的國內籌資能力, 因而必須以優惠條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資.然而, 由於產業轉移鏈條斷點的存在,也由於泰國(等國)高企的利率的刺激,過多的投機性的短期資本流入,而且大量流入房地產領域, 這就為泰國(等國)的金融危機打下了伏筆.

2,游資的投機性攻擊. 外國投機商套匯套利, 蓄意攻擊"泰銖"也是泰國發生金融危機的一個外部動因.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特別是金融互聯網路的推進, 金融領域的全球化已走在前面,使得大量以投機套利為業的國際游資日趨活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 目前活躍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游資在7. 2 萬億美元以上, 相當於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 %;每天有1. 2 萬億美元以上的游資在全球外匯市場上尋求歸宿, 相當於實物交易的近百倍.國際游資投機性強, 流動性快, 有很強的隱蔽性和破壞性.這次領頭在泰國進行投機造勢,興風作浪的美國投機金融資本家喬治·索羅斯是"國際級炒家".他曾憑"翻手為雲, 覆手為雨"的"天才",在1992 年英鎊危機和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中至少獲利30 億美元,估計現有財富250 億美元,.1997 年初, 泰國經濟形勢惡化, 索羅斯認為投機已經成熟, 便於5 月份開始出手約60 億美元大肆攻擊泰銖,直至得手.

Ⅲ 為什麼當初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不進行金融管制,導致爆發金融危機。

是因為他們的外匯太少嘍,外資從東南亞國家進來的時候用美元換他們的貨幣,版出去的時候用他權們的貨幣換美元,危機是因為國家沒有美元了,打個比方,你當初用10泰銖換1美元,現在泰國沒有沒有了,你又想急著逃出泰國(國際炒家發起的),就100泰銖1000泰銖換1美元也要逃出,浮動匯率可以允許匯率有大的波動,結果匯率就變為1000泰銖換1美元,你的夥伴看到原來1美元能換10泰銖現在能換1000泰銖,哇哇,趕緊進入泰國,原來100美金換1000泰銖能買一個企業,現在1美金就可以買下一個企業,多好的事情,通過金融危機進行企業兼並收購,這只是一方面,匯率波動會導致泰國進出口貿易以及通貨膨脹緊縮各種情況。

Ⅳ 到泰國博仁大學讀本碩連讀(金融,會計)專業,畢業後回國,就業前景如何好就業嗎在國內能找到工作嗎

便宜 沒好貨。都成中國學生的學校了

Ⅳ 想學習經濟專業或金融專業,但不知道兩個專業的區別。以後想去泰國工作,有沒有什麼好的專業推薦或者經

經濟學專業偏理論,比較偏向宏觀。金融專業更加具體偏向金融行業的發展及運作,也版要涉及經濟學權理論知識做金融實踐的理論指導。。。這兩個專業都可以進金融業工作的,好不好就業得看你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關系吧。。可以做些兩國貿易投資咨詢類的事,但這需要經驗,也不一定要居於本專業領域的工作啊 。。泰國的金融業沒啥前途的,好像不過還挺自由開放,肯定是被大國經濟體的跨國金融業踩的

Ⅵ 中國和泰國的金融有哪些不同

說不清楚的泰國
泰國對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出國旅遊,首選地往往是泰國。這一則因為泰國離中國不遠,費用不高,二則因為泰國多彩多色,很有吸引力。我到泰國很多次,然而,好像去得越多,越對它有一種看不透,說不清的感覺,我猜想,大凡到過泰國的人,也可能會有類似的感覺吧。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0%多的人信奉佛教。凡信佛者,男孩到了一定年齡,都要削發為僧,連王室和貴族也不例外。泰國被稱之為"黃袍佛國",城裡鄉下,處處可見身披黃色袈裟的僧侶,富麗堂皇的寺院。信佛使泰國人多了容忍,少了剛氣。先從大的方面來說吧,歷史上,自16世紀,先後有就有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入侵泰國,但是,在所有東南亞國家中,泰國是惟一沒有被殖民的國家,也許是殖民主義者認為泰國人對他們不構成威脅,它竟然享受了緩沖國的待遇。二次大戰中,面對日本的大舉進攻,泰國乾脆宣布舉手投降,成為日本的順民。我曾問泰國的一位學者,為什麼泰國人是這樣的沒有一點反抗精神,缺乏在中國人看來應有的那種民族骨氣呢?他說,泰國人有自己的活法。泰國人精神的追求重實,而避虛,重中和,而避極端。泰國人來自四面八方,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相互接受,民族融合的特性,同時,也受信奉佛教的影響,泰國人心地平和,不願樹敵。泰國人的民族性更多的體現在維護生活的和諧環境。他們愛自己的國家,更多是把國家看成是賦予的一種生活環境。他對泰國人的國家觀的這種解釋可能難為許多人接受,不過,說來倒也新鮮,令人琢磨。其實,這也並不表明泰國人不愛國家。關鍵時刻他們還是會挺身而出的。比如,當1997年發生金融大危機之後,人們爭相把自己的金銀珠寶拿出來向政府捐獻。
泰國的民族可容性突出的體現在華人融入當地社會上。泰國華人很多,但他們是融入當地的泰人,與當地人通婚,順服當地風俗習慣,如果他們自己不說,你往往看不出他們是華人。現在的王室就有華人血統,為數眾多的高官,包括總理也有華人血統,在東南亞國家中,是華人與當地社會和諧共融最好的國家(也發生過幾次軍人當政時期排華事件)。當然,泰國也不是沒有民族問題,比如,泰南穆斯林居住集中的地區就是連年動亂,暴力恐怖性事件一個接著一個,幾屆政府都沒有解決,成為泰國政治社會生活中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據有的專家說,南部問題與泰政府的民族政策有關,也有的說,與東南亞恐怖組織滲透有關等,要解決這種矛盾沖突,是頗為困難得,因為涉及到宗教矛盾。南部的動亂與泰國主流社會的那種安定、平和的氣氛是很不協調的。
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現在的國王普密蓬即位已經60多年,是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國王。朋友告訴我,泰國人從內心裡尊奉國王,泰國社會統合力不強,國王是統合泰國政治社會各種勢力的唯一人物,因此,王尊不可動搖。泰國人不是把國王當神,而是把他作為一位最有能力的人,一位最愛國家,最能代表國家,且最為民操勞的人。國王是人,他本人愛好廣泛,體察民情,比如,他對農村很有研究,親自推動一村一品運動,提倡自主經濟。在泰國,人們對國王地位的那種維護與人們對政府的那種隨意,形成鮮明的對照。二戰以後,泰國就發生了9次政變,政變好像家常便飯,人們似乎不為其所怒,任憑那些人物折騰。像兩年前發生的針對他信政府的軍事政變,看起來他信當時執政勢頭正旺,頗具人氣,高票連任,可軍人趁他出國之機,一下之就把他趕下台,宣布廢止憲法,解散他領導的政黨。而當軍人還政於民,人民力量黨(僅僅把他信領導的黨換了個名字)贏得大選之後,發動政變的軍事領導人頌提竟然說他與他信保持著聯系,依然兄弟情深,簡直有點令人不可思議。
泰國風光秀麗,那裡有金碧輝煌的大王宮,鏤金鑲玉的玉佛寺,海天一色的普吉島,由於氣候緣故,一年到頭綠樹紅花,首都曼谷高樓林立,五光十色,是發達的國際大都市,但是,在大城市的河岸路旁,你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棚戶區,那裡污水橫流,氣味難聞。泰國人對人彬彬有禮,見面雙手合十,道安祝福,說起話來輕聲細語,顯得那麼文雅高尚,尤其是女人那種帶點拖音,柔軟親切的問候,真的會令人有點陶醉。但是,泰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合法化的娼妓群體,妓女自稱是「社會工作者」(social worker),人妖成了國粹,性表演成了特色文化……,在燈紅酒綠的海濱旅遊城市帕塔亞,滿街的「社會工作者」向你撒笑招手。我問泰國人,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以賣淫為生的婦女呢?他們都告訴我,泰國人把他們看成是普通的人,對他們沒有歧視,如果他們有了困難,社會還會給與幫助,許多得了病的人,無以為生,沒有歸宿,就住在社會救助院里(有些是寺廟辦的),直到死去。一位研究妓女問題的學者告訴我,本來泰國人生活作風比較隨便,對婚外關系不太在乎,只是不要做損害他人的事就是了。但是,現在,性產業市場化了,艾滋病蔓延,成了嚴重社會問題,不過,在泰國要禁止娼妓可能會引發政治社會問題。
泰國人是勤勞的,他們生產了最好吃的泰國香米,出口到世界,是大米主要出口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泰國經濟開始起飛,實現了快速增長,被稱之為繼四小龍之後的「四小虎」之一。但是,泰國經濟結構很不合理,有競爭力的製造業部門主要靠外資,經濟增長過度靠出口拉動,非常脆弱。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泰國人均GDP已經接近3000美元,一場大危機,使該國經濟幾乎倒退了20年。泰國人說,就像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如今人均GDP才剛剛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金融危機期間我曾經到過曼谷,經濟社會狀況確實很慘。不過,社會還是有序,有些人看到城裡不行就到鄉下謀生去了,有的老闆破產了,就在街頭搭起了賣大餅小攤,街角的神位前有了更多的人拜佛祈禱。危機面前表現出了泰國人特有的耐性與平和。一位有著華人血統的泰國朋友告訴我,泰國人的勤勞特性是中國移民帶來的,而耐性、平和是佛祖賦予的,也就是說,泰國人的特性是:中國人的勤勞加佛的慈悲。
作為學者,我與泰國學界接觸很多,有時也是有一種說不清的苦澀味道。泰國人留學國外的很多,一些知名專家學者,還有高官都有美歐名牌大學的學位,按說素質很高。然而,他們回到了泰國,好像就具有了泰國特色。對泰國學者獨具的耐性,我可是領教過多次了。與他們一起共同承擔做項目,往往是泰國學者完成得最晚,你要是催他們,他們馬上答應,保證一定再用三天,或一個禮拜完成,可等到承諾的時間到了,你可別只指望他(她)會按時交稿。你要是再去催,他(她)一般先是置之不理,待一段時間,會找各種理由說如何如何耽誤了,希望再等一段時間。我正在主持的一個項目就是如此,那位在泰國頗有名氣的老學者,已經向我保證了10次之多,拖了快一年了,至今還沒有完成,一本書就拖在哪裡,可這個項目還是我與他共同發起的呢!你要是見面為此對他發悶火,他會對你客客氣氣,滿臉笑容,說對不起,實在太忙,一定抓緊,面對這樣的好人,你能怎麼辦呢?只有以耐心對耐心了!

Ⅶ 泰國留學讀金融與銀行管理專業怎麼樣

金融與證券專業近年來一直是考生報考的熱門專業,
該專業畢業生職業發展前景好、
收入高,稱為最有「錢」途的專業。

Ⅷ 我在泰國讀金融專業,但畢業時發現給予的是BBA(工商管理)學士學位,請問這是否正常

沒什麼問題,比如讀人力資源專業給的是行政管理類或者管理類的學位。金融是你的專業,這個專業會歸屬到一個學位類別里去,學位歸屬分類是每個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

Ⅸ 泰國金融危機,那些行業影響最小,危機中如何賺錢

我覺得如果非要挑抄出來一個影響襲最小的,那我想就是農業了。我覺得在危機中有一個行業是非常具有潛力的,那就是投資銀行。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專門的投資銀行,一般都是有證券公司代理。它可以在經濟低迷時,通過企業重組,優化配置,待經濟繁榮時,一定會帶來巨大收益。當然這需要你的魄力和實力。
我相信這個行業一定會在中國成為金牌行業。

Ⅹ 亞洲金融危機中,為什麼首先從泰國開始

1997 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掀起拋售泰銖風潮,引起泰銖匯率大幅度波動.於1997 年2 月開始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 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 而後於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 使泰銖匯率波動的壓力加大, 引起泰國金融市場動盪, 泰國央行為捍衛泰銖地位, 僅在1997 年2 月份就動用了20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國中央銀行要求流動資金出現問題的9 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增加資本金82. 5 億銖(合3. 17 億美元) ,並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壞賬准備金的比率從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舉令金融系統的備付金增加500 億銖(合19. 4 億美元) .泰國央行此舉旨在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並增強人們對金融市場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應有的穩定作用, 反而使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下降,從而發生擠提,僅5 日,6 日兩天,投資者就從10 家出現問題的財務公司提走近150 億泰銖(約兌5. 77 億美元) .與此同時,投資者大量拋售銀行與財務公司的股票, 結果造成泰國股市連續下跌,匯市也出現下跌壓力.在泰國央行的大力干預下,泰國股市和匯市暫時穩定下來.進入5 月份,國際投資機構對泰銖的炒賣活動更趨猛烈.5 月7 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的頭寸.從5月8 日起,以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國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形式,在市場突然發難,沽空泰國銖,造成泰國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多次突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匯率浮動限制,引起市場恐慌.本地銀行和企業及外國銀行紛紛入市,即期拋售泰銖搶購美元或敘作泰銖對美元的遠期保值交易,導致泰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 泰銖一度兌美元貶至26. 94 :1 的水平.面對這次沖擊,泰國中央銀行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力度,動用約50 億美元的外匯進行干預,並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時,泰國中央銀行又將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機泰銖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國銀行向外借出泰銖.在一系列措施干預下,泰銖匯率回穩,泰國中央銀行又暫時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國前財長辭職,又引發金融界對泰銖可能貶值的揣測,引起泰銖匯率猛跌至1 美元兌28 泰銖左右.泰國股市也從年初的1200 點跌至461. 32 點,為8 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市場一片混亂.7 月2 日,泰國中央銀行突然宣布放棄已堅持14 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央行還宣布將利率從10. 5 %提高到12. 5 %.泰銖當日聞聲下跌17 % ,創下新低.泰國金融危機就此爆發.泰銖貶值引發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泰國經濟發展,造成泰國物價不斷上漲,利率居高不下,企業 外債增加,流動資金緊張,經營困難,股市大跌,經濟衰退. 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它在外國具有商品的購買力,因此,兩種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這兩國貨幣各自在本國的購買力之比,即購買力平價決定的。假定一組商品,在英國購買時需要1英鎊,在美國需要2美元,兩國的貨幣購買力之比為2:l,那麼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就應該是1英鎊 = 2美元。在滿足以上條件時,如果外匯交易的匯率明顯偏離購買力平價,則經匯率換算以後,一國 的相對價格水平就會與另一國 出現極大偏差,這就為商品套購提供了機會。例如,假定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是1英鎊 = 1美元,偏離了上述的購買力平價,人們就會用英鎊從英國購買大量的商品,並出口到美國,並把獲取的美元在外匯市場上拋出,兌換成英鎊。結果,英鎊的匯率隨之上升,而美元的匯率相應下降,直到與購買力平價相一致。讓我們回顧一下1997年早些時候發生在泰國外匯市場上的事:一個交易商可能從一家銀行借到6個月的100泰銖,然後該交易商將這100泰銖兌換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銖的匯率)。如果後來匯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銖,6個月後交易商只需花費2美元就可以買回100泰銖,並把這些泰銖還回,留給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潤。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6個月的時間,100%的收益,按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只能是泰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而如果我們把貨幣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的話,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計算公式,相對購買力=基期的匯率*(B國的物價指數/A國的物價指數)。從公式可以看出,由於基期的匯率不變,決定相對購買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兩國物價指數之比。相對購買力越低,兩國之比越小。當然,購買力平價論受到的最致命的抨擊是其完全忽略了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作用正在日益增強。從泰國的實例來看,資本項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銖的崩潰,政府不得不大量拋售美元來穩定本國貨幣。

閱讀全文

與泰國金融公司招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
什麼是互聯網基金產品 瀏覽: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瀏覽:211
外匯Ham 瀏覽:178
錢吧理財 瀏覽:684
中郵穩定收益A基金 瀏覽:851
企業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388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