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互聯網給互聯網金融產品帶來的核心價值
您是問問題復還是擺弄;
但不制管您是寄予哪一種;都顯得有些繁冗不新鮮.這三方面其實都是互聯網平台最基礎部分:
當然最重要的都不是這些;而是怎麼持續支撐客戶的投資與收益比;風險與監管,認同與信心.
㈡ 互聯網金融哪個細分業務賬戶價值最高 A.第三方支付 B.網路理財 C.眾籌 D.P2P借貸
理財通的話據我所知現在用的人很多的,說實話理財本身就是有一定風險的,沒有什內么是只賺不賠的容,要不然所有的人都去投資了,但是一般本金是不會出現問題的,只是收益會上下浮動,收益高的相對風險高,收益低的相對風險也低,但是還是需要仔細了解金融產品相關投資風險,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而且設置了安全卡
㈢ 互聯網金融如何創造價值
一是消除信息不對稱,降低信息成本。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如果沒有回交易成本,資源配置可答以實現最優。金融中介的產生,原因是市場交易中存在信息成本,需要金融中介發揮作用。在互聯網金融之下,藉助互聯網的力量,金融中介依然在起作用,但它的作用更為有效和直接,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成本和信息
二是更加便捷。
三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互聯網金融包含的多種運行模式,悄然向傳統銀行業務發起挑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成為吸引用戶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㈣ P2P網貸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體現在:
1、降低交易成本。以互聯網技術來取代傳統的人力和營業網點,從而大大降低成本。同時,互聯網金融使得金融交易不再受到時間、空間限制,互聯網的邊際成本低的特點也使得金融機構打破傳統的「二八定律」來服務更多的長尾客戶。
2、發現新的交易機會。例如Lending Club開發了一個LendingMatch系統,能幫助用戶迅速發現原本不知道的關系(校友、同學、老同事等等),使他們在有信任基礎的人群中借貸資金。
3、普惠。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就得讓融資變得容易。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精神的驅動和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就是要讓金融變得更市場化和平民化,要讓小客戶也能享受到如大客戶一樣的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的借貸雙方都以小金額為主,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不願意涉足的空白,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務的邊界,有效緩解了融資難。
4、平台效應。對於擁有巨大用戶規模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存在顯著的平台效應,即在雙邊市場的情況下,用戶數量的增長可以不斷提昇平台價值,最終讓吸引新用戶的邊際成本降低到接近於0的水平。而互聯網金融則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集聚功能,促進雙邊用戶規模的交互增長,並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高效、便捷的供需匹配,對「長尾客戶」需求進行極致開發,強化客戶粘性,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
5、分散投資。「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是常識性的金融原理。但在傳統金融機構要實現風險的分散化難度很大、成本很高。互聯網金融解決了這一難題。
6、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由於互聯網企業在平台效應上的突出特點,互聯網企業就呈現出與傳統企業不一樣的競爭策略和組織文化。例如:初期承受虧損以迅速擴大用戶基礎;快速反應,極度關注客戶體驗;持續創新;無邊界思維等等。這些創新的思維不僅存在於互聯網金融,也正在通過「互聯網+」滲透和顛覆越來越多的領域。
㈤ 互聯網金融市場價值在哪裡呢
金融創新是創造並普及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術、新金融機構和新金融市場的行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㈥ 互聯網金融有哪些價值性
第一、互聯網的場景創造了新的金融需求。
這主要體現在保險和消費金融兩方面,例如,用戶在線購物時不但使用了消費分期,還順便購買了運費險;在網上買機票的同時還購買了航空意外險,如果是旅行的話,還可以選用旅遊分期產品。
第二、大數據在金融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這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可以逐步做到對用戶的精準畫像,為其提供個性化的保險、理財、貸款等金融服務。在信貸建模方面,除了利用傳統的財務數據,大數據技術通過結合用戶的購物、社交、閱讀等各方面的數據,可以提高風險測定的精度。
第三、互聯網可以擴大金融服務半徑、精簡服務渠道。
互聯網本身就是信息傳播最快的途徑,通過互聯網信息和服務可以更高效的抵達用戶。如何實現呢?愛銀承理財規劃師表示我們看到很多理財平台並不投放傳統的廣告,而是選擇通過運營新媒體,利用社交方式來實現用戶的自然增長。實際上,金融服務的信任成本很高,而朋友推薦是非常有效的渠道,朋友圈讓這種營銷方式得以實現。
第四、互聯網提供了更好的產品。
互聯網產品的競爭很多時候是產品體驗的競爭,因此互聯網人更懂用戶,相比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已經遠超過了僅僅滿足功能性需求的階段,將產品體驗提升了一個層次。將新型理財APP與傳統銀行的APP對比下就不難看出這一點了。
第五,移動支付對眾多線上的商業模式形成了支撐。
表示移動互聯網讓人們適應了支付寶和微信的線上和線下的支付,享受到了無卡支付的便捷性,促進了 O2O的發展。支付既是交易的閉環,又是金融的入口,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商戶端,智能 POS 和商戶管理系統打通,為商家提供了新的管理和營銷工具。
㈦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p2p網貸平台
網貸平台定義:
P2P(peer to peer lending)點對點借貸,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民間金融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關系。P2P放在了網路上,搭建就形成了網貸平台。
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民間借貸是資金通過線下當面(face to face)的借貸行為,網貸平台加入了新的工具,即互聯網,融通的功能強大、地域范圍更廣。
網貸平台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雲計算、平台、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簡稱「大、雲、平、移」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使得信息不對稱的程度緩解、信用的衡量和評估、風險定價變得更加簡潔,科學。
網貸平台的原理
P2P網貸平台的價值:客戶價值和社會價值。
我們認為:創造基於社會價值實現的客戶價值才是最有價值的商業模式,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前景才能非常廣闊。網貸平台的價值體現在在兩個方面
① 客戶價值:借款人的借款利率下降,資金成本下降;投資人的收益上升。
② 社會價值:解決社會普遍存在的「兩多、兩難」(小微企業多,融資難;資金多,投資難)的問題
作為資金的融通的平台,有投資者和借款人。民間借貸對銀行借貸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小微企業與銀行打交道會出現一種社會現象「大象幫不了螞蟻,只有螞蟻才能幫螞蟻」,銀行作為商業組織,會自然選擇大型的客戶,沒有動力去選擇小微企業。「兩多兩難」的問題需要普惠金融來解決。
據統計,全社會有4000萬家小微企業,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總共7000萬個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者。企業多,融資難;另一方面,資金多,投資難。2014年底全國居民存款超過43萬億,其中17萬億是活期存款。2014年GDP是64萬億,人均4.5萬,當人均7000美金,超過5000美金時,社會中產階級財富增值需求爆炸性增長,中國已經到了財富管理的時代。
對於企業來講,需要借錢,但借錢的前提是需要信用。互聯網網貸平台,降低了交易費用。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是給借款人更低的利率,為投資人創造的價值是投資人最高的利率。讓借款借的更便宜,投資人收益更高。
網貸平台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金融,就是資金融通,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利益分配。透支未來、透支地域,依靠靠的是信用。信用是履行承諾獲得行為的信任。利益分配是風險和預期收益之間的關系,預期收益未來的不確定性就是風險。利益分配有三種機制:市場機制、強權機制及市場和強權的混合機制。預期收益未來的不確定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
因此,金融的本質是信用,是風險,對風險進行定價,最大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以前的民間借貸做不大就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性,只能在小地域范圍發生借貸行為。
但是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互聯網的本質包括:互聯互通、大數據、雲計算。恰恰可以部分解決信息不對稱、信用的衡量和風險定價的問題。與金融的結合,就變成了互聯網金融。
網貸平台的出現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能夠通過大數據來獲取信用信息,提高了風險定價能力。P2P網貸平台的本質仍然還是金融,沒有脫離信用和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重要模式。
P2P網貸平台的模式和風險特徵
區分國內和國外,國內沒有像國外完善的徵信系統及對風險的定價。產生了不同的運營模式三種維度,
第一種維度分為線下模式P2P、單一線上模式lendingclub、線上線下相結合O2O模式。
第二種維度運營模式是圍繞線上線下分類(對債權資產風險管控措施的角度):
第三種維度運營模式(根據對信用處理的方法不同分類):
風險管理方法:風險分散、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補償、風險對沖等。
衡量選擇健康的網貸平台的標准
a.背景和品牌:股東的背景,小微金融從業經驗,資金實力,市場口碑,成立歷史。
b.透明度:平台頁面,信息披露,微信,微博,郵件,熱線電話。
c.業務模式:金融服務深度,客戶價值創造,O2O模式滲透水平。
d.項目來源:自身資源能力,項目類型,合作渠道掌控能力、信用信息獲取能力。
e.保障手段:合作緊密度,擔保能力,償付防線層次。
f.風控機制:項目風控能力,平台風控經驗,網路風控能力、信用信息分析能力。
㈧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1.互聯網金融改變商業銀行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
近十年來,中國商業銀行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總資產和總負債年均復合增長率近20%。但到目前為止,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還是傳統上「重投入輕效益、重數量輕質量、重規模輕結構、重速度輕管理」的外延粗放式增長模式,「一高二低三優」的內涵集約化經營任重道遠。當前,利差仍然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2011年,我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佔比盡管有所提升,但僅佔19.3%。從商業銀行傳統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看,因為其客戶主要是對貸款有穩定需求的大企業客戶以及高端零售客戶,安全、穩定、低成本和低風險是客戶的基本訴求,銀行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主要是以其專業的技術、復雜的知識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戶提供安全、穩定、低成本和低風險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目標客戶類型發生了改變,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不同,其價值訴求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使得商業銀行傳統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被徹底顛覆。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和普及化,中小企業、企業家和普通大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與各種金融交易。金融產品或服務提供商是那些聚焦於為客戶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務的新興金融機構,其社會分工和專業化被大大淡化。客戶主要是追求多樣化、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的中小企業客戶及年輕消費者,方便、快捷、參與和體驗是客戶的基本訴求。
㈨ 如何理解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意義和價值
金融創新是創造並普及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術、新金融機構和新金融市場的行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加快金融創新,是當前階段全面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發展轉型的有力杠桿。
1. 進一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我國的金融資源配置總體上呈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實體經濟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綠色環保、城鎮化、小微企業、「三農」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滿足。金融體系應對圍繞更好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的方式轉變,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有效率地配置資金。具體可概括為「四新」:推廣新業務,滿足小微企業、「三農」、中西部地區等領域不同客戶的差異性金融需求;開發新產品,拓寬抵質押品的范圍;創新資產證券化業務,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創新金融服務渠道,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
2. 更好實現價格發現功能
當前,在我國商品價格放開的同時,資金價格、資源價格仍受一定管制。隨著各個領域自主定價程度的不斷提高,能否形成合理有效的價格,影響和決定著市場能否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不斷推進,有效改善發行和交易機制,創新交易品種,培育形成完善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發展遠期、短期等衍生品市場,引導金融資產和大宗產品合理定價。金融機構應當加快完善內外部定價機制,提高差異化、精心化定價能力,是價格更好的反映資金供求關系。
3. 更好的滿足金融消費者需求
目前,我國老闆姓投資渠道主要是存款、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渠道有限,僅靠現有的市場產品難以有效滿足金融消費者對風險和收益的多樣化要求。很多資金通過表外理財、民間借貸等方式,變相投到房地產等過熱領域。資本投資市場的失衡狀態要求銀行機構應當圍繞消費者需求,創新財富管理和理財產品,拓寬投資渠道;創新技術手段,利用更便捷的方式,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公平性和可獲得性,讓金融改革和發展成果更好地普惠及金融稀缺區域。
4. 有效改善風險管理
改革開放的深化,一方面有利於增進經濟活力與競爭力,另一方面也使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微觀主體面臨一些新的不確定性。例如,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意味著匯率的波動性加大,我國金融市場業更易受到國際金融試產波動的影響。在「走出去」進程中,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將不可避免地承擔更多外匯風險、國別風險等,對風險管理的需求將大大增加。截止2013年6月底,全球場外衍生品市場名義價值已經達到了近700萬億元,利率、匯率、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發展迅速。金融機構應當發揮在風險管理領域的專業能力,穿心相關金融工具,切實加強自身風險管理,並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5. 推動銀行機構發展轉型
當前,銀行機構粗放型經營方式不可持續,發展轉型迫在眉睫。我國經濟體量大、各地發展不均衡,不同經濟主體對金融的需求也呈現差異化特徵,既需要打的綜合性、國際化銀行,也需要專注於特定領域或地域,擅長做精做細的專業化、本地化銀行。銀行機構一方面應當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開產差異化創新,改進業務模式和形成新的盈利增站點,塑造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銀行機構也應拖過創新實現管理的轉型,完善公司治理,科學設置激勵考核體系,提升管理效率,增強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系的擔保方式將得到更多應用,增加了相關主體的金融可獲得性,使金融業態在產品、渠道、經營模式等方面出現新的氣象。
㈩ 互聯網金融的社會價值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並不是簡單地把金融產品平移到互聯網平台,其最大意義在於用先進的網路技術手段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改進服務效率,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使邊遠貧困地區、小微企業和社會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價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使得人人享有平等融資權。從社會層面說,互聯網金融的價值主要是普惠,讓更多的人和企業參與到金融活動中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眾多投資者可以極低的成本參與金融投資,這規避了目前的理財產品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進入門檻,給予了那些沒有足夠經濟能力與經驗的年輕人低成本參與金融交易的可能。而且,由於進入門檻很低,有著1萬元本金的投資者最多就有一萬個投資機會,充分地分散了風險。金融也不再僅是「高富帥」的專屬領域,普通大眾也可以搞金融。
2
民間資本的發展空間大大拓展。原來的民間借貸得以進行,靠的是非成文的道德約束和熟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互聯網技術將這種交易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通過平台和大數據實現規模效應,在拓展交易邊界的同時也有效控制了風險,拓展了民間資本的發展空間。
3
小微企業獲得了更多金融服務的機會。互聯網金融企業依靠自己在「信息」、「成本」、「數據」等方面的天然優勢,解決了小微企業「信用評估難」的問題,面向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差異化金融服務。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於國內金融體系的調整和提升服務具有推進性的作用。互聯網金融,對於資金的定價更市場化,可以更好地發揮我國從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場化試點轉化期間所造成的區域資金失衡問題。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就是因為在目前全國統一市場下,如果在某一地區進行試點則會造成全國資金向試點地區流動,不試則又很難發現問題。互聯網金融機構分布在全國各個不同地區,利用這些機構作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試點,可以有效解決我國從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場化試點轉化期間所造成的區域資金失衡問題,同時從中發現問題,便於未來利率市場化的全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