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聯網金融優質企業恆昌最新發布的《2019恆昌宏觀經濟與資產配置報告》中講了哪些
報告指出,科技創新背景下,以技術驅動的中國新經濟將成為未來投資中的亮回點,醫療科技、答人工智慧、大數據、5G和教育等行業的投資價值不容小覷;除此之外,將「箭頭」指向基礎設施領域的另類投資也應成為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B. 2019年普惠金融科技行業分析報告
目前,民眾能夠更廣泛地享有金融服務,賬戶和銀行卡的普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運用,使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不斷提升。
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金融機構通過設立網點、布設機具、設置便民服務點、流動服務站、助農取款服務點等多種手段,創新覆蓋方式。
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供給持續增加,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降本、控險平衡發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不斷加大,金融脫貧攻堅精準發力,各項服務可得性進一步提升。
金融服務廣泛性和便利性不斷提升
賬戶和銀行卡的普及是民眾獲得金融服務、消除「金融排斥」的第一步。目前我國人均擁有的銀行賬戶數量和持卡量均處於發展中國家領先水平。
根據中國中國人民銀行數據,2013-2019年上半年,我國人均擁有銀行賬戶數量及銀行卡人均持卡量不斷上升,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人均擁有7.6個銀行賬戶、持有5.7張銀行卡,較2014年末分別提高60%和50%。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C. 如何走好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
互聯網金融已經被連續3年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兩會也成為互金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之一。自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到2015年政府報告中多次提及互聯網金融並為其定性,再到2016年提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都印證了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從門外的野蠻人,躍升到了中國搭建多元化、多層次金融市場的重要一環。
進入2017年,互聯網金融仍將是兩會熱議的話題。業內人士認為,與往年相比,互聯網金融的整改合規、風險防控、脫虛向實或將成為今年兩會熱議的關鍵詞。
合規仍是今年互金行業重頭戲
自去年開始,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細則開始密集出台,而今年春節伊始,各地方相關監管細則也陸續落地,各地整頓之風已經開始吹起。合規整改,將是今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重頭戲。
以網貸行業為例,備案登記、資金存管、小額分散等成為今年8月份之前各家平台需要完成的硬性指標。同時,各家平台也要接到監管部門的通知,並就相關問題進行整改。
實際上,自去年底以來,各家平台均開始向著監管合規化方向努力。盡管監管層仍未出台銀行存管指引,但不少平台已率先著手銀行存管事宜。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指出,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整治,有助於消除行業亂象,維護金融消費者利益,也有助於真正篩選出優質企業與平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金融科技成風控重要關口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金融,是對於風險的經營。而相比於傳統金融而言,互聯網金融的渠道是金融科技中大數據所帶來的風險判別能力。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霍學文認為,對於互聯網產業來講,互聯網是技術基礎,金融是內容,安全是底線,這三方面各占互聯網金融三分之一的產值和利潤。「未來在全世界互聯網金融領域『走在前面的』不一定都是現在『走在前排的』,但一定是跟技術安全有關的企業。「
實際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互聯網金融的產品定價、信用評估、流程管理等方面帶來了全面的革新,互聯網金融離不開大數據,而互聯網金融龐大的數據量和先進的數據分析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優勢。
自去年開始,無論是大小平台,均開始發力金融科技領域,並致力於打造更完善的風控體系。如今,對於以大數據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開發研究,也已經成為當下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發展趨勢。
互聯網金融將驅動資金脫虛向實
近日央行下發的《2016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顯示,當下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向好發展,而下一步防止中國經濟「脫實向虛」將成為重點任務。而在監管層合規重拳出擊,以及金融科技對於風險及徵信分析能力進一步加強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幫助資金脫虛向實的重要性日益突顯。
「中國官方希望互聯網金融走向創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則姚余棟表示,從全球來看,互聯網真正好的活躍發展就是在中國。
實際上,在監管層的定義當中,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將形成差異化經營,是構建多元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力量。而互聯網金融所服務的群體,是平時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的群體,如三農貸款、小微企業貸款以及小額消費類貸款等。
互聯網金融,如今已經進入了一個良性健康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中,數據分析將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核心動力,而服務於實體經濟,則是其業務發展的本質。
D. 做互聯網金融的調查報告有什麼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就是可以根據調查報告分析行業形勢,選擇合適的安全的理財平台
E. 如何推動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2015-2020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領航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由中咨領航資深專家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撰寫,主要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國家海關總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行業協會、國內外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報告首先分析政策、經濟等環境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影響;接著從國內外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現狀、發展熱點、市場規模把握行業整體現狀;然後從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供需、細分市場及時發現機會點和增長點;進一步從互聯網金融市場競爭、重點企業搜集競爭情報,進行競爭定位;最後從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戰略預判;而且綜合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投資風險和投資機會制定投資戰略規劃。
F. 如何做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競品分析
一、確定自己復的競爭對手
制競爭對手是做競品分析的對象,如果沒有競爭對手,就做不了競品分析,所以第一步就應該確定自己的競爭對手。
二、獲取競爭對手消息的途徑
競爭對手的信息絕對不會親自送到我們手上,我們需要去尋找,獲取競爭對手消息途徑有很多種,尋找適合你的,去找信息。
三、確定獲取競爭對手的信息
先確定獲取競爭對手的哪些信息,如產品信息、用戶信息、收入信息等,然後再去尋找信息,有目標就會更容易獲得。
四、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得到競爭對手的數據後,就可以做分析工作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當然分析方法有很多種,選擇一個合適的分析方法更利於工作的進行
G. 博鰲亞洲論壇歷年發布的《互聯網金融報告》都說了啥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互聯網金融報告2016》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學術發布會」上,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報告2016》。這是博鰲連續第三年發布年度互聯網金融行業報告,今年的主題是「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
金融機構紛紛試水互聯網金融
報告顯示,2015年,傳統金融加速互聯網化發展。據BR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監測,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已經有57家商業銀行上線了直銷銀行。2015年第三季度以來,23家上市券商中有18家券商大力加碼互聯網證券業務。2015年上半年,中國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保險累計保費收入816億元,是上年同期的2.6倍,占行業總保費的4.7%,這一收入已接近2014年互聯網保險全年的保費水平。基金業都已開通互聯網直銷模式,並進行了移動App布局。互聯網信託也開始加快資產多元化布局。
此外,資產證券化正逐步成為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無論是銀行、券商等資產證券化產品傳統發行主體,還是p2p網貸平台、大型電商等介入這一領域的新興發行主體,都對此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為了有效應對來自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的挑戰,中國的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託等傳統金融業已經開始探索向互聯網化轉型的發展模式。銀行業已經試水網路銀行、直銷銀行、手機銀行等模式,開通電商平台以覆蓋企業和個人電子商務的綜合需求。互聯網證券在國內主要有自建電商平台、進駐第三方電商平台和獨立第三方網站三種模式。互聯網基金的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基金超市模式、網上銀行銷售模式和基金公司網上直銷模式。互聯網保險演化出官網直銷模式、專業的第三方保險銷售網站模式、眾安在線模式、電子商務平台模式。互聯網信託則有信託直銷模式和債權轉讓機制下信託受益權拆分轉讓模式。
互聯網金融監管相對薄弱,需警惕風險
在金融互聯網化進程加快的同時,風險也隨之而來。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既包括金融相關風險,也包括技術層面和社會影響等風險。
雖然我國已經形成以央行徵信系統為主導,輔以市場化專業機構和個人徵信機構的三方格局,但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如小微企業和個人徵信覆蓋面和深度相對薄弱、行業和地域分割使得信息不能整合和流動等。
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行業准入門檻較低,監管標准還不夠清晰;二是監管導向仍需有效傳遞,監管原則與方式有待進一步確認;三是監管協同機制尚未有效運轉起來,監管技術亟待提升。
此外,市場需要加強有效監管和自律,自律仍有不斷改進的空間。
要充分借鑒歐美監管理念並改革創新
總體上,報告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充分學習借鑒和改革創新,尤其是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徵信體系、監管理念、風險管理等方面要消化吸收、博採眾長、推陳出新。
徵信方面,要從體系、技術、意識等方面加強和改進,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如打破行業和地域壁壘等。
監管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當務之急,只有制定一套統一的標准,明確各主體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減少行業亂象和違法行為。
報告指出,傳統金融與新興金融相互融合是大勢所趨,傳統金融互聯網化的過程在未來將進一步演化提升,形成日趨豐富的創新空間與市場機遇。中國互聯網金融將成為在全球范圍內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不僅限於提供互聯網技術服務與產品設計,還將在提升中國金融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