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互聯網+與互聯網到底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前者是後者的升級版。
而互聯網+,指的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接入某一個實際的物種,例如:用互聯網大數據實時監控分析交通狀況的方法,去解決一個交通堵塞問題,這就是人們所謂運用「互聯網+」的思維。
「互聯網+」是兩化融合的升級版,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徵,提取出來,並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這其中關鍵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正因為此,「互聯網+」被認為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演進。
互聯網+的具體解釋是這樣的:
1、「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路平台。
2、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3、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⑵ 什麼是P2P網路
P2P網路即對等網路/對等計算機網路:是一種在對等者(Peer)之間分配任務和工作負載的分布式應用架構,是對等計算模型在應用層形成的一種組網或網路形式。
「Peer」在英語里有「對等者、夥伴、對端」的意義。因此,從字面上,P2P可以理解為對等計算或對等網路。國內一些媒體將P2P翻譯成「點對點」或者「端對端」。
學術界則統一稱為對等網路(Peer-to-peer networking)或對等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其可以定義為:網路的參與者共享他們所擁有的一部分硬體資源(處理能力、存儲能力、網路連接能力、列印機等),這些共享資源通過網路提供服務和內容,能被其它對等節點(Peer)直接訪問而無需經過中間實體。
在此網路中的參與者既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提供者(Server),又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獲取者(Client)。
(2)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擴展閱讀:
與客戶端/伺服器網路相比,對等網路具有下列優勢:
1、可在網路的中央及邊緣區域共享內容和資源。在客戶端/伺服器網路中,通常只能在網路的中央區域共享內容和資源。
2、由對等方組成的網路易於擴展,而且比單台伺服器更加可靠。單台伺服器會受制於單點故障,或者會在網路使用率偏高時,形為瓶頸。
3、由對等方組成的網路可共享處理器,整合計算資源以執行分布式計算任務,而不只是單純依賴一台計算機,如一台超級計算機。
4、用戶可直接訪問對等計算機上的共享資源。網路中的對等方可直接在本地存儲器上共享文件,而不必在中央伺服器上進行共享。
⑶ 金融科技未來會如何發展演化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分析了金融科技發展的融合創新演化路徑。融合創新有三個層面:產業融合、產業間融合和產城融合。產業內融合的關鍵點是“金融科技+創新服務”,最終會實現能級的升級。產業間融合的關鍵點是“金融科技+科技金融”,通過金融科技賦能科技金融,為各產業提供普惠精準的服務,最終形成生態圈的金融。產城融合的關鍵點是“金融科技+智慧城市”,通過金融科技與智慧社保、智慧醫療和智慧交通等融合,打造面向未來的新金融城市。
中小銀行群體需要緊緊圍繞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科技發展的協同合作和互利共贏。成銀清算將借用金融科技建設新金融基礎設施,努力擴大朋友圈、建設合作圈、增強業務圈、豐富生態圈,為中小銀行應對挑戰和把握機遇提供支持。
⑷ 互聯網金融的真正服務對象到底是誰
互聯網金融是比較廣泛的名稱,針對有意向投資的廣大人民群眾。
⑸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服務對象集中於中小企業和個人
因為大的都在銀行借,網上借更靈活、快捷,但是成本更高,所以才有人在網上借
⑹ 什麼是助貸公司
貸款公司這種稱謂僅局限在我國境內,與國內商業銀行、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信託公司這種可以辦理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公司在定義和經營范圍都有所不同。
貸款公司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准,由境內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在農村地區設立的專門為縣域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貸款服務的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貸款公司是由境內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全額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
(6)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擴展閱讀:
助貸公司的優勢如下:
1、銀行小額貸款的營銷成本較高,小企業向銀行直接申請貸款受理較難,這就造成小企業有融資需求時往往會向貸款擔保機構等融資機構求救,貸款擔保機構選擇客戶的成本比較低,從中選擇優質項目推薦給合作銀行,提高融資的成功率,就會降低銀行小額貸款的營銷成本。
2、貸款的風險控制方面,銀行不願在小額貸款上投放,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銀行此類貸款的管理成本較高,而收益並不明顯,對於這類貸款,貸款擔保機構可以通過優化貸中管理流程,形成對於小額貸後管理的個性化服務,分擔銀行的管理成本,免去銀行後顧之憂。
3、事後風險釋放,貸款擔保機構的優勢更是無可替代的,銀行直貸的項目出現風險,處置抵押物往往周期長,訴訟成本高,變現性不佳。擔保機構的現金代償,大大解決了銀行處置難的問題,有些貸款擔保機構做到1個月貸款逾期即代償,銀行的不良貸款及時得到消除,之後再由貸款擔保機構通過其相比銀行更加靈活的處理手段進行風險化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貸款公司
⑺ 互聯網金融能夠服務對象主要是( ) A 大型企業 B 中型企業 C 小微企業 D 企業集團
互聯網金融能夠服務對象主要是微企業。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准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
如依託電商積累的信用資料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鍾,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7)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銀行正與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監管機構聯手,試圖落實相關監管措施,防止消費者信息被盜用或誤用,確保互聯網投資產品的風險得到充分披露,並禁止非法融資活動。
管理層人士曾多次對互聯網金融監管表態。其中,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就表示,對於互聯網金融進行評價,尚缺乏足夠的時間序列和數據支持,要留有一定的觀察期。要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和發展,包容失誤。
但同時絕不姑息欺詐、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但劉士余也強調,(互聯網金融)不能觸碰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條法律紅線,尤其P2P平台不可以辦資金池,也不能集擔保、借貸於一體。傳統線下金融業務轉到線上開展,要遵守線下金融業務的監管規定。
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公開稱,互聯網金融需要監管。因為金融行業是高風險行業,比IT產業的風險更大。
他當時還開列了互聯網金融的三條不能碰的紅線:
第一,不能碰亂集資的紅線;
第二,吸收公眾存款的紅線;
第三,詐騙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