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河南省縣域經濟金融服務

河南省縣域經濟金融服務

發布時間:2021-01-27 14:36:46

① 南陽村鎮銀行的簡介

南陽村鎮銀行的設立是南陽市和天津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建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協調發展農村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成果。
南陽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盛大開業,標志著全新架構的村鎮銀行在河南省南陽市誕生。南陽村鎮銀行下設13家區縣支行多家鄉鎮支行,注冊資本金為5億元,目前為國內注冊資本最雄厚、體量最大的村鎮銀行,並且也是首家總行設在地級市的村鎮銀行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和中國銀監會關於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政策要求,經南陽市政府和天津市政府認真研究,並徵得中國銀監會同意後,由天津農商銀行作為主發起行,渤海銀行、天津銀行、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等多家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法人共同出資設立的南陽村鎮銀行於2010年12月30日正式開業運營,2012年下設的13家區縣級分支機構也陸續開業,實現了南陽轄區全覆蓋。
南陽村鎮銀行ATM可受理所有銀行的金融IC卡。持該行「玉都VIP卡」,在全球有銀聯標識的ATM取款、ATM轉賬,免收跨行手續費。
南陽村鎮銀行秉承「科技引領、不斷創新、服務客戶、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陸續開通了電話銀行、個人網銀、企業網銀、簡訊通知、支付寶、財付通快捷支付、二代支付系統等業務。
南陽村鎮銀行將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和社區居民的經營方向,以「短、易、快」為服務特點,通過沿海地區與中原地區聯動,全面促進當地農村金融業發展和金融改革創新,支持當地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對構建和完善南陽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南陽村鎮銀行總行設在南陽市宛城區獨山大道北段與天山路東段交匯處玉龍苑7號樓。
英文名稱:NANYANG COUNTRY BANK

② 河南省GDP為什麼這么高

原因是河南省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的重大轉變。

河南歷來是農業大省。1949年,河南一產佔67.6%、二產佔18.2%,農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2018年,河南一產降至8.9%、二產提高到45.9%,實現質變。

全省形成了以裝備製造、食品製造、新型材料製造、電子製造、汽車製造5大主導產業為重點,以智能製造裝備、生物醫葯等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工業經濟總量穩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河南挺起了製造業的脊樑。

從鄉村型社會到城市型社會的重大轉變。建國初期,河南是農村型社會。近年來,從中原經濟區獲批建設,到中原城市群成為國家重點發展城市群,再到鄭州躋身國家中心城市行列,河南的城鎮化突飛猛進。

農村人口每年轉移落戶近200萬人,進入了歷史上城鎮化發展速度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時期,2018年城鎮化率達51.7%。

(2)河南省縣域經濟金融服務擴展閱讀:

河南省的對外經濟:

2019年全年河南省貨物進出口總值5711.63億元,比上年增長3.6%。出口總值3754.64億元,增長4.9%;進口總值1956.99億元,增長1.2%。

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新設立企業214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87.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6%。實際利用省外資金9993.80億元,增長3.6%。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新簽合同額44.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營業額41.63億美元,增長20.7%。

③ 如何發揮開發性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推動作用

(一)政府在推動開發性金融服務縣域經濟的工作中將發揮十分突出的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各級政府在組織協調經濟建設方面具有其他機構無法替代的優勢。如湖南省最近明確以省財政廳直接管理的湖南省縣域經濟與產業融資管理中心為省級信用平台,以轉移支付資金為還款保障,向湖南省全部縣市提供政府信用貸款150億元,用於支持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從而使開發性金融對湖南縣域經濟的覆蓋率達到了100%。湖南的做法充分證明,如果把政府掌管的財力、協調能力、立法能力、思想教育能力等優勢,同開行的融資優勢相結合,形成建設市場的共識,就能更好地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形成銀政共推市場建設的新局面。羅清泉省長最近對湖南省的做法也給予充分肯定。他在有關介紹湖南省推行開發性金融覆蓋到縣域的材料上專門批示:「湖南的經驗值得研究,望給以重視,用好開發銀行的貸款,推動我省經濟的發展。」
我省荊州市政府將原城投公司和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合並,重組了新的城投公司,並將其定位為荊州市土地經營平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平台、中小企業融資平台和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平台。這種模式得到了陳元行長的贊賞,認為「這樣的平台最適合開行業務。」荊州市政府重組城投公司的事例也說明,沒有政府的組織協調和組織增信,城投公司的重組也是難以實現的。
(二)把政府的組織協調和開發性金融的融資優勢相結合,將使政府、銀行和企業實現共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銀行和企業都是利益的共同體。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有銀行的強力支持,只有金融活,才能經濟活;同樣,只有經濟活,才能金融活。政府支持銀行,實際上是在做自己的經濟工作;銀行發放貸款,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經營目標。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和開發性金融的融資優勢,可以有效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緩解當前普遍存在的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使縣域城鎮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使中小企業獲得盈利,從而實現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秩序的目標。

④ 河南省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管理暫行辦法的總則

第一條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加快我省縣域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民間資本規范運作,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促進「三農」、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推動我省小額貸款公司健康、有序和持續發展,維護小額貸款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08]23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的意見》(豫政辦〔2008〕100號)(以下簡稱《試點工作意見》)的精神,結合河南實際,制定本暫行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小額貸款公司,是指在河南省行政區域內,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依法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可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經工商登記注冊取得營業執照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條小額貸款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以全部財產對其債務承擔民事責任。小額貸款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以其認繳的出資額或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小額貸款公司應執行國家金融方針和政策,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開展業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擔風險,其合法的經營活動受法律保護,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
第四條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金融聯絡辦公室會同省中小企業局、省財政廳、省工商局、人行鄭州中心支行和河南銀監局建立河南省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秘書長為召集人,負責審定試點管理暫行辦法,指導省轄市、縣(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監督管理和風險處置工作,協調處理試點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
河南省中小企業服務局為全省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具體明確的試點管理暫行辦法,負責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等事項進行核准,指導與督促省轄市、縣(市、區)政府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管,制定明確的金融風險防範措施,落實相應的處置責任,建立小額貸款公司的動態監督系統,及時識別、預警、防範和處置風險等,實施日常監督管理。
各級中小企業工作部門要會同財政、工商、人行、銀監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小額貸款公司進行監督管理,積極引導小額貸款公司為「三農」、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提供信貸服務;財政部門做好小額貸款公司的財務監督管理,協助有關部門做好風險識別與預警工作;工商部門做好准入把關工作,加強監督管理,強化年度檢驗;人行分支機構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利率、資金流向的動態監測,並將小額貸款公司納入信貸徵信系統;銀監部門協助主管部門積極開展小額貸款公司的培訓工作,有針對性的對小額貸款公司及其客戶進行相關培訓。
第五條各省轄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本地小額貸款公司的政策宣傳和協調指導工作,統籌安排小額貸款公司的布局,審報縣(市、區)政府有關試點方案,監測分析防範本地小額貸款公司的風險。
第六條試點縣(市、區)政府組織開展小額貸款公司的試點工作,確定試點對象,審定小額貸款公司組建方案,做好小額貸款公司申報材料審核工作,承擔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和風險處置責任,組織中小企業、財政、工商、人行、銀監等職能部門跟蹤監管資金流向,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吸收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發放高息貸款等金融違法活動。
第七條各級房產、國土、車管等相關部門,對於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業務,要及時辦理抵(質)押登記手續。
第八條在試點期間,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各省轄市政府要認真選擇試點對象,有條件、分步驟地推進試點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擅自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要建立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多方聯動、協調一致的監管機制,認真做好風險管理、防範和處置工作。試點企業要嚴格按照核定的經營范圍在縣(市、區)行政區域內從事經營活動,堅持小額貸款的經營取向,切實為「三農」、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服務。

⑤ 關於如何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⑥ 新形勢下金融創新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要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縣域金融發展難題,聚焦融資難融資貴、存貸比偏低版、脫實入虛、風險防控等發展權農村金融的突出問題,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徵信體系建設和涉農貸款風險防控;著眼加快普惠金融發展,推進金融資源下沉,在增加縣域信貸總量和擴大服務覆蓋面上下功夫;創新農業產業鏈金融帶動、特色抵質押、綜合經營服務等模式,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和支持力度。政府、銀行、市場主體要各擔其責,在加大政策支持、創新金融產品、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加強配合,形成合力,努力營造縣域金融創新發展良好環境,為加快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和「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⑦ 劉光溪: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突破 —加快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安排向內生需求型轉變

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突破
—加快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安排向內生需求型轉變 2015 中國金融
劉光溪

縣域經濟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中央在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縣域經濟」概念,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三農、農民問題,關鍵在於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才能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進一步強化和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定位。
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縣域經濟需要縣域金融提供資金聚集、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成本管理,才能實現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提升縣域經濟增長的活力。2012年1月6日,全國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三農金融改革,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並要求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立足基層,主要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2013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報告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金融支持。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優化「三農」金融服務,統籌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協同作用,發揮直接融資優勢,支持經中央批準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國家高度重視縣域金融極度薄弱的現狀,這也是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普遍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在過去近30年的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國金融業形成了中央金融高度壟斷、地方正規金融高度壓抑、民間金融高度脆弱的發展格局[①],而縣域金融改革始終遵循了外生供給型的發展路徑。要正確理解這種制度安排的內在邏輯,需要認真分析、認真研究我國經濟金融制度的演進路徑,尋求縣域金融外生供給變化的動態演化過程,從而正確理解它是如何通過慣性趨勢達到當前狀態,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發展金融瓶頸突破,建立符合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服務體系。
一、縣域金融外生供給型制度安排的內生邏輯
制度演進如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是一個不斷選擇和發展的連續過程。今天的制度幾乎總是表現出與昨天的、常常是一個世紀或者更早的制度強烈的聯系[②],而未來的制度又是今天制度演進的結果。我國縣域金融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的安排,是近幾十年來我國政治、經濟甚至文化制度共同演進的結果。
(一)社會主義改造剝奪了民間金融基本生存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選擇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主導下,金融國有化成為強制性制度變遷必然選擇。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金融業屬於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應受國家嚴格管理。在此背景下,各種私營金融業不可避免地開始從分散走向集中,進行公私合營的改造。1952年5月,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出指示,對全國金融業進行全面改造,淘汰錢庄和私營銀行;對實行公私合營銀行進行人員整編、機構合並。中國人民銀行制訂「徹底改造合營銀行,堅決淘汰私營行庄」方針,對私營錢庄實施公私合營,或者自行淘汰;對合營或聯營的大銀行整頓合並為一個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除損益自理外,業務、人事歸當地中國人民銀行管理[③]。人民政府通過沒收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全部官僚資本,把它們改造成為國營銀行,把全部私營銀行和錢庄改造為在國家銀行領導下的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由國家集中經營銀行信貸、保險業務和黃金、白銀、外國貨幣交易[④]。
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迫使各種私營銀行、錢庄、信託公司改造成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的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由北京總管理處進行統一管理。1959年,公私合營銀行的各地分支機構並入當地人民銀行[⑤]。金融業公有制改造制度安排一方面是基於穩定社會、打擊投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消滅所謂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借貸制度,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合作金庫、錢庄、典當、各省地方銀行機構、農工銀行、農民銀行、縣銀行[⑥]等縣域金融機構由於官僚資本、私人資本等性質被終止、沒收與兼並,形成國有的、統一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完全摧毀和剝奪了原來已經存在的、以民間金融為主體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
(二)高度集中的大一統金融體制剝奪三農金融發展權
1956年,我國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壟斷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無論是企業或者個人的經濟活動均納入了國家指令性計劃,整個社會沒有商品生產與交換,也沒有市場機制,國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基本上否定了現代金融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金融機構只是作為國家財政預算的一個核算部門,建立全國統一的高度集中的金融體製成為必然。
實際上,早在1953年,人民銀行開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管理體制,通過「統存統貸」的管理辦法把銀行信貸計劃納入國家經濟計劃[⑦]。1959年以後,公私合營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其它國有銀行先後並入當地人民銀行,形成了大一統金融體制,其分支式的組織機構分布全國各地,成為國家吸收、動員、集中和分配信貸資金的基本手段。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銀行,統一經營各項信貸業務,所有單位和個人只能與國家銀行發生信貸關系,商業信用被禁止[⑧]。農村信用社被集體化、准國有化後,已經不是合作性質的基層金融組織機構,以利息、租金為基礎的三農信貸交易被全面禁止,錢庄、典當以其它合作性質的金融機構全面停止了經營或者被並入當地人民銀行,三農金融發展權實際上已經完全被剝奪。
(三)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剝奪了三農金融內生需求權
確立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新中國趕超美國等發達國家最主要途徑。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只有把私營企業改造成國營企業,把多數農民組織到農業生產合作社裡,才能保證經濟剩餘的積累流向重工業部門,擺脫重工業優先發展資源短缺的約束。1956年,我國建立了工場手工業式的農業合作社,這是一種共同勞動、共同所有的人民公社化經營模式,但是一種低級、落後、愚昧和強制性的原始公有制,是中國幾千來農民革命均貧富思想的集中體現,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產業化、機械化和市場化的高級農業合作社。這種農業合作社基本上排斥了商品經濟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國家通過統銷統購政策強制性佔有農村剩餘產品。
為了實現農村金融剩餘的集中和農村金融資源轉化為對國有經濟的金融支持,政府通過信貸資金的「統收統支」將農村信用社納入了公有制經濟體系[⑨]。農村信用社已經不是農民自願入股參與的基層金融組織,更多的是承擔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政治任務。所有社員不論自願與否都加入了信用合作社組織,並且只有入社的義務,不能享受退社的自由和權利[⑩]。隨著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農村信用社最終被人民銀行合並,成為政府獲取農村金融剩餘的工具。國家通過對農產品剩餘和農村金融剩餘的強制性索取,排斥了市場機製作用的發揮。限制生產要素流動,扭麴生產要素和產品價格,成為重工業優先發展趕超戰略廉價佔有農村剩餘資源的主要手段[11]。農村剩餘資源被強制性剝奪,商業性生產、交換、消費基本上不存在,農村金融內生性需求自然失去了存在的經濟基礎。結果,城鄉二元分治問題嚴重,三農問題代價沉重,城鎮化推進緩慢,農業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大規模農業人口長期處於貧困之中[12]。
(四)小農經濟長期以來難以形成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
我國傳統上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但只存在農民個人佔有,不存在個人所有土地制度[13]。農民只能向大土地所有者或者集體租種土地,主要以實物地租形式繳納,貨幣地租、勞役地租只是部分存在[14]。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長期在廣大農村占據統治地位,所要求的貨幣化、商業化、市場化程度較低,只有少量以貨幣為中心的商業性交換。廣大農村生活在這種以傳統為紐帶小農經濟社會里,內部自生性經濟變化只是很小的因素,缺乏足夠的經濟進步[15],基本上延續了父輩的生活足跡,導致農村地區長期以來缺乏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貨幣化支付只是起著非常小的作用,經濟生活貨幣化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而每一項工作任務都具有貨幣化報酬,是市場經濟社會存在的前提條件[16]。
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作為一種低級公有制模式,基本上排斥了貨幣經濟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反而強化了原始的物物交換,我國農村地區沒有真正出現現代化農業生產。1979年,我國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民主要以余糧的實物形式上繳給國家,通過勞役地租形式相互交換和調節勞動力的使用,這種非貨幣化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普遍存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和落後地區,直到本世紀初才發生根本性改變。實物地租或者勞役地租一方面反映了物資匱乏,另外一方面說明了農戶手中沒有足夠用於交換的資金。工作和生活沒有普遍貨幣化,這意味著生產者普遍缺乏市場,對於貨幣收入只是例外而非常規的社會[17],很難產生內生性金融
伴隨著城市化、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存在制度性障礙開始顯露出來。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資產,但只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18],土地難以實現流轉,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三農地區市場化水平極端低下。自由契約是現代商業化正常運轉的前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作為一種土地資源分配製度,是依靠政府指令使農戶與集體共同達成協議,而不是在自由契約基礎上所形成的市場機制,從而對土地資源交換與流轉形成制度性約束。農村土地自然失去了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方式創造利潤的機會,農民也不能享受土地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級差地租。結果農村土地生產成本很高,而使用效率很低,農村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受到進一步限制,難以形成滿足農村正規金融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二、縣域金融外生供給型制度安排的主要問題
建國30年來的社會主義改造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制度,嚴重地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若要徹底揚棄這種制度再次進行社會變革顯然是不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1978年,我國進行二次改革主要是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條件下進行漸近式的改革,這次改革既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也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相應地,我國大一統金融體制主要是通過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改革,這種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安排必然導致基層金融機構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監管能力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並且金融發展只能逐步突破姓公姓私、姓國姓民的限制,結果造成內生需求型縣域金融高度壓抑,基本處於空白狀態,難以滿足縣域經濟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一)姓國姓民體制障礙束縛了縣域民間金融發展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並沒有具備農業現代化生產條件,傳統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三農經濟的市場化、貨幣化水平較低,需要小額、分散、靈活的金融服務。土地作為農民的主要資產,只有土地經營權,沒有土地所有權,這種制度安排限制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同時也不能以土地經營權擔保向外來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相比之下,建立在血緣、地緣基礎之上的各種民間金融,是一種基於借款人私人信息的一種無抵押、無擔保的小額信用融資,較好滿足了農村地區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消除了借貸雙方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信貸配給,民間金融因此成為我國縣域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世紀80-90年代,民間金融為三農經濟、鄉鎮企業提供大量金融服務,對縣域正規金融發展形成重重競爭壓力和沖擊力,但同時也出現了部分金融風險。面對民間金融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金融管理部門不是合理引導民間金融發展,而是通過強制性行政手段全面取締、禁止各種民間金融活動。這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原因:一是中央金融監管部門難以對基層金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二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所形成的認識,難以突破姓公姓私、姓國姓民的思想束縛,嚴格限制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在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國際化背景下,我國民間金融卻不能真正地享受國民待遇,實現陽光化、透明化經營,而縣域正規金融形成高度金融壓抑,難以滿足縣域經濟特色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這導致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於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在縣域內留下了大量金融服務的空白,2006年,中國銀監會允許金融業對所有社會資本放開[19],但通過嚴格的市場准入條件限制民間金融發展,民間資本多元化發展格局仍未完全放開。2008年銀監會允許設立「只貸不存」小額貸款公司。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等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出台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實施細則。相關政策的實質性內容並沒有突破姓公姓私、姓國姓民的體制性障礙,民間金融仍然在夾縫中尋求生存。最突出的就是金融領域玻璃門與彈簧門現象,表面上看民間資本受鼓勵進入金融業,但實際上各種制度安排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形成約束。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但要大規模、大面積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還存在較長的時間。
(二)分業垂直體制導致縣域金融脫離縣域經濟發展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一直以來遵循機構改革範式,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先後從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獨立出來,並通過分支式組織結構在全國各縣市形成基層金融服務體系。分支式組織結構較快解決了縣域金融服務主體缺乏問題,但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商業化經營逐漸成為國有銀行主要追求目標。在利潤最大化驅動下,四大國有銀行分支式組織結構為縣域信用資金向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集中提供了便利,導致貼近基層、貼近三農、貼近項目信用資金普遍缺乏,加劇縣域金融資源稀缺。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作為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通過分業垂直的分支式組織結構對金融業進行監管。由於受到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和市場化改革的影響,大多中央金融監管部門主要集中省市一級,人民銀行成為大多數縣級唯一中央金融管理部門,但由於職能受限,不可能對縣域金融實施有效管理。
30年金融體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國有銀行經歷了金融壟斷到金融市場化、國際化改革的路徑。但從總體上看,主要是進行橫斷層面的改革,並沒有在縱向層面進行放權讓利[20]。無論是商業性或者管理性金融機構都是垂直型分支式的組織結構,不受地方政府管轄,只對上級行負責,造成了縣域正規金融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利潤最大化和監管風險最小化雙重驅動下,必然導致縣域金融脫離縣域經發展,縣級政府發展地方經濟很難獲得特色化、差異化的金融支持,嚴重剝奪了縣域金融對實體經濟配置的活力。
(三)農村信用社准國有化制度安排導致脫農進城趨勢
1979年,中央政府決定恢復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地位,辦理三農各項金融業務,執行國家金融部門的職能任務,縣聯社歸農業銀行管理。農村信用合作社已經不是農民自願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而是大部分出資來自國家,農民出資只佔很少部分的准國有銀行,已經失去了基層農戶合作的性質。這意味著農村信用社是中央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外來型金融組織,並不是誕生於三農內生性需求的金融服務主體,這實際上限制了民間資本進入正規金融合作服務領域,壓制了民間金融的發展。
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正式脫鉤,由中國人民銀行託管。1999年以後,人民銀行組建了地(市)聯社,對縣聯社實施管理。2003年,國務院進行以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為核心信用社改革,推動農村信用社組建成為省級聯社、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銀行把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權移交給省政府,退出對信用聯社的管理。省政府成為農村信用社出資人,成立省聯社對全省農村信用社實施有效管理。省聯社作為獨立法人縣聯社的聯合體,其產權屬於省級政府,通過統一的人事制度、財務制度和信用資金計劃對縣聯社實施管理和控制。縣聯社徹底失去了名義上合作性質獨立法人地位,間接成為省聯社下屬准分支機構,成為三農資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集中的抽水機。省國企的行政管理職能進一步強化,而三農服務職能進一步弱化,這與縣域和三農金融服務體系強化與創新趨勢不相一致。
(四)外生型三農金融服務難以平衡商業性與政策性
我國三農金融體制改革始終沒有跳出外來機構範式這一模式,即重視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存在,而不重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持與服務。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性銀行,主要任務是落實好國家宏觀調控和強農惠農政策,具有很濃的計劃經濟色彩,並不對三農經濟提供小額、分散的金融服務。農業銀行作為服務三農經濟的商業性銀行,2007年,中央對農業銀行確立了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改革原則,要求農業銀行強化三農市場定位和責任。2009年,中國銀監會要求農業銀行建立適應三農金融服務的事業部管理機制。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等部委要求農業銀行穩步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支持農業銀行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縣域「三農金融事業部」試點省份范圍。農業銀行商業化經營與中央金融管理部門三農金融服務行政化目標相沖突,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造並沒有強化對三農金融服務的支持,而是對大部分鄉鎮營業網點進行大規模撤並,造成三農金融服務主體缺失加劇。郵政儲蓄銀行主要對三農地區提供匯兌業務,只提供有限的農業貸款。農村信用社作為一個商業化運作金融機構,既要承擔國家政策性農貸制度的職能,又要實行市場化運營,始終游離於政策性與商業性之間。

(五)突破條條框框認識的誤區,加大對縣域新型金融組織體系培育
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主發起設立銀行等金融機構,從根本上解決外生供給強制型金融制度的問題。一是鼓勵金融機構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入股。二是建立具有合作性質的農業產業基金、農業創投公司、三農資金互助社。三是充分發揮小額貸款公司融資功能,對小微企業提供特色化融資服務。四是鼓勵引進股權投資基金,對特色產業、優勢產業進行孵化,培育市場制度。
(六)建立具有開發性質的縣級政策性金融服務機構
商業化金融機構難以實現政策性與商業性業務之間的平衡,而縣域金融薄弱現狀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專業性服務,實現對縣域經濟的培育和開發。一是成立土地銀行,我國是典型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農業大國,土地是廣大農民主要資產。土地集體所有權的限制需要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模式,成立縣級土地政策性銀行將土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土地級差收入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集體化、集約化經營。二是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需要政府提供農業風險保障。政策性農業保險實現財政手段與市場機制有效對接,通過創新政府補償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較好地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三是成立政府農業信貸機構。成立不以盈利為目的農業信貸機構,對三農提供農產品抵押貸款、災害補貼、差價補貼以及倉儲等其它涉農貸款。四是成立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針對農民貧困,自身信用等級較低,自身擔保能力有限,農村資金普遍匱乏情況,成立農業信用保證基金或者農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主要為農林牧漁等農業生產、加工、運銷、倉儲等涉農生產提供擔保。
(七)加快推進縣域金融市場化改革基礎設施建設
縣域金融改革突破先行先試需要加大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對縣域分支機構和鄉鎮金融網點建設,為推進從解決三農金融「缺失」向解決三農金融「薄弱」的轉變奠定基礎。二是建立農戶、小微企業信息披露機制和信用評定機制,推廣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全面提升基層信用水平和信用意識。三是大力推進現代支付系統建設,節約基層金融運行成本,為誠信環境建設奠定基礎。四是加大對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所有權「三權」的權證登記頒證、確權評估、流轉服務工作,為三農「死資產」票據化、資產化、證券化流動奠定基礎。五是建立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台、產權中介服務評估平台,推動農村產權交易,在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前提下增加農民收益,形成促進農民土地流轉的機制,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增加農民收益,為金融招商引資奠定基礎。
(八)構建縣域金融發展的引導機制、風險補償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
一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涉農金融的補貼力度,引導金融資金、民間金融更多地投向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形成縣域金融發展引導機制。二是建立小微企業、農戶貸款、「三權」抵押新增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構築風險補償體系。三是探索財政資金分擔風險擔保機制,形成政府、金融機構、擔保中介機構、農戶共同分擔的貸款風險機制和土地流轉機制,提升「三權」抵押貸款融資的能力和條件。四是創新農戶互保、聯保等信用融資模式,形成借款人之間的風險分擔機制。五是建立全方位農民保障體系,確保農民目前生活有提升,長遠生計有保障;充分利用基金理財功能,成立土地保障基金,用於土地流轉、農業保險補貼以及農民養老保險支出,促進土地流轉。

[①]劉光溪,201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中國金融[J],第15期.
[②]庫爾特.多普菲,2004.演化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2頁.
[③]張徐樂,2006.生存與消亡:上海私營金融業的公私合營,當代金融家[J],第2期.
[④]劉少奇,1956.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R].
[⑤] http://ke..com/view, 2012.公私合營銀行.
[⑥]縣銀行主要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協助的一種股份公司組織,其本質就是現代村鎮銀行,1947年,全國已經成立縣銀行總數544家。葉世昌,潘連貴,2001. 中國近代金融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393頁.
[⑦] http://www.pbc.gov.cn,中國人民銀行歷史沿革,2012.
[⑧] http://www.pbc.gov.cn,中國人民銀行歷史沿革,2012.
[⑨]姚會元,陳儉,2008.三農信用制度異化問題探析,學術交流[J],第11期.
[⑩]何廣文, 2006.三農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邏輯思路,銀行家[J],第2期.
[11]何廣文,2006.三農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邏輯思路.銀行家[J],第2期.
[12] http://cpc.people.com.cn,201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張占斌,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政治經濟學解析.
[13]高德步,2001.世界經濟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36-37頁.
[14]厲以寧,2002.資本主義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440頁.
[15]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8頁.
[16]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33頁.
[17]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33頁.
[18]林業、草地、海灘等公共資源都是採用承包責任的使用方法,其產權歸集體所有.
[19]中國銀監會,關於調整放寬三農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三農建設的若干意見》,銀監發〔2006〕90號.
[20]劉光溪,201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中國金融[J],第15.
[21]王軍,2011.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體制支撐[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4-265頁.
[22]溫鐵軍,2008.三農合作基金會的興衰史.中國改革[J],第8期.
[23]楊德平,2011.我國二元經濟轉換中的三農金融,博士論文[D].中國人民大學.

⑧ 經濟金融專業在農信社的工作是什麼

一、當前縣域經濟金融服務的狀況

近幾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向大中城市轉移,金融機構網點紛紛收縮,放款的許可權逐級上收,資金大量流向城市,農村金融主體整體功能被削弱,已不適應農村和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主要表現:

(一)郵政儲蓄從縣城大筆抽走資金。如麻陽2004年末,郵政儲蓄余額為16503萬元,較年初增加4182萬元,增長33.9%。

(二)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紛紛收縮。國有商業銀行在麻陽鄉(鎮)的機構網點全部上收,縣城只保留幾家機構儲蓄網點,以儲蓄業務為主資金上存,放款許可權上收,服務「三農」的力度明顯減弱。

(三)政策性支農作用弱化。農業發展銀行開始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工作,隨著糧棉購銷市場化進程加快,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收購貸款業務出現大幅下降,而同時亟待政策扶持的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政策金融支持。

(四)農信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是歷史包袱沉重,如麻陽農信社2004年末不良貸款余額3590萬元,占總貸款25%。二是信用社改革尚未到位,法人治理不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機制還未建立起來。三是服務手段落後,農信社儲蓄還末聯網,存款增長緩慢。

(五)對農信社的支持不夠。由於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少數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認為農信社是「小銀行」,對信用社關心和支持得少。

二、要充分認識農信社在支持縣域經濟中的作用

(一)農信社是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農信社機構遍及鄉(鎮)。麻陽全縣24個鄉(鎮)中信用社就有26個機構網點。服務於全縣37.05萬人。再從農信社的自身特點來看,農信社遍布縣以下各個鄉(鎮),離農民最近,服務最親,天天與農民打交道,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天然的聯系。農信社在長期支農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整套適合縣域經濟特點的行業服務規范和管理的經驗。農信社無疑是「支農主力軍」職能的最理想的擔當者。只有農信社才能擔負起支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擔。

(二)農信社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最難之處不在城市,而是在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縣域是城市和農村的結合點,城鄉聯系的關節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而農信社的金融服務對象是廣大農民。麻陽農信社近幾年來始終堅持「以農為本,為民服務」的方針,不斷轉變經營理念。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該縣農信社發放「三農」貸款3.2億元,積極發放了小額農貸,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為「富民興民」、幫助農民增收起到了主導作用;積極支持農民開發本地資源,對有頭腦、有技術、有資源、有市場的種養大戶,採取送信息、送技術、送貸款、送服務活動,實行一戶一檔案,戶戶都有信用社人員的聯系和扶持,扶持出100畝以上柑桔570多戶,年出欄生豬1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800多戶,已建立柑桔、大棚蔬菜、烤煙、花卉、西瓜、葡萄、葯材、花生及養殖等商品基地330多個。據統計,2004年度全縣種植業實現產值31651萬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494元,較去年增加66元,增長4.6%。麻陽柑桔和「東坡牌」臍橙多次在省市農博會上獲得金獎,2004年獲六屆湖南省國際農博會金獎,並獲得「中國冰糖橙之鄉」的稱譽。

同時,農信社積極支持山區工業化建設,近三年來累計發放農產品加工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及小城鎮建設貸款1.3億元。如舒家村信用分社三年來給兩家抽綉廠累放貸款431萬元,總產值達1860萬元,使周邊的長潭、江口、大橋江、文昌閣等5個鄉(鎮)3000多農民發了「綉」財。再如高村信用社支持湘鄂渝黔邊界冷凍中轉庫貸款220萬元,總產值達830萬元,上交稅金60多萬元,幫助200多居民及下崗職工再就業,並支持縣城環境改善發放550萬元幫助209國道及防洪大堤建設。

三、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金融部門如何做好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農信社要積極為縣域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一)農信社要把握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1、要強化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市場競爭力。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服務意識和業務競爭思想認識。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企業的競爭往往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吃掉慢的。企業要生存,一是要開展練內功及優質服務活動;二是盡快開通電子化網路。信用社因電子網路不通,嚴重地制約了信用社的業務發展。因此,要加大投入,加快電子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掌握競爭主動權,獲得更多的信貸資金,夯實農村經濟發展基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2、要為解決農民貸款難辦實事,幫助農民增收。農信社要不斷完善小額農戶信用貸款,規范好小額農貸的程序管理,不斷完善「小貸」檔案的評估質量,按村組編號裝訂成冊,充分發揮貸款證的作用。貸款時要登記,還款要注銷,不走過場,做到農戶需要小額信用貸款時,憑貸款證就可以到信用社貸款,信用社要簡化貸款手續,為農民增收辦實事。

3、要支持農業產業化建設,搶佔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農信社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目標,堅持走產業化道路,支持特色鄉鎮和專業村建設下功夫,以支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支柱」為重點,按市場要求培植特色主導產業,以龍頭企業帶動支柱產業。要推廣「公司+農民」科技流通一體化等經營組織形式,發展訂單農業,快速搶佔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

4、要支持鄉村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小城鎮是城鄉聯動的節點,是以城帶鄉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保證,因此農信社要加大支持現有的縣城和中心集鎮建設力度。鼓勵富起來的農民、私營個體業主以及已在小城鎮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戶在小城鎮建房落戶。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支持個人私營企業等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建設與開發,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等向集鎮集中,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盡快建立起支撐小城鎮的產業群體。

(二)農信社在支持縣域經濟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的關愛、部門的支持。

1、廣聚財源充實信貸資金力量。

一是通過人民銀行將現有的郵政儲蓄資金,通過拆借再貸款的形式充實農村信貸資金;二是要有計劃地規范縣以下的郵政儲蓄業務,避免大量地方資金「外流」;三是省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要明文規定財政涉農資金要存入農信社,廢除影響農信社發展的限制性條款,動員財政等有關部門盡快把賬戶開到信用社,現金存到信用社,壯大信用社的資金實力;四是人民銀行要加大對信用社再貸款的力度。對信用社的再貸款支持應真正做到力度加大,利率優惠,期限延長,使信用社按照縣域經濟運行的特點,適時足額,大膽地提供信貸服務。

2、創造寬松的經營環境。

一是當地政府要支持農信社的「三收」工作(收貸、收儲、收息),把「三收」工作納入黨政的目標考核內容;二要支持信用社創建信用鄉(鎮)村、組、戶的信用工程並動員村民、單位職員把錢存入信用社,支持家鄉建設;二是地方財政部門對信用社繼續實行劃撥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制度,並定期劃撥,讓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及時用於信用社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呆賬貸款核銷,切實減輕信用社的經營壓力;三是地方稅務部門要繼續實行營業稅及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四是規范企業改制行為,嚴禁隨意廢掉信用社債權,因為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組織,廢信用社的債就等於廢老百姓的債,廢地方政府的債。通過大家都來關心、支持信用社的發展,使信用社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來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⑨ 河南永城的生活環境怎麼樣

一、基本情況 永城市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素有「豫東門戶」之稱。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置縣,距今已有1398年歷史。1996年10月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20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萬畝。人口140萬。下轄29個鄉鎮(12鎮17鄉),732個行政村,6687個村民組。永城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省5個重點擴權縣市之一。 全市現有黨委(組)58個(市委1個,鄉鎮29個,市直企事業28個),黨總支29個,黨支部1613個(農村732個、鄉鎮直310個、市直560個),共有黨員38029名。
二、永城優勢
永城市地處中原腹地,是一個以煤炭、麵粉、旅遊、電力為主導產業的新興能源城市,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擴權(縣)市之一。全市地域面積2000平方公里,耕地162萬畝,總人口140萬人。市內土地平坦,光照充足,水源充沛,交通便利,商貿發達。同周邊縣市區相比,具有非常明顯的十大投資發展優勢:
一是區位和交通優勢。永城位於河南省的最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的中心,素有「豫東門戶」之稱,是河南省東引西進的橋頭堡,北依隴海,東傍京滬,永青鐵路縱貫市境,311國道、連霍高速、永淮亳高速和已規劃的鄭徐高速鐵路橫穿東西,通訊發達,人口密集,是周邊10個縣市中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二是礦產資源優勢。永城市地下礦藏豐富,有煤炭、磁鐵礦、高嶺土、大理石等,各種礦藏達17種之多,且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其中,以煤炭的儲量最大,全市優質煤儲存面積達621平方公里,遠景儲量100億噸,精查儲量50億噸,年開采能力已達1400萬噸以上,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
三是麵粉資源優勢。全市盛產80多種農業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產量最為集中,是全國優質小麥和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糧、棉、油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百強、河南省20強,其中,小麥產量豐年可達8億公斤。近年來,依託豐富的原料,麵粉生產加工業異軍突起,截止目前,全市麵粉生產企業已達140多家,年生產加工能力達35億公斤,是目前唯一的「中國麵粉城」。2005年以來,已連續在這里舉辦了四屆中國麵粉食品行業經貿洽談會。今年將在這里召開第五屆中國麵粉食品博覽會。
四是旅遊資源優勢。永城的旅遊資源在豫東一枝獨秀,特色突出,境內北部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芒碭山旅遊區,名勝古跡遍布其間,有孔夫子避雨處、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斬蛇起義處、三國名將張飛寨和西漢大型王室陵墓群等。尤其是西漢自梁孝王劉武以下八代梁王、王後及大臣的地下王陵,斬山作廓,穿石為藏,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在其中發掘出土的金縷玉衣、四神雲氣圖等,被歷史學家稱為「敦煌前之敦煌」。南有代表龍山文化的中國第一部成文律典的誕生地——酇城蕭何造律台,王油坊黑固堆文化遺址;還有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抗大四分校舊址等一批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五是電力資源優勢。永城市境內已建成發電廠5座,總裝機容量已達到240萬千瓦,其中最大的裕東電廠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電力供應充足,凡在永城境內的企業,均可按投資商要求送電到指定地點,年供電率在99.7%以上。由神火集團投資建設的60萬千瓦電廠項目已於近日奠基,這一項目建成後,將使永城境內的發電能力達到300萬千瓦。
六是土地資源優勢。為搭建項目落地的平台,近幾年來,我們強力推進工業集聚區建設,現已初步形成了永東精鋁工業區、沱南綜合工業區和永西煤化工區等三個主園區和輕紡、羽絨加工、飼料包裝、皮革加工及瓷土開發等五個專業小區的發展布局。其中三個主園區的規劃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凡是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均可在園區落地建設。同時,我市廢棄廠房、採煤塌陷區、廢坑塘、廢窯坑、空心村等可改造用地面積很大,建設用地的挖掘潛力巨大。相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企業發展用地問題可以較好地解決。
七是勞動力資源優勢。在永城140萬人口中,精壯勞力40餘萬人,且勞動力價格低廉,可利用潛力很大。市內有高等職業教育學院一所和各類技術培訓學校20餘所。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基本能滿足各類企業生產的需求。
八是大企業和大項目的帶動優勢。永城境內現有永煤集團、神火集團和裕東電廠三大企業,其中,永煤集團、神火集團都是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超大型企業,全國500強企業。永煤集團與泰國正大集團、巴西CVRD公司聯合投資200億元人民幣的煤化工基地已於2005年啟動建設,目前一期50萬噸甲醇項目和20萬噸二甲醚項目已經建成投產,正著手實施40萬噸醋酸項目。此外,由商丘科源公司和香港企業聯合投資6億元的精鋁加工項目一期工程、河南眾品食業有限公司投資3.2億元的永城眾品食業項目、浙江客商計劃投資2.4億元的永薪有色紡織項目、巴西、英國、義大利等僑商計劃聯合投資13億元的中國麵粉食品商貿城項目、台灣客商計劃投資10億元以上的陶瓷開發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有的已經建成投產,有的正在緊張推進之中。
九是政策優勢。永城是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市、城鎮化建設優先發展市,2004年3月份,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5個強縣擴權的縣市之一,在計劃、金融、土地、財政等方面均給予了特殊的政策支持。2006年10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永城發展成為積聚帶動作用強的中心城市。為搶抓加速發展的新機遇,永城市委、市政府在結合省和商丘市的要求,借鑒發達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加快永城發展的實際出發,制定了永城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及相關配套政策。
十是投資環境優勢。永城人民在近年招商引資工作中已形成一個共識:新朋友,老朋友,走到一起都是好朋友;永城人,外地人,進入永城都是一家人。對重點企業,市政府掛牌保護;投資規模較大的投資商,市政府頒發「永城綠卡」,可享受隨時約見各級黨政領導,車輛在永城境內一路綠燈等特殊保護。
三、發展狀況
在省委和商丘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進一步理清了永城科學發展的基本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優化結構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根本,以黨的建設為保證,緊緊圍繞建設集聚帶動作用強的中心城市這一方向,大力實施農業穩市、工業強市、旅遊活市、生態名市、科教興市發展戰略,打造漢興之地、能源之都、麵粉之城、生態之市,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平安、生態、幸福新永城。
在這一思路引領下,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39.9億元,同比增長11.8%;境內財政總收入實現36.8億元,增長30%,居全省第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4億元,增長20.9%,居全省第8位;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9.46億元,增長28.7%,為全省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2億元,增長18.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累計完成51.7億元,增長2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1元,增長17.4%;農民人均純收入4688元,增長20.1%;城鎮化率34.1%,增加1.6個百分點。被評為全國糧食先進市、全國科普示範市、中國金融生態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河南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強市、河南省最佳投資城市、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市,首次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行列。
四、永城名片
四張名片:漢興之地,能源之都,麵粉之城,生態之市
這「四張名片」,是永城的優勢、永城的特色、永城的形象。漢興之地: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僅芒碭山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分布漢梁古文化等人文景觀29處,有漢梁王墓群、漢高祖斬蛇碑,梁孝王王後墓室規模超過北京明十三陵;芒碭山文物旅遊區是國家「4A」級景區和中北部10省「網民和遊客最喜歡的十大超級景區」。能源之都:永城礦產資源豐富,地下儲煤面積1000平方公里,儲量達50億噸,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豫魯蘇皖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現有永煤集團、神火集團、裕東電廠等骨幹企業,其中永煤、神火兩大企業集團已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年產原煤1800萬噸。永城還有鐵礦、瓷土、花崗岩等17種礦產資源。麵粉之城:永城是全國糧油百強市、全省無公害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市;小麥產量常年穩定在7億公斤以上,麵粉加工企業已達13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4家,年加工小麥30億公斤,產品暢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麵粉城」。生態之市:就是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和綠色反唇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使永城建立起健康的自然生態體系、礦區修復與綜合利用體系、完善的環境支撐體系、可持續的資源利用體系、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和文明進步的生態社會體系。
五、歷史沿革 永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聚居,周為犬丘,秦置芒、郎、犬丘三縣,明帝改犬丘為太丘。晉為酇縣,永城原名馬甫城,據市志記載,隋大業四、五年間,淮河、汴河流域連遭大水,多數城池被水淹沒。六年三月,隋煬帝乘龍舟順汁河南下,一路上只看見馬甫城安然無損,隋煬帝隨口說到:「五年水災毀多城,唯有馬甫是永城。皇帝金口玉言,從此馬甫城改為永城。永城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置縣。距今已有1398年的歷史。
春秋末年,孔子周遊列國,途經永城,避雨芒碭山,留下了夫子山和曬書台。秦朝末年,漢劉邦在永城芒碭山斬蛇起義,創立了千年帝業。漢丞相蕭何在永城酇城制定中國第一部法典,留下了蕭何造律台,造律台上層為商代堆積,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存。
明代著名詩人李先芳,游商丘入永城途中寫到:三月輕風麥浪生,黃河岸上晚波平;村原處處垂楊柳,一路青青到永城。
宋代翰林宋玉留下了《過永城》的詩篇:行盡江南數十程,故園風物倍關情;棗花零亂槐陰合,一路清香過永城。
永城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如:明朝誠孝皇後張氏和唐朝為政清廉的朱敬則,以及明末大順農民軍軍師宋獻策和兵部尚書王三善,明末詩人練貞吉,清朝有大學士李天馥。近代有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全國政協副主席侯鏡如等等。東陵大盜孫殿英也是永城人。
1938年5月,日本軍隊入侵永城,長達7年零4個月。1939年1月,新四軍游擊隊司令彭雪楓建立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在永城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現有抗大四分校舊址和新四軍游擊隊司令部舊址。1946年8月,國民黨強占永城,1947年共產黨解放了永城縣城。1948年陳毅、鄧小平在永城指揮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在永城陳官莊生擒了國民黨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擊斃國民黨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周恩來總理為永城淮海戰役陳官莊烈士陵園題寫了紀念碑碑名。1996年10月,永城撤縣設市。

⑩ 劉光溪: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突破

劉光溪: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突破2014年中國金融
—加快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安排向內生需求型轉變
雲南省金融辦黨組書記 主任 劉光溪

縣域經濟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中央在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縣域經濟」概念,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決好農業、三農、農民問題,關鍵在於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才能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進一步強化和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定位。
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縣域經濟需要縣域金融提供資金聚集、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成本管理,才能實現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提升縣域經濟增長的活力。2012年1月6日,全國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三農金融改革,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並要求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立足基層,主要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2013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報告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金融支持。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優化「三農」金融服務,統籌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協同作用,發揮直接融資優勢,支持經中央批準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國家高度重視縣域金融極度薄弱的現狀,這也是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普遍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在過去近30年的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國金融業形成了中央金融高度壟斷、地方正規金融高度壓抑、民間金融高度脆弱的發展格局[1],而縣域金融改革始終遵循了外生供給型的發展路徑。要正確理解這種制度安排的內在邏輯,需要認真分析、認真研究我國經濟金融制度的演進路徑,尋求縣域金融外生供給變化的動態演化過程,從而正確理解它是如何通過慣性趨勢達到當前狀態,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發展金融瓶頸突破,建立符合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服務體系。
一、縣域金融外生供給型制度安排的內生邏輯
制度演進如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是一個不斷選擇和發展的連續過程。今天的制度幾乎總是表現出與昨天的、常常是一個世紀或者更早的制度強烈的聯系[2],而未來的制度又是今天制度演進的結果。我國縣域金融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的安排,是近幾十年來我國政治、經濟甚至文化制度共同演進的結果。
(一)社會主義改造剝奪了民間金融基本生存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選擇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主導下,金融國有化成為強制性制度變遷必然選擇。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金融業屬於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應受國家嚴格管理。在此背景下,各種私營金融業不可避免地開始從分散走向集中,進行公私合營的改造。1952年5月,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出指示,對全國金融業進行全面改造,淘汰錢庄和私營銀行;對實行公私合營銀行進行人員整編、機構合並。中國人民銀行制訂「徹底改造合營銀行,堅決淘汰私營行庄」方針,對私營錢庄實施公私合營,或者自行淘汰;對合營或聯營的大銀行整頓合並為一個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除損益自理外,業務、人事歸當地中國人民銀行管理[3]。人民政府通過沒收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全部官僚資本,把它們改造成為國營銀行,把全部私營銀行和錢庄改造為在國家銀行領導下的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由國家集中經營銀行信貸、保險業務和黃金、白銀、外國貨幣交易[4]。
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迫使各種私營銀行、錢庄、信託公司改造成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的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由北京總管理處進行統一管理。1959年,公私合營銀行的各地分支機構並入當地人民銀行[5]。金融業公有制改造制度安排一方面是基於穩定社會、打擊投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消滅所謂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借貸制度,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合作金庫、錢庄、典當、各省地方銀行機構、農工銀行、農民銀行、縣銀行[6]等縣域金融機構由於官僚資本、私人資本等性質被終止、沒收與兼並,形成國有的、統一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完全摧毀和剝奪了原來已經存在的、以民間金融為主體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
(二)高度集中的大一統金融體制剝奪三農金融發展權
1956年,我國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高度壟斷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無論是企業或者個人的經濟活動均納入了國家指令性計劃,整個社會沒有商品生產與交換,也沒有市場機制,國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在這種制度安排下,基本上否定了現代金融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金融機構只是作為國家財政預算的一個核算部門,建立全國統一的高度集中的金融體製成為必然。
實際上,早在1953年,人民銀行開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管理體制,通過「統存統貸」的管理辦法把銀行信貸計劃納入國家經濟計劃[7]。1959年以後,公私合營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其它國有銀行先後並入當地人民銀行,形成了大一統金融體制,其分支式的組織機構分布全國各地,成為國家吸收、動員、集中和分配信貸資金的基本手段。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銀行,統一經營各項信貸業務,所有單位和個人只能與國家銀行發生信貸關系,商業信用被禁止[8]。農村信用社被集體化、准國有化後,已經不是合作性質的基層金融組織機構,以利息、租金為基礎的三農信貸交易被全面禁止,錢庄、典當以其它合作性質的金融機構全面停止了經營或者被並入當地人民銀行,三農金融發展權實際上已經完全被剝奪。
(三)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剝奪了三農金融內生需求權
確立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新中國趕超美國等發達國家最主要途徑。優先發展重工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只有把私營企業改造成國營企業,把多數農民組織到農業生產合作社裡,才能保證經濟剩餘的積累流向重工業部門,擺脫重工業優先發展資源短缺的約束。1956年,我國建立了工場手工業式的農業合作社,這是一種共同勞動、共同所有的人民公社化經營模式,但是一種低級、落後、愚昧和強制性的原始公有制,是中國幾千來農民革命均貧富思想的集中體現,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產業化、機械化和市場化的高級農業合作社。這種農業合作社基本上排斥了商品經濟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國家通過統銷統購政策強制性佔有農村剩餘產品。
為了實現農村金融剩餘的集中和農村金融資源轉化為對國有經濟的金融支持,政府通過信貸資金的「統收統支」將農村信用社納入了公有制經濟體系[9]。農村信用社已經不是農民自願入股參與的基層金融組織,更多的是承擔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政治任務。所有社員不論自願與否都加入了信用合作社組織,並且只有入社的義務,不能享受退社的自由和權利[10]。隨著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農村信用社最終被人民銀行合並,成為政府獲取農村金融剩餘的工具。國家通過對農產品剩餘和農村金融剩餘的強制性索取,排斥了市場機製作用的發揮。限制生產要素流動,扭麴生產要素和產品價格,成為重工業優先發展趕超戰略廉價佔有農村剩餘資源的主要手段[11]。農村剩餘資源被強制性剝奪,商業性生產、交換、消費基本上不存在,農村金融內生性需求自然失去了存在的經濟基礎。結果,城鄉二元分治問題嚴重,三農問題代價沉重,城鎮化推進緩慢,農業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大規模農業人口長期處於貧困之中[12]。
(四)小農經濟長期以來難以形成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
我國傳統上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但只存在農民個人佔有,不存在個人所有土地制度[13]。農民只能向大土地所有者或者集體租種土地,主要以實物地租形式繳納,貨幣地租、勞役地租只是部分存在[14]。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長期在廣大農村占據統治地位,所要求的貨幣化、商業化、市場化程度較低,只有少量以貨幣為中心的商業性交換。廣大農村生活在這種以傳統為紐帶小農經濟社會里,內部自生性經濟變化只是很小的因素,缺乏足夠的經濟進步[15],基本上延續了父輩的生活足跡,導致農村地區長期以來缺乏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貨幣化支付只是起著非常小的作用,經濟生活貨幣化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而每一項工作任務都具有貨幣化報酬,是市場經濟社會存在的前提條件[16]。
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作為一種低級公有制模式,基本上排斥了貨幣經濟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反而強化了原始的物物交換,我國農村地區沒有真正出現現代化農業生產。1979年,我國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民主要以余糧的實物形式上繳給國家,通過勞役地租形式相互交換和調節勞動力的使用,這種非貨幣化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普遍存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和落後地區,直到本世紀初才發生根本性改變。實物地租或者勞役地租一方面反映了物資匱乏,另外一方面說明了農戶手中沒有足夠用於交換的資金。工作和生活沒有普遍貨幣化,這意味著生產者普遍缺乏市場,對於貨幣收入只是例外而非常規的社會[17],很難產生內生性金融服務需求。
(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非自由契約的制度安排嚴重地束縛了三農金融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路線,部分省市開始探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扭轉一大二公社會主義實踐造成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現狀,首先解決廣大農民生存問題。1985年,全國土地經營制度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人民公社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背景下所進行的一種所有權模糊的土地制度改革,不可能突破所謂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制度束縛。土地所有權是國家和集體所有,農戶只能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這種制度改革適應了我國人口眾多、市場化水平低、財政收入低和經濟落後的基本國情,極大解放了農村社會生產力。

[1]劉光溪,201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中國金融[J],第15期.
[2]庫爾特.多普菲,2004.演化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2頁.
[3]張徐樂,2006.生存與消亡:上海私營金融業的公私合營,當代金融家[J],第2期.
[4]劉少奇,1956.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R].
[5] http://ke..com/view, 2012.公私合營銀行.
[6]縣銀行主要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協助的一種股份公司組織,其本質就是現代村鎮銀行,1947年,全國已經成立縣銀行總數544家。葉世昌,潘連貴,2001. 中國近代金融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393頁.
[7] http://www.pbc.gov.cn,中國人民銀行歷史沿革,2012.
[8] http://www.pbc.gov.cn,中國人民銀行歷史沿革,2012.
[9]姚會元,陳儉,2008.三農信用制度異化問題探析,學術交流[J],第11期.
[10]何廣文, 2006.三農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邏輯思路,銀行家[J],第2期.
[11]何廣文,2006.三農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邏輯思路.銀行家[J],第2期.
[12] http://cpc.people.com.cn,201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張占斌,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政治經濟學解析.
[13]高德步,2001.世界經濟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36-37頁.
[14]厲以寧,2002.資本主義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440頁.
[15]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8頁.
[16]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33頁.
[17]海爾布羅納,米爾博格,2010.經濟社會的起源[M],李陳華等譯.上海馬三聯書店,第33頁.
[18]林業、草地、海灘等公共資源都是採用承包責任的使用方法,其產權歸集體所有.
[19]中國銀監會,關於調整放寬三農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三農建設的若干意見》,銀監發〔2006〕90號.
[20]劉光溪,201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中國金融[J],第15.
[21]王軍,2011.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體制支撐[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4-265頁.
[22]溫鐵軍,2008.三農合作基金會的興衰史.中國改革[J],第8期.
[23]楊德平,2011.我國二元經濟轉換中的三農金融,博士論文[D].中國人民大學.

閱讀全文

與河南省縣域經濟金融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