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下的對策
2008年以來,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目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世界經濟衰退跡象明顯。由於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需求減弱,中國經濟也面臨很多困難,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銀行業作為與宏觀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行業,正在經歷金融動盪和實體經濟下滑的雙重考驗,銀行業的「冬日」已經來臨。金融危機下,銀行如何過冬已引起廣泛的思考和爭論。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近10年來,中國銀行業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到目前為止,銀行業遭受到的直接損失非常有限。從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興業、中信等7家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來看,占其投資比例不高,銀行已經准備了足夠的撥備缺口,並沒有對中國銀行業的基本面帶來重大影響。據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61.1萬億元,資產總額快速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下降」,資產質量明顯改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6905.15億元,同比增長39.5%,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由此可鑒,我國銀行業保持著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銀行業實力被認為是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主要不是對銀行業的直接財務影響,而在於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實體經濟,進而對我國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構成威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仍無法判斷金融危機是否已經見底。從資金投入和救市措施來看,各國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是危機沒有在金融層面得到控制,還在向實體經濟層面傳導。銀行業與整個實體經濟密切相關,如果實體經濟出現問題,銀行業的穩健經營就會受到影響。總體來看,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負面影響集中體現在銀行收入增速的下滑上。這主要由如下幾個原因所致:
一是信貸對象減少。當前,我國經濟仍將面臨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國內房地產等重要領域依然面臨回調壓力,將連帶影響諸多行業。不少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盈利能力減弱,銀行信貸資質大大降低。中國人民銀行第四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17.9%的企業家預計下季國內訂單繼續下降,19.0%的企業家預計下季出口訂單將下降,分別比上季增加10.2個和10.7個百分點;企業盈利預期指數為-2.0%,比上季下降14.5個百分點。第四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願略有下降,未來3個月中准備購房的居民人數佔比比上季低0.6個百分點,是1999年有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外需和國內房地產等重要行業需求下滑的情況下,企業的存貨調整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工業生產、能源消耗以及進口貿易的下行。銀行此時擴大信貸投放,需要承受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
二是利差收窄。為刺激經濟增長,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特別是去年9月以來,央行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使銀行的利差大為縮小。其中下調貸款基準利率而保持存款基準利率不變的非對稱降息,直接性的縮小了銀行存貸凈利差。為了支持房地產業發展、鼓勵個人購房,銀行又在降低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對個人購房貸款實行七折優惠。另外,還需要從隱性來看,那就是銀行存款的期限結構。2005年以來出現最多的現象是存款活期化,而2008年以來則出現的是存款定期化現象,我們知道活期存款利率水平非常低,而定期存款則要高得多。如果活期存款大量轉化為定期存款,則會顯著增加銀行成本,存貸凈利差就會縮小。由於利差收入是銀行的主要經營收入,利差縮小無疑會使銀行的盈利空間壓縮,經營壓力加大。
三是中間業務受到影響。2005年之後,受證券市場火爆行情等因素影響,銀行業中間業務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迅速提高。但是,自2008年以來,證券市場行情急轉直下,代銷基金等中間業務收入將大大減少。另外,由於居民收入增長緩慢以及消費不振,銀行信用卡業務面臨的潛在風險正在加大,對銀行的穩健經營造成一定影響。
二、銀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應對金融危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銀行業擔負著向實體經濟輸送「新鮮血液」的重任,其經營狀況如何不僅關繫到自身發展,更關繫到整個經濟的運行。如果金融業出了問題,銀行失去了「供血」能力,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因此,增強銀行業盈利能力、化解金融風險,從國家層面上,需要政府創造寬松環境,給予銀行業更多的呵護,支持銀行業的良性運轉和健康發展。比如,在放寬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的呆賬核銷條件,對銀行業中小企業貸款給予適度的風險補償的同時,還可以適當降低稅負,減輕銀行業的經營負擔。據專家測算,銀行營業稅每降低1%,盈利即可提升3%左右。銀行負擔減輕了,銀行經營就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就能夠更好地抵禦風險,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對於商業銀行自身來說,在金融危機面前,一定要沉著冷靜,積極應對,通過多方面努力度過「嚴冬」。
1.要緊跟國家政策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2008年11月,中央公布了兩年投資總額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緊接著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又陸續出台了刺激經濟的配套方案。4萬億投資中,來自中央的投資安排可達1.8萬億元,所剩資金缺口將來自社會各個方面。按照以往的市場規律,銀行業為此缺口貢獻的新增貸款至少要佔到2萬億左右。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在推動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也給銀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深入研究、合理規劃,吃好「政策飯」。
首先,直接介入政府投資項目。政府投資項目一般都是優良項目,尤其是在當前經濟景氣下滑的情況,政府投資項目更是風險較低而收益比較有保證的優質貸款項目,是各大商業銀行競相爭奪的焦點。其中,鐵路、公路、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是政府投資的重點。這類基建工程,一方面是中央已明確配套資金會到位,信貸投放安全系數較高,即使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有國家「兜底」;另一方面,基建工程的利差也頗為可觀。因而,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壓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甚至保險資金都對基建投資項目虎視眈眈。在這個龐大的誘人的蛋糕面前,各家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風險偏好,積極介入政府投資項目,實現貸款規模的較快發展。
其次,積極介入政策支持領域。當前,由於經濟形勢比較嚴峻,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三農」問題等比較突出,出於銀行自身穩健型經營的考慮,在這些領域的信貸必須謹慎。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須看到,中央明確提出改善民生,支持新農村建設,並安排了相應的政府投資資金。隨著這些領域政府投資的到位,加之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的到位,會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對金融需求將會大幅增加,將為銀行帶來部分商機。在一系列明確的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可以謹慎的、有選擇的介入這些領域,通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來實現自身業務的增長。
第三,大力拓展政策扶植行業業務。這次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不僅著眼於「保八」的年度目標,而且著眼於長遠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生態環境建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行業,已作為政策重點扶植的對象,各項優惠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將陸續出台。就長遠來看,這些行業雖然當前在我過屬於薄弱行業,但是在政策扶持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預期下,這些行業有著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有著巨大的市場影響力。銀行介入這些朝陽行業不但可以實現貸款規模的擴張,而且會培育更多的潛力客戶,為銀行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要充分發展自身特色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下,企業投資意願萎縮,銀行的業務資源更加稀缺,對優質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銀行的經營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競爭中奪取先機,平穩渡過困難時期,因此吃「特色飯」是銀行「過冬」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選擇。
首先,要堅持特色定位。每個銀行的發展歷史、成長環境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業務基礎和客戶群體各不相同。銀行應結合自身的特點,明確界定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體和目標市場,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
其次,要提供特色產品和服務。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對吸引客戶,搶占資源極為重要,只有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夠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中贏得並留住客戶。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客戶對購買銀行產品更加謹慎、對風險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商業銀行只有結合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開發一些符合金融危機下客戶需求的特色產品,才能彌補中間業務和客戶金融需求不足的消極影響,實現業務的平穩增長。
第三,要塑造特色品牌。銀行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譽的競爭、品牌的競爭,特色品牌一旦形成並被市場接受就會變成銀行持久競爭優勢,所以在危機的條件下,銀行更應該重視自身特色品牌的塑造,通過特色品牌的塑造來贏得客戶和市場的信賴。
最後,要拓展特色業務。在實體經濟增速下滑的形勢下,銀行業務蘊含的風險也在加大,銀行不應該盲目的擴張業務,而是要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拓展符合自己市場定位、風險偏好的特色業務,經營自己所熟悉行業和領域的業務,這樣才能夠在危機中既保持業績的平穩增長,又可以有效防範經濟形勢惡化所帶來的風險。
3.要嚴抓風險管理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銀行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在國際、國內經濟動盪的形勢下,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金融危機是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一次檢驗和洗禮,銀行能否成功度過危機,實現平穩發展,關鍵要吃好「風險飯」。
第一,要有效識別風險。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使華爾街的頂級投行紛紛倒下,歷史悠久的商業銀行也在危機中岌岌可危。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風險識別出了問題,忽視了金融衍生產品所帶來的巨大風險。金融危機的爆發也使我國銀行業深刻認識到有效識別風險的重要性。隨著金融創新的推進,市場變得愈加復雜,風險無處不在,只有有效地識別風險,才能保證銀行資產的安全。
第二,要持續監測風險。從最初的次級債券到後來的金融衍生品風險集中爆發,可以看出風險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潛伏期的,必須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持續監測資產的風險,及早發現及早處置。經濟下滑經常伴隨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因此銀行應持續監測貸款風險,加強貸後管理,未雨綢繆。
第三,要科學經營風險。收益必然伴隨著風險,銀行不能因為有風險而不經營業務,而是要科學經營風險。當前形勢下,銀行更應該強化風險意識、完善風險制度、優化風險流程,通過金融危機的外部壓力提高經營風險的能力,在危機中積蓄未來發展的力量。
盡管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態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銀行只要准確把握宏觀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續關注經營風險,一定能夠戰勝寒冬,迎來下一個發展春天。
Ⅱ 求債務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對策,請分開回答!!請多寫些~~謝謝
關於開放條件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內容的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影響中國經濟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1)金融風險問題。首先來源於國有商業銀行、國有企業和股市金融安全問題。(2)債務風險。近年來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引起的財政債務負擔值得關注。(3)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主要是適齡勞動人口的增長、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國家企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人員分流。(4)外部沖擊。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5)重要戰略物資短缺。
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經濟安全仍然面臨的挑戰主要是:(1)產業安全。對外開放的深入對我國部分產業部門產生沖擊。(2)金融安全。金融自由化、國際化趨勢威脅到我國的經濟安全。(3)人才安全。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向外資企業和發達國家外流嚴重。(4)網路安全。
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面臨的經濟安全主要包括:(1)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2)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4)按照國際慣例運作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為,加入WTO對中國國家經濟安全提出嚴峻挑戰:(1)經濟一體化挑戰國家經濟主權獨立性;(2)發達國家的經濟入侵挑戰國家資源及市場安全性;(3)挑戰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性;(4)人才流失和潛在的金融風險挑戰國家金融體系平穩性;(5)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挑戰國家環境保護階段性。
第五種觀點認為,我國經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1)金融安全。加入WTO後,資本、外匯流動頻率加快,金融風險機率增多。(2)能源安全。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是戰略資源。(3)糧食安全。加入WTO後,農產品的競爭力將面臨著嚴峻考驗。同時,國際糧食市場及糧食價格易為少數發達國家所控制。
第六種觀點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安全影響較大的幾個行業是:(1)受沖擊最為直接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影響最大的是金融安全;(2)產業安全。進出口貿易制度的變化對現有產業帶來的影響;我國當前不平衡的產業結構矛盾將更突出;經濟全球化使我國農業面臨著依賴性發展和在世界體系中邊緣化的風險。
(3)關於開放條件下如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採取以下有效對策:(1)確立制定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的基本原則:國家利益原則、綜合安全原則、相對平衡原則、合作協調原則;(2)制定和實施有效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3)建立國家經濟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和監測體系;(4)提高我國的國民經濟素質,增強我國經濟的安全系數;(5)處理好堅持對外開放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
第二種觀點認為,國家經濟安全的理念和思路是:(1)重構國家經濟安全的理念;(2)確立「內外貿一體化」的安全戰略;(3)繼續推進「大經貿」戰略和「大平衡」戰略;(4)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構築國家經濟安全機制;(5)從區域經濟聯盟角度構築國家經濟安全機制。
第三種觀點認為,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思考是:(1)從戰略高度把握國家經濟安全這樣一個巨大系統;(2)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重在預防;(3)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必須用系統觀念、從重點人手整體把握。
第四種觀點認為:(1)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和弊端,要認真研究並採取相應對策;(2)重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
第五種觀點認為,對入世後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應採取以下應對措施;(1)建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2)轉變政府經濟調控職能;(3)建立防範和規避金融風險的措施和體系;(4)提高產業規模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5)規避入世風險。
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使得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對自身經濟安全的保護度卻有待加強,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出來。
理論界對此問題的討論,由於對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角度不一致,爭論和觀點分歧頗多。但對國家經濟安全的概念涵義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國家的經濟生存、發展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和一國經濟整體上的安全性;國家經濟安全存在的問題是:產業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戰略物資安全和經濟增長安全;對策思路是:理念、預防、應對、國力。這也是對此問題討論的收獲和意義。
總起來看,與國外的有關研究相比,我國對國家經濟安全的研究還處於基礎研究階段。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和注意力大多是有關金融安全方面的,對國家經濟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雖有涉獵但不夠深入,而對國家產業發展上升到國家經濟安全高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特別是對目前危及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容或因素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較少。這也是今後研究中亟待探索的問題。
中國加入WTO背景下的金融安全問題
一、金融安全問題存在的必然性
金融安全問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表現為局部性風險,有的表現為全局性風險。一般來說,金融風險表現為: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經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金融安全問題的發生往往是由國內經濟基礎和政策失誤所導致,而金融開放只是成為金融危機的催化劑,並加速金融危機的形成。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相繼進入,資本流動規模的擴大及其流動速度的加快,金融市場會出現「領頭羊」效應。當金融資產價格更多地受到預期因素的影響時,國內外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會導致金融市場「超買」、「超賣」的壓力急劇放大。例如,在國際外匯市場,受投機力量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常常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而出現大幅波動,1995-1997年間,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波幅超過50%。這種貨幣匯率的大幅度變動,如果發生在經濟規模較小的開放型國家,便容易發生貨幣危機或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一些國家貨幣幣值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影響,在短期幾個月內貶值幅度就高達70%以上,最終導致金融危機以及經濟衰退。我國剛剛加入WTO,會使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加大,更易於發生金融安全問題。
二、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主要隱患
我國金融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風險隱患較為嚴重,微觀經濟基礎薄弱,金融機構內控不力,金融資產質量較差,金融機構資能抵債的能力較差。一般來說,產生金融安全問題的原因可能來自實體經濟、企業逃廢債、內控缺位、市場失靈、監管不力、法治不嚴,國際游資沖擊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實體經濟來看,我國企業經營整體效益較差。國有企業體制改革過程中,為了建立企業退出市場機制,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加大了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的破產、關閉力度。1998年以來,全國共批准下達企業兼並破產項目1718個,相應地,下崗職工不斷增加,再就業的壓力較大,成為企業進一步改革的重要困難。而企業經營虧損面上升,最終使銀行不良債權增加,成為金融業潛在風險的主要來源。
第二,從金融運行的社會環境來看,社會信用基礎薄弱。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許多企業信用差,成為金融體系防範風險的主要困難。銀行因此不願增加貸款,化解不良貸款的工作進展很緩慢,有的金融機構甚至發生支付危機和信用危機。社會信用基礎較差,突出表現在:企業逃避銀行債務嚴重,有的企業抗還本金、拒付利息,甚至借兼並或破產之機,「懸空」所欠銀行的債務。這不僅增加了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而且防礙了化解金融風險措施的執行。
第三,從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來看,內控制度不力成為影響金融安全的隱患。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防範風險的機制不健全,不能動態跟蹤檢查貸款質量,貸款「三查(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檢查)」執行情況中,貸後檢查情況較差,「重貸輕管」的傾向比較突出,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相對薄弱,加上大部分銀行資本充足率遠低於8%的國際標准,因此,銀行危機的隱患較為嚴重。
第四,從金融市場發展來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明堵暗通」,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由於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貸款,企業自有資本金不足,負債率較高,一旦經營陷入困境,就容易把金融體系陷入危機。
第五,從金融監管來看,存在外部監管代替內部監管的傾向,金融監管效率較差。長期以來,我國金融監管的計劃經濟特徵比較突出,證券市場規范性差、並主要採用「審批制」管理方法,隱含著一定的市場風險;保險市場無序競爭,違規現象嚴重。因此,完善證券市場、保險市場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此外,金融機構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加上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風險缺乏動態監管,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風險預警體系,尤其是非現場監管信息的及時性和透明度較差,潛在金融風險不能得到及時監測和有效防範。
第六,從依法治理金融來看,違反金融規章制度的行為比較普遍。部分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業務經營和管理過程中,越權經營、違反財務會計制度、賬外經營、審查不嚴等問題屢禁不止。此外,金融業務中,貪污、受賄、內外勾結的欺詐手段呈現高科技、專業化的趨勢,這些因素容易成為局部性金融安全問題的重大隱患。
最後,從外部因素來看,國際游資可以越來越自由地進入國內金融市場。當外資大量流入時,國內金融資產價格便會大幅上升,甚至出現泡沫;一旦出現外資大量出逃,相關金融資產價格就會大幅下降,由此可能引發潛在金融風險,甚至產生金融安全的潛在威脅。金融開放條件下,隨著國內金融市場創新的推進,以及新的金融工具(證券投資、期貨、期權交易)的廣泛使用,國際游資投機獲取利差的機會有所增多,游資的「大進大-」,可能給我國金融安全帶來潛在威脅。
三、入世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我國的金融業是改革的薄弱環節,如果中國金融市場全部開放,勢必將面臨如下幾方面的金融沖擊:
第一,尚未走向企業化經營的國有商業銀行系統盡管其分支機構眾多,但它們在服務質量、工作效率、經營能力、技術條件等等方面是無法與發達國家實力雄厚的大銀行相競爭的,一旦外資銀行大量進入並放開其人民幣、外幣儲蓄業務的限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儲戶流失的嚴重問題。
所以,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銀行業改革的重點,力爭在產權結構、技術創新、資產質量、制約和激勵機制及服務效率等方面合乎先進國家銀行業的標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全社會貨幣資源的分配中佔有絕大比重,只有這四大銀行的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的銀行體系才有可能適應開放條件下的銀行業競爭。
第二,資本市場開放的前提是人民幣資本帳戶下的可自由兌換。要盡快調整思路,按市場經濟規律培育中國的資本市場,以有效的資本市場帶動中國的實體經濟結構和金融結構調整。
第三,保險市場的開放目前已在進行,按照GATS條款的要求實行徹底開放,中國面臨的緊迫問題是如何利用再保險和再再保險機構解決經濟金融體系的安全運行問題,如何在大規模引進國外保險業投資之前明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市場承擔度和政府承擔度問題。由分業經營、分業管理走向混業經營、統一監管,已成為必然趨勢。
第四,管制性利率和有管理浮動匯率是中國現行金融體制的兩根支柱,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
第五,透明度和自由化是每個申請加入WTO國家必須遵循的兩條游戲規則,這兩條游戲規則也是金融開放的前提和精髓。提高金融運行的透明度,重建社會信用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四、保障金融安全的方法
最近幾年,我國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是,我國金融領域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比如,中國人民銀行的資料顯示,前年我國的不良貸款率接近30%。金融當局應時刻注意金融隱患,防範金融風險,最要緊的就是強化金融監管。加強金融監管的具體做法:
首先,強化央行的獨立性既是強化監管的內容,是加強監管的前提條件之一。
二是,要求從健全監管法規、嚴格監管制度、改進監管方式、強化監管手段、完善監管體制等方面,全面提高金融監管水平。
三是,充實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機構監管力量,轉變監管理念,把工作重心從審批事務轉移到對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的監管上來。
四是,加強社會監督和來自新聞輿論的監督力度。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要注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以健全金融體制為保障,以依法治理金融為手段,以穩步推進金融改革為步驟,保持金融穩健運行。具體來說,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循序推進金融對外開放,切實把握開放程度與次序。
一是,在金融開放的政策安排上,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國內金融業發展的現狀,選擇適當的開放時期和開放程度,做到從長計議,逐步推進。
二是,對外開放要考慮到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實力較弱的現狀,注意培植國內金融機構競爭實力。要逐步將國內金融機構推向國際市場,扭轉國內金融機構在國際競爭中處於絕對弱勢的狀況。
三是,對外開放要關注國際游資可能帶來的沖擊,制定有效的措施防止國際游資的「大進大出」。要選擇適度開放的金融政策,尤其在資本項目開放等問題上,採取慎審態度。
第二,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金融危機表面上體現為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償債危機、經濟危機。實際上,金融危機常常內生於金融體制內部,由不完善的金融制度所引起,它是不健全的金融體制潛在風險的結果。
完善的金融體系是抵制國際游資和金融危機傳遞的重要制度基礎,為此,需要建立具有自我約束機制、透明度高的高效金融體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要逐步建立符合市場取向的金融制度,以建立具有公司治理結構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為重點。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要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防止管制利率和固定匯率形成市場失衡,化解潛在金融風險。
第三,完善金融監控制度,建立安全預警網路。
金融制度內部缺乏風險控制措施,會在不同金融主體金融業務之間產生風險收益的不對稱性,並導致風險中立者或風險規避者轉化為風險偏好者,加劇金融風險的累積。一旦市場機制使收益與風險對稱起來,業已累積的風險就會暴露出來,最終導致金融危機。要從維護金融安全出發,建立靈敏、高效的金融危機預警機制和救援措施,構建防範金融風險、遏制過度投機的堅固防線。通過監測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時採取防範金融風險的應對措施,防止金融風險的累積,保持對外經濟金融的基本穩定。
第四,牢固樹立危機意識,加快法制建設進程。
金融危機的發生常常與金融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密切相關。我國在採取市場取向改革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制度,尤其在數據統計、信息披露、外部監管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法律、法規上的空缺。為了防範金融風險,要及時調整有關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法律安排。防範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要通過立法來解決體制性風險,強調依法進行金融監管,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金融創新的需要。主要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適應金融對外開放的要求,梳理、修改、完善有關法律制度,建立適應國際法律建設潮流和我國金融業發展需要的金融法律體系;二、要依法治理金融,強化金融執法,從市場准入、從業資格、信息披露、風險控制等方面,確保有關金融法規制度的有效實施。三、要理順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強化市場規則和相關管理制度,依法保護金融機構的利益,使依法治理金融進入良性循環。
第五,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網路。
金融安全問題具有全球性,一個國家金融安全問題常常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傳遞效應。東南亞金融危機表明,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合作機制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促進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
做到"安全與效率兼顧"是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過程中始終如一的目標。近些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使得我們在通過改革開放提高效率的同時,必須時刻顧及到金融安全問題,並把"安全"放在"效率"之前優先考慮。特別是剛入世的過渡期,加強金融安全迫在眉睫。
Ⅲ 請問這次金融危機的起因是什麼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哪些解決這次金融危機的對策有哪些
1.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2.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這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3.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4.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5.對中國的影響.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去
對中國的具體影響:
(1)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出口方面: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張斌說,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進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從而導致其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繼續降低,而投資支出將出現增加,「這對中國的外貿出口並不是一個利好消息」,如果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而製造業因投資增加而逐漸恢復活力,那麼勢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數量。
(2)加大國內進口商品成本:進口方面,由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則與美元匯率密切相關,目前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勢的強弱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高低,從可以觀察到的數據來看,由於近期美元逐漸反轉走強,原油、鐵礦石等商品的價格顯現下降趨勢,這對需要大量資源性產品的中國來說本屬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倒閉、美林公司被收購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國政府宣布接管的「兩房」,美國金融市場反復動盪嚴重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和持有者的信心。
(3)重創國內金融市場信心.
(4)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損失:雷曼兄弟破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的直接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的次級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出現衰退,它會傳導到中國來。美國《商業周刊北美版前執行總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羅伯特道林:(對持有大量美國金融機構股票和基金的中國銀行業的擔心。根據破產文件顯示,雷曼兄弟前30大無抵押債權人主要是亞洲金融機構,包括日本的Aozora銀行、中央三井信託、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實業銀行、信金中央金庫、國內金融機構中中國銀行再度被牽涉其中。據報道,雷曼對日本Aozora銀行欠款額達4.62億美元,對瑞穗實業銀行欠款額達3.82億美元,對花旗集團香港子公司欠款額約為2.75億美元,而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也曾主導給雷曼貸款5000萬美元。
6.中國的應對措施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連續四次下調基準利率,三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實物交換對於國際上交易來說可防範匯率變動的風險,對金融危機的解決沒有幫助.
Ⅳ 如何優化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負債端
從負債端向資產端演進,混業經營趨勢明顯。互聯網跨界金融從虛擬賬戶體系和支付起家,一步步把網購支付、線上繳費發展成百姓上網行為中的剛性需求。隨著余額寶的出現和迅猛發展,投資理財等資產端業務逐步也將成為百姓網路行為的剛需。大的互聯網企業實際上已經慢慢成長為跨界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
互聯網作為一項技術,在過去20多年裡一直影響著全球的金融業。在國外,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後台和渠道。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為廣泛的美國,並不單獨存在「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那麼為什麼跨界金融在中國高歌猛進,在某些細分領域創造了看似暫時領先全球的優勢,從而出現了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P2P、眾籌、互聯網理財、電子貨幣、互聯網保險與證券、網路小貸、虛擬賬戶體系等具體表現形態,一波一波,呈漣漪效應,攪起市場脈動。
這一方面歸功於監管部門「包容性增長」的監管理念,為業態快速發展創造了相對於國外更加寬松的環境和土壤。互聯網跨界金融在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的諸多創新,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轉型帶來了借鑒和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靈活而激進的運作模式,以互聯網創新的外衣,從傳統金融的經營活動中攫取了一定程度的監管套利。「新金融」的形式多於內容。
Ⅳ 我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化解的對策
我國防範金融風險的優勢。不同於已受到危機沖擊的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與地區的是,我國至少在以下五個方面對防範外來金融風險沖擊是位居優勢的:一是雖然我國利用外資數量巨大,最近五年來吸引與利用外資2000多億美元,但基本上是長期的直接性投資,這不僅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且沒有短期資本投資沖擊的問題。
1994年開始的外匯體制改革,為防止大量投機資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礎;盡管後來同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8條款,實現本國貨幣經常性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但這是在我國外匯儲備已比較充足的基礎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堅實保障條件的。
我國主要加強同世界與亞洲開發銀行的合作,經過努力,從這兩個國際金融機構爭取了大量貸款,並全部直接投資到產業部門、能源與運輸系統的改造、農業發展、環保以及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上;與此同時,在爭取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貸款中,我國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政策,並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牽制,主動性較大。
(5)金融機構負債端壓力加大的對策擴展閱讀:
(一)金融風險防範對金融機構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能為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資金籌集環境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實施金融風險防範,能減少或消除金融機構的緊張不安和憂慮恐懼心理,從而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安定的資金籌集與經營環境,並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經營效益。
2.金融風險防範能保障金融機構順利實現經營目標。金融機構籌集和經營貨幣資金的目的就是獲取利潤,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把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降到最低限度,並能在金融風險損失發生後及時合理地提供預先准備的補償基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降低風險損失,這些都有助於金融機構盈利的增加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3.金融風險防範能促進金融機構資金籌集和資金經營決策的合理化與科學化。
(二)金融風險防範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任何物質的流動,即商品使用價值的流動都會引起其價值的相應流動;同樣,任何價值的流動,也會引起其使用價值的相應流動。作為價值的直接表現形態的貨幣資金流動,必然會引起其他資源的相應流動。
而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減少金融風險損失,並促使貨幣資金向所需部門流動,從而引導其他社會資源合理地流向所需部門,最終避免或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提高其利用效率。
2.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經濟的穩定發展。眾所周知,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帶來的損失金額往往比一般風險造成的損失大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因為貨幣資金的籌集與經營,不但涉及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而且還涉及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即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
所以,金融風險的存在與發生,無疑是對經濟穩定發展的一個威脅。而金融風險防範的實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風險發生後減少它帶來的經濟損失,從而減少金融風險損失給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帶來的波及效應和不良後果,最終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3.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社會穩定。金融是風險行業,金融風險聚集成系統性風險,往往具有突發性強、涉及面廣、危害性大等顯著特徵。金融一旦出現重大問題,不僅會危及金融、經濟安全,而且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經濟危機的歷史表明,經濟危機總是最先導源於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資金鏈斷裂,大量倒閉,工人失業,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加劇。因此,加強金融防範,將金融風險控制在金融、經濟和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共識,是避免社會發展出現不穩定因素的重要舉措。
Ⅵ 企業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控制資產負債率
1、 嚴格控制企業資負債率的增長;
首先要看企業當年實現的利潤是否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利潤的增長幅度是否大於資產負債率的增長幅度。如果大於,則是給企業帶來的是正面效益,這種正面效益使企業所有者權益變大,隨著所有者權益的變大,資產負債率就會相應降低。
2、提高流動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比重,這樣企業資金周轉速度較快、讓變現能力強的流動性資金佔主導位置。調整流動資產結構,流動資產結構主要是指企業的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等資產佔全部流動資產的比重。
3、合理投資是企業通過分配來增加財富,獲取更多的利益。投資規模要適中,合理安排企業資金。首先要分析企業投資額佔全部資產的比重是否合理。
如果投資比重過高,說明企業投資規模過大,投資規模過大就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變現能力和支付能力,特別是在資產負債率極高的情況下,迫使企業償債受到限制,以至影響企業的信譽。其次要分析企業投資項目是否可行,即所投資回報率是否高於融資利率,如果投資回報率高於利息率,則說明該投資是可行的。
4、固定資產的規模,對於企業很重要。
固定資產的數額應小於企業凈資產,佔到凈資產的2/3為好,這樣可使企業凈資產中有1/3流動資產,到頭來不至於靠拍賣固定資產來償債。固定資產比重過高,說明企業變現能力差,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就差。
Ⅶ 如何改進銀行金融服務的的對策及建議
對策及建議:
(1)大力發展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堅持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力發展西部經濟,加大對西部信貸力度。
(2)對民眾,加強金融服務宣傳力度,使得西部低收入者也能利用金融工具使自己的財富最大化。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政策機制。政府應該金融支持與財政扶持並重在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的同時,逐步建立信貸支農的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風險補償、中介服務等政策機制,為農村金融服務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大力整治社會信用環境。
(3)對農民進行金融知識的培訓,讓農民利用各種金融工具使自己的財富最大化。
服務意識創新。
(1)服務意識的創新,首先是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客戶購買金融產品是為了享受金融服務的,只有認識到客戶的重要性,並且一切服務圍繞著客戶,才能留住客戶,留住客戶的資金。
(2)其次是樹立「銀行客戶雙贏」的經營理念,在服務產生的價值理解上要發掘層次的內容。再次是樹立「服務第一」的思想觀念,在服務內涵上應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開辟新功能,增加新內容,拓寬新的服務渠道。
(3)第四是服務要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在服務的空間上擴展;把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由系統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發展中間業務轉移到全方位支持社會經濟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中去。最後是樹立「服務到家」的主動服務理念,使服務意識與不斷變化的服務需求和拍甚至超前。引進回訪制度。客戶辦理完業務離開並不是服務流程的終止,需要建立創新性的銀行回訪制度。建立創新性的顧客回訪制度一方面有助於銀行保持現有顧客、尋找潛在顧客,使銀行服務流程的終點重新又變為起點;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回訪准確把握顧客需求,為產品創新提供必要的資源。
明晰市場定位,實施差別化、個性化服務策略。首先,建立客戶信息管理系統。對客戶的檔案分門別類進行管理,據個人的性別、年齡、職業、交易習慣和業務偏好等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的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通過全方位的個性化特色服務,不斷吸引客戶,培育更多客戶群。其次,銀行要進行充分調研,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市場細分,將客戶分為優質客戶一般客戶和低質客戶等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客戶對銀行金融服務產品的需求各不相同,給銀行帶來的利潤相差也很大。銀行要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主要目標客戶,為其置身定做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獲取更大利潤。
提高金融創新能力,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金融產品和特色服務。商業銀行可以從三方面採取產品創新的措施。
強化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業務經營、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尤其是要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並且有效實施內部控制體系。對於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監督要到位,防止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騙取客戶資金,或者私自客戶資金。另外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支持和鼓勵員工為做好工作所作的全部努力,包括創新、對銀行的忠誠和責任感等。建立員工業務考核獎懲機制,採用目標責任制的形式,將目標責任與考核獎懲掛鉤,為了有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可以從物質激勵、事業發展激勵、培訓發展激勵、工作激勵、精神激勵幾方面人手。
服務創新中的人才培養 服務創新中的人才培養商業銀行應培養一批具有現代化科學技術和金融理論實踐水平的人才,以適應新形勢下金融為經濟服務的客觀要求。一要組建專門的創新團隊,充實科技隊伍,增強科技保障實力。二要加強對一線員工的培訓,提高業務技能。提升技術在服務創新中的支持力度通過技術創新推動服務創新,三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四是加快科技應用推廣和創新步伐,進一步把商業銀行的科技優勢演變為核心競爭力,開拓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在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務的同時,促進商業銀行的超常規發展。
Ⅷ 金融危機下銀行監管應該注意的問題及防範對策
一是在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設置「防火牆」,防止系統性的風險在不同市場間的過度擴散,由於沒有有效的防火牆的安排,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資本市場的共性及時向銀行信貸資產傳導擴散,從表外向表內擴散,使危機在信貸資產、房地產資產、信用資產全面爆發。
二是哪些是系統重要的機構,哪些不是系統重要的機構。哪些太大不能搞,以便連續太多不能搞,這些是系統的重要機構。在大的危機救助時,對這些機構的救助就不能對道德風險的原則所過分約束,現在的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像雷曼兄弟最大的交易對手是不能或者也不應該輕易讓它倒閉的,美國政府當時就沒有想到雷曼的倒閉會帶來這么大的問題。
三是防止產品的過度創新帶來的風險。金融產品創新在分散和轉移風險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風險。每多一個層次,信息就衰減一次,激勵機制就軟化一次,風險就放大一次。因此,金融產品的創新應堅持簡單、透明的原則,設計適當的產品,賣給適當的人,具體金融產品創新的行為監管是今後監管的一大挑戰。
四是全面的監管協作十分重要。國內監管當局要加強和央行宏觀經濟部門的協作,採取有利於經濟穩定和經濟周期的宏觀措施,國際上雖然建立全球或者區域性的統一監管組織是不現實的,但是監管當局應該通過國際多邊組織等共同推進監管原則,非常時期監管行動統一以及監管信息的共享等。如對沖基金等體系的監管,只能採取全球統一的行動,才能使全球統一監管,防止監管松動。
四是防範銀證業務往來的相關風險,連接銀行業貸款違規記錄、連接銀行為企業債券等各種衍生產品進行擔保,提高了金融風險從外市、股市向信貸市場傳遞渠道。二、加強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風險管理,堅持採用審慎調查,要求銀行開展房地產貸款專項調查,並要求銀行開展房地產貸款的職責。
三是金融機構充分估計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加大力度,引導房地產不良貸款進行證券化,嚴禁將房地產不良貸款進行證券化。五是加強財產監管,嚴格地來說,08年以來,銀行業在這方面達到了很好的成果,資本回報率也高達17.1%,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後里達到5384億元,比上年增長三層。
今後銀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是幾方面:一是如何防止不良貸款的反彈,信用風險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尤其是信用中心,仍然是我國銀行業的主要風險。當前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平衡好保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當然,有利的條件是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在不斷完善,風險控制抑制和能力在提高,監管者的水平也在不斷的完善。
二是如何提升銀行業的盈利結構。目前國內銀行業利差收入占利潤比重很大。凈利潤的縮小是一個趨勢,今後很難確保還像過去有三個百分點這么高的利差,盈利結構的調整對銀行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正確的方向是做好市場細分和業務整合,提升業務附加值,
三是如何重新認識金融創新的作用,提升銀行業全面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機制。此次金融危機讓我們深刻反思和不負責任所帶來的巨大風險。但反過來我國銀行業,我國的創新還處在需要進一步發展的階段,包括金融產品的創新,也包括金融機構的制度和市場的創新,目前是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銀監會會適度負責任的創新一直是大力提倡的,要求銀行業金融創新要堅持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披露的創新原則,堅持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並行不悖,同時監管當局要做到金融創新和監管創新並行不悖。我們關心是商業銀行開展金融商業創新時要實質性提升全面風險管理能力。例如列表管理、產品創新管理、跨市場業務的管理、流動性風險和交易對策管理等等,才能做到風險可控,才能做到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