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率變化如何影響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
簡單的說:利率上升,對於企業來說,貸款成本上升,企業會減少貸款,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肯定獲利就少了;利率下降則相反!
2. 傳統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相比之下,借貸交易是最純粹的跨時間價值交換,你今天從銀行或者從張三手裡借到版一萬元權,先用上,即所謂的"透支未來",以後你再把本錢加利息還給銀行、還給張三。對銀行和張三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把今天的錢借出去,轉移到以後再花。
到了現代社會,金融交易已經超出了上面這幾種簡單的人際交換安排,要更為復雜。比如,股票所實現的金融交易,表面看也是跨時間的價值配置,今天你買下三一重工股票,把今天的價值委託給了三一重工和市場,今後再得到投資回報;三一重工則先用上你投資的錢,今後再給你回報。
3. 請問金融機構的功能
金融機構的功能如下:
1、在市場上籌資從而獲得貨幣資金,將其改變並構建成不同種類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資產,這類業務形成金融機構的負債和資產。
2、代表客戶交易金融資產,提供金融交易的結算服務。
3、自營交易金融資產,滿足客戶對不同金融資產的需求。
4、幫助客戶創造金融資產,並把這些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市場參與者。
5、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保管金融資產,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
(3)交易成本如何影響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非銀行金融機構分類:
1,公募基金:向公眾募集資金的基金管理公司
2,私募基金:向合格投資人募集資金的基金管理公司。
3,信託投資機構:專門(或主要)辦理金融信託業務的金融機構。它是一種團體受託的組織形式。信託機構的產生是由個人受託發展為團體受託。
4,證券機構:專門(或主要)辦理證券業務的金融機構。證券機構是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主要有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投資信託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證券金融公司、評信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等。
5,合作金融機構:合作金融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金融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有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勞動金庫、郵政儲蓄機構、儲蓄信貸協會等。
6,保險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國家保險局、相互保險所、保險合作社及個人保險組織等。
7,融資租賃機構:主要有商業銀行投資和管理的租賃公司或租賃業務部,製造商或經銷商附設的租賃公司。
8,財務公司:又稱金融公司,各國的名稱不同,業務內容也有差異。但多數是商業銀行的附屬機構,主要吸收存款。
4. 降低交易成本並提供金融便利的功能是所有金融機構具有的基本功能。對還是錯
錯,降低交易成本並提供金融便利:比如,大面額支付時,用現金是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用銀行轉帳安全也方便,就是金融便利。但說成是所有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就錯了。
5. 從交易成本角度解釋金融中介存在的合理性
金融中介的存在是為那些不如帶懂金融的人進行的一種有報酬的推薦行為,雙方都是有益的
6. 利率的變化會如何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舉個關於中國經濟的例子
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
1、宏觀經濟方面
利率調整可以在不擴大貨幣供應的條件下,改變社會資金總量和借貸資金的供給,從而影響總供求。其主要體現在短期內對總需求的調節,利率降低一方面增強居民的消費動機,另一方面導致企業投資需求的增加,從而導致總需求的增加,但是從長期看來,低利率導致的企業投資規模擴張會傾於增加總供給。
由於資產價格等於該資產未來現金流或收益的貼現,在未來現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況下,用來代表貼現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該資產的價格也就越高,反之同理。因此利率變動對房地產和證券市場的影響不可小覷。
國內外利率差異會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際利率高於本國利率時能促進本國資金外流,同時防止外國熱錢流入,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收支順差。
2、微觀經濟方面
對個人而言,儲蓄是其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以後的消費部分。利率變動會影響儲蓄收益和個人儲蓄傾向,從而調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相對比重。
居民可用多樣化的方式保有其儲蓄——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而金融資產中,又有貨幣資產和股票、債券等非貨幣資產。利率變動對通脹率和各種金融資產收益率的影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資產持有結構。
利率作為企業借款的成本,對投資的規模和結構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總體來說,投資項目收益既定時,社會投資規模會與利率的升降反向變化。因此國家可以通過調節基準利率進行宏觀調控。
利率的變動會影響資本流動的方向與規模,從而會對投資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差別化的利率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
利息成本支付是企業盈利的最低界限,利率水平也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對企業進行約束和激勵,使資源更集中於優質高效的企業
7. 為什麼金融機構具有降低交易成本這一功能
除非年費,補卡費,掛失費等費用外,沒有消費當然無需還款了。
銀行在賬單日後發賬單,提供具體需還款金額的,按要求還款即可。
8. 如何控制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可以分為幾個方面:1、交易手續費;2、交易誤差;3、其他成本。 有些投資者會問頻繁的交易會不會造成交易手續費過重?很多投資者對於頻繁交易是非常反感的,這其實也是一種誤解,從統計學的角度上來說,統計樣本數目越大,則統計標准誤差越小,檢驗結果可靠性越高。如果交易次數太少就不能在概率上體現交易成功的次數。因此,我們說必須有足夠的交易次數才能看出交易成功的概率。經過實證研究,交易手續費占利潤的10--20%是不會對盈利結果產生太大的影響。 交易誤差是在交易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投資者從分析行情到形成交易決策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能造成交易指令不能及時、准確的下達,因此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我們從決策角度上看,市場是隨機波動的,上漲或下跌都有可能,因此,在決策時候,應該採用決策樹的形式,同時對價格的上漲或下跌都預先准備預案,才能盡量避免交易誤差。 其他成本主要指資金成本、人力成本、信息成本等。資金的本身是有成本的,如果投資在了股票市場就損失了投資於其他市場或行業的機會成本。但這主要與投資者的盈利預期有關,如果投資收益太少,相信不會有人選擇這種投資方式。人力成本和信息成本是隱性成本,但也是很重要,為什麼我們說普通投資者不適合基本分析的原因就在於此。進行基本分析需要大量專業的人才,而且需要較長的研究時間,同時信息的獲得也是需要花費的。普通投資者根本無法做到這些。從另一方面考慮,機構如果都採用這種分析方法,那麼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的。現代金融投資方法同樣如此。所以,為什麼國內大部分投資者都使用技術分析,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此。
9. 銀行作為金融中介,怎樣降低交易成本
銀行是金融機構的一種,金融體系(也就是資金融通機制)一共有兩種,金融市場和專金融屬機構。在金融市場中,借貸雙方通過相互匹配(需要匹配成本),直接達成借貸交易,由於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這需要監督成本。
而金融機構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匹配成本、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通過金融機構,借貸雙方不直接達成交易,存款人直接將款項存入銀行,而借款方從銀行而非直接從存款人獲得資金。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可以對借款人進行專業監督和審查,由於審查借款人的數量非常多,使得銀行專業化、程序化,這就產生了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出現自然降低了成本。
10. 交易成本到底如何理解
交易成本抄(Transaction Costs)又稱交易費襲用,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企業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