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佛的反危機措施是什麼
1929年3月,共和黨人胡佛就任總統。胡佛曾以「每家鍋里有一隻雞,每戶車房裡有一輛汽車」作為競選口號,並以「偉大的社會工程師」自詡。正當壟斷資本家們高唱「繁榮」贊歌的時候,經濟危機已悄悄地襲擊了美國。農業危機從1927年即已發生,有一百多萬個農場破產。作為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三大支柱的建築、汽車和鋼鐵工業,從1928年11月、1929年5月和6月,也分別開始出現生產停滯的現象。從1929年9月起股票價格開始下跌,並繼續發展,10月21日發生了第一次股票慘跌,股票持有者大量拋售,到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僅開盤半小時,股票出售達1600萬股,創造了美國證券拋售的最高記錄。股票市場全部崩潰。月底,股票所有人損失已達150億美元。股票行市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晴雨表,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的崩潰,正是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壟斷資本家驚呼:「黑色的星期五」又來臨了!經濟危機立即遍及各部門,美國經濟出現了總崩潰局面。
大蕭條的嚴重程度在美國史上是空前的,1929年至1933年,私人投資由160億美元減至3.4億美元,工業生產在1929年夏至1932年下降50%。1929年至1933年,國民收入由878億美元降至402億美元,人均收入由681美元降至495美元。有10萬家企業倒閉。1929年10月至1932年底,有5500家銀行破產。1929年非農業工人失業率為1/20,1930年為1/7,1931年為1/4,1932年為1/3以上。在職工人工資低,且只能部分時間作工。1929年至1933年,薪金減少40%,紅利減少近57%,製造業工資減少60%。分期付款購買汽車、房屋的人仍需按原價和利率付款,債務沉重。城市中付不起房租的人被趕出住房,擁擠在被諷喻為「胡佛村」的臨建棚中,許多人靠馬鈴薯,乃至野草度日,死亡相繼。農場主同樣受到大蕭條的打擊,農產品價格下降比非農產品更甚。1932年農產品下跌55%。而非農產品下跌27%。農場總收入由1929年的120億美元降至1932年的53億美元。全國至少有40%的農場被抵押。1930年至1933年,全國約有1/3農場易手。許多佃農的土地被地主收回。最大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經濟陷於一片混亂。
經濟危機爆發後,信奉「自由企業」和「極端個人主義」的胡佛總統,減少私人和企業、公司的所得稅,採取扶持私人企業以擺脫危機的政策。1929年6月,通過農產品銷售條例,設立聯邦農產局,以低息向農場主貸款,收購數百萬美元的農產品,以提高農產晶價格。一年半內購進2.5億蒲式耳小麥和130萬包棉花,但並沒能改變農產品價格狀況,遂在1931年下半年拋售存貨,使市場更加混亂。1930年6月,胡佛不顧1000多名經濟學家的反對簽署關稅法案,對890項商品,提高進口稅率31%到34%,結果影響了必要商品的進口,並引起其他幾十個國家採取報復措施,展開了激烈的國際關稅戰。1932年2月組成以道威斯為總經理的復興金融公司,以5億美元為基金,發行為期5年的15億美元的證券,以便對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鐵路公司提供貸款,在流通領域調節和擴大信貸。1932年7月,復興金融公司的資金增加到38億美元,擴大業務范圍到各州政府、政府附屬單位和私營機構。
1932年在救濟和貨幣政策上政府存在意見分歧。國會中的進步派和通貨膨脹派聯合起來,組成了跨黨派集團,要求通過發紙幣,立即支付退伍軍人的退伍金;要求聯邦實行直接救濟計劃。但這些建議未能在國會通過。在救濟方面,胡佛雖然作了妥協,由復興金融公司貸給各州30000萬美元幫助失業者過冬,另撥給各州15億美元償付公共工程的費用。但這些措施只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當時胡佛不是大大增加貨幣供應量,進行大規模的救濟活動和擴大公共工程計劃,以緩解危機,而是強調平衡預算,奉行通貨緊縮政策,削減政府開支10%。1932年的《歲入法》提高了公司稅、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而摩根和其他金融家、企業家卻利用法律的漏洞在1931年和1932年逃避交付所得稅。胡佛不贊成綜合開發田納西河的計劃,以防其廉價電力同私人公司生產的電力競爭。這些政策均不利於美國經濟的復甦。
胡佛並不恪守傳統的極端自由放任主義,主張以「不屈不撓的個人主義」代替極端個人主義。他強調政府通過鼓勵和促進「自願合作」的精神間接地進行干預。政府幹預應在放任主義范圍之內進行。20年代是美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繼續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年代。胡佛所推行的合作自由主義並不足以對付經濟大蕭條。他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這個重大問題上趑趄不前,只是被迫採取了一些小規模的國家干預的行動。比如,他在四年任期中,公共建築的費用是過去整個28年的費用的三倍,在道路和國家公園上的投資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胡佛的某些反蕭條措施為後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所繼承。
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雖有利於壟斷資本家,但無法阻止危機的進一步發展。1933年3月,美國信用危機總爆發,銀行倒閉,整個金融系統瓦解。在經濟危機風暴襲擊下,美國經濟紊亂到了頂點,勞動人民承擔危機的惡果,處於飢寒交迫,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
羅斯福新政
正當胡佛政府處於困境的時刻,舉行了美國新總統的競選。1932年,民主黨人羅斯福(1882—1945)在選舉中擊敗了胡佛,當選為美國的第三十二屆總統。1933年3月,羅斯福正式就任。當時,最迫切的要求是收拾經濟和政治上的危機,他在就職演說中提出:「這個偉大的國家將會堅持下去……它將會復興,將會繁榮昌盛,」羅斯福在這樣的信念下,開始了他的「新政」,即用調整、改良的方法來扭轉當時美國的困境。他組織了一批經濟學家,即所謂「智囊團」,共同研討了幾百個緩和經濟危機的方案,並經國會通過為法案。從羅斯福就任總統至美國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九年,被稱為「新政時期」。
2. 在救濟方面,胡佛採取了哪些措施
在救濟方面,胡佛由復興金融公司貸給各州30000萬美元幫助失業者過冬,另撥給各州15億美元償付公共工程的費用。但這些措施只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當時胡佛不是大大增加貨幣供應量,進行大規模的救濟活動和擴大公共工程計劃,以緩解危機,而是強調平衡預算,奉行通貨緊縮政策,削減政府開支10%。1932年的《歲入法》提高了公司稅、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而摩根和其他金融家、企業家卻利用法律的漏洞在1931年和1932年逃避交付所得稅。胡佛不贊成綜合開發田納西河的計劃,以防其廉價電力同私人公司生產的電力競爭。這些政策均不利於美國經濟的復甦。
3. 高中歷史 羅斯福新政 8.羅斯福在其就職演說中這樣說道:「為了防止舊秩序的罪惡重演,我們需要
選第三個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政府幹預經濟。政府幹預是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組成雙重保障。聯邦儲備銀行成立的目的在題目中提到了,就是穩定貨幣流通,加強政府對貨幣金融領域的監管
4. 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美國財政部長
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財政部長是查理士·格茨·道威斯。
查理士·格茨·道威斯 (Charles Gates Dawes)(1865-1951) 美國共和黨人。副總統,財政部長,因道威斯計劃獲得1925年諾貝爾和平獎。
1865年出生在俄亥俄州,1884年畢業於馬里塔學院。
1884~1886年在辛辛那提法學院學習,獲法學士學位。
1887~1894年在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從事律師業務。
1894~1897年先後在煤氣燈公司和焦炭公司任過總經理。他最初介入政治,是在伊利諾斯州為威廉·麥金萊組織競選活動。
1897~1902年,在麥金萊的行政機構中任財政部審計官,後改任美國第一任預算局局長。
1902年在芝加哥創辦伊利諾斯州中央信託公司,先後任該公司經理和董事長。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遠征軍中任軍需部部長,負責采購軍用物資,升至准將軍銜。
1921年被沃倫·甘梅利爾·哈定總統任命為國家預算局局長。
1923~1924年任德國財政和賠款問題專家委員會主席,提出穩定德國戰後財政以保證賠款的道威斯計劃。
1925年同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共獲諾貝爾和平獎。同年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以139票對379票之差敗給了與卡爾文·柯立芝。遂於1925~1929年在柯立芝政府任副總統。
1929~1932年任美國駐英國大使。
1932年以後為復興金融公司經理、芝加哥地方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董事長。
1951年4月23日死於伊利諾斯州的埃文斯頓。 著有《偉大戰爭日誌》、《副總統筆記》、《出使英國日誌》等。
道威斯之所以名噪一時,不僅因為他曾是美國的副總統、一位壟斷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而且主要是因為他主持制定了「道威斯計劃」。這個計劃解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無能為力的戰敗國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並有助於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25年12月10日,在奧斯陸,美國副總統查爾斯·蓋茨·道威斯榮幸地站在了國際諾貝爾和平獎的領獎台上。這是對他在一年前解決德國賠償問題上的卓越貢獻(即道威斯計劃)的肯定。
5. 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在美國當時總統胡佛主張最好的經濟是什麼
自由放任經濟。
(1)胡佛的反危機措施:①經濟大危機爆發後,胡佛政府繼續奉行自由放任主義,讓經濟進行「自我治療」,他反對政府幹預經濟,拒絕穩定股市的建議,否決國會的救濟方案,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勞工自願組織起來,共同維持生產和投資,穩定工資和物價,並削減個人和公司所得稅,以鼓勵企業投資。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關稅,導致其他國家也紛紛高築關稅壁壘,加劇了世界性經濟危機。②1932年是總統大選年,為贏得選舉,胡佛被迫採取兩大措施:一是成立復興金融公司,向大銀行、大企業、大農場提供貨款,並允許復興金融公司向各州發放貨款,進行救濟。二是簽署緊急救濟與工程建設法,擴大公共工程項目。但是,胡佛依然實行通貨緊縮政策,削減政府開支,反對聯邦政府進行救濟。胡佛政府所採取的反危機措施猶如杯水車薪,最終沒有實現制止危機的效果。
(2)胡佛反危機政策失敗的根本原因是:①固守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錯誤地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完美無缺的制度,自身可以進行調節,因而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競爭。但是自由放任造成的生產、流通、分配等領域內的無政府狀態,使經濟長期處於混亂、失衡的狀況中,從而無法擺脫危機。②胡佛在三十年代大危機期間屢次否認危機的原因在於美國自身,而把危機說成是由於外部原因所致。如果認為危機的根源不在美國國內,胡佛也就絕不可能採取任何大的行動來改善和修補美國本身的經濟制度,也絕不可能採取任何含有大變革意義的反危機措施;即使迫於惡劣的經濟形勢而採取了某些措施,也不可能真正治癒或戰勝這場危機。這也是胡佛的反危機措施之所以不疼不癢、縮手縮腳,以至最終徹底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當時的種種跡象表明:這一失敗絕不僅僅是胡佛個人的失敗。胡佛干預經濟的失敗,正如他採取干預經濟的政策一樣,都標志了統治美國經濟百年之久的放任主義政策的失敗。統治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百年之久的古典放任主義經濟理論已經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國家作為一種高踞於社會之上的力量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的一個時代結束了,新的時代即將開始。
6. 羅斯福在金融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著名的羅斯福新政
金融方面(新政是從金融方面開始的)
(1)挽救銀行危機,改革與開始管理金融制度。為了解決銀行貨幣荒,它委託各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銀行資產發行貨幣,授權復興金融公司用購買銀行優先股票的辦法給它們提供流動資金。為了恢復群眾對銀行的信任,它規定由財政部整頓銀行,並監督銀行的重新開業。財政部根據要求採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銀行,淘汰了無償還能力的不健全銀行。為保護銀行儲備和阻止黃金外流,它禁止儲藏和輸出黃金。(2)3月20日通過了羅斯福提出的節約法,縮減政府開支和退伍軍人津貼5億美元。(3)先後通過提供證券實情法、證券交易法及銀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爾法以加強對銀行、證券市場和貨幣的改革和管理。(4)美元與黃金脫鉤,使美元貶值,放棄金本位制。實施結果:金融方面的措施是獲得了成功的,通過以上措施羅斯福政府維護並加強了美國金融資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強了國家對金融制度的管理與控制。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佔1/3。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7. 1929-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時,是處於通貨緊縮中嗎
不是通貨緊縮 而是很嚴重的通貨膨脹
1.這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經濟發展的本身又潛伏著嚴重危機。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了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他們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尚不足24%。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另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20年代,國民收入的1/3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佔有。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發展到令人難以相信的極端,股票以其賬面價值的3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准備了條件。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
2.這場經濟危機的特點
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徵,教材對此歸納了三點:第一,它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它持續的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第三,它破壞性大,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了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
3.這場危機的影響
對這場經濟危機的影響,教材從局部和整體兩個方面進行了歸納。從局部看。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的背景
在這場經濟危機中,美國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面對嚴重的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只是堅持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等待經濟形勢的好轉,致使危機更加嚴重。到1933年初,美國已有半數銀行倒閉,13萬家以上企業破產,完全失業人數達到1500萬至1700萬。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在這種形勢下,羅斯福以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競選宣言,贏得絕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擊敗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羅斯福新政是指羅斯福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加強干預的措施。其主要內容有:第一,整頓財政金融體系。羅斯福上台伊始,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通過成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復銀行信用。到4月,存回銀行的貨幣已達10億美元。銀行信譽的恢復,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它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第二,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行業擬定公平競爭法規,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工業復興法的中心是企圖依靠國家和壟斷組織聯合的力量,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第三,凋整農業政策。獎勵農民壓縮產量,目的是限制農業生產,克服生產過剩,以提高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第四,積極推行「以工代賑」。羅斯福政府在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救濟失業的同時,推行「以工代賑」,通過興辦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進而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同時還能造福於社會。
3.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政府為應付危機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生產關系進行局部上的改變,以使其適應社會生產的需要。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很多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材對此歸納了三點: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其次,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的信任,從而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第三,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加強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H對其他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8. 美國復興金融公司是什麼類型的公司
嚴格的說,這個來公司屬於經自濟開發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就是專門為經濟開發提供長期投資或貸款的金融機構。你肯定知道20世紀30年代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那次大蕭條吧。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後,美國政府成立復興金融公司拯救金融市場,這個公司一直到50年代才解散。當初美國全國擁有房地產的居民有40%無力償還,到公司解散時其中的80%已重新具備償債能力,公司賬面上最後略有盈餘。
因為太久遠,所以現在對這個公司的研究已經不多了。
9. 奧巴馬當選美國新總統 請問他能改變美國或者能實現所謂的美麗的美國夢嗎
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知道世界經濟什麼時候才達到最低點,什麼時候才開始回到復甦的軌道上。過去一周里發生了許多的政治事件——巴黎召開了首腦會議以及美國國會通過了保爾森(Paulson,美國財政部長)的救市計劃——但那些事件都已被證明了不能成為經濟形勢的轉折點,它們都只不過是通往經濟大蕭條的道路上的其中幾個站點而已。
但我們確切知道的是,上次全球銀行危機轉危為安的確切時間,以及人們什麼時候開始恢復信心。事實上,經濟大蕭條開始的准確時間為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恐慌,而人們的信心恢復的日期為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在當天發表就職演說。
羅斯福的1000頁傳記已成為筆者寫作的一個最有價值的參考。而康拉德·布萊克(Conrad Black,加拿大傳媒大亨)從羅斯福傳記中觀察到,美國人所熟知的總統就職演說只有兩個——1961年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的演說以及1865年3月4日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第二次就職演說。美國的中小學依然向學生們教育林肯的偉大諾言:「勿以怨恨對待任何人,請以慈愛加給所有的人;對正義的事業堅信不移,因為上帝業已使我們的眼睛看見正義。」這就是林肯在內戰後關於停止國內紛爭的承諾,只是暗殺事件發生後,他才無法繼續履行這個承諾。
羅斯福的就職演說在過去幾個星期一再被引用:「這個偉大的國家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它會復興和繁榮起來。因此,讓我首先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一種莫名其妙的、喪失理智的、毫無根據的恐懼,它把人轉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
目前的信貸危機與1929年-1933年之間的經濟大蕭條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大多數相似之處都集中在經濟上,或者是在對於大蕭條起因的長期學術辯論上。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和英格蘭中央銀行總裁默文·金(Mervyn King)兩人都對經濟大蕭條進行了透徹的研究,因此人們可以合情合理地期待央行能避免重蹈20世紀30年代初的覆轍。在這個貨幣供應理當放鬆的非常時刻,他們是不會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的。
雖然人們對1932年和2008年這兩個大選年的美國政治局勢的相似之處討論得很少,但迄今為止總統辯論並沒有顯示出多少智力上的嚴謹。在這兩次選舉的4名候選人中,1932年時任共和黨主席的赫爾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可能是把握經濟理論最好的候選人,但現有的理論並不足以應對目前經濟危機。
1932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是羅斯福,而2008年的候選人是奧巴馬。兩人都是在哈佛接受律師學位的教育,因此他們都還不夠資格成為經濟學家並處理好經濟問題。1904年,羅斯福繼續留校進修,擔任學校期刊《哈佛紅》(Harvard Crimson)的執行編輯;而奧巴馬則是《哈佛法律評論》(The Harvard Law Review)的編輯。他們兩人都是天生的演講家,依靠的是作為政治家與公眾交流和打動大眾的能力。
在這兩場總統大選的4名候選人中,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是個不走運的共和黨人,他不得不為了執政黨的連任參加大選,在經濟危機的危難時刻只好硬著頭皮與民主黨較量一番。人們曾這樣評論麥凱恩的處境:「一名男孩站在熊熊烈火燃燒的甲板上,除了他之外,其它夥伴都已經逃跑了。」
針對保爾森計劃的爭論,那些來自20世紀30年代初的論點在國會中重現。共和黨人希望國會能批准通過政府動用大規模資金購買銀行的壞賬,而這個提議最終還是實現了。他們的理由是為了保護銀行系統,這確是個合理正當的理由——如果銀行系統崩潰的話,整個經濟體系都會遭受災難般的影響。民主黨則希望這筆錢能分發給有經濟困難的中產階級家庭,以及那些已經出售抵押貸款的房屋業主,而非分發給那些提供抵押貸款的銀行家。時光倒回到20世紀30年代初,羅斯福信奉「工作福利」的政策,而胡佛則採取放款給銀行家的策略。
也許美國政府在19世紀30年代採取的最有效的行動就是建立復興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美國在三十年代為應對經濟危機而設立的金融公司),期間該公司向企業分發了大約100億美元的資金。這個舉措如此成功以致被誤認為是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而事實上復興銀行公司是胡佛總統倡議的計劃之一,其堅持的原則是該公司不應該向個人提供資金。而在1931年羅斯福擔任紐約市市長時已經創立了臨時緊急救濟署(Temporary Emergency Relief Administration),為失業人士提供食物和衣服,有時還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
胡佛由於經濟大蕭條而被世人所指責,因此在1932年的總統選舉中,羅斯福以獲得472張選舉人票的絕對優勢,戰勝了僅獲得59張選舉人票的胡佛。而麥凱恩擁有比胡佛更多的優勢,那就是他不是現任總統。
事實上,麥凱恩一直都在批評布希政府的政策。然而,他也像胡佛那樣,都是執政黨的候選人。當然,也不是說在經濟衰退的形勢下,執政黨在總統選舉落敗已經成為絕對的游戲規則,但經濟危機引起的恐慌越大,執政黨連任的機會就越渺茫。
羅斯福上台後,經濟並沒有立即復甦。事實上,20世紀30年代初在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的領導下實施了多項行之有效並得到世人認同的政策措施後,英國的經濟水平是超越了美國的。但羅斯福的樂觀主義精神對美國大眾是有感染力的,在他上任後美國人的信心開始逐漸恢復,經濟開始復甦了。但是,民主黨人對經濟危機並沒有提出全面的解決辦法,他們似乎只是比胡佛的共和黨提出了較少的錯誤的解決方案而已。
羅斯福信奉通貨再膨脹(reflation)政策,而不是進一步的通貨緊縮。在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是美國未來希望的先知。他是一個非常、非常偉大的總統。
這是民主黨人登上總統寶座的又一次好機會。世界正面臨另一場金融信心危機,而共和黨政府因此受到廣泛的譴責。如果奧巴馬能在2008年當選總統,他能否以羅斯福在1932年取得勝利那樣的方式,來恢復民眾的信心呢?
10. 1934到1940這些年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第一階段(1932-1935)
為挽救和重建瀕於崩潰的金融貨幣體系,羅斯福於1933年3月6日暫時關閉全國銀行。三天後,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委託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紙幣以解救貨幣荒,授權復興金融公司購買銀行優先股票給全國銀行提供流動資金,授權財政部整頓和資助銀行,並禁止儲存和輸出黃金。5月27日和6月6日,國會又分別通過聯邦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政府對證券的發行和交易實行管理。6月16日通過《格拉斯—斯蒂高爾銀行法》,將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開,防止銀行用儲蓄者資金投機,還規定建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對小額存款實行保險。1933年4月間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和有節制的通貨膨脹,以提高物價、刺激生產、鼓勵出口和減輕債務人負擔。為恢復工、農、商諸業,1933年5月12日通過《農業調整法》,授權農業調整管理局用政府津貼鼓勵農民縮減耕地面積、銷毀大 量農產品、屠宰大量幼畜,以控制基本農產品產量和牲畜飼養頭數,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購買力。結果1936年農業總收入較1932年增長50%。6月16日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建立國家復興管理局,指導勞資雙方訂立本行業的公平競爭法則,對各該行業產品的產量和價格作出規定,希圖實行某種程度的計劃經濟,但由於大企業的操縱,收效不大。該法還規定勞工有同企業主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並有關於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為緊急救濟大批失業者和貧民,1933-1934年期間,先後建立平民自然資源保護隊、聯邦緊急救濟署、房主貸款公司、聯邦住房管理局、公共工程管理局、國民工程管理局,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和起碼的救濟。1933年5月18日,通過建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法案。興辦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從事防洪、發展航運、保護環境、生產化肥和提供廉價電力等。新政給美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第二階段(1935-1939)
羅斯福政府從1935年1月起,提出加速改革步伐,先後成立工程振興局、全國青年管理處以解決失業問題,並制訂《社會保障法》規定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幫助無力養活自己的人,此法在1939年修訂後,將美國推上「福利國家」的道路。為對壟斷資本進行管理和略加節制,1935年8月23日通過新銀行法,建立聯邦儲備委員會以管理各儲備銀行的貼現率、利息、兌換率、儲備金額以及公開市場活動。8月28日的公用事業控股司法對那些公用事業帝國判處「死刑」,對其他控股公司進行管理。8月30日的財產稅法使財產稅增到70%的最高限度;公司所得稅則以累進制代替單一制。有產階級稱此稅為「敲詐富人」稅。為加強勞工地位,7月5日總統簽署《全國勞工關系法》,宣布公司工會為非法,進一步保證工會通過自選代表與資方集體談判的權利。
由於1936年經濟形勢顯著好轉後,羅斯福政府緊縮信貸,大力削減聯邦政府開支以平衡預算。1937年秋末起,又出現來勢兇猛的經濟危機,羅斯福政府不得己於1938年夏初起重新放鬆信貸,擴大聯邦政府開支。1938年秋末起,經濟又開始回升。羅斯福政府在1938年6月25日通過《公平勞動標准法》。1938年2月16日通過第二個農業調整法,以代替被判違憲的第一個《農業調整法》。到1939年,國際局勢緊張,國家重點轉向擴軍備戰。羅斯福注意力日益集中於國際事務,新政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