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

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

發布時間:2021-01-24 21:46:38

Ⅰ 西安在西北經濟中的地位

西安在西北經濟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經濟

1、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區位優勢,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2、西安的比較優勢突出地表現在三個層次上:

(1)世界級的旅遊觀光資源優勢;

(2)國家級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勢;

(3)區域級的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信息樞紐優勢。

二、文化

1、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

2、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

3、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

4、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旅遊

1、西安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著名的世界歷史名城。從100 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眾多王朝在此建都,歷時 1100 多年。

2、西安還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

3、「西安文物甲天下」。全省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陝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9 處,陵墓 8822 處,古遺址 5700 余處,文物點 2 萬 1 千 1 百餘個。

4、近年來,西安旅遊業發展迅猛,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旅遊業已成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西安市還首批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四、教育

1、西安是中國重點高等院校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學生人數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西安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較高,居西部地區之冠,在全國也處於領先地位。

2、西安現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辦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36所,博士點334個,碩士點826個,國家級重點學科6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85個等等。

(1)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1、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陝西省的省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航天工業中心。

2、西安是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為有著大量國有企業、研究所和學院,有著大量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在科技研發方面有著重要地位;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大量的文化遺產,旅遊資源豐富。

Ⅱ 誰有西部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的具體資料

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佔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勝利實現的重大部署,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富餘的重要舉措,是保障邊疆鞏固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關系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於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探索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社會進步協調推進,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堅持把西部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國家政策支持結合起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斗的思想准備。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二、四年多來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進展

2000年1月,黨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區調研考察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對西部大開發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了重要指示。國務院先後頒布了《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印發了《"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四年累計4000多億元。

四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西部地區投資和經濟加快增長,城鄉面貌出現新氣象。2000-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5%、8.7%、9.9%和11.2%,比1999年的7.2%明顯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提高,其中2003年增長30.7%。

(一)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開發約36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資金2200多億元。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加9500多億元。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了5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7300多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青藏鐵路新線鋪軌317公里;西氣東輸東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華東四省一市商業供氣;西電東送新開工項目總裝機容量2800多萬千瓦,建設輸變電線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庫43座,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治理初見成效,兩河下游胡楊林開始復活;新增公路通車里程累計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鐵路新線、復線和電氣化線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擴建機場30個,其中,竣工15個,在建15個。

(二)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從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啟動。到200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28億畝,其中完成退耕地還林1.08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2億畝,造林成活率基本可達到要求。四年多來,退耕還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糧食、種苗和現金補助收入492億元,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退牧還草工程開始試點,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展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油路到縣工程已基本完成總里程2.6萬公里的建設;改造和新建300多個貧困縣的出口公路1.7萬公里;縣際公路工程總里程4.6萬公里,累計開工3.0萬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送電到鄉工程解決了969個無電鄉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的實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廣播電視的比例達到97%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2600萬人的飲水問題。2001年開始在雲南、貴州、內蒙古、寧夏進行試點的生態移民工程,已使70萬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不具備人類基本生存條件地區困難群眾得到易地安置。

(四)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累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2100多個,建設科研基地18個,支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230個。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專和技校建設,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和152所大學的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試點等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800多個疾控機構、290多個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巡迴醫療車,6萬多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人數增多,僅2003年,省部級幹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掛職;454名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中央組織部、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活動。

(五)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水電、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棉花、糖料、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初步形成優勢。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大,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四年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5億美元。東西部經濟合作和對口支援加強。僅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投向西部地區的資金就達1000多億元。

(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增加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全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部納入西部開發的范圍。國家在西部開發投資中對西藏作了重點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設項目117個,組織有關省市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400多億元。國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一批重點項目。內蒙古、寧夏、廣西自治區投資和經濟快速增長。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後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人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在改革開放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投資環境存在不少問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准備,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

三、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任務和措施

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把加快改革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五個統籌",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西部教育"兩基"攻堅,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改善投資環境,努力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一)堅持"五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作重點是鞏固成果,在"五結合"上下工夫。2004年安排退耕地還林任務1000萬畝,荒山荒地造林任務5000萬畝。集中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特別是江河兩岸、湖泊水庫周圍的陡坡耕地。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注重實效。退牧還草工程要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政策措施。2004年安排退牧還草任務9000萬畝。要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結合起來,解決好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落實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任務。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監管,加強江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工業污染防治、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環境保護工程。加強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環保設施建設。

(二)堅持"抓兩頭",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繼續抓好關系西部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和與群眾當前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小項目。集中力量建設好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交通干線等重大項目,在抓緊續建工程的同時,根據規劃要求和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2004年適時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加強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2004年再安排開工建設縣際公路1.6萬公里,繼續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區農網改造,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缺電縣電力設施建設。支持西部地區已通電自然村(20戶以上)通廣播電視建設。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三)推進"兩基"攻堅和公共衛生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西部地區科技能力建設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用五年時間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集中力量支持西部未"普九"縣的中小學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免除雜費、書本費,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加強貧困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加強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建設。繼續支持西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文化站建設。

(四)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抓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把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根據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要著力培育能源、礦產、旅遊和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走市場配置資源的新路子。由國家投資或需國家批準的重點項目,只要西部地區基本具備條件,有市場,有競爭力,應當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五)大力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擴大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合作。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信用制度。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要依託優勢產業、重點工程、重點地帶,吸引外來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優勢產業發展,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

(六)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研究、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踐,加強對帶有全局性和制度性的重大法律問題的調查研究。在國家總體法制框架下,以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西部開發生態環境監督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重點,以推動西部地區法制環境改善為中心,加大法制建設工作力度,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制定靈活的用人政策,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加大縣處級以上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的交流力度。建立大中城市專業人員到西部地區基層服務制度。加大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 。

(七)研究落實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前期研究工作。要抓緊研究制定進一步推進西部開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中,要將本屆政府關於西部大開發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的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啟動重點經濟區域規劃編制工作.
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指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河中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其後,德國歷史學家A.赫爾曼把絲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路的基本內涵。
沿革 絲綢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 。考古資料已充分證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公元前60年漢置西域都護,屯田於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張騫西使烏孫結盟後,漢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綉沿此路不斷西運,同時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中國。魏晉時,東西商業往來不斷,位於絲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紀時,南北朝分立,但沿絲路的東西交往卻進一步繁榮 。北魏建國後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後中亞各國的貢使、商人常集於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遷都洛陽後,洛陽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北齊的都城中也聚集著不少商胡。隋煬帝曾派黃門侍郎裴矩到張掖招徠西域商人,說明當時絲路的興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過漢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設立了同於內地的州縣。在龜茲、於闐、疏勒、碎葉設立安西四鎮(後以焉耆代碎葉)駐兵防守,由安西都護府管轄。以後又置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的羈縻州府,這為絲路的暢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證。因此唐代長安、洛陽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現出國際都會的風貌。從9世紀末到11世紀,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東南沿海轉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興起,東西海上往來逐漸頻繁起來;同時,中國西北地區各民族政權的分裂、對立,使絲路上的安全難以保障,這就降低了這條陸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時期,由於蒙古的西征和對中亞、西亞廣大地區的直接統治,使東西驛路通暢,許多歐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東來中國,絲路又繁榮一時。明朝建立後,採取閉關政策,雖然出嘉峪關經哈密去中亞的道路未斷,但陸上絲路作為中西交通路線已遠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於兩漢時期。大致東起漢長安,西行上隴坂,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先到樓蘭。樓蘭在古鹽澤(蒲昌海,今羅布泊西北部今羅布泊已近乾涸,古樓蘭遺址幾全為荒沙所湮沒)。漢代西域有南北兩道,樓蘭是兩道的分岔點。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庫爾勒 、烏壘 、輪台,再西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姑墨(今新疆阿克蘇)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車爾臣河,經且末、扜彌、於闐(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由於千餘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東段逐漸沙漠化,伊循、扜泥諸古城均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東段已遠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廬(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後「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後西經柳中、高昌壁、車師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魯番盆地)、越天山經焉耆至龜茲,再循漢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時期,南朝與西域的往來,主要是從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龍涸(今四川松潘),經青海湖旁吐谷渾都城,向西經柴達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隋唐時期,又開辟了從瓜州北玉門關經伊州、北庭、輪台,越伊犁河至碎葉進入中亞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絲路干線外,還有許多支路,而且隨著時代變遷,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各條路線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斷有新的道路開辟。一些學者更擴大了絲綢之路的概念,認為上述道路只是通過沙漠綠洲的道路,因稱之為綠洲道。又將通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道路稱為草原道,經中國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南海道」等等。這些提法雖然對研究東西交通有意義,但已非原來意義上的絲路了。
絲綢之路上的古驛站遺址.唐代

Ⅲ 國內九大金融區是哪些

國內九大金融區是:

1、上海金融中心

早在世紀30年代,上海就被世人公認為世界的遠東金融中心,亦以發達的金融市場著稱。1992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任務,並將此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予以實施。計劃在2010年基本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2020年完全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

2、北京金融中心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與決策中心,今年也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3、天津金融中心

作為與北京相鄰的沿海直轄市,天津與其他城市相比有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加快開發開放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戰略後,天津已明確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重點是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

4、深圳金融中心

深圳金融發展的總目標是:建成「三有體系」,即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深圳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深圳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打造「四個中心」,把深圳建成產業金融中心、金融創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務中心。

5、重慶金融中心

重慶是中國西部惟一的直轄市,也是惟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能江海聯運的西部城市,在中國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 重慶最現實、最有潛力的兩塊是產權交易中心和票據中心,該市期望將其做成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中心。重慶表示未來將致力於建設要素市場,並計劃大力發展信貸、貨幣、證券、保險、外匯、黃金等諸多市場。

6、大連金融中心

大連是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全、密度最大、開放度最高的城市。大連擁有金融機構75家,其中,銀行40家、保險公司26家、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7家;大連也是東北地區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有23家外資金融機構;大連商品交易所是中國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之一,期貨交易品種由2002年的2個發展到目前的7個;同時,大連還是東北地區主要的外匯結算中心和惟一的外匯交易中心,外匯交易額、結算總額、國際收支總額均占遼寧省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7、武漢金融中心

目前武漢地區擁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保險公司30家,證券經營機構74家,上市公司35家,企業財務公司4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已經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 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湖北輻射中部,做中部的金融中心。

8、西安金融中心

西安作為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和「現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亞歐大陸橋連接著中國東西部,在亞歐大陸橋上,西安是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作為西北貿易中心的西安,其金融資源基礎在西北地區各城市中也是最好的。

9、杭州金融中心

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杭州的金融總量僅次於上海,位居第二。目前,杭州共有各類金融機構200餘家,境內外上市公司60餘家,在證券市場上形成了聲譽顯赫的「杭州板塊」。 杭州提出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區域性票據交易中心,組建杭州產權交易所,擴大創業投資基金,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推動企業上市。

Ⅳ 西安屬於哪省

西安屬於陝西。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國古都學會認定的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帝都歷史最長的古都。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

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4)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盪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線分明,構成西安市的地貌主體。

秦嶺山脈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巔海拔3867米,是大陸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東北端渭河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西安城區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

氣候

西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溫暖、乾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

年平均氣溫13. 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1. 2℃~ 0. 0℃,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6. 3℃~ 26. 6℃,年極端最低氣溫-21.2℃(藍田1991年12月28日),年極端最高氣溫43. 4℃(長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遞增。

7月、9月為兩個明顯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時數1646. 1~ 2114. 9小時,年主導風向各地有差異,西安市區為東北風,周至、戶縣為西風,高陵、臨潼為東東北風,長安為東南風,藍田為西北風。氣象災害有乾旱、連陰雨、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冰雹、大風、乾熱風、高溫、雷電、沙塵、大霧、霾、寒潮、低溫凍害。

Ⅳ 西安的歷史簡介。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5)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Ⅵ 西安。好不好

西安是舉世注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開羅、羅馬、雅典)之一。也是中國八大文明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之一。
西安,英文譯名"Xi'an",舊時譯作"Hsian"、"Sian"。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等,在《史記》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中國文明與東亞文明的中心,享有「中華民族搖籃」之美譽。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也是整個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由周文王建立,大約建於公元前12世紀,距今已有3100多年未間斷的城市發展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21個王朝和政權在這里建都,是13朝古都(一說17朝),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就是以西安為東方中心的。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也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又稱為「西京」、「西都」、「鳳城」、「斗城」,簡稱「鎬」(與「皓」同義同音,寓意「光明之都」)。從古到今曾用名:酆京、鎬京、酆鎬、咸陽、長安、常安、京兆、大興、永興、奉元,西京,以「長安」最為常見和著名。
西安,先後有21個朝代及政權建都於西安(西安市閻良區本身還是中國著名古都——櫟陽)。在這些朝代中,建都長安的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當時的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市。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25年與公元637年到公元904年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長安在它發展的頂峰時期大約擁有逾百萬的人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城市,漢長安城的未央宮,唐長安城的大明宮是當時世界上影響最大和最輝煌華麗的宮殿,唐大明宮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和最雄偉的宮殿,光其面積就是今天明清紫禁城的4.5倍還大。後來世界上的其他大都城都並沒有達到或者超過長安曾經達到的高度,這一事實一直保持到15世紀(城市面積第一的地位更是保持到近代)。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當今的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國三大文化城市之一,西北地區工業、商業、金融中心,黃河流域以及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同時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機械製造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器製造地,航空工業和航天工業的核心基地。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內陸新特區,中國中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國科技資源統籌試驗特區、國家八大物流基地和綜合保稅區,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目前更致力於打造『西三角』,即重慶、成都、西安經濟區。國家賦予西安的定位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管理城市」等稱號。
國際電話區號:86-29
國內電話區號:029
中國郵政編碼:710000
汽車號牌編號:陝A
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8.8%,西安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市花:石榴花
市樹:中國槐
標志性建築:大雁塔 鍾樓 明城牆
方言:漢藏語系漢語中原官話—陝西話
平均海拔:約400米
人均GDP:3714美元 (2008年)
市委書記:孫清雲
市長:陳寶根
時區:採用東八區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 UTC+8
·中國國家授時中心在西安市
·中國大地的原點位於西安附近涇陽縣
西安位於北緯34度線上,這相當於東部江蘇的連雲港,處於中國地理南北交界地帶,坐擁秦嶺。在西安,向北走一步就是黃河流域,向南走一步就是長江流域,這一獨特的地理區位,在全國大都市中是唯一的。
因此,西安在北方擁有最溫暖的氣候,年均溫度13.6度,與南方最靠北的城市南京14.1度不相上下。西安的氣溫年溫差為26度,中國有四座省會城市氣溫年溫差為26度,分別是西安、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為24度,北京為30度),一般來說越靠南的城市年較差越小。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西安市轄9個市轄區、4個縣。市人民政府位於西安市北院門159號,新址定於城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鳳城八路。
轄區總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1066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375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年底,未包括長安區、臨潼區及閻良區的建成區面積)。
常住人口837.52萬(截止2008年底),其中城鎮人口570餘萬,市區人口約510萬。
●新城區面積31平方千米,人口64萬。位於市中心東北,跨越城牆內外,因境內清朝滿城(又稱新城)得名,西安市三個老城區之一,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
●碑林區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83萬。位於市中心南部,跨越城牆內外,因境內西安碑林得名,西安市三個老城區之一,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
●蓮湖區 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64萬。位於市中心西北,跨越城牆內外,因境內蓮湖公園得名,西安市三個老城區之一,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有8萬回民在城牆內西南部聚居;
●雁塔區 面積 152平方千米,人口112萬。位於市區南部,因境內大雁塔得名,是西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所在地,區內高校林立、科技領先、人文薈萃、工商業發達,西安市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
●未央區面積 262平方千米,人口59萬。位於市區西北部,因境內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得名,是西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長安城遺址,西安滻灞生態區,歐亞經濟論壇所在地;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西安新行政中心設立於此,為未來西安城市新中心。
●灞橋區面積 322平方千米,人口55萬。位於市區東部,因境內古灞橋遺址得名,西安滻灞生態區、西安國際港務區所在地;是中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
●閻良區面積 240平方千米,人口25萬。位於市區以東北,距市中心60公里,因成語"閭閻良善"得名,是亞洲最大的航空城,境內有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臨潼區面積 898平方千米,人口67萬。位於市區以東,因境內臨河、潼河而得名,境內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驪山、西安事變舊址等;
●長安區面積1583平方千米,人口103萬。位於市區南部和西部,長安區北部有大學城、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等,西部有周豐鎬城遺址、昆明池遺址,南部是秦嶺山區,有翠華山世界地質公園。2002年撤銷長安縣,設置長安區,區域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政府駐韋曲鎮。
●藍田縣面積1976平方千米,人口63萬。人民政府駐藍關鎮。
●周至縣面積2956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民政府駐二曲鎮。
●戶 縣 面積1213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民政府駐甘亭鎮。
●高陵縣面積 290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民政府駐鹿苑鎮。新的涇渭區即將批復,高陵縣將成為西安的第10個區。
西安另有7個統籌城鄉資源改革示範開發區和基地,統稱「四區一港兩基地」,分別是:
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西安高新產業開發區
西安曲江新區(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
西安滻灞生態區(西安滻灞國家級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
西安國際港務區
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西安大都市(Xi'an Metropolis) 作為關中——天水城市群的核心發動機,在國家規劃中,西安市還包括咸陽市區(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武功縣、乾縣、禮泉縣、涇陽縣、三原縣共二區一市五縣;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楊陵區)一區;加上西安市管轄的十三個區縣,總共22個行政區(十二個區、一個縣級市、九個縣),總面積14985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200萬。 [編輯本段]人文長安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關中八景
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
華岳仙掌、驪山晚照。
灞柳風雪、曲江流飲。
雁塔晨鍾、咸陽古渡。
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秦腔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
方言
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陝西話,屬於中原官話,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長安畫派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直至近代,先後有17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2、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其中十三朝之說支持者最多。可以說是現在人們公認的建朝數。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3、歷史上長安和咸陽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形同一個城市。從古時長安與咸陽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兩市相距25公里。同時西安市的繞城高速公路已修至咸陽市境內,機場從原西安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9月,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西咸一體化正在進程中。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和咸陽在1966—1971年為同一城市,1971年劃為兩市,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4、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抗日的事件。稱為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重要的作用。
5、建國以來的西安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國後,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已撤銷),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現為副省級城市。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西安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的城市服務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商貿中心。
·氣候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1.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26.9℃;年平均氣溫13.6℃。極端最高氣溫41.8℃,極端最低氣溫-20.6℃。(近年來氣候呈暖化趨勢。2003-2007年,1月份平均氣溫0.8℃,7月份平均氣溫27.1℃。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降水日數96.6天,一年有三個降雨高峰時段,分別是9-10份的秋季,7-8月的夏季以及4-5月的春季,尤以秋雨連綿為顯著特點。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由於氣候暖化,近年降雪較為罕見)。冬季多東北風,夏季多西南風,受地形地勢影響,年平均風速2.0米/秒,明顯低於北方大多數地區。無霜期207天。天空雲量較大,年日照時數明顯低於北方地區。 [編輯本段]飲食文化西安的名小吃很多,獨具特色,一些最久負盛名的小吃如下:
音發「biang"·西安特色麵食
「面條像褲帶」,此面俗稱 「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幫「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所用去的麵粉通常可達2兩,因而對於飯量小的人來說,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沒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關於「biangbiang面」的得名,有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紐,右一紐,左一長,右一長,中間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兩個賊娃立在旁,座上車車走四方」。在品嘗它的時候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非常好吃。
·西安餃子宴
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發掘研究唐代和我國傳統餃子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餃子宴選料考究、工藝獨特,制出的餃子造型生動,一餃一格,一餃一形,觀之賞心悅目,食之回味無窮。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
西安餃子宴展示西安餃子宴薈萃了我國各種餃子的精華,在構思、造型、製作和餐飲形式等方面都有重大改進和突破,四時鮮蔬,八方美味被精心製作成各種餡料,烹制方法也從單一的煮和蒸擴大到煎、炸、烤、烙,東西南北的酸甜麻辣諸多品型也都包括其中,採用捏塑、雕塑、組合、點綴等技藝將花鳥魚蟲、民間故事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企盼都巧妙表現了出來。尤其是動物造型栩栩如生,常使顧客忙於欣賞而忘記了進餐。
·秦鎮涼皮
秦鎮涼皮已有200餘年歷史,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主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成糊狀,
平鋪在多層竹籠內,旺為蒸熟,做出的涼皮筋、薄、細、軟,具有獨特風味。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透香,在西安深受歡迎。
·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後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吃的時候配一疊特製的糖蒜,口感更好。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庄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竟封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還有一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
·老童家臘羊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難來西安,品嘗了老童家臘羊肉後大加贊賞。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製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
臘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菜,
也是饋贈親友佳品。基本製作工藝是:選用新鮮肥羊,宰殺後配以青鹽、芒硝、八角、桂皮、草果、花椒、小茴等調料,經制坯配料,鹵制和上色等工序製成。腌肉時將羊肉皮面相對折疊排放在大缸內,添入井水,撒進青鹽、芒硝,腌2-5天。腌透。煮肉時先將老鹵湯倒入鍋內,加入等量清水,放入調料包,用旺火燒開後再酌加青鹽,放在肉板用重物壓緊,改用小火悶煮3-4小時,至肉酥骨離時撈入盤內,再用原汁湯沖洗肉面,去原汁,用凈布瀝干即成。
羊肉除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外,還有味甘苦、性火熱、開胃、增進食慾、補腎助陽的作用,是一種強壯食品。
·鍋盔
鍋盔形似鍋蓋,邊薄中厚,表面有輪輻狀花紋,硬實筋韌,酥香可口,是饋贈親友的佳品。由於製作時摻水量少,成品含水量低,故極耐貯存,又便於攜帶,素為秦人出門遠行間帶的食品。基本製作工藝是:將乾麵粉、酵面和鹼水放入盆中加溫水和成大塊溫面團,放在案板上用木杠反復施壓,邊壓邊折疊,直壓至面色光潤為止。再將面團按成品定量要求分成小塊,仍用木杠逐塊轉壓,最後壓成圓形餅坯。將餅燒熱,入餅坯用穩而小的火干烙,以便定形並使花紋上色。然後繼續用小火烙烤,烙時勤看、勤翻、勤轉,經「三翻六轉」侍火色均勻,鋼盔鼓起,皮黃內熟即成。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羊肉泡饃、涼皮、肉夾饃·肉夾饃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起源於戰國,當時稱「寒肉」。 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 樊記臘汁肉由樊鳳祥父子倆創於1925年,已有70多年歷史。於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
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占制的醬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 吃時切臘汁肉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吉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葫蘆頭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風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饃有相似的地方,即同為掰饃,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豬腸。其主料由豬大腸頭、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食品。具有濃郁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葫蘆頭相傳源於唐代,起初名為「雜糕」。名醫孫思邈到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店吃飯覺得腥味大,油膩多,得知製法不得當,便傳授竅道,並留葯葫蘆讓店主調味,店主為感激孫思邈,特將葯葫蘆高懸門口,「雜糕」也改稱「葫蘆頭」了。
·肉丸胡辣湯
肉丸胡辣湯,是西安回族人的清真食品。西安回族人想在漢民聚集的地方想要從事飲食業又要出眾,就只能在調料上下功夫,故此屏棄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適應的鹹味來映襯羊肉湯、牛肉湯的香味。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傳統項目,調料的豐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減輕,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氣的牛肉丸子(牛肉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實在。輔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塊、菜花、胡蘿卜塊、木耳、黃花、腐竹、冬瓜等,下輔料的時間次序也不同,務必使每種菜軟硬得當,看起來也有賣相、頗有點晶瑩剔透的感覺,現在的西安人把肉丸胡辣湯也作為一種早餐。每天,早晨人們起床後洗漱完畢,走上街頭要一碗肉丸胡辣湯一喋【die】(陝西方言是吃的意思)各奔東西,展開一天新的工作。
·蜜棗甑糕
做甑糕在四關: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二裝甑,先棗子,後米,一層鋪一層,一層比一層多,最後以棗收頂。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四加水,一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沖入甑內。」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Ⅶ 西安是什麼城

西安是個古城,這個基本都知道的,13朝故都,是北京也不可比擬的.現在是國際化旅遊城市,世界歷史文化古城,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

Ⅷ 中國九點金融區都是哪九大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金融大國,伴隨著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大連,武漢,西安,杭州等諸多區域金融中心的逐漸形成,中國金融中心城市整體布局的大版圖已初具輪廓——

上海金融中心:遠東龍頭,引領國際金融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就被世人公認為世界的遠東金融中心,亦以發達的金融市場著稱。1992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任務,並將此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予以實施。計劃在2010年基本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2020年完全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


北京金融中心:金融貴胄,盡顯國都優勢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與決策中心,今年也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天津金融中心:攜手北京,推動環渤海

作為與北京相鄰的沿海直轄市,天津與其他城市相比有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加快開發開放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戰略後,天津已明確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重點是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而近日,天津籌建國內第一個離岸金融中心的整體規劃方案也將上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批。

深圳金融中心:借力香港,領軍珠三角

作為中國第一個改革試驗區,深圳明確提出了與香港共建「深港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計劃於2010年把深圳建成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城市,並使深圳爭取成為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試點城市。

作為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沿海城市,深圳將「深港合作」納入深圳金融發展戰略,提出以深港金融合作為紐帶,鞏固提升深圳金融中心城市地位,使深圳成為港深大都會國際金融中心有機組成部分,為兩地構建聯通境內外的統一資本市場創造條件。


深圳金融發展的總目標是:建成「三有體系」,即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深圳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深圳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打造「四個中心」,把深圳建成產業金融中心、金融創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務中心。

重慶金融中心:坐鎮西南,扼守長江上游

重慶是中國西部惟一的直轄市,也是惟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能江海聯運的西部城市,在中國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


目前重慶最現實、最有潛力的兩塊是產權交易中心和票據中心,該市期望將其做成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中心。重慶表示未來將致力於建設要素市場,並計劃大力發展信貸、貨幣、證券、保險、外匯、黃金等諸多市場。

大連金融中心:金融新貴,輻射東北亞

作為目前東北地區惟一對外資銀行開放的城市,大連在這一區域的金融中心地位日趨顯著。由此,大連也明確提出了建立「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

目前,大連是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全、密度最大、開放度最高的城市。大連擁有金融機構75家,其中,銀行40家、保險公司26家、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7家;大連也是東北地區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有23家外資金融機構;大連商品交易所是中國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之一,期貨交易品種由2002年的2個發展到目前的7個;同時,大連還是東北地區主要的外匯結算中心和惟一的外匯交易中心,外匯交易額、結算總額、國際收支總額均占遼寧省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大連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設構想是:用15年的時間,把大連建設成為各類金融機構雲集、資金流量巨大、交易活躍的現代金融城,並成為輻射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東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

武漢金融中心:華中腹地,實施中部崛起

武漢作為中國中部地區的特大型城市,地處華中腹地,是內陸地區經濟交 匯的中心,也是沿海與內地經濟交匯的樞紐。從區域定位看,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武漢主要經濟、金融指標都處於前列,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目前武漢地區擁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保險公司30家,證券經營機構74家,上市公司35家,企業財務公司4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已經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

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湖北輻射中部,做中部的金融中心。武漢明確提出,力爭用5至10年建成立足武漢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區的金融中心;初步建立武漢金融中心的框架,成為區域性的銀團貸款中心、票據業務中心、資本市場中心、產權交易中心、保險業務中心、金融教育研究中心和金融後台服務中心。

西安金融中心:西北翹楚,貫通亞歐大陸橋

西安作為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和「現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亞歐大陸橋連接著中國東西部,在亞歐大陸橋上,西安是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作為西北貿易中心的西安,其金融資源基礎在西北地區各城市中也是最好的。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西北分支機構均設在西安,全國各大商業銀行和

Ⅸ 為什麼把西安確定為國際化大都市

西安「國際化」是必然作者:張寶通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添加日期:11年04月13日沒有港口,遠離海岸的西安還能否實現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夢想?如果可以,又需要怎樣的發展智慧?對於普通的西安市民而言,我們會有怎樣強烈的「國際化」感受?記者專訪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參事張寶通,聽他解答西安之夢的夢想困惑。
談歷史地位:
「西安開放程度達不到唐長安」
記者:西安在盛唐時,作為都城長安,是一個世界國際化大都市。現在西安在國內、國際上只能算是二級城市,它有一個城市歷史地位衰退的過程。您認為從長安到西安在這個衰退的過程中,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張寶通:原因很簡單,西安曾經是盛唐的首都,現在不是。現在的首都北京不要去做比較,現在沒有可比性。怎麼能說從唐代到現在是衰落了呢?西安和盛唐的長安也是沒法可比,不是同一時期,人口、科技高出了十萬八千里,怎麼能說現在不如唐朝呢?這樣比較是錯的,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當年長安為什麼那麼繁榮?第一是唐的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國家的首都。第二是漢代開辟了「絲綢之路」,和中亞、西亞以至歐洲(經濟、貿易、文化等)往來非常頻繁,唐朝已經非常開放。西安改革開放30年,目前開放程度還達不到當年唐長安的水平。
記者:西安和長安的可比性只是在開放程度的不同?
張寶通:二者不能進行硬性的比較,只能去分析形成歷史的過程。當年唐朝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同一時代大國可以進行比較,不在同一時代怎麼去比較。在開放程度上,長安不僅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的首都,還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記者:西安現在作為第二歐亞大陸大橋的節點,但開放程度較低,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不由內陸的地域性和相對落後的物流硬體所導致?
張寶通:改革開放只有30年,之前所有城市都是封閉的,國家發展由沿海向內陸,而西安卻沒有國家政策(扶持)。西安現在提出了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命題,很多人不相信能達到目標。舊的思維模式就是用西安和現在的國際化大都市比較,必然得到西安永遠成為不了國際化大都市的結論,所以得改變以前教條式的思維,不應拿過去的經驗比現在,必須與時俱進。
談發展方向:「西安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是必然」
記者:西安的與時俱進主要有哪些舉措?
張寶通:國家明確提出兩個(任務),一個是西安將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另一個是將關中建成全國內陸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現在國家已經在政策上提出這兩個問題,為西安發展已經做好准備。
記者:這是不是西安的機遇?這個機遇具有偶然性嗎?
張寶通:不是偶然性,是必然性。國家發展的趨勢是,在現在這個時期重視西部大開發,發展西部。將西安建設為國際化大都市,我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歷史上的西安就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其次,西安是歐亞大陸橋經濟帶的「心臟」,在我國貫穿東西方有兩條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由上海為龍頭帶動發展,另一條亞歐大陸橋,但這個經濟帶沒有龍頭帶動,西安處於歐亞大陸橋的中心地帶,是沿橋最大的城市,可以形成貫穿前後的 「心臟」。 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難道同等地位的歐亞大陸橋的心臟——西安不能發展成國際化大都市嗎?
記者:從功能上說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經濟中心?西安應該怎樣發展?可不可以從文化方面發展?
張寶通:從單獨功能上看,西安具有別的城市沒有的優勢,比如航天技術,但綜合功能城市地位沒有明顯提升。從城市單獨功能上做比較顯然是錯誤的,必須從總體上作比較。城市單一功能是城市的代表,西安可以成為不同於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也不同於上海的金融貿易中心,而可以成為科技教育中心,成為具有特色的城市。西安的城市特色定位必須先明確,西安在國防科技、科技教育方面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中國的航天、航空、兵器、歐亞論壇永久開會地都在西安,西安可以成為中國的創新科技城。綜合以上因素,西安可以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國際化大都市。
談具體路線:「『西咸一體化』是最基本的」
記者:未來10年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中,普通市民能夠看到哪些明顯的變化?
張寶通:西安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條件):第一,在規模上要擴大,如果沒有 「西咸一體化」,西安(城市面積)太小,永遠成為不了大都市。第二,國際化,就是開放發展。抓住這兩點就水到渠成了。
大都市啥樣子:國際化大都市西安是啥樣?未來人口將達千萬以上
西安開建國際化大都市 不會模仿紐約和東京
西安:亞歐大陸橋上的國際化大都市
還缺點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大」字非重點 西安還缺些什麼
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西安自行車的路該怎麼走?
還差17指標:西安將成國際化大都市 2020年人均GDP超10萬元
以鍾樓為中軸:西安打造千萬人口國際化大都市 以鍾樓南北線為中軸

記者:西安假如要建成歐亞大陸上的國際化大都市,它會經歷怎麼樣的一個過程?
張寶通:西安怎樣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1.西安要成為歐亞大陸橋金融帶的中心。
2.加強中國東西方暨東西部貿易合作。
3.西安是西部地區科技教育中心,到東亞、西亞和歐洲辦分校培養留學生,向西方輻射,這樣和國際合作也就是國際化了。
4.西安是西部地區先進的製造業中心,以關中地區高新技術裝備製造業。東亞、西亞以生產原材料產業為主,需要我們的先進技術和裝備,這樣我們就走出國門進行合作,也是國際化。
5.西安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旅遊中心,外國人講不到西安就沒有到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周秦漢唐歷代文明源遠流長。
6.西安是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交通通信中心,因為(西安)處在中國的版圖中心,國家的中國重要公路、鐵路都要在此匯聚,從西安發出的8條米字型高速公路,將會增加成為10條,是中國高速公路輻射最多的城市,也是一個鐵路樞紐城市。正在改擴建的西安咸陽航空港將是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的第4大航空港。這6個方面一開放就是國際化的體現,將成為走向國際的最大內陸城市。
記者:西安市市民整體水平是否能承擔起西安未來發展的要求?
張寶通:這是需要很長時間發展的一個過程,存在決定意識。只要(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做到了,市民素質就會隨之改變。存在改變了,人自然就改變,這是唯物主義意識。廣東就是例子,改革開放初期,人的思想意識沒有那麼開放,隨著特區的建立、城市的開放,人的意識也慢慢開放了。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要求我們去做些什麼?
張寶通:1.目標明確,把發展的目標和市民講清楚,才會有思想上的轉變,就是讓大家明白西安將建設成為怎樣的一座大都市。
2.首先是「大西安」,建立大都市,「西咸一體化」是最基本的。
3.保護發揚唐文化旅遊城市。
4.從開發區起步,帶動西安現代化建設,讓西安成為國際化現代化城市,讓新西安和古西安齊名世界。
李先生 年齡45歲 職業:教師
國際化大都市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不是說今天拆掉幾個城中村,全民學幾句英語就成了國際化大都市了。政府當前最應該做的是:打擊黑惡勢力、維護社會安定,起碼做到天下無賊,讓每個生活在西安的市民感到安全、和諧;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收入,讓每個西安市民都感到富裕、幸福;政府廉潔親民,讓市民生活的有尊嚴,美化生活環境,讓西安成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西安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歐陽女士 職業:某民營醫院醫生
要建國際化大都市,西安的公共交通問題缺乏宏觀的安排調度,打車難!一定程度是因為安排調度原因造成。
吳先生職業:律師
路面利用效率差,修修補補頻繁,有些路1~2年內多次開挖,也不知道出於何等「目的」。而且經常出現在同一個區間的幾條主幹線同時開挖,很讓人費解!
於文龍職業:商場保安
西安沒有幾個本地知名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沒有特色的品牌。環境也很差,發展﹑招商引資的同時應該注意環境的保護,多建些水域,應該會吸引人。
鄭茜陝西師范大學大二學生
西安要成為國際大都市,首先要提高市民的素質。素質不高,是領導宣傳,教育的力度不夠。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
可樂戶外領隊
沒有國家政策扶持,能有上海嗎?能有深圳嗎?我覺得是國家在政策上忽視了西安,西安應該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支持!

Ⅹ 誰可以詳細介紹西安

剛也是這個問題。呵呵。我不喜歡玩。所以對西安的線路玩不清楚。
只能說。200左右的很容專易找屬的。一般上面標價和實際價格不一樣的。實際要便宜很多。
至於景點,完全應該看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吧。然後再自主研究路線。(關於這個有個麻煩。現在西安地鐵修的亂七八糟。公交的線路站牌都亂的。我自己都找不到。所以才不方便的時候打個車吧。市裡黑公交相對少。但不要找長安字樣的車,據說啊。據說,不肯定。那些車很容易車主比較難纏。我怕跨省啊。)

祝你玩開心。樓下西安的朋友給這個朋友好好介紹下吧。

閱讀全文

與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信股份股票 瀏覽:472
小額貸款怎麼收賬 瀏覽:798
基金交銀藍籌凈值519697 瀏覽:222
杏花村國貿投資公司銷售情況 瀏覽:395
什麼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些 瀏覽:231
深大通資金流向個股行情 瀏覽:73
生活理財分類 瀏覽:435
北京公積金貸款代辦 瀏覽:210
萬達股票下 瀏覽:170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
n派思股票 瀏覽:483
冠軍1號系統指標公式 瀏覽:924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
京能集團境內項目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227
國內貴金屬整頓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