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流動性狀況調查總結

金融機構流動性狀況調查總結

發布時間:2022-12-30 02:18:18

Ⅰ 現階段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分析,怎麼實現的

(一)金融結構調整——銀行業綜合改革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內在原因

首先是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現代金融組織體系取代傳統金融組織體系導致存差的出現。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等系列金融法律頒布後,我國現代金融組織體系基本確立。但我國傳統金融體系與計劃經濟相適應,在這體系下,專業銀行都是國務院直屬的經濟部門,分別履行不同職能,根據政府的計劃安排承擔不同的貸款業務。國家主要採取「信貸計劃」和「現金計劃」調配資金,實施其對金融的管理。宏觀上,按照「貸款-存款=現金」發行,這三個科目就構成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貸款大於存款,就稱存在「貸差」,意味著流動性不足;如果存款大於貸款,則稱為「存差」,意味著流動性過剩。1995年後確立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與傳統計劃經濟下金融體系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建立了由實施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中央銀行和提供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各類商業性金融機構共同構成的雙層結構。在這新的結構下,貨幣發行和各類金融機構繳存的准備金存款構成的「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貨幣調控的核心。然而,構成基礎貨幣主體的准備金存款是商業銀行吸納的存款的一部分,商業銀行上繳准各金存款就意味著它不能將自己吸收到的存款用於全部發放貸款,於是出現了存差。

(二)相關金融法律的制定決定了存差的必然出現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制度原因

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我國於1991年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關於商業銀行貸款時應遵守的資產負債比例規定:「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也就是說,我國商業銀行體系應保有不低於25%的存差。但根據統計數據來著,我國貸款與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為76.4%, 2004年為73.8%)。事實上,貸款與存款的比例規定是一個全球金融界的通則。下表將我國存貸款比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了比較:

表:2006年世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和美日存貸款比例

國家
中國
美國
日本
印度
泰國
巴西

存貸/貸款
66.58%
64.24%
64.05%
63.89%
65.36%
66.53%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IMF數據資料以及各國年度金融報告、銀行業報告與統計年鑒整理而來。

由此可見,我國銀行業存貸比的下降在同類新興國家中並非罕見。事實上,我國的存差在與美日以及其他新興國家的數據比較中仍然稍高。因此,銀行業存差的出現並非危機信號,而是我國金融體系向現代化、國際化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三)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加強是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推動力

傳統金融組織體系下,央行以計劃為核心,通過下達指標來控制貸款規模,從而控制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為了在推進市場化的進程中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業績考核既不與風險掛鉤也不與回報掛鉤,只與貸出的數量掛鉤,這使得商業銀行大規模放款成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幾次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1997年,人民銀行頒布了《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和《關於改進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2002年,我國銀行業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加強了對貸款風險的審核力度。同時,股份制改革後的商業銀行成為獨立的產權載體,自行承擔貸款的風險和損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信用」已不復存在,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必然秉持審慎原則,導致貸款規模的下降。

(四)外資持續流入引起的多倍存款創造和對國內信貸資金投放的擠出效應是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誘導原因

2002- 2004年期間,我國每年引進外資規模一直超過500億美元,2006年更是超過了一萬億美元。隨著外資流入規模的持續增加,外資從旱期對中國國內資金存在的擠入效應逐漸轉變為擠出效應,這一點己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江小娟(2006)。外資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業外部資金來源進而代替銀行貸款外,還因中央銀行出於穩定人民幣匯率需要,頻繁干預外匯市場而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並通過銀行多倍存款創造過程,引起金融體系中因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增加,從而加劇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過剩壓力。

(五)資本市場的發展使銀行資產迅速分流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外部原因

長期以來,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一直是企業獲得融資的主要渠道。隨著股票市場以及債券市場的發展,有些優質企業得以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銀行貸款開始逐漸被直接融資所代替。2006年全國股票融資總量為2246億元,比2005年增長113.3%,而今年1-9月最新數據顯示:股票市場融資總量達到了3568億元,是2006年全年的1.59倍。企業債券融資總量為2266億人民幣,增長12.74%。資本市場的發展使整個金融資產從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銀行貸款也不再表現為稀缺資源。

(六)金融創新嚴重不足是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

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主要以項目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等傳統形式投放於企業,在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時,在以綜合收益為還貸來源的風險控制理念卜,貸款發放似乎也不是難事;而當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時,按傳統思維進行的貸款投放就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此時,如果信貸產品創新不足,不能尋求新的信貸替代品種和貸款增長方式,如若資金產品及技術創新不力,分業經營等政策限制導致資金運用渠道有限,資金運作效率較低,那麼當存款大幅度增長時,流動性過剩就在所難免。

三、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潛在風險分析——我們如何理解?

(一)商業銀行利潤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生存壓力增大

大量存款滯留於銀行間市場或中央銀行和債券市場,會導致銀行資金收益率大大卜降,比如,中國一年期貨幣市場利率一度降至1.1%,遠低於銀行資金成本。在2006年底,中國商業銀行人民幣廣義貸存比(各項貸款/各項存款)降到了63.14%左右,除去8.5%的法定儲備金,有約24.5%的存款資金投入到了以下幾項資產:一年以上的債券、一年以內的貨幣市場工具和中央銀行的超額儲備。據估計,僅此一項商業銀行收益損失就達到286.39億元人民幣。

由於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出現活期存款定期化趨勢,使商業銀行平均存款成本明顯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94242.91億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億元,佔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個百分點,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個百分點。據估計,由於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從1.25%-1. 35%提高到了1.27%-1.38%,商業銀行總體存款成本增加在54.2億元至81.3億元之間。但這些存款成本增加卻難以經由貸款投放產生收益。從2005年9月21日起,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按年計結息改為按季度計結息,結果是商業銀行在貸款尤其是優質貸款上的利率定價處於很被動的地位,在激烈競爭的存款市場上對存款利率的定價則同樣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我們粗略計算後發現,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引起的利潤損失至少5645億元,最高達14507億元,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至少損失4235億元,最高損失達10890億元。

(二)商業銀行經營風險被進一步放大,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的信貸危機

為了減少存款過剩帶來的損失,銀行將被迫把資金投放到風險較高的企業和投資項目,使得企業出現過度投資,引起資本收益率和企業還本付息能力大大下降。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還會助長經濟低水平重復擴張,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等結構性問題。因此,短期內大量增加貸款來提高銀行收益,解決存款過剩問題,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投資狂熱,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大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

2002-2006年期間,中國商業銀行的一年期存貸款利差高於美國銀行,但其凈利差收入遠遠低於美國的銀行,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遠遠高於美國銀行。安永(Ernst and Young)會計師事務所估計,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壞帳超過9110億美元(約合7萬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中國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億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壞帳高達3580億美元,幾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詢機構認為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至少在3000億美元至5000億美元之間。由於中國商業銀行近50%的貸款資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戶手中,平均每個大客戶的貸款金額為5億元左右。銀行存款過剩會引起商業銀行貸款進一步向大客戶集中,引發銀行風險積聚,最後由銀行為大企業買單。

流動性過剩還會促使形成資產價格泡沫,在價值重估以及財富效應的推動下,貸款者的信用會出現高估,使得信用審查變得相對容易,較低信用級別的潛在貸款對象可以方便地獲取貸款,從而潛在風險隱患。一旦資產價格出現反方向的變化,便會直接導致債務人資產的縮水,出現債務人信用條件的惡化,加上債務關系的相互關聯,形成債務風險的連鎖反應,從而釀成更為嚴重的信貸風險。當資產市場占經濟總量達到相當高的比例時,資產泡沫可能破裂,導致大量的債務人破產,通過信用風險的相互關聯,便容易產生嚴重的銀行危機。

(三) 大流的流動性累積資產價格泡沫,導致資本市場間接沖擊商業銀行體系

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資金也會被迫以各種形式繞開政策限制向資本市場進入。但對我國這樣一個資本市場體制遠不完善、不良貸款依舊嚴峻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貿然將商業銀行資金推入股票市場,不但不利於股票市場優勝劣汰法則起作用,而且投機性極強的中國股票市場還會誘發商業銀行新一輪不良貸款的出現。

四、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建議——我們如何操作?

我國銀行體系當前資金相對充裕,但投資和消費需求相對儲蓄的增長顯得並不旺盛,資金運用的不充分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商業銀行自身的贏利能力。然而,以「存差」衡量的流動性過剩在我國轉型經濟的背景下有其獨特的決策依據和必然性。其出現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的存款准各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貸款風險管理的加強、銀行貸款結構的調整等因素息息相關,同時又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關於政府財政角色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而出現的。因此,現階段銀行業保持較高的流動性尚不至於引發對經濟危機的預期,重要的是在避免盲目投資的基礎上有效拓展資金運用渠道,防範較高流動性對經濟的不穩定性的沖擊。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一)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實現匯率的市場化

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市場供求,可以使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擺脫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而被動地增發大量的基礎貨幣,從而收縮市場貨幣總量,有效解決銀行體系及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問題;由強制結售匯制向自願結售匯制過渡則使外匯由國家集中儲備轉為向民間分散儲備,減輕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壓力。另外,對貿易和引進外資等政策的調整有利於擴大內需,實現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從而解決流動性過剩。

(二)不斷提升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水平,加大金融創新的廣度與深度

面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商業銀行只有不斷提升綜合經營水平,才能在服務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山於一些優質企業有著良好的聲謄,融資比較便利,而且成本較低。因此,商業銀行目前使用多年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己經不適應客戶發展的需要。對此,當務之急是首先推進金融產品向綜合化發展,在產品創新上卜功夫。要充分利用目前國家進行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的機遇,積極開發金融產品和工具,按照先一般產品再衍生產品、先資金業務再資本業務的順序,全而發展金融產品。同時,還應把目前只注重融資領域的金融服務向史廣泛的方而發展,力爭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以便能夠為企業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的一攬子服務。

另外,商業銀行還應加大金融創新,積極發展金融市場,開發多種金融投資工具。一方面,創新金融市場,著力拓展資本市場,培養機構投資者並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在鼓勵商業銀行的合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同時,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配置機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另一方面,創新金融產品,使多餘的流動性轉向新的投資方式,避免造成資本市場泡沫。例如創造貨幣市場基金、結構性存款等連接不同市場的產品,將存款與債券市場、貨幣市場收益掛鉤。另外還應大力發展理財業務,不僅可以有效分流各類存款,從而大大降低銀行業的流動性壓力,還可以打破現有商業銀行的傳統存貸經營模式。

(三)加快信貸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客戶群體

在大公司、大客戶離銀行漸行漸遠,對銀行依賴性降低的情況下,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有必要調整發展戰略,調整信貸業務結構,重點發展中小企業客戶。商業銀行發展中小客戶能夠提高銀行收益,避免資金和資產過度集中於少數大型企業,降低對少數企業的依賴性。同時,中小企業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中小企業能夠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豐富和完善客戶群體,從而成為銀行未來的重要利潤增長點。在發展中小客戶問題上,一是改革信貸模式,調整信貸流程,根據中小企業特點調整企業審查方式、還款能力分析方式和擔保方式,提高對中小企業客戶的服務效率;二是根據中小企業金融需求,不斷在產品設計上進行創新。應根據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創造出不同的金融解決方案。

五、解決流動性過剩需要處理好的關系——我們如何著眼未來?

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需要商業銀行進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實施轉型,對於目前處於轉軌和市場開發時期的國內商業銀行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轉型需要觀念史新,需要有良好的內部環境。轉型本身同樣也而臨挑戰,因此要搞好轉型必須要處理好各金融因素之間的關系。

(一)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之間的關系

以解決流動性過剩為目的業務轉型,首先需要對商業銀行業務結構進行大的調整。從當前轉型的路徑來看,降低信貸資產在資產結構中的比重,降低信貸業務在整個授信業務中的比重,降低公積金貸款在信貸業務中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些需要調整的業務正是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收益來源的部分。調整就意味著銀行要減少盈利性較高的傳統業務,這樣勢必影響銀行當前的利益,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降低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是必須的。

(二)處理好創新與風險之間的關系

經營模式的轉型,需要新的體制、新的流程、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手段。轉型的關鍵在於金融創新,但創新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敗的可能,而且創新也會有風險。相比而言,開展傳統業務、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的風險性史低,因此,我們要對承擔風險的創新行為實施鼓勵,形成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企業文化氛圍。

(三)處理好綜合化經營和分業管理的矛盾

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過剩的挑戰,必然要利用資本市場投資工具、金融衍生品、電子金融等新的渠道與服務來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但在當前監管環境下和嚴格的分業管理,對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嚴格限制的約束條件下,對商業銀行的轉型會形成巨大的挑戰。因此,應當處理好綜合化經營和分業管理的矛盾,處理好鼓勵銀行創新和加強監管之間的關系。為此,一方而,商業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另一方而,監管部門要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展,採取國際上可行的辦法,穩步推動混業經營的合法化。此外,在立法上,應考慮未來綜合化經營、防範風險的要求以及國際金融法規的慣例,立法應具有前瞻性。

Ⅱ 請談談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商業銀行應如何保持流動性

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繼續表現疲弱,系統性風險的各項指標依然沒有好轉。

這場始於美國房價暴跌的信貸危機已經觸發全球經濟「惡性循環」,經濟增長放緩周期將進一步延長,次級貸款損失萬億美元。美國金融危機對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商業銀行經營要遵循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三原則中,流動性處於關鍵的地位,資產流動性管理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新巴塞爾協議和現行的監管規定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對銀行業的要求雖然很多也很復雜,但是並未強調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現在,從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到流動性風險帶來的代價是慘重的。因此,中國銀行業應強化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即使是在目前存貸比都比較高的情況下,也應做好充分准備,完善未來市場競爭加劇情況下的流動性管理工作。

一、金融危機對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加劇了銀行業資金回收的困難

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金融機構資金緊縮,從而引發其對外放貸更加謹慎,貸款總量也由持續穩定的增長轉為呈現出近年來首次大幅減速的趨勢。據美聯儲統計,2008年前三季度美國商業銀行對國內工商業的貸款余額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約4個百分點。金融機構放貸緊縮使得美、歐等國的進口商融資難度增加,資金周轉情況比以前明顯惡化,而對我國出口企業的直接影響就是國外進口商的償付能力下降,貨款收回的風險加大。據調查,信用較好的進口商在過去交貨後20~30天內會將預付款以外的貨款結清,但自金融危機以來,付款周期普遍延長到了40~50天。這極大地影響了出口企業資金流動性,甚至波及國內供貨商,從而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影響到我國銀行資金的回收,加劇了資金回收的困難。

另外,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性的經濟發展減緩,國際市場需求萎縮,這對我國的出口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影響逐月增加,從11月開始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1月份當月我國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中國外貿單月進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當月我國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企業尤其是對危機的嚴重程度沒有準確預測的企業,生產的大批產品出口無路,庫存積壓,佔用了大量資金,致使企業資金鏈斷裂,無法償還銀行貸款,銀行資金回收更加困難。

(二)金融危機加大了銀行資產結構單一的風險性

1.銀行資產組成方面

從資產組成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是現金包括存放中央銀行和存放同業、托收未達的現金等。商業銀行的資產中固定資產流動性最差,現金資產的流動性最強,貸款和證券視期限和性質而具備不同的流動性。一些針對基本客戶發放的短期流動性資金貸款,雖然期限較短,但往往不具有流動性。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大部分表現為貸款,結構單一,基本沒有流動性二級儲備,一級儲備的大部分又滯留在中央銀行里,銀行很難根據流動性需要,隨時抽回,做自主性調劑。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機導致銀行的貸款回收難度加大,加劇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2.銀行資產期限方面

從資產期限上看,由於信貸資產占據了資產的絕大部分,該部分的資產的期限結構對商業銀行的中長期流動性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中長期貸款增加、短期貸款收縮是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

一方面,金融危機使企業的經營進入一個「寒冬」階段,貨款回收困難,企業在短期內都不可能籌集大量資金,而有可能靠銀行的中長期貸款「過冬」;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房地產行業驟然降溫,國家出台了眾多優惠政策,支持房地產消費。結果,個人消費信貸快速發展並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主。從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銀行中長期貸款比例是不斷上升的。

(三)金融危機使金融市場發展進程有所放緩

從理論上講,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是一種既矛盾又互相促進的關系,金融市場越發達,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競爭就越激烈,對負債的流動性管理就會越困難,但從流動性來源來講商業銀行可以更加容易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上取得流動性資金來源和變現自己的流動性資產以彌補自身流動性不足。

之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遠遠滯後於整體經濟的發展是不爭的事實;現在,金融危機使我國的政策制定者更加偏於謹慎,金融危機使金融市場發展進程有所放緩,束縛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

二、銀行相應對策分析

(一)透析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適時調整的目的

宏觀經濟順應經濟形勢適時的調整,是避免經濟和金融市場過度波動的重要手段。美國政府接管「兩房」的救市舉措提醒我們,要密切關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走勢和最新變化,努力應對並化解次貸危機風險和負面效應,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關鍵還在於及時果斷採取應對措施救市和治市,包括建立平準基金或暫時以匯金公司代行平準基金職責,財政政策刺激方案,以減緩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對我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的沖擊。銀行業要及時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抓住調整的實質,以預測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走向。

例如,面對次貸危機不斷惡化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局面,中國人民銀行從2008年9月16日起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隨後面對美國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情況,央行又加強對貨幣政策工具調整的力度,自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也相應調整;自15日起下調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為中央銀行最具影響力的貨幣政策工具,能夠直接調控貨幣供給。利率和准備金率的「雙降」表明政策操作已經由「防通脹」轉向「保增長」。上述降息舉措無疑放鬆了銀根,向市場注入了流動性,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配合全球央行穩定金融市場的政策,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對房地產等資金鏈緊張的行業無疑是「雪中送炭」。這一貨幣政策的調整也預示著未來一系列政策調整的開始,包括減稅刺激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如降低印花稅,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費,提高出口退稅率以刺激出口等財政政策的出台。

(二)加強預警

針對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盪,美國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現狀,金融機構應關注以下方面並及時預警:

首先,外匯管理方面。匯率變動引起的外幣資產風險包括匯率風險和信用風險,金融機構要實時關注手持主要外匯的匯價變動情況,必要時通過調整資產組合的種類或者比率及時止損。

其次,抵押信用債券市場方面。金融機構應密切關注抵押信用債券市場的發展,保持對相關風險的敏感程度,及時評估,審慎計提相應減值准備,相機抉擇出售相關的抵押支持債券及資產支持債券等,最大限度維護資產安全,保障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再次,對國際游資的關注方面。金融機構應該對國際游資進入我國金融市場保持警惕,關注其中國股市和房市的沖擊,主動防範信貸風險的加大,尤其是資產證券化衍生產品的信用風險。另外,也要注意美元反彈後游資迴流美元市場導致國內資產價格下降泡沫破滅的風險,合理分析和判斷利率、匯率走勢,為把握投資和交易機會做好充分的准備。

(三)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與流動性風險能力

作為銀行自身,強信用風險管理與流動性風險能力需要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信用風險管理

銀行業加強風險管理要充分利用社會徵信系統對貸款人的資信狀況和還款能力進行充分評估,完善貸前審查評估和貸後跟蹤程序。在評估的過程中,嚴格按照銀行系統的相關規定,避免任何「地下貸款」的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不良資產比率。

2.推行資產證券化、改善資產結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發展,我國銀行業應逐步與國際接軌。在這一要求下,資本充足率是困擾我國商業銀行的一個很大問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結構單一,資本補充渠道狹窄,在暫時不能有更好外來資本補充渠道的時候,推行資產證券化,不實為降低資產整體風險權重的有效方法,能相對提高資產充足率,同時對盤活存量資產的流動性也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導致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匹配的最大因素就是個人住房抵押信貸的高速增長,加上國際游資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對銀行房信資產價格的潛在影響,建立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有關的法律法規,穩步推行住房信貸資產證券化不僅是實行銀行資產證券化的良好開端,也是防範銀行流動性風險,改善資產結構的有效方式。

Ⅲ 第二季度銀行總結報告

第二季度銀行總結報告

強化行風建設,塑造品牌形象,為**商業銀行增添新的活力。以下就是我整理的第二季度銀行總結報告,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第二季度銀行總結報告

年初以來,我行堅持以業務經營為中心,以支持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為主要對象,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內部經營管理,狠抓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努力從源頭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確保各項業務活動的健康、穩健、安全運行,取得了顯著的內部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把庄河建成北黃海地區現代化生態型中心城市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基本情況

(一)貸款情況

截至今年三月末,我行各項貸款余額為55,369萬元,比年初增加36,129萬元,增加187.78%。其中:農戶貸款30,572萬元,佔55.22%。農村工商業短期保證貸款14,689萬元,佔26.53%。農村工商業短期抵押質押貸款8,058萬元,佔14.55%。農村中長期保證貸款500萬元,佔0.90%。農村中長期抵押貸款1,550萬元,佔2.80%。

1至3月累計發放貸款63,573萬元,累收回貸款27,444萬元。到期貸款回收率100%。收回貸款利息收入2,887萬元,貸款收息率100%。

(二)存款情況

三月末,各項存款余額50,923萬元,比年初增加24,604萬元,增加93.48%。其中,儲蓄存款余額23,476萬元,比年初增加11,098萬元,增加47.27%。對公存款余額為26,130萬元,比年初增加12,189萬元,增加87.43%。通知存款1,317萬元,比年初增加100%。

(三)財務情況

三月末,我行實現各項業務收入為2,981萬元,其中:貸款利息收入2,887萬元,金融機構往來利息收入94萬元。各項業務支出2,169萬元,稅前利潤總額1,083萬元,稅後凈利潤812萬元。

(四)監管指標情況

第一、資產負債狀況。一是資產總額為69,974萬元,其中:流動資產62,342萬元(現金及銀行存款554萬元,存放中央銀行款項6,735萬元、存放同業款項2,340萬元、短期貸款52,703萬元、其他應收款12萬元);長期資產 7,508萬元(其中:中長期貸款2,663萬元、長期投資3,000萬元、在建工程2,217萬元、固定資產凈值179萬元、貸款呆賬准備554萬元〈減項〉);遞延資產124萬元。二是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總額為69,974萬元,其中:流動負債57,778萬元(短期對公存款26,131萬元,短期儲蓄存款24,557萬元,同業存放款項6,000萬元、應解匯款2萬元、應付賬款165萬元、其他應付款754萬元、應繳稅金170萬元);長期負債236萬元(主要是定期三年以上的儲蓄存款236萬元)。三是所有者權益總額為11,961萬元,其中:股本金11,000萬元;盈餘公積82萬元、一般准備60萬元、未分配利潤819萬元;本年稅前利潤1,083萬元。

第二、資本構成情況。一是所有者權益為11,961萬元。其中:實收資本11,000萬元,盈餘公積82萬元,一般准備60萬元,未分配利潤819萬元。二是表內加權風險資產57, 814萬元。三是資本充足率為21.64≥8%行業監管標准。四是核心資本充足率為20.69% ≥4%行業監管標准。

第三、信用風險情況一是不良貸款率、不良資產比率均為零。二是3月末貸款呆賬准備554萬元。貸款損失准備充足率、資產損失准備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均≥100%,控制在行業監管規定的標准范圍之內。

第四、流動性風險情況。一是流動性比率107.90%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二是存放中央銀行款項6,735萬元,其中:存款准備金 (執行11.5%的存款准備金率)5,856萬元,存款備付金879萬元,存款撥備率13.23%。三是貸存款比率(不含資本金)108.73%,含資本金貸存比率為89.42%。

第五、盈利性情況。一是資產利潤率 1.54% ≥0.6%行業監管標准。二是資本利潤率 9.85%,行業標准不低於11% ,由於我行成立時間短,貸款規模小,貸款利息收入少,所以資本利潤率低於同行業水平。三是利潤成本率49.93%≥45%行業監管標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積極發放貸款,全力支持“三農”經濟發展。

我行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百姓創業的經營方向,以高效、快捷、便利的服務方式,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注入了5個多億的信貸資金,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一、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導向,全力做好貸款發放工作。年初以來,我行在確立經營目標和經營方針的基礎上,組織信貸部門認真做好貸款的營銷工作,確保信貸經營指標的完成。主要做法:一是充分發揮我行貸款審批時間短、貸款方式靈活、辦事便捷的辦事方式,不斷擴大我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在業務發展上注重自身的優勢,以重點盈利業務為中心,重點發放企業貸款和個體經營貸款;以安全、穩定業務為基礎,發放房地產抵押貸款;以服務三農為方向,積極探索農業生產項目的貸款;開辟信貸業務新領域,發放汽車消費貸款。三是加強同擔保公司積極合作,擴大業務經營領域。我行成立時間短,缺乏客戶的積累和客戶對我行的認知度,通過擔保公司的媒介作用,促進了我行信貸業務的發展。1至3月累計發放貸款63,573萬元,累收回貸款27,444萬元。到期貸款回收率100%。收回貸款利息收入2,887萬元,貸款收息率100%,超額完成計劃指標。

第二、努力防範和化解信貸風險,確保信貸資產安全。快速推動信貸業務的發展是我們的重要工作,確保信貸資產安全運行是前提,是我行賴以生存的基石。為此,我們從貸款受理開始到貸款發放,嚴格按照信貸管理規定執行,按信貸業務操作規程發放貸款。對信貸業務進行實地調查,堅持雙人調查,超百萬的貸款項目,行主要領導親臨一線,搞好貸款選項,搞好資產評估。對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的貸款,如果在生產經營上存在不安全因素,我行也不予受理,有效地保證了信貸資產質量,實現了到期貸款回收率和收息率均達到100%。

第三、堅持我行市場定位和經營方向,積極支持三農經濟的發展。我行1至3月共發放貸款63,573萬元,全部用於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企業經營和農民融資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涉農貸款快速向農村各鄉鎮推進,在機構網點少,信貸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克服各種困難,業務發展到我市20多個鄉鎮街道,覆蓋鄉鎮面達77%。業務范圍涉及農業種養業、林業、設施農業、旅遊觀光農業、水產業、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等領域。不斷創新服務方式,不斷完善抵押擔保方式,採取最高額抵押循環貸款、擔保公司擔保、企業聯保、機械設備抵押、權利抵押等方式,使不同產業都能得到信貸支持。以靈活、便捷的小額貸款扶持農戶發展,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實現銀企雙贏。

(二)調動一切因素,大力組織存款。

為更好支持地區經濟發展,不斷壯大我行經營勢力,全面實現三年經營目標,我們始終堅持“存款立行、貸款興行”的經營理念,使存款業務不斷增加。

開展存款競賽活動。新年伊始,我行制定了《庄河匯通村鎮銀行2017年度存款考核辦法》和儲蓄存款小段競2017年三月末賽活動。通過競賽活動掀起組織存款工作的新高潮,形成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新局面,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三月末,各項存款余額為50,923萬元,比年初增加24,604萬元,比年初增加62.18%。

2、提高優質服務水平,加大攻關力度。一是通過各種方式教育職工通過專業服務質量去吸引客戶。二是主要領導和專業部門率先垂範,走出庄河引進外地低成本資金累計金額近1億多元。公存款的增加,不僅降低營業資金成本,而且壯大了我行的信貸資金力量。

3、開辦通知存款業務,中間業務實現零的突破。

一是在存款工作中,我行在搞好傳統業務的'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開拓資源為目標,認真研究並制定了《庄河匯通村鎮銀行人民幣通知存款管理辦法》,並於3月20日,開辦了七天通知存款業務,到3月30日,通知存款余額已達1,317萬元。二是我們積極推進以代收代付為主要內容的中間業務,與庄河自來水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並於4月份開始辦理了代收水費業務。

通過增加業務品種,創新服務功能,不僅有效地拓展了我行業務的輻射觸角,開掘了新的存款資源,帶來了新的效益增長點,而且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三)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核算質量

一是認真測算財務收支狀況,編制2017年財務收支等方面的財務計劃。二是加強會計輔導工作,提高會計核算水平。在會計輔導工作上,根據輔導人員不足的實際,採取集中輔導、現場輔導、個別溝通的方式進行輔導。通過會計輔導工作,督促並規范了會計財務結算操作規程,防範了操作風險,對保障會計核算的正常運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三是對全行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進行了核查登記,健全了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台賬。四是改進核心系統的操作,使之適合我行業務特點。為了使現在應用的核心系統逐步適應我行業務發展的需要,1至3月我行多次與大連銀行科技部溝通,提出了10餘項特殊業務改進意見,得到了大連銀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已經逐項得到落實。五是開通大小額支付系統,解決結算不暢通的問題。從2017年三月份起,我行為了解決結算不暢通的問題,把大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做為一項重要工作去抓。經過艱苦的努力,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我行以間接方式加入支付系統。今年3月26日與興業銀行的專線連通。經我行與興業銀行大連分行進行系統技術測試,於三月10日正式開通大小額支付系統。大小額支付系統的順利開通,不僅解決了我行建行以來全國聯行結算不暢的問題,而且提升了我行在金融系統和社會各界的知名度,同時對於加速資金周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抓好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促進各項工作走上規范化

在繼續不斷完善規章制度的同時,我行注重狠抓規章制度的落實,抓好規范化管理,使各項工作都有規可循,有章可依,逐步實現規范化。在原有的84條規章制度的基礎之上,我行根據上級部門要求和本行的實際情況增加了相關規章制度,主要有:一是按照銀監局的要求,根據貸款新規的規定全面修改了貸款管理辦法。3月13日出台了《庄河匯通村鎮銀行個人信貸業務操作基本流程(試行)》、《庄河匯通村鎮銀行法人客戶信貸業務操作基本流程(試行)》、《庄河匯通村鎮銀行固定資產貸款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庄河匯通村鎮銀行項目融資業務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庄河匯通村鎮銀行個人貸款管理實施細則(試行)》5個信貸管理辦法。二是為規范我行從業人員職業操守,提高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維護銀行業信譽,我們制定了《庄河匯通村鎮銀行從業人員職業操守規范》,具體規定了一般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的職業操守9條和董(理)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還應當遵守的職業操守5條。三是是為進一步提高我行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力,扎實推進案防工作有效開展,促進各項業務活動安全穩健運行,制定了《庄河匯通村鎮銀行開展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實施方案》。

(五)抓好職工培訓工作,迅速提高職工素質。

為適應我行業務經營發展的需要,迅速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更好應對市場經濟的挑戰,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員工隊伍,先後舉辦了3期新職工強化培訓班。通過強化培訓,使新職工基本上了解和掌握涉及金融法律法規知識、業務知識、業務技能等方面的知識。使培訓真正收到實效,達到預期目的,收到了預期效果。

(六)做好案件防控工作,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1、開展案件風險排查,使業務經營合規合法。根據大連銀監局的要求,三月末我行組織有關人員認真開展了案件風險排查工作。在排查中,對1至3月的會計財務業務進行了檢查。共檢查業務總筆數14,356筆,金額40,025萬元。其中:檢查票據11,254筆,金額9,037萬元;大額存款2,145筆,金額18,462萬元;銀企對賬312筆,金額18,197萬元。

從排查的結果看,未發現違章、違規、違紀、違法現象。通過排查案件風險工作,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員工的政治、業務素質、道德素養和遵紀守法、防範案件發生的自覺性。

2、進一步完善案件防控實施方案。根據大連銀監局的要求,結合本行的實際,制定了《庄河匯通村鎮銀行開展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實施方案》,明確開展活動的目的與意義、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基本原則、時間安排及推動方式。通過開展活動,切實解決一些在案防工作中存在的政策傳導不及時、理解不深不透、貫徹措施不具體、執行力逐級衰減、被動或應付式執行以及有章不循、違規操作、情面大於制度等突出問題,進一步提高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力,扎實推進銀行業案防工作有效開展,促進銀行業安全穩健運行。

(七)加強文秘管理,提高文秘管理水平。

根據《庄河匯通村鎮銀行公文處理辦法》、《庄河匯通村鎮銀行文書檔案整理暫行辦法》等6個涉及文秘工作的制度,加強規範文秘工作。據統計,1至3月共收文270件,都按規定程序進行簽收、登記、催辦。1至3月共發文103件,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辦理。在公文處理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精簡、高效的原則,做到及時、准確、規范、安全。

(八)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社會新形象。

針對我行成立晚、規模小、輻射半徑窄、社會知名度低的自身實際,從年初以來,我行持續以懸掛橫幅、張貼標語、電視拜年、電台廣告、出動宣傳車等多種宣傳形式,大力開展 “庄河匯通村鎮銀行是城鄉百姓的銀行、是中小企業的銀行”的主題宣傳,全面地宣傳了我行的業務經營狀況,使我行的知名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得到了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篇二:第二季度銀行總結報告

二季度,是第二屆董事會第一年工作的沖刺階段,針對前二個季度經營工作中存在的存款增長穩定性不夠,資產質量優化進度不夠,綜合盈利能力、資本充足等核心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不足,將繼續圍繞半年度工作會議提出“份額”、“效益”、“風險”和“形象”八個字抓好工作,向獨立經營10周年獻禮。

1、突出重點增存款,份額再上新台階。

組織資金始終是銀行工作的基礎和重點。前階段的結對子競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款的穩定性不強,要繼續突出存款增長,強化宣傳攻關,強化競賽考核,強化服務創新,持之以恆把“結對子、爭份額、比貢獻、爭市場組織資金競賽”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爭取存款市場份額再上新台階。

2、緊抓拓展爭效益,夯實資本充足率。

今年是我行享受所得稅減半政策的最後一年,二季度要繼續圍繞我市經濟發展的熱點、重點,緊盯我市臨江開發、開發區建設、工業集中區建設,瞄準有效資產抵押企業,緊抓傳統業務拓展,加大支持力度,盡力拓展市場,爭取效益最大化。同時,要繼續強化各項管理,搞好年內各項財務核算,盡力控制不合理費用開支,反對鋪張浪費,杜絕跑、冒、滴、漏,防範各類案件發生,爭創最佳效益,扎扎實實地提足資本充足率和各項撥備率,向全體股東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3、狠抓難點求突破,奮力提高資產質量。

信貸資產質量始終是我行效益的根本,始終是我行快速發展的根本。二季度,要抓住年終企業資金回籠較多的有利時機,鍥而不舍活資產,一步不松降不良,爭取余額佔比雙下降。一要抓緊以規范信貸五級分類為抓手,加快我行信貸管理系統建設,早日為我行強化信貸管理提供科學決策工具。二要集中力量做好中央銀行專項票據兌付工作,爭取央行資金扶持政策落實到位。三是以控制不良貸款產生為出發點,全面完成對支持類企業、控制類企業、和壓縮類企業的清理工作,為明年進一步強化信貸管理打好基礎。

4、強化宣傳樹形象,努力營造發展環境。

要抓緊我行獨立經營10周年慶典准備,設計系列宣傳方案,大搞輿論宣傳,深化、細化、延升ci形象策劃,促使我行辦公場所、辦公用品、宣傳資料、儀表儀容、服務用語等硬體、軟體建設上檔次、有規格。要拓展優質文明服務新思路,強化行風建設,塑造品牌形象,為**商業銀行增添新的活力。

;

Ⅳ 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個問答題

當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減少負債或變現資產專獲取足夠的資金屬,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商業銀行資不抵債。商業銀行作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隨時持有的、用於支付需要的流動資產只佔負債總額的很小部分,如果商業銀行的大量債權人同時要求兌現債權,例如出現大量存款人的擠兌行為,商業銀行就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復雜和廣泛,通常被視為一種綜合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產生除了因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計劃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不足,甚至引發風險擴散,造成整個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困難。因此,流動性風險管理除了應當做好流動性安排之外,還應當有效管理其他各類主要風險。從這個角度說,流動性風險水平體現了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狀況。

Ⅳ 金融危機情況下的流動性如何

銀行同業拆借利抄率所導致的流動性問題應該說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從各界地討論來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眾說紛紜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到貨幣政策以及宏觀調控層面都有論述。從目前對於流動性問題的成因和傳導機制分析,應該說還看不出已經形成了有那麼一致性的主流共識。從這個角度來看,流動性問題的產生,根之深,治理難度比較大。這更加要求政府需要重新審視未來的立場。短期內來說,央行比如說通過准備金率、外匯公開市場業務等,以通過實施貨幣供給的策略管理實施操作。但可以看到,近一些年來,應該說我們國家有一種趨勢,貨幣政策操作空間的效果越來越有限了,治理成本也日益加大,如此要有效的控制這個流動性,我個人感覺應該說從總量和價格層面所實施的對沖操作模式,來轉向更加堅決的,結構性調整和治理。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舒緩流動性的問題,涉及到我們國家發展平衡和經濟的轉型升級,為這種新的增長在集聚力量。

Ⅵ 金融風險管理 簡答題 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流動性風險主要產生於銀行無法應對因負債下降或資產增加而導致的流動性困難內。當一容家銀行缺乏流動性時,它就不能依靠負債增長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變現資產來獲得充裕的資金,因而會影響其盈利能力。極端情況下,流動性不足能導致銀行倒閉。

Ⅶ 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需求與流動性供給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在金融機構的管理中,流動性泛 指 金融機構的專對外支付能力和狀態。
1.銀行屬流動性需求的主要內容 (1)存款提取 (2)貸款需求 (3)投資需求 (4)還款需求 (5)營業支出 (6)股利支付
2.銀行流動性供給內容 (1)客戶存款 (2)金融市場借款以及向中央銀行的借款 (3)貸款的償還以及證券的到期 (4)資產變現 (5)金融服務收入

Ⅷ 貨幣流動性的影響探討

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理論探討
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寬松或者緊縮的貨幣環境,資產價格在不同貨幣政策環境中的變化特徵是每一個機構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貨幣流動性的經濟涵義
貨幣流動性(Monetary Liquidity)反映了貨幣供應的一種基本狀況。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我們常把流動性直接理解為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 居民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乃至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債、政策性金融債、貨幣市場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動性資產,都可以根據分析的需要而納入不同的宏觀流動性范疇。 衡量貨幣總量的指標包括 M0、M1、M2、M3等M0指流通中現金。「狹義的貨幣」— M1,通常是由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為貨幣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所組成。「廣義的貨幣」— M2 在M1的基礎上加入了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M3則在M2的基礎上又加入了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負債。廣義貨幣涵蓋了不同金融機構持有的各種貨幣形式,較好適應現代經濟的需要,已成為發達國家貨幣當局關注的重要指標。。 我國央行定期公布狹義貨幣供應量M0和M1,以及廣義供應量M3的統計數值。
貨幣數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指出了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活動及物價水平的相互關系,具體可由費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表示: MV=PT。 其中,M指貨幣供應量;V指貨幣流通速度;P指平均價格水平;T指商品和服務的交易量。理論假設貨幣流通速度(V)和交易量(T)在短期內不發生改變,這樣,貨幣供應量(M)的增加會引起價格水平(P)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流動性的具體形式深受金融機構及其實際活動方式變化的影響,其復雜多變性可能使傳統貨幣數量理論所理解的貨幣與經濟的關系變得不穩定。
近年來,資本市場及其衍生品市場迅速發展,許多經濟學家提出貨幣是用來滿足所有經濟活動的需要,其中不僅包括流通中的商品,也應該包括資產,因此應將費雪等式修正為MV=PT+S,這里S代表資本市場對貨幣的需求。 另一個關於傳統貨幣數量理論的批評在於,很多學者認為貨幣流通速度(V)根據經濟和商業活動的環境發生改變,不應假設其保持完全不變。 這些對貨幣數量理論的改進建議體現了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貨幣數量理論所揭示的基本規律值得我們學習和繼續探索。
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寬松或者緊縮的貨幣環境。流動性過剩的經濟學定義是:流通的實際貨幣量同經濟均衡狀態下所需貨幣量之間的正偏差。流動性過剩可以理解成貨幣供給超出了保持物價長期穩定的需要。 根據流動性過剩定義,在衡量貨幣流動性過剩時,首先估算出經濟均衡狀態下的理論貨幣流通總量,然後計算與實際貨幣總量的差額,取得過剩或短缺的具體數值。在實際應用中,什麼水平的貨幣供應量最為合理很難確定,並且在經濟學理論中的爭論也很多。 因此,我們在實際中觀察的貨幣流動性過剩並不是絕對層面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也就是貨幣流動性寬松或收緊的發展趨勢。
我們可以用貨幣增長率同名義GDP增長率的比值衡量貨幣流動性的變化趨勢。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若貨幣供應與流通速度的增長率超過實物和價格的增長率,流動性有寬松的變化趨勢,反之則有緊縮的變化趨勢。 另外,我們也可以用代表貨幣流動價格的真實利率水平衡量流動性。 當利率下降時,流動性有寬松的變化趨勢,反之則有緊縮的變化趨勢。
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理論解釋
保持平穩的價格水平一直是貨幣政策當局關注的焦點和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一。資產價格水平得到貨幣政策當局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進一步體現。 上面的兩個階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場指數在兩個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長,而且都伴隨著較低和平穩的通貨膨脹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實GDP增長率。 同時,貨幣流通量和貸款同樣在這兩個階段中高速增長。這些事實顯示資產價格對經濟的影響巨大,也揭示了貨幣供應量與資產價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已經成功地將消費品價格水平控制在比較穩定的水平。美聯儲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國家的貨幣政策重點已經從通貨膨脹轉移到資產價格。 前美聯儲副主席Ferguson 也指出了貨幣當局關注資產價格的原因所在:由於資產價格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一環,資產價格的非常變化將導致貨幣政策無法對經濟活動產生有效影響;另外,資產價格中包含了貨幣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確保其揭示的信息與貨幣政策相一致。貨幣政策當局加強對資產價格的關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資產價格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機構投資者更清楚地認識貨幣供應對資產價格的作用機制,把握市場走向。
貨幣流動性對資產價格(包括債券、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在理論上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解釋:?
第一,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告訴我們:流動性的提高會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會引起長期名義利率的下降;長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價格上漲。美聯儲現行貨幣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制定一個目標利率,然後調整貨幣供給(聯邦儲備金的供給)狀況,直到聯邦儲備金率達到目標利率水平。 假設美聯儲希望降低利率,聯儲選擇公開市場操作手段在銀行間市場上買入債券,這導致債券的價格上升、回報率下降,利率隨之下降。 聯儲的行為提高了商業銀行可以持有的聯邦准備金,既而提高了商業銀行發放信貸的額度,最終提高了經濟中流通的貨幣總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貨幣流動的價格。長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緊密的聯動性,而且債券資產(如國債)的回報率是衡量長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標准這樣,債券利率在流動性增加時下降具有理論依據。長期利率的下降減小了債權資產的回報率,在股票資產風險溢價水平保持不變時,也就相應降低了投資者對股票類資產的要求回報率。對股票資產的要求回報率降低使得當前股票資產的回報率超出人們預期,人們將擁有的貨幣投入股票抬高股票價格,降低股票回報率,直到與要求回報率相吻合股票的價格取決於股票的供求關系。 而在計算股票內在價值時(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內在價值=未來收益/要求的回報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來收益或分紅情況,以及利率和要求回報率,都起到決定性作用。(Baks and Kramer, 1999)。
債券利率下降與股票價格上升也可以通過替代效應進行解釋。 資金具有逐利性,當債券資產回報率下降時,資金會進入股票市場以獲得高回報,直到資金的進入促使股票價格上漲,回報率降低,達到股票資產應有的風險溢價水平為止。另外,流動性增加後的寬松貨幣環境提高了對經濟產出的預期,也提高了對公司盈利狀況的預期。 要求回報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預期的提高會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
第二,貨幣數量理論表明,當貨幣的流動性高於經濟的需要時,會抬高價格水平。 在物價指數保持穩定時,資產價格就會上漲。這個解釋基於貨幣過剩帶來的財富效應,居民所擁有的用貨幣計量的財富增加了;財富效應將用來購買商品;如果消費品價格保持穩定,那麼財富會流向資產,資產價格水平就會上漲。 這個解釋同樣適合現代貨幣數量理論(MV=PT+S,S代表資產對貨幣的需要)所代表的關系,貨幣需要滿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僅包括消費品,也包括資產。 從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兩次股票市場泡沫來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著物價穩定和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現象。
很多學者就美國歷史情況對貨幣流動性影響資產價格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包括: ?
Jensen and Johnson (1995)用利率調整方向的變化作為衡量美聯儲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或寬松貨幣政策的標准。 他們分析了1962—1991年間美國股票回報率同貨幣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股票市場同貨幣環境緊密相關,當貨幣環境寬松時的股票回報要高於當貨幣環境緊縮時。 Patelis (1997)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變數也得出了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產生作用機制的結論。Mashall(1992)對美國1959—1990年間的季度數據進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費佔GNP比例進行比較來衡量貨幣增長,發現實際股票回報率同貨幣增長呈弱正相關。Conver, Jensen and Johnson(1999)發現一些國家的股票回報同美國貨幣政策的相關度十分顯著,有的甚至要強於同國內貨幣環境的相關度。Baks and Kramer(1999)研究貨幣流動性在國際市場間的作用機制。他們發現G-7國家貨幣流動性的增加同G-7國家真實利率的下降和真實股票價格的上漲保持一致。 Bordo and 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國歷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機,發現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隨著貨幣發行和銀行貸款的超額增長。
Ferguson(2005)用M3增長率代表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發現貨幣流動性的增長同股票價格的相關聯程度有限,而同房地產價格的關聯程度非常高。 他認為統計上的非顯著並不能否定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機制,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股票價格的波動過於頻繁,普通的相關性分析並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總結前面的分析,貨幣流動性對股票資產的價格具有作用機制在理論上已經達成共識:寬松的流動性對股票市場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理論界一方面對兩者的相關性給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尋求在統計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中國貨幣流動性與股票價格相關性分析
(一)我國貨幣流動性的主要特點
我國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以穩定貨幣幣值為最終目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基礎貨幣(操作目標)的框架。人民銀行當前的貨幣政策取向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流動性政策以調整貨幣供應量的管理為主(人民銀行,2005)。 根據我國現行外匯制度,企業要將外匯余額賣給外匯指定銀行,這就是所謂的強行結售匯制度。而外匯銀行必須將超過外匯指定頭寸以外的外幣資金賣給央行,這樣我國央行就成為了外匯市場事實上的接盤者,央行流動性管理的主動性比較弱。 央行為對沖巨大外匯占款而大量增加貨幣投放是造成我國流動性充裕的直接原因,這樣,寬松的貨幣流動性成為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一,貨幣供應量佔比很大,增速很快。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貨幣供應量M2佔GDP的比例非常高,單就M2佔GDP的比例發展趨勢來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了我國貨幣流動性寬松的狀況。
第二,貨幣增速與GDP增速比較。圖3顯示了過去15 年中(1991—2005年) M2增速同GDP增速的比較。 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在大多數年度里超過GDP增速。
第三,市場利率呈下降趨勢。我國利率形成機制仍不完善,沒有形成公認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 在眾多的短期利率中,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同美聯儲的聯邦儲備金利率最為相似。同業拆借利率是一個市場化的利率,具有成為基準利率的必要條件。在沒有更佳選擇的情況下,我們用7天內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作為衡量流動性的價格的標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逐年下降趨勢反映出我國存在貨幣流動性寬松的現象。國債到期收益率同樣呈現下降趨勢,一定程度反映了長期利率變化情況。但是,我們發現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走勢同M2增速—GDP增速之間的變化沒有保持一致。這是由於兩個指標所體現的內容有所不同。 M2的主要成分是流通中貨幣和銀行中存款,沒有反映出非銀行金融機構所持有的貨幣,體現的是流通和儲蓄的貨幣狀況;而貨幣市場利率反映的是金融機構所有的貨幣情況,體現了投資行為中的貨幣供求狀況。筆者認為,用利率反映的貨幣流動性具有更加廣義的內涵。
(二)我國資本市場與貨幣流動性相關性的統計分析?
貨幣流動性同資產價格的關系可以總結為:流動性的增加具有財富效應,居民用貨幣衡量的財富有所增加,增加對商品和資產的購買;流動性增加具有替代效應,引起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下降,增加了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 流動性具有逐利性,當貨幣流動性增加提高債券價格,降低債券回報率時,投資者會進入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市場尋求更高回報。
在統計驗證分析中,我們選取了上證綜合指數作為股票市場回報的指標,選取房屋銷售價格指數作為房地產回報指標,選取銀行間國債回購利率作為固定收益回報指標。 用廣義貨幣M2增速與實際GDP增速的差額衡量貨幣流動性變化趨勢。 以1997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為時間段,我們用向量自我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的方法對上述指標進行了分析,我們從結果中發現,Akaike AIC和Schwarz SC指標中反映的貨幣流動性和股票指數相關性較弱。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 Causality Test)是一種分析指標關系是否存在先後關系的分析方法。 我們運用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方法進行分析時發現,貨幣流動性指標的發生在國債指標之前,貨幣流動性指標對解釋國債回購利率統計上顯著。貨幣流動性對於解釋房屋價格變化在統計上具有一定顯著性;貨幣流動性對於解釋股票回報在統計上顯著性較弱。
(三)統計結果分析和主要結論
理論界普遍認為,流動性的增加會抬高價格水平。 首先,流動性的增加具有財富效應。 居民用貨幣衡量的財富有所增加,如果消費品供給得到滿足,過量的貨幣會流入實體經濟,被用來購買資產,抬高房地產和股票資產價格;在物價水平沒有上漲的情況下,資產價格水平可能會大幅度上升。 其次,流動性增加具有替代效應,引起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的下降,從而減小了人們對股票資產的要求回報率,增加了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資金具有逐利性,當貨幣流動性增加提高債券價格,降低債券回報率時,過剩的資金促使投資者尋求更高回報的投資途徑。我們在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中發現:第一,我國流動性充裕,廣義貨幣佔GDP比例同其他國家相比很高;盡管央行採取多種手段收緊流動性,但是近年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持續下降,流動性充裕在短期利率中的表現明顯。 第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貨幣流動性對提高債券類資產價格的影響顯著,代表長期利率的7年期國債到期收益債率同短期利率走勢保持一致。 第三,統計結果反映的流動性對股票價格的作用顯著度有限。
總結相關理論和我國實證分析,我們認為流動性是決定債券類資產的決定性因素。貨幣流動性是股票資產價格和上升的必要條件。 統計結果不夠顯著是由於股票價格波動頻繁,影響我國股票變化的因素比較多而且復雜,需要應用更加精密的統計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2005年底以來,隨著股權分置等改革的完成,股票市場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投資者的信心提高,流動性充裕帶來的大量資金尋求債券之外的投資回報,這樣的資金供給為股票市場的大有作為提供的有力支持。從股東開戶數的上升來看,大量資金進入股市無疑是股票市場上漲的首要支持力量。 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在對股票類資產的分析中,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的作用。 需要註明的是,本文研究的是流動性對資產價格的一般規律,我們相信短期內債券和股票資產價格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在進行具體投資時機和產品選擇時,應考慮可能會對供求關系產生影響的多方因素。?
我們認為,機構投資者在進行資產配置決策中應考慮貨幣流動性因素。現階段,國際貿易情況、資本流動和貨幣政策變化等因素是影響我國貨幣流動性狀況的重要原因,值得投資者關注。另外,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入發展,資產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央行在進行貨幣政策決策時應考慮資產價格因素。
參考文獻
[1] Alex D.Patelis.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2, No.5,1997.1951-1972.
[2] Ben S.Bernanke and Alan S.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No.4,1992.901-921.
[3] Borio and Lowe.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P].BIS working paper, No.114,2002.
[4] C.M.Conover, Gerald R.Jensen, Robert R.Johnson.Monetary Envirom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23,1999.1357-1381.
[5] David A.Mashall.Inflation and Asset Returns in a Monetary Econom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XLVII, No.4.
[6] Europe Central Bank.ECB MB (European Central Bank, Monthly Bulletin)[C].May 2001.
[7] Friedman, M.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1968.2-17.?
[8] Federal Reserve Bank.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urposes & Functions[J].9th Edition, June 2005.
[9] Gerald R.Jensen and Robert R.Johnson.Discount rate changes and security returns in the U.S.1962-1991[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vol.19, 79-95.
[10]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課題組.關於完善我國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研究[R].2005.
[11]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課題組.中國利率形成機制研究報告[R].2005.

Ⅸ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現狀和產生原因,應如何解決

近兩年,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導致的各種金融問題愈加嚴重,影響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表象入手,分析了流動性過剩的原因,並從貨幣政策工具對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和銀行流動性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影響兩個方面闡述流動性過剩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之間的關系。最後提出了一些緩解流動性過剩、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貨幣政策;有效性

20個世紀90年代末以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長期不足,信貸膨脹的態勢相當明顯。進入21世紀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持續寬松,特別是2005年以來,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日趨突出。被經濟學家認為發生幾率極低的「流動性陷阱」已在我國金融運行中初現端倪,並對金融體系的穩健運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1]2006年,銀行的巨額流動性使到全國性的信貸規模急劇膨脹,間接推動了各種資產價格全面上升,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有效性形成嚴峻挑戰。如何有效解決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而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是擺在中央銀行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一)存差持續擴大

自2004年國家實行最新一輪的宏觀調控以來,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增速逐漸低於存款余額增速,而且二者間差距不斷擴大,貸存比大幅下降。截至2005年末,存款增速高於貸款增速3.17個百分點,是2000年的3.8倍;金融機構存差達到9.2萬億元,占存款余額的32%;存量的貸存比為68.0%,新增量的貸存比為53.6%。2005年,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約只有53元轉化為貸款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近一半的資金則滯留在金融體系進行體內循環。

(二)超額准備金居高不下

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由2000年末的4000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1.26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2.9%。2005年3月17日,中央銀行雖然下調超額准備金率0.63個百分點,但金融機構上存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達1.26萬億元。截至2005年12月末,全部金融機構超額儲備率達4.17%。超額准備金過高,不僅加大了中央銀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臨著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大打折扣的壓力。截至2006年7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達2.7%。

(三)M2與M1增速差距持續拉大

2005年,M2的增速連續數月超過預期15%的增長率,M2與M1增速差距從年初的3.3%一路擴大到年末的5.8%。2005年12月末,M2餘額為29.9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增速比上年高2.94個百分點;M1餘額為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11.78%,增速比上年低1.8個百分點。進入2006年後,M1與M2增速差距更大,一季度創下了M2同比增長較M1同比增長高出8.58個百分點的新高。

(四)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

2005年3月以來,整個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其中,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從最高位的2.18%下降到最低位的1.11%左右;年末,質押式國債回購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僅為1.56%,比年初的1.84%下降了28個基點,受此影響,貨幣市場收益率曲線呈現回落態勢。當前銀行間市場1年期國債和中央銀行票據的收益率徘徊在1.32%和1.42%左右,兩年期金融債發行利率也跌至2.0%以下,均低於1年期2.25%的銀行存款利率,貨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出現了倒掛現象。2006年第一季度央票利率、銀行間回購和拆借利率較去年末抬升70個基點左右。其中,1年央票與存款利差縮至38個基點,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銀行間7天回購利率,其與存款利率利差縮至19個基點,但是依然沒有改變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倒掛的現象。

二、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

(一)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失衡

經濟決定金融,目前流動性過剩的根源是我國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失衡。相對於投資和出口的高速增長,消費近年來的增速遠落後於它們。20世紀末我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投資增長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在2003年以來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上升期,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2002年至2005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分別為16.1%、26.2%、27.6%和25.7%,而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則分別為8.8%、9.1%、13.3%和 12.9%;2006年上半年,前者增長29.8%,後者只增長了13.3%,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衡問題加劇。消費相對落後使大量資金沉澱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

同時投資也存在結構失衡問題。一邊是大企業的資金過剩,另一邊卻是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的極度緊張;一邊是某些熱門行業重復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另一邊則是醫療、教育等部門嚴重的投資不足。從區域看,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性問題突出,而廣大的中西部仍面臨資金不足的局面;城市存在流動性過剩壓力,而農村卻仍然資金缺乏。「地下金融」的日趨活躍就有力地證明了我國並不是總體的流動性過剩(巴曙松,2006)。[2]少數被資本追逐的高利潤行業「囤積」了大量的資金,其資產價格被不斷重估,從而帶動相關資源的價格一路攀升,造成銀行流動性全面「過剩」假象。

(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帶動的外匯占款增長。2005年,基於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大約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中央銀行用於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總量高達2.77萬億元。因此,為「對沖」人民幣升值壓力、穩定匯率而形成的貨幣流動性增強趨勢依然強烈。有關數據顯示,2006年一季度,貨幣總體流動性達2.0萬億元,同比增長93.4%;外匯儲備達 0.8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76%;外匯占款余額7.7萬億元,同比增長34.96%;而同期銀行貸款余額和有價證券投資分別為20.6萬億元和3.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29%和17.23%。

(三)貸款有效需求相對不足

2005年,全國金融機構貸款增長率為13.53%,低於2004年的14.54%。銀行業機構新增貸款從2003年的3萬億元,下降到2005年的2.5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幅持續下降,從2003年的30%下降到2005年的16.2%。盡管2006年一季度,銀行貸款一度出現高速增長,並導致中央銀行出台相關宏觀調控措施,以抑制可能出現的貸款過快投放趨勢,但是全社會貸款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貸款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出現,主要原因在於全國工業企業整體盈利狀況下滑導致信貸萎縮。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4%,遠低於上年同期同比增長42.5%的水平;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7420億元,增長28.7%,低於上年增長39.4%的水平。2006年一季度,在國家統計局調查的66個行業中,利潤減少或虧損增加的行業多達24個,比上季度增加9個。企業效益下滑,虧損面擴大,將直接減少對銀行的信貸需求。

(四)城鄉居民儲蓄持續增長

2005年末,我國居民儲蓄余額14.11萬億元,當年GDP為18.23萬億元,儲蓄率高達77.36%。2006年一季度,全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與我國的高儲蓄率相比,2001年,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富國的儲蓄率通常高於窮國,但也僅在20%左右。我國現階段家庭儲蓄率較高與我國的文化傳統、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諸多因素有關。家庭儲蓄率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當前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尚未完成,沒有形成完善的養老保險、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老百姓出於養老、醫療等原因積累了大量預防性儲蓄。同時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使居民更傾向於增加儲蓄降低消費。此外,住房體制、教育體制的改革也使相當多的大眾儲蓄資金用於買房和子女教育儲蓄,這也是導致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3]

三、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

(一)貨幣政策有效性內涵的界定

盡管不同學者在研究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時,由於強調的重點不同,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界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從根本上說,貨幣政策有效性至少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貨幣政策能否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數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第二,貨幣當局是否有能力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引導經濟運行以達到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第一層含義是指貨幣政策對實際經濟運行的作用力問題,即貨幣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數產生影響的問題,這可以概括為貨幣政策的理論有效性問題,是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基礎。如果貨幣政策確實能對經濟中的真實變數(產出和就業)產生重要影響,那麼貨幣政策在理論上是有效的,稱為貨幣政策的理論有效;如果貨幣政策根本不能對經濟運行中的實際變數產生影響,或者這種影響微不足道,那麼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就無從談起,貨幣政策是無效的。第二層含義是以第一層含義為基礎的,即如果貨幣政策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數確實具有強而有力的影響(貨幣政策是理論有效的),那麼貨幣政策當局在既有的知識范圍內,是否有能力利用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引導經濟運行以達到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這可以概括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有效性問題。如果理論和經驗證據都表明貨幣政策對實際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貨幣當局也能利用貨幣政策的效力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那麼貨幣政策是實施有效的;反之,如果貨幣政策雖然具有理論上的有效性,但貨幣當局根本無力利用貨幣政策的這種效力引導經濟按預期的軌道運行,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無效的,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只是一句空話,沒有實際意義。[4]

從以上對貨幣政策有效性內涵界定上來看,本文研究的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就屬於貨幣政策的實施有效性問題,包括貨幣政策工具對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和銀行流動性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影響等方面內容。
(二)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在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上的困境

1.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縮減銀行流動性乏力。2006年來中央銀行分兩次將存款准備金率由2004年的7.5%調高至8.5%,外匯存款准備金率從3%上調至4%。中央銀行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通過兩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大約直接可以凍結資金3000億元左右,再加上乘數效應的影響,實際緊縮的流動性可能會達到1.2萬億元左右。在金融體系健全的環境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可以有效地收縮總體的流動性。但就目前中國金融制度安排和銀行流動性產生的原因來看,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所起作用並不是很明顯。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強制結售匯制所導致的外匯占款已經成為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不是完全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而是主要用於平衡國際收支。中央銀行在一個月內上調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但商業銀行信貸仍然保持較高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使中央銀行缺乏有效的措施進行沖銷。其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影響較小,其貸款行為很難受到約束。國有商業銀行本身流動性較足,具有較強的吸收流動性的能力。同時,國有商業銀行是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中央銀行票據的主要持有者,通過出售或回購可以及時滿足流動性的需求,即使出現流動性困難時還可以從中央銀行取得再貸款。由於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占絕對優勢,其趨利動機會使中央銀行緊縮信貸的效果大打折扣。[5]

2.利率調整對流動性過剩作用不大。2006年4月中央銀行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提高到5.85%。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中,利率作為有力的價格型調控手段可以有效引導金融市場中資金的收縮與膨脹,只要中央銀行採取小步、連續的加息措施,加息效果就會慢慢地顯示出來。但由於我國各種利率之間的關系還沒理順,基準利率作為一項政策工具的作用還非常有限。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確定方式還不能適應貨幣政策預調和微調的需要,不能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協調配合的綜合效應。就歷次利率變動的實際效果來看,企業貸款和居民儲蓄存款對利率變動並不敏感,利率政策的效果較小。

3.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流動性的能力有限。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上通過買賣有價證券調節基礎貨幣,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利率的一種政策手段。近年來,公開市場操作逐漸成為人民銀行宏觀調控最頻繁和最倚重的政策工具,發揮著控制貨幣供應總量和引導市場利率的重要作用。在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之初,主要對象為國債市場,但短期國債數量極少,並且發行的國債中僅有30%左右能夠上市流通,且在品種和期限結構上不能適應貨幣政策操作的需要,從而限制了中央銀行運用國債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能力。從2002年開始,中央銀行嘗試使用中央銀行票據,中央銀行票據有效地對沖了大量外匯儲備增加的壓力。但中央銀行票據作為利率(價格)調節工具的有限性,使中央銀行在與市場對話時似乎處於弱勢地位(李揚,2004)。[6]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關注,就是本幣公開市場操作對基礎貨幣供應的作用往往被外幣公開市場操作的影響所分流。由於我國實行的是一種實際上的固定匯率制度,隨著近年來美國經濟疲軟,貿易逆差和經常賬戶逆差上升到歷史新高,美元持續大幅貶值,國際投資者大量拋售美元。中央銀行為維持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就只有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來收購美元。因此在貨幣政策的走向上,中央銀行又陷入了既要防止貨幣供應量過大、又要維持相對固定匯率的兩難境地。由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剛性,最終導致中央銀行票據的不斷膨脹,從而降低了中央銀行票據「對沖」流動性的能力。

(三)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

1.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現狀。改革開放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是:人民銀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企業,傳導過程簡單,直接從政策手段到最終目標。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隨著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組織體系的健全,貨幣政策形成「中央銀行→金融機構→企業」的傳導體系,貨幣市場尚未完全進入傳導過程。進入90年代以後,金融宏觀調控方式逐步轉化,初步形成「中央銀行→貨幣市場→金融機構→企業」的傳導體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的間接傳導機制。90年代中期以來,間接調控不斷擴大。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確定為穩定貨幣並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從貸款規模轉向了貨幣供應量和基礎貨幣;存款准備金、利率、中央銀行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間接調控手段逐步擴大。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穩定貨幣為最終目標,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基礎貨幣(操作目標)的間接調控體系。

2.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影響。我國金融市場上的總體流動性偏多,M2/GDP接近2倍,在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不多見的。總體流動性偏多在通貨緊縮時矛盾並不凸現。當遇通貨擴張時,多年積累的過多流動性會形成對中央銀行宏觀調控巨大的壓力。當中央銀行調控意圖需放鬆松貨幣時,「松」的貨幣未必能流到中央銀行調控意圖中的行業和企業,到中央銀行調控意圖需要收緊貨幣時,也未必能從中央銀行調控意圖中的行業和企業收回貨幣。流動性的持續大量過剩必然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實現產生消極影響。由於目前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來源是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因此銀行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影響就是外匯占款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影響,也就是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供應量的影響。[7]

從匯率政策的目標來看,匯率穩定是幣值穩定的目標,而在現行的匯率管理體制下,央行為穩定人民幣匯率只能被動地吸收外匯,外匯買入量越大,貨幣供應越多。外匯沖銷政策操作的結果是,外匯占款比重急速上升,而再貸款等貨幣投放方式的比重不斷下降。由於外匯占款的不斷增多,為了將基礎貨幣的投放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央行被迫不斷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和相應地收回或減少再貸款等信用放款,從而達到控制基礎貨幣供給總量的目的。[8]由於外匯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貨幣投放在外向型企業和內向型企業間的分配比例嚴重失調,這就使得中央銀行用信貸傾斜的方式去支持某一產業或行業的自主權已經受到極大的限制。外向型企業資金相對充裕,內資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局面更為加劇。同樣,貨幣供給的地區分配出現失衡現象。對外開放程度高的沿海發達地區,資金供應相對充足,對外開放程度低的內地地區,資金會相對短缺。這種資金流向結構上的失衡會隨外匯占款比例的上升而加劇。

四、解決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對策建議

(一)多策並舉減少銀行體系的流動性

1.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減弱企業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制定寬松政策,鼓勵各類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建立新的市場准入機制,為廣大優秀企業特別是科技含量較高的中小企業提供國內上市融資的渠道。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能為經濟的良好運行提供良好保障,企業就會得到更多的融資渠道,居民也會得到更多投資機會,進而降低銀行的存差。

2.通過制度創新促進銀行資產結構多元化。首先,建立全能制銀行,允許銀行通過多元化投資來增加收益,分散風險,如銀行可以通過股票投資等方式來增加投資渠道。目前我國銀行貸款占總資產比重雖然降低到65%,但是對於國外大銀行來說,貸款一般都在40%左右。其次,增加面向個人及中小企業的貸款種類,增加銀行高質資產。再次,加快銀行資產證券化的步伐,銀行可將中長期資產變現為資金,鼓勵居民購買銀行債券,促使投資與儲蓄相互轉化,改變目前銀行資產單一狀況,增加銀行盈利性。

3.完善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障制度,更新居民消費觀念。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障制度,為所有公民提供良好服務,為居民預期消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居民而言,要進一步更新消費觀念,善於利用銀行提供的住房等個人消費貸款來增加消費,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二)減少外匯占款,強化市場功能,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1.進一步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分流外匯儲備,舒緩外匯占款壓力,從源頭上遏制流動性持續增長的勢頭。改革現行結售匯制度,逐步從強制結售匯過渡為意願結售匯,放寬所有出口收匯企業的留匯比例,變外匯銀行結算周轉限額管理為比例管理,逐步增加各市場主體持有外匯的比例。減少中央銀行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外匯賬戶政策應朝著分流市場外匯的方向調整,推動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支持企業走出去,改變我國在外匯管理領域長期存在的外資流進來易、流出難;對企業嚴、對個人松;對內資嚴、對外資松的不對稱管理格局,逐步拓寬資本流出渠道,允許和擴大國際開發機構或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或以其他人民幣融資形式籌資,降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根據我國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在確保金融市場和經濟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合理確定人民幣匯率目標區。通過人民幣匯率目標區的建立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增強公眾對匯率的心理預期,使市場交易主體能夠自由地根據市場信號做出反映,及時緩解和釋放外匯市場各種不利因素的沖擊,使央行貨幣政策的執行盡量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約,增加貨幣政策調控的迴旋餘地。[9]

2.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建設,夯實市場基礎,拓寬央行貨幣調控的空間。通過市場機制,讓商業銀行能夠自主決定外匯市場的交易行為,使我國的外匯市場在做市商制度基礎上成為一個多元化、分散化的市場。要擴大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改變目前中國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的同質性。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增加市場交易主體,非銀行金融機構、大企業集團等可逐步直接進入銀行間市場參與交易。大力進行產品創新,開辦並盡快擴大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逐步推出掉期、期貨、互換和回購等衍生品交易,使市場能夠滿足向參與者提供套期保值、風險規避以及投資理財等一系列金融服務的需要。

3.進一步完善外匯占款的沖銷策略和手段,提高外匯沖銷的效率。一是建立外匯平準基金。按照國際慣例,外匯基金一部分應該來自國家外匯儲備,另一部分主要來自商業銀行的外匯資產。通過外匯平準基金的重要調節杠桿,在央行與外匯市場之間設置緩沖屏障,切斷外匯儲備直接與國內貨幣量變動的聯系。二是靈活設計和選擇各種沖銷工具並擴大組合籃子中的數目。這方面國外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借鑒。例如,韓國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穩定債券」可暫時取代尚不發達的公開市場業務。馬來西亞的「雇員准備基金」可以調節流動性,從而將政府和雇員准備基金的存款從銀行系統轉移到中央銀行的一個特殊賬戶。[10]從我國具體國情和實際經濟狀況出發,可以設計和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干預和沖銷金融工具和手段,鞏固和發展匯率制度改革成果,提高貨幣調節和匯率管理水平,使人民幣匯率更加富有彈性,對外匯的沖銷工作也更具效率。

Ⅹ 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性,應該如何分析

整體看來,9月份全銷售市場流動性仍然保持緊平衡。實際看來,股市,一方面一級市場上9月份募資總金額同比不斷下降,新發基金經營規模同比小幅度轉暖,兩融余額不斷飆升,但另一方面9月份關鍵公司股東凈高管增持額大幅度提升,增加投資人總數同比降低,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數據共享資產9月份再次保持凈排出情況。綜合性看來,大家覺得9月份股市流動性總體中性化趨緊。
金融體繫上,盡管9月份中央銀行再次向銷售市場凈推廣資產,但從利率的角度觀察,9月份金融市場利率水準並不低,而證券市場上,9月至今國債券利率仍在不斷上行。實體線流動性上,9月至今金融大數據保持高提高,寬個人信用布局仍在不斷。9月至今人民幣兌美金及一籃子貨幣不斷增值,日經指數低位波動。


中國實體經濟層面,整體看來,9月份金融大數據再次保持高提高,寬個人信用布局仍在不斷。在其中M1、 M2增長速度同時上行。9月社會融資規模本月增加3477兩億元,總量同比增加13.5%,對比上個月再次提高。從結構特徵上看,新增貸款、未匯兌金融機構承兌、債券本月改進十分明顯,對社融數據的奉獻很大。

9月至今人民幣兌美金及一籃子貨幣不斷增值,日經指數低位波動。9月份至今G7利率仍在低位彷徨。從世界各國利率的行情看來,8月份美日歐國債券利率再次在低位運作。財政政策層面,9月份至今美日貸比增長速度不斷上行,9月份美日歐央行不斷擴表,但是美聯儲會議擴錶速率有些變緩。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流動性狀況調查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私募理財 瀏覽:870
智利礦業投資 瀏覽:962
簡理財騰訊 瀏覽:694
濟南帥哥家居理財 瀏覽:754
索菲特股票 瀏覽:219
信廣立誠貸理財 瀏覽:242
外匯代表什麼 瀏覽:194
寄雲融資 瀏覽:213
全額資金 瀏覽:255
信託報送 瀏覽:36
化為外匯 瀏覽:477
結婚基金存取 瀏覽:448
疫情融資需求 瀏覽:941
信託產品哪裡 瀏覽:161
邀請函投資 瀏覽:318
國內股指期貨跟國外的區別 瀏覽:359
大型國際外匯交易平台 瀏覽:29
2016年鉻礦價格瘋漲 瀏覽:586
和邦生物融資 瀏覽:244
團貸網是自融資金嗎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