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有什麼影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真實太有水平了,以題主說的金融科技為例,現有的金融科技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金融科技之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可以說是近幾年發展迅猛的技術之一,將原來的購買商品以現金結算的方式發展至刷手機、掃描二維碼的非現金支付方式(刷卡交易權當過度階段),不知你有沒有感覺到,跑銀行取錢的次數少了,身上不帶錢也敢下館子的次數多了?對銀行來說,現金投放量減少了,櫃面取錢的業務壓力少了……
金融科技之清算系統:近幾年隨著央行不斷拓展支付渠道、暢通匯路,先後建立了大小額支付系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網聯清算平台等,將在途資金縮短至實時到賬。快捷的支付服務,有效的提高了銀行的服務水平和資金的利用效率。
金融科技之大數據:現在幾乎所有的銀行業務都離不開計算機,不同企業,不同客戶的任何一筆貸款、一次交易、一筆轉賬都在銀行有據可查,銀行通過這些大數據進行分析,評估企業行業屬於朝陽產業還是夕陽行業,使貸款投資降低風險,更有準確性,省去了銀行的貸前調查、貸中管理等管理;評估客戶的經濟能力、消費習慣,採用對應的策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信用卡的後期管理就採用了這樣的模式,根據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信用卡不良率均成下降趨勢。
金融科技之遠程開戶、金融科技之生物識別等。這些本來都想說說,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可這樣這個問答就太長了,估計也沒人看,先到這里吧。
金融科技的發展只會使銀行的服務更貼心、資金利用率更高更精準!
❷ 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現狀
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現狀:目前,平台經濟及金融科技領域的長效化、常態化制度框架和監管機制已基本形成,雖然金融科技行業歷經風雨洗禮,但只要牢牢把握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其必將重整行裝再出發。
金融科技應繼續深耕小微普惠金融服務。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金融科技深耕小微普惠金融服務,將從單純提升金融服務的速度,效率以及觸達能力轉向著重解決如何進一步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實現與傳統金融機構差異化的發展路徑相融合。
鄉村振興戰略為金融科技提供重要發展舞台。隨著新型電商和直播賣貨等形式的出現,金融科技企業已積極著手布局縣域經濟,通過數字金融服務提高整個農村、縣域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
促進共同富裕:
在促進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普惠性財富管理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基金公司等都發行了各類眾多的普惠型財富管理產品。
金融科技企業聯合各地政府已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企業和地方的合作,提供公積金、醫療、環保、稅務、民政、教育、各種生活繳費等服務,極大提高了政務服務的效率。
❸ 人工智慧賦能金融科技:技術驅動及未來機遇
數字化轉型和新興技術顛覆大潮正在不斷地重塑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的金融科技在人工智慧的「加持」下,展現出更多關於未來的想像。「新基建」浪潮加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融合應用,為行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
金融科技生態關鍵技術ABCD,包括人工智慧(A)、區塊鏈技術(B)、雲計算(C)、大數據等(D)。ABCD技術逐漸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逐漸形成融合生態,推動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金融科技產業生態逐漸形成
金融與科技之間的關系是「互相賦能」。科技企業以強大的技術驅動力賦能金融服務,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為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提供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服務,科技驅動加速重構整個金融行業的生態。隨著新技術與實際場景的不斷融合以及創新應用,新技術在金融科技的邊界不斷突破,創新性的服務模式及業態不斷涌現,且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逐漸落地並迭代優化。
一個新的金融科技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加速金融科技業務模式重構
人工智慧時代已然到來,技術驅動下,金融科技的邊界不斷被突破,為金融服務帶來更多可能。金融新基建的「新」,一方面是新技術應用對於傳統金融市場硬體設施的優化,另一方面是如何革現有的制度、原則和法規以適應新型金融服務的需求。而後者是 基於技術創新及用戶體驗雙向驅動不斷生成並逐漸完善的生態圈模式。 以銀行為例,銀行通過開放API與創新科技公司合作,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和效率,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領先科技,降低銀行運營成本、擴大數據積累、提升客戶體驗,以科技為驅動解決客戶痛點。
場景為王 金融科技服務的更多可能
金融不單是一個場所而是一種服務,將會碎片化地融入我們的生活場景中。 金融科技的強大賦能,以科技力量為驅動,以場景化、智能化的用戶體驗,為金融服務的場景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 金融與科技的融合,通過線數字化營銷活動,幫助銀行、保險、互金的用戶創造服務場景,打通線上營銷渠道,這其實是場景化的金融需求。以開放銀行為例,銀行通過API開放賦能給更多金融科技服務提供商,一方面是幫助更多的互聯網產品提升價值,另一方面則是切入更多場景化應用,在數字化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和營銷運營等核心業務能力上實現深度連接。
人工智慧等在金融科技的場景應用,主要表現在反欺詐領域以及獲客拓展場景的運用等。科技的創新應用以及疫情的推動,加速金融機構業務線上化轉型,隨著跨行業的數據海量增加,基於線上業務的服務能力是否跟得上客戶的需求變化,目前的線上業務渠道是否經得起承擔主營市場拓展的責任考驗,這些也需要金融科技和智能風控的支撐。
業務反欺詐是AI+金融科技的下一個藍海
由於建立在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基礎之上,金融科技兼具金融和科技的雙重屬性,由此也形成了二者交織混合的風險特性。金融科技的開放性、互聯互通性、科技含量更高的特徵,使得金融風險更加隱蔽。人工智慧下的金融科技的業務風控管理已經不能單純依靠傳統風控機制,場景化、智能化的業務場景,更需要用技術與監管相結合來重塑。
Garter《在線反欺詐市場指南》指出:到2023年,第三方欺詐檢測服務應用覆蓋將超過75%,相比當前25%的覆蓋程度有較大提升空間。智能風控在金融機構的覆蓋范圍有較大提升空間。
人人雲圖賦能金融科技業務安全的應用實踐
基於金融行業數據多且隱私性要求極高,人人雲圖結合金融業務線下業務線上化,著重加強了移動端安全防護體系的建設,在保護用戶隱私前提下,構建以用戶行為數據及業務數據為基礎的自進化智能化防護體系,賦能機構移動安全防護,助力金融機構更敏捷、智能和自適應地處理安全危機,形成新的安全防護閉環。
金融科技的快速融合發展,要求科技企業為金融風控提供更加「模塊化」的在線業務全流程的風險評估服務。 人人雲圖打破傳統的以數據為核心平台模式,採用高技術、高穩定、高性能的模塊化設計,靈活易用,不僅符合金融行業數據合規要求,還具備高穩定性、高兼容性特徵。靈活的策略交互組件,助力金融機構根據欺詐行為快速調整風控策略,快速應對風險,保障業務的穩定運營。
未來已來
技術及用戶體驗「雙輪驅動」,基於人工智慧的金融科技變革正在迅速到來,且只會加速到來。
人人雲圖
人人雲圖2017年6月由資深數據科學家和安全專家共同創立,致力於互聯網業務風控合規的數據技術服務,打擊黑產上下游。通過聚焦銀行、證券、O2O、航旅、電商等行業業務場景,為用戶提供基於行為的用戶畫像,幫助鑒別用戶質量、及時調整運營策略,助力業務健康、持續增長。
❹ 金融科技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與變革
第一部分
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如何理解金融科技?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由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 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
波士頓咨詢《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2017的定義:科技與金融融合為金融行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創新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更多人群、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科技如何分類?
金融科技分類尚無一致的標准,依據監管政策文件分類,中國金融科技的分類包括:移動支付、網路借貸、數字貨幣、互聯網保險、股權眾籌、智能投顧。
1. 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金融科技首先是以美國和英國為起點在海外興起的,興起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2008年金融危機後,傳統金融機構遭遇信任危機。
(2)「千禧一代」的互聯網原住民成為消費主力。
(3)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自2009年初,國際媒體對」金融科技「的報道累計數量呈爆發式增長;2013年至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為寬口徑投資形式,投資規模增長5.9倍。
可見,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大熱的發展趨勢。
2.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中國現已成為金融科技的第二大市場。 2013年至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的投資規模增長159倍,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全球水平。尤其在移動支付和網路借貸兩個領域,中國已是全球金融科技中的佼佼者。
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中國有如此快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點驅動因素:
(1)金融需求。根據對中國人民銀行徵信體系的人口佔比和信用卡持卡人數佔比的數據分析可知,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的覆蓋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2)技術發展。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蓬勃發展。
(3)監管政策。政府對金融科技持開放和鼓勵的政策,在支持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研發創新的基礎上,也加大了對於金融風險的監管
3. 中美金融科技早期發展的不同模式
第二部分
金融科技對於傳統銀行業的「破壞性創新力量」
目前,一些基於金融科技的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和業務領域都從C端和B端進行切入,開始深耕金融服務的新場景。
1. 以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為例分析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三大關鍵能力
2018年,螞蟻金服融資140億美元,市場估值高達1500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約有8.7億名活躍用戶,國內活躍用戶數量5.52億名。管理資產規模達2.2萬億元,余額寶資產1.5億元。
螞蟻金服的產品之一「花唄」的業務和傳統銀行信用卡的業務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三個關鍵能力。
首先,是獲客來源方面。「花唄」通過支付寶和淘寶進行流量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獲客的成本,提高了吸引客戶的效率。
其次,是用戶體驗方面。「花唄」通過在支付寶中鏈接多個場景,比如淘寶購物,電商平台消費,線下支付等,來提升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感。
最後,是風控方面。「花唄」基於各類大數據建立了風控模型,具體到個人即為螞蟻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
「花唄」就是在這三個關鍵能力的驅動下,運用科技豐富應用場景,提升數據積累和運用,並通過流量導入和數據分析來實現對長尾客戶的覆蓋和黏著。
2.以成都「新網銀行」為例簡析新興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模式
新網銀行自稱為一家「 有銀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 」,公司員工70%為IT人員,無線下網點,全為線上服務的形式。該公司只提供一款小額的消費貸款產品,該產品7天24小時全時段在線,且90%借款人無信貸記錄,同時也是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的風控模型。以這種模式在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後,新網銀行的業績穩步提升,不良貸款的比率僅佔0.48%,是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1/4;營業成本也十分低廉,每筆貸款小於20元。
3. 以消費金融為例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
基於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可知,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不僅是提供了新型的產品,更是創新出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
金融科技公司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風控、身份識別等底層技術,可以形成精準的客戶畫像。在此基礎上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更好地結合消費的場景,保證更高的用戶體驗,甚至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因此,可以歸納出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有如下不同。
4. 對傳統金融業的威脅
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務擁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好的用戶體驗;金融科技可以帶來新的用戶、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模式。
麥肯錫2017年關於全球數字化銀行戰略實踐和啟示的分析報告中統計了1700家銀行業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戶定位和產品,調查數據顯示,這些金融科技公司涉足了客戶分類和產品業務分類的各個領域,基本上所有銀行業務都涵蓋。
這些金融科技銀行領先傳統銀行的成功經驗,無疑都在沖擊著傳統機構的發展,督促著傳統金融行業的進一步革新。
第三部分
傳統銀行如何轉型與變革
面對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傳統銀行的主要應對措施就是進行數字化轉型。全球多家數字化銀行都將自己的戰略目標調整為推動傳統業務的數字化進程。
1. 中國傳統銀行的數字化轉型
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我國的銀行體系相關。
在我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
作為先鋒企業的是股份制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
而後跟進的是國有銀行及小部分股份制銀行,如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
最後跟進的則為餘下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如寧波銀行、常熟銀行。
2. 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舉措
(1)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提供金融信息雲服務,實施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2)與科技公司合作。傳統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投行,與科技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3. 以招商銀行為例分析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
招商銀行在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道路中,走在最前列,從成立初始,便重視科技發展。
(1)戰略轉型目標。2017年,招商銀行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轉型目標,即打造金融科技銀行。該目標從以下三點進行落實:
1)科技投入。2018年,招商銀行的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2.78%;2019年,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3.72%,在整個銀行業都是首屈一指的。招商銀行甚至在2018年的年報中將「科技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值高於3.5%」列入公司的章程。
2)組織架構。招商銀行過去幾年將零售金融這個業務部門進行重組,旨在架構靈活的創新團隊。在整個架構中,尤其強調在IT開放方面,採用「傳統+敏捷」的開發模式,從而使IT部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數據化能力支持前端部門實現快速迭代,繼而提高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3)組織文化。招商銀行著重建立開放、扁平、包容的互聯網創新文化。
(2)零售業務的大力發展。招商銀行被稱為「零售之王」,過去幾年,一直致力於打造「招商銀行」「掌上生活」兩款App,根據2019年招商銀行年報數據顯示,這兩款App的月活躍用戶(MAU)達1.02億,實現了92%的客戶流量和80%的個人金融產品銷售。招商銀行通過這兩大App實現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鏈接場景,加速產品的迭代。
4.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及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挑戰不僅是在某一個業務、產品和渠道的變化,而是整個思想的變化,是一種整體的轉型。
要做到從原有的產品思維(業務分割、渠道分割、垂直型組織、內部IT系統、考核指標面向產品、風險文化)向用戶思維(場景搭建、渠道協調、敏捷性組織、數據中台、考核指標面向用戶、創新文化)改變。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VUCA時代,因此傳統金融行業就要針對這個情況進行相應的戰略規劃,因此要確定如下幾點:(1)如何打造敏捷性組織;(2)如何營造創新文化;(3)轉型的方向與路徑;(4)創新中的風險與管理。
5.金融體系面臨的新風險
(1)偽科技金融風險。
(2)風控模型有效性風險。
(3)隱私侵犯、數據濫用風險。
(4)不確定性風險。
6.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
(1)平衡創新與規范。
監管強調風險管理和規范,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又要鼓勵創新。因此我們要實現從機構監管走向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從區域監管走向跨區域、跨境監管;從事後監管走向事前事中穿透式監管的轉變。
(2)消費者教育與保護。
要做到加快金融科技的相關立法,保護數據的隱私權和歸屬權,實現大數據的使用、透明和公開。中國可以借鑒學習海外的經驗,比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加強數據保護立法,提高消費者數據權益保護意識。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於2019年發布了《數據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第四部分
疫情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
1. 機遇: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1)政府出台相關政策。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中國銀保監會2月15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2020)15號文,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路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探索發展非現場核查、核保、核簽等方式,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應賠盡賠快賠」。
(2)各大銀行提供線上業務。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大而全的線上服務;中國農業銀行對於線上醫療、教育等場景的接入等。
(3)產業金融數字化。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成為了行業的廣闊前景。產業金融從原來傳統銀行的公司業務發展到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延伸至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再到以企業經營性流動資產和經營性固定資產數字化為基礎,利用物聯網、區塊鏈、雲平台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的產業數字金融。
2. 威脅:銀行業內分化加劇
(1)對金融業整體業績的影響
1)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2)資產質量壓力增大;
3)利潤增速下行;
4)行業內分化。
(2)對中小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的威脅更大
1)更大的業績下滑壓力;
2)金融科技投入不足;
3)金融科技人力不足。
第五部分
結束語
最後伊教授引用了田惠寧行長的一句話:「面對危機,積極擁抱變化,快速試錯,快速學習,快速進化,才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法論。」不論是對於銀行、企業、組織,還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應該都適用同樣的道理。
——《伊志宏教授講座實錄》
❺ 你認為應如何發揮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業務和非金融業務之間的協同
處理好投資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的關系。
協同:一、處理好投資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的關系。投行業務作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業務,其直接效應體現在能夠取得中間業務收入,形成新的收入來源,間接效應體現在促進高端客戶競爭,促進傳統銀行業務發展,對這兩種效應進行策略性的平衡和取捨。然而面對目前相對較高的利差水平,商業銀行更加關心的是優質貸款增長等,而實際上,對於同一客戶,使兩種效益同時最大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應追求這樣的理想目標。二、處理好資金優勢與投行業務的關系。資金優勢是商業銀行發展投行業務的有利條件,在這方面,國際金融機構常用手段是將過橋融資、擔保資源作為撬動並購顧問、承銷等投行業務的手段,可資國內商業銀行借鑒。三、處理好投行部與監管機構、同業機構的關系。要妥善解決投資銀行業務准入、收費等具體問題,避免政策性風險,並加強與信託、證券等同業的合作,以便優勢互補。四、處理好總行投資銀行部與總行其他部門及分行的關系。提高分行開展業務的積極性,建立跨部門的投行業務收入分成機制,構建全行投行業務的營銷網路等。
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正以業務重構和產品創新的方式,不斷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因而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發展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❻ 5G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特徵和發展路徑
4G技術孕育了舉世矚目的消費互聯網經濟,電商、社交、文娛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迅速崛起。而具有高速率、廣連接、高可靠、低延時特點的5G的全面運用,推動面向大眾的消費互聯網時代轉向萬物互聯的產業互聯網時代 。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賦能之下,金融科技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未來,符合科學、契合規律的金融科技應當具備哪些特徵,應當走什麼樣的發展路徑,值得探討。
(一)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產業互聯網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有什麼樣形態的產業鏈,就會有什麼類型的供應鏈金融,相伴隨的也會有相應的金融科技發展生態。傳統產業規模巨大,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價值空間也非常巨大。全國目前有60餘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根據測算,僅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這五個領域如果引入數字化支持,假設只提高1%的效率,那麼在未來15年中預計可節約近3000億元;如果數字化轉型能拓展10%的產業價值空間,每年就可以多創造2000億元以上的價值。 所以,如果說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只能夠容納幾家萬億元級的企業,那麼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
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國內C端流量增量即將耗盡,行業主動求變。 當前我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增速持續下降,互聯網增量紅利消退,市場出現互聯網下半場的聲音。一方面,行業向上游拓展或國際化需求迫切。另一方面,頭部互聯網企業尋求新增長點的需求迫切,因此提出產業互聯網概念,這也是產業互聯網金融的產生背景。
中美互聯網行業對比,國內尚未出現產業互聯網巨頭。 中美對比,美國產業互聯網公司占據美股科技TOP20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國GDP約為美國的70%,但美國產業互聯網科技股市值為中國的30倍,國內尚無領先的產業互聯網巨頭企業。
產業互聯網是通過產業內各個參與者的互聯互通,改變了產業內數據採集和流通的方式,並運用區塊鏈等技術保障產業內數據、交易的可信性,進而改變產業價值鏈,提升每個參與者的價值。產業互聯網充分體現了數據要素在產業內的價值創造能力,通過挖掘數據要素的價值提升產業價值。具體上,可以認為產業互聯網綜合運用互聯網、AI、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新一代技術手段,深入到企業生產、研發、銷售等內外各個環節,力圖將每家企業都變成信息驅動型企業,並進行互聯,從而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率。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產業互聯網有明顯的區別:比如,產業互聯網是產業鏈集群中多方協作共贏,消費互聯網是贏者通吃;產業互聯網的價值鏈更復雜、鏈條更長,消費互聯網集中度較高;產業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是為產業創造價值、提高效率、節省開支,消費互聯網盈利通常先燒錢補貼再通過規模經濟或增值業務賺錢,等等。構建產業互聯網是產業價值鏈重塑的過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做數字化升級,產業生態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把原材料變成產品,還要加工「數據」要素、把數據變成產品的一部分,並進而通過數據產品和服務拓展產業鏈的價值空間。在發展產業互聯網的過程中,傳統產業要進行大膽的變革,敢於拋棄落後的商業模式,對組織架構、組織能力進行升級迭代,提高組織內部協同效率,更好更快地為數字化轉型服務。產業互聯網的這些特點,正是金融科技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傳統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方向。可以這么說,消費互聯網金融只是科技金融發展的初級階段,基於產業互聯網金融才是科技金融的高級階段主戰場。
(二)金融科技發展的主體是產業互聯網金融
什麼是產業互聯網金融。產業互聯網金融目前沒有行業標準定義,我認為產業互聯網金融具體指的是機構基於產業互聯網發展,通過金融科技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統稱,當前主要為基於產業互聯網服務的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產品(如微業貸)、助貸超市等形式,隨著行業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新的形式。
產業互聯網金融與消費金融的聯系與區別主要為:產業互聯網金融是消費金融向上游產業端滲透,產業互聯網金融以企業為用戶,以生產活動經營為場景提供貸款服務,消費金融以個人為用戶,以日常生活消費為應用場景提供貸款服務。
產業互聯網金融的現實意義在於有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的專利發明,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在經濟發展中意義重大。截至2018年中國小微企業有9318萬家,佔比88%。小微貸款余額33.5萬億元,占企業貸款37.6%,金融資源分配不夠合理,產業互聯網金融的現實意義在於有望改變這種狀況。
供給上,我國傳統銀行業不能完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134家城商行及1427家農商行,提供了13.22萬億的小微企業貸款,且貸款規模發展迅速,高於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11.67萬億,是小微企業貸款的主力。但與此同時,行業不良率也在持續走高,農商行行業不良率最高觸及4.29%,高企的不良率迫使銀行收縮信用,放緩小微企業貸款發放,農商行及城商行不能完全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需求上,2018年起實體經濟企業金融需求分層,呼喚新金融供給解決痛點。 2019年12月,我國工業企業應收票據及應收帳款達17.4萬億,同比增長4.5%,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旺盛,同時由於信用分層,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日益嚴重。小微企業屬於金融業長尾客戶,由於存在抵押品不足、信用資質差、信息不對稱、生命周期短等問題,銀行通過傳統手段進行風控成本很高,造成了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需的不匹配,這是產業互聯網金融產生的基礎。
各類因素疊加金融科技技術儲備迭代,產業互聯網金融產生。 2016年前後,隨著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被應用到金融行業,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當前市場上傳統商業銀行、互聯網銀行、供應鏈金融平台、產業互聯網服務商等機構試水C端風控技術在B端的有效性,諸多因素疊加導致了產業互聯網金融產生,並且在快速發展,不斷豐富。
產業互聯網金融依託產業互聯網,價值來源於金融賦能產業能力提升。 產業互聯網金融依託產業互聯網服務,基於B端經營融資需求,行業價值來源於金融賦能產業能力提升,這一點與C端消費金融滿足個人超前消費需求的價值邏輯不同。產業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金融供給體系的優勢在於將企業服務數據與金融服務緊密的結合起來,以信息流轉帶動信用流轉,從而解決傳統金融供給無法解決的問題。
產業互聯網金融有五類基本構成要素。 產業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構成要素分別為產業鏈、中小微企業、產業互聯網應用、金融科技及金融服務機構。我認為未來產業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重要節點在產業互聯網應用與金融科技兩個部分,這一點類似C端的消費金融。
產業互聯網金融服務商相比傳統金融機構有四方面優勢。 中小微企業天然具有生命周期短、業務規模小、抵押資產少、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過去我國採用城商行及農商行服務當地的做法,效率並不夠高,不能完全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產業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可以有效解決獲客成本、信息孤島、智能風控、審批效率等問題。
產業互聯網金融的服務目標將專注於中小微企業金融市場。 一是產業互聯網金融可以有效解決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用不足;二是大型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一般採用本地化策略,產業互聯網提供商提供定製化服務,產業大數據不好採集;三是中小微企業預算有限,偏好低價甚至是免費軟體,一般願意接受標准化服務,服務商可以獲取大數據;四是大型企業信用好,融資手段多且成本低,已經被銀行服務覆蓋,中小微企業則因為風控原因,仍為藍海市場。
金融科技能力是產業互聯網金融行業亟待驗證解決的問題。 由於B端企業法人和C端自然人的巨大差異,同時中小微企業固有的生命周期短、抵押品不足、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目前行業最成熟的解決方案是用核心企業彌補中小微企業信用的供應鏈金融;脫離核心企業信用,僅以金融科技為基礎的大數據風控,目前行業正在進行可行性驗證,部分龍頭企業已取得了初步的發展(如微業貸),未來完全依靠金融科技的產業互聯網金融模式,還有待時間驗證。
區塊鏈是解決資金方信任中小微企業底層信用的新橋梁。 過去,中小微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是行業的主要問題。區塊鏈的產生,可以為中小微企業底層信用與金融機構添加一座新橋梁(如解決票據流轉、倉單重復質押等問題),有效解決資金供需雙方的矛盾,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各類基於區塊鏈的跨境金融平台、貿易融資平台發展迅速。
SaaS、PaaS/IaaS是輔助解決最後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產業互聯網金融在風控問題驗證得到有效解決後,獲客問題會逐漸出現,由於B端客戶使用產業互聯網應用具有排他性,所以行業前期的優質客戶積累很重要。產業互聯網金融將產業互聯網服務融合到產業鏈中,在助力小微企業發展的同時獲得產業大數據,能有效解決信息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從而精準找到中小微企業中「合格的借款人」。
以供應鏈金融為基礎升級的產業互聯網金融基礎最好。 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信用,傳統供應鏈金融本質是通過核心企業信用彌補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信用,但現實情況中四流合一很困難(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制約行業發展。
由於供應鏈金融行業存在時間較早,行業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已經較為成熟,已有不少核心企業、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平台在探索金融科技,因此發展基礎最好。
上圖以供應鏈金融為例。近三十年供應鏈金融發展經歷了 三個階段:
供應鏈金融 1.0 是主辦銀行模式, 銀行和企業是點對點的連接關系,只是主辦銀行將供應鏈上下游作為整個鏈條來開展業務,並沒有真正參與到供應鏈運營中;
供應鏈金融 2.0 是核心企業主導模式, 這種模式下,核心企業可以對供應鏈中的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倉單等信息進行有效掌控,銀行再依據這些信息對供應鏈各類主體服務,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效益;
供應鏈金融 3.0 是數字金融模式, 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整個供應鏈中獲取每個產業鏈上企業的動態、每時每刻的數字信用。此時,供應鏈生態圈將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資金流動清晰可見,在這個階段的供應鏈金融將是智能化的、數字化的、效率極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資便利性與風控水平。供應鏈金融 3.0 才是這一領域金融科技的新生態。
供應鏈金融 4.0 是以產業互聯網生態為基礎的產業互聯網金融 ,是今後最具備想像空間的發展趨勢。以產業互聯網服務生態為基礎的產業互聯網金融最誘人之處在於未來有機會在全國范圍內將企業法人、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像自然人一樣建立畫像,提供金融服務,最終形成了供應鏈金融的 4.0 版本。
供應鏈金融升級產業互聯網金融的標志在於風控方式的轉變。 供應鏈金融在風控中一般關注三個點,分別是貿易的真實性、資金的自償性及交易的可控性。根據機構調研,當前我國供應鏈金融的風控方式仍以傳統風控手段為主,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風控技術應用仍然較少,我認為行業轉型升級的標志在於風控手段的轉型。
❼ 金融科技對證券公司的賦能可從幾方面入手形成科技端的支撐保障
1、金融科技英譯為Fintech, 是 Financial Technology 的縮寫,可以簡單理解成為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指通過利用各類科技手段創新傳統金融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效率並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2、主要利用包括人工智慧、徵信、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手段
拓展資料
(一) 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移動互聯為引領的新的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會導致金融學科的邊界、研究範式不斷被打破和被重構。
(二) 本輪科學技術的爆發導致金融行業傳統發展模式受到顛覆性沖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全球數據積累存量已達到引爆新一輪行業變革的規模和水平,全球數據正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2017年全球的數據總量為21.6ZB(1個ZB等於十萬億億位元組),金融數據在其中佔比很高,此外金融市場天然擁有海量標准化大數據,適合前沿科技落地生根。
(三) 另一方面是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在演算法、算力方面的使用,以及諸如GPU、TPU以及NPU等硬體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逐漸使已穩定50年之久的「摩爾定律」迎來終結。科技深刻地改變了金融業態,並開始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制高點。金融科技正在傳統金融行業的各個領域積極布局,已然成為新的風口。
(四) 金融科技涉及的技術具有更新迭代快、跨界、混業等特點,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等前沿顛覆性科技與傳統金融業務與場景的疊加融合。主要包括大數據金融、人工智慧金融、區塊鏈金融和量化金融四個核心部分。
(五) 大數據金融重點關注金融大數據的獲取、儲存、處理分析與可視化。一般而言,金融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包括基礎底層、數據存儲與管理層、計算處理層、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層。
(六) 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層主要負責簡單數據分析、高級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有若乾重合)以及對相應的分析結果的可視化展示。大數據金融往往還致力於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探索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的研發。
(七) 人工智慧金融主要借用人工智慧技術處理金融領域的問題,包括股票價格預測、評估消費者行為和支付意願、信用評分、智能投顧與聊天機器人、保險業的承保與理賠、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金融監管與識別監測等。人工智慧技術主要包括機器學習理論等前沿計算機科學知識,主要基於演算法。機器學習理論是人工智慧概念范疇下的一個子集,主要覆蓋三大理論: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
(八)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大數據系統,是數字世界裡一切有價物的公共總賬本,是分布式雲計算網路的一種具體應用。一旦區塊鏈技術成為未來互聯網的底層組織結構,將直接改變互聯網的治理機制,最終徹底顛覆現有底層協議,導致互聯網金融的智能化、去中心化,並產生基於演算法驅動的金融新業態,一旦成熟的區塊鏈技術落地金融業,形成生態業務閉環,則金融交易可能會出現接近零成本的金融交易環境。
❽ 金融科技3.0的業務特點
金融科技是(金融)+(科技),指通過利用各類科技手段創新傳統金融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效率並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二,近年來,金融科技業務不斷飛速發展。不論是三方支付快速佔領市場,還是銀行科技金融產品不斷投入到市場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國家持續的支持,同時一系列新技術都在金融科技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諸如《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 (2019-2021)》發布、金融科技10省市試點正式啟動、金融標准體系及實施取得顯著成效、數字貨幣體系漸成氣候、以監管沙盒為代表的金融監管科技落地生根、金融信息和數據安全保護更進一步、網貸行業合規轉型規范加強、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全面開花、生物識別和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廣泛應用等等。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政策面還是企業面,都在金融科技的落地上持續地推進了行業發展。
二,政策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早在2017年,深圳就出台了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的相關意見。2018年,各地又陸續出台了金融科技發展相關的規劃和實施意見。各地政策對金融科技涉及的相關底層技術均有所提及,主要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移動互聯、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安全技術。從各地政策可以看出,金融科技已經成為驅動金融創新的支點。
三,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傳統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也紛紛布局金融科技,助力金融科技服務產業升級。金融科技助力產業升級其中螞蟻金服在產業端進行了許多嘗試,包括從生產端到流通端,乃至下游消費端的產業鏈金融服務,使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獲得普惠金融服務。京東金融則嫁接起銀行和供應鏈核心企業的橋梁,通過科技金融讓銀行的資金更安全地支撐於企業。騰訊將金融科技作為主打金融業務的品牌,並通過組織架構的調整,更多地參與到B端產業中去。
❾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兩個詞雖然字一樣,但意思並不完全相同,給大家說說二者的區別。
關於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就是業內所說的Fintech。維基網路對此給出的定義是,由一群通過科技,讓金融服務更高效的企業,構成的一個經濟產業。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嘗試繞過現存金融體系,而直接觸達用戶的初創企業,它們挑戰著那些較少依賴於軟體的傳統機構。
簡而言之,金融科技理解為:利用包括人工智慧、徵信、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手段,服務於金融效率提升的產業。
現階段,隨著央行政策以及監管的手段的發出,越來越多的人愈加重視金融科技,重視金融科技人才培育。
關於科技金融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了科技金融的性質和作用,在第十七章「健全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第三節「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中提到:
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多元化和差異性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創新特點的結構性、復合性金融產品開發,加大對企業創新活動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這是對國內科技金融最權威的表述。即科技金融落腳於金融,利用金融創新,高效、可控的服務於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業態和金融產品。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之別
1、落腳點
金融科技的落腳點是科技,具備為金融業務提供科技服務的基礎設施屬性。與其並列的概念還有軍事科技、生物科技等。
科技金融的落腳點是金融,即為用以服務於科技創新的金融業態、服務、產品,是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與其並列的概念還有消費金融、三農金融等。
2、目標
發展金融科技的目標在於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的整體效率。
發展科技金融的目標在於以金融服務的創新來作用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