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寒假社會實踐心得——走進鄉村振興金融之路
本次寒假社會實踐我們選擇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發展路徑」為題。農村小型金融機構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的一部分,長久以來面臨著發展緩慢、金融品種單一、資金不足等種種問題。面臨著以上困境,如何改善當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問題也迫在眉睫。要知道,鄉村振興發展的道路離不開金融的發展。全面發展農村經濟,走向康莊致富的大道,才是全面提升國民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此次寒假社會實踐團隊以線上、線下綜合調研為調研方法,線下走訪了建三江農業銀行創業支行,了解到以農民貸款為主的主要銀行政策信息,並前往農村各個社區進行農民需求了解,實施調查問卷調研。在線上調研過程中,團隊通過知網等進行資料調查進行前期准備,並利用問卷星等軟體進行線上發放問卷,有針對性地進行問卷調查。
在社會實踐的前期,團隊進行線上會議,就每個人的任務進行分工,使團隊成員充分了解調研的目的,過程,以及調研結果。除此以外,團隊就疫情的安全進行了充分的認知,確保符合疫情防疫要求。除此以外,團隊根據任務進度進行記錄確保了任務的充分開展。
在此次調研過程中,我的任務主要包括以下部分:進行實地調研,對問卷進行分析,撰寫調研報告,在此次社會實踐中,通過與同學們進行討論,我們不斷地完善調研過程,確保更好地獲得我們需要的數據,並利用日常學習的內容進行實踐應用,對數據進行處理,通過這些過程地開展,我也對自己學習的知識進行了不斷地深入鞏固,以團隊集體的協調為任務的調節劑,不斷適應彼此地節奏,此次實踐使得我在學習中得到了更好地成長。
此次調研我們選擇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為調查對象,一方面是考慮到當前的社會大環境,我國的經濟在近幾年中不斷發展,中國的經濟強國地位不容置疑,但是農村作為經濟的薄弱點,一直以來都由於需求的低迷導致難以發展,城鄉差距的問題依舊無法忽視。另一方面,我國已經進入第二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百年強國更加要求我們檢驗取得成就。2013年中國正式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中國年均減貧1000萬以上,實現了近1億農村群眾的全部脫貧。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的減貧貢獻率超過了70%。絕大多數地貧困地區都在農村,調查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也能側面反映農村的貧困問題解決情況。
在此次調研過程中,我們得出了從政府、居民自身等多角度多方面改善小型金融機構的困境問題。通過提高內部控制等措施來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效益發揮問題。
百年征程再起航,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時代奇跡,百年歷史鑄就中國品格。我們從農村,從鄉村,從基層出發,用實際情況證明中國的發展,證明百姓才是中國巨輪前進的方向。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我們雖然進行了十分細致地准備,但是也充滿了諸多不足,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改革,幫助鄉村振興走向更加繁榮富強的道路上。
② 農村金融存在著哪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精準扶貧時期,農村金融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帶動貧困戶脫貧,方式上主要採取發放金融補貼及給貧困戶發放種養補貼,如以牲畜幼崽的形式發放給貧困戶,或者發放小額低息貸款。這個階段,享受金融服務的主要為貧困戶,金融服務呈現出局部性、區域性、不可持續性等特徵。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農村金融支持應注重全面性,支持農村產業發展、生態發展、基礎建設發展、農戶自身發展今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
4.鄉村治理水平制約農村金融發展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開展基層村務的前提,關乎基層的未來發展。在單個農戶信貸方面,對於金融機構而言,絕大多數銀行沒有在鄉鎮設立支行,農村金融始終是現代金融體系的短板,造成供給成本過大。
③ 合力推進金融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會為新農村發展帶來哪些助力
合力推進金融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會為新農村發展帶來哪些助力?立足新的發展階段,一項重要任務是抓好「三農」工作,特別是把鞏固和擴大扶貧成果與農村振興有效結合起來,使扶貧基礎更加穩定,成果更加可持續,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步伐,全面推進農村振興。
四是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助力農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一方面,要在「硬體」上下功夫,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在「軟體」上下功夫,解決信用信息不對稱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薄弱的問題。
④ 銀行如何支持鄉村振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農業農村金融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此,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金融機構加速發展的重大機遇。在此情況下,銀行必須轉變發展理念,順應和釐清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的金融需求特點和變化趨勢,向真正「以市場以及客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轉變,積極主動以全新的農業農村金融發展思路及時調整自身經營策略,做好頂層設計策略,有針對性地設定分階段發展目標,並進一步加大金融供給,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拓展資料:
1、銀行要高度重視縣級渠道的建設,繼續加大對縣級渠道的投入,加強物理網點和智能終端的合理分布建設。並加快推進移動渠道銀行業務發展,以此彌補物理網點的不足。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和人才優勢,不斷開發適合農村的網路金融產品,將傳統物理網點優勢與互聯網電子渠道有機結合。也可通過與第三方合作布設轉賬電話、POS機、二維碼收付款等電子機具,提供基礎金融服務。
2、農業農村金融市場有別於其他類型的金融市場,為此銀行機構應改變原有統一的考核制度,結合各地農業農村金融市場的特徵,由各地根據地區特徵重建合理的農業農村市場考核機制和連帶問責機制,建立銀行適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考核指標,加大考核結果與業務授權、資源配置、班子獎懲掛鉤力度,建立價值貢獻和業績導向的薪酬分配機制,提升全行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
3、適當向農業農村金融領域傾斜配置經營資源,確保以有效、持續大規模的資源投入,優先滿足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人、財、物」需求。同時有針對性地採取相關措施確保銀行的資源能夠精確投入到相關領域,實現預期效果,並建立基礎保障機制。同時考慮到縣域員工生活條件、交通條件、工作環境等方面劣於市區員工的實際情況,可將部分資源向縣域支行員工傾斜,積極幫助縣域員工解除生活的後顧之憂。
⑤ 農村社會金融業如何更好發展
農村社會金融業更好發展要做好以下4步:1、建立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完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2、推進農村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鄉村產業發展。3、推進農村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鄉村產業發展。4、構建金融助力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精準扶貧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條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民根本利益;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四)堅持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鄉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五)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區位條 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類推進。
⑥ 什麼是農村金融的主要力量
農村金融[1]「[2][3][4]就是農村的貨幣資金融通」(鞏澤昌,1984:P4-20;張琳,1984:P1-10)、「是一切與農村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丁文詳等,1988:P47)、「是貨幣、信用、金融與農村經濟組成的『融合體』」(舒子塘,1989:P10)、「是農村貨幣資金運動中的信用關系」(王世英,1992:P1)、「是以信用手段籌集、分配和管理農村貨幣資金的活動」(李樹生,1999:P29)、「是指農村貨幣資金的融通」(王紹儀,2002:P115)。
「千村調查」是上海財經大學堅持8年的以「三農」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大型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研究項目,2015年的主題是「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與使用」。8月27日,從項目發布會上獲悉,調查顯示我國農村金融滲透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經濟不發達地區金融普惠工作亟待加強。[5]
中文名
農村金融
組成
貨幣、信用、金融與農村經濟組成
相關書籍
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一般來說,我國金融服務三農的主力軍是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指的是經過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農村信用社是獨立的企業法人,以其全部資產對農村信用社債務承擔責任,按照法律的相關規定享有民事權利。其財產、合法權益和依法開展的業務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主要目的籌集農村閑散資金,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按照國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規定,組織和調節農村基金,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綜合發展,支持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社員家庭經濟,限制和打擊高利貸。
⑦ 鄉村振興中如何做好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有七條「之路」
1、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2、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4、必須堅持人不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5、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6、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7、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戓,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
到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實施主要策略
1、打造區域鄉村振興孵化器。鄉村振興孵化器是政底、企業、農民的共識平台,是產業、產品、資源、主體的組織平台,是供需虧勱的交易平台,也是鄉村文化創意平台,更是綜合服務和孵化平台,是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2、建立農事服務中心。以政底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一站式、全託管生產服務中心,真正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
3、建立加工物流產業園。組織加工、分類仏儲、智慧物流、定製交易,成為連接供需的高效樞紐。
4、實施品牌鄉村工程。統一區域品牌形象,強化品牌組織,形成品牌體系,保護知識產權,避克惡性競爭,逐步將農特產品、文化產品、旅遊產品也納入其中。
5、構建社群新零售網路。創新社群組織化方式,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生產端到消費端直接虧勱的渠道,打通農產品從鄉村到城鎮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費人群從城鎮到鄉村的向下通道。
6、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按照土地現狀丌變、生態風貌丌變、農民主體地位丌變的「三個丌變」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資源內生、產融聯結合這「四項原則」,導入生態農業、旅遊體驗、健康養生、文化教育、當地特色這「亐類產業」,挖掘當地資源,延伸公共服務,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保證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7、
創建有靈魂的特色小鎮。以伓秀傳統文化為內核,以社夫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達到人不內心、人不人、人不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文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結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繁榮鄉村。
8、搭建智慧鄉村和綠色金融平台。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虧聯網、物聯、區塊鏈等手段,緊緊圍繞鄉村產業和鄉村生活,實現智慧鄉村鏈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大力弘揚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實現金融服務對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全覆蓋。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⑧ 農村商業性金融是按照市場規則以追求什麼
摘要: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總抓手。農村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中理應發揮好先鋒作用。分析了當前農村商業性金融的功能和現狀,以及農村商業性金融對鄉村振興支持不足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5條有效對策———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增加產品供給數量、增發針對性的地方政府債券、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和構建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來強化農村商業性金融的作用,並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商業性金融;有效對策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並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一文指出,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我們需要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而農村金融體系大致分為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間金融[1],除了政策性金融,作為互補的商業性金融也為鄉村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筆者主要分析農村商業性金融的現狀和農民融資所遇到的困境,從而提出有效的對策研究,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1農村商業性金融概述及功能
1.1農村商業性金融的概述
農村商業性金融就是指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吸收公眾存款,發放各種貸款以及辦理結算服務等貨幣信用業務等,其目的是利潤最大化,並遵守信貸資金的「營利性、安全性、流動性」原則。目前,我國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當然,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也包含了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2]。農村商業性金融應遵循3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以農戶、鄉鎮企業需求為導向,盡量給予金融支持和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充分利用金融資源促進鄉村振興。第二個原則是以市場為導向,商業性金融目標是根據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融資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原則是統籌兼顧原則,對農村各類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和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各農村金融機構既要相互競爭,又要分工協作,以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
1.2農村商業性金融的功能
1.2.1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近年來,鄉鎮企業發展迅猛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而商業性金融不同於政策性金融,沒有受到運用機制、客戶群體以及服務的較多限制,有效為農村經濟主體資金提供融資、存款、清算等業務。首先,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通過風險評估對剛起步發展的微小企業進行風險投資,促進微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穩定發展。其次是對農村的龍頭企業提供融資,使龍頭企業不斷擴大規模,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企業壯大發展的過程中獲取穩定回報[3]。
1.2.2為農村經濟主體管理風險。農村經濟主體從事農業面臨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具有較高的脆弱性,而衍生性金融產品為規避風險、對沖風險提供有效渠道。農村商業性金融以更微觀層面介入,作為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減小各類風險。此外,農村商業性金融作為中介,將風險合理配置到不同經濟主體,分散風險,也可以壯大農村經濟主體增強自身實力,從而提高抵禦各類風險的能力。
1.2.3滿足農村多層次金融服務需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多層次性特徵,在以農業為主地區出現新型經營主體,需要多樣化服務,另外在一些非農產業較發達地區,第二、三產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農戶也變成私營企業主,除了滿足基本金融服務,還需要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政策性金融已無法滿足其需求,發展空間也較小,此時大力推進農村商業性金融有助於滿足不同層次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2農村商業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現狀分析
2.1創新了抵押擔保方式,但仍以傳統擔保方式為主
近年來,農村商業金融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積極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其中有存貨抵押、農業設備抵押和知識產權、股權抵押等方式[4]。但抵押物在價值評估過程中,沒有統一標准來確定抵押物價值,在流轉過程中也遇到障礙,目前新型抵押擔保方式只佔到全部貸款的1%,所以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以房產作為主要擔保方式。雖然有創新抵押擔保方式,但是沒有發揮有效作用。
2.2金融服務體系逐漸完善,但服務種類單一
隨著國家大力支持農村金融,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斷增多,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創新。由之前的政策性金融到商業性金融再到合作性金融,相互合作共同支持推動農村地區的投資,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但是目前農村以基礎信貸和結算服務為主,增值服務相對不足,無法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專業金融服務需求。目前農村「互聯網+」模式的發展,農村地區亟需電子商務服務和對外貿易服務等,農村商業性金融很少或沒有這類型的服務,則很難對農村資金流動提供幫助[5]。
2.3信貸環境有所改善,但信貸管理需優化
許多商業銀行針對「三農」特點,出台政策改善信貸環境,但是在小額信貸供給、服務效率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6]。第一,我國貸款資金逐步上升,但是非農貸款佔比大,而農業貸款基本逐年穩定。第二,由於信貸條件嚴格,且審批流程繁瑣,農村資金需求主體信貸可得性不高,導致需求與供給存在不平衡[7]。第三,許多金融機構各自為政,沒有形成農村信用體系,缺少信用資料庫,對各類型客戶信用評級存在差距。
2.4農業保險發展速度較快,但不能滿足
「三農」發展需要我國農業保險在近20多年發展速度較快,但也出現不少問題。第一,農村保險種類單一,專為農村設計的險種少,抗風險能力較弱,針對性不強,靈活性不強。第二,商業保險機構少,面對自然風險,國家補貼較多,商業性保險機構參與少,在不發達地區甚至沒有商業保險。第三,保費較高,針對農業保險費普遍較高,農戶難以承受,另外許多農戶保險意識較低,這樣保費高使得農民更不願意購買農業保險,所以未建立長效的可持續發展的保險機制。
3農村商業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不足存在的問題
3.1信息高度不對稱
農村商業性金融具有正規金融的特性,即不具有本土化和草根性,對本地信息並不能掌握,對於貸款的散戶農戶背景不了解,所以對農民提供金融服務非常謹慎,嚴格控制擔保物和抵押物,以及借貸時間期限、資金規模,從而使許多資金需求主體被拒在金融服務門外。同時,農村商業性金融也被視為外生性金融,來自農村經濟體系之外,比較難融入農村,不像非正規金融是基於一定的血緣、熟人關系可以充分掌握對方信息。所以農村商業性金融由於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限制了農戶的貸款,從而導致商業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成效較弱,沒有滿足農戶金融需求。
3.2多元化產品不足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產生了一批新的資金需求主體。第一,鄉鎮企業和個體經營企業作為農村的企業,為了拓展市場和業務並帶動產品發展需要去金融機構融資,保持企業經營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第二,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使經營農田更加規模化、機械化、社會化。這些專業大戶需要買大型設備和農作物種子以及花費僱工費用,在播種時期需要大量資金去推進工作順利進行。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對金融產品的期限、數量上都有不同要求,需要金融機構提供多元化產品,滿足不同主體的金融需求,顯然目前所提供的多元化產品嚴重不足[8]。
3.3流動性風險偏高
農村商業性金融作為借款人和貸款人資金運轉的中介,可能由於資金流動性計劃不完善和風險管理的缺陷,導致機構存在資不抵債的流動性風險。第一,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長,經常會受到氣候的影響甚至可能因為洪災、旱災等因素使農民無收入,而之前所貸資金就無法償還,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越多,流動性風險就越高,則就會收取更高利率。第二,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在農村收取的存款會往外流,比如一些商業銀行將資金貸款給城市的企業,自留資金較少,若出現金融危機將大大增加流動性風險。
3.4制度建設落後
目前,農村商業性金融整體制度落後,其中包括農村徵信體系落後和抵押擔保制度落後。首先缺乏針對鄉鎮企業和農戶的真實、共享、完整的資料庫,也沒有規范的信用機構作為中介,當對他們進行金融服務時無法了解貸款者的真實信息,並且有些農戶信用意識淡薄,隨意拖欠貸款。其次是抵押物缺乏,我國對自留地、耕地等明確規定不得抵押,而農戶可能並沒有其他價值較高抵押物。還有擔保中介機構缺乏使商業性金融機構畏貸,對服務「三農」金融支持的積極性降低。
3.5交易成本過高
一方面,商業性金融機構在農村設立網點,就需要花費基礎設施建設、員工工資、交易費用等多種開銷,借貸手續復雜不能隨借隨還,其貸款成本費用提高。另一方面,農戶或是微小企業貸款額有限,金融機構從中收取的手續費、利息不高,又需要繳納增值稅等,往往入不敷出。所以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就會逐漸撤銷網點,導致提供農村金融支持的機構減少,則農戶又重新面臨融資難的問題,鄉鎮企業發展也會遇到瓶頸。
4強化農村商業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對策
4.1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創新
由於小農經濟的特點,導致信息嚴重不對稱,商業性金融出現畏貸現象,逐漸退出農村。第一,應該在農村多增加實體性網點,以便了解農戶和鄉鎮企業的信息,創新服務理念,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第二,網格化管理,以「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手段,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第三,提高服務水平,可以上門服務或是針對線上服務,及時普及金融知識。
4.2增加產品供給數量
各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應盡快因地制宜地加大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創新,放緩信貸准入條件[9]。創新產品可以差異化針對不同主體設定不同產品定價,精細化管理金融產品體系。首先,創新農村信貸產品,合理確定不同貸款期限和利率以滿足不同主體的借貸需求。其次是開發農村理財產品,目前農戶主要理財途徑是儲蓄,應根據農村經濟特點和農戶需求開發不同組合型理財產品,可以將儲蓄、股票、保險、債券組合設計[10]。
4.3增發針對性的地方政府債券
農村商業性金融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是融資有問題,長期的農村資金需求與短期的農村儲蓄形成矛盾。針對流動性風險可以適當增加發行地方債,因為地方債大部分由商業銀行購買,地方政府獲得資金定向支持農村中小企業融資來重點支持鄉村振興。而銀行持有債券增加,貸款減少。貸款給中小企業存在償還風險,而政府債券質量相對較好,不僅相關信息公開透明,而且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所以地方性政府債券風險較小,降低了風險資產規模從而減少流動性風險[11]。
4.4完善政策保障機制
建立保障機制,使金融機構借貸無後顧之憂。第一,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轉移農業不穩定風險。國家可以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保險機構拓展農業保險市場,保險機構針對農戶特點量身打造保險產品,宣傳農業保險知識,提高農民參保意識。第二,建立補償機制,由於農戶缺乏抵押物、農業受自然天氣影響等原因,往往會出現不良貸款。以地方政府、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融資擔保機構共同出資補償款,對農業不良貸款給予一定的補償。
4.5構建農村信用擔保體系
目前,農戶與農村中小微企業依然面臨「貸款難」的局面,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信用擔保。可以從3個層面去完善信用擔保體系:第一是政府層面,政府應先發揮主導作用,以資金引導和政策扶持兩方面協助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可對機構進行風險補償;第二是信用擔保機構層面,機構應建立信息資料庫,充分了解融資主體的信息,並作為金融機構與農村資金需求方中介,創新抵押擔保物降低擔保門檻,避免農戶缺少抵押物無法進行貸款的現象;第三是個人層面,作為農戶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誠信教育,樹立誠實守信的理念,避免故意拖欠貸款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周建松.中國農村金融服務的進展、問題與對策[J].浙江金融,2010(4):6-7.
[2]袁雅莉,魏冬.農村商業性金融發展的現實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4(3):56-57.
[3]董曉林,張龍耀.農村金融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52.
[4]陳華.我國農村商業性金融發展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112.
[5]李士旗.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9(20):110-111.
[6]胡浩.新時代商業銀行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N].金融時報,2018-08-23(012).
[7]劉彤,姜惟剛.農村金融信貸現狀問題與發展路徑[J].現代企業,2018(7):76-77.
[8]劉西川.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金融創新的「新思維」[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8(9):46-48.
[9]張瑾.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比較與思考[J].河北金融,2019(12):59-61,71.
[10]李良君,覃仲毅.廣西金融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2):1-3.
[11]王慶.地方債發行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分析[J].現代商業,2016(30):122-123
⑨ 農業種植收入帶來的金融效益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十四五」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總目標。農村金融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動力引擎,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並秉承服務三農的本源,有效促進了金融回歸實體經濟,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功能作用,能夠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興。「十四五」時期要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資金投入,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保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金融供需平衡,提高農民增收能力,助力現代化農業發展。
金融是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力量
金融關系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的資金投入,甚至關系著土地和人才要素的高效利用,通過財政資源引導各類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流入農村,並通過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推動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基礎上建設美麗鄉村,進而吸引人才流入鄉村、服務農村發展事業,有利於形成資本集聚、土地集約、人才集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保障。
在當前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對於金融資源需求巨大的特徵更加明顯,並且農村金融的功能也從以解決農民農村貧困問題為主,轉向了以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生產為主。我國農村在經歷了脫貧攻堅的幫扶整治後,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但在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依然要加強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因此也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的金融需求也隨著收入增長不斷提升,農村資金需求旺盛和金融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也表現得更加突出。由於農村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和發展潛力,農村金融在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將獲得重要發展機遇。
金融是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數字經濟飛速進步,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農業現代化要求實現高度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經營,藉助現代化科技手段,充分將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運用於服務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並通過大力發展數字化農業,在提升農業產出效率和提高農業產出質量的同時,降低農業生產損失的風險。糧食安全在國家安全中佔有首要地位,發展現代化農業首先要保障好糧食安全。在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要通過農業科技進步和機械化率水平提高,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種子作為農業的「晶元」,對於我國農業生產自主性具有決定性作用,加大種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是種業安全的根本保證。所以說,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無論是通過有效整合現有農業資源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還是推動數字化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加大農業科技的研發,都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農村現代化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是提高農民收入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途徑。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能夠有效提高我國產業發展質量,保障國內大循環的暢通運行。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現農村農業產業和非農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有助於提升鄉村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實現高質量農產品(000061)供給。在農村現代化產業的發展中,需要大量金融資源投入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以及鄉村旅遊業等服務業的建設之中。同時,在打造鄉村品牌特色和提升產品與服務競爭力的過程中,以及鄉村企業、農民合作社、個體農戶等主體在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利益分配的經濟活動中,都會涌現出大量的金融需求。
金融是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手段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小農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關鍵力量,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由於土地規模化經營和鄉村產業的多樣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其信貸需求較為迫切,同時還表現出規模更大和周期更長的特點,對於農村金融服務也有了更高質量的要求。提供高質量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成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此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於機械化水平較高、技術經驗豐富等原因往往能夠獲得遠高於一般農戶的經營收入,其擴大再生產的動力也會更強,對資金的需求也會不斷增長。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體力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將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農村內部金融資源的重要作用
農業農村發展肯定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農村內部的金融資源卻常常被忽視。實際上由於我國農民的儲蓄意識較強,農村地區擁有大量的資金沉澱,這部分資金大部分通過金融系統的內部調撥流向了城市地區,很少被用於農村地區的發展建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農村自身閑置資金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農村內部金融資源的力量。
農村合作金融在新時代成為了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部分,依據自願原則,藉助鄉村熟人社會的信用約束,建立起了農村內部的存貸款機制,既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將農村金融資源留在農村內部,為農村資金合作社社員的生產生活需求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內部消化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同時,農村合作金融還能為貸款生產的農民提供技術指導以降低經營風險,在提高貸款獲利能力的同時保證了還款率。
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土地規模化經營尚未成熟的背景下,農村合作金融的出現為農戶的小額農村信貸需求提供了平台。而且隨著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及其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其也能夠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所需的大規模金融資金支持,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此外,農村資金合作社內部資金的收益由全體社員共享,有利於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促進農村金融回歸本源。
當前,很多地方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而出現村莊「空心化」,農村社會關系和鄉村治理能力出現了衰退和混亂的現象。農村合作金融藉助村民的資金利益聯結重新整合了農民的社會關系,也促進了治理有效的鄉村社會的形成。
金融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路徑
農村金融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路徑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提供優質農村金融供給,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我國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對農村金融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要精準把握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金融需求,並在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上提供高質高效的金融供給與之對接。
首先,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的驅動。加大種子技術、數字化農業技術等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必須攻克的難關,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托底功能,加大對農業科技產業和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的投入,保障高質量現代化農業的實現。
⑩ 銀行鄉村振興戰略具體措施
銀行鄉村振興戰略具體措施如下:
1、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推進美好鄉村建設。農村經濟要想快速發展,必須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產業體系,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還需要引進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為農業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並提供良好的技術服務,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鄉村振興的幫扶力度,建立起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2、全面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建立起金融風險防範體系。農商銀行應該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要求,發揮農村服務網點多的優勢,不斷延伸服務渠道。加大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力度,做好金融產品宣傳活動,提高為農戶服務的效率。還應該加強與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擔保機構的合作,建立起完整的風險防範體系,努力有效轉移農商銀行信貸風險;
3、完善農村徵信體系。需要農商銀行工作人員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建立起誠信金融服務體系,銀行要先做出誠信承諾和兌現,努力提高服務水平。還需要建立起客戶失信懲戒體系,依法對逃避債務的農戶和企業進行懲戒,對守信企業提高借貸額度。同時,還要做好社會信用監督,對客戶信用進行評估,定期公開失信人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
第三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第六十五條 國家建立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考核評估機制,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將更多資源配置到鄉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在業務范圍內為鄉村振興提供信貸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務,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
商業銀行應當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和業務優勢,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擴大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增加對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規模,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服務。
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當主要為本地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當年新增可貸資金主要用於當地農業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