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麗江金融機構總量變化

麗江金融機構總量變化

發布時間:2022-11-18 12:19:16

1. 什麼是金融資產結構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2. 利率的變化會如何影響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舉個關於中國經濟的例子

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
1、宏觀經濟方面
利率調整可以在不擴大貨幣供應的條件下,改變社會資金總量和借貸資金的供給,從而影響總供求。其主要體現在短期內對總需求的調節,利率降低一方面增強居民的消費動機,另一方面導致企業投資需求的增加,從而導致總需求的增加,但是從長期看來,低利率導致的企業投資規模擴張會傾於增加總供給。
由於資產價格等於該資產未來現金流或收益的貼現,在未來現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況下,用來代表貼現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該資產的價格也就越高,反之同理。因此利率變動對房地產和證券市場的影響不可小覷。
國內外利率差異會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際利率高於本國利率時能促進本國資金外流,同時防止外國熱錢流入,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收支順差。
2、微觀經濟方面
對個人而言,儲蓄是其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以後的消費部分。利率變動會影響儲蓄收益和個人儲蓄傾向,從而調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相對比重。
居民可用多樣化的方式保有其儲蓄——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而金融資產中,又有貨幣資產和股票、債券等非貨幣資產。利率變動對通脹率和各種金融資產收益率的影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資產持有結構。
利率作為企業借款的成本,對投資的規模和結構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總體來說,投資項目收益既定時,社會投資規模會與利率的升降反向變化。因此國家可以通過調節基準利率進行宏觀調控。
利率的變動會影響資本流動的方向與規模,從而會對投資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差別化的利率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
利息成本支付是企業盈利的最低界限,利率水平也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對企業進行約束和激勵,使資源更集中於優質高效的企業

3. 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1、金融服務覆蓋面不足。從當前的體制來看,我國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根源在於金融系統以及銀行的結構上存在問題,金融資源不能夠供給急需資金的企業。金融系統與企業間的錯位導致了小型金融機構無法承擔相應的融資功能,從而將其轉給大中型銀行來供給。
2、貨幣空轉。我國自2011年至2015年社會融資總量達63.5萬億元,新增人民幣的貸款額達到38.1萬億元,這些數據已經是1998年至2002年的10倍左右,並且反觀最近5年間的融資成本也有明顯降低。
3、民間資本缺乏管理與引導。
4、實體經濟薄弱領域融資缺乏針對性配套制度。信息不對稱和層次化金融組織缺失是制約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薄弱領域融資活動有效開展的主要原因。

4. 當代金融創新對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當代金融創新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主要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的:一是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首先,金融創新通過大量提供具有特定的內涵與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等成果,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從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第三、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二是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其次,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第三,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第四,降低了交易成本與平均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了交易的活躍程度。三是增強了金融產業發展能力。四是金融作用力大為增強。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整體經濟運作和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通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
(2)產生的新矛盾和挑戰:金融創新在繁榮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首先,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求機制、總量和結構乃至特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金融運作和宏觀調控影響重大。其次,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貨幣政策的決策、操作、傳導及其效果,對貨幣政策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第三,金融風險有增無減,金融業的穩定性下降。第四,金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和泡沫膨脹的不良傾向。
綜上所述,當代金融創新雖然利弊作用皆存,利弊作用力都放大了,但從總體上看,金融創新的利遠遠大於弊,並且其利始終是主要和主流性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金融創新對於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是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其動力作用,主動駕馭並把握金融創新的內在規律,最大限度地推動金融、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前提。當然,當代金融創新的負作用亦不能忽視,必須加以有效的引導和監管進行防範和控制。對創新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弊病可以採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予以克服或減輕。總之,只要改善宏觀調控,加強監管,正確引導,當代金融創新中的負作用應該可以減輕到最低限度,安全與效率並非不可兼得。

5. 新中國有什麼日新月異的變化

1、新中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經過70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新中國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我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跨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競相迸發,「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景象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標識。

3、新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分量越來越重,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178個。中國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還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無論是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大國特色、大國風格、大國氣度,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5)麗江金融機構總量變化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新中國「新」的含義意思是現在的社會制度相對於之前的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

1、創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土地革命,是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3、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6.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構成是怎麼樣的

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的重要調控體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發揮這一調控體系的作用,避免經濟發展出現大的波折。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中由於供給不平衡、炒作等原因而在房地產行業、能源等行業出現了供需嚴重不平衡,房價一路飄升、煤價攀升的同時,也出現了炒房團、炒煤團,以及各個行業里(如醫葯等)的都存在的商業賄賂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這需要國家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予以整治、打擊的同時,更要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予以調節,以保證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 相關材料1: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1)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和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客觀要求;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2)由於單純的市場機制調節存在著自身的弱點和消極作用,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明顯的缺陷,它往往既不能從整體上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也不能達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 (3)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把它們割裂甚至對立起來。 相關材料2: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1)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和首要任務。總量平衡必須建立在結構合理的基礎上。為了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須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結構合理了,總量平衡了,才能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意味著要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不平衡狀態進行干預和調節。例如,堅決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解決市場疲軟、通貨緊縮的問題,都是為了重新恢復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2)根據目前我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中央進一步指出:①現階段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②要把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③要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相關材料3: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宏觀調控的順利展開,要依託於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國家經濟發展計劃、宏觀經濟政策等相互配合,構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宏觀調控體系的基本內容。通過深化各項改革,逐步完善這一宏觀調控體系,是保證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宏觀調控是藉助於各種宏觀調控手段來進行的。宏觀調控手段包括計劃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 (3)用經濟手段調節經濟主要是指:①由政府制定並貫徹實施各種宏觀經濟政策;②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杠桿來具體落實這些政策。 (4)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主要是指:圍繞著市場制度和規則的建設,進行必要的立法和執法,目的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通過制定和貫徹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來加以實現。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為重要,其他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都要依託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 (6)為了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宏觀調控手段,提高我們宏觀調控的水平,中央強調,一是必須進一步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二是要注意對症下葯,即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三是在具體實施時,要注意區別對待,掌握控制好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實施的力度。

7.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在什麼時候起步重大的發展政策或措施是什麼

一是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從「大一統」框架到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股份制改革開始實施,農業發展銀行「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產權結構、經營機制和服務效率發生重大變化,各類資本投資設立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涌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掛牌開業,以股份制主導、政策性與合作制為補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初步建立。

二是農村信貸資金從國家計劃供應到按市場原則優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的財政劃撥和計劃供應體制機制徹底打破,信貸規模由總量的指令性控制和層層下達指標,逐步轉向總量的指導性控制並根據風險指標實施市場化調節。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經過持續改革,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建立,經營機制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管理明顯改善,支農資金由事前計劃、定向投放,逐步發展到適度錯位競爭、按客戶需求和市場信貸條件實施商業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市場化配置程度和配置效率顯著提高。

三是農村金融服務從簡單的「存貸匯」到多元化拓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從無到有、由點到面,持續向縱深推進,形成了以農村小額貸款、本外幣結算、銀行卡等品種較為豐富的產品體系,貸款上櫃台、ATM、網上銀行等較為便捷的服務方式,以及共同體擔保模式等符合農村實際的有效擔保途徑,政策性農業保險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寬,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度明顯改善。

四是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從各個機構的分散運行到系統性整合完善。農村地區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成效顯著,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系統電子化建設啟動,覆蓋全國、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支付系統和支付手段逐步向農村金融機構延伸,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加強,農村信用環境逐步改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資金匯路日趨暢通,「三農」支付日趨便捷。

五是農村金融監管從一般財政性管理到專業化的外部監管。農村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框架初步形成,明確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新理念,踐行「准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持續監管思路,農村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完善,分類監管和差別監管措施充分運用,上下集成聯動以及內部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協作機制暢通,農村金融監管有效性明顯提升。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農村金融已由最初的動員儲蓄、提供結算便利,逐步發展為配置「三農」資源、調節農村經濟、分散農業風險、打造誠信環境的重要行業。截至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12.4萬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9.1萬億元,佔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23.4%。截至2008年9月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7.2萬億元,佔全部貸款余額的22.8%,其中農戶貸款1.6萬億元,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34.6%,受惠農戶3億多;農業保險保費收入91.7億元,農作物承保面積3.4億畝,承保大小牲畜3700萬頭(只),承保家禽2.9億羽(只),為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8. 中央銀行負債業務總量變化說明了什麼

(1)中央銀行負債。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貨幣、各項存款和其他負債。①流通中的貨幣。發行貨幣是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能。也形成中央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一般來說,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是通過再貼現、再貸款、購買有價證券以及收購黃金外匯等途徑投入市場,從而形成流通中的貨幣,形成中央 銀行對社會公眾的債務。②各項存款。包括政府和公共機構存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存款兩部分。中央銀行作為國家的銀行,通常由政府賦予其代理國庫的職責,政府和公共機構存款在其支出之前存在中央銀行,就形成中央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 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包括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上繳的存款准備金和商業銀行存人中央銀行用於票據清算的活期存款兩部分,也都構成了中央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③其他負債。指中央銀行除以上負債項目以外的負債,如對國際金融機構的負債或中央銀行發行債券(融資券)等。
(2)中央銀行的資產。主要包括貼現與放款、各種證券、黃金外匯儲備和其他資產。①貼現及放款。主要包括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貼現和再貸款、財政部門的借款和在國外金融機構的資產等,尤其是再貼現和再貸款,是中央銀行資產中所佔比重最大的項目。②各種證券。主要指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購買的國家公債和國庫券。中央銀行持有證券並進行買賣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通過買賣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對貨幣供求總量進行調節。③黃金外匯儲備。黃金和外匯是穩定幣值的重要手段,也是用於國際間支付的重要儲備。中央銀行擔負著為國家管理外匯和黃金儲備的責任,而黃金和外匯儲備要佔用銀行資金,因而屬於中央銀行的資金運用。④其他資產。主要包括待收款項和固定資產等未列入以上三項的資產項目。由於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是按照復式記帳的會計原理編制的,因此在任何時點上,中央銀行未清償負債總額與資本總額之和,必然等於其資產的價值。即資產=未清償負債+資本項目。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來進行宏觀金融調控。例如,中央銀行減少資產負債表上的政府債券(通過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售出政府債券來實現),將會使商業銀行為購進政府債券而壓縮其他金融資產,如壓縮貸款等,這樣就縮小了社會的信用規模。所以,對資產負債表內容的掌握及變動分析對於我們了解中央銀行的職能執行情況、政策動向等大有幫助。

9. 央行對防控金融風險採取哪些措施

你好,央行為防控金融風險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在總量適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調節好貨幣信貸供給,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繼續優化流動性管理,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資本流動的變化,合理安排工具組合、期限結構和操作力度,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處於適當水平,合理引導貨幣市場利率。靈活運用利率等價格調控手段,調節資金需求和投資儲蓄行為,促進經濟和價格總水平穩定。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的總量調節與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結合起來,並根據經濟景氣變化、金融機構穩健狀況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等對有關參數進行適度調整,發揮好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措施的逆周期調節功能。

二、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扎實推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引導金融機構把握好貸款投放節奏和結構,切實到有保有壓,有扶有控。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進一步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有效信貸投入。構建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技術改造等。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三、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強風險定價能力,積極探索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推動匯率風險管理工具創新。順應市場需求,穩步擴大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品種和范圍。進一步做好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工作,做好人民幣跨境流動監測和監管工作,探索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繼續推進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掛牌人民幣對新興市場貨幣交易。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

四、推動金融市場規范發展,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優化融資結構,繼續鼓勵金融創新,拓寬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穩妥地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推動大型商業銀行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快發方式轉型。扎實推進中國農業銀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統籌考慮政策性金融總體發展,堅持分類指導、「一行一策」的原則,深化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改革,穩步推進中國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

五、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對民間借貸、房地產、政府融資平台等的監測分析,及時掌握風險狀況,從全局的、系統的、長期的視角處理好信貸合理增長和銀行貸款質量提升之間的關系,做好風險提示和防範工作。防範跨行業、跨市場風險,防範非正規金融及其他相關領域風險向金融體系傳導。既要防止金融風險蔓延,也要防止出現道德風險,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10. 國內九大金融區是哪些

國內九大金融區是:

1、上海金融中心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就被世人公認為世界的遠東金融中心,亦以發達的金融市場著稱。1992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任務,並將此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予以實施。計劃在2010年基本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2020年完全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

2、北京金融中心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與決策中心,今年也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3、天津金融中心

作為與北京相鄰的沿海直轄市,天津與其他城市相比有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加快開發開放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戰略後,天津已明確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重點是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

4、深圳金融中心

深圳金融發展的總目標是:建成「三有體系」,即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深圳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深圳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打造「四個中心」,把深圳建成產業金融中心、金融創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務中心。

5、重慶金融中心

重慶是中國西部惟一的直轄市,也是惟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能江海聯運的西部城市,在中國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 重慶最現實、最有潛力的兩塊是產權交易中心和票據中心,該市期望將其做成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中心。重慶表示未來將致力於建設要素市場,並計劃大力發展信貸、貨幣、證券、保險、外匯、黃金等諸多市場。

6、大連金融中心

大連是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全、密度最大、開放度最高的城市。大連擁有金融機構75家,其中,銀行40家、保險公司26家、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7家;大連也是東北地區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有23家外資金融機構;大連商品交易所是中國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之一,期貨交易品種由2002年的2個發展到目前的7個;同時,大連還是東北地區主要的外匯結算中心和惟一的外匯交易中心,外匯交易額、結算總額、國際收支總額均占遼寧省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7、武漢金融中心

目前武漢地區擁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保險公司30家,證券經營機構74家,上市公司35家,企業財務公司4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已經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 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湖北輻射中部,做中部的金融中心。

8、西安金融中心

西安作為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和「現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亞歐大陸橋連接著中國東西部,在亞歐大陸橋上,西安是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作為西北貿易中心的西安,其金融資源基礎在西北地區各城市中也是最好的。

9、杭州金融中心

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杭州的金融總量僅次於上海,位居第二。目前,杭州共有各類金融機構200餘家,境內外上市公司60餘家,在證券市場上形成了聲譽顯赫的「杭州板塊」。 杭州提出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區域性票據交易中心,組建杭州產權交易所,擴大創業投資基金,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推動企業上市。

閱讀全文

與麗江金融機構總量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民生銀房屋貸款 瀏覽:704
信用社貸款利息逾期 瀏覽:863
吳中地產股票 瀏覽:40
天津市保利凱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382
通達信用後富指標公式 瀏覽:195
50元澳元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452
台州鳳凰資產整合投資合夥企業 瀏覽:579
公積金貸款買房會動裡面的錢嗎 瀏覽:164
2014全國汽油平均價格 瀏覽:901
4萬英鎊和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338
人民幣換成萬美元是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701
外匯市場的運行 瀏覽:778
通達信市值篩選指標 瀏覽:143
貸款影響信用卡提額 瀏覽:477
甜品店融資計劃 瀏覽:119
理財年化利率 瀏覽:316
基金a與c的收入 瀏覽:924
美元基金好嗎 瀏覽:432
主力資金流入流出說明什麼意思 瀏覽:211
京順長城新興成長基金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