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錢唐朝國際金融

錢唐朝國際金融

發布時間:2022-11-17 18:41:08

㈠ 具體說什麼叫銀行,他的性質是什麼

銀行是一家以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不同地區對銀行有不同的定義。 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 在宋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具有高利貸性質及無利息存款業務的錢庄與票號,第一傢具有近代特徵的銀行是上海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清朝(光緒二十三年)成立。 根據香港的銀行監管機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定義,在香港營運的銀行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接受存款機構 商業銀行 一般銀行 此外,根據銀行的背景亦可作以下區分: 中央銀行 公營銀行 私人銀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銀行分為 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 商業銀行 (含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銀行(英文:bank) 通過存款、放款、匯兌、儲蓄、信託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現代金融業的主體,國民經濟運轉的樞紐。 產生和發展 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是同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是銀行業形成的基礎。貨幣兌換業起初只經營鑄幣兌換業務,以後又代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辦理崴愫突愣等。這樣,兌換商人手中就逐漸聚集起大量貨幣資金。當貨幣兌換商從事放款業務? ,貨幣兌換業就發展成為銀行業 。近代最早的銀行是1580年建於義大利的威尼斯銀行 。此後 ,1593年在米蘭 、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 、1621年在紐倫堡 、1629年在漢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繼建立了銀行。當時這些銀行主要的放款對象是政府,並帶有高利貸性質,因而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要求。最早出現的按資本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股份銀行是1694年成立 的英格蘭銀行 。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 ,規模巨大的股份銀行紛紛建立,成為資本主義銀行的主要形式。隨著信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干預的不斷加強,又產生了建立中央銀行的客觀要求。1844年改組後的英格蘭銀行可視為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的鼻祖。到19世紀後半期,西方各國都相繼設立了中央銀行。早期的銀行以辦理工商企業存款、短期抵押貸款和貼現等為主要業務。現在,西方國家銀行的業務已擴展到證券投資黃金買賣 、中長期貸款、租賃、信託、保險、咨詢、信息服務以及電子計算機服務等各個方面。 現代西方國家的銀行結構非常繁雜,銀河系全景圖組織形式種類繁多,主要有:政府銀行、官商合辦銀行、私營銀行;股份銀行、獨資銀行;全國性銀行、地方性銀行;全能性銀行、專業性銀行;企業性銀行、互助合作銀行等。按職能可劃分為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其他專業信用機構。它們構成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並存的現代銀行體系。 20世紀以來,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在世界各地陸續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區性的銀行組織,如1930年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1945年成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1956年成立的國際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開發銀行、1966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等,銀行在跨越國界和更廣泛的領域里發揮作用。 中國的銀行 中國在7~10世紀初期的唐朝,已經出現了辦理金融業務的獨立機構,但經營范圍比較單一。明朝中葉出現的錢庄和清朝產生的票號,實際都具有銀行的性質。這類採取封建式組織管理形式的金融機構,都是獨資或合資經營的,很少有分支機構,資金力量薄弱,業務范圍小,與股份銀行在業務經營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中國的第一家民族資本銀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1905年清政府成立戶部銀行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銀行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但是,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不發達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的銀行業畸形發展。在國民黨統治的後期,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以及中央信託局、中央合作金庫等官僚資本金融壟斷體系,控制了國民經濟的命脈。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革命根據地,人民金融事業逐步發展壯大。1932年成立的蘇維埃國家銀行,後改組為陝甘寧邊區銀行。1948年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 1949年以後 ,在沒收官僚資本銀行的基礎上 ,結合組織各革命根據地的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的領導下,將原來的官僚資本銀行改組為新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業合作銀行。以後,又新建和改組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投資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1953~1955年,經過清產核資、調整業務和實行儲蓄專業化、公私合營銀行的機構和業務並入中國人民銀行,從而建立了新的集中統一的金融體制 。1983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國家統一管理金融的機構,其他專業銀行成為經濟實體。此後還建立了股份制的、按經濟區域設置的多功能的交通銀行和其他銀行以及許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以國家專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新的金融體系。在這種體系下,銀行既是經營貨幣、辦理信貸、結算業務的經濟組織,又是國家調節經濟、管理經濟的重要機構

希望採納

㈡ 金銀為什麼具有價值

國際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的制度。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度,19世紀7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仿效,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制度逐漸統一,金本位制度由國內制度演變為國際制度。國際金本位制按其貨幣與黃金的聯系程度,可以分為: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一、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它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的一種貨幣制度。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制,促使黃金轉化為世界貨幣。隨後,德國於1871年宣布實行金本位制,丹麥、瑞典、挪威等國於1873年也相繼實行金本位制。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各國已經普遍實行了這一貨幣制度。
金幣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價;②金幣可以
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造成金幣,或以金幣向造幣廠換回相當的金塊;③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支付手段的權利;④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從這些內容可看出,金幣本體制有三個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人。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其所含黃金的價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幣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的需要,從而起到貨幣供求的作用,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由於黃金可在各國之間自由轉移,這就保證了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因而金幣本位制是一種比較健全和穩定的貨幣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准備世界大戰,加緊對黃金的掠奪,使金幣自由鑄造、價值符號與金幣自由兌換受到嚴重削弱,黃金的輸出入受到嚴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帝國主義國家軍費開支猛烈增加,紛紛停止金幣鑄造和價值符號的兌換,禁止黃金輸出人,從根本上破壞了金幣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導致了金幣本位制的徹底崩潰。

二、金塊本位制與金匯兌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影響,加之黃金分配的極不均衡,已經難以恢復金幣本位制。1922年在義大利熱那亞城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實行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法國、美國等。在金塊本位制度下,貨幣單位仍然規定含金量,但黃金只作為貨幣發行的准備金集中於中央銀行,而不再鑄造金幣和實行金幣流通,流通中的貨幣完全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所代替,銀行券在一定數額以上可以按含金量與黃金兌換。英國以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相等於400盎司黃金的銀行券(約合1700英鎊),低於限額不予兌換。法國規定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等於12公斤的黃金。中央銀行掌管黃金的輸出和輸入,禁止私人輸出黃金。中央銀行保持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以維持黃金與貨幣之間的聯系。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為「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能流通金幣,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准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系。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金塊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國際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迫使各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從此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為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和貨幣區,國際金本位制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國際貨幣制度

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看看下面這個推導: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2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3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4 結論,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5 驗證,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㈢ [讀書筆記] 金融學基本原理—貨幣

  貨幣的本質是: 一般等價物 。

  什麼是一般等價物? 就是一個大家都公認的,可以讓交易更公平的東西 。這個東西需要有易保存、易分割、易計量等特徵。(例如:古衣索比亞、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商周以前的部落時代都曾經用鹽作為貨幣,進行交易。)當進入到文明社會之後,人類找到了一種更適合成為貨幣的東西:金銀。

  馬克思曾經說過:「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這句話的前半段很好理解,金銀出現在人類面前之初,人類對於金銀的興趣只停留在它們能夠作為裝飾品或器皿,所以純天然的金銀並不是貨幣。但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人類逐步淘汰了一些易於冶煉(如:鐵幣)或分布極為不均(如:貝幣)的貨幣,慢慢地發現金銀才是最好的貨幣。

  為什麼呢?因為金銀滿足了以下成為貨幣的特點:1.不易被生產出來,具有極高的識別性和單位價值;2.很容易攜帶與儲存;3.容易被分割與計量;有了這三個條件,加上人類數千年的習慣,漸漸就奠定了金銀在經濟體系同不可替代的地位。金銀作為貨幣,不但發揮著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更具有財富儲藏和財富投資的作用,因此,在金融世界裡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金銀(或金屬)作為貨幣的歷史十分漫長,在人類上千年的發展中,貨幣一直以金屬的形式出現。但金銀有個天然的弊端,就是重量較大,不易於攜帶和搬運,且開采成本過高。於是,人們發明了紙幣。紙幣為什麼被人們接受?舉個小栗子:唐朝時期,拿著兩千枚銅錢可以順利買到一丈蜀錦,然而拿著研製兩千枚銅幣的3公斤銅+7公斤鉛卻無法買到任何東西。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 所謂「貨幣」,其實就是一個機構(更多時候是政府)的信譽 ,貨幣之所以能被市場認可,是因為有政府的背書在其中。紙幣的出現,正是政府信譽背書的演化。這也是為什麼美元在全世界能夠通行,但辛巴威的錢卻被人當作廢紙,因為前者有強大的信譽而後者沒有。

    剛剛我們討論到紙幣能在市場上流通,實質上是因為人們對政府信譽的認可。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任何人都可以製造貨幣,但貨幣有無價值取決有沒有人認可 。2009年,一個名為「中本聰」的人在互聯網上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比特幣的開發方式不依靠機構發行,而是根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並且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的安全性。比特幣人人都可以製造,沒有身份、信譽和技術門檻,因此一時間非常流行。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我們開啟了一個網路虛擬世界,虛擬世界的出現,也讓虛擬貨幣隨之產生。我們平時接觸到的q幣、微幣、網路幣等,都是能夠在特定場景交易的一種虛擬的貨幣。我們之所以願意承認q幣的價值,是因為有騰訊公司為其背書,而我們選擇相信和認可騰訊公司。比q幣更加瘋狂的是比特幣,比特幣在誕生之初只是為了對抗現有的貨幣體系的一種網路工具,但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投資甚至是投機的工具。很多人篤定比特幣必將取代傳統貨幣,因此不惜花大量的現實貨幣去購買比特幣。但問題是:比特幣有信譽背書么?從目前情況來看,並沒有任何的國家或經濟體出來為比特幣背書,也許將來也不會有。那比特幣的價值何在?

  書中作者提到:「如果一個產品的購買者是真正喜歡這個產品,覺得這個產品有使用功能,那麼這就是一個正常的產品。但如果投資者或者是購買者的目的並不是使用,而是要把這個產品在短期內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下一位受害者,這就是典型的 龐氏騙局 。」就連現實中的貨幣都難以抵抗金融危機的打擊,更何況是本來就不存在的虛擬貨幣呢?因此,虛擬貨幣的背後是一個巨大的風險泡沫,一旦這個泡沫破裂,它也就不再值錢了。

    金融杠桿,是金融學一個著名的課題。什麼是金融杠桿?形象地來講就是 金融體系的各個參與者通過運用杠桿,用較小的成本撬動巨額的交易量,從而放大收益率 。舉個「杠桿化」的栗子:某公司要投資一個100w的項目,但賬面上沒有足夠的現金,只能夠出資5w。公司用自己的固定資產作為擔保,融資借款95w元。這就是用5w撬動了100w的投資,杠桿率為20倍。

    「杠桿化」使金融資產數額急劇膨脹,於是可能會出現甲為乙做擔保,乙為丙放貸,丙為丁重復貸款,丁再用得到的貸款去投資甲的亂象。在杠桿巨大的「力量」下,各個金融機構之間交錯的證券投資和質押信貸在無形中乘數化地放大了收益和風險。

    說起杠桿,不得不提的是「貨幣杠桿」,在不同的背景之下,貨幣杠桿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很多金融學家都將貨幣杠桿定義為「 在制定資本結構決策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 」。由此可見,貨幣杠桿的作用之一就是債務籌資,因此貨幣杠桿常又被稱為「融資杠桿」、「資本杠桿」或「負債經營」。還有另外一種認識是:貨幣杠桿是指在籌資中適當舉債,企業可以利用這跟杠桿調整資本結構,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如果一個企業因負債經營(貨幣杠桿)是的企業每股利潤上升,稱為「 正杠桿 」,反之,如果因負債經營不善導致企業每股利率下跌,則稱為「 負杠桿 」。

    我國經濟幾十年飛速發展,尤其是私營企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實際上就得益於貨幣杠桿的作用。政府和銀行通過經濟補助、商業貸款等方式為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幫助企業平穩渡過財務危險時期,隨著企業研發的成功,新的項目給當地數百人帶來了就業機會,還使得企業的經營規模在幾年裡翻了數倍。企業利稅也上了幾個台階。由此一來,政府的貨幣投入便換來了數十甚至數百倍的收益。

    像我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因為經濟迅速發展,貨幣需求空間較大,所以必然會大量使用貨幣杠桿。但長久下去,必然給經濟造成隱患。 因此,當前中國金融的的主題不再是杠桿化,而是去杠桿。 從大規模使用貨幣杠桿到金融去貨幣杠桿,這是一個金融市場走向成熟的標志 。金融學家將「去杠桿化」分為了五個階段,並認為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必然要走完這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 」。實質上是證券化資產基礎上產生的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的減少,也是杠桿根源性的減少。

  第二階段:「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商業銀行購買「杠桿化」金融產品的減少,其實是在減少商業銀行的風險。

  第三階段:「 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第二階段的發生,大大減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使得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有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

  第四階段:「 消費者的去杠桿化 」。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消費者只能選擇減少舉債、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靡。

  第五階段:「 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 」。也稱為「全球化」。即各國政府為面對經濟惡化,出台經濟政策,從政府層面去除貨幣杠桿,減少經濟風險。

    國際熱錢又稱為逃避資本,是無特定用途的流動資金。准確地說,是為追求最高報酬及隨地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資金,它的特點就是: 短期、套利和投機 。參照中國明政府自歐洲商人「送」來大批白銀後,因貨幣貶值極快又無法禁止白銀在市場流通,從而被迫選擇閉關鎖國的栗子來看(具體事例不做講解,有興趣的小夥伴自行網路嗷),國際熱錢的出現,往往會形成一個投機的巨大風潮,而在其撤離之後,它又往往會留下極大的經濟危機。

  因為國際熱錢的出現會給本來平穩的市場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回撤離,且撤離之後留下的空缺只能靠本國貨幣填補,若填補不上就會爆發金融危機),因此,很多國家避之唯恐不及。最經典的事例是1997年,索羅斯控制國際熱錢大量拋售泰銖,繼而又將災難引到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使得這些國家的貨幣紛紛大幅跳水,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化為灰燼。

  同樣是資本,國際間投資可以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但國際熱錢卻可能帶來極大的破壞力,原因呢在哪兒呢?用一個成語來解釋,就是「釜底抽薪」。國際熱錢就像一堆柴火一樣,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燒得火熱,在最熱的時候迅速脫身撤離,留下爛攤子由該國自己收拾。書中舉了一個栗子:某地房價原本是100w一套,因為大量熱錢的湧入,房價不斷升高,使得出於投資心理或有剛需的人不得不用更高的價格進行購買。當房價處於一個相對較高的價位上時,熱錢突然撤出,迅速抽空該地的資本,而此時民眾手裡剩下的除了不斷貶值的房產之外便什麼也沒有了,因為財富已經被熱錢以各種形式帶走了…

 

 

㈣ 你怎樣認識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你認為應該怎樣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 一個小故事看透經濟危機 ★

看下面一個小故事,3分鍾徹底明白經濟危機是怎麼來的:

從前有兩個國家:紡織國和飛機國。紡織國有一億人口,會織布做衣服,年產二億條褲子。飛機國也有一億人口,不僅會紡織,他們還會造飛機,年產二億條褲子,造十架飛機。

紡織國要賣給飛機國一億條褲子,才能買回一架飛機。兩國貿易之後,社會財富分配如下:紡織國擁有一億條褲子和一架飛機,飛機國擁有三億條褲子和九架飛機。紡織國一個人一年只有一條褲子穿,一億人只能擠一架飛機。而飛機國呢,一個人一年能穿三條褲子,九架飛機隨便坐,比紡織國的老百姓坐火車還便宜!兩國人民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和汗水,飛機國的人均財富竟然是紡織國的3-5倍。

第2年,飛機國改變策略,決定不生產褲子了,因為他們發現只要多賣幾架飛機,就能換回幾億條褲子,足夠全國老百姓的穿用。從此以後,飛機國的老百姓都解放了,每天泡吧、出國度假旅遊、喝咖啡、到紡織國投資。。。。。。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們呢,為了賺更多的錢,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生產更多的褲子:三億條褲子,四億條褲子,賣給飛機國賺取可憐巴巴一點生活費。

飛機國的老百姓生活越來越滋潤,工作時間越來越短,工人越來越少,喝咖啡的時間越來越長,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發達。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幾乎沒有喝咖啡的時間,娛樂業和服務業都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

幾年過去了,飛機國越來越發富了,連窮人,甚至流浪漢都能隨便買得起豪宅了,錢多得不得了,可是紡織國還在不斷的生產褲子,都快年產10億條褲子了,飛機國面臨危機了,面臨錢太多的危機,錢再多也不能都買褲子啊,錢太多花不出去。

看官可能糊塗了,錢太多也有危機啊?當然啊,銀行里存了幾十萬億美金的錢,對銀行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他得想辦法放貸出去才能賺錢啊,不然還要支付利息。沒辦法,銀行家拚命鼓勵企業和民眾貸款,鼓勵窮人和流浪漢也貸款買房子,沒辦法,錢多也難受啊。結果房地產先漲後跌,一些窮人還不起貸款,乾脆一元錢賣掉豪宅,繼續搬回豪華出租屋。

紡織國越出口越窮,看官更不明白了吧?紡織國並沒有因為出口而富裕,卻讓飛機國越來越富,因為把自己國家生產的50%以上的商品賣到別的國家,換來別人國家5%-10%的商品,結果是飛機國富得流油,紡織國依然活在最下層,最吃虧的是以多換少的紡織國。

紡織國面臨更大的危機,本來出口褲子就沒賺多少錢,一條褲子才賺1-2元,飛機國一旦減少進口,直接導致紡織國無數人下崗失業。

這個小故事道出了經濟危機的最高機密:沒有高科技產業,依靠以多換少的出口經濟,只能越出口越窮,是製造國家之間貧富分化的危機之源!

一個國家,只有掌握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強國富國,讓別國為自己打工,而不是為別國做嫁衣。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此主題共分: 1 2

第1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35.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唐朝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秘密:絲綢 ★

中國的唐朝為什麼富強?百國朝拜?因為唐朝有絲綢!

為了得到中國絲綢,在沒有飛機、火車、汽車的時代,當年全世界的商人們騎著駱駝不遠萬里,把幾萬里的沙漠戈壁,硬生生踏出一條絲綢之路,用他們國家最珍貴的黃金、珠寶、玉器,換幾匹絲綢,帶回國就能發大財。唐朝不僅繁榮富強,而且在全世界聲名遠播。

中國賣給各國商人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古代全球經濟的巨大貿易順差,唐朝是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歐洲和日本虛心學習的楷模。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中國古代各朝一直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漢朝和唐朝從絲綢貿易獲得的經濟的空前繁榮,由絲綢之路,國外的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足見當時的中國是多麼的繁華,遠遠超越當時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

正因為唐朝、宋朝始終領先全世界的高科技產品銷售全世界:絲綢、瓷器,在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整個歐洲甚至包括俄國,掀起過一場「中國熱」。 當時的中國被全世界推舉為「模範文明」。 當時中國對西方的影響,遠遠大於西方對中國的影響。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壟斷別國沒有的高科技,才能實現經濟真正繁榮富強,自然會變成全世界羨慕的「模範文明」

假如張無常、歷以寧這樣的「經濟學家」回到唐朝,向朝廷獻策,主張絲綢做「世界工廠,引進外資」,唐朝的發展會如何?用不了幾年,就發現絲綢技術外泄,越南、泰國、印尼都開始大規模生產絲綢,唐朝拚命提高絲綢產量,但絲綢國際價格卻越來越低,原本一斤絲綢能賣一斤黃金,最後跌到一斤白銀、一斤銅、一斤鐵。

原本只有歐洲皇家、貴族、富商才能穿得起的絲綢衣服,到最後變成非洲難民都能買得起的地攤貨。唐朝發動全國人民瘋狂大生產絲綢,卻發現越來越窮,絲綢的利潤壓到幾乎不賺錢,不消10-20年,泛濫的絲綢造成世界發生經濟危機,全世界不再需要那麼多絲綢,唐朝大批絲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但富裕的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有絲綢衣服穿,連路邊要飯的都穿絲綢褲子,失業的唐朝人民自己卻不一定能穿得起絲綢了。

這就是真正的經濟學。。。。。。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2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52.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日本的強國之路 ★

日本二戰之前是世界的紡織工業大國,二戰之後轉型製造業大國,60-70年代轉型高科技大國。換言之,中國還停留在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思路!

有人說日本是外向型經濟,這顯然是一個無知的謊言。人們可以看到這樣鮮明的對比:日本外貿小小的(佔GDP15%),中國外貿大大的(佔GDP60%);

日本出口是高價出低價進,以少換多。中國出口是低價出高價進,以多換少;

日本外資法第一條,「只准許有利於日本經濟的自立和健全發展以及可改善國際收支的外國資本進行投資。」外資只佔1%。中國則門戶洞開,來者不拒,外資超過30%,國內28個產業有21個被外資控制;

日本有「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從不依賴外國消費,始終國民優先國貨優先。中國則沒有類似計劃和政策,對外依存度高達70%,本國國民是二等公民。

由此可見,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政策毫無共同之處,而且完全是相反的。

世界上只有中國,拿國家有限的資源,人民的血汗,用來為世界服務。

美國用飛機換中國的褲子,日本用照相機和汽車換中國的褲子,中國最後的結局就如同上面故事中的那個紡織國一樣,一旦飛機國的消費下降,受傷最深的反而是紡織國。

歷史的內容在不斷變化,但歷史的規律永遠沒有變過,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高科技產品,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飛機和絲綢,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走向繁榮富強,生產別國都能生產的東西,拼價格,賣血汗,這個國家永遠富強不了。

美國、日本、德國為什麼富強?單單比較GDP總量,中國可能會在10-20年後超過美國,但是人均財富可能永遠也超不過這些國家!因為美國、日本、德國能造現代的「絲綢」:大飛機、高科技設備、電子、超導、液晶、汽車。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3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09.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重溫「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何等高瞻遠矚!

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的科技水平還是趕不上去?今天的我們還停留在10萬個工人姐妹們辛辛苦苦一年做一億條褲子才能換回一架飛機的科技水平?心甘情願的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都牢牢控制著核心科技機密絕不外泄,中國的賣國經濟學家們「市場換技術」理論,不僅沒換到什麼技術,市場也丟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這兩年,美國的前GE總裁傑克韋爾奇很火,帶領美國通用電氣重新走向輝煌雲雲,被譽為世界企業管理大師。其實他的核心秘密只有一條:讓通用電氣放棄做別人一樣的產品,做GE獨家能做到最好的高科技產品!生產別人不會造的「飛機」和「絲綢」。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是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之後,為了大規模生產電燈而創辦,後來逐步退出照明產業,轉型生產電冰箱和電視機,後來GE又放棄了這些夕陽產業。在傑克韋爾奇時代,全面轉型生產大宗高科技產品:醫療設備、飛機引擎、發電設備等。GE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追求高科技產品,放棄低科技產品的歷史。至於他鼓吹的什麼管理理論其實大多都是成功之後的吹牛灌水,千萬別當真。所謂「真傳一句多,假傳萬言少」,正是此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尚且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歐美國家的科技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間。而中國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那時候中國自己能造衛星、火箭、高產水稻、大飛機,現在卻忙著生產褲子、鞋子、玩具。

我們中國到了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科技投入連年減少,降低到了0.6%。汽車和電腦只能組裝和造外殼,貼個牌冒充國產貨。到了1999年,美國轟炸了中國的大使館。我們終於明白了:「歷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20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4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27.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貨幣沒有戰爭,戰爭的是科技 ★

再談談貨幣,中國真的窮么?真的沒有錢么?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貨幣的本質!

更讓我們看看是什麼狗屁理論讓中國人手上沒錢的!

最近有一本很熱門的書,叫《貨幣戰爭》,說美國放棄金本位是陰謀,美元會不斷貶值,鼓勵大家收藏黃金保值。這個觀點其實是落伍的,黃金只是一種稀有的金屬而已,沒必要把它的地位抬那麼高。

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其實是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貨幣只是一種易物貿易的符號,當唐朝能造絲綢的時候,不論唐朝貨幣是鐵幣還是銅幣,必定是最硬的硬通貨,所以,對唐朝和世界而言,絲綢就是黃金貨幣。當別的國家也能生產絲綢的時候,唐朝的貨幣立刻貶值,這時如果唐朝還堅持貨幣升值,腦袋一定進了水。

當年的唐朝和絲綢的關系,宋朝和瓷器的關系,就如同今天的美國和石油、高科技的關系,美國控制了高科技和石油,美元就變成了黃金貨幣,沒有石油和高科技、尖端武器支持的美元,就跟石頭一樣不值錢。這也是美國為了石油,不惜幹掉伊拉克薩達姆的深層原因。

凱恩斯的貨幣理論,貨幣發行不受金本位、銀本位的限制,每個國家都可以為本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貨幣資金,根本不需要依靠洋錢。解決了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錢的問題。

凱恩斯還提出需求拉動理論,說明每個國家只要保護好勞動者,提高勞動大眾的消費力,擴大市場消費大盤,企業生產自然水漲船高,哪用得著依靠外需?

美國和西方國家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們放棄金本位,是明智的,是高瞻遠矚的,不是陰謀,是陽謀!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儲備,不是藏在銀行地下倉庫裡面的金磚,而是藏在國家專利局裡面的知識產權,是實實在在的高科技產品。當美國每造一架波音飛機,就相當於美國多了一噸黃金儲備。

我們要搞明白一件事情,貨幣只是一個易物交易的符號,一個國家能生產多少商品,就應該造出多少貨幣,鼓勵老百姓去消費。

所以,世界上不應該存在缺錢的國家,只存在缺商品的國家!一個國家平窮落後,不是因為他們缺錢,而是他們造出的商品太少,或者科技含量太低。

千萬不要相信外國經濟學家和賣國經濟學家們的狗屁理論,什麼股市不能有泡沫,國家要控制貨幣流通,其實這些理論,反而是讓中國陷入經濟危機的真正陷阱。

看看美國,一年GDP只有13萬億美金,卻有50萬億美金的國債。中國如果有膽子發行50萬億國債,促進內需,這次經濟危機也不會受傷這么重。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閉關鎖國到改革開發,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中國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絕不是為了回到解放前!讓我們走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路。全球化、私有化、自由化、世界工廠、外向型經濟、比較優勢等,只是這條老路的新包裝。

當美國人開動他們的印刷機,源源不斷印出美元,就能買走中國的一切:褲子、鞋子、玩具、工廠、房地產、銀行、人力,這才是天下最大的滑稽之事,中國人將永無出頭之日!

㈤ 一國貨幣充當了國際貨幣,這對本國有哪些好處

一國貨幣充當國際貨幣就相當於自家的印鈔機能印出黃金來,你說好處大不大?
只要印鈔機開動,就能換回全球各種產品、資源、技術、金融資產。。。。。這好處實在是說不完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是,美圓早在1974年就和黃金脫鉤了,美國政府不保證你持有的美圓能買到多少黃金!一國貨幣能作為全球貨幣,必然是因為該貨幣強勢(弱勢的貨幣有誰要呢?),各國為了國家貿易,國際投資,以及保證本國金融穩定性,必須留存美圓現金或者流通性強的美圓現金等價物,這些美圓現金或者流通性強的美圓現金等價物是不能換實物的!!!!以中國為例,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1.9萬億美圓,但是為什麼大多數都是變成了美國國債(超過7000億美圓),政府機構債券(超過6000億美圓)其他的主要也是歐元債券.因為一旦中國政府將這些流動性強的金融資產大比例的變成實物資產,那麼中國就有可能面臨美圓擠兌問題!就象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那樣,外國人和外國機構將大舉拋售RMB兌換美圓,而中國沒有足夠多的美圓兌換的話,必然導致劇烈的匯率波動造成新的金融危機.這是萬萬不可的.
因此,美圓儲備不可能大比例變成實物資產,而美國卻能不斷通過印鈔票來吸收他國的資源和資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26日留言
不是類似鑄幣稅,他本來就是"鑄幣稅"!

㈥ 唐朝和明朝時期有關貨幣的史實

簡單的來說:
1、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內開元通寶」,容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後來發行量很大。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設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2、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

㈦ 鳳凰金融平台是做什麼的

我在錢唐朝金融平台做滬深股指和黃金,最近收益還不錯,第一次入了1000試試,內手續費比其他黃金盤要低容很多,感覺錢少了點,操作有點心慌,就加了3000,現在做得還可以,出了一次金把本錢出出來了,現在賬戶里還有5300。

㈧ 唐朝的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內錢,行開元容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戶數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㈨ 在古代的貨幣中,一錢等於多少文

古代一貫錢等於1000文錢。

古時的銅錢中有方孔,常用繩子穿著,每1000枚銅錢1串叫一貫。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銅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

寶文幣制

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

自此錢幣不在以重量而是以紀年作為名稱。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

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

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書法也達到巔峰,錢文有多種書體,以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最為著名。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㈩ 唐朝各帝時的貨幣制度是怎樣的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閱讀全文

與錢唐朝國際金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適合女人怎麼理財 瀏覽:900
銅錢板理財 瀏覽:890
安全投資理財排行 瀏覽:53
博時基金公司的客服電話 瀏覽:289
民生理財贖回 瀏覽:409
股市還能投資什麼意思 瀏覽:222
外匯平台排名金道外匯 瀏覽:929
怎樣開通紅棗期貨 瀏覽:304
白銀克價今日價格 瀏覽:810
一人民幣能換多少澳元 瀏覽:911
郵政小額貸款ppt 瀏覽:937
融資合作書 瀏覽:345
通達信怎樣設置基金持股公式 瀏覽:998
鄭商所紅棗期貨手續費 瀏覽:882
天津聚川理財 瀏覽:960
私募fof可以投公募基金么 瀏覽:87
大成睿景靈活配置混合基金 瀏覽:675
上海聯合投資參股 瀏覽:115
外匯私募理財 瀏覽:870
智利礦業投資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