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的發展影響體現在

國際金融的發展影響體現在

發布時間:2022-11-17 05:03:55

Ⅰ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對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世界形勢和中國的應對呈現出如下新的特點與趨勢:世界經濟大轉折: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格局大變革:多極化深入發展;國際秩序大調整:20國集團等作用上升;中國外交大發展:和合外交上新台階。

正確的把握這些,對於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世界經濟進入後危機時代

1、這次經濟危機的危害與原因

危害:

這次經濟危機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發展到全球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發展到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按照格林斯潘的說法,這次危機嚴重程度超過了1929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嚴重衰退,主權債務危機使冰島、希臘、阿聯酋(迪拜)等國家經濟面臨崩潰邊沿,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中國經濟也遭受嚴重負面沖擊,全球經濟失衡加劇。

原因:

有各種各樣說法,我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人佔有)發展是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監管機制的弊端與放縱金融市場的所謂「創新」等是體制原因;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弊端的長期高揚、危機到來後錯誤地採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

2、進入後危機時代的特點與影響

特點:

「時代」是個大課題。這里所說的「時代」,可以認為是「時期」較為恰當。所謂「後危機時代」,可以理解為兩個時間概念,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後期;另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後期加上這次經濟危機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它內涵兩個層面的特點:

特點之一是經濟情況好轉。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出現一些復甦跡象。2010年初以來,隨著各國穩定金融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經濟企穩回升,IMF預計2010年增長3.9%。出現了經濟復甦的「亮點」,「金磚四國」情況看好。促使其好轉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各國自身的高度重視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體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體。

特點之二是世界經濟從整體看,並沒有強勁復甦。不確定因素仍很多,主權債務危機令世界蒙上陰影。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會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其主要原因有:經濟危機自身的惰性影響;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衍生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阻礙;國際環境內其它負面因素的作用。

影響:

雙重性。後經濟危機時代,從本質上看,仍然是處於危機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機仍在禍害全世界。經濟仍屬低迷,失業比重仍大,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根本好轉;各種矛盾叢生,世界和平、穩定受到嚴重沖擊;南北失衡的現象仍然在加劇,歷史進步的步伐仍慢。對人類智慧的嚴峻挑戰和考驗空前。這是挑戰。

歷史辯證法告訴我們,壞事發生的同時,產生的影響並非完全負面。進入後危機時代,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逐步顯現出來,加快了國際體系變革的進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戰略調整步伐,大國關系進入新一輪調整互動期;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有新發展,牽動國際關系的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的重新分化組合;亞太地區格局加速演變,在國際戰略全局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作用和影響備受各方關注。

二、世界格局多極化深入發展

1、世界格局及其轉換

概念:

世界格局,是指活躍於世界舞台並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作用形成的一種框架、結構、態勢。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決於主要國家、國家集團、突出力量綜合實力的對比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的最終原因來自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打破舊力量對比,推動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

在世界格局中,充當主角的必備條件是:具有強大的實力;奉行獨立的外交路線,對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或別稱為「極」。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有規律性: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直接動因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集團利益的考慮,以及外交政策的調整。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與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

轉換:

自從17世紀40年代出現威斯特伐利亞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終結,三百五十多年的時間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發生了五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亞格局的產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形成的「維也納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形成的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的「兩極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後舊格局的打破,多極化發展,新格局待立態勢。

2、戰後世界多極化的三次大發展

前兩次:

世界多極化經歷量變到質變過程,戰後有三次明顯大發展:

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兩極格局中,出現了日本、歐共體、第三世界、中國等新生力量。標志著世界多極化的萌生。

第二次是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兩極舊格局終結。多極化發展。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歐共體成為歐洲聯盟,全方位擴展其影響;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內政、外交生氣勃勃。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雛形顯現。

第三次:

第三次就是以21世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國際安全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等均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多強一超」模式基本形成。國際力量繼續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

一超,即超級大國美國。是「當今世界超強的一極。」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是美國單極獨霸的。冷戰後美國企圖一手遮天,並付諸了行動,取得某些進展,但事與願違居多。美國在走昔日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老路。當前新的美國單極獨霸全球的認識和定位難以服眾。經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折騰,當然包括近20年美國霸權主義惡性膨脹,硬實力大損耗,特別是軟實力中的「形象」聲名狼藉,整體在走下坡路,對世界的掌控能力下降。奧巴馬政府不得不藉助別國力量緩解金融危機就是明證。不過其超級影響力仍不可忽視。

對世界多強,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下述「角色」水平值得關註:

俄羅斯,雖然已沒有昔日蘇聯「超級大國」的「威風」,但也並非是「瘦死的駱駝。」世界「一強」的地位,應該說有充足分量。國土面積171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地大物博世界公認;軍事實力遜於美國,但世界第二的位置,否認的聲音不多;科技水平、宇宙開發、外交影響等等,不及原蘇聯,但在當今這些領域的世界一流行列中,俄羅斯名次靠前。

歐洲聯盟,作為集體「一強」,也有突出的理由。一體化水平的首屈一指(經濟一體化、科技一體化、政治一體化、外交力求用「一個聲音說話」、已有共同的安全計劃等),使之成為了「准國家實體」。國民生產總值在歐共體12國時,就已超過了美國,是當今世界資本主義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外交影響力也在增升(況且英國、法國一直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日本,作為單個國家,經濟、科技總體水平高,在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是客觀事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日本依此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政治努力已引人注目。

對第三世界,有人故意漠視這一力量的存在,是不合適的。從他們崛起之日起,其擔當國際事務生力軍的作用就在不斷發揮。「以廣大發展中國家崛起為重要特徵的多極化趨勢,猶如滾滾洪流,勢不可擋。」巴西、印度的影響力在上升。

中國是當今世界獨特的力量。「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多極化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與西方大國迥然不同。」 「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種事實表明,世界的現在不是、未來也很難是單極獨霸,世界已是多極政治格局的理由充分,只是多強的「角色」是「哪些」?學術界有爭論。

三、國際秩序機制與態勢拓新

1、國際秩序內涵與弊端

內涵:

當今國際秩序,指舊冷戰結束以來,由世界上的主權國家、國家集團等行為主體,按照某類規范、准則、原則、目標行事,所建立或維系的某種國際經濟政治機制和整體態勢。這個定義,出於下面的慎重思考:

從時間概念上看,國際秩序的出現,與世界近代史的開始同步。這里指的是1991年12月以來的國際政治秩序。從行為主體上看,建立或維系國際秩序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主權國家、國家集團(包括各類國際組織、各種會議、論壇等)、宗教勢力、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等。從奉行的准則上看,國際秩序通常奉行的是國際行為規范。從追求的目標看,自從人類進入有階級社會以來,人類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孜孜以求和諧穩定的國際秩序從來沒有停止過。但由於時代背景、國家利益、階級地位、個人經歷等原因,目標的設定差別很大。取得的效果與國際秩序始終未能盡如人意。從國際保障機制和秩序的整體態勢看,有合理成分,但弊端嚴重。

弊端:

當今的國際秩序,從機制種類看,大致可分為「舊」與「新」兩種,並且互相交織。「舊」中有「新」;名「新」實「舊」;「新」、「舊」並存的現象。如果從水平上看,和諧的態勢在上升,欠和諧的問題嚴重。後者對前者的負面影響不容樂觀。

面對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和國際秩序的突出特點,各國或國家群體出於自身追求最佳利益的考慮,先後提出和實施了各自的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方案。內容和效果有明顯的差別。國際秩序優化艱難。根本原因是北強南弱,西強東弱。

2、國際秩序的機制、態勢拓新

表現:

國際秩序的機制、態勢拓新,主要體現在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以及首腦峰會的機制化,以及「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機制化上。

20國集團首腦峰會機制化:

20國集團的建立,最初由美國等7個工業化國家的財政部長於1999年6月在德國 科隆 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 亞洲金融風暴 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於國際 金融 和貨幣體系的穩定。20國集團會議當時只是由各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參加,自2008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金融體系成為全球的焦點,開始舉行20國集團首腦會議,擴大各個國家的發言權,以應對這次國際金融狂飆。

20國集團成員:是有8國集團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加上中國、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歐洲聯盟等組成。

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先於20集團首腦峰會機制化。主要體現在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上。12年間已召開了15次。

2008年11月15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首次峰會。2009年4月2至4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英國倫頓舉行第二次峰會。2009年9月24至25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美國東部的老工業城市匹茲堡召開了第三次峰會。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20國集團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從華盛頓到倫敦,再到美國匹茲堡,又到"楓葉之國"的第一大城市多倫多,不到20個月的時間,20國集團領導人4度聚首, 共商大計,標志著制度化。20國集團峰會,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第5次20國集團峰會即將在韓國首爾舉行。

每一次峰會,中國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從2008年冬天危機爆發之初的華盛頓,到2009年春天樹立信心的倫敦和2009年秋天達成具體共識的匹茲堡,再到2010年夏天承前啟後的多倫多,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次亮相20國集團的舞台。在這4次峰會上,胡錦濤先後發表了4份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同心協力、共創未來》的主旨講話。闡明中國政府為應對這場空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主張。每一次峰會,胡錦濤主席的講話都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在這個全新的平台上,中國一次又一次展示著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智慧和力量。

「金磚四國」首腦峰會機制化:

「金磚四國」,是指 巴西 、 俄羅斯 、 印度 及 中國 四個有希望在幾十年內取代 七國集團 成為世界最大 經濟體 的 國家 。這個簡稱來自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 China)的諧音(意指「 磚頭 」)。這四個國家中,巴西被稱為「世界原料基地」和「咖啡王國」;俄羅斯被稱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中國被稱為「 世界工廠 」。

「金磚四國」(BRICs)一詞最早由高盛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11月20日發表的一份題為《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該公司在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BRICs將於2050年統領世界經濟風騷。高盛的這份經濟報告,使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四國作為 新興經濟體 的代表和 發展中國家 的領頭羊受到世界更多的關注,由此BRICs(譯稱「金磚四國」)的稱謂便風靡世界。

「金磚四國」首腦巴西總統盧拉、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度總理辛格,首次正式會晤於2009年6月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四國領導人重點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國集團峰會進程、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金磚四國」對話、未來合作等重大問題交換了看法,並達成了多項共識。

「金磚四國」首腦巴西總統盧拉、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度總理辛格第二次正式會晤,於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舉行。會晤在巴西外交部舉行。在這次會晤中, 「金磚四國」領導人重點就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氣候變化、「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前景等交換了看法並達成了廣泛共識。

中國邀請「金磚四國」首腦第三次峰會未來在中國召開。

評價:

20國集團峰會和「金磚四國」峰會機制化,國際社會均給予了積極評價。

關於20國集團峰會機制化的意義:

《愛爾蘭時報》認為,多倫多20國集團峰會還未開幕就已經成功,因為它代表著全球經濟的85%,取代了僅由發達國家參加的G8。這可以被視為二戰結束後最重要的國際政治變革之一。

美國外交理事會的斯圖亞特•帕特立克撰文指出:對美國而言,20國集團峰會至少在4個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首先它能緩解國家間的危機,同時它是一個平台,能鼓勵新興經濟體承擔新的責任;第三,它的存在對聯合國而言是健康的競爭。最後,提供了一個更靈活的協商環境,有更多協調的空間。

關於「金磚四國」峰會機制化的意義:

巴西總統盧拉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話說,「金磚四國」坐在一起開會就是歷史性時刻。

新加坡 《聯合早報》認為,金磚四國峰會未必只是向美國發出強烈信號的臨時性工具,「金磚四國不僅關注克服金融危機的戰略,而且謀劃『後危機時代』的世界新秩序。」

巴西峰會的聲明強調,「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不僅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這種世界多極化與國際秩序優化的態勢值得肯定,但不能評價過高、企望值過度。美國為首的西方對新興國家參與國際秩序變革的「度」畢竟是有限的,加之新興國家之間存在眾多差異與矛盾、20國集團首腦峰會與「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機制化僅屬於初始階段、論壇水平。未來G8、G20、「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共存競爭合作有可能,而G20與「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短期內完全代替G8不現實,為此忽視聯合國的存在不可取。

四、中國特色外交邁上新台階

1、中國外交的特色應對

繼承:

中國始終不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總方針、總政策。長期把和平與發展作為宗旨、方向、目標、道路;把獨立自主作為根本准則;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一切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把加強與推進與發展中國家團結與合作作為外交基本立足點;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

創新:

近些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努力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

中國外交工作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主線,以多邊峰會外交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為重要動力,以統籌協調為根本工作方法,強抓機遇,化解挑戰,開拓進取,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鞏固我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多邊峰會外交成果豐碩,在國家總體外交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作為貫徹中國外交的主線,努力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和有利外部條件;加大運籌大國關系力度,同各大國的關系處在穩中有升的發展時期;進一步做實做深構築周邊地緣戰略依託工作,維護了良好周邊環境;採取切實步驟,鞏固了發展中國家在我外交全局中的基礎地位;大力加強公共外交,增強了我國軟實力;堅持以人為本,把領事保護放到外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召開了第11次駐外使節會議,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為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對開拓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現實和長遠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外交人員法》於2010年1月1日生效,這為外交事業大發展特別是外交隊伍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保障。

2、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承諾

國際地位: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仍處在初級階段;中國是當今世界獨特一極,但仍是發展中國家。

庄嚴承諾:

胡錦濤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的巴西利亞「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時的講話《合作、開放、互利、共贏》中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現在有很多人關心,中國今後會是什麼樣的國家?會說什麼話、會做什麼事?對老朋友會怎麼樣、對新朋友會怎麼樣?他回答:中國的發展任重道遠;中國的發展只能也必然是和平發展;中國的發展是開放共贏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是負責人的發展。

總之,如果從另外角度審視當今世界態勢,宏觀看,是和諧之中欠和諧;具體講,世界經濟是危機之中有亮點,世界政治是和平之中欠和平,外交關系是和合之中欠和合。和平、發展、合作仍是主要潮流,不能因為現在世界經濟處在危機之中,就否認、或看不到主流;但和平、發展、合作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Ⅱ 金融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發展有何影響

金融全球化使國際貿易范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金融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版用。貿易一體化的發權展對
金融國際化
提出了需求,金融國際化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的國際化使
國際結算
更加快捷、便利,從而推動著國際貿易地域范圍的擴展和
國際貿易活動
規模的擴大;國際信貸規模的擴大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有力地資金支持;國際
衍生金融產品
市場的迅速發展為國際貿易參與各方提供了大量防範風險的工具等等。

Ⅲ 金融全球化對世界經濟有什麼影響普通人能做些什麼

1.金融全球化在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影響,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
a、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正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吸引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於先進的金融運作經驗引入中國,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負面效應。
(3)金融全球化使中國金融業面臨挑戰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製造金融風險創造了環境。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一、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國際金融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已成為其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徵。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
2.經濟全球化主要表以下四個方面: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的表現:貿易全球化主要體:第一,國際貿易增長率高於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率;
第二,國際貿易規模龐大,世界貿易依賴度高。投資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全球化表: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率高於國際貿易增長率和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跨越國界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
金融全球化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狀況;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利率和匯率的國際聯動和影響.

Ⅳ 國際收支對國際金融活動的影響有哪些

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浮;如逆差嚴重,則會使本幣匯率急劇跌落。該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後果,就要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拋售外匯和買進本國貨幣。這一方面會消耗外匯儲備,甚至會造成外匯儲備的枯竭,從而嚴重削弱其對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則會形成國內的貨幣緊縮形勢,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響本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引致失業的增加和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相對與絕對下降。
從國際收支逆差形成的具體原因來說,如果是貿易收支逆差所致,將會造成國內失業的增加。如系資本流出大於資本流入,則會造成國內資金的緊張,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匯儲備,加強其對外支付能力,但也會產生如下的不利影響:
1.一般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不利於其出口貿易的發展,從而加重國內的失業問題。
2.順差固然可以加大國內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但也會使本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而加重通貨膨脹。
3.將加劇國際摩擦因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意味著有關國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易引起對方採取報復性措施。
4.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收支順差形成往往是由於出口過多所形成的貿易收支順差,則意味著國內可供使用資源的減少,因而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都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它們採取的調節措施都可能對別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並使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為了維護世界經濟的正常秩序,戰後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1)通過各種國際經濟協定確定國際收支調節的一般原則。關貿總協定規定了非歧視原則、關稅保護和關稅減讓原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禁止傾銷和限制出口貼補原則、磋商調解原則等。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了多邊結算原則、消除外匯管制和制止競爭性貨幣貶值原則等。這些原則以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為核心,通過限制各國採取損人利己的調節政策來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
(2)建立國際經濟組織或通過國際協定向逆差國家提供資金融通,以緩解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會員國發放多種貸款用於解決暫時性國際收支困難,並創設特別提款權用於補充會員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借款總安排和互換貨幣協定要求有關國家承諾提供一筆資金,由逆差國在一定條件下動用以緩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和穩定匯率。
(3)建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以促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收支調節。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主要有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共同體等類型。其中最為成功的是歐盟。它已經實現了商品和要素國際流動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農業政策,統一了貨幣。
(4)建立原料輸出國組織以改善原料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等價交換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為了反抗原料消費國壟斷集團對原料價格的操縱,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原料出口國建立了許多原料輸出國組織,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銅礦業出口政府聯合委員會、可可生產者聯盟等。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限產提價等斗爭手段,顯著地提高了石油價格,對扭轉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5)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協調多種經濟政策,以提高經濟政策特別是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效力。
各國的經濟政策可以相互影響,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國領導人通過國際會議進行政策協調,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國首腦定期舉行最高級會議,對財政、貨幣、匯率等多種政策進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它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國際收支調節措施的效力。

Ⅳ 各種國際金融機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從而滿足了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歐洲貨 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2.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3.有利於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4.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 例如,當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流向一個國家時,必然導致流入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沖擊該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甚至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吸引著無數的跨國金融組織,尤其銀行業匯集於此。國際金融市場成了國際大銀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場通過各種活動把這些銀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國的銀行信用突破空間制約而成為國際間的銀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諸多金融業務國際化。 5.導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市場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國際間充分流動,使當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為此,近幾年在西方各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干預與管理。
展開剩餘77%
0

Ⅵ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1.改變未來世界中的經濟格局,未來世界的經濟增長中,中國將越來越重要

2.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方面的話語權將增多

3.各國都將會加強金融方面的監管,不會放任貪婪的投資家胡搞

4.金融危機讓一些一向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轉型,包括中國,擴大內需越來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將會下降,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可替代美元的貨幣來進行國際貿易。

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決定美元長期走向除了經濟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還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地位。盡管美元仍佔全球24%戰略儲備,佔11%世界貿易份額,然而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歐元從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鑄幣稅特權。在1977-2006年,鑄幣稅對經常項目逆差的覆蓋比率高達86.2%,美國絕大多數的經常項目逆差通過國際鑄幣稅得以「抵消」,這也解釋了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為何沒有導致美元大幅快速貶值的原因。而在近兩年隨著美國經濟走軟,美國的國際鑄幣稅減少,使美元貶值逐步喪失了制動閥,國際鑄幣稅已無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機,表現為美元的加速貶值。隨著近年來美國國際鑄幣稅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趨向疲軟是大勢所趨。

美元走勢受制於日益嚴重的雙赤字。雙赤字始終是決定美元走勢的長期根本性因素。隨著美國大規模救市行動的展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美國負債率急劇上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日益失衡,主權違約風險加大,據統計,2008年聯邦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4550億美元,2009年更會攀升至7500億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債的發出極有可能成為美元貶值的導火索。

綜合以上判斷,美元走勢的逆轉和幣值內在的不穩定性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新的動盪,加劇實體經濟惡化的風險。

金融大亂之金融大治。短期來看全球金融局勢岌岌可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國財政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旨在緩解金融危機的救助政策將對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產生「擠出作用」;而貨幣政策自2007年9月以來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漸減弱,聯邦基準利率無力引導金融市場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機期貨幣乘數的杠桿收縮,消滅貨幣購買力的速度極快,貨幣政策也面臨失效。

然而從長期看,對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面改革的時機因為這場危機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可以預期,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但是必須認識到國際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貨幣體系的重塑是一個全球性的博弈過程,美國為了維持在全球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獨霸地位,顯然不肯輕易將美元的發行權拱手轉讓,歐盟也正在尋求歐元勢力的上升,未來針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難題並非短期內能夠解決。

由於本輪世界經濟金融周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已經累積了大量風險,當經濟危機對金融危機的「反沖擊」時,很可能使全球經濟步入一個時間為3~5年含有兩次衰退的「W」型調整期。

金融大動盪需要金融大治理。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僅是全球金融體系也是中國自身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中國如何因勢利導借這次金融危機參與重塑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格局?中國需要採取怎樣的金融改革戰略?如何完善現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面對未來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調整和中國發展轉型的趨勢,中國要有長期的准備,僅僅為了應對危機和經濟下滑頻繁地動用貨幣財政政策是不夠的(我國利率下調空間已經不大,財政赤字逐月擴大9月份 732億元人民幣,為8月份的3.89倍),應該轉向更為堅決的結構性治理模式,將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的解決統一起來,從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高度,將「促進發展轉型,深化金融改革與維護金融安全」通盤考慮,思考全方位金融發展與穩定的總架構.
.

Ⅶ 金融市場國際化會對一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因市場規模擴大而造成監管失控的風險

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在增加金融市場深度、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將導致金融資產的迅速擴張。如果缺乏足夠嚴格的金融監管,這種擴張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根源。

2、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的風險

從國際經驗看,對於規模狹小、流動性比較低的新興金融市場來說,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增加了市場的波動性。尤其是在一些機構投資者成為這類國家非居民投資的主體時,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表現得更為顯著。

(7)國際金融的發展影響體現在擴展閱讀:

國內市場國際化是我國金融改革的必然趨勢

1、中國目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規模也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金融的國際化水平、監管水平、業務產品均還跟不上,這與中國進入新時代的經濟需求不符;

與中國經濟強勁增長、中產階級增加、財富增加、人口老齡化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不符,因此要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國內市場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2、在中國高杠桿率、高儲蓄率的背景下,在中國人均收入上升、服務業比重上升、製造業比重下降的結構性轉型過程中,金融業需要尋找如何服務經濟轉型和未來經濟結構的新路徑。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正是金融業實現自身改革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Ⅷ 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席捲世界。作為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一方面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嚴峻的挑戰。金融全球化在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影響,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 1.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正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吸引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於先進的金融運作經驗引入中國,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負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使中國金融業面臨挑戰
(2)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製造金融風險創造了環境
(3)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

Ⅸ 中國經濟對國際金融有何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業逐漸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中國金回融業增加值占答GDP比重達8.35%,超越美國、英國等傳統發達國家,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金融大國。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表示,過去兩年中國金融開放政策和市場波動外溢影響增大,國際金融市場一致認為中國的地位正逐漸提高,作用不斷放大。「中國經濟金融越來越成為國際金融的一個主要力量,對國際金融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Ⅹ 金融市場國際化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應該可以理解為長期資本流動對國際的影響吧
這個回答可以不?
(1)形成全球利潤最大化。長期資本流動可以增加世界經濟的總產值與總利潤,並趨於最大化。因為,資本在國際間進行轉移的一個原因,就是資本輸出的盈利大於資本留守在國內投資的盈利,這意味著輸出國因資本輸出,在資本輸入國創造的產值,會大於資本輸出國因資本流出而減少的總產值。這樣,資本流動必然增加了世界的總產值和總利潤,而且資本流動一般是遵循哪裡利潤率高往哪裡流動的原則,最終會促使全球利潤最大化。
(2)加速世界經濟的國際化。生產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是世界經濟國際化的主要標志。這三個國際化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推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加深了貨幣信用國際化。首先,加深了金融業的國際化。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促使了金融業尤其銀行業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建立,銀行網路遍布全球,同時也促使了跨國銀行的發展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這些都為國際金融市場增添了豐富的內容。目前,不少國家的金融業已成為離岸金融業或境外金融業而完全國際化。其次,促使以貨幣形式出現的資本遍布全球,如國際資本流動使以借貸形式和證券形式體現的國際資本大為發展,滲入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各個角落。再次,國際資本流動主體的多元化,使多種貨幣共同構成國際支付手段。目前,幾個長期資本比較充裕的國家,其貨幣都比較堅挺,持有這些貨幣,意味著更廣泛地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購買力在國際間的轉移或可更有選擇餘地地擁有清償國際間的債權債務的手段。可見,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貨幣信用的國際化。可以提高資本的邊際效益。可以帶動商品出口可以迅速地進入或擴大海外商品銷售市場。 可以為剩餘資本尋求出路,生息獲利。 有利於提高國際地位。資本輸出,一般來說意味著該國的物質基礎較為雄厚,意味著該國更有能力加強同其它國家的政治與經濟聯系,從而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國際聲譽或地位。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的發展影響體現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大信託排名第幾 瀏覽:998
600604今日資金 瀏覽:174
信託重倉股 瀏覽:322
適合女人怎麼理財 瀏覽:900
銅錢板理財 瀏覽:890
安全投資理財排行 瀏覽:53
博時基金公司的客服電話 瀏覽:289
民生理財贖回 瀏覽:409
股市還能投資什麼意思 瀏覽:222
外匯平台排名金道外匯 瀏覽:929
怎樣開通紅棗期貨 瀏覽:304
白銀克價今日價格 瀏覽:810
一人民幣能換多少澳元 瀏覽:911
郵政小額貸款ppt 瀏覽:937
融資合作書 瀏覽:345
通達信怎樣設置基金持股公式 瀏覽:998
鄭商所紅棗期貨手續費 瀏覽:882
天津聚川理財 瀏覽:960
私募fof可以投公募基金么 瀏覽:87
大成睿景靈活配置混合基金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