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2019年國際金融問題

2019年國際金融問題

發布時間:2022-10-15 13:24:56

1. 應對金融危機,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至今尚未結束,國際金融環境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雖然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規,希望穩增長促投資,同時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和降低小企業的賦稅。然而1月3日,馬雲在出席2018年世界浙商上海論壇中說到:「2019年可能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是也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了。」不管這句預言是否會成真,但民眾對未來經濟的預期確實不樂觀。假如中國真的爆發金融危機,我們作為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呢?

節流

1、學會儲蓄,減少沖動消費和高消費。如今眾多自媒體均鼓吹消費主義至上,帶起了一陣不良思潮。需知老一輩的中國人有著儲蓄的優良傳統,提倡量力而行,我們應有選擇性的學習和繼承。

2、避免加杠桿的投資。2014~2015年股市大漲,2016年房市起飛,許多人都加入了這兩波投資風潮,甚至有些人舉債來炒股炒房。如今經濟下行,金融前景晦暗不明,切忌盲目投資,舉債投資。

3、加強鍛煉,保持身體健康。毛主席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今醫療費用高昂,一場大病就能掏空一整個家庭的儲蓄,在金融危機到來的情況下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平日里應勤加鍛煉,定期體檢,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2.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及對我國的影響

調查目的:淺析當前世界危機爆發的原因及對我國的影響,由此展望我國當前的歷史任務及工作重點時間:2009年5月18日地點:網上對象:網友,曹妃甸鋼廠 08年爆發了自1929-1933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世界金融危機,在美國華爾街爆發之後迅速蔓延全球,幾乎無一國可以獨善其身。這次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人借錢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造成的惡果。在過去幾年裡,美國借中國、日本的錢給美國人消費;借未來的錢維持現在的消費,造成虛假繁榮。由於美國人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導致石油、煤炭、礦石、鋼鐵等原材料價格瘋漲,造成經濟生產不堪重負,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虛假泡沫破滅先由次貸危機、房地產信貸危機、金融危機直到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長期利用實行低利率政策刺激投資和消費造成虛假的經濟繁榮;世界金融體系存在致命的缺陷,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貨幣政策的制定權掌握在金融寡頭的手中;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為了控制世界,為了掠奪財富和資源,蓄謀已久,惡意操縱經濟周期,興風作浪,渾水摸魚,趁火打劫。還有一個原因是,布希總統窮兵黷武,發動伊拉克戰爭,造成巨額的財政赤字,不得不靠舉債過日子。試想,一個人如果長期借債,無力償還,又大吃大喝,瘋狂消費,能不陷入經濟危機嗎?美元體系的這次危機雖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少不了兩個外因,一是金融被嚴格管制的國家—中國,握了其大量的債權,使之慣用的游戲失靈。二是,沒被其打倒的歐元,分流了世界對美國的依靠.以下是一篇網友發表的日誌:這次經濟危機已經肆虐到全球眾多角落數月了它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呢?有空的話,不妨思考一下.就我而言,從以下幾個小事可以看出它的破壞性:1.有國航金卡貴賓資格,竟已愈4個月未曾公費乘坐過飛機一次2.市內打車費環比下降40%3.信用卡自開卡使用四年以來,於今年3年份創下了歷史最低的消費紀錄4.跳槽的蠢蠢欲動變成了勤奮地工作5.銀行利息帶來的損失,比例超過40%(沒細算.查查去年至今的存款利息降幅就知道了.)6.每年四月份的一次公司提薪機會,今年被凍結.獎金數量極有可能會被調低.7.工作在摩托羅拉,Flextronics的眾多朋友失去了工作.8.兩次去日本的計劃被取消以下是新京報的報道:「曹妃甸項目正在調試中,預計6月末投產。」5月18日,首鋼董事長朱繼民在首鋼月季園賞花會上告訴記者。據了解,首鋼曹妃甸項目原定2008年10月18日投產,而金融危機的突然來襲,讓投產一拖再拖。對於曹妃甸項目推遲投產,朱繼民解釋:「市場環境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曹妃甸沒有老鋼廠的依託,有一定風險。」 目前首鋼保持著400萬噸的產能,近日由於建築鋼材價格回升,以生產長材為主的首鋼老廠從中受益,所受經濟危機沖擊減輕。但首鋼曹妃甸項目的生產對象屬於技術含量較高的熱軋、冷軋產品,主要產品包括石油管線、造船、汽車、家電用鋼,這正是目前鋼材市場上價格下滑得最厲害、出口數量銳減的產品種類。朱繼民說,轉型是大勢所趨,但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曹妃甸一旦投產,將面臨諸多無法控制的未知因素,需慎重考量。由於鋼鐵嚴重供過於求,工信部近日出台了「限產令」,朱繼民對此表示,曹妃甸屬於先進生產水平,不受「限產令」影響。 市場的「未知因素」讓首鋼並購國內其他鋼鐵企業的步伐也為之放緩。在3月舉行的「兩會」期間,朱繼民以「首鋼、長鋼雙方已進入盡職調查階段」來回應重組事宜,據當時媒體報道,雙方談判已接近尾聲,預計最快5月,山西長冶鋼鐵即可改換門號。但昨日朱繼民告訴記者,與長鋼的重組仍處於「前期調查中」。「我們要綜合考量產能需求、復合產業發展需要來決定下一步。」 據了解,根據原有計劃,首鋼將出資購買長鋼58.29%的股份,其餘41%國資公司將無償劃撥給首鋼集團。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危機對我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相對於其它國家而言並不那麼嚴重。這場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也就是對外金融投資、對外貿易和國內的金融市場這三個方面。我國實體經濟整體還沒有明顯感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目前我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在邁向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穩中求進,力求把金融危機對我國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的程度,中央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正確有效的措施,保持我國經濟金融的安全。我們要積極應對,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把宏觀調控的重點放在保經濟增長,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彈性的貨幣政策,增加公共財政支出,培育內需的潛力,靈活調整貨幣政策,做好外匯資產的保全工作,擴大低風險信貸,降低高風險的信貸,爭取在與國際合作應對金融海嘯的同時改善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對國際金融經濟的影響,為國際的發展作出貢獻。此次經濟危機必將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又一次調整,面對這次經濟格局的重大調整,會給我國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呢?首先:這次經濟格局的調整,為中國趕超世界強國經濟,縮短了一定量的時間,相比較來說有利於中國。因為這次調整主要是針對前期受益於該貨幣體系的國家,包括以中國為代表的新新經濟體只是受影響,並不是調整的主要對象。第二:目前,人們對美國問題的反思和厭惡的的對象,恰恰是中國蓄勢待發的強項。中國和美國就像對著鏡子相向的兩個經濟體一樣,人們現在厭惡的對象都是中國的強項。比如美國的低儲蓄—中國高儲蓄、美國債券太發達—中國債券才起步、美國負債累累—中國是凈債權、美國流動性不足—中國流動性過剩,美國金融創新過度—中國金融創新才起步等等,中國這樣的經濟體,對驚魂未定國際資本來說,無疑是一片樂土。第三:沒有哪個國家,擁有象中國這樣龐大的、尚有很大開發潛力的內需市場。在如今世界經濟一片慘淡的背景下,能有如此強大的經濟縱深,能為經濟注入強大活力的內需市場,顯得尤為珍貴。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一直堅持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方向,大大壓縮了對我國內需市場的開發,還不及發達經濟體一半的規模。目前國內的內需市場一片蕭條,在出口因為經濟危機大大受阻,國內投資年年過度的情況下,中國也唯有起動內需這一條陽光大道了。所以在近期一段時間,發動內需,解決過去被嚴重滯後的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將會被放在發動內需的突破口上。如果能象林業改革一樣,把農民的土地、田莊,房屋也讓其自由流轉,這將是一塊多麼寵大的市場,又會給經濟注入多大活力。加上發動內需,必需解決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社會保障問題。打消群眾的顧慮,使群眾敢消費,並讓群眾口袋裡有錢,把這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讓利於民。這些措施,又將給經濟注入多大的活力!所以,可以預見的將來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經濟體會有中國這般具有活力。也唯有中國,將會擔當起讓世界渡過此次危機,穩步增長的引擎!!!

3. 國際金融危機原因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容易導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結果,導致通貨收縮,通貨收縮,加劇金融危機。 通貨膨脹的起因,主要是貨幣供應量太大,或者是貨幣流通量太快,經濟活躍,導致供不應求,物價高漲,出現經濟泡沫。泡沫破裂,出現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
危機產生失業,人民收入驟減,需求驟減,市場供過於求,物價下降,導致通貨收縮。通貨收縮,使人民更不捨得花錢,因為可以期盼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相同的東西,因此而加劇經濟危機,或者金融危機。

4. 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5. 這次金融危機的起因,發展過程和波及范圍。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了的解釋。本文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 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上面 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 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 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 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 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6. 近年的國際金融海嘯成因是什麼有何表現對世界貿易格局有什麼影響

一,金融海嘯的成因

源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海嘯,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從根本上講,金融海嘯是美國實體經濟長期失衡的集中反映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增長模式以「高消費、高負債」為主要特徵,居民儲蓄率偏低,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國實體經濟失衡通過經常項目持續逆差和資本項目資金流入得以緩解。但隨著美國政府赤字和居民債務的不斷增加,這種經濟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再加上美國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超過了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經濟的脆弱性加大,抵禦內外部沖擊的能力下降。一旦經濟和金融領域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容易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這次危機中,這一點表現得尤其明顯,先是房價下降引起債務償付風險,進而導致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和金融機構的連鎖破產,並迅速蔓延至實體經濟領域,造成經濟衰退。

(二)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失誤是金融海嘯的直接原因

從2000年開始,在貿易逆差和軍費開支猛增的背景下,美國的外貿狀況和財政狀況持續惡化,美聯儲和布希政府為避免經濟下滑,採取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長期維持低利率,造成流動性泛濫,直接推動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漲,經濟泡沫化的風險日益明顯。2004年初,美聯儲開始加息周期,連續17次上調利率,借款人難以承受房貸負擔,違約現象逐漸增多,房價開始下跌,一些提供次貸的金融機構相繼出現財務危機。2007年夏,長期積聚的風險集中釋放,美國次貸危機終於全面爆發。

(三)金融機構過於寬松的貸款條件和過度的金融創新是金融海嘯的重要誘因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許多放貸機構片面追求業務規模和業務利潤的快速增長,忽視風險管理,盲目降低貸款條件,甚至編造虛假信息,使不合格借款人的借貸申請得以通過。在信貸市場風險不斷上升的同時,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杠桿交易產生風險放大效應,次貸這一單一市場的風險通過各種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並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迅速傳遞到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最終演變為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重大缺陷是金融海嘯的制度根源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過於相信市場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能力,主觀上造成了金融監管的缺失和鬆懈。自實行混業經營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產品日趨復雜,但監管當局沒能充分評估並消除金融市場不斷積聚的風險,未能及時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而採取有效的監管行動。此外,美國金融監管以機構監管為主,功能監管較弱,在金融業高度混業經營並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制度安排不僅難以實施有效監管,還有可能因內部協調難度大、分工不明確而延誤化解金融風險的有利時機,致使金融體系風險進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統性風險,最終導致系統性風險以危機的形式爆發。

(五)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海嘯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不斷暴露出的問題看,評級機構對各種金融衍生品的評級模型和標准存在重大偏差,在評級中沒有準確反映並揭示產品的風險,有誤導投資者之嫌。同時,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表現出較強的順周期性,在經濟繁榮時期,評級機構對那些高風險產品給予了很高的信用評級。一旦出現危機,評級機構又一改此前的態度,大幅下調這些產品的信用評級,加大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震盪,反映出評級機構自身信用缺失的問題。

二,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分析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應當運用辯證的方法,既要正視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積極做好應對准備,又要看到危機中蘊含的機遇,綜合施策,趨利避害,努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金融海嘯造成的負面影響

這種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兩方面。直接影響主要表現為投資者的資產損失。受金融海嘯影響,我國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持有的境外金融資產價值縮水,部分從事石油、外匯衍生產品交易的企業遭受損失。不過,從已公布的信息看,這些損失都在可承受的范圍內,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沒有對我國銀行業的基本面帶來重大影響,也沒有引發明顯的資金外逃問題,金融業總體保持穩健運行。

雖然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有限,但間接影響卻是非常顯著的,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層面。歐美經濟陷入衰退令國內出口形勢面臨嚴峻挑戰,並將產生傳導效應,最終影響經濟增長和就業。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情況下,企業業績下滑、虧損增多將導致貸款質量下降,銀行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顯著加大,不利於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此外,去杠桿化的過程和風險厭惡的增強將導致國際資本向新興市場的流動減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發生反轉,影響國際收支運行的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外匯管理將面臨更大的壓力。目前,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進出口呈下滑趨勢,部分外向型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增大,發展速度有所放緩,經濟形勢比較嚴峻。

(二)金融海嘯帶來的發展機遇

客觀地看,金融海嘯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調整和發展的機遇。一是加快經濟由外需拉動向內需推動轉換的機遇。一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出口和外需。這次金融海嘯對我國出口形成巨大沖擊,充分暴露了這種發展模式的脆弱性和不可控性。過去,在外部經濟需求擴張、國內企業盈利較好的宏觀背景下,推動經濟轉型有一定的困難。但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實現保增長目標,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企業也普遍有動力和意願進行產業調整升級,此時推動經濟轉型可謂水到渠成。二是加快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增強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機遇。這次金融海嘯使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強烈質疑,世界各國希望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和擺脫美元束縛的呼聲很高。我國可以藉此機會加快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增強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三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機遇。目前,國外企業資產價格和國際資源型產品價格大幅縮水,一些國家的投資政策有所松動。我國應當抓住這一時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獲取戰略性資源、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

三,應對金融海嘯的建議

(一)做好全球經濟低迷持續較長時間的准備,積極尋求內需等新的經濟增長點,確保經濟平穩運行和成功轉型。為應對金融海嘯,近期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啟動了多項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著力擴大投資和消費。鑒於內需不足是我國經濟結構中的薄弱環節,我國應採取更全面廣泛的措施拉動內需,包括將收入分配和鼓勵消費結合起來,並考慮養老保障等非收入因素。對於金融業而言,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金融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維護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穩定。這次金融海嘯表明,金融衍生品交易在給金融機構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也孕育了極大的風險,高杠桿信用交易和資本跨境流動使傳統的基於資本充足率為主要指標的金融監管手段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我國應從中吸取教訓,進一步完善國內金融監管體系,全面提升國內金融監管水平,一方面加強各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強化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和防範,特別是加強對金融衍生業務的監管、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要求;另一方面採取有效措施保持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切實防範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形成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安全和穩定。

(三)積極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應對金融海嘯的國際合作。這次金融海嘯進一步暴露了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凸顯出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過程中,我國應主動發揮更大作用,努力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順應企業使用人民幣國際結算需求的同時,注重與實體經濟開放進程的協調,穩妥推動人民幣國際結算和人民幣的區域化。與此同時,也要加強應對金融海嘯的國際協調與合作,特別是要避免出現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

(四)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更好地發揮外匯管理在支持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面對壓力和挑戰,外匯管理部門應主動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圍繞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局、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深化外匯體制改革,加大政策調整力度,繼續改進貿易、服務貿易和資本項目的管理方式,大力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引導和促進我國外匯市場規范發展,為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提供有力的服務與支持,繼續保持涉外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五)完善外匯資金流出入均衡管理,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受全球經濟減速和衰退的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加,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難度加大。對此,我國應按照資本流出入均衡管理的思路,加強商務、海關、稅收、外匯等部門的密切配合,全方位對跨境資金流動進行監測,提高監測分析水平和對異常資金的辨別能力,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防範,並針對可能出現的形勢逆轉,提前深入研究一攬子應急措施,有效抵禦投機資本大規模流動對我國經濟造成大的沖擊。(鄭楊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兼職教授)

聲音

「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預期」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來自於兩個方面,間接影響到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和預期,直接影響則是由出口下降帶來的投資和服務業等萎縮。

這種金融動盪和危機首先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一種信心和預期上的間接影響,其次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美、歐等世界經濟體對中國需求將下降,導致中國出口增幅減緩。

中國經濟屬於出口導向型,出口在GDP總量里所佔比重在2007年底達到37.5%,因此出口增幅下降,會影響到經濟增長。同時,與出口相關的投資行業、服務行業,甚至是消費行業也會受到牽連。

中國經濟目前處於從高位向下回落,但這個調整期不會太久,未來10-15年仍將總體向上行,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

到2020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向上走,有三個理由支撐:首先,中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尚未完成,必將往前走,這一過程不會被打斷;其次,我國的人均收入還處於中低收入國家水平,按每年平均增速7%水平計算,2020年人均GDP將達7000美元,有望超過日本;另外,按照2020年14億人口計算,收入提高後,消費市場將空前繁榮,這是推動中國經濟上揚的強大發動機。

「2009年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趨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是典型的高增長、低通脹,同時呈現的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中國家是高儲蓄、低消費;美國等發達國家是高消費、低儲蓄,通過低利率政策擴張信用,靠借發展中國家的錢來過日子,在借錢過程中擴大了進口,擴大了赤字,同時帶動了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帶旺了全球的需求,而背後是全球的供需失衡。這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矛盾產生的必然結果。由於沒有約束美元的供給,或者說由美元供給所引起的全球貨幣供給過快,先是通脹,後是美國的次貸危機。由次貸危機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就在於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膨脹。最後把世界經濟中的一系列問題全部暴露出來,引發國際金融危機。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的影響不能小看,盡管我們的政策選擇也面臨著很大挑戰,但只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政策調整及時、到位,2009年,我國仍然有把握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勢頭,有希望保持8%以上的增長。

理由是:第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將會出台更多的有利於經濟穩定增長的新政策。第二,農業是基礎,2008年糧食又是連續第五個大豐收,創歷史紀錄。這為我們保持物價基本穩定提供了比較好的物質基礎。第三,盡管2008年下半年來我國財政收入逐月下降,但財政整體實力仍是比較雄厚的。這意味著在目前關鍵時刻,當需要出台更大的刺激增長的政策時,我國財政完全可以通過一定的赤字政策來保增長。第四,我國現在仍然實行的是資本項下的有限管制。資金大進大出沒那麼容易,盡管最近有些錢向外流,但數量不大。而整個銀行體系存貸比很低,流動性是充裕的。第五,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肯定放慢,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經濟增長0.9%,發達國家是零增長或負增長。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大宗商品價格可能處於往下走的趨勢。海外有預測,2009年,我國CPI不到2%,國內專家的預測也較低。這為我們在採取寬松政策保增長中防止物價上漲和主動進行價格調整提供了空間。第六,我國仍然處於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東中西差距大,且存在13億人口這么大的消費市場,人民消費正處於快速升級階段。所以,只要政策調整及時、到位,中國的經濟增長空間還是很大的。估計到2009年下半年,我國宏觀經濟各種比較好的指標現象會出現。

「中國是金融危機的穩定劑」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盡管最近出現經濟增長放緩,世界其他經濟體遭遇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中國經濟仍將繼續發揮關鍵性的穩定作用。

此刻,中國能夠為全球穩定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自身經濟的良好增長,在中國已經出現國際貿易下滑的情況下,這將不會是輕而易舉的,所以政府為刺激國內經濟作出的努力值得歡迎,對未來一段時間十分重要。

2009年將是最為艱難的時刻。隨著各個國家開始採取措施降低價格,可以看到保護主義已經開始抬頭。聽起來很不樂觀,所以,現在國家之間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令人擔心的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貧苦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危機面前,往往是那些脆弱群體,他們所具備的緩沖條件最少,隨著全球失業率的上升,這個問題還會加劇,會帶來社會政治方面的不安。

在別的地方找的資料 ~ 希望對您都所幫助 呵呵

7.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哪些表現論述

當今世界經濟不平衡在突出表現在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南北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是又一重要表現;還反映為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分化。
在新舊格局交替的深刻變動時期,國際社會中的各種矛盾交織,呈現出一幅撲朔迷離的圖景。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把世界各國更加緊密的聯繫到了一起,在分享全球化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共同的承擔著全球性的問題。盡管如此,世界各國面臨的長期戰略性的問題卻是和平與發展。
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的不平衡性,如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界限越來越明顯。在舊的國際秩序受到巨大沖擊和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萌發的同時,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迫切地要求改變國際舊秩序,建立國際新秩序。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令人驚羨的成就一-2009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同樣紛繁復雜,如產業結構問題、國際金融問題、經濟發展模式問題等。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逐步復甦之中,但仍具有脆弱性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智庫與世界銀行聯合舉辦的線上研討會中,世界銀行前景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保持強勢,但經濟復甦的勢頭卻不平衡。實現世界經濟全面回暖,還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
逐步復甦
全球經濟目前整體保持恢復性增長勢頭。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上半年全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均值為56.5%,較2019年同期上升5.3個百分點,較2020年下半年上升3.1個百分點。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全球貿易更新報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貿易實現同比增長10%,環比增長4%。
在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的進程中,中國發揮了顯著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24.93萬億元,同比增長18.3%。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也持樂觀態度。世界銀行6月29日發布報告,將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預期值從8.1%上調至8.5%。

閱讀全文

與2019年國際金融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5050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728
柚子理財招聘 瀏覽:785
微信美女做外匯騙局 瀏覽:564
股票橫盤時間 瀏覽:545
港股退市的股票怎麼辦 瀏覽:88
23元澳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868
利率高的理財 瀏覽:971
上市公司債務融資 瀏覽:188
中小融資租賃公司 瀏覽:818
晶科融資租賃 瀏覽:285
股票是證權證券 瀏覽:76
被投資和融資 瀏覽:58
今天起油價格表 瀏覽:610
百濟神州股票 瀏覽:949
嘉澤能源什麼時候上市交易 瀏覽:971
基金配售模式 瀏覽:282
二級基金會 瀏覽:421
阿里股票市值 瀏覽:614
新黃浦對外投資 瀏覽:899
貴金屬的常見英文單詞哪些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