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戶貸款管理辦法的內容
第一條 為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支農服務水平,規范農戶貸款業務行為,加強農戶貸款風險管控,促進農戶貸款穩健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農戶貸款,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農戶發放的用於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等用途的本外幣貸款。本辦法所稱農戶是指長期居住在鄉鎮和城關鎮所轄行政村的住戶、國有農場的職工和農村個體工商戶。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於開辦農戶貸款業務的農村金融機構。
第四條 中國銀監會依照本辦法對農戶貸款業務實施監督管理。 第五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本著「平等透明、規范高效、風險可控、互惠互利」的原則,積極發展農戶貸款業務,制定農戶貸款發展戰略,積極創新產品,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與考核激勵機制,加大營銷力度,不斷擴大授信覆蓋面,提高農戶貸款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第六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加強產業發展與市場研究,了解發掘農戶信貸需求,創新抵押擔保方式,積極開發適合農戶需求的信貸產品,積極開展農村金融消費者教育。
第七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結合自身特點、風險管控要求及農戶服務需求,形成營銷職能完善、管理控制嚴密、支持保障有力的農戶貸款全流程管理架構。具備條件的機構可以實行條線管理或事業部制架構。
第八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包括建檔、營銷、受理、調查、評級、授信、審批、放款、貸後管理與動態調整等內容的農戶貸款管理流程。針對不同的農戶貸款產品,可以採取差異化的管理流程。對於農戶小額信用(擔保)貸款可以簡化合並流程,按照「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動態調整」模式進行管理;對其他農戶貸款可以按照「逐筆申請、逐筆審批發放」的模式進行管理;對當地特色優勢農業產業貸款,可以適當採取批量授信、快速審批模式進行管理。
第九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優化崗位設計,圍繞受理、授信、用信、貸後管理等關鍵環節,科學合理設置前、中、後台崗位,實行前後台分離,確保職責清晰、制約有效。
第十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提高辦貸效率,加大惠農力度,公開貸款條件、貸款流程、貸款利率與收費標准、辦結時限以及廉潔操守准則、監督方式等。
第十一條 農村金融機構開展農戶貸款業務應當維護借款人權益,嚴禁向借款人預收利息、收取賬戶管理費用、搭售金融產品等不規范經營行為。
第十二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提高農戶貸款管理服務效率,研發完善農戶貸款管理信息系統與自助服務系統,並與核心業務系統有效對接。 第十三條 貸款條件。農戶申請貸款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農戶貸款以戶為單位申請發放,並明確一名家庭成員為借款人,借款人應當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二)戶籍所在地、固定住所或固定經營場所在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轄區內;
(三)貸款用途明確合法;
(四)貸款申請數額、期限和幣種合理;
(五)借款人具備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
(六)借款人無重大信用不良記錄;
(七)在農村金融機構開立結算賬戶;
(八)農村金融機構要求的其他條件。
第十四條 貸款用途。農戶貸款用途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有關政策,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農戶貸款。按照用途分類,農戶貸款分為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和農戶消費貸款。
(一)農戶生產經營貸款是指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戶用於生產經營活動的貸款,包括農戶農、林、牧、漁業生產經營貸款和農戶其他生產經營貸款。
(二)農戶消費貸款是指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戶用於自身及家庭生活消費,以及醫療、學習等需要的貸款。農戶住房按揭貸款按照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按揭貸款管理規定辦理。
第十五條 貸款種類。按信用形式分類,農戶貸款分為信用貸款、保證貸款、抵押貸款、質押貸款,以及組合擔保方式貸款。農村金融機構應當積極創新抵質押擔保方式,加強農戶貸款增信能力,控制農戶貸款風險水平。
第十六條 貸款額度。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借款人生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貸款真實需求、信用狀況、擔保方式、機構自身資金狀況和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確定農戶貸款額度。
第十七條 貸款期限。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根據貸款項目生產周期、銷售周期和綜合還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期限。
第十八條 貸款利率。農村金融機構應當綜合考慮農戶貸款資金及管理成本、貸款方式、風險水平、合理回報等要素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利潤率和支農惠農要求,合理確定利率水平。
第十九條 還款方式。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借款人合理的收入償債比例控制機制,合理確定農戶貸款還款方式。農戶貸款還款方式根據貸款種類、期限及借款人現金流情況,可以採用分期還本付息、分期還息到期還本等方式。原則上一年期以上貸款不得採用到期利隨本清方式。 第二十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廣泛建立農戶基本信息檔案,主動走訪轄內農戶,了解農戶信貸需求。
第二十一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要求農戶以書面形式提出貸款申請,並提供能證明其符合貸款條件的相關資料。
第二十二條 農村金融機構受理借款人貸款申請後,應當履行盡職調查職責,對貸款申請內容和相關情況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進行調查核實,對信用狀況、風險、收益進行評價,形成調查評價意見。
第二十三條 貸前調查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內容:
(一)借款人(戶)基本情況;
(二)借款戶收入支出與資產、負債等情況;
(三)借款人(戶)信用狀況;
(四)借款用途及預期風險收益情況;
(五)借款人還款來源、還款能力、還款意願及還款方式;
(六)保證人擔保意願、擔保能力或抵(質)押物價值及變現能力;
(七)借款人、保證人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查詢情況。
第二十四條 貸前調查應當深入了解借款戶收支、經營情況,以及人品、信用等軟信息。嚴格執行實地調查制度,並與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員進行面談,做好面談記錄,面談記錄包括文字、圖片或影像等。有效藉助村委會、德高望重村民、經營共同體帶頭人等社會力量,准確了解借款人情況及經營風險。
第二十五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完善信用等級及授信額度動態評定製度,根據借款人實際情況對借款人進行信用等級評定,並結合貸款項目風險情況初步確定授信限額、授信期限及貸款利率等。 第二十六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遵循審慎性與效率原則,建立完善獨立審批制度,完善農戶信貸審批授權,根據業務職能部門和分支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及風險控制能力等,實行逐級差別化授權。
第二十七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逐步推行專業化的農戶貸款審貸機制,可以根據產品特點,採取批量授信、在線審批等方式,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
第二十八條 貸中審查應當對貸款調查內容的合規性和完備性進行全面審查,重點關注貸前調查盡職情況、申請材料完備性和借款人的償還能力、誠信狀況、擔保情況、抵(質)押及經營風險等。依據貸款審查結果,確定授信額度,作出審批決定。
第二十九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在辦結時限以前將貸款審批結果及時、主動告知借款人。
第三十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外部經濟形勢、違約率變化等情況,對貸款審批環節進行評價分析,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審批政策和授權。 第三十一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要求借款人當面簽訂借款合同及其他相關文件,需擔保的應當當面簽訂擔保合同。採取指紋識別、密碼等措施,確認借款人與指定賬戶真實性,防範頂冒名貸款問題。
第三十二條 借款合同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及《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明確約定各方當事人的誠信承諾和貸款資金的用途、支付對象(范圍)、支付金額、支付條件、支付方式、還款方式等。借款合同應當設立相關條款,明確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或怠於履行合同時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
第三十三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遵循審貸與放貸分離的原則,加強對貸款的發放管理,設立獨立的放款管理部門或崗位,負責落實放款條件,對滿足約定條件的借款人發放貸款。
第三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戶貸款,經農村金融機構同意可以採取借款人自主支付:
(一)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且金額不超過50萬元,或用於農副產品收購等無法確定交易對象的;
(二)農戶消費貸款且金額不超過30萬元;
(三)借款人交易對象不具備有效使用非現金結算條件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鼓勵採用貸款人受託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對象進行支付。
第三十五條 採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農村金融機構應當與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明確約定;農村金融機構應當通過賬戶分析或現場調查等方式,核查貸款使用是否符合約定用途。
第三十六條 借款合同生效後,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按合同約定及時發放貸款。貸款採取自主支付方式發放時,必須將款項轉入指定的借款人結算賬戶,嚴禁以現金方式發放貸款,確保資金發放給真實借款人。 第三十七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建立貸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制度,明確首貸檢查期限,採取實地檢查、電話訪談、檢查結算賬戶交易記錄等多種方式,對貸款資金使用、借款人信用及擔保情況變化等進行跟蹤檢查和監控分析,確保貸款資金安全。
第三十八條 農村金融機構貸後管理中應當著重排查防範假名、冒名、借名貸款,包括建立貸款本息獨立對賬制度、不定期重點檢(抽)查制度以及至少兩年一次的全面交叉核查制度。
第三十九條 農村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部門、審計部門應當對分支機構貸後管理情況進行檢查。
第四十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建立風險預警制度,定期跟蹤分析評估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約定內容的情況以及抵質押擔保情況,及時發現借款人、擔保人的潛在風險並發出預警提示,採取增加抵質押擔保、調整授信額度、提前收回貸款等措施,並作為與其後續合作的信用評價基礎。
第四十一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在貸款還款日之前預先提示借款人安排還款,並按照借款合同約定按期收回貸款本息。
第四十二條 農村金融機構對逾期貸款應當及時催收,按逾期時間長短和風險程度逐級上報處理,掌握借款人動態,及時採取措施保全信貸資產安全。
第四十三條 對於因自然災害、農產品價格波動等客觀原因造成借款人無法按原定期限正常還款的,由借款人申請,經農村金融機構同意,可以對還款意願良好、預期現金流量充分、具備還款能力的農戶貸款進行合理展期,展期時間結合生產恢復時間確定。已展期貸款不得再次展期。展期貸款最高列入關注類進行管理。
第四十四條 對於未按照借款合同約定收回的貸款,應當採取措施進行清收,也可以在利息還清、本金部分償還、原有擔保措施不弱化等情況下協議重組。
第四十五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嚴格按照風險分類的規定,對農戶貸款進行准確分類及動態調整,真實反映貸款形態。
第四十六條 對確實無法收回的農戶貸款,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核銷,按照賬銷案存原則繼續向借款人追索或進行市場化處置,並按責任制和容忍度規定,落實有關人員責任。
第四十七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建立貸款檔案管理制度,及時匯集更新客戶信息及貸款情況,確保農戶貸款檔案資料的完整性、有效性和連續性。根據信用情況、還本付息和經營風險等情況,對客戶信用評級與授信限額進行動態管理和調整。
第四十八條 農村金融機構要建立優質農戶與誠信客戶正向激勵制度,對按期還款、信用良好的借款人採取優惠利率、利息返還、信用累積獎勵等方式,促進信用環境不斷改善。 第四十九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以支持農戶貸款發展為基礎,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戶貸款定期考核制度,對農戶貸款的服務、管理、質量等情況進行考核,並給予一定的容忍度。主要考核指標包括但不限於:
(一)農戶貸款戶數、金額(累放、累收及新增)、工作量、農戶貸款佔比等服務指標;
(二)農戶貸款到期本金回收率、利息回收率及增減變化等管理指標;
(三)農戶貸款不良率、不良貸款遷徙率及增減變化等質量指標。
第五十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根據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對農戶貸款業務財務收支實施管理,具備條件的可以實行財務單獨核算。
第五十一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制訂鼓勵農戶貸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績效薪酬管理制度。根據以風險調整收益為基礎的模擬利潤建立績效薪酬考核機制,績效薪酬權重應當對農戶貸款業務予以傾斜,體現多勞多得、效益與風險掛鉤的激勵約束要求。
第五十二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包含農戶貸款業務在內的盡職免責制度、違法違規處罰制度和容忍度機制。盡職無過錯,且風險在容忍度范圍內的,應當免除責任;超過容忍度范圍的,相關人員應當承擔工作責任;違規辦理貸款的,應當嚴肅追責處罰。 第五十三條 農村金融機構應當依照本辦法制定農戶貸款業務管理細則和操作規程。
第五十四條 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戶貸款業務,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五十五條 本辦法施行前公布的有關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按照本辦法執行。
第五十六條 本辦法由中國銀監會負責解釋。
第五十七條 本辦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② 對網路銀行業務需要哪些特別的監管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電子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保障客戶及銀行的合法權益,促進電子銀行業務健康有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電子銀行業務,是指金融機構利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通訊渠道和公眾網路,以及銀行為特定自助服務設施或客戶建立的專用網路提供的銀行業務。
電子銀行業務包括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開展的銀行業務(以下簡稱'網上銀行業務')利用電話等聲訊設備和電信網路開展的銀行業務(以下簡稱'電話銀行業務'),利用行動電話和互聯網開展的銀行業務(以下簡稱'手機銀行業務'),以及利用其他外部電子服務設備提供的由客戶自助服務的銀行業務。
第三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設立的外資金融機構,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開展電子銀行業務。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銀監會)批准設立的其他金融機構,開展有關電子金融服務業務,適用本辦法對金融機構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經審查批准,銀行業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辦電子銀行業務,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居民等客戶提供電子銀行服務。
第五條 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合理規劃、統一管理、保障系統安全運行的原則,加強對電子銀行業務風險的管理,保證電子銀行業務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六條 開辦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根據電子銀行業務的特性,建立健全電子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明確電子銀行業務管理的責任,有效地識別、監測和控制電子銀行業務風險。
第七條 中國銀監會統一負責對境內及跨境電子銀行業務實施監管。
第八條 金融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報經中國銀監會審查批准。
未經中國銀監會批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境內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或者利用公眾電子網路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
第九條 金融機構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內部控制機制健全,具有有效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傳統銀行業務風險和電子銀行業務風險的管理制度;
(二)制定了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以及電子銀行業務發展的安全策略;
(三)根據有關規劃建立了電子銀行業務運營的基礎設施和系統,並對有關設施和系統進行了必要的安全檢測和業務連續性測試;
(四)對電子銀行業務運營的設施和系統進行了經中國銀監會認可的安全評估機構的安全評估;
(五)建立了明確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部門,配備了合格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六)中國銀監會要求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 開辦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網上銀行業務、手機銀行業務等電子銀行業務,除應具備第九條所列條件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備適當的計算機設備、容量和能力,保證電子銀行不間斷運行;
(二)建立了有效的計算機外部攻擊偵測機制;
(三)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電子銀行業務運營系統和業務處理伺服器應設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
(四)外資金融機構的電子銀行業務運營系統和業務處理伺服器可以設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應設置可以記錄和保存有關境內業務數據的設備,能夠滿足金融監管部門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的要求,在出現法律糾紛時,能夠滿足中國司法機構調查取證的要求。
第十一條 外資金融機構開辦電子銀行業務,除應具備第九條、第十條所列條件外,還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要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有營業性分支機構,其所在國(地區)監管當局具備對電子銀行業務進行監管的法律框架和監管能力。
第十二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應由其總行統一向中國銀監會申請。
外資金融機構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應由其指定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分支機構向中國銀監會申請。
第十三條 電子銀行業務實行分類審批或備案制度。
利用互聯網等開放性網路或無線網路開展的電子銀行業務,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個人數據輔助設備銀行等,適用於審批制;利用境內或地區性電信網路、有線網路等開展的電子銀行業務,適用於備案制。
金融機構在申請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時,可以在一個申請報告中同時申請不同類型的電子銀行業務,但在申請中應註明所申請的電子銀行種類。
第十四條 向中國銀監會申請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應提交以下文件、資料(一式三份):
(一)開辦電子銀行業務的申請報告;
(二)電子銀行業務發展規劃;
(三)電子銀行業務運營設施與技術系統介紹;
(三)電子銀行業務系統測試報告;
(四)安全評估報告;
(五)電子銀行業務運行應急計劃和業務連續性計劃;
(六)電子銀行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及相應的規章制度;
(七)電子銀行的管理部門、管理職責,以及主要負責人介紹;
(八)申請單位聯系人、聯系電話、傳真電話、電子郵件信箱;
(九)中國銀監會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資料。
第十五條 對於開辦電子銀行業務的申請,中國銀監會可以批准或同意備案全部或部分電子銀行類型。
中國銀監會在收到正式申請文件三個月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書面決定,或者發出備案通知書;決定不批准或不予備案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十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經批准獲得開辦電子銀行業務的資格後,可以授權其分支機構同時開辦部分或全部已獲批準的電子銀行業務。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應及時就其開辦的電子銀行業務情況,向當地銀監會分支機構報告。
未實現數據集中處理和管理的金融機構,其分支機構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或變更需要審批、備案的電子銀行業務品種,應持其總行的相應授權文件,向所在地中國銀監會的分支機構備案。
第十七條 金融機構獲准開辦電子銀行業務的,可以利用電子銀行平台,進行傳統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宣傳、銷售,也可以根據電子銀行業務的特點開發新的業務品種。
第十八條 金融機構增加或者變更以下電子銀行業務品種,應當經中國銀監會審查批准:
(一)中國銀監會批準的業務范圍以外的業務品種;
(二)經批準的業務范圍以內,但與證券業、保險業直接相關且與相關機構有直接數據交換的的業務品種;
(三)中國銀監會規定的其他業務品種。
第十九條 金融機構增加或者變更以下電子銀行業務品種,應當向中國銀監會備案:
(一)第三方需要讀取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料庫才能開展的;
(二)針對互聯網或其他公開網路系統重新開發設計的,與已批準的業務范圍內傳統業務品種有顯著差異的;
(三)中國銀監會規定的其他業務品種。
第二十條 利用電子銀行平台開辦中國銀監會已經批準的業務范圍內的其他業務品種,不需審查批准或備案。
增加或變更不需審批或備案的電子銀行業務品種,應在開辦該品種後一個月之內報告中國銀監會。
第二十一條 金融機構增加或變更需要審查批準的電子銀行業務品種,應向中國銀監會報送以下文件和資料(一式三份):
(一)增加或變更業務品種的申請;
(二)擬增加或變更業務品種的定義和操作流程;
(三)擬增加或變更業務品種的風險特徵和防範措施;
(三)有關管理規章制度;
(四)申請單位聯系人、聯系電話、傳真電話、電子郵件信箱;
(五)中國銀監會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資料。
第二十二條 對於增加或變更需要審批的電子銀行業務品種的申請,中國銀監會在收到正式申請文件三個月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書面決定;決定不批准或不予備案的,應當說明理由。
增加或變更應當備案的電子銀行業務品種,中國銀監會應在收到正式備案文件三個月內,發出備案通知書。
第二十三條 已開辦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決定終止電子銀行服務,應提前三個月就終止電子銀行服務的原因及相關問題的處置方案等報中國銀監會備案,並同時予以公告。
金融機構決定終止部分電子銀行業務品種時,應於終止該業務品種前一個月向中國銀監會備案,並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有效的處置措施。
終止電子銀行服務,或者終止經審批或備案的電子銀行業務品種後,金融機構又計劃重新開辦電子銀行或者相關業務時,應重新申請。
第二十四條 金融機構因電子銀行系統升級、測試等原因,需要按計劃暫時停止電子銀行服務的,應選擇恰當的時間,盡可能減少對客戶的影響,並提前一周予以公告,並同時將有關情況報告中國銀監會。
受突發事件或偶然因素影響非計劃暫停電子銀行服務,在正常工作時間內超過1個小時或者在正常工作時間外超過2個小時的,金融機構應在暫停服務後24小時之內,將事故原因、影響、補救措施及處理情況等,向中國銀監會報告。
第三章 風險管理
第二十五條 金融機構應當將電子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納入本機構風險管理的總體框架,並根據電子銀行業務運行的特點,加強對電子銀行業務面臨的戰略風險、信譽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風險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 金融機構應當明確電子銀行在本機構發展和管理中的地位,建立健全電子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和電子銀行安全、穩健運營的內部控制體系,形成清晰的電子銀行管理框架,制定並保證相關制度規則和程序得到有效執行。
金融機構針對傳統業務風險已經制定的穩健性風險管理原則,同樣適用於電子銀行業務,但金融機構應根據電子銀行業務環境和運行方式的變化,對原有風險管理制度、規則和程序進行必要的和適當的修正。
第二十七條 金融機構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根據本機構的總體發展戰略和實際經營情況,制訂電子銀行的發展戰略和可行的經營投資戰略,對電子銀行的經營進行持續性的綜合效益分析,科學評估電子銀行業務對總體風險的綜合影響。
第二十八條 在制定電子銀行發展戰略時,應當加強電子銀行業務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第二十九條 金融機構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當針對電子銀行不同系統、風險設施、信息和其他資源的重要性及其對電子銀行安全的影響進行評估分類,制定適當的安全策略,建立健全風險控製程序和安全操作守則,採取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
對各類安全控制措施應定期檢查、審核,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建立安全隱患和事故的報告、審查和處置程序,保證安全措施的持續有效和及時更新。
第三十條 金融機構應當保障電子銀行運營設施設備,以及安全控制設施設備的安全,對電子銀行的重要設施設備和數據,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一)有形場所的物理安全控制,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安全標準的要求。對尚沒有統一安全標準的有形場所安全控制,金融機構應確保其制定的安全制度有效地覆蓋了可能面臨的風險;
(二)應合理設置和使用防火牆等安全產品和技術,確保網上銀行有足夠的反攻擊能力和防病毒能力,保證網路安全;
(三)對重要設施設備的接觸、檢查、維修和應急處理,應有明確的許可權界定、責任劃分和操作流程;
(四)對重要技術參數,應嚴格控制接觸許可權,並建立相應技術參數的調整與變更機制,以便於在更換了關鍵人員後,防止有關技術參數的泄漏。
第三十一條 金融機構應採用適當的加密技術和措施,保證電子交易數據傳輸的保密性、真實性,以及交易數據的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認性。
金融機構採取的數據加密技術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並根據電子銀行的業務安全性需求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定期檢查和評估所採用加密技術和演算法的強度,對加密方式進行適時調整。
第三十二條 金融機構開展需要對相關客戶信息和交易信息等進行認證的電子銀行業務,採用電子簽名時,應使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安全可靠、具有公信力和相應法律效力的第三方認證系統,並定期評估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可信性和安全性。
第三十三條 金融機構應建立合理措施,確保電子銀行系統、資料庫及應用程序的充分職責分離,具有合理授權管理機制,從技術設計、制度安排等方面,有效隔離應用系統、驗證系統、處理系統和資料庫等各系統間的風險傳遞。
第三十四條 金融機構應及時檢查其電子銀行可供客戶使用的容量,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證接入線路的通暢,並採用適當的備份和負載均衡技術,保證客戶對電子銀行服務的可用性。
第三十五條 金融機構應制定有效的應急計劃和事故處理預案,並定期對這些計劃和預案進行檢測,定期或不定期評估測試銀行網路系統、業務操作系統的動作情況,以管理、控制和減少意外事件引發的問題,保證系統的正常連續性運營。
第三十六條 金融機構的服務連續性計劃應充分考慮在應急情況下對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以及其他機構的反應能力,並採取適當的措施。
第三十七條 金融機構應採取適當的措施和採用適當的技術,鑒定與識別啟動網上銀行服務的客戶真實身份,並對其許可權實施有效管理。
金融機構應在物理控制和軟體控制兩個方面,建立對非法進入或越權進入的甄別、處理和報告機制;
第三十八條 金融機構應建立適宜的入侵檢測系統,對電子銀行運行實施實時監控,並定期進行漏洞掃描。
第三十九條 金融機構應建立電子銀行系統內部審計機制,定期對電子銀行業務進行審計,確保對全部的電子銀行交易具有明確的審計監督。
第四十條 金融機構應定期檢測所有關鍵設備和系統軟體的工作狀態,審查其工作日誌。
第四十一條 金融機構應保證所有的電子銀行交易都有清晰的跟蹤記錄,並且採用了適當的技術和措施保存這些數據,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時限要求。
第四十二條 金融機構應當與客戶簽訂電子銀行服務合約,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
金融機構應當充分揭示電子銀行交易過程中客戶可能面臨的風險,說明已採取的風險控制措施和各方應承擔的責任。
第四十三條 金融機構應當在其網站上對所提供的電子銀行服務進行必要的說明,明確啟動電子銀行服務的合法渠道與途徑,以及意外事故報告方式、聯系辦法等。
未實現數據集中管理,或者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其分支機構以及分支機構之間域名不一致的,應當由總行(公司)為客戶提供統一的接入站點,設置規范的不同域名分支機構鏈接。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多個不同的域名。
第四十四條 金融機構應當採取適當措施,保證開展電子銀行業務時遵守了相關法律法規對客戶信息和隱私保護的要求。
第四十五條 金融機構應針對電子銀行的實際發展情況,制訂多層次的培訓計劃,進行持續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和專業知識與技能。
第四章 數據交換轉移管理
第四十六條 金融機構可以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與其他依法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建立電子銀行系統數據交換機制,實現電子銀行業務平台的直接連接,進行實時跨行資金轉移。
第四十七條 建立電子銀行數據交換機制的金融機構,或者電子銀行平台實現相互連接的金融機構,應當建立聯合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協調跨行間的業務風險管理。
聯合風險管理委員會由所有參加數據交換或電子銀行平台連接的金融機構組成。聯合風險管理委員會應當建立明確的規章制度和工作規程。
第四十八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業務發展或管理的需要,可以通過電子銀行系統與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直接交換有關數據,但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要求,簽訂范圍明確、職責清晰的書面協議,保證數據安全。
第四十九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可以利用電子銀行平台為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資金管理和支付服務,為電子商務經營者提供網上支付平台等。
為電子商務經營者提供網上支付平台時,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對有關對象進行嚴格審查,簽訂書面協議,建立監督機制,嚴加防範不法人員利用電子銀行平台從事違法資金轉移或其他非法活動。
第五十條 外國銀行分行因管理需要確需向境外總行轉移有關電子銀行數據的,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將有關數據用於與本行業務無關的活動中。
第五十一條 金融機構從其他金融機構獲得的電子銀行客戶信息和業務數據,應依法使用和保存,不得非法或擅自將其他金融機構電子銀行的有關數據向第三方轉移。
第五章 業務外包管理
第五十二條 金融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將電子銀行部分系統和服務的開發與技術支持等,外包給第三方機構。
金融機構在進行有關業務外包時,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合理確定外包的原則和范圍,認真分析和評估技術或服務外包潛在的風險,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制定相應的風險防範措施。
第五十三條 金融機構在選擇外包服務供應商時,應充分審查、評估外包服務供應商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實際的風險控制與責任承擔能力,進行適當的風險分析和必要的盡職調查。
第五十四條 金融機構應當與外包服務供應商簽訂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
在合同中,必須載明外包服務供應商保密條款和保密責任。
第五十五條 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和評價第三方機構對電子銀行業務風險控制的影響,並將其納入總體安全策略之中。
第五十六條 金融機構應確立一套完整的檢測程序,審慎管理電子銀行系統及應用程序的外包安排或合作安排產生的風險。
外包及合作業務都應符合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標准,並建立針對電子銀行外包業務風險的應急計劃。
第五十七條 金融機構應在健全內部跟蹤、監督機制的基礎上,建立與第三方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並制定適宜的變更第三方機構過渡方案。
第五十八條 金融機構對設計開發電子銀行業務處理系統、授權管理系統、數據備份系統,以及其他涉及機密數據管理和傳遞系統等進行外包時,應在業務外包實施前向中國銀監會備案。
客戶個人信息、交易記錄和其他涉及客戶隱私問題的信息數據,不得外包給第三方機構管理。
第六章 跨境業務活動管理
第五十九條 開辦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可以根據業務需要向境外居民提供跨境電子銀行服務。
第六十條 向境外居民提供跨境電子銀行服務的金融機構,應當遵守境外居民所在國的法律規定,並應以下文件、資料報中國銀監會備案。
(一)提供跨境電子銀行服務的國別,以及該國對電子銀行業務管理的主要法律要求;
(二)跨境電子銀行服務的主要對象及服務內容;
(三)未來三年內跨境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規模、客戶規模的分析預測;
(四)電子銀行業務法律與合規性分析。
(五)中國銀監會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資料。
第六十一條 金融機構將部分業務或客戶數據轉移至境外的,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金融機構根據有關合作協議,或者外資金融機構的境內分支機構出於業務需要,需要將部分業務數據轉移至國外的合作夥伴、總(集團)公司或特定的外包服務供應商,且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必須就客戶信息的安全性與保密性作出安排。
第六十二條 金融機構利用電子銀行系統開展離岸金融業務,應報中國銀監會備案。
第七章 電子銀行業務的監督檢查
第六十三條 中國銀監會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電子銀行業務實施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和安全監測,對電子銀行安全評估實施管理,並對電子銀行發展或管理的行業自律組織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六十四條 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建立電子銀行業務統計體系,定期向中國銀監會報告有關數據、資料。
實現數據集中管理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由總行統一向中國銀監會報告;未實現數據集中管理的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機構,由總行向中國銀監會報告有關數據資料的同時,其分行應向所在地的中國銀監會分支機構報告;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信用社、外資金融機構等,向中國銀監會當地分支機構報告。
第六十五條 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每年對電子銀行業務的發展與管理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撰寫電子銀行發展報告,與下一年度的一月底之前報中國銀監會。
金融機構的電子銀行發展報告應當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電子銀行業務交易量、交易筆數、客戶數等業務發展規模及增長情況;
(二)電子銀行主要業務和業務發展與增長情況;
(三)電子銀行業務的投入與收益情況,以及相關服務價格;
(四)電子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及制度變化情況;
(五)電子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和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六)下一年度電子銀行業務發展的預測;
(七)其他發展與管理情況。
第六十六條 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按照中國銀監會的要求,對電子銀行進行定期的安全自我評估,並將有關評估情況向中國銀監會報告。
第六十七條 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建立電子銀行業務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對於重大案件和重大風險事件,以及可能會引發其他金融機構電子銀行系統風險的事件,應及時向中國銀監會報告。
第六十八條 中國銀監會根據監管的需要,可以獨立或者聘請外部機構對電子銀行業務系統進行安全漏洞掃描、攻擊測試等,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積極配合,並嚴格保密有關結果,不得將有關結論用於宣傳活動中。
第六十九條 中國銀監會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規定,對電子銀行業務進行現場檢查。
第七十條 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對中國銀監會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並將整改情況上報中國銀監會。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一條 金融機構在提供電子銀行服務時,因電子銀行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違規操作和其他非客戶原因造成的資金損失,由金融機構承擔相應責任;因客戶泄漏交易密碼,或者未按照服務協議盡到應盡的安全防範和保密義務所造成的資金損失,由客戶承擔相應責任;因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提供的電子簽名認證出現漏洞或失誤等原因造成的損失,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十二條 未經批准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或者未經批准或備案變更電子銀行業務品種,除依據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應由客戶承擔責任的情況外,由金融機構承擔相應責任。
第七十三條 金融機構已經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要求,盡到了電子銀行風險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相應職責,但應其他金融機構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外包服務商的原因,造成客戶資金損失的,由其他金融機構承擔相應責任。但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應先予以墊付,然後向相關機構追償。
第七十四條 金融機構開展電子銀行業務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和有關安全管理規范,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但尚不構成違法違規的,中國銀監會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安全隱患在短時間難以解決的,中國銀監會可以區別情形,採取下列措施:
(一)暫停批准增加新的電子銀行業務品種;
(二)限制發展新的電子銀行客戶;
(三)責令調整電子銀行管理部門負責人。
第七十五條 金融機構在開展電子銀行業務過程中,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有關規定,中國銀監會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九章 附則
第七十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為特定自助服務設施或客戶建立的專用網路提供的銀行業務,有相關業務管理規定的,遵照其規定,但網路安全、技術風險等管理應參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沒有相關業務規定的,遵照本辦法。
第七十七條 本辦法實施之前,經監管部門批准已經開辦網上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其電話銀行等備案類的電子銀行類型和網上銀行,不需再行審批或報備,但應於本辦法實施後一個月內將已開辦的電子銀行種類、開辦時間、審批文件等報中國銀監會。
上述機構開辦手機銀行等以無線網路為媒介的電子銀行業務,應按本辦法申請。
第七十八條 本辦法實施之前,已經開辦網上銀行業務但尚未報批或已經申請但尚未或監管部門批準的金融機構,其電話銀行等備案類的電子銀行類型不需再行報備,但應於本辦法實施後一個月內將已開辦的電子銀行種類、開辦時間等報中國銀監會。
上述機構開辦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以及其他以互聯網或無線網路為媒介的電子銀行業務,應按本辦法申請;已經遞交申請材料的,應按照本辦法的要求補充有關材料。
③ 金融機構接到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凍結通知書後,應當在凍結時通知當事人嗎
應當是要求凍結的行政機關通知。因為他們是履行法定職責。
④ 金融機構反洗錢部門發現洗錢風險情況 應採取什麼措施
應進一步核查客戶的身份信息、交易背景,確認是否有洗錢嫌疑,再採取進一步的措施。
⑤ 修訂後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的實行時間是什麼時候
法律分析:自2017年7月1日起實施。
法律依據:《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 第三十條 本辦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11月14日發布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6〕第2號)和2007年6月11日發布的《金融機構報告涉嫌恐怖融資的可疑交易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7〕第1號)同時廢止。中國人民銀行此前發布的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的其他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
⑥ 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洗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下列金融機構:
(一)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
(三)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專業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
(四)信託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貸款公司。
(五)中國人民銀行確定並公布的應當履行洗錢義務的從事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
第三條 金融機構應當履行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義務,向中國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報送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接受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的監督、檢查。
第四條 金融機構應當通過其總部或者總部指定的一個機構,按本辦法規定的路徑和方式提交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
第二章 大額交易報告
第五條 金融機構應當報告下列大額交易:
(一)當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人民幣5萬元以上(含5萬元)、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含1萬美元)的現金繳存、現金支取、現金結售匯、現鈔兌換、現金匯款、現金票據解付及其他形式的現金收支。
(二)非自然人客戶銀行賬戶與其他的銀行賬戶發生當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人民幣200萬元以上(含200萬元)、外幣等值20萬美元以上(含20萬美元)的款項劃轉。
(三)自然人客戶銀行賬戶與其他的銀行賬戶發生當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人民幣50萬元以上(含50萬元)、外幣等值10萬美元以上(含10萬美元)的境內款項劃轉。
(四)自然人客戶銀行賬戶與其他的銀行賬戶發生當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人民幣20萬元以上(含20萬元)、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含1萬美元)的跨境款項劃轉。
累計交易金額以客戶為單位,按資金收入或者支出單邊累計計算並報告。中國人民銀行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國人民銀行根據需要可以調整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大額交易報告標准。
第六條 對同時符合兩項以上大額交易標準的交易,金融機構應當分別提交大額交易報告。
第七條 對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大額交易,如未發現交易或行為可疑的,金融機構可以不報告:
(一)定期存款到期後,不直接提取或者劃轉,而是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續存入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
活期存款的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轉為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內的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的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轉為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內的活期存款。
(二)自然人實盤外匯買賣交易過程中不同外幣幣種間的轉換。
(三)交易一方為各級黨的機關、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人民政協機關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但不包含其下屬的各類企事業單位。
(四)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的債券交易。
(五)金融機構在黃金交易所進行的黃金交易。
(六)金融機構內部調撥資金。
(七)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轉貸業務項下的交易。
(八)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項下的債務掉期交易。
(九)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辦理的稅收、錯賬沖正、利息支付。
(十)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 金融機構應當在大額交易發生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以電子方式提交大額交易報告。
第九條 下列金融機構與客戶進行金融交易並通過銀行賬戶劃轉款項的,由銀行機構按照本辦法規定提交大額交易報告:
(一)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二)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專業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
(三)信託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貸款公司。
第十條 客戶通過在境內金融機構開立的賬戶或者境內銀行卡所發生的大額交易,由開立賬戶的金融機構或者發卡銀行報告;客戶通過境外銀行卡所發生的大額交易,由收單機構報告;客戶不通過賬戶或者銀行卡發生的大額交易,由辦理業務的金融機構報告。
第三章 可疑交易報告
第十一條 金融機構發現或者有合理理由懷疑客戶、客戶的資金或者其他資產、客戶的交易或者試圖進行的交易與洗錢、恐怖融資等犯罪活動相關的,不論所涉資金金額或者資產價值大小,應當提交可疑交易報告。
第十二條 金融機構應當制定本機構的交易監測標准,並對其有效性負責。交易監測標准包括並不限於客戶的身份、行為,交易的資金來源、金額、頻率、流向、性質等存在異常的情形,並應當參考以下因素:
(一)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發布的洗錢、反恐怖融資規定及指引、風險提示、洗錢類型分析報告和風險評估報告。
(二)公安機關、司法機關發布的犯罪形勢分析、風險提示、犯罪類型報告和工作報告。
(三)本機構的資產規模、地域分布、業務特點、客戶群體、交易特徵,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結論。
(四)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出具的洗錢監管意見。
(五)中國人民銀行要求關注的其他因素。
第十三條 金融機構應當定期對交易監測標准進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完善交易監測標准。如發生突發情況或者應當關注的情況的,金融機構應當及時評估和完善交易監測標准。
第十四條 金融機構應當對通過交易監測標准篩選出的交易進行人工分析、識別,並記錄分析過程;不作為可疑交易報告的,應當記錄分析排除的合理理由;確認為可疑交易的,應當在可疑交易報告理由中完整記錄對客戶身份特徵、交易特徵或行為特徵的分析過程。
第十五條 金融機構應當在按本機構可疑交易報告內部操作規程確認為可疑交易後,及時以電子方式提交可疑交易報告,最遲不超過5個工作日。
第十六條 既屬於大額交易又屬於可疑交易的交易,金融機構應當分別提交大額交易報告和可疑交易報告。
第十七條 可疑交易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金融機構應當在向中國洗錢監測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報告的同時,以電子形式或書面形式向所在地中國人民銀行或者其分支機構報告,並配合洗錢調查:
(一)明顯涉嫌洗錢、恐怖融資等犯罪活動的。
(二)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或者影響社會穩定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或者情況緊急的情形。
第十八條 金融機構應當對下列恐怖活動組織及恐怖活動人員名單開展實時監測,有合理理由懷疑客戶或者其交易對手、資金或者其他資產與名單相關的,應當在立即向中國洗錢監測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報告的同時,以電子形式或書面形式向所在地中國人民銀行或者其分支機構報告,並按照相關主管部門的要求依法採取措施。
(一)中國政府發布的或者要求執行的恐怖活動組織及恐怖活動人員名單。
(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所列的恐怖活動組織及恐怖活動人員名單。
(三)中國人民銀行要求關注的其他涉嫌恐怖活動的組織及人員名單。
恐怖活動組織及恐怖活動人員名單調整的,金融機構應當立即開展回溯性調查,並按前款規定提交可疑交易報告。
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對上述名單的監控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章 內部管理措施
第十九條 金融機構應當根據本辦法制定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內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對本機構的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工作做出統一要求,並對分支機構、附屬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金融機構應當將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向中國人民銀行或其總部所在地的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報備。
第二十條 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專職的洗錢崗位,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工作,並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和信息支持。
第二十一條 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監測系統,以客戶為基本單位開展資金交易的監測分析,全面、完整、准確地採集各業務系統的客戶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保障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監測分析的數據需求。
第二十二條 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完整准確、安全保密的原則,將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反映交易分析和內部處理情況的工作記錄等資料自生成之日起至少保存5年。
保存的信息資料涉及正在被洗錢調查的可疑交易活動,且洗錢調查工作在前款規定的最低保存期屆滿時仍未結束的,金融機構應將其保存至洗錢調查工作結束。
第二十三條 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依法履行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義務獲得的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信息,對依法監測、分析、報告可疑交易的有關情況予以保密,不得違反規定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 金融機構違反本辦法的,由中國人民銀行或者其地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機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洗錢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五條 非銀行支付機構、從事匯兌業務和基金銷售業務的機構報告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適用本辦法。銀行卡清算機構、資金清算中心等從事清算業務的機構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開展交易監測分析、報告工作。
本辦法所稱非銀行支付機構,是指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10〕第2號發布)規定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支付機構。
本辦法所稱資金清算中心,包括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清算中心、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資金清算中心。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所稱非自然人,包括法人、其他組織和個體工商戶。
第二十七條 金融機構應當按照本辦法所附的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要素要求(要素內容見附件),製作大額交易報告和可疑交易報告的電子文件。具體的報告格式和填報要求由中國人民銀行另行規定。
第二十八條 中國洗錢監測分析中心發現金融機構報送的大額交易報告或者可疑交易報告內容要素不全或者存在錯誤的,可以向提交報告的金融機構發出補正通知,金融機構應當在接到補正通知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補正。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解釋。
第三十條 本辦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11月14日發布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6〕第2號)和2007年6月11日發布的《金融機構報告涉嫌恐怖融資的可疑交易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7〕第1號)同時廢止。中國人民銀行此前發布的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的其他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
【拓展】
借款合同可以分為金融機構借款合同和民間借款合同。二者有重要區別:
1、貸款人不同。前者貸款人是法定的金融機構,後者貸款人是公民。
2、利息不同。前者是商業行為,是有償貸款,要收取利息以求盈利,如果約定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利率上下限確定。當然,在執行國家計劃或者政策而簽訂的合同一般是沒有利息的。後者由當事人約定,在合同中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應推定為無息。但是,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
3、合同成立的方式不同。前者是諾成合同,自雙方當事人就合同主要條款達成合意時成立。後者是實踐合同,貸款人向借款人交付借款時合同成立。
4、合同管理不同。前者受國家嚴格監管。後者較少受到國家監管,不違法即可。但是,有償借款不應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
目前我國只允許兩類貸款人進行貸款,金融機構和自然人。金融機構是指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經營貸款業務的中資金融機構,以及經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外資金融機構。
《貸款通則》第2條規定:「本通則所稱借款人,系指從經營貸款業務的中資金融機構取得貸款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和自然人。」第61條規定:「各級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供銷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合作基金會和其他基金會,不得經營存貸款等金融業務。企業之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融資業務。」
金融機構借款合同
金融機構借款合同是指辦理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作為貸款人一方,向借款人提供貸款,借款人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
金融機構借款合同作為借款合同的一種,具有如下特徵:
1、有償性
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意在獲取相應的營業利潤,因此,借款人在獲得金融機構所提供的貸款的同時,不僅負擔按期返還本金的義務,還要按照約定向貸款人支付利息,利息支付義務系借款人使用金融機構貸款的對價,所以金融機構借款合同為有償合同。在這一點上,該合同與自然人間的借款合同有所不同,後者為無償合同,當事人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
2、要式性
金融機構借款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採取書面形式,當事人雙方就該合同的存在產生爭議的,視為合同關系不成立。如果雙方沒有爭議或者一方當事人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合同仍然成立。在要式性上,該合同也與自然人間的借款合同不同,對於自然人間的借款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不採用書面形式。
3、諾成性
金融機構借款合同,在合同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時,合同關系即可成立,依法成立的,自成立時起生效。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在雙方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時,不需以貸款人貸款的交付作為要件,所以金融機構借款合同為諾成性合同。自然人間的借款合同則有所不同,該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
金融機構借款合同的效力系指生效金融機構借款合同所具有的法律約束力,主要體現為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1、貸款人的合同義務
1)按期、足額提供借款。貸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日期提供借款,未按照約定的日期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貸款人還應當按照合同 約定的數額足額提供借款,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借款人有權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由於貸款人未足額提供借款給借款人造成損失的,應賠償損失。該項義務系貸款人的主合同義務。
2)保密義務。作為貸款人一方的金融機構,對於其在合同訂立和履行階段所掌握的借款人的各項商業秘密有保密義務,不得泄密或進行不正當使用。該項義務系貸款人的附隨義務。
2、借款人的合同義務
1)依約提供擔保。借款人應依據金融機構的要求提供擔保,該項義務常發生在借款合同的主要內容生效之前。
2)如實申報義務。訂立借款合同,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提供與借款有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該項如實申報義務也常發生在借款合同的主要義務生效之前。
3)容忍義務。在貸款人按照約定檢查、監督借款的使用情況時,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向貸款人定期提供有關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該項義務基於約定產生,未作約定的,借款人有權拒絕貸款人對借款使用狀況進行檢查、監督的請求。
4)按照約定用途使用借款。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5)按期支付利息。金融機構借款合同作為有償合同,借款人有義務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雙方當事人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依據前述方法仍不能確定的,借款期間不滿1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在1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1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1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利息數額的確定,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
6)按期返還借款。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雙方當事人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依據前述方法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的,應當按照約定或者國家有關規定支付逾期利息。但借款人在還款期限屆滿之前向貸款人申請展期,貸款人同意的,可依照新確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借款人提前償還借款的,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借款人有權按照實際借款的期間計算利息。
金融借款合同終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1、借款合同因期限屆滿雙方履行合同而終止。借款合同期限屆滿,雙方當事人未約定對合同繼續展期的,則合同終止,借款人應依約定將借款及利息返還給貸款人,借款合同因此而消滅。
2、借款合同因解除而終止。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解除合同。借款合同因貸款人的解除而終止。此外,合同終止的其他原因也適用於借款合同。
⑦ 金融機構配合反洗錢調查的義務包括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國務院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發現可疑交易活動,需要調查核實的,可以向金融機構進行調查,金融機構應當予以配合,如實提供有關文件和資料」
⑧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指引的主要要求是什麼
機構職責
第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架構,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和工作機制,防範和控制信息系統風險。
第七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認真履行下列信息系統管理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信息系統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落實銀監會相關監管要求;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和內部控制規程,明確信息系統風險管理崗位責任制度,並監督落實;
(三)負責組織對本機構信息系統風險進行檢查、評估、分析,及時向本機構專門委員會和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報送相關的管理信息;
(四)及時向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報告本機構發生的重大信息系統事故或突發事件,並按有關預案快速響應;
(五)每年經董事會或其他決策機構審查後向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報送信息系統風險管理的年度報告;
(六)做好本機構信息系統審計工作;
(七)配合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做好信息系統風險監督檢查工作,並按照監管意見進行整改;
(八)組織本機構信息系統從業人員進行信息系統有關的業務、技術和安全培訓;
(九)開展與信息系統風險管理相關的其他工作。
第八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董事會或其他決策機構負責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重大項目和風險監督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或其他負責風險監督的專業委員會應制定信息系統總體策略,統籌信息系統項目建設,定期評估、報告本機構信息系統風險狀況,為決策層提供建議,採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
第九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是本機構信息系統風險管理責任人。
第十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設立信息科技部門,統一負責本機構信息系統的規劃、研發、建設、運行、維護和監控,提供日常科技服務和運行技術支持;建立或明確專門信息系統風險管理部門,建立、健全信息系統風險管理規章、制度,並協助業務部門及信息科技部門嚴格執行,提供相關的監管信息;設立審計部門或專門審計崗位,建立健全信息系統風險審計制度,配備適量的合格人員進行信息系統風險審計。
第十一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從事與信息系統相關工作的人員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履行信息系統相關崗位職責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二)未經崗前培訓或培訓不合格者不得上崗;經考核不適宜的工作人員,應及時進行調整。
第十二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信息系統風險管理的專業隊伍建設,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
第十三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時和規范地披露信息系統風險狀況。
總體風險控制
第十四條 總體風險是指信息系統在策略、制度、機房、軟體、硬體、網路、數據、文檔等方面影響全局或共有的風險。
第十五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信息系統總體規劃,制定明確、持續的風險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統的敏感程度對各個集成要素進行分析和評估,並實施有效控制。
第十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採取措施防範自然災害、運行環境變化等產生的安全威脅,防止各類突發事故和惡意攻擊。
第十七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健全信息系統相關的規章制度、技術規范、操作規程等;明確與信息系統相關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建立制約機制,實行最小授權。
第十八條 在境外設立的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在境內設立的境外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防範由於境內外信息系統監管制度差異等造成的跨境風險。
第十九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國家信息安全相關標准,參照有關國際准則,積極推進信息安全標准化,實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
第二十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對信息系統的評估和測試,及時進行修補和更新,以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完整性。
第二十一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數據中心機房應符合國家有關計算機場地、環境、供配電等技術標准。全國性數據中心至少應達到國家A類機房標准,省域數據中心至少應達到國家B類機房標准,省域以下數據中心至少應達到C類機房標准。數據中心機房應實行嚴格的門禁管理措施,未經授權不得進入。
第二十二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使用正版軟體,加強軟體版本管理,優先使用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體產品;積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系統和相關金融產品,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本機構信息化成果。
第二十三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信息系統相關的電子設備的選型、購置、登記、保養、維修、報廢等應嚴格執行相關規程,選用的設備應經過技術論證,測試性能應符合國家有關標准。信息系統所用的伺服器等關鍵設備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充足的容量和一定的容錯特性,並配置適當的備品備件。
第二十四條 信息系統的網路應參照相關的標准和規范設計、建設;網路設備應兼備技術先進性和產品成熟性;網路設備和線路應有冗餘備份;嚴格線路租用合同管理,按照業務和交易流量要求保證傳輸帶寬;建立完善的網管中心,監測和管理通信線路及網路設備,保障網路安全穩定運行。
第二十五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網路安全管理。生產網路與開發測試網路、業務網路與辦公網路、內部網路與外部網路應實施隔離;加強無線網、互聯網接入邊界控制;使用內容過濾、身份認證、防火牆、病毒防範、入侵檢測、漏洞掃描、數據加密等技術手段,有效降低外部攻擊、信息泄漏等風險。
第二十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信息系統加密機、密鑰、密碼、加解密程序等安全要素的管理,使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密碼設備,完善安全要素生成、領取、使用、修改、保管和銷毀等環節管理制度。密鑰、密碼應定期更改。
第二十七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數據採集、存貯、傳輸、使用、備份、恢復、抽檢、清理、銷毀等環節的有效管理,不得脫離系統採集加工、傳輸、存取數據;優化系統和資料庫安全設置,嚴格按授權使用系統和資料庫,採用適當的數據加密技術以保護敏感數據的傳輸和存取,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
第二十八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信息系統配置參數實施嚴格的安全與保密管理,防止非法生成、變更、泄漏、丟失與破壞。根據敏感程度和用途,確定存取許可權、方式和授權使用范圍,嚴格審批和登記手續。
第二十九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制定信息系統應急預案,並定期演練、評審和修訂。省域以下數據中心至少實現數據備份異地保存,省域數據中心至少實現異地數據實時備份,全國性數據中心實現異地災備。
第三十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對技術文檔資料和重要數據的備份管理;技術文檔資料和重要數據應保留副本並異地存放,按規定年限保存,調用時應嚴格授權。信息系統的技術文檔資料包括:系統環境說明文件、源程序以及系統研發、運行、維護過程中形成的各類技術資料。重要數據包括:交易數據、賬務數據、客戶數據,以及產生的報表數據等。
第三十一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信息系統可能影響客戶服務時,應以適當方式告知客戶。
研發風險控制
第三十二條 研發風險是指信息系統在研發過程中組織、規劃、需求、分析、設計、編程、測試和投產等環節產生的風險。
第三十三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研發前應成立項目工作小組,重大項目還應成立項目領導小組,並指定負責人。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檢查、監督工作。項目工作小組由業務人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具體負責整個項目的開發工作。
第三十四條 項目工作小組人員應具備與項目要求相適應的業務經驗與專業技術知識,小組負責人需具備組織領導能力,保證信息系統研發質量和進度。
第三十五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部門根據本機構業務發展戰略,在充分進行市場調查、產品效益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信息系統研發項目可行性報告。
第三十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部門編寫項目需求說明書,提出風險控制要求,信息科技部門根據項目需求編制項目功能說明書。
第三十七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部門依據項目功能說明書分別編寫項目總體技術框架、項目設計說明書,設計和編碼應符合項目功能說明書的要求。
第三十八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獨立的測試環境,以保證測試的完整性和准確性。測試至少應包括功能測試、安全性測試、壓力測試、驗收測試、適應性測試。測試不得直接使用生產數據。
第三十九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部門應根據測試結果修補系統的功能和缺陷,提高系統的整體質量。
第四十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人員、技術人員應根據職責范圍分別編寫操作說明書、技術應急方案、業務連續性計劃、投產計劃、應急回退計劃,並進行演練。
第四十一條 開發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文檔資料應經相關部門、人員的簽字確認並歸檔保存。
第四十二條 項目驗收應出具由相關負責人簽字的項目驗收報告,驗收不合格不得投產使用。
第五章運行維護風險控制
第四十三條 運行維護風險是指信息系統在運行與維護過程中操作管理、變更管理、機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環節產生的風險。
第四十四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運行與維護應實行職責分離,運行人員應實行專職,不得由其他人員兼任。運行人員應按操作規程巡檢和操作。維護人員應按授權和維護規程要求對生產狀態的軟硬體、數據進行維護,除應急外,其他維護應在非工作時間進行。
第四十五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的運行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制定詳細的運行值班操作表,包括規定巡檢時間,操作范圍、內容、辦法、命令以及負責人員等信息;
(二)提供常見和簡便的操作菜單或命令,如信息系統的啟動或停止、運行日誌的查詢等;
(三)提供機房環境、設備使用、網路運行、系統運行等監控信息;
(四)記錄運行值班過程中所有現象、操作過程等信息。
第四十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的維護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除對信息系統設備和系統環境的維護外,對軟體或數據的維護必須通過特定的應用程序進行,添加、刪除和修改數據應通過櫃員終端,不得對資料庫進行直接操作;
(二)具備各種詳細的日誌信息,包括交易日誌和審計日誌等,以便維護和審計;
(三)提供維護的統計和報表列印功能。
第四十七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的變更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制訂嚴密的變更處理流程,明確變更控制中各崗位的職責,並遵循流程實施控制和管理;變更前應明確應急和回退方案,無授權不得進行變更操作;
(二)根據變更需求、變更方案、變更內容核實清單等相關文檔審核變更的正確性、安全性和合法性;
(三)應採用軟體工具精確判斷變更的真實位置和內容,形成變更內容核實清單,實現真實、有效、全面的檢驗;
(四)軟體版本變更後應保留初始版本和所有歷史版本,保留所有歷史的變更內容核實清單。
第四十八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信息系統投產後一定時期內,應組織對系統的後評價,並根據評價及時對系統功能進行調整和優化。
第四十九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機房環境設施實行日常巡檢,明確信息系統及機房環境設施出現故障時的應急處理流程和預案,有實時交易服務的數據中心應實行24小時值班。
第五十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實行事件報告制度,發生信息系統造成重大經濟、聲譽損失和重大影響事件,應即時上報並處理,必要時啟動應急處理預案。
外包風險控制
第五十一條 外包風險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信息系統的規劃、研發、建設、運行、維護、監控等委託給業務合作夥伴或外部技術供應商時形成的風險。
第五十二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進行信息系統外包時,應根據風險控制和實際需要,合理確定外包的原則和范圍,認真分析和評估外包存在的潛在風險,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制定相應的風險防範措施。
第五十三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健全外包承包方評估機制,充分審查、評估承包方的經營狀況、財務實力、誠信歷史、安全資質、技術服務能力和實際風險控制與責任承擔水平,並進行必要的盡職調查。評估工作可委託經國家相應監管部門認定資質,具有相關專業經驗的獨立機構完成。
第五十四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與承包方簽訂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並規定承包方在安全、保密、知識產權方面的義務和責任。
第五十五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外包服務對信息系統風險控制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並將其納入總體安全策略和風險控制之中。
第五十六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統外包風險評估與監測程序,審慎管理外包產生的風險,提高本機構對外包管理的能力。
第五十七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息系統外包風險管理應當符合風險管理標准和策略,並應建立針對外包風險的應急計劃。
第五十八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與外包承包方建立有效的聯絡、溝通和信息交流機制,並制定在意外情況下能夠實現承包方的順利變更,保證外包服務不間斷的應急預案。
第五十九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敏感的信息系統,以及其他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客戶隱私數據的管理與傳遞等內容進行外包時,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符合銀監會的有關規定,經過董事會或其他決策機構批准,並在實施外包前報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和法律法規規定需要報告的機構備案。
⑨ 查詢被審計單位在金融機構賬戶的,應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的協助查詢單位賬戶通知書
[答案]A、對
[解釋] 《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三十條規定:審計機內關依照審計容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查詢被審計單位在金融機構的賬戶的,應當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簽發的協助查詢單位賬戶通知書;查詢被審計單位以個人名義在金融機構的存款的,應當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簽發的協助查詢個人存款通知書。
⑩ 銀行代扣公積金怎麼操作
法律分析:公積金代扣的流程是這樣的:
首先在還款卡里存入一個月的還款,作為啟動資金。到還款日,銀行把這部分還款劃走,然後受您的委託從您的公積金帳戶中提取出一個月的月還款,轉入還款卡中。下個月再扣就扣這部分從您公積金帳戶中轉出來的錢,如此往復。如果您的公積金賬戶中的余額不足一個月的還款額,需要您往還款卡中補足差額,即200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第三十條 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對金融機構及其業務實施監督管理,維護金融業的合法、穩健運行。
第三十一條 中國人民銀行按照規定審批金融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及其業務范圍。
第三十二條 中國人民銀行有權對金融機構的存款、貸款、結算、吊帳等情況隨時進行稽核、檢查監督。
中國人民銀行有權對金融機構違反規定提高或者降低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的行為進行檢查監督。
第三十三條 中國人民銀行有權要求金融機構按照規定報送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其他財務會計報表和資料。
第三十四條 中國人民銀行銀行負責統一編制全國金融統計數據、報表,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公布。
第三十五條 中國人民銀行對國家政策性銀行的金融業務,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六條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建立、健全本系統的稽核、檢查制度,加強內的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