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增強大學生消費者權益保護論文
第一篇消費者權益保護論文範文參考: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理論重述與裁判研究
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對處於弱勢地位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特別是區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頻發,世界各國普遍達成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是金融改革重中之重的共識.
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市場化程度不斷深入,市場消費空間持續拓展以及消費層次不斷提高,生產經營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市場爭奪過程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在金融市場領域,金融消費者與金融經營者之間因為力量、信息的不對稱,侵害明顯處於弱勢地位的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現象日益增多,但是由於我國有關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存在諸多不足,例如法律制度不夠健全、司法制度不夠完善等,這導致金融糾紛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積極性和金融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圍繞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核心,除了緒論以外,主要從七個章節展開討論.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闡述本文的選題意義、文獻綜述、寫作思路、寫作方法和主要貢獻.
第二章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概述.從消費者保護運動談起,回顧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社會起源和背景,指出我國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意義和緊迫性,這不僅是金融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鼓勵金融創新和維護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隨後,梳理我國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相關的立法,並分析其特點:金融消費者基本政策處於有法難依的局面、傳統民商法難以實現傾斜保護、專門金融法律直接規定稀疏和層級較低,從而不能有效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最後,歸納出我國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幾種表現:金融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及信息安全因金融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遭受侵害;金融經營者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不適當銷售行為,誘使消費者作出違背真實意思的意思表示;金融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公平交易權,並對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實狀況進行評價.
第三章介紹和評價域外國家和組織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以期為我國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次介紹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國際組織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主要立法內容,並分別作出評述.這些國家和組織共同的特點主要是,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認識逐漸加深,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並適時加重金融經營者的義務,包括說明義務、安全保障義務、適當性銷售義務等.
B. 大學生網路游戲消費行為分析的文獻綜述
給不了,現成的全部都被納入知網庫了。現寫一篇也要好幾千字。。你去問一下你們指導老師文獻綜述有沒送檢(有些學校不必檢的),如果不用檢那麼網路一下組合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要檢建議又急需那麼把你論文的引言等變換一下加上資料進行整理。。。為什麼你現在要啊,一般應該早都送檢了吧。。
C. 人大代表建議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普及金融知識有何必要性
人大代表建議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這件事情在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不得不說的是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對於金錢的定義是非常的扭曲的,普及金融知識也是非常的有必要的,普及金融知識可以對經濟的發展有更好的推動作用。
不得不說的是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時代,股票基金以及期貨為代表的金融產品是非常的賺錢的,如果能夠普及金融知識,讓大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的話,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因為大學生賺錢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如果能夠讓錢生錢的話,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也希望這件事情能夠正確的實施下去,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大學生們能夠更加關注新聞,因為只有多關注時事熱點,才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
D. 如今,大學生對於金融產品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該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
如今我們很多大學生都選擇用自己的錢去買基金,因為可以賺取一定的收益,也有一些人選擇將,多餘的錢放在余額寶里,這樣也可以錢生錢,也可以防止自己亂花。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存錢方式,可以有自己的小金庫,以備不時之需。
一、大學生對於金融產品的了解程度如何?
其實我們當代大學生盡管開始慢慢的學會一些小的投資,比如說購買一些雞精以及定向的,投資都是我們現在大學生存錢的一種趨勢,但是我們大學生其實對於金融產品並不是很了解,因為在大學里很少有大學會開設相關的科目,那麼我們對於它的了解,僅僅只能是從一些新聞或者說微博中進行比較淺顯的了解,而且我們會選擇一些風險非常小的項目進行投資,盡可能的把風險降到最低,讓收益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夠,保住我們的本金,並且賺得利益,對於我們而言,每個月多餘的錢都,會將他分散地進行購買一些基金,因為對於我們而言,由於對於金融知識掌握的不夠多,所以不敢進行一筆投放,因為會怕到時候虧本太多。
E. 中銀消費金融公司是什麼公司
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總部設於上海,是一家由中國銀監會批准設立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附屬機構,致力成為中國領先的消費金融綜合服務提供商,持續推動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建設和發展。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F.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風險與防範的文獻綜述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1998年虧損比利潤高出近一倍,國有企業幾乎不可能通過增長來彌補虧損,僅1998年上半年,國有企業就向銀行轉嫁了4800億元不良資產,使銀行體系中泡沫的壓力越來越大。金融資源的配置繼續被大大扭曲。只生產30%產值的國有企業佔有70%以上的信貸,而生產70%以上產值的非國有企業貸款一直極為困難。
國有企業由於效率低下,必然是借了就壞,壞了再借,自己壞債累累,最終拖垮銀行,導致信貸萎縮。微觀問題傳遞和集中到宏觀上來。
總之,國有商業銀行既要滿足國有企業簡單再生產資金需求,又要解決國有企業擴大再生產資金需求,以維護國有企業的低效率運轉。在國有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虧損額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是很難完成按照「安全性」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基本機理是:企業融資高負債低效率商業銀行流動性困境風險增大中央銀行超發貨幣通貨膨脹上述風險轉移形成一個有序流動且不可逆轉的過程。
三、對策建議
(一)重塑銀企關系,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融資有兩大主要模式,即以英美為典型代表的證券主導型融資模式(直接融資為主)和以日德為典型代表的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間接融資為主)。在我國,企業融資已經歷了傳統體制下單一的財政主導型融資方式和轉軌體制下畸重銀行主導型融資方式。當前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剛性和國有銀行的資金供給剛性之所以形成一種「高度粘合」的狀態,是因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融資主體。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融資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內源融資」,由34國有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相關問題研究於國家與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都是一種「父子」關系,在他們之間也就難以發生真正的融資行為,而只能是銀企之間的資金供給制。正是這種「內源融資」和產權不分,導致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高不良資產與高風險等一系列效應的產生。所以,我們認為,在目前「內源融資」性質和產權安排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必須重塑銀企關系,即在明確企業和銀行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的基礎上,通過密切銀企在管理機制、產權關系等方面的聯系,形成一種更富於活力的組織形式,從而規范銀企兩個法人之間的市場往來關系。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國理論界的一些人士提出了把銀行對企業的一部分債權轉為股權的設想,並在實踐中付諸實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銀行的債權轉為股權,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銀行監控企業的積極性,從根本上遏制企業不良負債的形成。同時,要重塑融資主體的制度基礎。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建立以「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徵的公司制,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要割斷與政府的「父子」關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濟主體,並通過股份制重構企業的產權組織形式。其次,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對我國專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造,先要按《公司法》明確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即商業銀行是獨立經營的金融企業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營;同時按照《商業銀行法》的要求,使專業銀行轉軌為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按股份制組織形式進行產權改革,最後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商業銀行。這樣,商業銀行才能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資金和貨幣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過,即使建立了市場制度下的融資主體關系,銀企之間的高負債和高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二)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
我國在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的同時,企業債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甚至是急劇萎縮或徘徊不前。到1996年底,我國累計發行有價證券9918 74億元,但企業債券只發行了1565 09億元,所佔比例僅為15 8%。這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只有股票融資。其導致的結果是企業融資結構單一、機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而且與國際企業融資結構潮流即股權融資的衰落和債權融資的興起也不相適應。現在美國債市規模大約是股市的5倍。而亞太新興市場國家,債權融資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我國目前條件下,企業對發行債券基本上是不積極的。現行資金供應制度的軟約束,窒息了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企業發行債券與間接融資相比,無論是融資成本還是負債風險以及運作效率方面都處於劣勢地位:一是發債成本高。二是籌資過程長,運轉和操作過程復雜。三是負債償還期限約束。
目前企業發債規模偏小的基本症結,還在於外部環境因素的限制,信貸資金供給導致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分依賴,窒息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國家從緊的指標管理,又使部分介入債券市場的企業的發債需要難以得到滿足。
企業的資金需求仍只能而且必須由銀行來滿足,而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必然直接影響銀行資產的安全性。
因此,我們在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要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允許企業發行債券,提高企業債券融資比重,以建立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不僅如此,對於我國國有企業「軟約束」的特殊情況,發債融資還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即迫使企業走建立自我約束機制的道路。由於發行債券是有確定期限和利息界定的,企業到期時就必須如數還本付息,而不能像股票分紅那樣可以暫不分配;而且購買者大多數為居民,欠老百姓的錢是無法賴帳的。這就給企業增加壓力,促使企業改善經營、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此外,大力發展企業債券還可以起到正效應作用,如拓寬投融資渠道,讓一些資金盈餘單位(國內保險公司每年有1000多億元資金急於尋找運作渠道)投資購買企業債券,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這些資金盈餘單位和大量社會游資由於投資渠道狹窄而只好進入股市炒作的行為。當然,發展企業債券市場,關鍵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破產制度,並嚴格執法和管理。
(三)建立競爭、高效、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轉移性風險能否最終得到控制和化解,關鍵在於能否盡快建立一個競爭高效的商業銀行體系。新的商業銀行體系的建設必須有利於盤活不良資產,提高資產質量,最終將不良資產控制在安全范圍以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銀行系統的穩定性。這除了對宏觀經濟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從根本上解除國有商業銀行的財政和政策性職能外,銀行體系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關於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改革發展就一直存在著「改舊衣或制新衣」的討論,即在銀行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設立新商業銀行與改革原國家專業銀行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實質即如何處理增量與存量之間的關系。從改革的實質過程看,漸進式改革策略選擇的是「改舊衣同時輔之以制新衣」,銀行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積極推進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轉軌。目前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轉軌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障礙,致使商業化進程過於緩慢。而商業化進程的遲緩及不確定性則使得這種壟斷性具有更多的負面意義:一是缺乏競爭,不利於整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二是銀行系統的風險增大,包括來自外部的信貸風險以及因內控機制功能性缺陷而導致的內部風險。三是整個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因不能良性循環而無法提高,未來損失繼續產生。資金配置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因此,解決之道在於以增量帶動存量,以競爭促進效率。為此需要在對內、對外開放銀行業務方面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進一步充實現有的銀行體系,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以促進競爭,提高銀行系統的效率,最終建成一個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總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融資的兩個基本方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必須和諧發展,這樣企業的融資成本才會降低,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才能提高。
實踐表明,國有企業的融資效率提高不僅有賴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完善來支持,而且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金融市場功能綜合發揮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政策的中心工作,人們寄希望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功能充分發揮來提高國有企業運作效率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殖。
回答者:小雨靜滴 - 助理 二級 2-7 12:07
--------------------------------------------------------------------------------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
G.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題目:淺談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
一、設計(論文)選題的依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該選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等)
目的:
金融風險是每個投資者和消費者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各經濟實體(尤其是金融機構)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問題。它直接影響著經濟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也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宏觀決策和經濟發展。因此,如何防範和管理金融風險已成為現代金融界的首要話題。
本文通過對「中航油」事件和英國諾森羅克銀行擠兌事件的研究,指出當今世界存在著的各種類型的金融風險,並為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提供一些防範與管理各種類型的金融風險的對策。
意義:,
在人類金融活動的歷史進程中,隨著金融風險的存在和演變,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也應運而生。金融業、金融機構不同於一般的行業和企業,它不僅影響到一國經濟的發展,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為了有效防範與管理金融風險導致的經濟災難,我國按照不斷變化的金融環境,正在逐步完善金融監管政策,促進金融業平穩、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因此,從我國金融發展現狀來看,積極研究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的對策措施,探討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的內在邏輯關系,具有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論文的寫作初衷所在。
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對於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的研究,世界許多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都曾經或正在為嚴重的金融風險所困擾。各國都根據其金融業的特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金融風險進行防範與管理,以保證經濟、金融的.健康發展。國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金融風險管理機制問題上的研究,而國內文獻不僅研究金融風險管理機制上的問題,還提出人才也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即從管理層到操作層,人員的知識技術機構能否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的需求。筆者認為隨著金融活動和金融創新的深入進行,原有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經濟金融形勢,對防範與管理金融風險的對策不夠全面,希望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對策。
二、主要參考文獻綜述
一個國家的金融業對整個經濟、社會、政治的穩定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發生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將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金融風險問題,了解和分析當前國內可能面臨的金融風險,通過深化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在制度上和實踐上預防金融風險,完善防範與管理的對策。中國加入WTO以後,金融市場逐步開放,和世界金融市場直接對接的時刻已經不遠,面臨的風險因素也將從國內擴大到國際方面。所以,對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任重而道遠。
(1)國外的研究成果及其經驗
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風險管理機制問題上的研究。金融風險管理機制問題歷來是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
為了有效防範和管理金融風險,加強風險管理,必須構建金融風險管理機制,使風險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RobertJShiller(2004),Henry(2006)覺得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金融法製法規,並加快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第二,制定金融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第三,建立金融監管的外部控制系統,加強區域性金融風險管理。隨後,Crouhy&Galal&Mark(20xx)提出實行混業監管,金融監管體法制呈現出趨同化、國際化發展趨勢,金融監管更加註重風險性監管和創新業務的監管,金融監管越來越重視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同業自律機制。
(2)國內的研究成果及其經驗
關於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的現狀等內容的探索。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伍志文認為隨著金融活動和金融創新的深入進行,原有的金融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經濟金融形勢,結果則導致了金融效率低下和金融風險積累,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程度日益加深。
關於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中心南旭光和重慶科技學院管理學院羅慧英認為金融防範與管理體系還不健全,我國四大金融監管機構相互之間存在職責不清,相互扯皮的問題。還有,我金融防範與管理理念落後,比如,對金融監管在風險防範與管理中的地位認識不清,對市場防範在保證金融體系穩定上的作用認識不足,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中的責任認識不清等等。金融防範與管理措施同地方經濟發展也存在著矛盾。此外,我國部分風險防範與管理人員政治素質不高,不能嚴格依法、依紀辦事,有的甚至徇私枉法(紀)、濫用權力。
從許多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失誤的案例中,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盧文瑩得出許多啟示,比如,企業的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企業沒有建立起防火牆機制,即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資風險時,沒有及時採取有效的防範與管理措施,導致很多可以避免的金融風險的產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許多大公司的總裁手中權力過大,一人集權,公司風險管理體系形同虛設,導致金融風險的產生。在內控制度缺失的情況下,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外部監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國內有些大公司進行的投機業務卻沒有受到任何監管和警示,從而也暴露出國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監管的空白。
關於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的發展趨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李建勝和中央財經大學碩士劉佳認為我國可嘗試建立綜合性的監管體系,成立一個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部門共同組成的金融業最高監管機構,對混業經營實施聯合監管。此外,還應該強化金融機夠的內部控制,培養混業經營人才。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和監管機制,建立一個由外部監管和公司內部控制相結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他們認為在對經營和監管體製做出各方面有益的探索後,我國金融業將通過實行統一、綜合監管,逐步統一監管標准,實現監管標準的充分透明,實現金融公平競爭,提高監管質量和效率,最終實現全面而又有效的混業監管。
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等文章主要著眼於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現狀的探索,挖掘防範與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典型的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失誤的案例中總結經驗教訓,預見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的趨勢,從而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的對策。
結論:文獻資料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的現狀和對一些典型的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失誤的案例的的分析,筆者比較贊同所分析的絕大多數觀點,尤其是通過對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失誤的案例的原因和啟示的分析,針對我國目前金融活動和金融創新的深入進行的狀況,預見了金融風險防範與管理的發展趨勢。但筆者認為防範與管理金融風險的對策不夠全面,希望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對策,為此提出以下研究思路。
三、設計(論文)的研究方案(擬採用的研究方法、准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研究方案:
本文通過一系列的闡述,加上歸納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等等。分析了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的發展趨勢,並進一步提出針對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的對策:第一,拓展經營范圍,分散金融風險;第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第三,提高科技含量,創新金融產品;第四,提升金融監管水平;第五,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金融法制;第六,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本文以金融風險分析為切入點,通過對金融風險現狀和防範與管理的現狀的研究,就如何防範與管理金融風險提供自己的思考。在論文結構上,本文首先對當前全球經濟環境進行概述,在此背景下,從闡述金融風險的定義和內涵入手,採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方法,考察了金融業風險的防範與管理的現狀,對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管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著名的英國諾森羅克銀行擠兌事件和「中航油」事件發生的背景及原因,並從中得出一些啟示;At last, analyzed the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further perfect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四、設計(論文)工作進展安排
20xx年xx月-20xx年11月,指導老師向學生下達任務書。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指導老師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擬訂開題報告。
20xx年12月-20xx年3月,撰寫論文初稿。
20xx年3月-20xx年4月,修改論文初稿,資料的再搜集。
20xx年4月-20xx年5月,論文定稿。
20xx年5月底,進行論文答辯。
20xx年6月初,完成畢業論文相關的全部內容。
五、參考文獻(略)
;H. 消費金融出現的背景及現實意義
消費金融出現的背景和現實意義是我們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消費可以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的繁榮
I. 建議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對樹立正確的金融觀有著怎樣的意義
對大學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增強避免風險能力的關鍵之一,第一方面,時代雖然進步了,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金融詐騙方面的規避能力還是十分缺乏,第二方面,隨著經濟迅猛發展,懂得金融方面的知識,會對往後工作或者創業有很大幫助。
大學生群體,屬於高中畢業,剛剛成年的年紀,在這個年紀上,對於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等於半隻腳踏入了社會,但是論到社會上那麼多的套路有多少了解,估計還保留著天真無邪的看法,所以,普及金融知識教育很有幫助。
對於大學生普及金融方面的知識教育,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要明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金融不僅是源於課本之上,更是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